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第十六讲

上一篇   下一篇

                                潔淨的心面對上帝

經文:出埃及繼十九:1—25

出埃及記讀到這裡,除見可以看出一個輪廓。第一部份: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出埃及前以色列人民和摩西之間互動關係;這一部份包括摩西的出生,以及上帝都聽到了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痛苦、哀號的聲音。

第二不份:第五章至第十一章,是摩西和埃及法老王之間的對抗。這一部份是說摩西很「勉強」地接受上帝的差遣,以及他和亞倫回去埃及跟埃及法老王說明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原因,是要帶他們去曠野敬拜上帝。這一部份同時有很大的篇幅在描述上帝為懲罰埃及法老王及人民,降下十個大災難,又如何在那大災難中保護同埃及人居住在一起的以色列人民,讓他們免遭受災難的經過。

第三部份,由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是以色列人民走出了埃及。這一部份是記載摩西終於成功地帶領以色列人民走出了埃及,以及他們如何在曠野中過第一個逾越節。

第四部份,從第十四章開始到我們現在所讀的第十九章,以及往後要讀的經文在內,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在曠野「漂流」的情行。這一部份也就是從出埃及後,在曠野所發生的一切事件,包括他們經過被埃及精銳部隊追趕,經過紅海的大神蹟,以及在缺水、缺糧的狀況下,上帝如何從天上將下糧食給他們,又如何帶領他們與住在曠野的原住民打仗。

我們現在是進入第五部份了。

這一部份主要中心都是在談摩西如何在上帝的幫助下,訓練以色列人民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一個真正屬於上帝所喜悅的民族,從習慣於奴隸生活到轉變成一個自主性很高,且從多神的信仰重新回到獨一無二的耶和華上帝信仰之民族。這這種轉變絕對不是輕易的,而是艱困,付出相當代價。我們從民數記第十四章廿九至三十節就可看出,他們付出的代價就是:凡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以色列人民—包括摩西和亞倫在內,都不得進入上帝所允許的迦南地去。換句話說,這些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雖然離開了那塊奴隸他們、使他們生活在痛苦中的埃及地,但最後他們卻無法進入上帝所應允要賜給他們的那塊「流奶與蜜」之地—迦南,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現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提到以色列人民跟上帝之間有了新的開始,就是立新的約。在創世記裡,我們常會讀到上帝跟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立約,但我們看到的都是上帝與單獨個人立約。或是用個人代表一個家庭。但現在不是這樣,是一個民族跟上帝立約,而且這個出埃及的民族並不是單純的一個種族,是以雅各的後裔為主體,夾雜著其他民族在其中(參考出埃及記十二:38),這一點是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內容:

第一至二節: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正好在滿三個月那一天到了西奈沙漠。他們先離開利非訂,然後到西奈沙漠,在西奈山下紮營。

這是我們第二次看到一個明確的時間—三個月。第一次是在他們離開埃及後的「第二個月的十五日,他們來到以琳和西奈中間的洵曠野」(出埃及記十六:1)。這樣比較一下我們會清楚看出,從上次到現在,也就是從以琳到現在走到的這個西奈山下,經過半個月的時間。自從出埃及以來,在這段整整三個月的時間裡,以色列人民經過了埃及追兵、缺水,以及跟原住民亞瑪利人作戰。想想看,短短三個月時間內有這麼多次面臨死亡壓力,他們卻都能夠順利經過,這若不是因為上帝的慈愛和帶領,是沒有辦法的。

在第二節說到「西奈山」這個地方。依照第三章一節記載:「有一天,摩西為他的岳父米甸的祭司葉特羅放羊;他領了一群羊橫跨沙漠,到了上帝的山—何烈山。」他就是在這裡—何烈山—受到上帝呼召的。這裡所說的「何烈山」,是屬於「以羅伊文獻」的資料。我在第三講「出埃及的前奏(三)」裡有提過,何烈山的意思是指「乾旱」「寸草不生」之地。但是

