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第五讲

上一篇   下一篇

                                           讓我的百姓走吧

經文:出埃及記六:1—七:13

在前面四講中,我已經很詳細提過關於摩西被呼召回埃及去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事。而在第四講中,我也說到摩西依照上帝的指示,回去埃及跟法老王說要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這件事,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埃及法老王的同意,法老王反而變本加厲迫害以色列人民,「不准再給以色列人做磚的草楷!叫他們自己去找草楷,但是要他們完成跟以前同樣的數量,一塊也不准減少。」(五:7—8、18)結果以色列人民的領袖們在知道他們之所以被法老王加重負擔,乃是因為摩西和亞倫去遊說法老王不成所帶來的結果,對他們兩人很不諒解。為此,摩西很難過地問上帝說:「主啊,你為甚麼這樣虐待你的子民?為甚麼差我來到這地方?自從我到國王面前為你講話,他更加殘酷地對付你的子民;你卻一點都不救助他們!」(五:22—23)

我想不只是摩西會這麼想,就是我們遇到這樣的經驗也會跟摩西一樣向上帝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常常不明白上帝的旨意是甚麼?我們也會一再地問:上帝啊,你的旨意到底是甚麼?人實在很難清楚上帝的旨意,因為上帝所想的、所做的都遠超過我們有限的人類所能及的。誠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

「誰能測度上主的心?誰能指教他?引導他?」(以賽亞書四十:13)

「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
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五十五:8—9)

我們現在所讀的第六至七章十三節,除第六章一節是「耶和華文獻」外,其餘全部都是「祭司文獻」的資料;我曾在講創世記的時候說過,「祭司文獻」的特色是對族譜有興趣,對紀律很重視,對祭典禮儀很堅持。所以在第六章十四節開始到廿五節這段經文裡,我們又看到了一段摩西和亞倫的族譜。這段族譜有一個特色,就是讓我們知道摩西和亞倫的身世背景。這跟介紹一般人物很不一樣;因為以前我們讀創世記有關族譜的記錄,都是先編排出族譜後,才再開始描述這個人做些甚麼事。現在我們是先讀過摩西一段故事了,才在這裡看到他原來是從哪一個家族出身的,至少這也說明了「祭司文獻」作者的用心。

前面的五章經文大都是以「耶和華文獻」為主軸。現在我們才讀到完全以「祭司文獻」為內容的資料,就馬上看到他們很努力地要將族譜記錄下來,為的是要保持這個被揀選的族群與上帝之間不能斷線的情形發生。作者希望透過這種努力,能使後代的子孫了解到上帝就在他們的族群中,祂的手一直是不曾離開過以色列民族,不論以色列人民是如何的背棄上帝,上帝一直是在他們中間,引導他們回來歸向祂。這一點就是「祭司文獻」作者透過族譜所要表明出來的目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內容:

第六章一節:上主對摩西說:「你就要看見我怎樣對付埃及王了。我要逼他放我的子民走。我要逼著他不得不把他們趕出國境。」

這一節是我們現在所讀這段經文中唯一屬於「耶和華文獻」資料的一節;很清楚地是在回應前面摩西對上帝的「抗議」。

雖然有亞倫參與去對埃及法老說話,但是聖經的作者仍然是將重點放在摩西的身上;現在也是繼續著上帝對摩西的回話。

這裡的「趕」字,是取自牧羊人與羊群之間的互動關係而來;我們可以聯想得到以色列人並不全部都願意出埃及,他們當中有人仍然在懼怕中不敢跟隨出來,因為埃及實在太強大了。而出埃及後要過怎樣的生活?或是結果如又被埃及兵抓回去的話,生活將會更加痛苦。有的人是已與當地埃及人通婚,或是早已歸化成埃及人的,他們所要考慮的因素必然增加,等等這些都是出埃及行動猶豫的背景。後來在曠野中他們一再向摩西抱怨連連,就是跟這些有關。因此這裡用「趕」字,是帶有「強迫」的韻味在內。

第二至九節:上帝指示摩西說:

