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讲 |
百口莫辯的先知 |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先知的角色,那麼以「上帝的代言人」來解釋先知的工作也許是妥當的。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先知看社會的事件,或是看國家的問題,並不是從經濟、政治、軍事等等角度著手,而是從信仰的角度去看。談信仰,就會以人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來表述。如果信仰不夠真實,對上帝的忠誠度不夠,即使經濟發展得很好,政治管理得很有秩序,或在軍事武力上有堅強的防衛能力,在先知的眼中都是距離上帝很遠的。這也是先知之所以在他的時代、社會中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當先知最痛苦的事是傳遞上帝的信息,是與當代社會所期待的相反,特別是與國家執政者的需要不同時,這時候的先知往往會面臨生命的危險。在聖經中這樣的先知際遇很多,這也是為甚麼先知常常遭遇到迫害,甚至被殺害的原因。然而,在所有的先知中,我看最痛苦的莫過於是先知耶利米了。原因是他一直被他的同胞誤認為是賣國賊,是通敵者。不論先知耶利米怎樣辯解,都無法讓他的同胞相信,特別是當代社會非常有影響力的人士,對他更是痛恨入骨,一直以能除去他為快。他們找機會將他抓起來關在監獄裡,並且設法要害死他。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理解在當時那種處境之下,先知耶利米是一再主張猶大國要向巴比倫軍隊投降,他強力呼喊說:只有投降才能保全生命,才能使耶路撒冷避免遭受毀滅,甚至西底家王朝也能保全下來。這樣的公開言論,在當時的執政當局,以及基本愛國主義者看來,都是不能接受的事,因此他們將他看成是通敵者,是國家的罪人。而當他的同胞將他看成是通敵者之後,就在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帝國的軍隊攻陷之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卻下命令,要他的臣僕好好對待先知耶利米,這讓原本就認為他是通敵者的同胞更有證據可說了! 作為一個上帝的僕人,他只能依照上帝命令他講的話傳述,即使上帝要他講的話,並不是先知自己所喜愛的,也不能拒絕。就像先知約拿一樣,他並不喜歡上帝要他去向尼尼微城的人民說話,即使他想盡辦法要逃避,也無法得逞。因為上帝的僕人只能依據上帝的命令行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內容: 第一至三節: 1西底家作猶大王的第九年十月,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大軍進攻耶路撒冷。2在西底家作王的第十一年四月九日,耶路撒冷城牆被攻破了。 3耶路撒冷淪陷時,巴比倫王所有的高級將領都到中央門,在那裏開庭。這些將領包括:尼甲?沙利薛、三甲?尼波、撒西金,和另一個尼甲?沙利薛。 這段經文很清楚記載巴比倫軍隊攻陷耶路撒冷城的時間,是在西底家在位的第十一年四月九日。而攻城的時間是從他在位的第九年十月開始,直到耶路撒冷城被攻陷,前後長達一年六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從主前五八八年到五八六年。其實,巴比倫軍隊並沒有強力進攻,他們只用圍堵的方式,就是讓猶大國與外國的聯繫完全斷絕,讓人民無法出城去工作、耕作、取水。結果城內的存糧、飲用水都沒有了,飢餓才是耶路撒冷城內人民最大的殺手。這也是在前一講我已經說過的,城內有的人為了要尋求生存,只好親手烹煮自己的兒子吃(參考耶利米哀歌四:10)。人間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此!列王紀的作者在描述耶路撒冷城門被攻破時的情景,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那年四月(指西底家王在位第十一年)九日,城裡饑荒非常嚴重,人民沒有糧食。」