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审判的预言(1章-35章)

第一部分 审判的预言(1章-35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公開的事工(第一至七章)

 

這段時期的公開事工,又可用先知有關烏西雅駕崩的異象為分界,將之區分為兩部分。第一至五章,我們看到他在烏西雅執政期間所釋放的資訊;第六至七章,是他與亞哈斯分手之前的資訊,從此以後他就開始專注于對餘民的教導。

 

1.烏西雅在位期間(第一至五章)

 

      這段時期的預言又可分之為三。最先是對這個國家的嚴肅

指摘,其次是呼籲的話,最後是嚴厲的譴責。

 

a.指摘(第一章)

      第一個資訊的性質,是對這個國家發出的指摘。這裡面揭示了耶和華和他選民之間爭論的原因,並且斷言必然會有審判臨到。

    宣告爭論(一220):天地都被召來聽耶和華對他子民的抱怨,這個抱怨是他以父親的語氣發出的。他餵養、撫育大了孩子,他們卻悖逆他,這就是他們的罪了。神用無知的牲畜

和愚昧的以色列人作比較,說明他們的罪是何等乖違常理。

    緊接著這個抱怨的,是先知的呼籲。在這兒他描述了百姓的道德光景。這個國家充滿罪惡,他承襲了惡行,又繼續犯罪。百姓背棄耶和華,因為他們藐視這位以色列的聖者,以致他們與神疏遠。

    接著他說明他們遭受責打的原因。他用問話的形式,指出他們的受苦乃是自取其咎。因著他們自己的悖逆,遭致耶和華的責打。

    然後他用比喻描述他們受的責難,好像一個人遍體鱗傷,傷口既沒有包紮,也沒有用藥敷裡。接著他形容他們的土地、城邑的光景,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這段陳述最後以一線希望的曙光作結束,因為他提到了僅存的餘民。

      耶和華的資訊再度響起。先知矯正當時一個普遍而有害的觀念:認為與耶和華的關係是建立在外表的敬拜上。其實獻祭和節期算不得什麼,如果沒有敬虔的生命相隨,這些就會為神所憎惡。他以嘲弄性質的措辭稱呼他們,他喚他們為「所多瑪的官長」和「蛾摩拉的百姓」。他們親近神的方式是虛假的。他們帶來毫無意義的祭品和供物。耶和華的話生動地道出了他的感受,「我也不能容忍」,「我以為麻煩」,「我必遮眼不看」。他隨後指出,真正親近他的方法是道德的潔淨,而不是外表的儀式;是公義的行為,而不是條文禮儀。

先知所宣告的爭論,最後一部分是耶和華對他子民的呼召。這呼召本身是用下列字句表達的,「你們來,我們彼此辨論。」如果他們順服了這個呼召,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願意與神辯論,必然會產生的結果,就是從污穢中得潔淨。不過,這要看他們的態度。順服的將得著祝福,悖逆的將要滅亡。

      宣佈審判(一2131):由於城市的腐敗極其可怖,就必須有審判。先知用鮮明有力的言辭道出那種腐敗的情形。這城市由原先的忠信,墮落到現今妓女般的光景;由公平公義的行為,墮落到舉止如兇手。這種不忠實是由摻雜、作假所造成的。銀子變成渣子,酒裡也摻了水。問題在於他們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為伍,行政上貪污腐敗,以致人民有冤無處申,寡婦無人照顧。

    接著他描述了兩種審判的方法。第一種是為了復興。報仇的擊打,目的在帶來潔淨和復興。有關這過程的描寫,和前面先知所責問的過犯息息相關。由於他們的罪是因摻雜引起的,所以審判的目的在使他們由渣滓和雜物中得潔淨;並且恢復他們的審判官,最後恢復這城市原先的地位,重新有公義和忠信。

      審判同時也是在指責那些堅持犯罪的悖逆之人。報仇的擊打必導致異端迷信的崩潰,並使那些拜假神的人歸於滅亡。

    因此,在這段爭論裡,清楚載明瞭耶和華和他子民之間的狀況。他所申明的是他對他們的照顧,以及他以愛心供應他們一切的需要。他所抱怨的是他們沒有回應他的愛,因此要有審判,以恢復喪失的秩序。雖然這先知的資訊中指出神的憤怒之火足以使人滅亡,但也充分證明審判之猛烈,乃是出之於愛,最終的目標是要讓人與神和好。

  b.呼籲的話(第二至四章)

      在廣泛地說明了耶和華和他子民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看見這位先知所提出的偉大呼籲。這呼籲一共有三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是有關末日的異象,中間的部分在描述普遍的敗壞,並論及審判。

      有關末日的異象(二14):這位先知置身于腐敗的環境和審判之中,他得了一個異象,看到將來審判所要經歷的各個事件。他看到神的殿被建立並被高舉。那殿成了各方矚目的中心,他不只是為了神的選民敬拜之用,更是對全世界開放的。在建立的日子,列國都要回應,前來敬拜神。

      當他的道從錫安發出,耶和華的言語由耶路撒冷出來時,各國的民都要被吸引,向前奔跑。他們若接受這道,就會發現生命的真道。在附帶的聲明裡,他寫下了這個新的秩序,「他教導我們也要行他的路。」

      神聖殿的建立,以及他的道由錫安發出,所產生的結果是,列國都解除武裝,太平盛世繼之而來。這現象是他在列國間審判,在眾民中定是非時發生的。沒有人向這個仲裁的法庭上訴,因為這法庭是神管理的,有絕對的公義。當那日子來到,人們並不毀掉戰爭用的武器,而是將他們改造成謀求和平與繁榮的工具。刀要打成犁頭,槍要鑄成鐮刀。

    普遍的敗壞以及審判(二5一四1):在那個粲然的啟示之亮光中,這位先知開始論及他所處的境況。那是普遍的敗壞和審判。他首先發出一個資訊,藉著這資訊,那異象的亮光照

射在黑暗上,將黑暗顯露出來。然後他宣告並且解釋審判的過程。

    光照在黑暗上頭(二522)。第一句話是呼籲。先知呼喚雅各家,要行在耶和華的光明中。也就是說,要以有關末日的那異象中所啟示的思想,來觀看一切事物的真相。

      其次描述那普遍的黑暗。先說到神的選民因為環境和敗壞的外族而受到的污染。他們「充滿東方的風俗」,學習占卜,並且擊掌,與外邦人同流合污。然後說到他們物質上的財富。他們有無數的金、銀、馬匹、車輛。第三點提到他們的敬拜偶像。由於和外族交往,為他們帶來物質上的豐富,也使他們的虔誠受到了腐蝕。這樣必然會導致整個民族的腐化,不管尊貴的、卑賤的都墮落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開頭和結尾都是用絕望的語氣。這先知一開始就宣佈,神已經離棄他的子民。在結束時他又呼喊道,「所以不可饒恕他們。」這種記載似乎和這一部分開頭提到的異象,以及結尾部分所表達的樂觀大相乖違。但是只有用這樣無望的語氣,才能使悖逝的人們痛定思痛,因為後面緊跟著就是嚴厲的指責。

      末日的光臨到普遍的敗壞之上,使先知不得不呼喊人們,要他們進入岩石之中,藏在土裡,以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他威嚴的榮光。在建立異象中所看到的那秩序之前,必須先施行審判;審判時人必被降為卑,惟有耶和華被高舉。

      先知所描述的審判,第一個舉動是要打破人的自大和狂傲。一切自高自大之人所信靠的、所誇口的事物,都要在審判過程中被擊碎。先是自然界的東西:利巴嫩的香柏樹、巴珊的橡樹、一切高山峻嶺;然後是人手作的工:高臺、城牆、他施的船隻、可愛的美物;最後是人本身。

    在耶和華的審判中,他要興起,使地大震動,所有的偶像必被毀壞。

    在這個末日異象的亮光之下,他論到那普遍的敗壞時,最後的呼籲是不要倚靠人。從這一點看,—切都是與神有關的,先是他審判的程式,然後就是有關末日的第二個異象帶來的復興。

    對一個敗壞社會的審判(三1一四1)。先知既在思想末日異象所顯示的敗壞時,看出了審判是必須的,現在他就更詳細地論到審判。既然說到不要倚靠人,現在他就開始觀察耶和

華的作為。

      神的作為最先是要審判那些執政的官長。他摧毀了政權,除去一切的權威、戰士、審判官、謀士和各樣有權勢的人。

      除掉了那些有真正能力處理政府事物的人之後,代之的是一些沒有能力的官長;由孩童作他們的首領,使嬰孩管轄他們。

如此必然會導致社會的混亂。人們彼此欺壓,應該受管轄的人反而霸佔了權柄。派任官長的條件,是看他們是否有能力供應人們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卻出於自私,拒絕負起管理政事的責任。這實在是一個國家缺乏有能力政府的寫照。一個國家若聽由無能之輩管轄,必然會導致普遍的混亂。

這位先知接著宣佈這一個審判的原因。就百姓來說,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罪。他們在言語和行為上,都違背了耶和華。他指出,他們的罪甚至表現在面色上,這尖銳地反映出他們的敗壞來。

      當先知目睹了百姓被惡者轄制、被孩童欺壓、被婦女管轄時,不禁發出悲歎。

      就耶和華來說,審判的原因是,他在心中為百姓的好處著想,他反對一切的欺壓。執政者掠奪窮人、壓榨百姓、搓磨貧窮人的臉,因此耶和華挺身而出,為他們辯護。

      在所有人類的歷史上,腐敗的官員和放蕩的女子之間,總是有極密切的關係。有關這一點,先知的指責相當嚴厲。他形容那些女子是狂傲、淫蕩的,並聲明耶和華的審判必臨到他們。他們的放肆和奢華必被終止。他們的身體為疾病所侵,一切和奢侈、腐敗生活有關的東西都將被除掉。最後男丁也要死亡,全地一片荒涼。錫安的城門必悲傷哀號。像往常一樣,苦難臨到這些女子,重重打擊他們,因為他們的輕薄和淫蕩,是促使百姓敗壞的主要原因。

    末日的異象(四26):先知用「到那日」開頭,我們不可忽略了個中的關係。那是指審判的日子。他在前面呼籲的言詞裡,最先看到的是末日的各種榮耀。從那時起,他就一直注視人們的敗壞,並且加以中討;他也觀看到審判,並且贊同他的公義。他既看到審判的必要性,又發現審判將帶來的拯救。這個論到末日的第二個異象,從某方面看,和先前那個異象有所不同。這個異像是針對餘民的,他們是審判過程中剩下的。這是關於「以色列逃脫的人」也就是「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之人的異象。這是關於耶和華洗去錫安的污穢,洗淨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以後的情形之異象。

      他描述三重祝福。第一重是物質上的財富;第二重是道德上的潔淨——當主洗刷一切敗壞的污點和血腥時,余民就成為聖潔了;第三重是耶和華大能的護庇,他藉著白日的煙雲、黑夜的火焰,彰顯了他對他子民的照顧。

站在這個有關最後秩序的清楚異象之高峰上,這位先知經歷了有關敗壞和審判的異象,最後他用審判的第一個結果所表現的景象作結束。在這幅圖畫中,餘民得到拯救。並且被建立。

C.譴責(第五章)

      以賽亞心中仍留著審判和審判的必要性之思想,他又發出

了這個大譴責。他的譴責可分成三部分:控訴之歌,臨到的災

難,審判的工具。

      控訴之歌(五17):這個控訴之歌,包含了一個簡單而為人熟知的例子,是有關葡萄園主人的權利。先知用這個例子,向百姓提出呼籲。這個比喻的本質,是要使他們同意,他所提到的審判是公平的。

      以賽亞宣佈,他要為他所親愛的唱一首詩歌,論到他葡萄園的事。接著他就唱了起來。詩歌的主旨是談耶和華的權利,這基本的權利就是對產業的絕對所有權。葡萄園是他的產業,園中所種的葡萄也是他的。這就足以保證,他有權憑自己的喜好,對這葡萄園和裡面的葡萄採取任何舉動。

    為了葡萄的生長,他悉心照料著葡萄園,這事實更鞏固了他的基本權利。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為他的葡荀園創造最好的生長環境,好讓他們長得繁茂,結實累累。

    他最終的權利,就是期望他結果子。他指望他能結出葡萄來。

    這段敘述雖然簡單,卻充滿令人折服的力量。葡萄園主在園中種下他的葡萄,他已經辛勤工作,預備好了土壤,並小心栽種。他必然盼望著結果,就是有葡萄結出來。

      先知只用一個直率、簡短的句子,就道出了葡萄的失敗,「反倒給了野葡萄。」

      這時先知插入了對百姓的呼籲,暫時中斷這首詩歌。他的呼籲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詢問,他還能為這葡萄園作些什麼?這問題實際上是一項挑戰。顯然先知並不指望得到答案;他們只能同意,他能作的都已經作了。因此他立刻問及失敗的原因。

      沒有人回答。因此這詩歌繼續唱下去,述說審判的事,並啟示耶和華的最後權利。葡萄園將被摧毀,園中的葡萄也是如此。不再有雨降下,滋潤大地。

      這個比喻的本質是,聽到的人都應該承認,園主對於葡萄園和葡萄具有最後的審判權。這乃是根據早先所論到的那三點事實:先是對產業的所有權,其次是悉心照顧園子,最後是園主有期望結果子的權利。既然不結果子,毫無疑問的,他就有權予以摧毀。

    先知立刻直率地將他的詩歌實際運用出來,他聲明,「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

倒有冤聲。」

      監到的災難(五824):這樣作實際上是要迫使百姓的良知定自己的罪。接著這位先知立刻就說明當時普遍的罪孽,將帶來的災難。首先是針對那些獨佔土地,以及因而壓迫窮人的人;其次是針對那些官長的放蕩生活;第三是針對那些堅持行不義之事,並對神的作為嗤之以鼻的人;第四是針對道德上的混亂,也就是不辨是非;第五是針對假智慧;第六是針對那些曲解公義的審判官。

    第一個災難是針對獨佔者(五810)。這位元先知只用寥寥數字,就生動地描繪出那些獨佔者的貪婪、自私,給百姓所帶來的後果;他們強佔了別人的房屋和土地,以致百姓無地可居。

    耶和華在他僕人的耳中,輕聲說出他對獨佔者必定要有的審判。那些「又大又美」的房屋,將成為荒涼;土地也要荒蕪,成不毛之地。

    第二個災難是針對普遍的放蕩(五1117)。這些人終日飲酒狂歡,歌舞宴樂,毫不顧念耶和華的作為。

這樣的放蕩必帶來百姓的毀滅。他們必要被擄,甚是饑渴,還要被下在陰間;不論尊卑,一律被降為卑。

對於這種放蕩的情形,耶和華的審判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是聖潔、公義的。城市要成為荒場,流淚的羊群將在廢墟上吃草。

      第三個災難是針對不信(五1819)。這先知首先論到不信的表現,就是堅持犯罪。他用「以虛假之細繩牽罪孽」、「以套繩拉罪惡」來形容他們的罪。這種堅持犯罪、行不義的事,表明他們的不信神,特別是不信先知論到的有關神的作為。不要忘記,先知在形容這種堅持犯罪的情形時,也包含了審判的暗示。以虛假的細繩牽罪孽、以套繩拉罪惡,就是說他們必因此被俘擄。這也是所羅門話語中的基本思想。

