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讲 |
無所不能的上帝 |
這一章和第三十三章所記載的記事背景,都是一樣的時間,是在主前五八七年,巴比倫的軍隊正在攻擊耶路撒冷城的時候。而先知耶利米則是被關進王宮的監獄裡(二節)。那時,猶大王國曾得到稍微喘息的機會,原因乃是巴比倫王聽說埃及的法老出兵要來支援猶大,因此將他的軍隊先行撤回,避免與埃及正面衝突。但是,猶大王國的政局並沒有因此變的比較有秩序,一樣是相當的混亂,人民的心很不安定。這大概也是一般國家的通病吧,即使是在今天的世代也會是如此;面對敵人兵臨城下之際,人民總是會心裡惶惶不安,甚至謠言滿天飛,加速政局的不穩。人民在這種情景下,最先反映出來的就是變賣財產,例如廉價拋售土地、房屋。這就像一九七○年代台灣的情形很相像;因為在那段年代裡,台灣的局勢很危險,包括在聯合國的地位、席位被中國取代;與日本以及許多重要國家的外交關係斷絕;且傳出與美國的外交關係也是岌岌可危。因此,造成一股拋售房地產的風潮,大量移民他國的情況相當嚴重,有許多商界人士、影歌星們還用錢買非洲一些小國的護照,準備他日國家「淪陷」於中國手中時,可取得庇護之用。 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如果有人逼不得已必須變賣祖產時,他的近親有責任與優先權買下他的土地(利未記廿五:25),以免祖產被外族的人所佔,導致大族群併吞了弱小族群的現象產生。 我們現在所讀的這章經文,就是在這種危機政局下,上帝要先知耶利米以購買土地的方式,表示上帝要重新整理以色列民族的一個隱喻,說出上帝要再次復興以色列民族的決心。因此,我們可以將此章經文看成是先知耶利米傳出了「希望的信息」給生活在絕望中的猶大人民。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 1西底家作王統治猶大國的第十年,也是尼布甲尼撒王統治巴比倫的第十八年,上主向我說話。2那時,巴比倫王的軍隊正在圍攻耶路撒冷,我被拘禁在王宮的監獄裏。3西底家王把我關了起來,指責我所發出的預言。我曾經宣佈上主這樣說:「我要把這城交在巴比倫王手中,讓他佔領。4西底家王逃脫不了;要把他交給巴比倫王,使他面對面跟尼布甲尼撒說話。5他要被帶到巴比倫,留在那裏,等我懲罰他。即使他跟巴比倫人作戰,他也絕不能戰勝。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巴比倫王第十八年,也就是主前五八七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開始派兵攻打耶路撒冷城是在主前五八八年九月,一直到主前五八六年的四月九日攻下了耶路撒冷城(耶利米書三十九:1—2)。當時尼布甲尼撒王帶兵攻打耶路撒冷城,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久攻不下」之態,其實,尼布甲尼撒王是非常清楚狀況的,因為他如果硬攻,自己的士兵傷亡必然很重,因此,他採取「圍城」的策略,導致圍城將近兩年的時間,耶路撒冷城的人民因為飢餓而失去抵抗的能力,特別是壯丁、勇士也因為飢餓相繼死亡。先知耶利米描述在被包圍的日子是「城裡饑荒非常嚴重,人民沒有糧食」(耶利米書五十二:6)。甚至在最嚴重的時候,還有吃自己的孩子的肉充飢的慘痛情景發生(耶利米十九:9)。耶利米哀歌的作者用詩這樣描述那悽慘的景況說:「我的人民所遭遇的災難極其恐怖,慈母親手烹自己的孩子吃!」(耶利米哀歌四:10) 第二節讓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受到迫害的確實例證,他被關在王宮中的監獄裡。依據第三十七章十七至廿一節的記載,先知耶利米之所以被拘禁,乃是因為西底家王問先知耶利米有否從上帝來的信息?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但這肯定乃是指西底家王將被交在巴比倫王的手中,這樣的信息讓西底家王受不了。於是下命令將他拘禁,且是只能「天天分到一塊從餅舖街送來的餅,直到城裡的餅都吃完」。