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1]
在最早的猶太和基督教會的正典目錄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本為一書,稱之為《以斯拉記》。主後二世紀,教父俄利根(主後185-253)的正典目錄已把二書分列,稱為《以斯拉記》上、下。在耶柔米譯的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已各成一卷,但稱《尼希米記》為《以斯拉記下》。遲至主後11448年,希伯來文舊約才根據《武加大譯本》的做法,將二書分開。
這兩卷書在文字、體裁和內容的著重點上,都和《歷代志》十分接近,而《代下》最後兩節(三十六22-23)也在《以斯拉記》一章開頭處重現。很可能這兩卷書原來便是《歷代志》的一部分;作者用《歷代志》記猶大人被擄以前大衛王朝的史事,而用這二卷記錄被擄歸國以後的事。
中文《和合本》譯本照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將這兩卷書放在《歷代志》上、下之後,詩歌與先知書之前。但沒有照《七十士譯本》把它們當成一卷,而是分開,並各稱為《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希伯來文古卷把舊約分為律書、先知書和書卷,《約書亞記》至《列王紀》放在先知書內,《歷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記》則屬歷史書放在書卷中。
作者
這兩卷書究竟為何人所寫,迄無定論。不過大多數學者都同意,寫這兩卷書的人也是《歷代志》的作者,因彼此間頗多相似:例如都喜歡開清單、列譜糸、看重宗教節期和利未人在聖殿裡的事奉等等。
聖經學者認為二書的主要資料來源有:
1. 《尼希米回憶錄》(尼一1-七73;十一1以後;十二:3-43;十三4-31),用第一人稱述親身經歷,包括他向神說的話(尼五19;十三14,22,31),建城牆者的名單(尼三)和回國者的譜糸(尼七6-73)。
2. 《以斯拉回憶錄》(拉七-十;尼八-九),其中涉及以斯拉自己的部分用第一人稱寫出(拉七27-九15)。內容抱括波斯王亞達薛西的諭旨(拉七12-26),偕同以斯拉自巴比倫返國者的名單(拉八1-14)和娶異族女子為妻者的名單(拉十18-43)。
3. 《大事記》(拉四7-六18),用亞蘭文寫成有涉及耶城造殿、過節等事的包函件,包括:省長利宏寫給亞達薛西的信(拉四8-16)、亞達薛西的覆函(拉四17-22)、達乃給大利烏王的奏本(拉五7-17),和大利烏王的答覆(拉六2-12)。
4. 不屬上面資料中的一些名單,包括:猶太人居住耶城的首領(尼十一3-19)、猶太人居住的城鎮(尼十一25-36)、與所羅巴伯同歸的祭司和利未人、從耶書亞到押杜亞等大祭司(尼十二10)、從約雅金開始的祭司和利未人(尼十二12-21,24等),以及和尼希一起宣誓簽名的人。
這些都是珍貴的史料,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寫出,但寫作風格和用詞慣相似,證明出諸一人之手。傳統相信以斯拉為這兩卷書的作者,不過收錄了《尼希米回憶錄》中的材料,包括那分回國者的譜糸(尼七6-73)。
編寫時間
大多收聖經學者認為《以斯拉記》約寫於主前440年,而尼希米的回憶材料則寫於主前430年。
《代上》三10-24記有大衛和所羅門的家譜,直到所羅巴巴的孫兒(21節以後所記為所羅巴伯同時代的人的家譜)。所羅巴伯到波斯王古列下詔後始返國,時為主前537年左右。若一代按30年計,此三書(《歷代志》及《以斯拉記》等)最早當寫於主前440年左右。以斯拉於主前458年回國,此書寫時他仍生存,故也可能為本書作者。
歷史背景
以色列民因犯罪受神管教,以色列國在主前722亡於亞述,猶大也遭遇同樣的命運,在主前586被擄到巴比倫去。在被擄期間,巴比倫自尼布甲尼撒王後國道日漸衰落,在主前539被中興之波斯滅亡。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全歸在波斯國中繼續為奴之身份。惟波斯王古列被神激動,打破傳統,竟容讓以色列人歸回耶路撒冷去。當時正是以色列被擄後之七十年,神預言他們被擄七十年(耶廿五11-12)。當時候滿足,神便恩准他們回去,感動古列王成就此事,可見耶和華是掌管歷史的神(箴廿一1)。
以斯拉[2]
以斯拉是猶太史的重要人物,他領猶太人從巴比倫回國,猶如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一樣。「以斯拉」的意思是「幫助者」。以斯拉在被擄之地事奉猶太人;主前四五八年,他帶領一批人返國。十三年之後,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以斯拉協助他處理猶太人在信仰上的事務(尼八9)。
聖經說以斯拉是祭司,又是文士(七6、21)。他其中一個要務是復興以色列人對聖經的追求。有人相信特別著重神話語的詩篇第一百一十九篇,便出自他的手筆;但無論如何,以斯拉喜愛神的話,也樂意將這話教訓人。
根據希伯來傳統,以斯拉在巴比倫任何大祭司,開始會堂敬拜;他也是收集經卷,把它們編成舊約聖經的人;亦是摩西時代的大祭司亞倫之後裔。(七1-5)
寫作目的[3]
書卷直接的目的是為要披露被擄後時期(兼顧緊接被擄後的日子以及多年以後的時期)上帝子民生活的景況。因為是經由宗教的透視鏡來觀看百姓的生活,因此聖殿和宗教禮節極其重要。緣自被擄所受的創傷──這段期間沒有聖殿,也沒有獻祭,甚至連上帝子民的身份之存在都成問題──故而上帝子民的合一與聖潔在這些書卷中成為主要的關注題材。因此撰寫成為要顯示上帝仍然向祂的子民守約施慈愛,而這群子民仍然存活著,並且還嚐試承繼由摩西傳下來的忠實傳統。
[1] 中文聖經啟導本編輯委員會,《中文聖經啟導本》,同書,頁714-715。
[2] 詹遜,《舊約精覽》,馮文莊、馮振威譯,再版(香港:宣道出版社,1993),頁232-235。
[3] 大.郝渥德,《舊約歷史書導論》,故加恩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2),頁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