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是一本小书卷,其评注常列在土师记后。短短八十五节,描述一个玫瑰园,它的香气和满园的花萼。今天的旅行者仍可以在约但河附近的以色列和摩押的荒芜废墟找到他们的芳踪。我们想象到的形容描述,如论到当中充满的意念,其所代表的历史价值,及其所展现的纯洁和魅力,都不足以评价这个短篇故事的重要性及其优美。”——赫塞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在圣经里,有两卷书以女性命名:一个是嫁给显赫外邦人(亚哈随鲁王)的犹太女子(以斯帖),另一个是嫁给尊贵的希伯来人(波阿斯)的外邦女子(路得)。这两位女子另外的共有重点是,同列于神救赎的历史里。神使用以斯帖拯救他的百姓,逃过灭族之祸;而路得是弥赛亚家谱里的重要连系——以大卫为先、以基督为终,他拯救他的百姓脱离罪恶。马太福音一章5节告诉我们,波阿斯是外邦女子喇合的后裔,明显这里提到的喇合就是耶利哥城的喇合。而路得这位外邦女子后来成为波阿斯的妻子后,也归入基督的家谱内。因着本身的民族身分,喇合和路得理应被排除在以色列的国民以外,但二人是神的恩典的写照。
麦智贤指出:“路得记主要是个女性的故事,神认可这书并收录在他神圣的文献内。”美国政治家兼发明家富兰克林的一次经历,正好描绘这卷书的吸引和优美之处。他在法国法院工作期间,听到一些贵族轻蔑圣经的说话,指圣经欠缺风格,不值得阅读。但是在美国殖民地长大的富兰克林虽不是信徒,但自小接触圣经,有机会认识到圣经是文学精华之作,所以他决定玩弄法国人一番,让他们见识一下。
他重新抄写路得记经文,把故事人物名字改为法国名字,然后诵读手抄本给法国当权者听。结果他们都称赞此乃优雅、简洁、感人的故事。他们问道:“太引人入胜了!富兰克林先生,你从哪里得来这文学精华?”他回答说:“这来自你们轻蔑的那本书——圣经。”那z个晚上,巴黎有不少人面红耳赤。今日这些有圣经文化的社会中,人们普遍忽略神的话,我们也当感到羞愧吧。
贰·作者
路得记的作者身份不明。不过犹太人传统说作者是撒母耳。这书以大卫的名字结束,所以作者不能在大卫时代前便撰写这书。但撒母耳就是膏大卫为王的那位先知,会透过这本书揭开新王朝的家谱。
叁·写作日期
这段历史由路得带出,大卫的名字出现在第四章17和22节,是历史的高潮。似乎显示这书写于大卫王位后不久,或是在位年间(约主前1011~970年),或最少在撒母耳膏立他为王之后撰写。
詹逊写道:“这书大多是写于所罗门继承大卫王位之先,否则作者会把所罗门的名字也记录在内。所以作者是大卫时代的人。”
不过,有人认为撰写日期应再晚一点,部分原因是作者感到需要解释在商业交易时要脱鞋的习俗(四7)。这说明撰写路得记与这习俗相隔一段时间。
肆·背景与主题
路得记的事件发生在土师时代(一1)。那是以色列的黑暗时期,人都按自己的意志各行其事(参士一七6;二一25)。正当以色列国大多数人离弃主的时候,这位名叫路得的外邦女子对神的信心,倒叫人刮目相看。
士师记是整个以色列百姓历史中最惨痛的一页。那时以色列百姓受尽外邦人的欺压,就是神子民本身也常背叛神,转去敬拜偶像,道德低落,境内一片混乱。当时缺少像摩西、约书亚那样的伟大领导人物,每当一个士师兴起,只带来极短暂的悔改,好象在一片黑暗中闪过极短暂的火花,瞬息过去后,神百姓仍沦落在无边的黑暗中。到了最后,连这样短暂的复兴亦不复见,所以士师记最末了的一句话,是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廿一25)。至此,神儿女之命运似乎已经到了尽头。
就在这样一个使人无望悲痛的光景中,忽然出现路得的故事,使我们顿觉峰回路转,在万暗之中看见了一线美丽的曙光;所以路得记在圣经中实居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荒凉的士师时代,引进大卫王权的荣耀。
这卷书的钥词是“赎(回)”。另一个是“亲属”,这词出现了十二次。波阿斯赎回属于亲戚以利米勒的地土,让他的产业存留他的名。他是基督的预表,是那真正的救赎近亲。摩押人路得活演教会为基督的新妇,因他的奇妙恩典而得着救赎。
全书中处处引人注意一个主题:人进到神的国,不靠地位、名望与血统,而是靠一生遵行神的旨意,信守真理;生活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去爱、去关怀帮助别人。“爱人如己”的精神在本书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全书的主旨,乃在教训我们信徒在凡事上都应当凭着信心,不可凭着眼见。
大纲
壹·寄居在摩押(一l~5)
贰·返回伯利恒(一6~22)
叁·路得在波阿斯田间工作(二)
肆·路得的救赎近亲(三)
伍·得波阿斯赎回(四l~12)
陆·由俄备得开始的大卫王室家谱(四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