「我是上主,全能的上帝。我曾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但是,我從來沒有把我的神聖的名字—耶和華啟示給他們。我曾經與他們立約,應許把他們寄居過的迦南賜給他們。現在我聽見了以色列人因埃及人奴役他們而發出哀求的呻吟,我想起了我的約。所以,去告訴以色列人,對他們這樣說:『我是上主;我要搭救你們,從埃及人的奴役下釋放你們。我要伸出大能的手大大地懲罰埃及人;我要拯救你們。我要把你們當作我的子民,我是你們的上帝。當你們從埃及的奴役中獲得自由的時候,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是你們的上帝。我曾經應許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以我一定要把你們帶到那塊地,以那地做為你們的產業。我是上主。』」

摩西把這件事告訴以色列人,但是他們不聽他的話,因為殘酷的奴隸生活已經使他們喪志。

這段經文讓我們再次看到上帝在介紹祂自己。第三節說上帝是個「全能的上帝」時,所要表示的意義已經很清楚,就是上帝是個隨其自己的意思行動的上帝,不是受人掌控的一般神明。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上帝決定要做的事。現在上帝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事就這樣決定了,誰也不能阻止上帝要完成這件事。

第三節說這是第一次上帝向人說明的名字。但是在出埃及記第三章十五節,同樣是屬於「祭司文獻」的資料就已經指出上帝對摩西做自我介紹時就說過:「我的名永遠叫耶和華,世世代代都要這樣稱呼我。」所以這裡應該是第二次提及上帝的名字。同樣是來自「祭司文獻」的資料,很可能被重複使用編排在這裡,為的是要說明摩西確實是在上帝的呼召下進行這次的使命,但是他不被接受並不是他的問題,而是以色列人民的問題,「因為殘酷的奴隸生活已經使他們喪志」到了極點。

「祭司文獻」的特色之一就是強調「約」的重要性;所以在這段經文裡,作者再次記錄上帝對「約」的重視,並且說上帝是個履行「約」的上帝(四、八節)。我們要注意的是,作者讓我們看到「約」的永遠性;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他們跟上帝立約,是立「永遠的約」。所謂「永遠的約」是指「生命的約」(創世記十七:13,出埃及記四:25—26)。

第六節的「拯救」字眼,在希伯來文是指「贖回」之意。既然上帝跟以色列人民的關係是「主人與子民」,是有立約的關係,因此,上帝有權將以色列人民從「外人」的手中「贖回」來(參考利未記廿五:47—55)。

第七節很重要,因為這一節說明上帝確實是將以色列人民看成是祂的「子民」,耶和華上帝要做以色列人民的上帝。這節也說出揀選的特色,上帝決定了以色列人民是祂的子民,是無法取代的。當以色列人還是在當奴隸的時候,上帝就已經這樣宣佈了。並不是以色列人民很輝煌騰達的時候,也不是他們有大成就、很跩的時候,而是在他們最為落魄、最悲慘、最無生命希望的時候,上帝成為他們的上帝,成為他們的依靠!使徒保羅就說過這樣的話:

「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由於他的死,我們現在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他的死更要救我們脫離上帝的義憤。」(羅馬書五:8—9)

看,聖經的作者一再告訴我們上帝就是這樣的上帝,在我們最苦難,最落魄時與我們同在,做為我們拯救者的上帝。

真正的問題是在第九節。以色列人民無法相信,或是說無法接受摩西所帶給他們這個好信息;他們因為殘酷的奴隸生活而「喪志」極了。這節也是在回應當初摩西回去埃及所遇到的問題,因為他和亞倫去對法老王講話,卻造成以色列人民的加重負擔。

第十至十三節:於是上主對摩西說:「你去告訴國王,他必須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

摩西回答:「連以色列人都不聽我的話,國王會聽我嗎?我是一個不會講話的人。」

上主命令摩西和亞倫:「你們去告訴以色列人和埃及王,說我的命令你們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

這段經文跟前面第三至五章所描述的情形一樣;「祭司文獻」的作者用簡潔的筆法描述一次,而第三至五章則是出自「耶和華文獻」的資料較多。

第十二節則說明了摩西懷疑自己在族人中被接受的可能性,因為埃及法老王增加以色列民的痛苦,與他回去埃及關說有不可分的關係,難怪他會被族人所拒絕。這一節也是在強調第九節的嚴重性。

第十四至廿七節:以下所記載的是以色列的族長。雅各的長子呂便有四個兒子:哈諾、法路、希斯崙,和迦米;他們構成了呂便支族。西緬有六個兒子:耶母利、雅憫、阿轄、雅斤、瑣轄,和少羅—少羅是迦南女子所生的;他們構成了西緬支族。利未有三個兒子:革順、哥轄,和米拉利;他們構成了利未支族。利未活到一百三十七歲。革順有兩個兒子:立尼和示每;他們各有許多子孫。哥轄有四個兒子:暗蘭、以斯哈、希伯倫,和烏薛。哥轄活到一百三十三歲。米拉利有兩個兒子:抹利和母示。這是利未支族和這一族的後代。

