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介绍了一幅死亡与毁灭的恐布影像;在字句与精意上,它看来与新约有 很大的距离。旧约和新约之间是有一个大差别:旧约讲的是一个民族的事迹,新约却不是这样。旧约里关于国家和国际上的事情完全是写实的;而进入基督的时代将近两千年来,我们还没有见到一个能免于战争的世界,在不久的将来,情形看来也是一样。这样说并不是默认或赞成战争,而是认识到(无疑是由于人内在的罪性的缘故)在国际间,战争看来就像劳资关系中不可避免发生的工潮一样。一个国家抵抗一个入侵者是错误的吗?反对希持勒的战争是错误的吗?那些持解放神学,鼓吹武装反抗极权不公平的基督徒完全错了吗?这一类问题容易提出来,但却不容易有确定的答案。无论如何,申命记教导说『不可杀人』,但却没有教导求和主义(pacifism)。在两约中确实有许多地方教导我们战争是恐布的事,它在上帝所定的禧年(例如赛十一6~9;启廿一22~廿二5)至终是要消灭的。另一方面,邪恶是我们必须战胜的,不拘我们用何种武器,只要适当就可;问题通常是在如何辨认并且孤立邪恶。
当我们读一至五节时,绝对清楚的是,作者毫无保留地相信,巴勒斯坦这地方是上帝长久应许赐给以色列人的遗产。但是,我们不可过分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看这一段话;虽然其中有些战斗,它看来是有限度的,有许多迦南人和其他存留下来的人渐渐吸收以色列的政治而进入他们当中。我们必须记得,申命记作为一经卷,在摩西以后许多世纪一直被以色列人所注意,在距离完全征服很久以后,在一节中所列举的七个民族已经在地图上消失了,申命记仍被注重。申命记是一本要去默想的书,而非向约书亚统领之下的以色列军队下达的战斗命令。倘若最早的读者真是被掳回国的人,他们在进入应许之地时,是 弱的、在政治上无能的一 ,他们绝对不敢捣乱当地的稳定。因此,这些经文不是实际的政治策略,它们不是军事方面的信息。就某意义而言,它代表一种『只要!』:只要以色列人在进入应许之地时将迦南人扫荡干净;只要他们避免和异族的人通婚;只要他们不拜偶像并粉碎所有异教的庙宇和偶像的象征,那么被掳到外邦就不会再发生!给已经住在巴勒斯坦,或再度进入该地的犹太人日后的信息是很明显的:赫人、革迦撒人以及其他的民族都可能会消失,但是,异教宗教的陷阱仍然是个严重的威胁,而杂婚也很容易会发生(这是被掳刚结束时以斯拉和尼希米所关切的一个主要问题)。申命记是在呼吁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以避免玷污了你的信仰。
这是我们也需要学习的功课。在我们现代的世界里,有许多隐伏的危险危害到基督徒的信仰,容忍常被宣传为无上的一种美德,我们时常倾向于甚么措施也不采取以保 我们的信仰。但是,我们绝对不可忘记,我们的武器是属灵的武器(参弗六10~18)。
上帝拣选的逻辑(七6~16)
这一段请求以色列人(在任何时代)作一些自我检讨;思想他们曾经如何和应当如何,以及将来又将如何。他们是圣洁且是被拣选的子民(6节);他们应该谨慎顺从他们的上帝(11节);他们的将来会是富有诗意一般的美景(13~15节)。这里的思想脉络有一个清晰的逻辑。上帝既然拣选以色列人; 对 的子民必定有一个计画,这计画只可能是为了他们的好处。他们必须以符合 的计画作为回应;否则他们就会阻挠上帝的计画。因此,背逆 必须受到惩罚;但若这个国家和谐并顺服与 合作,那么,上帝一定把各样的财富赐给他们。
今天,我们易于在两方面被这教训绊倒。首先,所谓『拣选的教义』并不受人欢迎,因为那表示上帝有了偏爱。其次,今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机械式的观点根本与人生的经验不符,整本约伯记实际是对旧约本身的一个挑战。让我们先解释一下『拣选』是甚么意思。
首先,拣选的教义是信仰与宗教经验的表达。一个经验了与上帝相遇,并澈底改变他整个人生和目的的个人(或国家,例如以色列人),必会对上帝的恩典感到敬畏和惊叹。他明显已经蒙了上帝的赐福和喜爱;在同一个阶段,当他发现其他人没有类似丰富和转变的经验时,他一定会问道『为何拣选我?』。这是不能回答的一个问题,如七节中所暗示的,它只能惊异;但是经验的事实却不容否认,圣经用『拣选』的字眼来描述上帝向那些接受者的自我启示。这是来自人际关系的一个比喻;当一个男人『选择』一个女人作他的妻子(反之亦然),这个选择可能令别人感到不解,但是,我们知道,这是出于他对她的爱所产生的结果,我们决不会认为那是对其他人不公平。我们还可补充说明,这个婚姻有可能建立一个家庭,藉此无数其他的人都可以获得招待、帮助、指导和祝福;若是这样,那人的『选择』将是为了左邻右舍的好处。同样,上帝拣选以色列人,虽然这本身是一个独特和奇妙的经验,其他民族一时不能共享,但却不是上帝在人类中至终的作为;许多其他经节指出,上帝的本意是要透过以色列人赐福给这个世界。然而,在现阶段里,以色列只是在列国当中找到了一个立足点而已,上帝更大更广的计画还在后头:申命记所展望的远景或多或少只是拘限于以色列而已。