(列王紀下廿五:3)飢餓,可說是生命的最大殺手,就算是最堅強的部隊也不堪缺乏糧食的攻擊。 日本出名的作家遠藤周作的名著「深河」一書中,就曾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派赴緬甸的軍隊,後來就是因為缺乏糧食,以及所有來自日本國內的援助早已經斷絕,軍人病死的病死,剩下的老弱殘兵中,有的人就是以吃剛死去袍澤的肉求得生機。 戰爭,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罪惡,無論是以甚麼偉大的理想為理由,也都是一片謊言,因為理想不能用屠殺別人的生命來建立,更不能用殘害別人的性命來擴張自己生存的空間。總結一句話來說:以任何理由所引起的戰爭,都是一種罪惡,且是最大的罪惡!我要很清楚地表明:這是我的信仰告白! 耶路撒冷城淪陷了!這是先知耶利米一再警告過的,沒有人要聽,但事實終於發生了。就像前面所說的,城破,並不是因為巴比倫軍隊用武力猛攻打下來的,而是因為城內嚴重饑荒,缺乏糧食所致。人民餓到屍橫遍野、堆積滿街,就在這時候,城門開了,巴比倫軍隊順利地攻進城去,猶大國終於被巴比倫消滅,時間是主前五八六年,距離北國以色列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帝國消滅時,剛好是一三五年。有長達一三五年的時間,猶大國沒有從北國以色列滅亡的慘劇學習到教訓,這實在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我在講「何西阿書的信息」時就指出:何西阿書的作者其實是在北國以色列滅亡後,在南國猶大寫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論及有關北國以色列敗壞的社會背景,為的是希望能喚醒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能從自己北國以色列兄弟的慘痛經驗學到教訓,知道悔改歸向上帝。這樣才能為他們的國家、人民尋求上帝的寬恕、看顧,甚至得到上帝的祝福而能恢復如同以前的君王大衛顛峰時代一樣。可惜,何西阿書作者的用心並沒有得到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重視。而先知耶利米的呼籲更被他那時代當作叛國的言論,使得原本還有生存的契機都因此失去了。 第三節提到巴比倫帝國的尼布甲尼撒王和他的重要大臣們聚集在耶路撒冷中央門開庭審判猶大國的官員。這是古今中外都一樣的做法,戰勝國會對戰敗國的主要將領、社會領袖進行審判,主要目的乃是在建造一個戰後的新社會秩序,這就是現代所用的話語—審判戰犯。 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城門雖然被打開了,必定還有所謂「基本教義派」的人,還會進行所謂「打游擊」的方式,力圖挽回已經失去的局勢。巴比倫軍隊大約又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清除城內的殘餘勢力,也為了要清除這些隱藏在暗街巷道之內的殘餘「基本教義派」頑固份子,巴比倫軍隊指揮官尼布撒拉旦下命令,將耶路撒冷城牆拆毀,並且放火燒毀耶路撒冷聖殿和達官貴人的房舍,這樣就將聖殿內牆壁上所有純金打造包裹起來的牆壁、柱子等搜刮殆盡。 第三節的「中央門」,很可能就是列王紀下第十四章十三節所說的「以法蓮門」,是耶路撒冷城北面的門。 第四至十節: 4西底家王和他的衛隊看見情勢危急,連夜逃出城外。他們經過王宮花園,走過連接兩道城牆的通路,往約旦谷的方向奔逃。5但巴比倫的軍隊追擊他們,在耶利哥附近的平原追上西底家。他們俘獲他,把他帶到尼布甲尼撒王那裏。那時尼布甲尼撒在哈馬境內的利比拉;他就在那裏審判西底家,6當著西底家眼前殺了所有的王子,也殺了猶大所有的貴族。7然後他把西底家的兩隻眼睛挖出來,用鍊子鎖住他,帶他到巴比倫去。8巴比倫人放火燒了王宮和民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9最後,尼布撒拉旦元帥把留在城裏和向他投降的人都押到巴比倫去。 10他把那些最窮苦、沒有財產的人留在猶大,把葡萄園和田地分給他們。 這段經文是在述說巴比倫軍隊怎樣逮捕到正在逃亡中的猶大西底家王和他的臣僕,以及怎樣對待西底家王的家人。