      「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箴五22

      第四個災難是針對道德的混亂(五2O)。這也是不信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生命真正的中心是神,人如果失去對神的信心,必然引起混亂。就像人的中樞神經若受傷,必然會產生混亂一樣。先知首先描寫了這個混亂的基本觀念:稱惡為善,稱善為惡。然後他描述這種觀念所導致的行為: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

    第五個災難是針對那些愚昧而自大的人(五21)。這也是道德的混亂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而道德上的混亂主要是因他們不信神而產生的。人自以為聰明、通達,實際上卻是愚昧、冒失的。這裡基本上是指那些執政的官員,並為下面最後一個災難預先鋪路。

    第六個災難是針對那些曲解公義的人(五2224)。先知一開始就描寫到執政官的醉酒情形。他們終日放縱飲酒,因此他形容他們,「勇於飲酒,以能力調濃酒。」

      結果產生了一批醉醺醺的官僚,他們完全為賄賂所腐化;  公義的原則已經蕩然無存。

      這些景況帶來了審判;有烈火燃燒,摧毀了一切根和花朵,因為他們厭棄萬軍之耶和華的訓誨。

      我們可以拿導致這些災難的景況,和前面的審判之歌結尾處論到的景況互相參看,那兒指出了神抱怨的原因。耶和華指望公平,看到的卻是暴虐;他指望公義,卻聽到冤聲。整個動向表明了接下去該作的是:好好默想一下。但先知首先看到的是自私。自私就是廢棄了神的王權,結果人們用酒來刺激自己,尋找滿足。那些不信神的人,還冷嘲熱諷地為這種行為辯護。結果就造成了道德上的混亂。就執政官來說,是他們的驕傲;對百姓來說,是對公義的曲解。

審判的工具(五2530):先知立刻又轉到對審判的明確宣告上。他先描述耶和華的憤怒。他用「所以」這個承接詞,表示前面宣告的那些帶來災禍的情景,正是引起神怒氣的原因。這怒氣已經在臨到他們的審判中顯明出來;但神的怒氣還未消除,因為世上的罪孽深重。

他接著描寫將臨到的戰爭。毫無疑問的,這裡是指亞述國的入侵。耶和華豎起大旗,招來遠方的軍隊。他們飛快而來,毫不疲倦,也沒有軟弱的神態。他們裝備精良,有銳利的箭,正張弓待發;馬蹄硬如堅石,車輪好像旋風。

      亞述大軍來勢洶洶,好像獅子撲向獵物,將他們叨去,無人能救回他們。先知形容這場突擊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好像海浪席捲而過,大地因著這審判的雲彩,而變得黯然無光。

      到這裡,先知在烏西雅當政期間所預言的資訊結束了。這段期間,國家豐盛富足,但百姓卻遠離了神;並且執政的都是一些不公平、暴虐無道的官長。

2.約坦、亞哈斯在位期間(第六至七章)

    這一節論到約坦和亞哈斯在位期間所發生的事。又可分成兩部分,首先述說先知看到的有關烏西雅駕崩的新異象,其次說明他與亞哈斯遭遇的經過,這件事使他暫時中斷了他的公開事工。

a.先知的新異象(第六章)

      烏西雅死的時候,以賽亞蒙召,開始一個新的事工。這一段中我們將看到他為了這個事工,所作的特別預備。其中包含了一個賜給他的異象,以及一個臨到他的聲音。

      異象(六17):這個臨到他的異像是關於至高之主的,這可由所用的「亞多乃」(Adornal)看出來。雖是一個異象,卻包括了雙重的事實,都與神的本性有關,也就是他的榮耀和他的恩典。

    榮耀(六l4)。這位先知是在烏西雅統治期間長大的。從童年起,他想到的他族人的寶座,就是烏西雅擁有的這個寶座。從他在烏西雅當政期間所作的預言裡,可以看出這位先知對於當時百姓的敗壞情形知之甚詳。在論到他們的經文中,除了開始時為了說明以賽亞事奉的日期,而提到烏西雅之外,都沒有再提到他的名字。這表示以賽亞熟知,烏西雅當政初期的表現是相當優秀的;至於他患麻風病的那些年,則不必為政府負任何責任。因此他一死,在這位先知看來,整個國家就因著百姓的光景,面臨許多難題。空下來的王位由約坦繼承,他素性良好,但缺乏領導能力(見代下二十七12)。

    就在這個時候,那有關主的榮耀之異象臨到了以賽亞。他的第一個印象是,神是超然的,這可從他使用「亞多乃」一詞看出。他聲稱看見他高高坐在寶座上。當世上的王權由當時以賽亞所知惟一的君王手中墜落時,地上的寶座空了,以賽亞看見那活著的神,他手中的王權永不墜落,他的寶座永不虛懸。這個異象的目的,是要給他無比的勇氣,使他重新確信,不論世上的政權敗壞到何種地步,一切事情還是在神的管理之下。

    他定睛看這異象,看到了撒拉弗,並且聽見他們所唱的歌。他們侍立在主前面、上頭、四周。他們的態度敬虔而活潑,他們每一個都被形容作「用兩個翅膀遮臉」,這樣他們就不能看見;又「用兩個翅膀遮腳」,這樣他們就不會被別人看到;又「用兩個翅膀飛翔」,好不停地服事主。撒拉弗將他們看到的異象唱出來,首先是連著三次肯定耶和華的聖潔,第二部分是宣告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對他們來說,神的旨意是至高的,完全不因人類的失敗和敗壞而受阻攔;他們的詩歌也暗示,他們確信神的旨意最後終必實現,因為他們瞭解耶和華的性格。

      面對此異象,先知的最後一個意識就是:門檻的根基震動,全殿充滿了煙雲;這預表物質是短暫的,而耶和華的奧秘和崇高是無窮的,他是至高的主。

    恩典(六57)。緊接著就是恩典的啟示,這和榮光的啟示一樣奇妙。面對著耶和華敞露的榮光,這位先知喊出自己的需要。他明白耶和華的聖潔,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罪孽,並

想到與他同居住的百姓也是一樣罪孽深重。

      他的呼喊立刻得到了回應。有一個撒拉弗,是那位大君王的僕役,顯然得到王的授命,飛到先知面前,手裡拿著紅炭,是從壇上取下的潔淨之火,用炭沾這位呼求者的嘴唇,並且宣佈因著這火的觸摸,他的罪惡都除去了,他的罪已蒙了赦免。

    撒拉弗迅速飛向先知的舉動,顯示了這位元大君王的恩典。先知因意識到自己的罪而發出的歎息,達到了大君王的耳中。撒拉弗頌贊的歌聲立刻靜止下來,好讓這懇求的罪人之歎息能得到回答。此處用來作象徵的是希伯來人的聖殿,但他所象徵的意義要遠遠大於他的外形。我們看見的是這個大君王真正的居住之所,裡面有寶座高高在上。事實上聖殿裡還有一座祭壇,這是希伯來人敬拜時的象徵之物,啟示著獻祭的永恆原則。在那兒,神要向罪人施赦罪的恩典。這種赦免的本質是奧妙的。人一切外在行為的敗壞、邪惡都被除去,因為導致這些行為的罪性和光景已經蒙了救贖。仔細的想一下,就會發現舊約中再也沒有他處如此奇妙地啟示神的恩典了。

聲音(六8-13):緊接在異象之後,這位先知聽到了至高主「亞多乃」的聲音。他先託付使命,然後回答先知的問題。

   託付(六810)。主的聲音問道,「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這個問題表達了大君王需要一個使者;並且啟示了這個使者所需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他必須受王的差

遣,並且願意為他出去。  

這位先知立刻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完全回應了前面問題的兩重要求,只是秩序倒轉過來。主的要求裡最後問的是,「誰肯去?」先知的回答一開始就說,「我在這裡。」表明他心甘情願去。主最先問的是,「我可以差遣誰呢?」這先知回答說,「請差遣我。」表示他臣服於這位大君王。

 主的聲音馬上給他一項託付;並且指出:按人類的標準或外表看,他的使命一定會失敗的。確是如此,因為當時百姓的光景是:聽見卻不明白,看見卻不曉得;他的事工只有徒增他們靈裡的遲鈍。我們繼續研讀此卷書,將會發現這位先知一直有這樣的體認,他不時地形容他們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最後,他藉著論到那位神理想僕人基督的話,將這種體認清楚地表達出來,「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問題(六1113)。這個託付使先知產生了一種畏服的感覺,這可由他的問題中看出來。他問道,「主阿,這到幾時為止呢?」問題馬上得到了解答;這個答案雖啟示了將要臨到的可怕審判,但也同時指出審判的過程將有一個極限,暗示最後將以拯救和復興收場。城邑要變得荒涼,無人居住,房屋裡空無一人,土地也荒蕪了。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境內有多處地方被廢棄。對於審判的預言工作要一直持續到那個時候。

    荒涼的情景還沒有完。有十分之一的人剩下來;但就是這十分之一的人,也要被吞滅。然後這些人遭受毀滅,就像栗樹和橡樹一樣,他們雖被砍伐,但他們的根莖、梗子或生命所系的部分仍然保留著。因此摧毀的過程並不是以滅絕所有百姓作收場,因為聖潔的種子是這國的生命主幹,將不會受到摧毀。這裡看出了神要成全他和平的計畫之決心,甚至不惜透過審判來完成,並且讓我們看到這百姓中可能生出彌賽亞來。這是這個預言中頭一回提到彌賽亞的事。他暗示有一個聖潔的種子。我們繼續讀下去的話,會發現這個種子逐漸發展,最後成了神完全而理想的僕人;最後整個國家將藉著他得以復興,成全神起初的旨意。

b.先知和亞哈斯(第七章)

      緊接著對先知新的呼召之後,記載了他與亞哈斯的遭遇過程。我們可以假定,約坦統治時期,以及亞哈斯在位的早期,這位先知都是依照神給他的託付,作一般的事工。這一段經文要,我們看到以賽亞與亞哈斯分手的情形,然後他的公開事工就暫時結束了。這一段經文分四部分:首先描寫歷史事件,其次是對亞哈斯的安慰,第三部分講到兆頭的事,最後是審判的宣佈。

    歷史事件(七12):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結盟,一同進攻猶大國。他們的首度攻擊沒有成功。從列王紀裡我們看到他們將城圍住,卻攻不下來。這場戰爭出現了一個危機,有人告訴大衛家(就是統治的家族)的亞哈斯說,「亞蘭與以法蓮已經同盟。」或如旁注所說,「亞蘭已經靠在以法蓮上。」那就是說,亞蘭大軍已在以法蓮的領土上部署好了。也許我們不太能瞭解這段記載所具有的地理上的意義,但顯然的,亞哈斯認為他們已經占了戰略上的優勢,耶路撒冷的處境岌岌可危。結果使得他和他的百姓心中充滿恐懼。

    安慰和條件(七39):在此緊要關頭,耶和華命令以賽亞帶著他的兒子施亞雅述,一起去迎見王。我們在這裡不能忽略他們兩人同去所具有的意義,因為這是一個關鍵,可以用來解釋接著發生的許多事。以賽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救贖;他兒子施亞雅述的名字意思是:餘民將要返回。這樣,以賽亞和他的兒子站在亞哈斯面前,以賽亞宣告,如果亞哈斯謹慎安靜,諸王的計畫無法勝過他。神叫他不要害怕,也不要因他們的同盟心裡膽怯。耶和華知道這個同盟,他保證亞蘭和以法蓮的勢力終必瓦解。

      亞哈斯若想被建立,有一個條件,就是他必須相信。

    兆頭(七1016):耶和華透過這位先知說話,要給亞哈斯一個兆頭,或顯在深處,或顯在高處。亞哈斯斷然拒絕,他說,「我不求,我不試探耶和華。」這樣的拒絕,聽起來似乎

出於一種虔誠,其實是不信的表現。

     這位先知責備亞哈斯的如此一口回絕,然後他立刻聲明,雖然耶和華吩咐亞哈斯求兆頭,他拒絕了,神還是要給他一個兆頭。這個兆頭是必有一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前,亞哈斯所畏懼的兩大勢力就會被摧毀。這個兆頭有一個直接的意義,發展了前面臨到先知的話,就是十分之一的餘民也要被毀滅,卻存留這聖潔的種類。前面的彌賽亞經文,提到的是聖潔的種類,現在則是提到孩子的誕生。我們可以拿這段預言裡的話,和他同時代的彌迦的預言相比較。彌迦說將從伯利恒以法他出來一位「在以色列中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很明顯的,這話具有彌賽亞的意義。最後馬太也直接引用了以賽亞的預言,

      必有童女,

      懷孕生子,

      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

      馬太將新約的權威,確立在這一個事實上。

    審判(七1725):以賽亞宣告、並且描述將要臨到猶大的審判,由此結束他帶給亞哈斯的資訊;這審判與亞述的入侵有關。他在宣告中,用極清楚的辭句指出,審判是藉著亞述王的入侵臨到他們的。

    然後他就用生動、富詩意的語言來描寫亞述的入侵。耶和華要呼喚埃及江河的蒼蠅,以及亞述地的蜂子;他們應召而來,停留在大地上。亞述王在耶和華的手中,好像一把剃頭刀,神要用他來除去這百姓一切的力量和威嚴。

    入侵的結果造成土地被破壞,百姓不得不過著沙漠民族的生活方式,奶油和蜂蜜成了他們的主食。

葡萄樹不再結果子,卻長滿了荊棘和蒺藜。由於遍地都是荊棘,打獵的人上任何地方都必須帶著弓箭。

這是既定的、將臨到猶大的審判;我們最好記住這個兆頭。這一切都將在這孩子尚未知曉是非之前發生。

 

二、私下的事工(第八至二十七章)

 

    以賽亞會見了亞哈斯後,就在神明確的引導下,離開他公開的事工,投身事奉一小群忠信的圈內人。從亞哈斯在位的後期,一直到希西家登基後的一陣子,他都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這段期間,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曾回到公開的事工中。直到希西家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政治陰謀。

    以賽亞私底下的事工包括:說明有關他和他兒女的兆頭(第八至十二章);論到列國的默示(第十三至二十三章);和耶和華日子的異象(第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他先從一小群忠信的人開始,然後論到神的百姓,再論及周圍的列國,最後說到神對全世界計畫的完成。

1.先知和他兒女的兆頭(第八至十二章)

    先知向余民所作的事工,第一部分包含他教導他們在耶和華的制度中擁有怎樣的地位和價值。這又分成三段,首先是序言,和有關這些兆頭的事實;其次是對這些兆頭所作的詳細解釋;第三是結尾,用寥寥幾個字,述說信心的秘訣。

a.序言(八1一九7

    本段我們看到以賽亞如何從較公開的事工,轉而投身於對一小群忠信之人的事工。首先是耶和華對他的託付,然後是以賽亞對他兒子的託付。

    耶和華對先知的託付(八118):這個託付包括了預先的指示,解說,以及最後的命令。

    預先的指示(八14)。以賽亞會見了亞哈斯之後,耶和華又命令他在一個大牌上,寫下一個預言性質的複合字——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意思是擄掠速臨,搶奪快到。這次在

大牌上寫字,似乎是他公開事工中最後一次的舉動。他在見到坐寶座的大君王之異象後,曾受託向世人作一次宣佈;但是在履行這個任務時,他傳達的資訊卻遭人拒絕。百姓們聽見了,卻不明白;看見了,卻不曉得。因此他最後要說的,就是預告審判將要來臨。