暗蘭娶了自己的姑姑約基別;她生了亞倫和摩西。暗蘭活到一百三十七歲。以斯哈有三個兒子:可拉、尼斐,和細基利。烏薛有三個兒子:米沙利、以利撒反,和西提利。

亞倫娶了以利沙巴;她是亞米拿達的女兒,拿順的妹妹。以利沙巴為亞倫生了四個兒子:拿答、亞比戶、以利亞撒,和以他瑪。可拉生了三個兒子:亞惜、以利加拿,和亞比亞撒;他們是可拉宗族各家族的祖先。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娶了普鐵的女兒;她生了非尼哈。這些都是利未支族下各宗族、家族的族長。

亞倫和摩西就是曾經奉上主命令、說「去把以色列各支族一隊隊地領出埃及」的那兩位。他們也曾向埃及王請求釋放以色列人。

這段族譜讓我們看到「祭司文獻」的特點,就是重視傳承的體系。我們要注意作者是特別介紹雅各娶的妻子麗亞所生的孩子之後裔,而且只記載到第三個孩子利未,沒有將猶大記錄上去。因為猶大後來成為正統的大族,取代了原先應該是長子呂便繼承的地位(參考創世記四十九:1—7)。在這裡重要的是要介紹利未這個家族,因為牽涉到亞倫和摩西的關係。我們也看到亞倫和摩西是近親婚姻所生出來的,「暗蘭娶了自己的姑姑約基別」,這可以說是姑姪結婚,但是這樣的婚姻關係後來已經明文規定不可以了(利未記十八:12—13)。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家族譜表裡,介紹了亞倫的後裔,卻沒有介紹摩西的後代,很可能是因為亞倫的後裔在往後的表現上比摩西的後裔凸出,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亞倫是長子的關係吧。因為以色列人民重視長子的態度跟我們台灣人一樣。族譜只記錄長子系統的而已,除非是很特別的因素,例如雅各的事件,或是呂便的事件,否則繼承的是長子,就記下長子的族譜表。不過,這是有關族譜上的系統,以亞倫名分排在前面。但因為摩西是上帝所揀選出來的僕人(或是說族長),因此,若是記載有關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事,就把摩西的名子排在亞倫的前面。

雖然表面上看來這群在埃及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好像是烏合之眾,但是作者在這裡則是說摩西帶他們各支族是「一隊隊地領出埃及」。這句話包含了一個基本的意義,就是以色列人民是很有秩序地出埃及,就好像是「軍隊」一樣,(請注意,和合本的譯文是:「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軍隊從埃及領出來,就是摩西亞倫。」)是有準備,且有受過訓練的。這也就是為甚麼後來他們在進入迦南地時可以很成功地攻佔了許多土地,其因在此。

第廿八至七章七節:從前上主在埃及對摩西說話的時候,他說:「我是上主;你要把我和你說的話都告訴埃及王。」

但是,摩西回答:「你知道我沒有口才,國王怎麼會聽我的話呢?」

上主說:「我要使你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而你的哥哥亞倫要向他發言,作你的代言人。你要把我命令你說的話都告訴亞倫,由他告訴國王,要他釋放以色列人離開這個國家。但我要使國王的心剛硬,無論我對埃及行多少神蹟奇事,他還是不聽你的話。最後我要嚴厲地懲罰埃及;我要領我子民的各支族離開這地方。當我伸手懲罰他們,以色列人離開他們國土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命令去做。他們跟國王交涉的時候,摩西已經八十歲,亞倫八十三歲。

這段經文可以比較第四章十至十七節的經文。我們看到聖經的作者為了要強調上帝是個履行契約的上帝,因此在編撰的時候總會不厭其煩的重述前面已經講過的故事。

從第七章一節可以看到摩西跟上帝的關係很特別,摩西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而亞倫就像是上帝的「代言人」一樣。所謂「上帝的代言人」之意,通常是指「先知」的意思。上帝讓摩西「在國王面前像上帝一般」,是有用意的;因為埃及法老王在一般人民的面前就好像是「神明」一樣。現在上帝以摩西代表著祂出現在埃及王面前。換句話說,這是上帝親自「下來,要從埃及人手中把他們(以色列人民)拯救出來」的寫照(出埃及記三:8)。摩西「像上帝一般」,這句話也是在說明摩西已經從上帝那兒得到了極大的能力,那種能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得到的。

