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欢笑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伯八:20)
人本的文化,如同瓶中之花,无根之木,所有的只是眼前欢,看来青丽鲜艳,不久就要枯萎凋谢。
比勒达承认人生的短暂,智慧有限,所以对约伯说:"请你考问前代,追念他们的列祖所查究的。"(伯八:8)他注重传统的智慧,似乎要把古人的鞋,给所有后代的人穿,以为必会称心适足;如果偶然不如他所想的,不妨削足适履。
他在发挥其历史哲学,以为公义的神,使刑罚随著罪恶。因此,他看到约伯不幸的遭遇,立即点头说:是了,果然跟我的历史观念符合。因此,他先定下了结论,再去推求证据:他想,那是约伯没有尽到作家长的责任:"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伯八:4)
家长应该负责督导儿女,是正确的。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忽略教养的家庭,造成社会的病患,自己也遭受报应。但他套用在约伯身上,就不能适用。他更从错误的根基上,建立其理论,率直而残忍的,指约伯是忘记神,不敬虔的人,所以受到报应,其确定的态度,仿佛诗篇第一篇的语气,所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于圣灵的启示,而是传统的演绎:蒲草...芦荻...比百样的草先枯槁,凡忘记神的人景况也是这样;不敬虔人的指望要灭没...看哪,这就是他道中之乐!以后必有人从地而生。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伯八:12-20)
受苦的原因,虽然多出于罪,但人的情形各有不同,总不能用古人的指教和知识,当作万应的模式。虽然比勒达说得不错:"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短命的人,不能看到永恒的事。不过,圣经说的:"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诗一:5,6),并不保证常是立即可见。用来衡量约伯,并不恰合。如果他看到约伯后来的结局,就可知他真是短浅之见了。
今天仍然有人,引用历史传统的知识,戋戋争论,夸夸而言,用来判断别人,常失于不公不道;更严重的是代神立言,说是神的作为必然这样那样,使人对神的旨意有错误的认识,难免给世界带来无尽的问题;可能他立意是帮助人,反会造成争论和伤害。这是何等可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