「西奈」是指草叢甚多,叢林密佈之意。

二者之間幾乎完全是相反的意思。這裡用西奈的名稱是出自「耶和華文獻」和「祭司文獻」的資料。有些學者認為不論是「何烈山」,或是「西奈山」,地點都應該是在西奈半島的地方。我們的困難是確實的地點已經不可考。

不過,不論是在何烈山或是西奈山,我們要注意的一點,不是地點的問題,問題的中心是聖經的作者要表示的意義,乃是上帝以非常特別的方式來啟示祂自己給所揀選的僕人認識。

第三至八節:摩西上山朝見上帝。

上主從山上呼喚摩西,要他告訴雅各的子孫以色列人說:「你們已經看見了我—上主怎樣對付埃及人。我背著你們,正像母鷹把小鷹背在翅膀上,把你們帶到這裡歸我自己。如果你們服從我,守我的約,你們就是我的子民。全世界都屬於我,但只有你們是我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是事奉我的祭司。」於是摩西下山,召集人民的領袖,把上主命令他的事一一告訴他們。以色列人民一致說:「我們要遵照上主的話做。」摩西就把他們話回復上主。

第三節在和合本譯文是用「摩西到上帝那裡」;將這句子跟現代中文譯文「摩西上山去朝見上帝」的句子相比,我們會發現作者很清楚地在表明西奈山乃是上帝出現,或是上帝所居住的地方。

第三節「上帝從山上呼喚摩西」,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這句話在表示人與上帝的關係,有時是要用「聽」的。上次在何烈山的時候,摩西是先看到荊棘著火,接著就在荊棘後面有上帝的聲音叫他。現在上帝從山上叫他,這樣的聲音想像起來是非常大聲的樣子。其實,上帝的聲音有時不是真的有聲音出現,很可能是一種「感應」。就像上帝在三更半夜的時候呼喚先知撒母耳,但是他的老師以利卻聽不到(撒母耳記上三:1—5)。在這裡,也是一樣,只有摩西聽得到上帝跟他說話的聲音,以色列人民卻是聽不到。

這一節也讓我們看到聖經的作者在強調上帝跟雅各家族之間的關係,強化上帝跟雅各所立的約是永續的,沒有因為他和他的後裔在埃及經過幾百年的奴隸生活而中斷,沒有,因為雅各和上帝的之間所立的約是永遠的生命之約。

「上主怎樣對付埃及人」,這句話提及歷史的經驗幫助了解上帝的愛,這也是以色列人民在信仰生活上最大的特色。我們在聖經中時常看到先知或是他們的領導者,用這種方式教導以色列人民。

鷹,這是巴勒斯坦地方時常見到的一種鳥類,長得相當強壯。一般的鳥類看到牠就會膽顫心驚。上帝以這種鳥類來比喻祂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將之比喻為如同「母鷹帶小鷹」,救小鷹脫離如同猛獸的埃及的欺負。先知以賽亞的詩中也有這樣的話說:

「但是倚靠上主的人,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
他們會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他們奔跑不疲乏;他們行走不困倦。」(以賽亞書四十:31)

第五、六兩節特別強調上帝對以色列人民揀選的意義。

我們也從這兩節經文中看到聖經一個主軸的信息:就是受揀選者並不是享有特權,乃是要透過受揀選者,使更多的人得到幫助,就像亞伯拉罕的受揀選是為了要使萬民得福氣一樣(創世記十二:3)。相對的,如果受揀選者違背了被揀選的使命,他們也將成為被懲罰的第一個主要對象。

先知阿摩司就曾用這樣的話對北國以色列人民警告說:「在全世界那麼多國家中,我選上了你們,你們還犯了那麼多的罪;正因為這緣故,我一定要懲罰。」(阿摩司三:2)受揀選者的一個特質,就是成為「神聖的國民」,為的是要作為事奉上帝的「祭司」。祭司,乃是介於人和上帝之間的中保、橋樑,是為要幫助人認識上帝的救恩。彼得前書的作者在描述作為一個基督徒的角色時說:

「你們是蒙揀選的種族,是王家的祭司,聖潔的國度,上帝的子民。上帝選召你們離開黑暗,進入他輝煌的光明,來宣揚他奇妙的作為。」(彼得前書二:9)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揀選呢?依照申命記作者的看法,並不是因為被揀選者有甚麼好,而是因為上帝的愛,這愛與訂立的約有密切關係。申命記作者說:

「上主愛你們,揀選你們,並不是因為你們的人數比別人多;其實你們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他愛你們,為要堅守他向你們祖先許下的諾言。以大能解救了你們,從被奴役之地把你們救出來,使你們脫離了埃及王的手。」(申命記七:7—8)

第七、八節說明摩西乃是一位祭司,他的職責就是成為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橋樑、媒介。摩西也如同是一位先知,遵照上帝要他傳達給以色列人民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以色列人民。然後他也將以色列人民所做的決定回復給上帝。

第九至十五節:上主對摩西說:「我要在密雲中降臨,來找你,使我的子民聽到我跟你的談話,從此都相信你。」

摩西把以色列人的話回復了上主,上主對他說:「你去告訴人民,今天和明天他們要潔淨自己。他們要洗滌衣服,到後天一切刀準備好。那一天,我要降臨在西奈山,讓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能夠看見我。你要在山的四周要劃界限,告訴人民不可越過;也不可上山,或接近這山。凡踏上這山的人,就必須處死—或用石頭打死或用箭射死,無論誰都不准碰他的屍首。人和牲畜都要遵守;凡違犯的都要處死。一直到號角再響,人民才可以上山。」

摩西下了山吩咐人民,要他們潔淨自己,準備敬拜。於是他們洗滌衣服;摩西告訴他們:「到後天一切都要準備好;同時不可親近女人。」

我們看到上帝揀選一個人作為祂的僕人,必定會使這個人被信任。摩西剛開始到以色列人民中的時候,曾被排斥,因為他帶來的使他們在奴隸生活中更加痛苦(出埃及記五:15—23),但是,後來以色列人民逐漸相信他。直到現在,以色列人民應該是很信任摩西才對,雖然在過去三個月中曾有過缺水、缺糧食而抱怨連連,但是,克服這些的困境後,信任度應該是會強化的。因此,在這裡說上帝要再次使人民相信摩西,是加強語句說明摩西在以色列民族中是最重要的領導角色。

第十、十一節成為後來以色列人民進入會堂或是聖殿前,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態度:就是必須先洗滌身體才可以進入。因為那是要覲見上帝的面,必須有潔淨的身體和衣服,同時也不可以親近女人(十五節)。這種對男女性關係的嚴格約束,是因為在宗教禮儀上認為性行為是不潔淨的(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一:4—5)。後來的發展是連女性的生理週期來臨時也被看成是不潔淨,必須禁止進入會堂或是聖殿,連她們在生理週期間所坐過的椅子、摸過的東西都將被列入為不潔淨(利未記:十五:19—23)。在早期猶太人的看法裡,聖潔的要件之一乃是從性行為關係中分別出來開始,然後還必須將其他宗教上可能有的祭典禮儀排除掉。他們之所以會把男女性事看成是一種對敬拜的污穢,很可能是與其他宗教在敬拜禮儀上,有妓女獻舞、或是男女苟合的行為有關。因此,摩西法律上明文規定要「聖化自己」,其他宗教有的行為,在以色列人民是絕對禁止,其因在此(利未記二十:6—8)。

第十二、十三節表明出上帝的神聖和威嚴之狀。這是在強調上帝的神聖不是人可以隨便接近的,要接近上帝必須做好一切「聖潔」的準備,就像第十節所說的一樣。違反聖潔規律者一律處以死刑。可以看出以色列人民在宗教禮儀上的要求甚嚴。這點在今天的基督教會已越來越疏忽,在信仰態度上也越來越隨便,甚至忘了用敬虔的心敬拜上帝的重要性,真可惜。