    耶和華進一步指示他,他將要用誠實的見證人。這裡只提到兩個名字:祭司烏利亞,和耶比利家的兒子撒迦利亞。他們代表了屬靈的兒女,也就是對耶和華忠心的人;這些人將成為餘民。這時候,以賽亞得了一個兒子,他遵從神的命令,給他起名叫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這孩子的誕生,初度局部性的實現了神給亞哈斯的兆頭,那兆頭說將有一個嬰孩誕生,在那孩子尚不能分辨是非時,耶和華就會藉著亞述王,降下災難來。

    解說(八515)。耶和華給這位元先知的第二個資訊,解釋了神審判的方法。很明顯的,在針對那一小群圈內人的事工中,以賽亞所看到的,不單單是猶大,也不局限於北方的以色列國,乃是按神的意思,包括了南北國合起來的整個國家。百姓們拒絕了耶和華溫和的勸導,所以神要用嚴厲的審判方法來對付他們。他們嘗到了亞蘭王利汛與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的威脅(見七1)。這裡是指以色列的北方王國和亞蘭同盟,與約坦開戰。亞述王好像大河翻騰的水猛然沖來;他的威勢必如大水沖入猶大。然而這位先知謹慎地指出,他將安然渡過這場災難。雖然大水漫到頸項,猶大還不致於被淹沒。最後的話語,啟示了亞述的侵略將如何影響整個民族。「以馬內利阿,他展開翅膀,遍滿你的地。」

      因著耶和華的這個資訊,以賽亞能說出充滿希望的辭句。首先是信心的挑戰。列國的人民同謀想要抵擋耶和華的旨意,他不屑於他們的喧嚷,宣稱這種同謀不會得逞,因為「神與我們同在」。這一部分的回答和前面提到的事是有關聯的。他先前聲明,亞述的翅膀將通滿全地。顯然所謂全地並不是指百姓的土地,而是指以馬內利的土地。「以馬內利」的意思是神與我們同在,這個字激起他的信心,使他膽敢向聚集的人挑戰,叫他們儘管喧嚷好了。

    接著,這位先知就說明他信心的秘訣。耶和華向他說話,叫他不要畏懼百姓的背叛態度,因為那是他們的特性。他應該畏懼的是萬軍之耶和華。

    耶和華才是忠信之人惟一應該畏懼的,因為耶和華是混亂中的聖所。神自己決定他揀選以色列百姓的原則。他對忠信的人是避難所,對以色列兩家卻是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

      為了完成這個方法,以賽亞暫時中斷了他的公開事工;他被呼召,去投身于對餘民的教導。

      最後的命令(八1618)。耶和華最後概括地給這位先知一個命令,要他卷起律法書,在門徒中間封住訓誨。先知就以順服和耐心的聲明來回應神的命令,「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顧雅

各家的耶和華,我也要仰望他。」

      然後,先知以一段話揭露這個方法的整體原則;這話也顯示出他瞭解自己現在被呼召去作的這個特別職分。「看哪!我與耶和華所給我的兒女,就是從住在錫安山為軍之耶和華來的,在以色列中作為預兆和奇跡。」

      為了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到一件事,因為這是我們作進一步探討時的關鍵;那就是以賽亞和他的孩子的名字,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救贖;「施亞雅述的意思是:餘民將要返回;「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的意思是:擄掠速臨,搶奪快到。這位先知的名字指出了耶和華最終的旨意;他帶著一同去見亞哈斯的那個兒子的名字,指示了餘民的方法;新生嬰孩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的名字,指出了審判迅速臨到的方式。

    這位先知對兒女的託付(八19一九7):耶和華給這先知的託付,說明了神要他從事私底下事工的原因,也闡明了這種私下事工的方法。論完了耶和華的託付以後,現在他轉而向他的兒女的內國人,發出第一個託付。這可分成兩部分:先是一個警告,其次宣告將有希望生出。

警告(八1922)。先知警告百姓,在遭遇重大困難時不可轉向那些交鬼和行巫術的。他用輕蔑的語氣,形容這些交鬼、行巫術的人,是聲音絲蠻、言語微細的。人應當以直接從神得來的訓誨和法度作標準;若轉向那個不可見的世界,尋求虛假的啟示,結果必陷入黑暗中。這樣作的人必不得見晨光,他們只有艱難、黑暗和痛苦;他們必被趕入烏雲密佈的黑暗中。

  希望(九17)。緊接著的是一個明顯的對比。先知宣告忠信之人的經歷,並且形容將有晨光照在他們身上,他們要在光中行走。他看見幽暗過去了,就連曾被人蔑視的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也得著了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也被大光照亮。國民繁殖眾多,充滿喜樂。

      這些都是在所有反對的勢力被消弭、那些戰爭用的器物、戰士的盔甲、輥在血中的衣服都被火焚毀之後臨到的。

      這一切偉大的拯救,都是因一個人的誕生所帶來的結果。在這裡,有關樹不子和荒涼環境中的孩子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發生在當地的這些事,為以賽亞當時看見的至高異象作了詮釋。他在神的制度裡,論到這個思想已得到完成。拯救要從那位救主的降臨而來。

      他描寫了他的本性。他是一個嬰孩,又是一個兒子。這兩個名詞顯然不是同義詞,而是標明兩個不同的事實。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說明他與人類的實際關係。有一子賜給我們,又立刻指出了他與神的關係,在日期滿足的時候,這個事實就可以完全顯明出來。

      「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這個宣告生動地表明瞭他的能力。

    他的名字擴展,說明了以馬內利的意義,他宣佈在人類歷史過程中所啟示的有關神的一切真理。他名稱為「奇妙策士」,暗示一種智慧和知識的靈,這是神在造化的起頭,就向世人顯明的(見箴言第八章)。他名稱為「全能的神」,暗示他的謀略(策士),所以他在與抵擋他旨意的勢力爭戰時,能制服他們。他名稱為「永在的父」,暗示所有信他之人的安息之所。他名稱為「和平的君」,因為藉著他,將產生敬畏神的原則,使人得以潔淨;和平的國度也要因之被建立。

他的計畫是逐步建立和平的國度。這裡用「加增無窮」是承認他的四重名字所代表的含義。政權將擔在他的肩頭上,那政權將促進至終的和平。至於所用的方法,則可從他的名字看出先後的秩序。神首先被稱為「奇妙策士」,其次是「全能的神」,然後是「永在的父」,最後他被稱為「和平的君」。所有這些事實,以及他們所隱含的力量,都聚在這位誕生的嬰孩、賜下的兒子身上。關於他,有一使徒寫道,在日子滿足的時候,「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這一段希望的資訊,最後一句話是對那一小群忠信之人說的。以賽亞向他們保證,「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b.兆頭的解釋(九8一十二4

      先知又回到他的宣告上,「看哪,我與耶和華所給我的兒女作為預兆和奇跡。」並解釋他和他的兒女所預表的事。由當時的事,來預表那最終將發生的事。

      首先論及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是審判將迅速來臨的預兆。後面插入了一段話,預告對亞述國的宣判。其次論及施亞雅述,預表神將透過余民施行救恩的預兆。最後是以賽亞自己,預表耶和華的救恩。

    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九8一十4):這個給猶大的預兆,此處是運用在北方的王國以色列上。他可分成四個小段,每一小段都是以同樣的一句話作結束,「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的手仍伸不縮。」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在烏西雅統治期間先知結束他的事工時所作的指責中;那和亞述的入侵有關(見五25)。這話是預告由於人一直不肯順服神,因此審判將不斷的臨到。

    第一小段(九812),是譴責他們在悖逆中所表現的驕傲;這種悖逆尤其罪惡深重,因為他們居然敢蔑視先前的審判。

  「磚牆塌了,我們卻要鑿石頭建築;桑樹砍了,我們卻要換香柏樹。」

    因著這種悖逆,耶和華要使利汛的敵人來攻擊以色列。這段經文似乎有些難懂,但是如果我們將「東有亞蘭人,西有非利士人」看作是插進來作補充的話,意指以色列當時正打算和這兩國結盟,但尚未締盟,那麼後而緊接著的「他們」顯然是指起來抵擋利汛的敵人,而以色列王比加必定那時和利汛有同盟關係。因此,利汛的敵人就是指亞述人,他們將要吞吃以色列。

      因為以色列的驕傲,所以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的手仍伸不縮;亞述的刀劍逐漸迫近了。

    第二小段裡(九1317),這位先知宣佈、並且責備以色列人的內心頑硬。儘管有這一切的審判,他們仍然不肯回轉歸向神。因此必有審判臨到所有人,不論尊、卑都一樣。先臨到百姓的領袖,因為他們引導百姓走錯了路。這個審判被形容得嚴厲無比,銳不可當,因為神對一個全然褻瀆的民族是毫無憐憫的。

由於百姓的剛硬,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審判的手仍伸不縮,因此他要興起亞述的軍隊。

第三小段(九1821),先知接著描寫他們的罪惡是多麼普遍、猛烈,好像烈火燃燒,吞噬、毀滅了大地。他們犯罪的猛烈,也是耶和華管理的手段之—,因為他們中間一切的自相殘殺、爭鬥、流血,以及瑪拿西、以法蓮彼此之間的傾軋、殘酷,和他們的聯手攻擊猶大,都是神審判他們的方法。

    這種普遍的邪惡是使神怒氣未消的原因,因此在亞述大軍臨到時,他的手仍伸不縮。

      最後一小段裡(十14),先知形容百姓的官長和他們所作的審判是多麼敗壞。他們的律例不公平,他們的記錄奸詐不實,他們欺壓一切無助的人。因此對他們的審判是:他們自己將被百姓所淹沒、所毀滅。

審判的不公和百姓的敗壞,是使神怒氣未消的原因,因此亞述的軍隊將在他仍伸不縮的手中,成為審判的工具。

 以賽亞藉這些特別指著以色列的預言,教導那一小群圈內人,有關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的意思。那是審判迅將臨到的預兆:擄掠速臨,搶奪快到。而審判的原因乃是因為百姓不斷的犯罪。

    插入的一段話(十519):在解釋了應用於以色列的審判之預兆後,這位先知又插入一段話,論到亞述國。亞述本來是神要用來懲罰他子民的工具,但因為他不瞭解自己與神真正的關係,結果自己反遭到審判。先知首先描述他們的想法和神的想法之對照,然後宣佈神的旨意*

      想法上的對照(十511)。耶和華的想法是要用亞述作為他手中的杖,好用他來管教他的子民。他的百姓被形容成一個褻瀆的國度,使他惱怒。因此,亞述國將要加速擄掠,攫去戰利品,也就是實現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的含義。

      亞述人的想法卻與耶和華的不同。「然而他不是這樣的意思,他心也不這樣打算。」亞述的計畫是毀滅、剪除列國,神的百姓僅僅是許多被剪除的國家之一。對亞述來說,北國的首都撒瑪利亞和南國的首都耶路撒冷,不過也和迦勒挪、迦基米施、哈馬、亞耳拔、大馬色一樣罷了。確實,這些國家雕刻的偶像多過耶路撒冷和撒瑪利亞的偶像。因此他們豈不是能像制服其他城的偶像一樣,輕易地制服這兩個城內的偶像嗎?這裡顯示出,亞述是一個一心要征服人的勢力,他們蔑視一切仰賴宗教神秘力量的人。

      神的旨意(十1219)。先知接著宣告神的決心,和耶和華的作為。

      神的決心(十1215)是要成全他在耶路撒冷的工作,也就是利用亞述,當作懲罰他子民的杖。但他的旨意也要懲治亞述王。

    神對亞述作這樣的決定,其原因可以從亞述王所說的話、所忘記的事情上發現出來。

    亞述王聲稱他一切的成就,是靠他的能力和智慧;因此他有足夠的本領去挪移列國的地界,搶奪人們的財寶。以致於他搶到的人,好像被棄的雀蛋;沒有一個能移動翅膀,或張開嘴,或鳴叫。

    亞述人所忘記的,或者說他們不明白的是:他們不過是另一個人手中的斧、鋸、棍、杖,不過是耶和華的工具。

    這裡被選來象徵作工具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可用他們來伐木。然而,最後樹幹將要被留下來。這位先知是在指示餘民,將來人們要承認,他教導他們的原則,有許多要應用在他們身上。

    耶和華對待亞述的作為(十1619),被生動的描寫為使肥胖人變為瘦弱,這乃是由熾烈之火產生的;又被形容為一場吞噬,是由以色列的光和以色列聖者的火焰造成的;一切全然燒盡,好像人昏倒僕地。但即使是亞述,他的樹林也會留下一些樹,只是極其稀少。

    這些對神作為的描述,暗示了將有奇異而神秘的災禍興起,消滅了亞述的軍隊。此事記載在這卷書有關歷史的那一部分裡(三十七36-38)。

    施亞雅述(十2034):這位陪同以賽亞一起去會見亞哈斯的孩子,在這裡被解釋作:他是用來啟示神保留餘民的方法。先知首先預告存留餘民的結局,然後向余民傳達一個安慰的資訊,最後形容審判的過程。

    預言結局(十2023)。到那一日,也就是以色列審判的那日——這與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名字的解釋有關——以色列的餘民將學會一個功課,就是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

      宣告中說有一批餘民要歸回,是藉著施亞雅述名字的含義而開始的,在這裡翻譯的人將他譯成「所剩下的」;若改用下面的形式,則這個宣告就更強而有力——「施亞雅述,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歸回全能的神。」那是一個偉大的原則。只有一批餘民,而且是在審判的毀滅之後存留的,他們最終要成就耶和華在這世上的旨意。因此,這些忠心餘民的結局,就是作為神的工具,以完成他的旨意。也就是藉著毀滅,成就他的旨意;或者說,透過審判,帶來和平。

    安慰的信息(十2427)。這位先知在預告了餘民的結局、啟示了餘民的價值之後,就直接向烏西雅、撒迦利亞、以及聚集在他四周的忠信群眾,傳達安慰的資訊。神命令住在錫安的百姓,雖然亞述大軍逼近,也不要恐懼,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神向他們發的怒氣就要結束;而且耶和華的怒氣要轉向亞述,使他滅亡。

      然後先知描寫那滅亡的情景。耶和華要以鞭子鞭打亞述,結果使亞述的重擔離開神百姓的肩頭,使他的軛離開百姓的頸項。這段有關拯救的宣告,最後以一句奇特的話作結束,「那軛也必因肥壯的緣故撐斷。」這句宣告有些難懂,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史肯勒(Skinner)博士說,「這裡通常解釋作那個動物(猶大)將變得『粗壯、光潤、踢跳』(申三十二 15),以致撐破了他的軛;或是說他越長越胖,終於撐斷了頸上的軛(多麼奇特的比喻!)。」他後來又加上一句,「這些說法簡直沒有道理。」也難怪他這麼說。我們也會說這樣的解釋毫無可取,因為這和整個教訓完全不能配合。撐斷軛是為了使猶大從此興旺,而不是因猶大的興旺而撐斷了軛。這裡豈不是能看出神最初的旨意?他的旨意是不會受挫的,他要膏他的百姓去完成一個使命。

    審判的過程(十2834)。這位先知預告了結局,並傳達了可以給余民安全感的資訊以後,現在他開始以生動的話語,描寫亞述將帶給以色列的審判。可以想見亞述軍隊逼近的情形,他一路勢如破竹,由北方的撒瑪利亞,席捲過各村落,直搗向南方的耶路撒冷。他逐漸迫近,一直抵達挪伯,威脅到錫安女子的山,就是耶路撒冷的山。神的懲罰臨到了。