所謂「城裡的餅都吃完」,意思就是耶路撒冷城已經因糧絕而淪陷了,耶利米才從巴比倫人手中被救出來。 第三至五節是先知耶利米預言耶路撒冷城即將滅亡於巴比倫的事件。先知耶利米很清楚指出即使猶大人民努力奮戰也是枉然,因為上帝決意要用巴比倫來懲罰他們。先知耶利米這樣的預言不僅是一次,而是多次提到猶大將會有這樣的結局(耶利米書廿一:3—7,三十四:2—5,三十七:17,五十二:4—11)。 作為一個先知,心中最為痛苦的事恐怕就是對自己的同胞、國家說出類似先知耶利米這樣「大不吉利」的話,特別是先知耶利米要猶大人民向巴比倫投降時,更是讓他的同胞難以接受,並且認為他就是叛國者。這樣的論調不僅是執政者會生氣,甚至也會遭到人民的排斥。 第六至十五節: 6上主告訴我,7我叔叔沙龍的兒子哈拿默要來看我。他要我買下他在便雅憫境內亞拿突城的那塊田地;因為我是他的至親,有贖回的義務和購買的優先權。8於是,正像上主說的,我的堂兄弟哈拿默到監獄來看我,要求我購買他的田地。於是我知道,上主的確對我說過這話。9我向哈拿默買下田地,秤給他十七塊銀子。10我請人作證,簽了地契,封好,秤了銀子。11然後,按照法律的規定,我把兩份地契,一份封好的,一份敞開的,12在哈拿默和簽名在地契上面的證人以及監獄裏所有的猶大人面前,交給瑪西雅的孫子尼利亞的兒子巴錄。13我在他們面前向巴錄說:14「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命令你把這兩份地契,封好的和敞開的都收藏在甕子裏,好長久保存。15因為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說過,人要重新在這地方購置房屋、田地,和葡萄園。」 我們無法找到先知耶利米的族譜,因此,這裡說沙龍是先知耶利米的叔叔,那應該是甚為近親的關係。依照摩西法律規定,近親有購買族人要賣的土地之義務(利未記廿五:25)。先知耶利米是亞拿突人,且父親是祭司,換句話說,先知耶利米也是屬於祭司後裔家族(耶利米書一:1),現在要他買的土地是他近親族人在亞拿突的土地。但是若再參考申命記第十八章依至八節的規定,祭司是不可以擁有土地的。我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可能在先知的時代,這條法律規定已經不再被堅持吧。另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兵荒馬亂的世代,傳統的規律、社會約束力已經很難被注意或堅持了。不過按照第八節的記載,這件事對先知耶利米來說並不意外,因為上帝早已經對他有過啟示。 第八節也讓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雖然是被關在監獄中,但是他好像享有特別優待,可以接待訪客,且身上也可以有錢,使他可以用十七塊銀子買下哈拿默的土地。不過十七塊銀子並非一筆大數目,這是因為當時國家局勢已經岌岌可危,房地產自然是乏人問津,便宜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如若再比較第三十七章十一至廿一節的記載,也有可能是因為先知耶利米要到亞拿突這塊他買下來的土地去避難時,因被他的同胞認為他「通敵」才被捕入獄的。 第十五節應該是這章信息最為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說到猶大人民要「重新在這地方購置房屋、田地,和葡萄園」。這至少表示這些原本亡國的人民將會得到重返的機會。他們將會有新的將來,從亡國的慘況中重新建立家園。這件事在亡國於巴比倫後的五十年,也就是主前五三八年,波斯帝國取代了巴比倫帝國的統治地位時得到證實,因為波斯帝國的皇帝塞魯士允許以色列民族返鄉去重建家園(參考以斯拉記第一章)。 這樣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對於未來的信息繞著兩個主題:其一是他呼籲猶大同胞要在被擄之地—巴比倫—好好地居住生活。他告訴那些被帶到巴比倫的同胞說:「你們要建造房屋,定居下來,要耕種,吃田裡的土產。你們要結婚,生兒育女,使你們在那地方繁殖起來,人口增多,不減少。」