我們看到西底家王受到極其殘酷的對待,不但自己的兩隻眼睛被挖出來,且是他的孩子就在他的眼前被活活地殺死,這是一齣悲劇的收場。坦白說,西底家王家族受到的對待,看起來似乎很悲慘,比起耶路撒冷城內的以色列人民活活餓死,以及那些被餓得頭昏的人民,必須倚靠烹煮自己親生的孩子來止飢,應該算是幸運多了。 在第三十八章曾記載先知耶利米力勸西底家王帶領人民向巴比倫軍隊投降,並且保證上帝一定會照顧他、他的家人,以及使耶路撒冷城免於遭受毀滅的危險。可惜的是西底家王並沒有接受先知耶利米的建議。 這段有關耶路撒冷城毀滅淪陷的記事,也可比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一至七節,或是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四至十一節。 第八至九節提到巴比倫軍隊的將軍尼布撒拉旦這個人,依照列王紀作者的介紹,他乃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顧問兼護衛長,在耶路撒冷淪陷後一個月,也就是五月七日他才進入城內的。當他一進入耶路撒冷城時,馬上就下令「放火燒毀聖殿、王宮,和一切耶路撒冷達官貴人的房屋。他的軍隊拆毀了城牆。」(列王紀下廿五:9—10)這就是我在前面所提過的,城內可能還有些頑固的「基本教義派」份子在進行打游擊戰的活動,因此,將這些可能隱藏游擊隊員的地方拆除,就可以瓦解這群不肯投降者的力量,且可早日解除擴大傷亡的威脅。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明白燒毀聖殿和達官貴人的房舍有另一個功用,就是可在放火燒毀之前,先進入屋內搜刮貴重的財物,以及逮捕隱藏在屋內的重要份子,以免禍患。列王紀的作者在描述這位指揮官下命令給巴比倫軍隊放火燒毀聖殿之前,將聖殿所有一切貴重的器物都盡可能地搜刮,不存留任何值錢或是可賣的物品(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3—17)。當巴比倫軍隊將這些貴重的金屬物品都搜刮殆盡之後,才進行放火燒毀聖殿。這也有另一種意義,就是要羞辱以色列人民,讓他們覺得最偉大的耶和華上帝並不能保護他們,而以色列人民認為上帝居住的地方—耶路撒冷聖殿,已經被巴比倫軍隊給拆毀了!如果我們注意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聖殿完成後,在舉行獻殿禮儀過後不久,上帝曾向他顯現,並且這樣告訴過他,說: 「如果你和你的後代不順服我,不遵守我給你們的法律誡命,去拜別的神,我會把我的子民以色列從我賜給他們的土地上趕出去,並且離棄這座我曾分別為聖、作為敬拜我的聖殿。各地的人將譏笑以色列,輕視他們。這聖殿將成為一堆廢墟;過路人都會驚訝,嘲笑地問:『上主為甚麼這樣對待這國和聖殿呢?』人要回答:『因為他們離棄了上主—他們的上帝。上主曾經領他們的祖先從埃及出來,他們卻去崇奉膜拜別的神明,所以上主降這災難給他們。』」(列王紀上九:6—9) 這段經文讓我們很清楚看到上帝不會居住在不誠實敬拜祂的人的聖殿裡。而真實敬拜的人,即使沒有美麗的殿宇,上帝也會臨在他們當中。因為真實的敬拜不在於外表的建築物,而是在於真實的心靈(參考約翰福音四:23—24)。 第十節說這位巴比倫軍隊的指揮官尼布撒拉旦將「那些最窮苦、沒有財產的人留在猶大,把葡萄園和田地分給他們。」這讓我想起一九七二年,當北越軍隊進入到南越首府西貢的時候,就是採取類似的做法;他們的指揮官將那些有錢、有地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俘虜到勞改營去,放領田地給那些貧窮人。貧窮和富有,在動亂不安的世代,二者的生命際遇也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第十一至十四節: 11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命令尼布撒拉旦元帥說:12「把耶利米找來,好好待他,不可傷害他。他有甚麼要求,就替他辦。」13於是尼布撒拉旦和高級將領尼布沙斯班、尼甲?沙利薛,以及其他官員14從王宮的監獄裏把我放出來,交給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吩咐他安排我回家;我就回去,住在同胞當中。 