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讲

第八十讲

上一篇   下一篇

建造燔祭的坛

(出埃及记二十七章:1~8节)
   八、燔祭的坛 (廿七1~8)
   耶和华把造会幕的细则吩咐完毕之後,就转论会幕四周的环境。帐幕的院子要放置以燔祭用的坛和铜洗濯盆(在叁十17~21才提及)。坛用皂荚木制造,长五肘,宽五肘,高叁肘,用铜包裹。这坛比所罗门的坛(代下四1)或以西结的坛(结四十叁13~17)都小。坛的四拐角作四个角(像牛角的突出之物)用以固定祭牲的位置。虽然考古学家找到了迦南人和亚述人的有角的祭坛,但坛角的起源却不详,或许是代表被献的祭牲。祭坛的角是坛最神圣之处;为罪而献的祭,血要涂在四角之上(利四7、18、25、30;出叁十10);人可跑到坛角处寻求庇护,抓住了角就得安全(廿一13、14;王上一50~53;但是王上二28~34,记载所罗门王捕杀约押时,却不遵守这规定)。坛也附有各种铜作的器具(廿七3)和铜网(廿七4、5);又用皂荚木作杠,用铜包裹,穿在坛两旁的环子内,以便抬坛(廿七6、7)。

   1.造祭坛 (廿七1~8;卅八1~7)
   【廿七章一节】
   坛──这坛的原文加了冠词,而不像撒玛利亚抄本和七十士译本之「一坛」,藉示和叁十1之烧香的坛有分别。这坛又称为燔祭坛(叁十28;卅一9),因为是为献燔祭之用的;也被称为铜坛(卅八30;卅九39),因为是用铜包裹的。这坛是四方的,且只长宽各五肘,高仅叁肘(肘,请参看廿五10的注释),比之以西结那理想圣殿的坛小得很多(见结四叁13~17)。

   【廿七章二节】
   四拐角上作四个角──这些角,原来的作用是给祭司抹血在其上的(廿九12;利四7,30;八15等),其後却含有护庇或逃罪的意义(参看王上一50~53)。

   用铜把坛包裹──这是用皂荚木(请参看廿五5皂荚木条)的板(8节)作基本,而用铜将之包裹起来的。若这圣幕和其中的设备,是在西乃旷野制造的话,大概也不会造这铜坛,因为这是和二十24~25明显相反的。所罗门建圣殿时,列王记虽然没有记载他的祭坛的尺寸,历代志却明载为长宽各二十肘,高十肘,并且都说是铜坛(王上八64;代下四1)。所以,这 用铜包裹的坛,能否承受烧燔祭时的高热固是一个问题,能否方便搬运是另一个问题,与约书的吩咐相违反却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这圣幕和其中大部份的器物,是在进住迦南後的产品,而摩西在旷野时代,却只有那简单的会幕(卅叁7~11),正如今日沙漠中生活的游牧民族所拥有的崇拜之用的帐幕一样。

   【廿七章叁节】
   盆──这是为收烧燔祭後的灰之用的铜盆。
   铲子──为铲灰之用的铜铲子。
   盘子──这也是铜制的小型容载器,以中国人的观念来说, 成碗则似乎更佳。
   肉锸子──这亦为铜制用为叉肉的器具。
   火鼎──是铜制用为烹调饮食的器具。

   【廿七章四至五节】
   铜网──这铜网的形式和用处,均未说明。大概是为装饰之用。
   铜环──是安装在坛的四角的铜网之上,用为穿杠以便扛抬之用的。
   围腰板──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为祭司献祭时踏脚之用的。但这铜坛既只有叁肘(约四英尺半)之高,大概不必有踏脚板。故此,这围腰板或为装饰及强固坛身之用的。

   【廿七章六至七节】
   杠──这也是用皂荚木(见廿五5)制造并包裹以铜的杠,是为穿在铜环内用作扛抬祭坛的。

   【廿七章八节】
   坛是空的──这是指此四方的坛内中空之意。有些学者解释此中空的目的,为要填入泥土,藉以符合二十24的要求。若填入泥土,则更加大重量而难於移动。其实,二十24~25所讲的坛,以色列人在旷野生活中,随地都可以 成,并不必有个铜坛。铜坛乃是定居迦南後的产物。

   都照着山上指示你的样式作──请参看二十9的注释。

   (出埃及记廿七章:1~8节(参看卅八1~7))
   圣幕是为崇拜上主而建造的。以色列人的崇拜,以献祭为主要项目之一。因此在圣幕的院围内,就设置有献祭的坛。这坛是用皂荚木板做成,外包以铜,并在四拐角上各安一角,与坛接连一块。这坛是五肘正方,高仅叁肘。坛内中空,坛身下半部有铜网和围腰板,并有四个铜环安装在铜网的四角上,用以穿杠以便扛抬之用。杠也是用皂荚木制成,但亦用铜包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