第十六至廿二節:第三天早晨,雷電交加,一朵密雲在山上出現,號角聲大響。營裡的人民聽到了都發抖。摩西率領他們出帳棚來朝見上帝;他們都站在山腳下。整個西奈山被籠罩在煙霧中,因為上主在火中降臨。這煙像窯裡冒出來的濃煙;全體人民猛烈顫抖。這時號角的聲音越來越響。摩西講話,上帝用雷電回答他。上主降臨在山頂上,召摩西上山;摩西就上山去。上主對她說:「你下去警告人民,不可超越界限來看我,否則,會有許多人死亡。就連祭司也必須先潔淨自己才能走近我,否則,我要懲罰他們。」

比較申命記第四章十至十二節,就會清楚地看到當時他們是看到了「山上烏雲密佈,火焰沖天,上面冒出黑煙」,但是,以色列人民只聽到上帝「說話的聲音,卻看不見他的形像」。因此,雖然上帝對他們說祂要「降臨在西奈山,讓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能夠看見」(十一節),但實際上就跟這裡所說的景況一樣,以色列人民只因聽到隆隆的聲音響,和閃電的出現,就「猛烈顫抖」到不之所措了!也因此無法正眼看到上帝到底是怎樣的形像,因為他們都是相當震驚的樣子。不過,摩西是特別的一個人,上帝讓他可以親近祂,可以面對面說話((出埃及記卅三:11)。雖然摩西也是一樣沒有正眼看見上帝,但卻可以聽到上帝直接跟他說話的聲音。

這裡很清楚地說到摩西是上山去,人民是山腳下,因此二者之間應有一段距離。

第十九節讓我們看到「耶和華文獻」的特色,就是用擬人化的筆法描述上帝「降臨」人間,並且直接和摩西對話。我們在讀創世記的時候,也常常看到「耶和華文獻」的作者用類似的筆法在描述上帝和亞伯拉罕、雅各之間的對話。例如創世記第十八、十九章,這兩章就是「耶和華文獻」的資料,以及創世記第卅二章廿二至卅三節,雅各與天使對遇且相互摔角,這段記事也是「耶和華文獻」的資料。這種擬人化筆法最大的特色,是讓人覺得上帝就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對話,與我們同行,跟我們一起生活著。

第廿二節的「連祭司也必須先潔淨自己」,這裡有「祭司」這個字出現,時間上有些困擾。因為設立祭司的時間,是在出埃及記第廿九章以後才出現;而正式祭司職責的出現,乃是在耶路撒冷聖殿完成後才逐漸形成。因此,這裡出現祭司的名稱,可以看出作者在寫這記錄時,很可能當時雖然沒有正式祭司身份的人出現,但應該有一些人已經在從事於類似祭司的工作。

第廿三至廿五節:摩西對上主說:「你的子民不能上來;因為你已經吩咐我們要以這山為神聖,並且在山邊立界線。」

上主對摩西說:「你下去,把亞倫帶上來。但祭司和人民不可越過界限到我這裡,否則,我要懲罰他們。」於是摩西下山,回到人民那裡,把上主的話告訴他們。

第廿三節說西奈山是「聖山」,應該是跟後來他們在這裡領受十誡(第二十章)有密切關係。因為十誡一直是以色列人民看做是一切法典中最為重要的基礎,也是他們後來立國的根基。

第廿四節可以明顯看出摩西和亞倫在以色列人民中的地位,與一般人民不同;因為上帝是直接對摩西和亞倫交代一切命令。以摩西和亞倫代表著以色列人民,這種觀點是「祭司文獻」作者的寫法,當然與後來亞倫的後裔成為祭司的階級有密切關係,用來表示祭司(亞倫)在這裡就已經有很特別的位階之意。

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很好的信息:

一、以潔淨的心來朝見我們的上帝,是信仰生活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功課。

我們看到上帝要摩西轉告以色列人民必須很注意潔淨自己,以準備朝見上帝的面,這種準備連祭司都一樣,不能例外。原因是上帝揀選他們作為「神聖的國民」,要成為引導別人來認識上帝的「祭司」。雖然這是一種看來像是很外表的動作,因為這裡所謂的「潔淨自己、洗滌衣服」都是外表身體上的動作。可是我們別忘了,當他們在曠野漂流時,衣服很快就會髒,身體很快就佈滿飛塵,因此,把這些除去,就是表明他們的慎重、認真,是用一種嚴肅的心在看敬拜禮儀。