(耶利米書廿九:4—6)另一個主題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先知耶利米告訴他們,再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可以返回自己故鄉去重建家園。就像至親的土地不會再被外族人所買去一樣。 另外,我們也從這裡看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上帝的使者並非要講人喜歡聽的話語,而是要忠實於上帝的話語,即使是因此而被下入監獄,或是面對死亡的威脅,也要有在所不惜的意志。上帝的話語常常是當代人最不喜歡聽的。先知耶利米的經驗就是個好例子。 第十六至廿五節: 16我把地契交給巴錄後向上主禱告,說:17「至高的上主啊,你以自己的大能大力創造天地;在你,沒有做不到的事。18你曾經以不變的愛對待千萬人,但你也因父親所犯的罪報應兒女。你是偉大、有大能力的上帝;你的名是耶和華—萬軍的統帥。19你的計劃偉大,你的作為非凡;你觀察人的一舉一動,照各人的行為施報應。20你曾經在埃及行神蹟奇事;你也一直在以色列和列國中行神蹟奇事。所以,今天你在人類中有大聲望。21你以神蹟奇事使我們的敵人驚惶,又以大能大力領你的子民以色列出埃及。22你信守自己向他們祖先許下的諾言,把流奶與蜜這肥沃的土地賜給他們。23但是他們一進來,得到這塊土地後,就不服從你的命令,不遵行你的教訓。你命令他們做的,他們都不做,所以你使他們遭遇大災難。 24「巴比倫人已經築好攻城的土壘,開始攻擊了。這城要因戰爭、饑荒、瘟疫而陷落在敵人手中。你所說的災難已經實現;你親眼看見了。25至高的上主啊,雖然巴比倫人快要攻下這城,你還是命令我在證人面前買下了那塊田地。」 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的祈禱文。從這裡到四十四節,大多是零散的資料,好像不是一篇完整的紀錄,因為與前面所敘述購買土地的事結連不起來。因此,有人認為這段經文很可能是後代人的加筆。不過,從第十六至廿五節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就是先知耶利米的信仰告白,是一篇非常好的見證詞。 第十七節比較馬可福音第十章廿七節:「人是不能,上帝則不然;因為在上帝,事事都能。」在先知耶利米的觀點裡,上帝創造天地的神蹟,與祂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是同等的奧秘、神奇(廿一節)。以人的力量是無法明白整個宇宙奧秘,跟出埃及的神蹟一樣,人永遠無法了解,上帝怎能有辦法將一群手無寸鐵、烏合之眾的族群帶出埃及地,且可以使埃及的軍隊覆沒在紅海裡。這些就是先知耶利米在這段禱詞中一再重複歌頌上帝乃是個「有大能力」的上帝之因。 第十八節的「你也因父親所犯的罪報應兒女」這句話,顯然與第十九節的「你觀察人的一舉一動,照各人的行為施報應」,以及第三十一章三十節的「誰吃了酸葡萄,誰的牙齒酸壞;每一個人要因自己的罪過死亡」不相契合。 第十九節可以比較第十七章十節:「我—上主探索人心,察驗人的肺腑;我照各人的作為報應他。」清楚描述出上帝的特性;祂不是看人的外表,是鑒察人內心的上帝。人的心思意念都在上帝的掌握中。這就是為甚麼耶穌基督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異教徒,用許多重複、沒有意義的話。他們以為只要長篇大論,上帝就會垂聽。不可像他們那樣。在你們祈求以前,你們的天父已經知道你們所需要的。」(馬太福音六:7—8)其意即在此。因為人能用美麗的詞彙來欺騙人、使人感動,卻無法矇騙過上帝,因為祂是看人的內心,知道人的意念是甚麼。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 這段經文中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從第十七至廿一節,每一節都一再述說上帝「行神蹟奇事」的能力。先知耶利米用這種方式在提醒以色列人民知道,若不是上帝行這樣的神蹟,怎會有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迦南地,享受「流奶與蜜」之地的恩典?