這段有關先知耶利米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下命令釋放的記事,與第四十章一至六節的記載有很大的出入。兩段經文為甚麼會有差異?在第三十九章記載的是:當耶路撒冷城淪陷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隨即下令釋放先知耶利米,並且吩咐要善待他,將他交給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帶先知耶利米回到同胞當中居住。但我們知道,這樣的說法有點奇怪,因為照常理來說此時的耶利米乃是他同胞痛恨的對象,因為他的言論被認為是背叛國家的,再加上他受到以色列人民的仇敵尼布甲尼撒善待,怎能很安穩地回到自己同胞當中去居住呢?再者,巴比倫軍隊或是國王尼布甲尼撒怎麼會知道有先知耶利米這個人呢?莫非先知耶利米真的常與巴比倫聯絡?否則巴比倫王怎麼會在軍隊攻陷耶路撒冷城,隨即就下令要釋放先知耶利米?難道說他對巴比倫的入城有貢獻?像約書亞記第六章所記載的,喇合因為保護約書亞派出探子的生命,這些探子答應回報。在耶利哥城淪陷的時候,約書亞隨即下令保護喇合和她的家人(參考約書亞記二:12—18、六:22—23)。可是先知耶利米並沒有這樣做啊! 而在第四十章一至六節則是記載先知耶利米也在被俘虜的人群中,直到人群走到拉瑪的時候才被尼布撒拉旦詢問是否要跟隨去巴比倫,或是要回到自己的故鄉也可以,他可以自由選擇去路,而且還送他許多禮物、糧食。先知耶利米於是選擇回到自己的同胞中,和那些殘存的人民,就是那些老弱、貧窮的人民在一起。 這兩種不同的記載,很可能是因為傳承下來資料有差異導致的結果,有些聖經學者認為第四十章的資料乃是後來補上去的,主要目的是想說明耶路撒冷城的淪陷,是出於上帝旨意。而上帝沒有忘記祂的忠實僕人,就像第三十九章十五至十八節有關以伯?米勒因為救助先知耶利米免於死亡,得到上帝的獎賞一樣。也許我們可以將這兩種資料合併在一起這樣看: 1. 當耶路撒冷城淪陷的時候,先知耶利米也是在被俘虜的人群中。當這群俘虜走到拉瑪的時候,巴比倫軍隊指揮官尼布撒拉旦接到國王尼布甲尼撒的通知,要他善待先知耶利米,於是他解開了先知耶利米的手銬、腳鐐,並讓他自由選擇去路。 2. 很有可能是當指揮官尼布撒拉旦在耶路撒冷城淪陷後,在重新整理該城治安而進行拆毀城牆、燒毀聖殿以及達官貴人房舍的那段時間中,在坊間聽到有人在敘述關於先知耶利米的故事。這故事可能是指出先知耶利米雖然支持向巴比倫投降,但並沒有得到好處。所以,論說他通敵是不正確的等等。而論說有關先知耶利米事件的人,很可能就是這些被當代社會所疏忽的最貧窮的人民。 3. 這也是為甚麼先知耶利米決定回到殘存的餘民中,與他們住在一起的主要原因。與最貧困者生活在一起,關心他們,替他們伸冤等等,乃是先知運動的主要角色,因為先知們都是在替那些貧困者說話、辯護,而控訴對象大多乃是那群有錢又有勢力的人(參考阿摩司書五:10—13、彌迦書六:10—12)。 也許我們可以替先知耶利米提出疑問:為甚麼他要選擇回到那群老弱、貧困的同胞中呢?如果他選擇到巴比倫去,還可以過相當舒服的生活,且會受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禮遇,那該多好!但我們知道,上帝真實的僕人並不這樣,真正需要幫助的不是這群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的菁英,而是殘存留下來的老弱窮苦人民;他們最需要鼓勵,因為他們已經一無所有,他們在國家淪陷之前,就曾被那些達官顯要剝削到連生活都有困難,他們沒有任何技術、顯赫的教育背景、知識,身體的健康狀況必定很差,面臨的是瘟疫、飢餓隨時會攻擊他們。即使他們被巴比倫帝國留下來,沒有俘虜到巴比倫去,但現在猶大的生活環境也是滿目瘡痍,因為戰爭的結果,各地城市幾乎都快成為廢墟。若說要重建,恐怕是天馬行空的夢境吧。但就在人看為最沒有希望的此時,卻是先知運動中最有力的時刻。先知的信息就是在告訴那些對生命不再存有期盼的人民:倚靠上帝,就有生命的希望! 第十五至十八節: 15我還被關在王宮監獄的時候,上主吩咐我16告訴古實人以伯?米勒,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我要照我宣佈的毀滅這城,不讓它繁榮。