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65章

上一篇   下一篇

C·挑选百姓(65125

这一段开头的几句话给我们一个印象:它似乎是针对前面的祈祷所作的回答。但若进一步探讨,就会很肯定的得到一个结论──它不是在回答前面的祈祷。我们已讨论过的那段祈祷是绝对真诚的,是那位先知的祈祷,或者是他所代表的那些余民的祈祷。但目前这一段话的语气显然不是那先知或余民说的。

如果我们认定,上面这段祈祷是附加在这一大段主要教训上的文字,就可以看到,前面异象中出现过的那个勇士,现在再度发言。祂已经战胜了祂和百姓的共同仇敌,此刻祂接着要对付那些属祂自己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看见这一段生动地描写了神在区别祂的百姓时,所持的原则。首先描写真与假之间的区别,其次描述挑选的结果,最后启示所产生的新秩序。

真与假(65112

这一段清楚标明了神在真与假之间的区分,甚至在祂的百姓中也有这样的分别。首先描述悖逆之人,其次是承认后裔,最后对悖逆之人说到他们将临的毁灭。

悖逆之人(6517

开头的话说,“素来没有访问我的,现在求问我。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称为我名下的,我对他们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这不是指以色列说的。保罗在罗马书10章中曾引用这段经文,他的用法尤其可以证明这不是指以色列人说的。显然这是那勇士的宣言,是祂审判列国以后的结果,祂要带领他们来认识祂。

和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接下去对祂百姓中那些悖逆之人的描写。祂对他们的态度是长久忍耐,“我整天伸手招呼,”他们却相应不理,随自己的意念行恶。这使我们回想起先知在描述神仆人的工作之后,所作的伟大呼吁,他在呼吁中把百姓的意念和道路,和神的意念与道路相对比。

更甚者,这些悖逆之人还拜偶像,作出一切与偶像有关的可憎之事。他们的罪也表现在假冒为善上,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对别人说,“你站开吧!不要挨近我,因为我比你圣洁。”这些百姓触犯了耶和华,因此这里清楚的描述祂决心要惩罚他们。

后裔(65810

祂的审判是有区别的,因为那些余民虽然常常失败跌倒,他们还是忠于耶和华的。这里用了在葡萄中寻新酒的比喻。神区别的作为乃是:从雅各中领出后裔,从犹大中领出继承者。下面的话生动地描写了由区别所产生的结果,“沙仑平原必成为羊群的圈,亚割谷必成为牛群躺卧之处,都为寻求我的民所得。”

悖逆者的结局(651112

这信息紧接着以更确定、更详细的语句,来宣告将临到悖逆之人的毁灭。他们的罪包括:离弃耶和华,忘记祂的圣山,敬拜偶像。

他们被命定归在刀下,屈身被杀。这里再度宣告他们被杀的理由,是因耶和华呼唤,他们没有答应;祂说话,他们没有听从,反倒继续行恶。

挑选的结果(651316

接着描述挑选的结果。耶和华的仆人们所经历的,和悖逆之人的遭遇完全相反。他们要被带到丰盛满足之地。他们吃、喝、欢喜、歌唱。,悖逆之人却要被带到贫乏、忧伤之地。他们又饥、又渴,他们要蒙羞,又因忧伤而哀号。

最后,将悖逆之人和义人的处境互相对照。悖逆之人必留下名字,被人指着赌咒,并且被杀。耶和华的仆人要另起别名,他们因符合与神建立真正关系的原则,得以发现继续存留在世上的秘诀。

新秩序(651725

挑选的最终结果是设立新秩序,以及建立神的国度。

首先从创造方面来描述这新秩序。有新天新地被建立,从前的事都不再被记念了。

就这世界来说,新秩序的中心乃是神的城,就是耶路撒冷,她被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所喜爱,神也喜爱这样的城和居民,因为其中再也听不见哭泣和哀号的声音。

百姓在这种新光景中的生活,和他们长期以来所受的荒凉景况大不柤同。他们的薵命增加了,再也没有早夭的孩童,或寿数不满而死的人。活到百岁而死的人都会被认为早夭的,被看作是因犯罪而为神咒诅的。

劳苦之人的光景也人相迥异,他们可以享受自己劳苦所得的益处。他们居住在自已所建造的房屋中,吃自己所栽种的。即使在今日,我们也不需要特别的解释,就能明白劳动者和获益者之间的区别。

不仅如此,百姓的生活也是一种与神交通的生活,是祷告蒙应允的生活。

最后的一段话,特别强调和平的胜利。自然界要重归和谐;残暴的要被消除,伤人的要被毁灭。

这就结束了伟大的和平预言。整个预言包括旨意的宣告,和平之王的描述,以及有关这过程的教训。

我们若将有关审判的预言中最后的那段信息,与和平的预言之末了部分互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思想有惊人的相似处。

先知在审判的预言中宣告,“看哪,你们的神必来报仇,必来施行极大的报应,祂必来拯救你们。”接着描述祂的保证,最后以这样的话作结束,“在那里必没有狮子,猛兽也不登这路,在那里都遇不见。只有赎民在那里行走。并且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

而这里和平的预言最末了一段,也是在描述神报仇的日子之后,说到“看哪,我造新天新地”,最后也以这样的话作结束,“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