但是嚴重的事,乃是以色列人民卻忘了上帝這樣的恩典和神蹟,在進入迦南地後就背叛了上帝。 第廿四節再次提到耶路撒冷城將因為「戰爭、饑荒、瘟疫」受到加倍的災難。這三種災難一直是先知耶利米對以色列人民的警語。 戰爭,這是殘害人民生命最為嚴重的一種方式。在戰爭中,人的生命是沒有所謂尊嚴可言的。 饑荒,跟戰爭有密切關係,因為戰爭,人民無法得到空間播種,也沒有時間可以從事生產的工作。自然的,饑荒就會跟著來。 瘟疫,這是一種致命的傳染病。它在說明生命的痛苦。瘟疫,比上述兩種都痛苦,因為戰爭使生命致死的時間甚短促。饑荒也是一樣。但是,瘟疫是會讓人在痛苦中逐漸消耗掉生命生存的意志,慢慢地折磨人到死去。更嚴重的,瘟疫是一種疾病,會傳染,會導致整個族群死亡。 第廿五節是在回應前面所說的,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買地。且是在明明知道巴比倫帝國即將攻下耶路撒冷城,以色列人民將被俘虜去當奴隸了,在這樣的前提下,上帝還是要先知耶利米去買下那塊屬於哈拿默的土地。 第廿六至三十五節: 26於是上主對我說:27「我是上主,是全人類的上帝。我有做不到的事嗎?28我要把這城交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和他率領的軍隊手中,讓他們佔領。29攻城的巴比倫人要進城,放火燒毀一切,連以色列人在屋頂上向巴力燒過香、向神明奠過酒而激怒我的那些房屋,都要燒光。30以色列和猶大人民從開國以來一直作惡激怒我。31從耶路撒冷建城以來,居民也不斷地激怒我。我已經定意毀滅這城;32因為猶大和耶路撒冷人民,連同他們的君王、首領、祭司、先知,都做了邪惡的事。33他們翻臉不認我;我不斷地教導他們,他們總是不聽,也不肯學習。34他們在那敬拜我的聖殿裏供奉可憎的偶像,玷污了聖殿。35他們在欣嫩子谷為巴力造祭壇,拿自己的兒女焚燒獻給邪神摩洛。我沒有命令他們做這種事,也從沒有想到他們會做這種事使猶大人民犯罪。」 這段經文應該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真正犯罪的問題在甚麼地方;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的指控,包括:激怒上帝、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不聽勸導、在聖殿裡供奉可憎的偶像、為巴力造祭壇、獻女兒給邪神等等。在所有的這些事中,最為嚴重的事莫過於是為巴力造祭壇,以及在聖殿裡供奉偶像神明這兩件事。因為這兩件事都表明了他們的心中不再是尊崇上帝為主,不是以上帝為他們唯一的上帝。我說過,在十誡裡面,只有一誡,就是第一誡: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在申命記第六章五節這樣說:「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從這裡看以色列人民的行徑,可以看出他們心目中已不再將上帝看成是帶領他們出埃及、行過神蹟奇事的偉大上帝了。 先知耶利米在傳達上帝的信息時,特別提起一個重點:上帝是萬能的上帝。在上帝的手中,沒有做不到的事。如果上帝有做不到的事,就不可能有創造的神蹟,也不會有出埃及的奇事,更不會把流奶與蜜的土地從外族人手中白白賞賜給以色列人民。上帝既然可以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必然也可以很輕易地將以色列人民交在巴比倫帝國的手中。 第廿九節說災難來臨時,連那些向偶像神明燒過香、奠過酒的人家也不能倖免。這是在表明那些拜巴力的人,想要從巴力神明手中得到拯救是很荒謬的想法。假的神明並不能救人,真正會救人的,是上帝。同樣的,會使人遇到毀滅性災難的,也是上帝! 第三十二節再次提到使上帝難過的,乃是那些屬於上帝揀選的僕人,帶領人民背叛了上帝。一般人民犯罪,或許在上帝眼中還有息怒的空間吧。但是上帝所託付的僕人帶頭犯罪,那實在是很說不過去的,因為這些人犯罪,所帶來不只是一個個人,而是一群人、整個民族、甚至是整個社會、國家。