如果我們用今天的青年男女結婚時的準備態度來看,就會明白為甚麼要做這些準備的用意。我相信幾乎很少青年男女在結婚時是從工地跑去,連衣服都沒有更換就要結婚。如果是這樣,所有參加的人,尤其是對方一定會受不了,甚至會認為是一種污辱!其實,我們都看到,不只是結婚的當事人自己會很認真地在準備結婚那一天的衣服、會場,全家大小都會很認真地打扮。特別是當父母的更會是如此,甚至連親友們都會特地準備穿好看的衣服去參加。難道不是這樣?我在教會牧會這二十多年來看到的就是這樣。

用這樣的心情來了解朝見上帝的重要性,應該容易明白。聖經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認識:上帝與人的關係,就如同丈夫與妻子的關係,好像新結婚的夫婦,這是雅歌輸給我們的啟示;也像丈夫和妻子一樣的密切,這是何西阿書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同樣地,上帝揀選我們成為福音的使者,讓我們成為屬於天國的國民,是神聖的。因此我們應該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來看我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以很隨便、不在意的態度,我相信這樣的信仰是不會得到上帝上帝接納的。我這樣講,並不是說我們在禮拜天參加聚會的時候,要穿著很漂亮,要洗澡潔身很乾淨,不,不是這樣。起碼準時來參加禮拜應該是所有準備敬拜的動作第一步。我相信這樣對大家的要求是應該的,一點也不過份。如果連這樣最基本的準備我們都是馬馬虎虎不認真,用應付的心在參與敬拜,那再要求其他的事,我看那實在是很遠、很遠的距離了。

二、上帝已親自出現在我們面前,祂是出現了,只是我們沒法看到祂而已。

當上帝要摩西轉告以色列人民準備去朝見祂時,上帝跟摩西說祂要出現在人民的面前,結果上帝出現了,且是用雄壯的景觀出現:有雷電、隆隆的號角聲響,也有濃煙瀰漫著整個天空,使他們無法看見上帝。因為他們看到這些景象就大大震驚。上帝出現了,人卻看不見上帝,但是上帝出現在人的身邊,在人的眼前。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這樣質疑說:「上帝在哪裡?」質問的人會要求我們指出上帝來給他們看,可是我們辦不到。有時連我們自己也會懷疑地問同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要明白,上帝並沒有隱藏起來,就像約伯在苦難中所說的:

「我向東找尋,上帝不在那裡;我向西找尋,也找不到他。
上帝在南工作,我看不到他;他在北工作,我也看不到他。」(約伯記廿三:8—9)

然而當上帝顯現出來跟他對話時,約伯開始無言以對,上帝要約伯說話,結果約伯不敢再說甚麼,緊接著他說出這樣的話:

「從前我聽別人談論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
所以,我對說過了的話覺得羞愧,坐在塵土和爐灰中懺悔。」(約伯記四十二:5—6)

就像這樣,我們也常會像約伯的經驗一般,以為上帝根本就沒有出現,我們很盼望看到上帝就在我們面前,讓我摸得著、看得見,這樣我們才要相信。但是,上帝如果真的像我們所要求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恐怕我們就會像上帝對摩西所說的,不是我們人可以承受得了。上帝是出現了,祂用許多不同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祂的出現會讓我們覺得心驚膽跳,也會讓我們覺得喜悅,讓我們覺得苦悶,或是讓我們感受到溫馨。其實,上帝就在我們生活過程中的每一個腳步裡出現;祂用我們生活經驗中的每一個生命時刻,告訴我們祂在就我們面前,只要我們稍微注意一下我們生命走過的路徑,就會發現上帝確實與我們同在,祂沒有離開過我們。

我很喜歡約翰一書的作者說的話:

「沒有人看見過上帝,但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裡,而他的愛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上帝把他的靈賜給了我們,因此我們知道,我們有他的生命,而祂在我們的生命裡。」(約翰一書四:12—13)

確實是這樣,上帝藉著愛活在我們生命中,我們是透過愛看見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