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與定向 《箴一1-7》
《箴一1-7》乃是的《箴言》全書的標題及序言,「智慧」人藉以告訴我們他(或他們)編輯本書的目的。
那為何《一7》也包含在序言部份呢?按聖經和合本分段的方式,《一6》跟《一7》間斷開了。而《一2-6》的格式整整齊齊,一氣呵成,而《一7》則跟之前的有所不同,那麼,第七節是《箴言》全書的籲節金句,成為獨立的標語嗎?
箴言的分段
我們將《一7》歸入《一2-6》,實為重要。因為每節的《箴言》均有上下兩半,「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是上半部,而下半部就是「分辨通達的言語」;「使愚人靈明」是上半部,下半部便是「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是上半部,而「懂得智慧人的言詞和謎語」就是下半部。若《箴一7》被視作金句,我們會把焦點只集中在上半部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疏忽了下半節---「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如此便犯了斷章取義的弊病。而且,往往下半節才是重點所在。下半部提及「智慧」和「訓誨」,作者在《一2》也曾應用這兩個詞語。第一句先提出「智慧」和「訓誨」,最後一句又再多提一遍,首尾呼應。
在《箴言》裡,如此呼應俯拾皆是,就以《箴十》為例,《箴言》第二個主要部份由第十章起始,內容談什麼呢?《箴十1》說:「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十5》就作呼應,,說:「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時沉睡的,是貽羞之子。」兩段經文重覆教導我們誰是「智慧」之子,誰是愚昧貽羞之子。其間《十1-5》是《箴十》的第一個小段落。前人寫文章還未曉得用標點符號以作分隔,作者就運用首尾呼應的方法。第二個小段落以《箴十6》開首,「福祉臨到義人的頭;強暴蒙蔽惡人的口」,以《十11》作呼應,「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這樣,《一2-7》可以在中間分別開來,《一4-5》成了兩半的中間位置。《一2-4》跟《一5-7》論及兩群截然不同的人。聆聽《箴言》的聽眾也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愚人、少年人,「愚人」不是指愚蠢的人,應作中性解,指年輕無知,經驗不足,唯有碰了釘子,才曉得如何作更好的回應。作者強調他們是學習「智慧」的初學者,各人必會經過這個人生階段,研讀《箴言》,對他們有所幫助。而作者在《一5-7》改變話題,轉而對「智慧人」而論,「智慧人」指那些累積了經驗,曉得處事待人。正如在戰場裡,智者在後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再不是在前線衝鋒陷陣。
「智慧人」是否需要研讀《箴言》呢?《一5-7》就是跟「智慧人」交談。在文法上,《一5》跟《一2-4》截然不同,後者可譯作使人曉得,使人領受「智慧」,使愚人靈明,運用了不定詞的文法格式。而前者則用了不同的文法格式,讓「智慧」人聽見,他就增長學問;讓聰明人得著「智慧」。句子的改變提醒我們作者在《一5》所針對的對象,跟前有所不同。這些章節全都論及《箴言》的目的,然而對象有別。這兩類對象含蓋了所有研讀《箴言》的人。不論是年輕的初學者,或是有經驗者,《箴言》同樣叫人有所得著。
對於年輕人而言,《箴言》使他們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使他們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使無知的人靈明,使沒有經驗的年輕人有知識和謀略。句中沒有深奧難解之處,然而這三節幫助年輕人的話,有什麼焦點主題?三節六句的經文似是平列,然而《一3》下半部「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欠缺了動詞,只列出一串的名詞,在先知書裡,「仁義」及「公平」常常一起出現,如「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4)「仁義」及「公平」是《舊約聖經》的重要主題。「仁義」、「公義」指著正常的情況,人應如何行事。
教人智慧地處身現實世界