第七章二節很重要,上帝告訴摩西要他把上帝所命令的話都告訴亞倫,這充分地說明了亞倫是「代言人」的角色。先知就是這樣,代上帝傳話是不能偷工減料,要忠實地依照上帝所交代的話傳達出來,即使要傳的話並不是自己所喜歡,或是成為聽的那一方所討厭,也要照實說出來。

我在前一講已經說過,「剛硬」這個字在三種文獻裡都有記載,且所表達的意義是相同的。那是因為上帝要將受奴役之苦的以色列人帶出埃及,而引起埃及法老王極大的生氣,這種剛硬之心已經不是一般人能達到那樣的境界,除非是有一股極大對比的力量來惹法老王如此。而上帝用摩西「像上帝一般」惹法老王生出如此大的氣,使法老王心生剛硬到最高點。

如果我們比較使徒行傳第七章廿三、三十、卅六節,以及申命記第卅四章七節,就會發現聖經的作者將摩西的歲數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是他「決心要了解以色列同胞的情況」,那時他是四十歲。因為這次的「了解」,而殺死一個埃及人(比較出埃及記二:11)。第二段落是在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命令去做」的時候,摩西已經是八十歲了(出埃及記七:7);第三段落是申命記記載摩西死的時候,年歲是一百二十(申命記卅四:7)。這個一百二十歲在創世記第六章三節的記載是上帝因為人常常犯罪,所做的一個決定。其實這個歲數也是早期東方人所期盼的一個人生歲月之極限。台語就有這樣的一句話用在結婚的新娘上:「Ho -teng ha -koe-koe, thang chiah kau 120 hoe.」(「門檻跨得過,活到一百二。」意思是新娘在進入洞房之前,走進大廳門口的門檻時,要跨過去,這樣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

第八至十三節:上主對摩西和亞倫說:「如果國王要你們行一個神蹟來證明你們的身份,你要吩咐亞倫把他的杖扔在國王面前,那根杖會變為蛇。」於是摩西和亞倫去見國王,他們照著上主的命令做了;亞倫把杖扔在國王和百官面前,那根杖就變成了蛇。國王立刻召集他的占星家和巫師;他們行使法術,也做了同樣的事。他們把手中的杖扔在地上,也都變成了蛇;但亞倫的杖吞沒了他們的杖。可是,正像上主所說的,國王的心仍然剛硬;他不聽摩西和亞倫的話。

第十節所記載關於用手杖變蛇的神蹟奇事,在第四章三節已經有記載過。不過那時候的情形跟現在不一樣;在「祭司文獻」的資料告訴我們做這件事的是亞倫,不是摩西。換句話說,亞倫幾乎就是摩西的隨從,完全聽命摩西的命令行事。而且在這裡說那根杖是亞倫的,不是摩西的,也不是上帝的杖(出埃及記四:20)。

再者,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些占星家和巫師,並不是像我們平常在街頭或廟前廣場所看到的那些耍花招雜藝者,而是確實有學問的人,他們可以看天文地理,和合本用「博士」是很貼切的譯文,因為他們確實是很有學問者。但是,他們當中有人是屬於「術士」者,也會將手杖變成蛇。因此,對埃及法老王來說,亞倫的神蹟奇事看起來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

作者在這裡再次強調埃及法老王並不聽從上帝託摩西所傳達的話,他根本就不相信上帝,因為他自己自認是神明,怎能有人可以在他面前再用神(或是上帝)的名義來要求他釋放奴隸呢?如果他允許了這件事,那豈不是表示他不是神明了?那他怎能統治埃及帝國呢?他怎能再要求人民崇拜他呢?不,他不會同意摩西和亞倫這樣做。

世界上的獨裁統治者都是如此,古代如此,現代也是一樣,統治者都會在特意的安排下把自己神化!獨裁者總是希望自己在人民的心中就是像神明一樣被人民敬奉著;蔣介石如此,北韓已去世的金日正也是如此,而中國的毛澤東也一樣。這些獨裁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敬虔的宗教信仰都會設法加以迫害,或是強力禁止。

