历代志下第十三章

力量的考验(十三1-十四1)

罗波安的儿子亚比雅,在历代志里面比在列王纪上十五章一至八节有更详尽的论述(在那里他被称为亚比央)。列王纪的作者只约略的记载亚比央的不忠诚。历代志作者则从不同的见解来介绍他,描述他是正统的『耶威』信仰的拥护者,可能他接触到关于亚比雅的资料是列王纪作者没有接触到的。(这样的资料至少包括在19节的注解里面。)我们已屡次看见他描述个人时,取材是有所选择的,为的是支他那些主要的论点。不过,这并不是说他抹煞史实的真实性。无论如何,他对亚比雅的处理,比起他对亚比雅与耶罗波安和北部人士的特别对抗的记载,是少作性格的描绘,以便阐释后者的真正情况。

(甲)南北之间的对抗是历代志首先要记载的,由于上帝明白地禁止罗波安向耶罗波安用武(十一4──虽然,十二5显示他初期的抑制历时不长)。所以,这就变成一种测验或力量的考验了。北部人士的背叛能支持下去吗?或者耶和华会为拥护大 家的那两个支派辩护吗? 的约对于大 家仍然是有效的吗?见第五节。(『盐约』一词的起源及其精确的涵义是含糊不明的,但明显地是指那约是永远的。)战阵已摆开了,见第三节。但亚比雅先作呼吁并提出诘问。他对以色列的演讲(愈来愈设法规避耶罗波安,正如6,7节的情形。)是依据两个事实,即上帝的国度正当地是在『大 子孙』手中(8节);而且只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敬拜──在大 的故事中用了极多篇幅去描述──才是合法的。第九节所作的呼吁,带领苛责的语调,亚比雅极力指出人的愚昧,当上帝自己早已清楚明示人应该怎样敬拜 时,企图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去敬拜上帝。比取代敬拜的工具更严重的事实是:竟因此而引进了对假神的敬拜。耶罗波安自作聪明,设法复制耶路撒冷的敬拜,便在伯特利和但设立了金牛犊(请比较十一15;王上十二28-29)。这些金牛犊,使人想起亚伦在一 不耐烦的 众的压力下,在旷野铸造的金牛犊(出卅二章),而且耶和华已率直谴责他们那样做是拜偶像(卅二8)。可能有些明理的以色列人,不会真正当那些金牛犊就是上帝。然而铸造偶像就是与敬拜『耶威』的灵不相容的,而且是上帝禁止的(出二十4-5), 凭 自己的智慧,洞悉人心中的倾向敬拜受造之物,而不敬拜造物主。我们在有人把几种人(年青,美貌,和富有)以及他们的生活形态偶像化,看到这种倾向的现代形式。

(乙)亚比雅的呼吁,更进一步是依据他的确信,他确信以色列应当知道他们是站在错误的一边(5节)。这确实是已经使他们知道的事,因为一切仪式的性质,大 已经传给所罗门;而他在位时设立的圣殿礼拜,都是公开的(例如请参见六3-12,并在12节特别提及『当 以色列会众』)。旧约之神学的典型是:对上帝的认识,要求人要有顺服 的特别责任。这并不是说别的人对于上帝并没有义务。先知指摘列国的神谕(例如摩一1-二3),显示他们对于上帝是负有义务的。但那些由于上帝特别的启示和对他们的委身而认识 的人,对 是负有特殊义务的,正如阿摩司书三章二节声明:『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以色列民);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今日,这句话对于那些向来有活泼信心、且确实作门徒、然而已让我们的生活只服事自己的人更为强烈。不过,这样的人仍然有机会悔改,归向上帝。因此,亚比雅对北部人士最后的呼吁是:不要『与耶和华你们列祖的上帝争战』(12节)。

(丙)这次的对抗,与力量的大小问题极有关系。更强大的军队是属于耶罗波安(3节)。正如亚比雅说的,他企图『抗拒』耶和华的国。这个动词正确地是『使自己强大』的意思,而且与罗波安的『强盛』(十二1)有关联,这强盛显然引致他的跌倒。耶罗波安的『抗拒』上帝,含有相信他自己的力量已足够的意思。亚比雅的胜利,与旧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一致(请比较大 与歌利亚),驳斥较强一方必胜的信念。当亚比雅注意到耶罗波安更庞大的人数时,他显然地便对这种想法挑战(8节)。其后在作战时,他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不可能的形势中(13-14节)。然而,是较弱的一方反而得胜。十八节的『得胜』这个动词,有力量的涵意。较弱者已证明为强者,因为他依赖上帝。耶罗波安自此以后,再也不能强盛(20节),而亚比雅却渐渐强盛(21节)。在圣经神学中,很难避免的想法是:软弱是一种肯定的益处,因为它是依赖的先决条件(请比较林后十二10)。

译作『制伏』的那个词,是对耶罗波安抵挡上帝那种不良企图一个重要的最后注释。它就是在别处(七14;十二6)译作『自卑』的同一个词。那就是说,它与对上帝的降服有关系,对上帝的降服乃是人背叛 以后构成悔改的第一步。而这一点,却正是耶罗波安所没有做到的。然而在这里使用这个词的意义带有一点讽刺意味,表明不愿在上帝面前自卑的人,还是会被上帝制伏,而没有与自卑俱来的那些益处。敌对上帝的自我肯定,是 创造的人拥有的一种自由选择。但这种选择必然是暂时的,必定会带来最后而又重大的损失。

(丁)作为犹大依赖上帝的附注,值得停下来用片刻工夫思索十五节,他们在战斗中所作的呐喊。这呐喊是他们体会到自己所处情势在极其不利之际发出的。而且结果是仇敌被击败。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打败仇敌的情形(就像我们在其他场合所见人蒙上帝施展大能拯救的情形,例如王下七5-6)。这个故事祗暗示这次得胜是藉 耶和华迅速而且富戏剧性的行动所致。战斗中的呐喊是信心相信这件事必随之而实现的一种行动(请比较书六20,几个世纪以前,耶利哥城便随 大声的呼喊而被攻取)。所以,犹大人的信心,并非祗是理论的信心。他们已经准备采取会立即鉴定他们为有信之人的步骤,并使他们的上帝受到考验。在这里作门徒的训练是准备让那些主要的决定完全依赖上帝的真实,以及 辩护的能力,而且这样做是值得效法的。――《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