      藉著亞述的入侵,成就了對以色列的審判。大部分的解經家都認為,最後這一段是在形容神對亞述的審判,他的一切勢力都將在這審判中被擊碎。固然,先知已經清楚預告說,耶和華至終將瓦解亞述的勢力,但我們若觀察這裡所用的象徵語法,就無法同意對這一段的這種解釋。

      如果我們回過頭看以賽亞見到異象以後所領受的託付(六13),就會發現他以伐倒的樹木為比方,來描寫將臨的審判。在審判中,仍有樹不存留。如果我們再看後來他論巴比倫的默示(實際上是論亞述的默示),將會發現這位先知宣告亞述被擊潰時,以色列人將要喜樂。關於這種喜樂,他說,「松樹和利巴嫩的香柏樹,都因你歡樂,說自從你僕倒,再無人上來砍伐我們」(十四8)。而第十章第十九節用這比方來論到亞述時,特別強調「他」字,那是「他林中的樹」。因此,傾倒的樹比喻以色列的審判;在這一段預言裡,亞述就是那砍伐者,他要削去樹枝、砍下長高的枝子、伐倒高大的部分,所以利巴嫩的樹木是被一個強大的勢力所伐倒。

      還有一個事實不能忽視,就是這個預言中接下去的一句話(我們下一章裡會討論到)帶出了這個先知在受託付時所用的言詞之含義,就是縱使樹林被摧毀,但他們的樹不子,就是聖潔的種子仍要存留。所以從耶西的本(原文作不)將發出芽來。因此先知在論到他兒子施亞雅述的預兆時,指出余民將成為耶和華的有力據點,以成全他的旨意。他同時也認識到,亞述是耶和華手中的工具,用以審判神的百姓。

      以賽亞(十一1一十二4):最後,以賽亞解釋他自己作為神百姓預兆的意義。這一部分裡,他極目遠眺,望向那遙遠的時代。雖然審判即將來到,但是他看到的卻是最終的結局。在研究整本以賽亞書時,我們必定會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舊約中的這位大先知,在原則上和經驗上,與神那位最終的僕人(基督)有密切的關係。就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基本的關係。他的名字表明了耶和華的救恩。論到這將臨的救恩,他首先描述將要來的那一位,然後描述將要來的那日子。

      將要來的那一位(十一19)。首先以他的降臨,來描述將要來的那一位。他是從耶西的本發出的枝條,是從他的根生出的枝子。這裡說的可以和前面對先知的託付最後一句話(六13),以及利巴嫩的樹將連遭砍伐的比喻(十3334)前後對照。我們看見從起初的根生出來的莖,如何經歷患難而仍被保留;由他再生出的枝子將被用來成就耶和華的旨意。

    這位先知接著描述他的受膏。首先概括地說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然後特別提到對那靈的四重描寫,就是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的靈;敬畏耶和華的靈。這樣的形容,準確地引出那將要生的嬰孩,他的名字所具有的意義。以賽亞在對那一小群圈內的門徒所傳講的第一篇資訊,就論到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這事。智慧聰明的靈,就是奇妙策士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就是全能神的靈。知識的靈就是永在之父的靈。敬畏耶和華的靈,就是和平之君的靈。我們在討論這些名稱時,會發現實際上這些都是在詳盡描述一個總括性的名字,那就是以馬內利,亦即神與我們同在。

    現在請注意這些名稱彼此之間的關係。第一個偉大的詞是以馬內利。在神的旨意中,「以馬內利。的意義是要藉著一個嬰孩的誕生,一個賜下的兒子而完成;他的名字就是前面所宣佈的四重名字。這位先知現在宣告,那拯救者是從耶西的本所發出的枝條,是為我們而生的嬰孩;他同時也是耶西的根生出的枝子,就是賜給我們的子。他要受膏,滿有耶和華的靈,具有上面所形容的四重性質;他與先前宣告的那個四重名字配合得恰到好處。

這位先知接著立刻描寫他的管理。管理的目標是要建立人對神的敬畏,這乃是潔淨的原則,也是和平的基礎。

首先描述的,是他管理方法中消極的一面。他不憑眼見審判,也不憑著耳聞斷是非,因為這樣的觀察都是憑著人的感官,是人類用來判斷的惟一基準,他卻棄之不用。然後提到積極的方法。他的審判是依據屬靈的、持續的原則,也就是根據公義,平等,和審判的原則。

      最後,先知以詩意的詞句來描寫他的國度。那將是一個完全和平的國度,在這國度裡一切與和平相抵觸的事物都將被驅除。在這個國度裡,小孩子們可以任意玩耍,成全神最初的旨意。這種勝利的秘訣乃在於:藉著那一位的臨到,全地要充滿對耶和華的認識,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將要來的那日子(十一10一十二4)。先知接著更詳細地描述將要來的那日子,也就是耶西的根要施行管理的那日。這證明了一個事實:大衛的子孫(枝子)也同時是大衛的主(根)。以賽亞重複四次使用「到那日」,以指明他的日子。

    首先,是一個旨意成全的日子。這位拯救者不僅將作為神選民的君王,也作為聚集在他四周的列民、列國的大旗;他的王國將是那大有榮耀的安息之所。先前神為了預備以賽亞作進一步的服事,而給他一個異象,在那個異象裡,這位先知看到了坐寶座的耶和華,聽見了撒拉弗的歌唱。他們宣告,全地要充滿耶和華的榮耀。在這裡的異象中,他看到了坐寶座的救主,在他的治理之下,一切理想得以實現,他的安息之所滿有榮耀。這兒用救主的安息之所來形容這個國度,實在具有更深遠的意義。除非和平的最終目的得以達成,否則他永不能安息。這使我們很自然地想起了應驗這些預言的主所說過的話,「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然後,先知描寫那日子的程式。首先那是使餘民歸回的日子。被趕散的人要在他的大旗之下,從四方被聚集;這大旗是為散在地上四個角落的列國、以色列被逐的人、猶大分散的人而設立的。他們聚集在大旗下產生的結果,第一就是這個屬神的國度,在分裂之後又重新得以聯合。以法蓮的嫉妒將要消散,猶大也不擾害以法蓮。在重新聯合時,他們要合力勝過他們的仇人,而這一切都是出於神大能的作為,他將建造一條大道,讓他剩餘的百姓通過。

      另外,那日子也將是個人頌贊的日子。以色列將以喜樂歡躍的言詞,慶祝他的歸回,和他的蒙神悅納,「我要稱謝你,因為你雖然向我發怒,你的怒氣卻已轉消,你又安慰了我。」他們又宣稱,他們的救恩是從神來的,耶和華是他們的力量、詩歌,也是他們的拯救。以前他們受各樣的苦,都是因為沒有認識到這些事。現在他們認識了、順服了,這乃是救主作工的結果;在他的日子裡,他帶來了這些喜樂的經歷。

      更進一步,那日子將是集體頌贊的日子,也就是眾民頌贊之日。以色列將向萬國呼喊,「當稱謝耶和華,求告他的名。」如此才能成全神要以色列為他作見證的旨意,以色列起初也是為此而被造的。

C.結尾(十二56

      以賽亞私底下的事工,就是向餘民作解釋。在卷起律法書、向門徒封住訓誨之後,他第一部分的工作就是發出頌贊之聲。當神命令這位先知卷起律法書、封住訓誨的時候,他以順服、耐心回答說,「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顧雅各家的耶和華,我也要仰望他。他憑著信心描述有光照耀的那日,以及有一個嬰孩,有一子將要來臨;最後他以信心說,「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現在他終於著手向那一小群圈內的人喊道,「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因他所行的甚是美好。但願這事普傳天下。」實在需要強烈的信心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因為當時的環境充滿黑暗、荒涼,而他竟敢直言最後的勝利,好像這些事已經成就了一樣。

最後一句話揭示了信心的秘訣,「在你們中間的以色列聖者,乃為至大。」他對失敗和災難隻字未提。這個蒙神揀選的國度被分裂為二,飽受紛亂動盪,並且被置於審判之下。但是信心的眼目所看的,不是外在的環境,乃是專注於他們中間的那位聖者;因此即使在悲傷的時刻,他也能用詩歌將信心表達出來。

2.列國的默示(第十三至二十三章)

    這位元先知對余民的第二部分事工,包括了論列國的默示。他用這些默示,向他的兒女們解釋神治理的作為。他論到列國表現的罪,以及因之而起的神的審判。

這一部分可以分成十個小段來綜覽:亞述,對帝國的渴望;非利士,一個虛假的希望;摩押,驕傲;大馬色,叛逆的聯盟;埃及,壓迫;巴比倫,奢侈;度瑪,獸性;亞拉伯,以實瑪利派;耶路撒冷,神的赦免;推羅,商業的壓迫。

a.巴比倫(亞述)(十三1一十四27

     第一個論列國的默示與亞述有關。我們會發現,巴比倫的默示來得較遲(二十一11O)。在論到亞述的毀滅時,這位先知預告對他的審判,宣佈以色列的歸回,說出以色列的比喻,總結判決,並且應用這個默示。

    預言審判(十三122):先知以生動的言辭,宣告審判的迫近。他先描述軍隊的聚集,然後述說他們的前進。再一次,他所強調的是神的治理。他沒有指明這些與亞述對敵的人是誰,但他們被形容作耶和華「所挑出來的人」,他的「勇士」,或如旁注所記是「在他的威嚴裡耀武揚威」的人。先知聽見了大軍行進的聲音,他宣佈耶和華已點齊了軍隊,預備打仗。

    然後他看到大軍在神直接的指揮下,向前邁進,以完成他他的旨意。耶和華的敵人被形容作陷入驚惶中,當審判臨近時,愁苦必將他們抓住。

      先知隨後宣告這個審判的目的。耶和華的日子也就是罪人毀滅的日子,他們要被逐出這地;因著他們的罪,這土地都受了污染。強暴的人特有的罪,就是狂妄和驕傲,因此耶和華要興起軍隊來制伏這些罪。

      最後,他形容審判的過程。有瑪代人前來,與亞述國為敵,並要毀滅他。這裡的瑪代人,和後來與波斯人聯盟的那些人不能混為一談。近代的一切研究都證明了這兩個民族是有區別的。這些瑪代人,在神的管理之下行動,他們不會被收買,他們有著堅毅的決心;除非整個土地都毀壞了,變得貧窮荒涼,否則他們絕不停止。

    以色列的歸回(十四12):因為耶和華憐恤他的百姓,所以決心審判亞述國。儘管他的百姓作惡多端、處境淒涼,他還是揀選他們,並且將他們安置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們不再作俘虜,反而擄掠了那些先前轄制、欺壓他們的人。

     以色列的比喻(十四321):以賽亞接著宣稱,在耶和華使他們得享安息的日子,他們要針對著仇敵打一個比喻。在這個偉大的歸回日子尚未到時,先知就預先把一首譏諷的詩歌放入以色列的嘴裡;這首歌主要是諷刺亞述國的覆亡,一共分五個不同的小節進行。

      第一小節(38節)描述整個世界因著這個壓迫者的滅亡而得到解救。這座金城曾經轄制列國,現在因著他的傾覆,全地得享安息。特別是松樹和利巴嫩的香柏樹,更有理由歡呼快樂,因為我們前面已討論過,亞述國是一個砍伐者,曾上來伐倒利巴嫩的樹木。

    第二小節的文字(911節),充滿著光知清晰的異象。這節詩歌在歡唱陰間因著亞述的崩潰而大大震動的情景。所有在世時會為首領的陰魂都被驚動了,因為亞述這麼一個強大的勢力,最後居然也被擊潰;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現在也落到和他們一樣的下場。

      第三小節(1215節)揭露導致這場毀滅的罪因,是因為他們背叛了神的寶座;他們野心勃勃,竟想阻撓他的旨意,並且與他爭奪帝國的大權。

    第四小節(1619節)宣佈毀滅已經完成。當列國的君王各在自己陰宅的榮耀中安睡時,這個自大的統治者卻要被拋棄,沒有墳墓安葬,好像十足的惡魔一樣。

    第五小節(2021節)宣佈末後的滅絕,不只是亞述,連他的名號也一併被剪除。

    判決的總結(十四2223):然後,先知以簡短、概括的方式,宣佈這審判乃是耶和華直接參與的行動,因此審判必帶來完全、徹底的毀滅。

    直接的應用(十四2427):有關這個默示的最後記載,是採取直接的方式,不再借用巴比倫這個象徵性的名號(巴比倫長久以來一直是代表無神主義的標誌),而是直接的宣告。這位先知宣告,耶和華「起誓說」,他將要「打折亞述人」。耶和華以起誓來鄭重宣佈:為了使他的百姓得自由,他必定要消滅他們的敵人。

    以賽亞堅信這事必成就,是基於一個事實:這是神的旨意,這也是神的權能。因為耶和華的手一旦伸出,就沒有人能轉回。

    論亞述的默示,很可能是在亞哈斯統治期間,亞述正在威脅著這個國家時,先知針對他那一小群圈內人講的。

b.非利士(十四2832

有關非利士的默示,清楚記載是發生在亞哈斯王駕崩的那年。有跡象顯示,似乎當時轄制非利士的某種勢力已經消失,因此他們就打發使者去猶大,想要與猶大聯盟。以賽亞一向反對神的百姓和別的國家同盟,不管他們抱的是什麼目的;因此他的資訊多少具有警告的意味。雖然擊打非利士的杖已經折斷,但當時仍然是危機四伏。耶和華還可以任意使用其他的勢力,來對付非利士。這位先知又宣告,「有煙從北方來,」指明審判將迅速臨到非利士人。至於對那外邦差來的使者,惟一恰當的答覆就是:耶和華的百姓只有一個避難所,就是藏在他裡面。

C.摩押(十五1一十六14

    有關摩押的默示,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個早期的預言,第二部分是一個新的預言。如果我們讀了最後的陳述(十六13),就會清楚這兩部分之間的區別。這節經文說,「這是耶和華從前論摩押的話。」顯然論摩押的第一個默示,已經在以賽亞的早期事工中某個時間內說過了。現在這個點示又重述一次。

早期的預言(十五1一十六12):先知宣佈摩押將變為荒廢,這是早期默示的開頭,然後他又描述所造成的無助後果。

他的荒廢(十五19)。一夜之間,大難臨到摩押,他的兩個主要城市都被掃除消滅了。這裡生動地描寫了因之而來的荒廢情形。他的百姓上到高處,在那兒哀號痛哭,無限傷慟。

      這種淒涼的情景,讓人心生戰兢,甚至這位先知都驚歎道,「我心為摩押悲哀。」他的貴族和他們的財富都散到各處,沒有一個人得以逃脫這場災難。

      他的無助(十六112)。這些被趕散的人渡過了河,逃到以東,便向猶大請求庇護,答應照著以前他們進貢給以色列的前例(見王下三4),同樣的進貢給猶大,以求他們能在大衛寶座的治理之下,得到避難之所。

      摩押所說的話頗具趣味,顯示他們明白神的旨意是在建立希伯來人。

      摩押的懇求未獲應允。猶大拒絕了他,是因為猶大早已聽說了摩押人的狂妄和驕傲。

      結果,摩押人又開始哀哭,為他們荒涼的土地哀傷。

      摩押的荒涼如此令人心驚,以致整個早期的預言就在一片哀歎聲中結束。

    新的預言(十六1314):我們前而已看到,以賽亞聲明這是耶和華從前論摩押的話,現在顯然已經應驗了。神早就定下了期限,在三年之內,摩押的榮耀必被人藐視。

    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即使在這裡,也可以看出神存留餘民的原則。在亞述的例子裡,「他林中剩下的樹必稀少,就是孩子也能寫其數」(十19);同樣在摩押的例子裡,「餘剩的人,甚少無幾。」這裡存有一件事實,就是在神的管理之下,即使他施行審判時,方式上也會有所差異。他要保留足夠的人組成一個核心,他們將來必得到最後的復興。

d.大馬色(十七1-11

      論到大馬色的默示,是宣告他的毀滅。顯然這位先知心中知道,在以色列(或以法蓮)和大馬色之間已經有同盟關係。他宣告大馬色的毀滅,宣佈臨到以法蓮的審判,預告審判要產生的影響,最後說明審判的原因。