你將親眼看到這事發生。17但是,我—上主要保護你;你不至於被交在你所懼怕的人手中。18我要保護你安全;你不至於死在刀下。你一定能保全生命,因為你信靠我。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段關於以伯?米勒得到上帝獎賞、保護的記事,是在回應第三十八章七至十三節;在該段經文中記載以伯?米勒因為救助先知耶利米,上帝就在耶路撒冷城淪陷之時,拯救了他和他家人的生命。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將此段經文放在此處,主要在說明照顧上帝忠實僕人的人,也必定會得到上帝賞賜的恩典。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不須為傳福音遭遇到誤解而為自己提出辯解。因為伸冤在上帝,祂自會為祂忠實的僕人說話。 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因為傳出上帝的信息,而被當時的政府官員、社會貴族、顯赫名流所厭惡,並且迫害他,將他關在非常惡劣環境的監獄中。從他被關入死亡大牢,到他被自己國家的仇敵「獎賞」—釋放、犒賞等,這實在是相當難以解釋的一件事。即使他拒絕了非常好的優渥待遇,寧願回到自己苦難的同胞中,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但想想看,在那些以色列同胞之菁英中,先知耶利米將要怎樣面對呢?先知耶利米並沒有為自己說些甚麼話,也沒有喊冤,他承受一切羞辱、污衊,因為他知道是上帝差遣他去傳這樣的信息,他曾經以自己「太年輕」、「沒有口才」為理由拒絕過上帝的呼召(參考耶利米書一:6),但是上帝卻硬要他去傳祂的信息,並且向先知耶利米保證要與他同在,要保護他免受災害,要他不要害怕(耶利米書一:7—8)。可是,先知耶利米還是經歷到生命的危險,因為他忠實地將上帝的話傳出來,卻遭遇到迫害,為此,先知耶利米還曾向上帝埋怨過,甚至詛咒自己出生的日子(參考耶利米書二十:14—18)。 人往往看表面,也看短暫的、可數的、可觸摸的事物。但在上帝手中卻不是這樣,因為上帝看的是人的內心,他拯救的計畫是長久的,遠超過人的思慮可及的範圍。人也常常以為將上帝僕人的口堵住,或將之殺死,就可以使他們發不出聲音,可是,我們卻發現到上帝審判的聲音因迫害越大,反而傳播得越廣闊且越快。看,新約時代的猶太宗教領袖就是以這樣的態度對待耶穌基督,他們與羅馬帝國統治當局勾結將耶穌基督殺死,以為這樣就可以堵住上帝國福音的信息,然而我們卻發現到,上帝國的福音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死而傳播得更快、更廣。 每一個時代都有上帝忠實的僕人在世界各地傳出上帝的信息,但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陸續傳出上帝忠實僕人受到各種不同的迫害,即使在今天的世代,還是有許多上帝忠實的僕人難逃迫害臨身,今天的中國如此,在回教地區的傳道者也是如此,在許多極權國家,例如南美洲的軍事政府等地依舊如此,迫害的傳聞不斷,案例接踵而來。而迫害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包括用金錢的誘惑,權位的迷惑,有的甚至威脅著要給予這些忠實的傳道者各種污衊等等,但真正在傳福音的忠實僕人可以不用擔憂這些,因為上帝知道誰是祂的忠僕,上帝自會替祂的僕人伸冤。 基督教會就是上帝福音的僕人,在每個時代中,真實屬於基督的教會也會受到各種誘惑、迫害,為的是要使教會離棄聖經的教訓,隨著這個世界的準則去行事。咱教會是屬於基督的教會,在這現今動亂不安的台灣社會中,也可能會受到各種誘惑而使咱教會對於忠心持守上帝的話產生動搖。咱教會也可能因為堅持信仰的基本原則而失去許多在人看來是美好的利益,但我們必須堅持,即使因為這樣受到各樣的污衊,也要堅持。上帝知道我們是屬於祂忠心的僕人,祂一定會替我們說明一切。 二、寧願與最貧困、最沒有期盼的人民生活在一起,福音的種子就是從這裡開始發芽的。 