自动的回报?(七6~16)(续)
第六和第七节用的话很类似婚姻关系:上帝『专爱』以色列,选它『作为 自己的产业』──时常(注意九节中的『直到千代』)都『持有和看顾』它。就此而论,『圣洁』主要的意思是指分别出来,正如一个作妻子的甘心与其他男人所有的关系一刀两断,只属于他的丈夫。就以色列而言,圣洁首要的意思是指它与拜偶像脱离关系(16节);从积极的观点而言,它指的是顺从上帝所有的愿望,也就顺服 的律法。上帝是完全信实的(9节),对以色列也同样要求。第十节用惊人的语言来描述那些曾经背逆上帝,或将要背逆 旨意的以色列人;他们被说成是『恨 』的人。这里,一如往常,圣经是以黑白分明的口吻来看待事物的;倘若一个人不能爱,他就会恨,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因此,是否在这里的上下文,我们发现以色列人只要守约(12~15节),就能满足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这应许的条件。这点对他们的生活是真实的吗?当然不是──但是因以色列明显没有在这协议中守约,因此,所应许的也就从来没有产生过。我们需要再次记得,作为一本书,申命记在摩西时代许多世纪后仍在被人阅读,当时的读者深深知道,以色列人经历灾难和困苦,远离空前的繁荣了。本段的真正教训在于说服日久以后半信半疑,或轻率的以色列人,要他们知道以色列人所有苦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和上帝所立的圣约;并说服他们从这里学习道德的教训。
那么前面特别提到今生的机械式的善报与恶报的教义,又是怎样的一个问题呢?或许开头所说的那些话并不公平。『机械式』是我们用的字眼,不是申命记中的话;申命记宁可说上帝的回报或刑罚是明确的,但却不是同一件事。同时,虽然申命记的远景指的真的是今生今世,但它决没有明显否认死后生命的实在。从这样的眼光来看(这点主要在新约中说得更为详细),这条教义就显得有些不同了。它说明上帝至终必然要赏善罚恶;这种教义在相信上帝是公义的信仰看来是很基本的。上帝如何处理罪恶,而公义、怜悯和赦免如何相辅相成地操在 手中呢? 同时是公义和好怜悯的上帝,两者兼秉。
如果我们相信一位全能和慈爱的上帝,我们很少能怀疑十三至十五节中所提提供的那幅鲜明的图画。活在一个百万众生正遭受疾病饥饿侵袭的世界里,我们必须相信,上帝所要创造的是一个没有类似罪恶存在的世界。这是一个虔诚的盼望吗?申命记七章坚称,责任有部分在于我们。
以色列人准备进军迦南,他们面对 前途未卜和惊人强大的敌对势力;在第六世纪从巴比伦被掳归来者,面临 未知的阻碍和困难。人性很自然会将问题和困难看得过于它们实际上的状况。但在眼前这种情况,敌对的力量却是真实而又强大的。这里的第一个劝告(18节)是『你不要惧怕』;但是,说比做容易。第二个劝告更加重要,因此:『要记得耶和华你的上帝所行的事』。上帝过去的慈爱是 未来也会照样眷顾的证据──或说得更恰当一点,在未来,上帝将会眷顾 的子民。以色列基本的经验是从埃及人手中获救,这经验对他们完全是神迹一般。出埃及记一至十五章为我们记载这些事件,并且告诉我们许多特殊的神迹,至少有藉 强烈的东风使海水分开,给以色列人开路(十四21以下)。不可否认事实是,以色列人很有理由深信,除非是上帝直接的干预,否则他们决不可能脱离在埃及为奴的遭遇。申命记七章就是建立在这个早先的经验和坚强的信念上:上帝过去所作的,将来也照样会作。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旨意是要他们有一个家园,就如 的旨意是要他们从埃及蒙拯救出来,并且使他们成为一个能实际生存的国家。因此,本段是对信靠上帝的一个呼吁;它同时是上帝和以色列所立圣约合乎逻辑的发展。
廿二节是一个警告,说阻碍和危险不会在一夜之间就消失。我们或许应当将这里的文字看成是象征性而非呆板字面上的意义:阻碍在此刻甚至能有积极的价值。二十节里的『黄锋』无疑应当将它看成是比喻,即这个含糊的希伯来字真的是指 黄锋说的。在现代译本(The Good News Bible),二十节的开始是这样的:『他要使他们惊惶』,这正是这里应许的要旨所在。这些经文所呈现的图画有时候被形容为『圣战』。上帝亲自介入以色列人的战斗,是 关心他们国家幸福这一信念的一个自然的发展。重要的教训是在于认识到上帝的伟大和上帝的爱;新约中和这一段相呼应的经文,是在罗马书八章卅二节:『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
廿五节以下再一次强调了受引诱以致于拜偶像的危险;同时也警告要抵抗银子和金子的诱惑。迦南的文化远比以色列人沙漠背景的文化来得老练,在许多方面证明对以色列人有很大的诱惑。今天仍是这样,倘若我们欣赏一个人的成就,我们也易于接受他的价值标准。例如好莱坞光彩夺目的诱惑力,就迷惑了许许多多的人相信,并且默许它所代表的道德标准。――《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