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卷名

  约书亚逝世以后治理以色列人的官长称为士师,《士师记》因此而得名。摩西在下达有关以色列人定居迦南后政权的指示时,曾命令:“你要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的各城里,……设立审判官(士师)和官长。”(申16:18)所以在摩西和约书亚去世,不能再行使立法和执法职权后,就有士师设立,构成最高行政机构。士师记记载了约书亚去世后开始的历史,在这段时期中统治以色列人的是士师。

  士师的职权超过摩西律法所规定审判官的民事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由上帝所直接选召,从事伟大事工的(士3:15;士4:16;士6:12等)。他们负责挣脱外国的奴役,而不单是担任民事的官长。事实上,他们之所以蒙召施行大事,是因为普遍的背道和逼迫所造成的无政府状态,已使得普通的程序变得全无用处。士师中最杰出的人物乃是民族英雄,而不是民众或宗教的向导,称他们为将军或指挥官也许更恰当一些,因为他们的功绩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不过,每一位士师在“拯救”了百姓之后,就在其余生统治他们。所以在写书之时,“士师”的称呼似乎是最合适的。几世纪以后在迦太基,政治领袖也被称为“士师”。他们的种族和语言体系与希伯来人是一样的。

 

二、作者

  我们不知道《士师记》是谁写的。根据古代犹太传统说法,该书为撒母耳所著(见《塔木德》)。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测。这种说法虽然与许多事实相符,但其他的因素却与之相左。《士师记》的作者很喜欢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6;士21:25;参士18:1;士19:1)。有人认为这暗示作者可能赞成君主制,因为他似乎在说:“这些事情本是不可容忍的,只是当时没有国王在以色列中维持秩序,各人才得以任意而行。”因为撒母耳是反对在以色列设王的,所以一些人认为上述的话不可能是他所写。

  本书内证指出《士师记》大约写作的时期。“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表明该书写于扫罗担任国王以后。另一方面也有证据表明它写于大卫作王之前,至少是在他作王的初期。士1:12中说耶布斯人还没有被赶出耶路撒冷,而是住在便雅悯人中间“直到今日”。圣经历史指出,耶布斯人住在耶路撒冷,至少在锡安在保障里,直到大卫在希伯仑统治七年后夺取耶路撒冷(撒下5:6-9;代上11:4-9)。所以士师记可能写于大卫夺取耶路撒冷以前的头七年作王时期内。

 

三、历史背景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士师记》所记载的各处事件在近东历史中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确定《士师记》所包括的历史时期是公元前1400-B.C.1050年。准确的日期只有在确定出埃及的年代后才能确定。可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可以互相矛盾的学说中断定是非。关于这一点,详见《SDA圣经注释》卷一188-196页,卷二124-126页。

  亚玛拿泥版和其他碑文表明当地的迦南人在以色列人进入之前已住在那里好多世纪了。他们有悠久的文明,在米索不大米和埃及大帝国的影响之下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百姓在一些小君主的统治之下,这些君主又归属于法老。尽管这样,他们自己又不断地互相残杀,习于争战。然而在共同的威胁面前,他们或多或少地在一个领袖之下联合起来。在山上,他们有城堡防守,在平原,他们有铁车可战,正如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当时文明的遗迹所表明的。希伯来人进入以后,艺术和建筑似乎很快地衰落下去,但在属灵真理方面,从而在道德和人生哲学方面,希伯来人对于当地的居民有着很大的优势。迦南人在近东以经商著称(后来希伯来语中的“迦南人”意指“商人”)。他们在农业方面也很发达。

  以色列人对上帝缺乏必要的信心,未能把迦南人都赶走。经过头几年的战争以后,他们在迦南人旁边住了下来,在这段时期中,希伯来人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统一的民族,有时两三个支派结成暂时的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士师记第五章底波拉的歌表明,即使是大难临头,也无法把所有的支派都联合起来。支派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士8:1-3;士12:1-6;士20:1-48),这部分是由于迦南人一系列的城堡把全地分隔开来,使以色列人之间缺乏交流所致。

  希伯来人本来以游牧为主,不久以后,他们向原来迦南的居民学习了农作方法。迦南的宗教是以确保土地肥沃的仪式为中心的。有许多庆典是尊崇农神,为他们所赐的丰收,许多希伯来人在接受农作方法的同时,也接受了与这些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宗教。

 