      大馬色的毀滅(十七13):這裡預告大馬色的徹底毀滅。城邑要變成廢墟,羊群可以安然躺臥,無人驚擾他們。這個宣告的目的,是要指出大馬色之毀滅所帶給以法蓮的影響。以法蓮一向倚賴大馬色的護庇,以對抗來自亞述的威脅。大馬色一旦毀滅,以法蓮就失去了保障。

    臨到以法蓮的審判(十七46):大馬色的毀滅,導致了臨到以法蓮的審判。先知用三個比喻來形容這審判。先是身體日益消瘦的比喻,其次是收穫的比喻,第三個是打橄攬樹的比喻。雖然這個審判極其嚴厲,但不會使以法蓮完全滅絕,從「在僅上的枝梢上,只剩兩三個果子」和「在多果樹的旁枝上,只剩四五個果子。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神要保留餘民的事實。

    影響(十七78):這段話,本質上是插進來作說明的,但文字優美,啟示了以法蓮在神的審判之下,所受到的影響。審判的結果是產生了餘民,至少他們會歸回向神,並且棄絕偶像。經過審判之後,以法蓮會像何西阿所預告的那樣,說,「我與偶像還有什麼關涉呢?你的果子從我而得。」

      審判的原因(十七911):先知再度論到審判,他接著就宣佈審判的原因。他重複這個審判,宣稱以法運的堅固城池,將會像當年在以色列子民的征服下被撇棄的城市一樣,變得荒涼。他說,造成這種荒涼景況的原因,是以法蓮忘記了神。我們必須注意,有關大馬色是以法蓮的保障,以及神是以法蓮能力的磐石,這兩個聲明彼此間的關係。以法蓮忘記了他真正的保障是誰,反而去倚靠那虛假的保障。這個罪必然會引致審判。

    插入:先知的獨白(十七12一十八7)。在論大馬色的默示和論埃及的默示之間,有一段話包含了兩部分,每一部分各以「唉」作開頭。顯然他的性質是屬於一個先知的獨白,表明這位先知意識到周圍列國的景況,並知道有某些使者被差遣來到了猶大。他是在神觀察並掌管的亮光之中,看透了這一切事。此段分兩部分,首先顯示這位元先知知道所發生的事情,第二部分包含他對使者的宣告。

      先知所知道的事,第一件是列邦群眾的喧嚷,他們都是與神的百姓為敵的。這裡生動地描述了那些抵擋耶和華百姓的列國,他們彼此之間的混亂和爭鬥。

他是在神掌管的大能亮光中,看到了這一切。列邦奔騰,好像猛水滔滔;他們必遭到耶和華的斥責,最後不得不四散逃避,又被追趕,好像風前面的糠枇,又像暴風前的塵土。那一句簡短而醒目的聲明,「到晚上有驚嚇,未到早晨,他們就沒有了。」很可能是特別指著亞述軍隊必遭毀滅而言。

這個異像是關乎那些一心想毀掉神選民的列國,也啟示耶和華保護他子民的能力,使以賽亞的心中充滿平安的力量,於是他說,「這是擄掠我們之人所得的分,是搶奪我們之人的報應。」

這段獨白的第二部分,首先表達先知已經知道有使者要來到猶大。他們是誰?我們不得而知。先知以刷刷響聲的翅膀來形容他們,也許是在暗示他們來自尼羅河彼岸的地方,是產蝗蟲、孑孓蠅之處。他又形容這些者是搭乘蒲草船過海的,更和這個看法相符合,因為他們是借道尼羅河前來的。

先知告訴這些使者的資訊是,他們應該回到自己的國家,靜候耶和華的行動。如果這些使者前來,是倡議與神的百姓締結一個新的同盟,以提供援助的話,先知在他的宣告中,堅定卻有禮貌地拒絕了這樣的援助。

然後他傳達耶和華給他的資訊,以解釋拒絕他們的原因。

耶和華乃是在等待。這裡用預備收割的過程,來比喻神的等待。

    到了適當的時機,他就會採取行動,施行審判。這裡用的是收集禾稼的比喻。

    最後,先知宣佈,耶和華的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乃是這些「高大光滑的民」,「從開國以來極其可畏」的百姓,要向他臣服,他們都將來到安置他名的地方,就是「錫安山」。

    這段先知的獨白,最有價值之處在:他顯示先知深深知道,耶和華即使面對多民哄嚷,列邦奔騰,他仍有能力,足以成就他的旨意。在先知傳達給使者的資訊裡,清楚指出了神的子民在這樣的環境下所應有的態度,就是認清神是在觀看、等待,他會在適當的時機採取行動,因此他們應該以完全的信心,安靜等候他。

e.埃及(十九1一二十6

     論埃及的默示之所以引人注意,在於他宣佈了那曾苛待希伯來人的國家,將要面臨的毀滅。這宣告也包括一段有關埃及人的希望之語,因為先知向前眺望,看見耶和華的旨意將勝過一切的攔阻,他的大能終將勝過列國列民。

     這個默示可分成三部分,首先預告埃及的滅亡;其次向埃及宣佈一個希望的資訊;第三部分是預言將臨到的毀滅,這顯然是對作惡多端的猶大所提出來的警告。

    埃及的滅亡(十九115):這位先知預告,耶和華將親自來到,以直接的行動毀滅埃及。他看到耶和華乘駕快雲,臨到埃及。

     他的來臨(十九14),將使埃及的偶像戰兢,使埃及人的心融化。他們看見耶和華的大能,心中大感懼怕,對於偶像的信心也不禁搖動起來。這種對耶和華臨到的認識,使偶像被毀滅,這乃是埃及經歷一切遭遇之後產生的結果。

    首先描述的是內戰。在這場內戰中,整個國家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內政、外交都要崩潰。先知得到啟示,知道這場內戰的秘密,乃在於他是出於耶和華直接的行動,「我必激動埃埃及人。」

      第二個描述的是埃及人的謀略要失敗。他的心神耗盡,不能採取有智慧的行動。他的子民在困惑之餘,便去求問偶像,以及那些念咒、交鬼、行巫術的。這也使得耶和華不得不親自降臨,「我必敗壞他們的謀略。」

    最後描述的是這個國家將被交在「殘忍主」的手中,在他暴虐的統治下為奴。這也是耶和華行動的結果,「我必將埃及人交在殘忍主的手中。」

      臨到這國的審判,將伴隨著一種最可怕的天然災難而來(十九510)。埃及一向倚賴尼羅河為生,現在這條大河乾涸了,必然引起遍地的瘟疫,一切依靠尼羅河水灌溉的作物也因而枯萎凋謝。

      尼羅河乾涸的結果,必然使埃及基本的國力——產業為之崩潰。水乾涸了,打魚的、撒網的只好停止工作。編織業不得不歇工,因為麻和棉花都無法生長。建築業也無法繼續下去,因為國家的基礎都被擊得粉碎,因此所有傭工都變得愁煩不已。

    先知在論到這個審判時,又突然道出了埃及整個國家的失敗之處(十九1115)。他先描述埃及的首領「極其愚昧」,是「變為愚昧」的。他的鉅子既愚笨,又受人矇騙。由於這些首領的失敗,導致整個國家的墮落。在描述他們的失敗時,先知忽然在中間插入一句嘲弄的話,「你的智慧人在那裡呢?」並且再一次肯定埃及的滅亡是出於耶和華的旨意。

      耶和華一方面使那些首領變得愚昧,一方面將乖謬的靈攙入埃及人中間,使他們像醉酒的人一樣,糊塗地跟隨著他們錯誤的首領。最後一句話在描述埃及的一般景況。埃及人不論是首領或傭工,頭或尾;不論是貴族或平民,棕枝或蘆葦,所作的工都不能成就。因著耶和華在審判中臨到,全地都將為之癱瘓。

    埃及的希望(十九16——25):預言了埃及的毀滅之後,先知立刻作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轉變,開始述說有關埃及的希望之資訊。

我們承認這一段經文有些難懂。把這些希望的話夾放在兩段論到毀滅的資訊中間,似乎有些奇怪。不管如何解釋,至少這兒有一個事實:這是先知運動中最偉大的默示之—。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段經文共分五段,每段各以「當那日」這個重要的片語作開頭,這種片語在此本先知書中很常見,用來指耶和華的某些明確而具決定性的作為。在約珥的簡短預言裡,我們可以最清楚的看見這個片語的重要含義,這表示他在異象中看到耶和華在未來的世代中所要行的事,才講了這個預言。對約珥來說,耶和華的日子總是已經到了,也總是將要臨近的。

先知宣佈了埃及的毀滅之後,又將雙眼注視著一個未來的日子,就是耶和華的日子。在那日,即使埃及也必向他降服。剛才講的這五段可歸納為兩類,前三段是描寫過程,後兩段是論及結果。

    這過程(十九1622)中的第一個事實,就是埃及人要因著人提到猶大地而懼怕。我們必須留意,這裡的懼怕和前面預言的毀滅毫無相關之處,毀滅的審判乃是出於耶和華的審判,他要使用一個殘忍的主和一個暴虐的君王來作為審判的工具,而不是用猶大來執行審判。因此關於埃及因人提及猶大地而懼怕,純粹是一個獨立的事件,我們沒有更詳細的記載,聖經只有提到那是出於耶和華的旨意。

    他們懼怕的結果,是有五個埃及的城市降服,他們要說希伯來人的方言,並且指著萬軍之耶和華起誓。這裡只提到一個城市的名字,由於不同抄本寫法互有出入,結果造成許多解釋上的困難。有些抄本寫作「滅亡城」,另外有些寫作「太陽城」。很可能後者才是正確的,意指他們將棄絕對太陽的崇拜,轉而敬拜耶和華。不管怎樣,第二段的重點是,他宣告了埃及人因懼怕而降服。

    這個過程的最後一部分,是神的作為;他們在敬拜耶和華之後,立刻得到醫治。「在埃及地中必有為耶和華築的一座壇;在埃及的邊界上,必有為耶和華立的一根柱。」在這個聲明裡有一點意味深遠,就是把希伯來崇拜的中心記號,和異教崇拜的主要標誌並列;那就是希伯來的祭壇,以及異教的柱石。在進入這塊土地的入口處,為耶和華設立這些柱石,是告示那些要進去的人:這塊土地上所敬拜的是耶和華,在那地的中央,有他的壇。

      以賽亞宣告,當埃及人如此向耶和華哀哭的那日,他就必差遣一位救主,作護衛者,來拯救他們。

      總有一天,埃及和埃及人要認識耶和華,要敬拜他,向他許願,並且還願。耶和華必因他們這種態度而醫治他們。

      最後兩段說明了埃及復興的結果(十九2325),雖簡短卻勾勒出一個先知極高超的舌法,他看見了神對這個世界最終的旨意。以賽亞在眺望那些和神的選民有關係的國家,特別是曾與他們為敵的埃及和亞述時,看見埃及和亞述要彼此聯盟,一同敬拜耶和華。

      他的異象最後看到的是以色列、埃及和亞述的聯合,地上的民要因而蒙福。末了幾句話,顯示以賽亞確信,神慈愛的旨意最後必獲得勝利;「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

      埃及的毀滅(二十16):在這簡短的一段經文中,我們首次看到以賽亞暗示他已經知道或懷疑那些官長們正圖謀向埃及求助,以抵抗亞述;尤其在他恢復公開事工時,這個計謀已更成熟。

      以賽亞曾在希西家統治期間,停止公開作見證有三年之久,這三年可能就是他以乞丐的樣式,露身赤腳在耶路撒冷行走的那一段時期。在這個預言中,他向他門徒的那一小群圈內人,解釋有關他那古怪而持續甚久的行徑所代表的意義。他怎樣赤身露腳;照樣,亞述王也必擄去埃及人,使他們赤身露腳,使埃及蒙羞。

      那一日,原先一心期望倚賴埃及,以脫離亞述之手的人,會發現他們所倚賴的真是不可靠。

f.巴比倫(二十一110

    我們從這一段末了一句,「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可以證明,一開始提到的「論海旁曠野的默示」,是指關於巴比倫的默示。

    這位先知首先描寫他看到的旋風異象。他見到波斯的軍隊,好像從曠野襲來的旋風,直撲向巴比倫。旋風掃過,留下淒慘的景象,以致這位先知目睹了,也不禁心驚膽戰。他以生動有力的文字,描述這種可怕的場面。

      他看見巴比倫陷在這場突然而起的旋風中心;這來自曠野的旋風,顯然是代表波斯的入侵。

      先知接著描述這個異象如何臨到他。耶和華曾命令他靜候觀望,他也以耐心觀望著:等到最後,這個異象完成了,耶和華對他宣告,「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於地。」

    最後,這位先知稱呼當時他所教導的餘民為「我被打的禾稼,我場上的穀」,並宣稱他已將從耶和華那裡聽見的都告訴他們了。

      這段論巴比倫的默示,預言的成分相當明顯。不久之後,猶大就要被巴比倫征服,神要使用巴比倫作為審判猶大的工具。至於巴比倫被波斯征服,則是到一百五十多年之後才發生的。

g.度瑪(二十一1112

      這段論到度瑪的默示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簡短,而且比較含糊。

      這位先知還是站在他的守望塔上。從那個有利的位置,他看見了巴比倫的覆亡。他聽見有人聲從西珥來,兩度問道,「守望的,夜裡如何?」

    在被擄的末期,以東似乎和巴比倫之間有某種的同盟關係,因此波斯大軍橫掃巴比倫之際,以東自然滿懷焦慮。以賽亞在遠望、靜聽之時,也看到了他們的焦慮,但是他也無法提供一個明確而滿意的答案。他惟一的答覆,是有關早晨和黑夜的。極可能他是指,巴比倫的滅亡對猶大來說,是早晨的來臨,對度瑪來說則是夜晚。

      無論如何,當時他並沒有一個清楚的異象,也沒有確定的資訊。但他最後告訴他們,若有疑問的話,他們以後可以再回頭來問。

h.亞拉伯(二十一1317

    論到亞拉伯的默示,也一樣難以解釋。他包括了一個異象和一段解釋。

    這異像是關於一群住在亞拉伯樹林中的客旅,他們受到提瑪地的居民熱心相助,這些客旅都是逃避戰亂而來的。

    至於異象的解釋是,耶和華已經決心要毀滅那些在敘利亞沙漠中流浪的族類。

    如果這個默示和論巴比倫的滅亡之默示,以及和論度瑪的默示相關聯,那麼毀滅這些流浪之亞拉伯人的,就是那些要上來攻打巴比倫並征服他的波斯軍隊。所謂「一年之內」不一定是指以賽亞發出此預言當時的一年內,比較可能是指巴比倫遭到攻擊後的一年之內。

i.耶路撒冷(二十二125

    這個論「異象穀」的默示,是一個資訊,論到耶路撒冷不顧將要臨到的危險,仍然犯罪作樂。

      我們可以分兩方面來看,首先是宣告耶路撒冷的罪,其次宣佈所有的官長將面臨的改變。

    耶路撒冷的罪(二十二114):耶路撒冷的歡樂成了一種弊端,因此這位先知公開問道,「有什麼事?」這城正充滿喧嘩歡樂。在危險當頭之際,必有人因防禦這城而喪命;但先知以無限嘲弄的語氣宣稱,他們並不是為刀所殺。他雖然被歡樂包圍,心中卻充滿悲傷,拒絕與眾人一起作樂,也不肯受安慰。