我們看先知耶利米特別提起背棄上帝的人包括;君王、首領、祭司、先知。這些人都做了邪惡的事。在這四類人中,以後二者最不可原諒,因為祭司、先知都身負帶領人認識上帝的責任。如今連這些人也帶頭背棄上帝,那怎能說得過去呢?應該說,這些人的背棄行為才是導致一個國家滅亡、民族生存的危險。 第三十六至四十一節: 36上主—以色列的上帝對我這樣說:「耶利米呀,人人都說戰爭、饑荒,和瘟疫將使這城淪陷在巴比倫王手中。現在,你留心聽我說。37我曾經在憤恨盛怒下把我的子民放逐到各國。現在我要從那些地方把他們集合起來,領他們回來,在此地安居樂業。38那時,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39我要賜給他們專一的心,好終生敬畏我,為自己和子孫謀求幸福。40我要與他們立永遠的約,不斷地為他們的幸福著想,好使他們專心敬畏我,不再背離我。41我要專心一意為他們謀幸福,使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有根有基。 這段經文可以說是先知文獻中「希望信息」典型的句子。這種「希望信息」充分表明幾點特色: 一、失散的人民將再聚集起來,過安居樂業的生活(三十七節b)。 二、上帝要再次作他們的上帝(三十八節)。 三、重新立約,不再改變(四十節)。 不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前提必須先認識的,就是這種「希望信息」的出現,必須是因為受難的人民知道悔改、回轉到上帝的教訓中,否則是無法看到「希望信息」的機會來臨。先知耶利米傳出這「希望信息」的時候,至少已經說明了一點:猶大國人民已經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且是生活在相當痛苦的環境中了。因為在亡國的奴隸生活中,他們非常難過,且作了深切的反省,才從先知耶利米那兒得到這可貴的信息。 相反的,一個不知悔改的民族,或人民,要期盼「希望信息」的來臨是不可能的。因為慈悲的上帝所重視的,乃是人懺悔的聲音,和真實悔改的態度。 第四十二至四十四節: 42「我曾經使他們遭遇大災難,我也要照應許把一切幸福賜給他們。43人人都說這塊土地要荒廢,沒有人,也沒有動物;它將被交在巴比倫人手中。但是我說,人要重新在這地方購置田地。44人要在便雅憫境內各地區、耶路撒冷四周的市鎮、猶大各城、山區的鄉鎮、山麓的村莊,和猶大南部各地區,買賣田地,簽訂地契,密封地契,請人作證。我要使我的子民在這塊土地上重整家園。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信息」。因為這段經文給予那些苦難中的人民帶來嶄新的生命希望,說到他們將從荒廢的家園中,再次重建家園,且有力量可以購買田地。我們看到一個新的現象:在荒廢的土地上,將會有新的家園重建起來。 這一段經文也可以再次看到先知耶利米受到呼召時上帝對他所說的話:「你要向萬國萬民做根除、拆毀、破壞、推翻、重建,和種植的工作。」(耶利米書一:10)如果說被巴比倫俘虜是根除、拆毀、破壞、推翻,那是非常痛苦的經驗。但是,也是因為經過這樣的苦難,以色列人民才從這當中學習到生命的可貴,和忠實於上帝的教訓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在忠實於上帝的基礎上,才能保持根基的穩固。也因為經過了這段苦難的經驗,他們才體會到上帝的慈愛在他們悔改中展現無遺。 現在大家一起想想看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在人看為不可能的事,在上帝的手中是輕而易舉的小事。 這一點可以說是基督教信仰裡很基礎的認識。因此,當北國的以色列亡國(主前七二一年)一百多年,接著南國的猶大也亡國(主前五八六年)。這樣南北兩國都亡國,人民都成為巴比倫的奴隸。