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六章

【代下六8】『你立意要为我的名建殿,这意思甚好;只是你不可…』

『这意思甚好!』英文是Appreciation,这字很难翻译,有译为感激者,欣赏者,嘉许者,尊重对方的见解者。说『不可』总要有一个理由,使人佩服你的高见;同时对他的善意,总要表示非常的感激。神一样也叫人知道, 是识相的, 是知趣的, 不轻视人的良善的动机。 桑安柱《银网集》


所罗门的祷告(Ⅰ)(六12-42)

(一)

约柜已来到它最后的安息之所,圣殿现在便按一种强有力和模范方式,为它首要的目的──祷告──所使用。在一种意义上这是一幅画,画中的所罗门像巨人一样跨越了这一段。诚然,在他担任的代祷角色和准祭司的身份中,使我们再次联想到摩西。(请比较出卅二章摩西为刚愎的以色列人所作的代祷。)然而比这人的伟大更重要的,乃是他这伟大的委身祷告行动。我们已注意到在历代志以前那些极具决定性场合的祷告(代上十七16-27;廿九10-19)。所罗门的这篇祷告也许是这两卷书里面中心的祷告,因此它在这两卷书中确实是最具重大意义的,甚至还包含了历代志之救恩神学的本质。

祷告在这个时候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关于祷告,有两点可以概括的说一说。

(甲)祷告的主体,按某种意义而言,是祷告的本身(19-21节)。我们称所罗门的祷告为『模范的』祷告,就是这个理由。这个祷告设想以色列在将来的世代,而且照习惯在圣殿里祷告寻求上帝。祷告是上帝与 子民之间维持不断的关系的最紧要的工具。祷告使那些已存在的应许活跃起来。请注意所罗门的第一个祈祷(16-17节),是怎样的要求上帝遵守 已经作出的那些应许。不错,所罗门能证实上帝确实已开始遵守那些应许(15节);而且他所说的那种情况,也许是遵守那些应许凭他所能想象的一个高的状态。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恳求上帝继续遵守 那些应许。这一段极多言及祷告在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觉得上帝是至高无上,而且无论如何都会照 所喜悦的而行,我们便觉得祷告没有价值,便没有理解到祷告是上帝为人类所定的基本目的,就是我们应与 愿意我们做的事认同并乐意做那些事。当所罗门在祷告中提及将来的世代,便是再次想象到那些老早所应许的事情(26-27节)。

与观察这个模范祷告的特性有关的最后一点,是它的热切性。祷告的特性并不是藉 许多不同的思想或是极合逻辑的程序来表明的。它专注于一个伟大的主题(那主题更常是无名的)。但引人注意的正是这种专注。这个祷告表达一种渴望,就是将来的世代必须找到上帝并得到 的祝福;而那种渴望在所罗门不肯放弃他的主题,或用模糊或含混措辞祷告时,充分表明出来。在我们的祷告中,准备把多少──我们的情感力量和我们的时间,摆在上帝的面前呢?可能这是衡量我们对所祷告的真正渴望的程度。

(乙)本章关于祷告的第二个要点是,观察建殿的真正目的所看到简单事实。请注意一再出现的片语:『他们若向此处祷告』或『他们在这殿里向你祈求祷告』(20,24,26,29各节)。这是设想那些想祷告的人将要寻找祷告的地方。然而把这点当作旧约宗教的外表主义的一个例证是误导的,因为它的用意适得其反。它含蓄地表示,是祷告,而不是献祭,才是圣殿的基本功用。而且这里所称赞属灵的活动,是由多次提及圣殿非上帝真正居所这事实证明的,诚然,甚至天尚且不足 居住。这个事实通常都或多或少同时暗指以色列人是『向这殿』祷告(例如29,30节)。

这样看来,人与上帝的关系这里完全是属灵的。固然有外的机构,但机构本身决不能产生上帝与人之间有意义的关系。上帝『知道世人的心』,而且希望他们能真正诚实的回应(31节)。

所罗门的祷告(Ⅱ)(六12-42)(续)

(二)

因此,这是论到祷告的神学。那基本的前提包括在十四节里面,那里说,上帝向那些『尽心行在你(上帝)面前的』人守约。这种关系,在这里及别处都表明完全是双方的,而且不准有权宜的办法。上帝的委身已证明出来,而且仍然愿意这样。二十节(请比较40节)表明所罗门要上帝的眼睛张开日夜看顾这殿。目的是要 经常留心 子民的祷告。(这种想法通常由『张开』这片语的形式所强调,这片语在原文是用被动分词──『被张开』──暗示习惯地、而且无间断的准备听。)所罗门知道,上帝就是像这样看顾圣殿。而且 赐给人的圣殿,就是 那方面的保证,用 已经立 的名在那里的意义来表明(20节),也即 必定时常都会接纳。但是这种情形,是必须由以色列方面相应的经常行动来满足的。圣殿充份象征的价值,乃是作为上帝和以色列相互寻找的焦点(请比较代上廿八9)。

然而,祷告更明确的主题,是和以色列人犯罪的结果相关联。以色列经常忠实祷告这幅图画(21节),很快便让位给一幅以色列人悔罪祷告的图画。在所罗门对后世与上帝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这是一种暗示,或许是一种预感;即后世的特性是不忠,而不是它的反面──一种由那些世代之记载所带来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历代志下其余大多数节所专注的,而且是历代志作者心目中的所罗门的祷告所密切关注的。所以,所罗门再三复述的一个特殊的剧情说明是:以色列犯罪,上帝便除掉立约上所列举的那些祝福(结果在战争中失败并且被掳,见24节;干旱,见26节;饥荒,瘟疫等等,见28节)。以色列回心转意(或悔改)并且祈求──所罗门对此加上他的祈求,要求上帝赦免并恢复祝福。在这种模式中有一种规律,就是在一再出现的语句中似乎有一种颇机械性的重复:例如『你的民因得罪你,……使天闭塞』(26节)。在这里所罗门的祷告又是与历代志下其余的经文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要看见国家的命运,在这个或那个王的统治之下,怎样经常与王的公义或邪恶有直接的关联。这是不是那形成新约的背景之犹太教的律法主义的开端呢?