      他接著描述那些聚集前來攻打耶路撒冷的軍隊。那日子將充滿危險災難,主萬軍之耶和華的審判已迫在眉睫。敵人的大軍四周環伺,耶路撒冷的山谷遍滿了戰車,馬兵在城門前排列整齊。

    然後他描述圍城的情景。城裡的人作好了防衛的準備,但他們只倚賴自己的預備,卻忘記了耶和華。他才是猶大惟一的庇護,他長期以來一直細心照顧著他的百姓。

      主萬軍之耶和華叫人哭泣哀號,叫他們舉哀、悔改,誰知他們卻反過來歡喜快樂,又吃又喝。在這一切歡樂的背後,可以看出他們實際上心中充滿絕望,他們說,「我們吃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

    在大難臨頭時,歡喜作樂就是一種罪行。百姓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謙卑下來,悔改認罪。但他們卻不這樣行,他們先作好防禦設施,然後就縱情于吃喝宴樂。這種行為足以證明他們對神的叛逆,因此耶和華宣佈說,這罪直到百姓死亡,斷不得赦免。

    官長的改變(二十二1525):突然先知又發出一個資訊,論到官長的改變。毫無疑問的,他所責難的那種歡樂態度,多少和一件事實有關,就是當時的政客,正企圖和圍城外的人達成某種秘密協定;而「舍伯那」這名字本身,就暗示他是一個外來的人,顯然他是贊成密謀的那幫人的首領。另一方面,以利亞敬卻贊成以賽亞一貫持守的立場,就是認為與外國結盟,違反了耶和華的旨意。在這卷書記載歷史的部分裡,根據以賽亞所說,以利亞敬當時所據的位置,原先是舍伯那的,但舍伯那已經被廢除了。

    在對付舍伯那的驕傲時,以賽亞首先向他挑戰,問他憑甚麼權利,可以在城中為自己預備安葬的地方。

    這位先知用嚴厲可畏的言詞,宣告耶和華要將他用力拋棄,好像拋球一樣。

    耶和華要指定希勒家的兒子以利亞敬,來取代舍伯那的地位。雖然這段有關以利亞敬的經文,無疑地具有彌賽亞的含義,但我們要謹慎,不要忘了他最初的用意。這位先知是在宣告,以利亞敬是耶和華所任命的,他要使他裝備齊全,以完成他的工作。不僅如此,他要在神的引導下,成功地治理國家。

    以賽亞也預言他將來的敗亡。釘在堅固處的釘子將因負荷過重而脫落。這個神所派定的人,濫用了他的權柄,大派官職給他的親戚。結果這釘子必被壓斜斷落,掛在其上的重擔也必被剪斷。

j.推羅(二十三118

    論推羅的默示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首歌,分成三段,敘述他的毀滅。第二部分預言一次復興,這乃是耶和華的旨意。

    推羅的毀滅(二十三114):這首歌的第一段,生動地描述了將臨到推羅的災難。他的船隻由外地返回,發現推羅已變成荒場,房屋蕩然無存,港口也封閉了,連進去的人口都沒有。他的邊界一片荒涼,沿海的居民看見這個曾為商業中心,現今卻成廢墟的城市,不禁大吃一驚。大海本身會是他交通的街道,現在也被廢置不用了。埃及風聞了他的同盟推羅的災難,心中甚是恐懼。

      這首歌的第二段,啟示了引起毀滅的原因。先知再一次沉思整個的荒涼情景,以嘲弄的語氣問沿海的居民說,這可是你們從前的歡樂城?然後他詢及原因,並且自己回答說,他的毀滅乃是耶和華的作為,「是萬軍之耶和華所定的,為要污辱一切高傲的榮耀,使地上一切的尊貴人被藐視。」推羅惟一引以為效的,就是他的財富,神就是為了懲罰他這一項罪而毀滅他。

      先知再度描述推羅的徹底荒涼景象,他用開頭時同樣哀歎的語調來結束這首歌;他歎道,「他施的船隻,都要哀號,因為你們的保障變為荒場。」

      復興(二十三1518):緊接著這首歌,以賽亞又發出一個明確的預言,論到推羅將被遺忘七十年之久;之後神要再度眷顧推羅,恢復他以前豐裕的地位。

      我們要留意一點,在這兒沒有絲毫暗示,預言推羅將回轉向神。事實上,先知說得非常清楚,推羅在得到復興之後,仍將與地上的萬國交易(原文作行淫)。在神的制度裡,他的復興多少是為了要服事他的百姓。

3.耶和華曰子的異象(第二十四至二十七章)

    我們看過,這位元先知的第二部分事工,是私底下對那群餘民作的。這裡他以「看哪!」這個醒目的詞句,結束了這一部分事工中有關列國的默示,轉向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裡,他因看見了整個世界是在神寶座管理之下的異象,而有了一個較寬闊的眼界。這裡的主題是有關耶和華的日子的異象。他的論述可分成兩部分:先是荒涼的異象,其次是復興的異象。

a.荒涼的異象(二十四120

      有關將臨到的荒涼之預言,有兩個過程,首先宣告神的話,他決心使審判臨到這世界;第二個過程在描述耶和華將如何實踐他的話。

      神的話:命定的浩劫(二十四13):首先描述一般的情景,宣告耶和華將使地空虛,變成荒涼混亂,結果地上的居民便四處分散。

    然後,先知特別謹慎地指出,這審判將影響社會各階層。大地一旦停止出產時,人們不分貴賤,都會變得同樣貧窮、困苦。

    以賽亞重複宣告大地將全然空虛、荒涼,他特別強調一點:這事必然成就,因為這話是耶和華說的。

    神話語的作為:浩劫的描述(二十四420):這位先知接著立刻描述這場浩劫。首先,他詳盡地論到大地。從土地及居民的毀滅,居高位的人或百姓的官長遭到敗落,可以看出神

的咒詛。

   然後他清楚宣告導致這一切的原因,乃是由於百姓的罪;他又小心地指出這罪乃是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永約。百姓在道德上的弊病,也影響了大地,以致地被人污染了。這清楚說明一件事實:人是管理受造之物的,當人有了污穢時,他使以下的整個受造之物,也都因著他道德上的失敗而受到污染;結果在審判時,這被污染的世界要反過來毀滅他。

    最後,以賽亞描寫那絕望的後果。所有宴樂、歡喜的歌聲都要止息;那些人們用來追尋虛假的歡樂之工具,現在卻帶給人悲哀和痛苦。

    地上毀滅的焦點集中在這城的毀滅;以賽亞形容這城無人居住,充滿絕望,被棄絕以致於荒廢了。

    當先知放眼看這可怕的景象時,他也見到了一線光芒,並聽見從地極傳過來的歌聲。

    他發現即使在這樣猛烈的毀滅中,仍有餘民存留下來。在有關大馬色的默示裡,他宣告說,當審判的那日,「其間所剩下的不多,好像人打橄欖樹,在僅上的枝梢上,只剩兩三個果子,在多果樹的旁枝上,只剩四五個果子。」現在他心中又浮起相同的景觀,他宣告說,「在地上的萬民中,必像打過的橄欖樹,又像已摘的葡萄所剩無幾。」這少數的百姓就是余民,他們將要見證耶和華的威嚴,並呼籲人們要榮耀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先知聽見了分散到地極的餘民,所發出的歌唱。

      這個希望的語調很快因著一個絕望的宣告而消失,因為以賽亞看見了那審判將迅速臨到,而且極其可畏。他憂傷的原因,第一是他深深體會到導致審判的那罪;第二是他對那審判本身的認識,他生動描寫了那審判將吞滅地上的居民。最後幾句話再次說明那審判必要成就。

b.復興的異象(二十四21一二十七13

      在這荒涼的黑暗背景衫托之下,這個預言復興的異象顯得格外突出。前面荒涼的異象中,最後提到的資訊是審判。而論到復興的這一段經文,頭一句話就指出兩者之間的關係,「到那日」,也就是指神審判的那日。從下面緊接著記述的那些事,可以看出審判的那日,究竟不是滅亡的日子,他最後的目的是要帶來復興。

    這一段經文包含了七個資訊,每一個資訊都以「到那日」開頭;七個資訊總括起來,就是在啟示一些有關復興的事實,就是復興的原因、特色和完成。

      這七個資訊井然有序地向前推進,分別啟示復興的原因乃是因耶和華的統轄,以及他百姓對這事實的認識;啟示復興的特色,包括猶大地的歌唱,對邪惡勢力的審判之描寫,和葡萄園恢復舊觀的景象;至於復興的完成,乃是簡短的說到以色列人的聚集,和重新恢復敬拜。

     原因(二十四21二十五12

    耶和華的統轄(二十四21二十五8)。第一個資訊宣佈了一個至深的真理,以確定最終復興的肯定性。那真理就是神的統轄。這個資訊的中心是,「萬軍之耶和華必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長老面前,必有榮耀。」。圍繞著這個真理,先知列舉了神統轄的結果所產生的幾項事實。

    第一個事實是,耶和華勝過了那些壓迫者。在他審判的那日,他要懲罰他們,將他們聚集,好像囚犯被聚在牢獄中,最後並要宣判他們的罪行。他完全得勝了,他的管轄棄滿了榮耀,即使世上那些明亮如月亮、日頭的君王貴胄,也要在他面前蒙羞慚愧。

第二個事實是,耶和華搭救被壓迫的人。先知以一首歌來陳述神搭救的程式,以及緊接著發生的結果。這程式是建立在信實和真理上,包括了神對那城、官殿和反對他的人,所作的徹底毀滅。緊接著的結果是,那些壓迫人的將認識到耶和華是他受壓制的百姓之保障和幫助;因此百姓就將一切榮耀歸於他的名。這首歌以象徵性的語言、富麗的詞藻,表達了神如何溫柔,又大有能力地照顧了那些被壓迫的人。在急難和狂風暴雨中,耶和華是他們的避難所;因此軟弱和被欺壓的人得到了保障和庇護,那些欺壓人的強者,反變成軟弱,並要被降為卑。

耶和華這作為將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新秩序的建立;就是這資訊所描寫的,他將在山上擺設筵席,用光照亮黑暗中的萬國,以致於世上不再有悲傷,他要擦去一切的眼淚。

    這一整段對他管轄的描寫,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他將要毀滅那些壓制他百姓的人,並拯救那些被壓迫的人,萬國要因此認識他,那催逼他們的惡人必被除滅。

    被他百姓所認識(二十五912)。第二個資訊啟示的事實是,耶和華的百姓將認識到:當復興的那日,耶和華要統轄一切。

    他們首先承認說,「看哪!這是我們的神。」他們素來等候他的顯現,他們既認出了他的作為,便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

    他們所承認的真理,有事實為證,就是他勝過了他們的仇敵。這些仇敵被統稱為摩押人,大概是因為在先知說這話的時候,有些特別的環境,使他特別注意到摩押人所懷的敵意。他描寫他們潰敗的情景非常生動,神百姓的仇敵在糞池的水中,企圖伸開手伏水,但耶和華必使他們一切的城堡傾倒。

    特色(二十六1-二十七11

    猶大地之歌(二十六112)。很自然的,在論到復興的原因之後,接著是說明復興的特色。這些特色之一是,耶和華至終得勝的那日,在猶大地唱出的那一首詩歌。

      這首歌的第一小段,是在歌頌已完成的拯救工作。先知首先描述那個新的秩序,然後宣佈建立新秩序的程式,以說明那拯救的工作。

      這首歌在論到新秩序時,用兩個城市作對比;一個是由神的作為建立的新城,一個是被他毀滅的舊城。新城堅固無比,以救恩作他的城牆和外郭。他的居民都是守信的義人,他的城門也僅僅為這些人而敞開。因著耶和華的管理,這城必固若金湯。他必保守這些專心倚靠他的人十分平安,因為耶和華是那永遠的磐石。

      這一切都要在舊城被毀滅時得到證明。舊城的人將要被降卑,與塵土為伍,並要被困苦人的腳所踐踏。

      接著這首頌贊拯救的歌,又讚美贏得那勝利的過程。那是一條正直的路,耶和華的作為是正直的,他要修平義人的路。那既是一條義路,也是一條審判之路。他的百姓要在審判的路上等候他,他們心裡羡慕他的名,就是他那可紀念的名。下面幾句被認為是附加進這首猶大之歌裡面的,就是這位先知宣稱他的靈在夜間羡慕耶和華,並且他切切地尋求他,因為他看見神施行審判時,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他以恩惠待惡人時,他們卻繼續行不義。只有用審判,才能使他們看見耶和華的威嚴,轉而歸向正直。

      然後,這首歌提升到較高的層面,稱頌耶和華自己。耶和華的手高舉起來,但是百姓卻看不見,然而他們可以從他為百姓發的熱心,得以見他。耶和華勝過了那些會管轄他百姓的主人,並要繼續得勝,使他們棄絕那些主人,忠心順服於他。國民日漸增添,地的四境也得到擴張,這些都使他得了榮耀。

這首歌又再度頌贊拯救的工作。他回顧過去,描述了以前的痛苦和患難;那時他們面臨懲罰,就傾心向耶和華禱告;那時他們極力抵抗仇敵,卻徒然無功;那時他們陷於長期的悲慘失敗中。但是現今他們的景況全然改觀,好像死人從死裡復活一樣。睡在塵埃中的要醒來,並且歌唱。

先知記得這些話仍是在審判的環境裡說的,而審判必須繼續到完成的階段,因此他最後以一個對神百姓的呼召,來結束這首歌,他呼籲百姓要安靜,耐心等候,直到忿怨過去。他並且保證自己所說的這一切話都要應驗,因為耶和華要出來,為地上居民的罪孽而懲罰他們。

    惡勢力的審判(二十七1)。接下去的資訊非常簡短、生動,但也充分表達了他的目的。耶和華審判的那日,他要用他的大刀,摧毀一切惡者。如果這位先知是以他直接的觀點來作比喻的話,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那「海中的大魚」是指埃及,因為「海」這個字,也常常用來指尼羅河。那「快行的蛇」可能是指亞述,「鄂魚」可能是指巴比倫。這些對惡者的描寫,可以看出他們的一貫伎倆——敏捷、詭詐、狡猾,或許我們能從這方面,發現此段經文的重點。

    葡萄園的復興(二十七211)。最後論及復興的特色之資訊,是一首有關葡萄園的歌,他和前面預言中的那一首葡萄園之歌成了強烈的對比。第一首葡萄園之歌,述說儘管耶和華的葡萄園敗落了,他仍細心照管他的園子,然後又說到將有審判臨到他。這裡的葡萄園之歌,是一首復興之歌,他首先展示了一幅榮耀的圖書,然後描寫神管理的過程。

    他用美麗的詞藻,描寫耶和華的照顧。他首先說,「有出酒的葡萄園,你們要指這園唱歌,」來保證這園子必結實累累;然後聲明他將時刻澆灌,晝夜看守著這園子。

他看見葡萄園結滿了果實,便宣告說,「我心中不存忿怒。」然而,若荊棘蒺黎與他為敵,他就要毀滅他們;不然,就讓這些惡人(荊棘和蒺藜是比喻作惡人)來持住神的能力;即使這樣,他們最後還是要與神和好。最後再一次描寫葡萄的豐收,他們要紮根、發芽、開花,所結的果實必充滿全世界。