當先知耶利米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釋放後,他並沒有選擇到巴比倫去過待遇優渥的生活,他選擇回到自己同胞中,而這些留在故鄉的同胞乃是當時以色列中最窮苦、沒有財產的人,他們也是沒有任何技術或受過甚麼教育的人(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4—16),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眼中,他們乃是一批隨時可任之死亡、生命沒有甚麼希望的人,把他們留在猶大,表面上看來是叫他們在葡萄園和田園裡工作,其實,就像早年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當奴隸一樣,沒有給材料,卻要叫他們增產泥磚(參考出埃及記五:10—19)。尼布甲尼撒王這樣的策略乃是要讓這一大群老弱、貧困的以色列人民在那樣的環境中自生自滅。另一方面,因為這群人甚麼技術都沒有,俘虜到巴比倫只會增添糧食的消耗,將之留在如同廢墟的猶大,能活下來的不但還可以逼他們增產糧食,也可增添稅收,撐不下去的,就讓他們死去,也可減輕負擔。說穿了,這樣的政策乃是另一種「滅族」的殘酷做法! 我們可以想想看,當一個民族所有的菁英都被抽離出來,當他們之中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被分離出來後,這樣的民族能夠期待怎樣的未來?這樣的民族組成的社會、國家會是怎樣的將來呢?恐怕不出多久就會被自然淘汰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先知耶利米選擇回到這群被當時社會看成是垃圾、殘渣、無用之人的同胞中去,這正好說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就是要透過這些殘存的人民重建以色列民族,重新「創造」他們,就像當年上帝選擇亞伯拉罕一樣。在人看來沒有希望延續後代生命,不可能會生下孩子的時候,上帝竟然揀選了亞伯拉罕,並且答應他,要讓他的後代子孫如同天上的星星、海邊的沙那樣多,上帝就必定會依照祂所應允的實現諾言。這就是先知耶利米選擇回到這群以色列民族最窮苦的同胞當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意義。 今天作為上帝揀選的僕人的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我們不是要跟那些自認為菁英,或是社會公認最有力量的人在一起。因為選擇和這樣的族群在一起,教會興旺起來時,人不會感受到也體會不到上帝的恩典,人會說那是因為教會聚集了許多菁英、有能力、有財力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結果。我們看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說: 「弟兄姊妹們,要記得上帝呼召你們的時候,你們是處在哪一種情況中。從人的觀點看,你們很少是聰明的,很少是有能力的,很少是有高貴地位的。上帝偏要揀選世人所認為愚拙的,來使聰明人羞愧;上帝揀選世人所認為軟弱的,來使堅強的人羞愧。上帝也揀選世人所輕視、厭惡、認為不足輕重的,來推翻一向被認為重要的,使人在上帝面前無可誇口。」(哥林多前書一:26—29) 看,這就是人怎樣想也想不到的,因為上帝與人不同;人認為偉大的,在上帝眼中往往是渺小的。除非人有真實謙卑的心,才會真正明白上帝揀選的意義。 先知耶利米決定回到這些最窮困的同胞中,他要面臨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困難而已,更困難的,恐怕是他的同胞對他的不滿和質疑。但這些並不是他在考慮的範圍,他知道讓他的同胞認識上帝拯救的愛,在最艱困的環境中,讓他們能聽到上帝的聲音,因為上帝的聲音就是生命的泉源,是生命的盼望,而這就是上帝僕人的使命。有苦難,才會使人謙卑下來,也因為有苦難,人才會尋求上帝的救助。就是因為有苦難,人才會發覺自己的有限和軟弱。當人有這樣的生命體驗時,就容易聽得下上帝的聲音,才會認真思考上帝忠實的僕人(先知)傳遞出來上帝的信息,這時候,生命就開始有了希望。 (二○○一年九月二日講於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