要答复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历代志在旧约的圣约神学的框架内是守正不阿的。(当前这一段与王上八22-53相应的经文,在详情上差异很小,而且列王纪与申命记的神学近似是众所周知的。)上帝和以色列之间任何关系的基础,最终都只能是上帝的守约和施慈爱(14节)。上帝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行动之先,必须有以色列的顺服。正如我们已经特别提及的当顺服出现时,它是以回应的形式出现的,那回应是十分个人的,所以顺服是不能由一系列指定的行动构成的。我们能够藉 思考廿三节的『判断』和『义』的概念所指意思,进一步明白这种思想。

旧约的审判神学,也许在诗篇中有最好的例证。审判的概念,在现代的读者看来是充满本丢彼拉多向革老丢 安可怕的预感,却是诗人所确信而又欢乐地去寻求(诗七6-8;十七2,标准修订英译本的vindication[辩句]代表同一个字──mishpat──这个字通常都译作『审判』judgment)。这是因为在旧约的圣徒看来,审判有拯救的含意。拯救往往是脱离仇敌,不过对我们的论点来说是附带的。它所包含主要意义是:拯救是基于圣徒与上帝之间一种已经存在的关系──由上帝的约所厘定的关系。标准修订英译本在诗篇十七篇二节译的vindication(译按:中文和合本译作『判语』是企图捕捉这个意义。mishpat一词,有时也能译作right(公义,或正直),甚至译作cause(原因或使之),正如在我们的经文中卅五节和卅九节的情形(译按:中文和合本分别译作『使他们得胜』和『为他们伸冤』)。这最后两节显示:所罗门在他的祷告中想到这种审判。上帝必定会垂听悔罪的以色列的祷告,不是因为藉 祷告,他们便值得获得 的恩宠,而是因为 回到 最初对他们的『约』中。

关于义的概念也能作类似的观察。旧约的人,我们往往发现他们为自己的(公)义辩护(正如我们已引证过的诗七和十七篇)。然而,我们若考虑旧约的整体,便清楚可以看出他们意思不是指他们拥有与生俱来或固有的义,使他们蒙上帝接纳。诗篇一四三篇把这要点作了很好的说明。在那篇诗二节写诗的人承认──与我们当前这一章卅六节的语调很相似──『在你面前凡活 的人,没有一个是义的』。他的义是基于上帝的公义(1节),仰赖 垂听他的恳求(这个词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点相似之处)。这种视上帝的公义为拯救的概念,对了解旧约有高度说明的作用,并且十分接近新约关于上帝对待人类的观点(罗三21-22)。在诗篇一四三篇写诗的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功劳向上帝求助,而是根据他立约的身份,正如他靠求助于上帝的信实和 的公义(1节)所表明的。约伯也论到他的义,而且确实是藉 他的mishpat(right,权利),来到上帝面前。即便如此他也深深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伯十四16-17)。他的义也(含蓄地)是基于『约』。这不但是了解诗篇第七和十七篇最好的方法,也是了解义,就是所罗门恳求上帝当以色列人在祷告中向 转回时加以承认的。

(三)

四十一、四十二节所罗门最后的话语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在这里所记载的祷告与列王纪上有所区别。正像在历代志上廿八章(请参阅注释──重提所罗门之受命(Ⅱ){\LinkToBook:TopicID=136,Name=重提所罗门之受命(Ⅱ)(廿八1-21)(续)}),我们发现那里参照诗篇一三二篇,那篇诗说到上帝进入 的安息,正像约柜在圣殿中找到它的居所。在这里引进这几节的作用,是表明所罗门并不认为,历代志作者也不认为,由于约柜的到来上帝的应许便终于应验了。那里仍然需要有一个祷告,就是祈求上帝继续记念 对大 坚定的爱,意思是 应当把这种爱也向他的子孙表明出来。反过来说,在大 和所罗门时期,再没有相同的和平与公义时期,这事实也许是要充份指出,而且作为暗示历代志作者描绘在所罗门时代,上帝在锡安『安息』的图画已经有某种末世论的意义(威廉逊[Willamson]的见解);那就是说,仍然有一种上帝与 子民盼望的『安息』,有某种在他当时尚未实现的事实。

『你的祭司』和『你的圣民』(41节)要分别地『披上救恩』和『蒙福欢乐』。『祭司』和『圣民』之间暗示这时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出十九6已经说明全以色列为『祭司的国度』。)其要点毋宁说是整个国家都应展现上帝的救恩和良善。这一点与祷告中所强调外邦人的地位(32节及以下各节),和我们已经看见及将要看见(代下九章)论及以色列对万国的见证互相关联。『信实之民自然和不可避免地说到他们的上帝的卓越和美好(请参阅林后五14)。――《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