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上一篇   下一篇

解讀:
嗎哪和鵪鶉嗎哪是一種小小的圓片,以色列人用它來作餅,據說味道好像加蜜的水(十六31)。這種東西可能是神直接的創造,也可能是一種自然的產物,神使它奇妙地增加了起來。它是在每夜和霧水一同降下來,樣子很像芫荽子。他們把它用磨推,或用臼搗,在鍋中煮,再作成餅。每人一天可收一俄梅珥(約四公升)。在第六日可以收夠兩天的食物;以便度過安息日。這食物始於他們出埃及一月後;中間繼續達四十年之久,每天供給他們;直到他們過了約但河,就停止了(民十一6-9;書五12)。到新約時,主耶穌說嗎哪是衪自己的一個影子(約六31-58)。
鵪鶉(13)鵪鶉不像嗎哪一樣,每天繼續地來。聖經只提了兩次,就是在這裏,和在一年後以色列人離過西乃山時(民十一31-34)。牠們來時乃是大群地來,而且飛得很低。百姓雖有很多的牛群羊群(十二38),但必須節省著用,不能當作經常的食物。他們在埃及時的肉食,多半都是魚類。
西乃山(又稱何烈山)西乃半島的形狀是三角形,界於紅海的兩臂之間。西岸長約180哩,東岸長約130哩,北面的橫線長150哩。北部多沙漠,南部則是一片縱橫起伏的凌亂山地。這一帶地方可能因著巴比倫的月神「鑫」(Sin)而命名的。在古時,那裏因出產銅、鐵、赭石、和寶石等諸礦而有名。在亞伯拉罕的日子很久以前,東方的諸王已經開了一條大路----繞道亞拉伯沙漠的東北邊緣而到西乃。
在西乃山西北四十哩處的「山洞谷」中,有一塊光滑的大石頭,高出該處礦約四百呎。埃及的第一代法老賽摩凱特王(KingSemerkhet)叫人在那上面刻了一幅圖畫,就是他自己攻打西乃王。除此之外,那裏還有二百五十個後來諸王的碑銘。
離這「山洞谷」北十哩的地方名叫塞拉比脫爾加但(Serabit-el-kha-dem),那裏有埃及首要女神哈特的廟。畢特利富稜德爵士在那裏發見了最古知名的文字。傳說以色列人受律法是在半島的南面,西乃山那是一塊孤立的巨石,從平原突起,其勢十分壯觀。在它的西北有平原,長二哩,寬半哩。
1節:汛的曠野乃是一大片布滿沙土與岩石的廣闊荒漠,草木不生,如此的環境,正適合神試煉並塑造祂的百姓。
2節:以色列人故態復萌。他們遇到了危險、物質匱乏與艱難困苦,不但大大地埋怨摩西與亞倫,甚至還盼望早日回埃及去,不過神仍親自供給他們所需要的一切。逆境常令人憂慮不安,本能地怨天尤人。身處逆境,他們不檢討對神缺少信靠才導致困難重重,只是想盡快逃避艱難。你受到重壓之時,要抵擋逃避現實的心態,並要專心仰望神的大能與智慧,以幫助你衝破困局。
4-5節:神在曠野應許供給以色列人糧食,滿足他們的需要;不過祂要試驗各人是否順服,祂要知道百姓會否遵守祂的吩咐。只有順服神才能學到信靠,這樣的功課必須一步一步地學習。
14-16節: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每天早上有類似白霜的小圓物--嗎哪出現(31)。百姓要到外面拾取,將它像穀粒一樣地磨碎,做成有如攙蜜的薄餅。這些嗎哪每早降下,是神賜給他們滿足肉體需要的食物。耶穌在約翰福音中,將自己比作嗎哪,是我們每天的生命糧,能滿足我們屬靈上的需要(6:48-51)。
23節:以色列人在安息日不可以做工--甚至生火煮飯也不可。這是甚麼原因?神知道日常忙碌的生活,很容易令人分心而不敬拜祂。人常常讓工作、家務、娛樂、休閒佔滿整天,卻沒有時間敬拜神。所以我們必須預留親近神的時間。
32節:以色列人要用特別的器皿盛嗎哪,用以紀念神在曠野對他們的供給。在基督教的敬拜中,象徵常佔重要的地位。我們使用象徵(例如聖餐中的餅與葡萄汁),記念神的作為。象徵對敬拜很有幫助,只是我們必須小心,不要把它當作敬拜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