這種復興的過程也就是審判的過程,這個資訊現在開始要說明此點。一個葡萄園敗落,通常是因為不結果子所導致的,而耶和華對不結果子的樹,從不存任何憐憫。雖然審判總是有一定的限度,但他擊打他的百姓時,從不像他擊打那些擊打他百姓的人那樣嚴厲。如果「相機宜」這詞正確的話(無可否認,這詞是有些疑問,但他和這段經文的思想很配合),那麼這個教導主要強調的是,那審判必定極公平,並且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糾正人的行為。

      下一個宣告更清楚的強調這一點。他宣告說,雖然有東風猛烈的吹襲,但雅各的罪孽必得赦免。審判的目的是要除去罪孽,打碎偶像,這樣才能多結果實。

      以賽亞再度描述審判本身;審判的結果,導致了城市的荒涼;審判的原因,是因百姓的蒙昧無知,以致耶和華不憐恤他們,也不向他們施恩。

    完成(二十七1213):最後兩個資訊是論到復興的完成。首先論到前面已說過的一個真理,就是耶和華將要聚集這地上他忠實的餘民,「大河」和「埃及小河」是指巴勒斯坦的邊界。他要細心的揀選餘民,一個一個召集他們來。

      其次的資訊有更寬廣的眼界。當地上的餘民被聚集起來時,有大角發出聲響,從遠處被召聚來的百姓就同聲回應;全國要聯合,在耶路撒冷的聖山上敬拜耶和華。

      因此以賽亞針對忠信餘民的事工中,最後的這幾句話,是單單指著他們說的。他們要由遠近各地被召集來,一同敬拜耶和華:這時先知一向所論到的復興,終於圓滿的完成了。

三、公開的事工(第二十八至三十五章)

 

    在這裡,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位先知突然又獻身於他的公開事工中。他在這個階段所釋放的資訊,佔據了本卷書第一大段其餘的篇幅。

    當時的環境是,正有一個政治陰謀在醞釀著;先知滿懷熱忱和強烈的決心,投身于百姓的公開生活中,要拯救猶大脫離正由一個政治團體籌畫的愚行。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亞述在西拿基立的率領下,打算入侵耶路撒冷。於是有一批政客,企圖與埃及秘密聯盟,以抵抗亞述。希西家最初和這批政客站在同一立場上,後來他因為受到以賽亞的影響,放棄了這種計謀。

    這一部分可分成兩個階段,首先是關於選民的,其次則與這世界有關。

1.有關選民(第二十八至三十三章)

    最後這部分的事工,第一個階段(第二十八至三十二章)是關乎神的選民,首先是五個臨到選民的災禍;其次(第三十三章)是臨到亞述的最後一個災禍。

a.選民的五個災禍(二十八1一三十二20

      這五個災禍,開頭都以「禍哉」這個詞清楚地標明出來。他們都是論到政治的景況,並且按照耶和華管理的亮光,來看國家的事務。他們分別指責虛假的盼望,虛假的虔誠,虛假的計謀,虛假的聯盟,以及虛假的信賴。

    虛假的盼望(二十八129):這一段資訊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以賽亞所必須面對的一些難題,以及他那種對真理堅定不移的忠誠。在對付那些反對他的人時,他所用的辭句足以使我們明瞭整個情勢。這個資訊的內容先是一個例證,然後是他的應用。

    一個例證:以法蓮(二十八16)。這段話是對北國的首都撒瑪利亞而發的,實際上是通過那些官長而論到猶大。他形容北國的首都撒瑪利亞是「以法蓮高傲的酒徒,他的冠冕」。因為以法蓮已成為一個最重要的支派。很可能當他說這話的時候,北國已為亞述所擄,這位先知引用了他早先預告那場毀滅時所釋放的資訊。他這樣作的目的,是要警告猶大,神使審判臨到以法蓮,是因為他們犯罪,而現今猶太也在犯同樣的罪。主的那個「大能大力者」,就是亞述的勢力,他會用他當作審判以法蓮的工具。以法蓮因為受到酒的引誘而敗壞,以致違背了所立的約,所以才受到審判。即使在那個審判中,耶和華仍作他餘剩之民的榮冠華冕。這位先知用「他餘利之民」這個名詞,似乎也是指猶大而言,因為他們的忠信,他們將要

被存留。

    應用(二十八729)。緊接著他就把他的例證加以實際的應用,他說,「就是這地的人,也因酒搖搖晃晃。」這是指前面預言中提到的那些餘剩之民,他們也落入同樣的陷井中。

      從這位先知的話語裡,我們也看見他的資訊被接受的情形,以及他與那些蔑視他的人之間的衝突。首先是一幅生動的圖畫,祭司和先知都被濃酒所困,恣意狂歡褻瀆。先知用說不出的輕蔑,描述他所見到的情景:各席上滿了嘔吐的污穢,無一處乾淨。

    然後他用譏諷的筆調,重述他們對他的嘲辱,「他要將知識指教誰呢?」這是祭司的嘲笑:「要使誰明白傳言呢?」這是先知的譏諷。他們嘲笑他所用的方法,因為這方法太過簡單;他們又用醉酒的聲調模仿他,聲稱他的教導不過是給那些剛斷奶的孩子的。

    他面對著這些嘲諷,便向他們宣告,既然他們不肯聽從他,就要由異邦人的嘴唇和舌頭來傳達這資訊,使他們不得不聽。神曾給他們安息和舒暢的機會,他們卻不肯聽,因此耶和華的話要以簡短、不完全的語句臨到他們,他們無法明白,於是他們必受到懲罰。

    這位先知責備那些嘲弄者後,又轉過來要求他們聽耶和華的話,並告訴他們,他已經知曉他們在面對亞述的入侵時心懷僥倖。從第一段陳述裡,我們不敢肯定他是否已經知道這種假希望的細節。他用的詞句不太明確,但表明了一件事實:他們以為和外邦聯盟,就能安然躲過災禍,災禍再也不會臨近他們。他形容他們與外邦締的盟約,就好像與死亡、陰間立約一樣。他這樣說,似乎是要他們宣告,他們是以謊言為避所,在虛假以下藏身。當然實際上他們並沒有作這種宣告,他只是用這些話來解釋他們正抱著的希望。

他看見了那虛假的盟約,便向他們宣告主耶和華的話。他要在錫安放一塊穩固的根基,只有信靠這根基才能得安全、穩固。公平的審判降臨時,一切假的避難所都要被沖走,那不潔淨的盟約也要被廢棄。他們原以為能躲過敵軍,但在審判中,敵軍要如大水漫過,將他們踐踏在腳下。

這位先知用一個尖銳的宣告,結束神關於他們的盟約所說的話,其中對他們的計謀充滿譏刺和輕視,「原來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被窩窄,使人不能遮體。」那就是說,他們的盼

望是虛假的,無濟於事。

   他根據這些警告的話,宣告說,耶和華必要興起審判。他用「非常的工」「奇異的事」來描述這審判;因為審判的工作對神的心來說,一直是件奇異的事。最後他要求他們停止褻慢,免得捆住他們的綁索更結實。

接下去是一個細膩而美妙的宣告,他用一連串農事上的例證,說明神的審判是有秩序的,並且永遠循著一定的目的進行。那耕地的人不是為了耕地而耕,乃是為了要撒種。即使撒種,也因種子的性質而有區別;播種小茴香是一種方法,播種大茴香又是另一種方法,而播種小麥、大麥、粗麥也各有方法。因為耶和華正確地教導、指示農人,所以他們才有智慧分辨播種的方法。這位先知的意思是,那教導農人區別耕種方法的神,在他審判的每一個過程中,當然也會視情形而有所區別。

另外,在打穀的過程裡,也可以看見同樣的原則。小茴香、大茴香、作餅的糧食都要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也是耶和華教導的結果。他的謀略奇妙,他的智慧廣大。

      因那些官長正謀算著一個虛假的盼望,以賽亞便用譏諷、指示和呼籲,想要使他們回轉過來,倚靠耶和華。

      虛假的虔誠(二十九114):在這個資訊裡,先知責備那虛假的虔誠,他們虛假的盼望就是由此生出的。一切政治上的失敗,都導源於假虔誠,現在他要論到這個事實。首先宣告要臨到宗教之城的審判,其次宣告要臨到宗教之民的審判,最後說明審判的原因。

      宗教之城的審判(二十九18)。他宣告神要降災給耶路撒冷(在這兒他以「亞利伊勒」來稱呼耶路撒冷)。有關這個名詞的意義,以及這位先知為什麼要在這裡使用他的原因,難免令人產生疑問。他爾根(Targum,舊約亞蘭文注釋)將他解釋作祭壇的爐,這樣十分符合這資訊中所默示的事實,就是對假虔誠的譴責。這城被稱為設立神真實祭壇之處。但是他卻冷淡疏忽,年上加年,讓節期照常周流。因此耶和華要審判這城,好使他成為真正的亞利伊勒,也就是神真正的祭壇。這裡生動地描述了審判的過程,說明百姓的危難。

      然而,先知所描述的審判終必過去。圍攻這城的仇敵,在頃刻之間必像細塵和飛糠被驅散。耶和華必用雷轟、地震、大聲、旋風、暴風、吞滅的火焰向仇敵討罪。這一切都是在描述將臨到亞述的審判。緊接著又生動地描述仇敵的災難。他們原先想攻取列國,現在卻發現自己被擊敗了。他們夢想吃飯、喝水,但好夢一醒,發覺自己仍是腹空、發昏。

      宗教之民的審判(二十九912)。下面描述對宗教之民的審判,首先是昏迷。他們變得昏醉、東倒西歪,因為耶和華從他們那裡撤回了先知和先見;而先知本是他們的眼,先見本是他們的頭。因此一切有關國家事務的異象和見解都被封住了,不論識字的、不識字的都不能念,也不能明白有關那時代的一切默示。

      在這段資訊的最後一部分,先知啟示了他所描述的這審判之原因(二十九1314)。那是因為他們的假虔誠。這百姓用嘴唇尊敬神,但他們的心卻遠離他。他們敬畏他,不過是因領受人的吩咐而如此行。這種形式化的虔誠遂產生了虛假的盼望,這位先知已在前面加以斥責過:現在耶和華宣告,他要在他們中間行奇妙的事,好讓他們發現,他們智慧人的智慧原是多麼愚昧!

虛假的計謀(二十九1524):先知如此傳達了他反對假虔誠的資訊,並譴責由假虔誠產生的假盼望。接下去他宣告因假計謀遭致的災禍,那些官長們還期待著用這個假計謀,來保障猶大的安全。這部分的資訊包括了揭露那些計謀者的真面目,以及宣告那將要來臨的拯救。

計謀者(二十九1516)。那些官長在暗中行事,想要向耶和華隱藏他們的謀略,他們以為這樣秘密行事會有成功的可能。

    以賽亞毫不留情地揭開了他們的陰謀真正的含意。他們顛倒事情,將陶匠看成泥土,不將他當作造物主看待,認為他缺乏智慧。

    然後他突然開始描述將要來臨的拯救(二十九1724)。我們要留意,他所描述的拯救,乃是那個因假虔誠導致的審判之後的復興。

      他先以宣告利巴嫩將變成肥沃的田地,肥沃的田地要看起來如樹林,來描述那個復興;然後特別論到他的主題,指出拯救的第一個特色,乃是感官的恢復:聾子要聽見,瞎子要看見這本原先被封住的書卷上的話。

    另外,秩序也要得到恢復。本來被欺壓的謙卑人、貧窮人都要歡喜快樂;一切強暴人和褻慢人都要被滅絕。他們在爭訟的事上顛倒是非,但審判的時刻來臨時,這一切爭訟都要歸於無有。

    最後的拯救,乃是恢復真正的虔誠。他們必尊雅各的聖者為聖,必敬畏以色列的神。那些心中迷糊的人,必得明白;發怨言的,必受訓誨。也就是說,藉著恢復虔誠,真正的政治家風範也將得到恢復。

    虛假的聯盟(三十133):現在先知首度提到這個計謀的名稱,並力加撻伐。他已經責備了那些官長所懷的幻想,並譴責導致這種虛假希望的假虔誠,也揭露了他們虛假的計謀。此刻他指明他們與埃及的假聯盟,並且提出譴責。他首先指出這個聯盟的一無用處,其次指明他毫無必要。

      一無用處(三十114)。他針對這個秘密聯盟,發出災禍的預告,因為這個聯盟悖逆了神。他們尋求謀略,卻不要耶和華的計謀;他們結盟以隱藏自己,卻不求他的靈來庇護;他們下到埃及,向法老王求援,卻沒有求問耶和華。

其次他斥責這個聯盟,因為他必使他們蒙羞。他們的首領和使臣,是向一個不可能提供援助的國家求援。

由「論南方牲畜的默示」開始的這一段話,是插進來作補充說明的,他用譏諷的語調描述那些使臣所經過的旅程。他們經過艱難困苦之地,一路上盡是豺狼猛獸。他們滿載寶物,前往不利於他們的民那裡去。

      他宣告這趟旅程必然徒勞無功,因為即使埃及提供援助,也是一無用處,毫無結果的。他形容埃及是「坐而不動的拉哈伯」,顯然他們只會在口頭上援助,卻沒有實際的行動。神指

示先知將這事刻在版上,寫在書上,以便永遠傳留後世。

   這個資訊接著強調,這聯盟必然要失敗。這個盟約是在悖逆中籌畫的,他們不聽耶和華的訓誨,叫他們的先見閉眼不看,又命令他們的先知只說柔和的話,不要提神的事。這樣作必然會產生混亂。如果他們依賴欺壓和乖僻,這罪要像一座高牆,在耶和華的攻擊前坍塌;他要把他打成極小的碎片,以致人無法找到一塊夠大的碎片來從爐中取火,或自池中舀水。

    毫無必要(三十1533)。先知由如此嚴厲、令人戰慄的譴責言詞,轉過來述說一段充滿溫柔和恩慈的話,他藉此說明他們與埃及之間的假聯盟是毫無必要的。

    這段教導的第一部分,在啟示得拯救的秘訣。第一個秘訣是等候神。「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在一切預言中沒有其他的話語,比這一個真理更美麗的

了。

    他用一段補充的話,宣告他們這方面的失敗,以及所產生的結果。他們說,他們要騎馬奔走,先知說,「所以你們必然奔走。」他們聲稱,「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先知說,「所

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

    緊接著是一段充滿恩慈的話,啟示得拯救的第二個秘訣,就是耶和華的等候。雖然他們拒絕等候神,但他要等候他們,直到他們回轉過來,甘心樂意等候他。

然後他描述救恩所要帶來的祝福,以論證這虛假聯盟的毫無必要。救恩是從歸回安息來的,是從平靜安穩來的。

 百姓將回到他們自己的城中。不再有悲傷哭泣;雖然他們以艱難為餅,以困苦當水,但他們的教師要重新得異象,他們要聽見明確的指示。

      這些歸回的百姓將不再敬拜偶像;他們要像拋棄污穢之物一樣,將偶像拋開。

    百姓的歸回以及他們對偶像的棄絕,將導致這地的復興。甘霖降下,大地豐收。牛必得牧草吃。各高山岡陵,必有川流河湧。然而這一切都要藉著審判的過程臨到。這位先知形容審判是「大行殺戮的日子,高臺例塌的時候」。那日必有強光照耀,耶和華要纏裹他百姓的傷口,醫治他們的鞭傷。