今天眾多信徒參與研經大會,秩序井然,這就是在正常的狀況下,就當如此。縱然安排妥當,但也會有差池,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家庭裡、工作間、教會中總不會連半點困難也沒有,當難題出現時,不再處身於正常狀況,我們就要曉得處理問題,聖經就用上「公平」這個詞。不論身處於正常的情況,或是出現了誤會,人當以正直的態度來面對。
希臘哲學家藉著他們的語言,來表達出上帝在寂靜的亮光中如何完美、如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然而《舊約聖經》則關心人類在罪惡滔天的社會裡,在不完美的人生中,上帝如何成就祂的工作。《箴言》不是教導我們如何活在理想的情況裡,也不是教我們找尋理想的烏托邦,而是教我們活在今天的現實中。若人們犯錯了,就不曉得如何活下去,即是說他們未曾讀過《箴言》。
對「智慧」人而言,他們嘗過人際的衝突,從中學了不少的「仁義」、「公平」、「正直」的功課。然而他們也可研讀《箴言》,來增長學問。《七21》再次出現「學問」一詞,經文中「巧言」跟「學問」屬同一詞語,《箴言》教導我們行在「仁義」、「公平」、「正直」的道路上,而「智慧」人學習《箴言》,則可以增長口才,用以說服別人。當彼此爭持不下時,「智慧」人受人敬重,他就獲邀說話。讓「智慧」人研讀《箴言》,學習如何教導人。此外,聰明人得著智謀,「智謀」指策略,人欲達致目的,先要評估形勢,「智慧」人藉助《箴言》,就能增進其行善的技巧。當提醒勸導別人時,總要花點技巧,除了道德正直外,還需要合宜的說話。再者按《一6》,我們還要學習想深一層,多從不同角度來思考,不可單停留於表面。當人生要作出重大的抉擇時,若我們不曉得高瞻遠觸,便會吃虧。
上半部以「仁義」、「公平」、「正直」為焦點,下半部也有主題焦點嗎?《一7》便是下半部的主題,而《箴言》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敬畏上帝。這主題在《箴九》再度出現。跟「智慧」人談這個主題,似乎不大妥當,如果是向無知人論知識的開端,不是更為適切嗎?按希伯來文而言,《九10》中「開端」一詞,意即第一件事。而《一7》中,「開端」一語,應譯作重要的事,就有如我們登山,直走到山頂,作「智慧」人學習「智慧」,直達山顛,那一點就是敬畏耶和華。
「敬畏」一詞在《約拿書》第一章用了多次。風浪大作,船上水手畏懼,約拿吩咐他們把他掉在水裡去,水手就大大畏懼,直至他們把約拿掉在海裡,風浪平靜,他們又大大畏懼耶和華。在這段經文裡,「敬畏」一詞重覆用了三次。「智慧」人當懂得懼怕是什麼,儘管他們滿有經驗,滿有策略,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學懂了「智慧」,他們最後仍要曉得懼怕上帝。即便是教會領袖或是公司老闆,都當曉得懼怕上帝,那便是個「智慧」人。這就是《箴言》的開場白。
當我們研讀了《一1-7》,便會發現敬畏上帝極其重要,此外「仁義」、「公平」、「正直」也跟敬畏耶和華同樣重要。《箴言》無論提醒「智慧」人,或是無知的年輕人,同樣一針見血,作者按著人的弱點,提供不同的學習,指出關鍵所在,對於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他們渴望成功,可是《聖經》並沒有提供必勝的技倆,只向他們發出「仁義」、「公平」、「正直」的「智慧」。若我們願意學習,《箴言》教導我們如何累積「智慧」,就是如何累積「仁義」、「公平」、「正直」。對於「智慧」人,《箴言》仍有所提醒,我們當繼續學習 ---- 學習在上帝跟前懼怕,不會變得有恃無恐,教我們看清生命中餘下的事情。
學會敬畏神,才有真智慧
這開首七節經文,內容豐富,有十四個關於「智慧」的名詞,有七個關於「智慧」的動詞。我們只看三個不同類別。剛才我們談《箴言》的寫作對象,分別為沒有經驗的年輕人、有「智慧」有經驗的長者,此外,還有第三類人 --- 愚妄人,他們不等同愚人,愚人只是沒有經驗,愚妄人則目中無人,狂忘自大,他們藐視「智慧」和訓誨。
《箴言》先寫年輕人,次寫「智慧」人,最後才寫愚妄人,把愚妄人跟「智慧」人並列,提醒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別變成愚妄人。《聖經》對他們提出警告,上帝賦予我們生命,我們要虛心學習如何運用、如何選擇。當大難臨頭時,我們不會自然就曉得遵行上帝的旨意。在《一7》末,經文在提到愚妄人的時候停住了,作者向讀者作出警告,究竟我們是那一類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