四、主题

  本卷书记载了希伯来人从约书亚逝世直到君主制产生的撒母耳时代这段时期中的各个史实。从特殊的意义上讲,约书亚是蒙拣选实行和完成摩西所开创的工作。约书亚逝世以后。以色列人在缺乏摩西权威性指示和约书亚实际管理的情况下,开始独立地管理和试图巩固他们新得来的家乡。

  在此以前,希伯来人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下。他们经历了第一次被奴役,然后是长期地在旷野流浪,最后还经历了征战和艰险。约书亚书主要是他们的自传,记录了征战的最后几个阶段。士师记记载了以色列人往后的历史,描述了他们在由一个游牧民族,向定居的农业民族转化的过程中所应付的挑战。

  我们一打开《士师记》,就会处身于一种强烈的战争的气氛下,进入备战的环境之中。各支派在约书亚的率领之下进行联合的军事行动过后,开始分散了开来。他们召开了军事会议,然后,从约旦河流域上来的各支派前去攻占本要他们去征服的地区。我们可以听到兵嚣的铿锵声,一仗接着一仗。铁车沿着河谷飞驶;山边挤满了武装的人员。有战牛和胜利的歌声传出。那些狠狠打击以色列敌人的人成了英雄。希伯来人虽然攻占了山区,却未能把迦南人从平原赶走。

  战争的喧声消散以后,迦南人仍然占领着从东到西的一系列堡垒。从希烈山经亚雅仑,沙宾,比录,基列耶琳至耶路撒冷。另一系列的堡垒从地中海经多珥,夏罗设,米吉多,他纳,以伯莲至约旦河,把北面的以萨迦,西布伦,亚设和拿弗他利支派同中部迦南的各个支派分隔开来。坚固的堡垒仍在迦南人手中,阻隔了通往约旦河的富绕的耶斯列各。上述两堡垒横断于迦南地,使以色列各支派实际上无法交流和统一。由于这些未攻占的城堡把他们彼此隔开,他们在遭到进攻时只能十分困难地结成部分的同盟对付敌人,守住他们在敌人中所夺取的土地。

  敌对民族的不断进犯给希伯来人带来了战争和奴役。北有米索不大米人,南有摩押人,东有米甸和亚摩扪人,西南有非利士人。由于背道和拜偶象削弱了忠于信仰给他们带来的民族团结的纽带,希伯来人无法抵抗外来的杀戳。但是,奴役之苦导致了悔改,使百姓重新敬拜上帝。上帝为怜悯他们,就会兴起一位拯救者或“士师”打摔奴役之轭,治理百姓至死。这就是本卷书的题材。

  《士师记》的作者所揭示的主题是:百姓的罪和背离真宗教招惹了上帝的不悦。为使他们转离罪恶,上帝允许苦难临到他们。只有当他们真正悔改并归回上帝,苦难才得离开。他们真心悔改以后,上帝就兴起人来或安排环境,使他们得到解救。士师记对这段历史的编排是要说明以下重要的论点:公义会使一个民族兴旺;罪恶会给一个民族带来耻辱;恶伴侣会毁掉良好的动机和教养;道德的堕落会导致民族的衰弱;有关选民以色列人的事务受上帝旨意的直接照看;民族的罪会招惹上帝的惩罚;上帝惩罚是为了教育人,而不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如果真心悔改,惩罚就会撤消;拯救的来到决非单靠人力,而是来自受上帝的灵所感劝的力量和热情。士师记的作者告诉我们,上帝的这些管理原则说明了为什么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会有背道和奴役,悔改和拯救交替进行。

  《士师记》的作者在叙史时所仔细阐明的这些论点,把《士师记》从单纯的历史记录提高到历史的神圣哲理的地位。这位受灵感的作者所关心的不只是历史本身,而是从历史中所阐发的教训,即使是粗读士师记,也会看出作者是要说明上帝的手出现在以色列民在新家乡所遇到的一切事情之中。结果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惦引导以色列人的经历,使他们从经验中体验到他们唯一的幸福和安全在于事奉惦。

  本书还有一个次要的题旨是:以色列人的苦难,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了他们外邦邻居的坏影响。有人可能要问:既然当地拜偶象的居民是引诱以色列人落入试探的因素,上帝为什么不把迦南人和亚摩利人都赶出去,从而防止惦百姓背道呢?作者显然在本卷书的一个地方解答了这个问题(士3:1-4)。他在这里说明上帝知道苦难在塑造品格中的价值。所以上帝把迦南人留了下来,试验以色列人是否会事奉惦。