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好的信息:

一、上帝的僕人是忠於上帝的命令行事,而不是為了取悅人的意思。

我們看到上帝呼召摩西和亞倫去埃及見法老王,要他們從法老王的手中將以色列人民帶出來時,摩西知道這是很難達成的一件事,因為「連以色列人都不聽我的話,國王會聽我嗎?」這是摩西對上帝的回答。真正上帝的話並不好聽,因此會聽的人也不多,因為上帝的話常常使我們覺得刺心、不舒服。可是算為上帝的僕人必須要有的基本態度,就是照實說出來,依照上帝的命令去行事。我們看到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說:「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命令去做。」(七:6)

今天的基督教會必須好好反省這件事;想想看,我們的教會是否照著上帝的命令去做?想想看,我們的教會是否有照著聖經的教訓去行?我很擔憂的是今天的教會是離開聖經的教訓越來越遠。今天的教會總覺得上帝的話不好聽,喜歡聽人的話,喜歡將人的話帶進教會來作為行事的依據。看吧,今天的教會會有那麼多問題發生,常常出狀況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人總是喜歡將聖經擺一邊,將人放中間,這種情形在傳道者身上更嚴重!有多少教會在發生問題的時候,是想到要先回到聖經裡來反省的?有多少教會在策畫事工的時候,會想到用聖經的話語作為行事的依據?今天的教會、傳道者應該好好思考、反省這件事。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傳道者必須時刻反省的課題:我是否有像摩西和亞倫「照著上主的命令去做」?

二、任何與上帝立有「生命之約」的人,無論在甚麼時候、任何地方,上帝都將永遠是他的上帝,會看顧他,保護他,使他從奴隸的痛苦中脫離出來。

我們從出埃及記第二章開始,一再地讀到上帝表明祂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上帝說祂是以色列人民的上帝,以色列人民是祂的子民。這很明顯地說明一件重要的事實:上帝絕對不會對祂子民的苦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會,絕對不會這樣!上帝不但聽,而且是聽得很仔細。

我們每一個與上帝立過約的人一定要記住:上帝絕對不會放著我們的苦難不管,祂不會忘記我們的呼聲,祂不會眼睜睜地看我們生活在苦難中卻把祂的手縮起來,不,絕對不會。就像祂對摩西說的,祂一定會帶領以色列人民到已經應許他們祖先的土地去,而那土地乃是流奶與蜜之地。別忘了所謂流奶與蜜指的是生命的豐富,而不是所謂的財富等物。

我們可以反省一下:看看我們是否生活在奴隸的生活情況中?我們不是常聽人說:某某人是錢奴才嗎?我們不也是常聽有些婦女說她是先生的奴才嗎?我們的社會裡,看起來很民主,很現代化,但是,我們不也是常常聽到有人生活在那種有如奴隸的環境中嗎?看吧,被賣為娼妓的少女們!看吧,那些被剝削的低階層工人。別忘了,上帝就是這些人的保護者,上帝就是這些人的上帝,祂一定會伸出祂大能的手救這些人脫離這種苦難。同樣的,欺負者將會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我們必須好好反省:我們是否為剝削者?我們是否使別人成為奴隸?如果是,那我們必須很小心,因為上帝會嚴厲懲罰我們,就像祂在懲罰埃及的法老王一樣。

三、別讓我們有剛硬的心,也別讓我們成為扮演上帝角色的人,導致我們的心靈拒絕聽從上帝的話語。

我們看到埃及法老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上帝的僕人—摩西的話,結果付出很大的代價,原因是他自認是神,自以為是上帝可以呼風喚雨。但是,我們要注意也要確實承認我們是人,是個軟弱的人。我們絕對不是神。我們是有限的人的存在;我們的力量有限,有能力、智慧、生命的有限。我們不但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神(上帝),也不要把別人看成是神,不,都不要。不論哪一個人多偉大,不論哪一個人多有能力,我們都不能把那人神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奴隸之地走出來。只有把人神化的人才會使自己變成奴隸;也只有把人神化的地方,才會使自己生活在奴隸的土地上!

要使我們的生命成為走出奴隸之地的生命,是自由的生命,就必須先使我們的生命除去剛硬的心,使我們的心靈中有上帝的話語。這種謙卑的生命態度,是忠於上帝的信念,我們的生命才能如同走出埃及的生命,是自由的,是敬奉上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