這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以色列民族怎麼想都想不到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在他們的想法裡,亡國,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當主前七二一年發生亞述帝國滅亡了北國以色列的時候,南國的猶大應該要警醒才對,因為既然可以發生在北部的兄弟,必然也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惜,他們不這樣想。他們是用譏笑的心態在看北國的兄弟被俘虜;他們甚至說他們是因為沒有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上帝,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出來。但是,他們錯了。因為真正可以保護他們不受敵人騷擾、攻擊的,並不是因為耶路撒冷聖殿,而是因為人真正的以上帝為生命的主,願意遵照上帝的教訓去行,而不是空有其表的聖殿建築物!這也就是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指控說的:「我不斷地教導他們,他們總是不聽,也不肯學習。」結果,在他們看來不可能的事終於發生,他們也跟北國的以色列國一樣,被消滅了。 同樣的,當大家在恐懼巴比倫帝國的強盛時,當以色列民族在巴比倫統治下遭受到迫害的慘劇時,上帝又傳出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了—要讓以色列民族重建那已經荒廢了的家園。這種信息雖然聽起來很舒服、窩心。但是,對一般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一樣。怎麼可能呢?而事實就是這樣,上帝真的這樣做到了,而且是使已經分裂有四百年久(主前九三六至主前五三八年)情況下的一個民族,卻因為在這次重建的來臨,再次合一起來,這恐怕是他們怎麼想也料不到的事,而這就是奇妙上帝的奇妙作為! 二、一個國家、民族會滅亡,往往都是因為領袖階層的人帶頭作惡、墮落才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崩潰。 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在譴責當時的猶大國的情形,他說:「因為猶大和耶路撒冷人民,連同他們的君王、首領、祭司、先知,都做了邪惡的事。」。看,這是多麼嚴重的事啊!一般人民違背上帝的旨意已經是說不過去了,如果連當君王、首領、祭司、先知的都做邪惡的事,那他們怎能帶領整個社會、民族走向正確的道路呢?困難啊!一個社會,人民偏行己路時,君王、領袖可以指正他們;如果君王、首領做錯事,祭司、先知們應該勇敢地譴責他們。我們看到先知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監督這些君王、首領們的言行舉止。然而,當祭司、先知都背棄上帝的教訓、偏離了上帝的旨意時,那又將要如何呢?又有誰能指正他們呢?他們是人民的心靈指導者,若是率先墮落、背棄上帝的教訓,那又怎能帶人認識上帝呢?難啊、難!這樣的社會只會加速滅亡的速度而已。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們一再在本書中看到先知耶利米嚴厲譴責宗教領袖說不誠實的話語欺騙人民的原因。 這給我們今天的傳道者和長執們很好的反省教材;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是否有帶領信徒們堅守聖經的教訓?是否有做了違背聖經教訓的事情?我們當然不是完人,也不是聖人,但是反省的功課卻不能省,也不能用馬馬虎虎的態度,不把生活、工作堅守聖經教訓當作一回事。作為基督教會的領導者,我們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不僅僅是帶領自己的教會會友,更是要帶領整個社會,成為這個社會最後的良知。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寫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