  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在上帝的引导和祝福下,一批弱小的部族竟能在一个陌生而充满敌意的土地上长期定居下来;他们的英雄是怎样名扬四海的,他们如何在各种势力和影响之中忠于上帝,不被其他民族所同化。

  《士师记》很明显地分成五个部分。开头部分是历史总序(1:1-2:5),叙述了约书亚把土地分给各个支派后,部分征服该地的经过。各支派只进攻分给他们的那一块土地。如果遇到强大的抵抗,有时他们就联合起来。尽管以色列人作出了努力,他们只是部分地占领了划给他们的土地。作者的叙述表明百姓的失败是由于他们对上帝缺乏信心和忠诚。这样,他告诉读者以色列人所遭苦难,以及迦南人被允许留在该地的原因。以色列人和余下迦南人的关系构成了以后各章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士师的原因。

  第二个序言(2:6-3:6)概述了历史,其目的是要表明约书亚逝世以后以色列人不断地背道。他们陷入拜偶象的罪,招致了上帝的惩罚。当他们悔改以后,上帝就接二连三地差遣士师拯救他们。

  作者在阐明了他的主题以后,就记录了在十二位士师(士3:7-16:31)之下各支派的历史。这是一部不断重演的犯罪的历史,也是上帝的恩典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施行拯救的历史。在十二位士师之中,六位的事迹讲得比较详细,六位只是简要地提到。亚比米勒篡权的插曲在士师记中详细记载,为的是警告百姓拣选一位不遵行上帝旨意之君王的危险(见申17:15)。

  《士师记》最后有二个附录,描述了士师初期的两件事。第一件(17,18章)讲的是米迦拜偶像以及但人把他的偶像放在北方的圣所中,直到亚利死的日子。第二个插曲记载了便雅悯人在基比亚的丑行,以及其他支派对这个支派的报应。他们因支持犯罪的基比亚人,几遭灭绝。《士师记》最后记载了大家为他们想办法使他们不致灭绝。

 

五、纲要

(一)历史总序:开头的情况 士1:1-2:25

  1、各支派努力巩固他们在巴勒斯坦所分之地 士1:1-36

    1) 犹太人和基尼人  1:1-20

    2) 便雅悯人  1:21

    3) 玛拿西和以法莲人士1:22-29

    4) 西布伦人  1:30

    5) 亚设人  1:31,32

    6) 拿弗他利人士1:33

    7) 但人在南方的士1:34-36

  2、他们失败的原因 士2:1-5

(二)主题序言:作者总结并解释当时希伯来的历史 士2:6-3:6

  1、与约书亚书有联系的历史开头语  2:2-10

  2、作者对他将开始叙述之历史的解释  2:11-3:6

(三)士师的故事  3:7-16:31

  1、俄陀聂推翻北方侵略者的压迫(米索不大米人)士3:7-11

  2、以笏把百姓从东南面的侵略者(摩押人)手里救出来 士3:12-30

  3、珊迦 士3:31

  4、底波拉和巴拉推翻北方迦南人的压迫  4:1-5:31

  5、基甸  6:1-8:32

    1) 击退东面的米甸人  6:1-8:21

    2) 基甸以后的事  8:22-32

  6、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篡权  8:33-9:57

  7、陀拉  10:1,2

  8、睚珥  10:3-5

  9、耶弗他  10:6-12:7

    1) 粉碎东面来的亚摩利人的入侵  10:6-11:33

    2) 牺牲自己的女儿  11:34-40

    3) 耶弗他作士师期间支派间的冲突  12:1-7

  10、以比赞  12:8-10

  11、以伦  12:11,12

  12、押顿  12:13-15

  13、参孙出生及以后的事 士13:1-16:31

(四)两个附录:士师统治时期发生的两件事  17:1-21:25

  1、米迦拜偶象的起因以及他的偶象置于但人(北方的)圣所的经过  17:1-18:31

    1) 造偶象  17:1-6

    2) 背道的利未人当祭司  17:7-13

    3) 在但人移民过程中,偶象转到了但(拉亿)士18:1-31

  2、便雅悯人的恶行及其可怕后果  19:1-21:25

    1) 基比亚的便雅悯人凌辱利未人的妾至死  19:1-28

    2) 其他支派惩罚便雅悯人  19:29-20:48

    3) 设法避开各支派所发的誓言,使便雅悯支派不至灭绝  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