    他最後描述拯救的方法,來論證這個聯盟的毫無必要。拯救要靠耶和華的作為才能完成,這先知用極嚴厲的詞句來描述神的作為。

最後,因他的作為,百姓要唱歌,像守聖節的夜間一樣,並且心中喜樂,上到耶和華的山,到以色列的磐石那裡去。

 他們唱歌,是因為耶和華用他的聲音,毀滅了亞述。亞述的毀滅使得看到的人都歡喜。耶和華的氣如一股硫磺火,完全燒毀了亞述。

以賽亞預告,只有神才能除滅亞述。他的目的是要再一次強調,在危機當頭時,圖謀與埃及聯盟是毫無必要的。

 虛假的信賴(三十一1一三十二20):最後一個災禍是針對他們對埃及的虛假信賴。前面的資訊中,這位元先知已經指明了這種信賴是一無用處,也是毫無必要的。

    這段資訊包括了一個強烈的對比:第一部分在揭露軟弱,或者說是有關虛榮的異象;第二部分在揭示能力,或者說是有關德行的異象。每一部分都可分成先知的論證,和先知的呼籲兩類。

      揭露軟弱:虛榮的異象(三十一19)。首先他再度譴責他們與埃及的聯盟,宣告他們的罪在於倚靠甚多的車輛和強壯的馬,這種信賴是虛假的;接著他又指責他們沒有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不求問耶和華(三十一15

然後他揭露這個虛假信賴的蠢行。首先他將耶和華與埃及作一個對比。耶和華大有智慧,所以他們一切的計謀都無法瞞過他,他一定要興起,攻擊那作孽幫助人的。這位先知帶著談誚宣告,埃及人不過是人,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耶和華只要一伸手,他們都要一同滅亡。

他接著描述耶和華的態度。首先是他在審判中的態度,他的百姓在他的權勢之下,無異是獅子爪中的掠物,他也毫不畏懼那些前來攻擊他的牧人。然後提到他的決定,他定意要保護、拯救、保守耶路撒冷。

    先知看到了有關耶和華的態度之啟示,便呼籲百姓,要歸向那位他們所深深悖逆的耶和華(三十一69)。

    他預料百姓終將順服,因此他描述他們回轉的那日,他們將如何拋棄偶像。這段呼籲的最後一部分,是再一次宣告亞述的滅亡,他們並非被人的刀所吞滅。以色列人用的方法乃是歸向耶和華,拋棄他們的偶像。

      揭示能力:德行的異象(三十二120)。先知在這個虛假信賴的面前,接著啟示那真實的信賴,他將他形容為將要來臨的國度,這國要在一王的公義掌權之下,建立新的秩序,並為陷於困苦中的人提供庇護和供應(三十二18)。

    這位先見看到了至終天國在世上得以完美建立的異象。天國要圍繞著那位被形容作「像避風所,和避暴雨的隱密處;又像河流在乾旱之地,像大磐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的主而被建立。

      他用一個因之而起的結果,來說明信賴那王和那國是智慧之舉。第一個結果是感官的恢愎:眼睛得以看見,耳朵得以聽聞,口舌也要用來作見證。其次是,他們因著這樣的信賴,必要明白知識,因此愚頑人不再稱為高明,吝嗇人不再稱為大方。

      他在補充的一段文字中,將邪惡人(或愚頑人)的作為,以及卑鄙人(或吝嗇人)的法子,與大方人(或高明人)的思想和作為,作了明顯的對比。

      先知顯然認識到他展開事工的那個環境,和將要來臨的國度,是多麼的不同,因此提出了他偉大的呼籲(三十二920)。早在烏西雅統治期間,他剛開始他的事工時,就曾譴責過婦女的墮落罪行,他認為婦女的穢行和官長的腐敗是密切相關的。那時他是對官長宣告將要臨到他們的災禍;在這裡,他則是向婦女提出最後的呼籲。他要他們停止安逸和無慮,束上麻布,因為審判迫在眉睫。他們要在審判中戰兢苦惱,因為城市夷為平地,良田變得荒蕪。

      他接著描述復興的那日。他看見審判之後,有聖靈從上面澆灌下來,曠野就要變為肥田。

      那日百姓的生活要建基於公平和公義之上;所產生的效果就是和平與安穩。

      這一大段的最後幾句話,是論到選民的,屬於獨白的性質;他用生動的句子來描述將臨到的審判,「要降冰雹打倒樹林,城必全然拆平。」然後用同樣生動的詞來描寫隨後臨到的平安,「你們在各水邊撒種,牧放牛驢的有福了。」

b.亞述的災禍(三十三124

    前面針對選民的假信賴而臨到的第五個災禍中,這位先知曾宣告,亞述人必倒在刀下,但不是人的刀。先知在譴責神的選民遠離神,轉去依靠他們與埃及之間的政治聯盟時,不斷提到:亞述將要被耶和華擊敗。

    有關選民的教導,最後一個資訊就是宣告臨到亞述的災禍之默示。他可以明顯的分成兩段,首先論到對亞述的審判,其次論到以色列因此而得的和平。

    對亞述的審判(三十三113):實際臨到亞述的災禍,包含了宣告他的毀滅,確定這位先知的信心,以及對這毀滅的描述。

    亞述的一貫伎倆是搶奪和詭詐;他的一切作為似乎都沒有遭到任何報應。這位先知宣告(三十三1),審判臨到他時,他將遭到相同的禍害。他怎樣毀滅別人,自己也必照樣被毀滅;

他怎樣行詭詐,人必照樣以詭詐待他。

   這位先知以禱告確定自己的信心(三十三26)。他呼喊神,求他在患難的時候搭救他。

   這個禱告立刻得到了確據;神一興起,以色列的敵人就四散逃跑,因此他看見以色列被撼的必要被聚集,在掠物上跳躍。

   最後他陳述他確信的原因。他看到異象,耶和華被尊崇,因此他必定要施行拯救。

   毀滅的描述(三十三 713)。以賽亞在描述亞述的毀滅之前,先介紹了他傳資訊當時的光景。亞述的豪者正肆無忌憚地侮辱神的選民。以色列的使者滿懷痛苦。

    他們所以痛哭,是因為亞述使他們的國荒涼。先知描述說,大路荒涼,行人止息。

    最後他宣佈,耶和華的作為要在審判中臨到亞述。在荒涼的國度和悲傷的使者面前,耶和華有聲音說,「現在我要起來,我要興起,我要勃然而興。」結果,亞述人的計謀要成為糠枇,他們的作為要成碎秕。有毀滅的火,要吞滅、燒盡以色列的眾敵人。

      有關亞述的審判,最後一部分是先知對遠方的亞述豪者,以及近處悲傷的以色列使者所發出的挑戰。他呼籲前者要聽神所行的,呼籲後者要承認神的大能。

      以色列的和平(三十三1424):在論到以色列因亞述的審判而獲得的和平時,這位先知再一次強調一個車實,就是和平必須奠基于潔淨之上;他接著描述隨後而來的和平;最後並綜合性的揭露整個情勢,來結束他眼前的這個資訊,以及他全部的公開事工。

    潔淨(三十三1416)。在知道了耶和華將用毀滅的火審判亞述之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開始戰兢恐懼。那些行為逾軌的罪人滿懷懼怕,而轉向埃及求助的不敬虔之人也被戰兢抓住。他們放眼看到神的審判之火所造成的毀滅,不禁問道,「我

們中間誰能與吞滅的火同住?我們中間誰能與永久同住呢?」

先知立刻給他們一個完整而清楚的答覆。能夠與火同住的人,必須是分享神那聖潔如火的性格之人,也就是行事公義,說話正直的人;他向他的同伴所行的都是公義。這樣的人必能在火中找到安息,在神的火焰中得拯救。他站在與神交通的地位上,他必居高處,他的保障就是神的力量,是磐石作的堅壘;神必供應他一切的需要,他的糧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斷絕。

和平(三十三1720)。緊接著就描述由潔淨帶來的和平,他與潔淨有極密切的關係。心裡潔淨的人能看見神,而看見神就能看見他國度的遼闊與榮美。「你的眼」是指潔淨人的眼,「必見王的榮美」;那潔淨人的眼,「必見遼闊之地。」

      那潔淨的心要思想到審判的驚嚇;但他們心中只是充滿希奇,因為審判都已成為過去。那些傲慢地要求貢銀的人,和一心要毀滅人而數算戌樓的人,都已消聲匿跡;強暴的人也不見了蹤影。

      神的城要彰顯出來,取代那遭圍困、充滿痛苦的城。這城將是敬拜的中心,是守聖節的城,是安靜的居所,是堅固的居所,永不會被摧毀。

有關選民的最後幾句話,是將這位先知所宣告過的一切真理,作了一番綜合性的揭示(三十三2124)。

首先看到的是耶和華的威嚴。這座沒有河流的城,將因耶和華的顯現,而變成江河寬闊之地;敵人的船隻無法通過這地來攻打他們。耶和華要顯出他完全的治理,他是審判官,是設立律法的,也是君王。

    以賽亞啟示這位全能的耶和華之後,又再度論到他曾責備過的那個無用處的政策。繩索鬆開,他們卻不能栽穩桅杆,也不能揚起篷來。因此瘸腿的要奪去掠物,這是說,聰明人的智慧要顯為愚拙,忠信之人的愚拙要顯為聰明。

    他用簡短的話描述那完全的復興;由於物質上得到完全的復興,城內的居民必不說,「我病了」;由於屬靈上也得到完全的復興,百姓的罪都被赦免了。

2.有關世界(第三十四至三十五章)

    這位先知對整個世界的觀點,使他講出了他這一階段的預言中最後一個資訊。這資訊關係到神對列國,以及對整個世界的掌管。在更廣泛地運用他的主權和能力時,也可以獲得同樣的原則。這資訊首先論到荒涼;其次論到復興。

a.荒涼(三十四117

      從這個資訊裡,可以看出他所描述的荒涼是何等可畏!先知首先宣告神審判的旨意,然後用以東作例子來說明。

    普世的審判(三十四 14):列國,眾民,和整個世界都要被聚集,來聽那必定要臨到他們的審判。先知宣告耶和華的憤怒,他決心要審判地上所有的,和天上的萬象。

      雖然這裡沒有很明確的說明,但在這個資訊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位元先知認識到物質世界和緊緊圍繞著他的屬靈世界之間的相互關係。屬靈世界不斷地影響著物質世界,但世上的居民卻渾然不覺。諸天也包括在審判中,是因為他們也被牽涉到罪裡。在未後審判的那日,神最後要對付惡。那些物質的現象,例如日頭變昏暗,月亮變成血,都與神臨到天上的屬靈惡事之審判有關。毫無疑問的,在這個資訊中,以賽亞是指這一方面的審判而言。

      以東之例(三十四517):他接著從較廣的觀點,描述神對以東的審判,用來解釋已經宣告過的那個大真理。

      他首先敘述以東的毀滅。臨到以東的審判是在天上完成的;這個說法和實際的過程相符合,並且啟示了一個事實:在神的制度中,審判總是首先臨到那導致人類墮落和世界敗壞的靈界勢力,然後才臨到受此勢力影響的人。當審判的靈觸及這世界時,他的工作是可怕的,並且一定會得到勝利。這裡描述的是在波斯拉和以東境內發生的大殺戮。在這本預言書的第二部分,也提到同樣的審判,用來介紹和平的程式。(見六十三1

      第六十三章的那個資訊,是論到那已完成的可怕審判,耶和華說,「報仇之日在我心中,救贖我民之年已經來到。」此處先知在宣告審判時說,「耶和華有報仇之日,為錫安的爭辯,

有報應之年。」

    最後一階段是描述審判臨到以東之後的情景。他的毀滅是徹底而完全的。大地變得無法居住,完全荒廢了,不再出產任何作物。

至於荒涼的情景,此處也有相當生動的描寫。大地要成為各種野獸、飛鳥的居所,也是怪物棲身之處。

 這一切都是在神的掌管之下。先知指出,即使在荒涼之地,他仍掌權治理;這些野獸的配偶、窩、巢都是在他的控制之下,以成就他的旨意。

b.復興(三十五110

    神的先知們從不以審判和荒涼來結束他們的話,他們最後總是提到和平與復興。這裡有關復興的資訊顯得很突然,而且和荒涼的情景成尖銳的對比。但此二者也有最密切的關係,因為荒涼是審判的結果,由荒涼才產生了復興。

    這段資訊可分三部分。先知首先確定事實,然後啟示方法,最後描述過程。

    事實的確定(三十五12):在宣告將來臨的荒涼時,他也描述全地將陷於混亂和空虛中。這首復興之歌一開始,就描述大自然將恢復他的秩序和美麗。沙漠將有利巴嫩的榮耀,

並迦密與沙侖的華美。

      在大地一片喜悅、榮美和繁盛中,人必重新看見耶和華的榮耀,看見神的華美。

    方法的啟示(三十五34):他呼籲那些軟弱、無力的人要勇敢,因為神要使他們在審判的過程中得到復興。再一次,我們必須注意到,他有關荒涼的資訊中所宣告的,「耶和華有報仇之日,為錫安的爭辯,有報應之年。」和這裡的聲明,「看哪!你們的神必來報仇,必來施行極大的報應,他必來拯救你們,」之間的關係。因此這個為軟弱和無力的人帶來希望的資訊,包含了對先前描述的報仇所作的解釋;神要透過報仇,得到他最終的勝利。

    過程的描述(三十五510):最後他描述神在審判中臨到的情景;百姓要透過這實際的過程,才能獲得和平。神將在審判中單獨行動。「我獨自踹酒榨,眾民中無一人與我同在。」在得勝裡,他自己將與痛苦的百姓相聯結。

      復興的過程中,第一個標記就是屬靈辨別力的恢復。他一直提醒他們,並且不斷責備他們的屬靈昏昧,現在消失了;「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這樣必然產生一個結果:原先他們因靈裡的昏昧而缺乏屬靈的能力,現在必因靈裡的敏銳而滿有屬靈的能力。屬靈辨別力的恢復,乃是因曠野有水發出,沙漠有河湧流而產生的。他用這些比喻再度說明了耶和華的審判,是有慈愛和憐憫的。

      這個過程的第二個標記,就是恢復物質上的祝福。這位元先知形容他的方式,是在指出屬靈景況和物質豐盛二者之間有明顯的關係。那些只會使人暫時精神一爽,卻難免要失望的海市蜃樓,要變為水池和泉源。野狗躺臥之處,必有一條又直又平坦的大道,「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致失迷。」這路要被稱為聖路。這條代表物質豐盛的大路是有保障的,因為這是聖潔之路。

      這個過程的最後一個標記,是蒙耶和華救贖的民要歡喜歌唱,從這條預備好的大路上歸回;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原先的憂愁歎息都要消失無蹤。

      有關審判的預言,最後一個標記是描述那完全和平的光景。這卷預言書最後一階段的和平預言是以「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作開端,其中也提到這一個完全和平的標記。至於此處這一階段的審判預言,則以耶和華應許要為他的百姓建一條大路作結束;而最後一階段的和平預言中所提出的第一個呼籲,就是呼召百姓為耶和華建一條大路。

    這中間的關係很重要,也饒富興味。我們提到這一點,只是為了強調一個事實,那就是以賽亞這本書,是由這兩大階段的預言交織而組成的。── 無名氏《以賽亞書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