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第十八讲

離開了上帝的子民

    經文:耶利米書十八:1—23

    耶利米書從第十八章開始到第二十章,是成為一個單元,因為這三章都是跟猶大亡國後被俘虜有關。時間是在主前六○五年,在約西亞王執政的末期時候,因為猶大約西亞可能為了在亞述埃及之間取得獨立的地位,而出兵與埃及打戰;當時因為埃及尼哥二世帶著軍隊要去幼發拉底河上游的迦基米施支援亞述,想從巴比倫帝國的手中搶回哈蘭這塊土地。約西亞則想從中阻擾埃及這次的援軍行動。我們不太清楚這次的阻擾行動是否因為他要帶猶大倚靠巴比倫,或是純粹為了要獨立而有這樣的舉動?不過他出兵阻止埃及的援軍亞述則是事實。結果約西亞王的這次軍事行動失敗了,他自己也不幸在這次的軍事行動中喪生。他的死(列王紀下廿三:29—30),不但使原先已在進行的宗教改革為之停頓,使猶大從原本還是獨立的國家,而讓埃及找到併吞的藉口,除了在約西亞王死後,廢除才上任三個月的約哈斯外,並將之押解到埃及去,還向猶大求償賠款三千四百公斤的銀子,和三十四公斤的金子(列王紀下廿三:31—35),猶大從此變成了埃及的附庸國。

    這三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在這樣的背景下,所呈現出來的是很明顯的先知作品的韻味,以某一種現象,或是某一種對象作比喻來傳述上帝的話語,但是我們也從這三章中看到先知耶利米的處境是多麼地危險,因為在他那個混亂的世代裡,人們並不喜歡聽真正的聲音,人所喜愛的就是那些虛偽、欺騙的聲音。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十二節:
    1上主對我說:2「你到那陶匠的家去;在那裏我有話交代你。」3於是我到陶匠家去。我看見他正在轉動輪盤,製造陶器。4每當手裏所捏的黏土不完美,他就用那塊黏土做成別的器皿。

    5後來,上主又對我說:6「難道我不能按照陶匠處理黏土的方法來處理你們以色列人嗎?你們在我手中就像黏土在陶匠手中。7無論甚麼時候,我宣佈要剷除,破壞,或摧毀一個國家,8如果那國家離棄罪惡,我就回心轉意,不降災難。9無論甚麼時候我宣佈要栽培,建立一個國家,10如果那國家不服從我,專做壞事,我就改變心意,取消我原先的計劃。11所以,你要這樣告訴猶大耶路撒冷人民:我計劃打擊他們,準備懲罰他們。你要勸他們停止作惡,改變他們的所作所為。12他們要回答:『不!我們何必改過?我們要隨心所欲,順著自己頑固的本性作惡。』」

    陶藝,這在當時的猶大可以說是很流行的手藝之ㄧ。猶太人有一種傳統,就是認為即使是富有,也要留一技之長給孩子,因此家中都會代代相傳祖先流傳下來的特殊手藝,也因此,他們有些村莊,就是相同手藝者群居的村落,尤其是陶藝手匠們就是如此。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取材方便的地理因素,居住在靠近陶土的鄰近。例如耶利米書第十九章二節就有「碎陶門」這樣的地方,這「碎陶門」就是一個村落。在新約使徒保羅時代還用陶匠捏土來作隱喻,以表示上帝隨著他的旨意進行創造的工作(羅馬書九:21)

    先知耶利米用陶匠的工作狀況來作比喻,說出上帝給他的啟示;陶匠可以隨心所欲地依照自己的意思來捏造他所需要的作品。上帝就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祂就像一個陶匠般,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欣賞的角度來製造陶器。換句話說,這是在表明上帝有絕對的主權,就像一個陶匠一樣,有絕對的主權在陶土的工作上。

    第七至八節的剷除、破壞、摧毀,與栽培、建立,正好是對立的字詞,這與上帝揀選先知耶利米時,所賦予他的先知使命是一樣的;上帝選召先知耶利米的時候這樣說:「我今天授權給你;你要向萬國萬民做根除、拆毀、破壞、推翻、重建,和種植的工作。」(耶利米書一:10)

    第八節可以說是整本聖經所提供的主要信息之一,說到上帝乃是個充滿憐憫的上帝,祂會因為人的改變從善,而回心轉意改變原先計畫要施行忿怒的懲罰。我們看到約拿書的信息就是這樣明顯的題材。
    第十節可以對照第四節一起看;在第四節說到這個陶匠如果因為手中的泥土不完美,他不是丟棄不要,乃是將之改用在其他方面的器皿,與原先所計畫要製造的陶器不同。匠人會改變他原本所計畫之造型。第十節就是用泥土來表明上帝對猶大人民的態度,如果猶大耶路撒冷的人民不聽從上帝的旨意,那上帝會改變原先對猶大人民的期盼,而改變計畫。

    第十一節的「改變」,其字根與「陶匠」是一樣的,換句話說,陶匠可以隨著手裡所拿的泥土,改變他原本所要捏出來的陶藝品。上帝對以色列人民也是一樣,祂可以因為以色列人民的態度轉變,也改變他所要捏出來的樣式。

    第十二節是問題的中心;我們可以看到猶大人仍然拒絕接受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的呼籲回頭悔改向善,「隨心所欲,順著自己頑固的本性作惡」這句話,已充分顯示出猶大人墮落的程度,這句話也正好說明了第二章廿五節所記載的,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呼籲猶大人悔改回來,但是他們卻說:「不,我不能回頭;我愛上了異國神明;我要追隨到底!」使徒保羅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裡,就這樣警告那些「不敬拜永生的上帝,反而去拜偶像」的人,「上帝任憑他們隨著心裡的慾念做下流的事」、「放縱自己的情慾」、「任憑他們做那些不該做的事」(羅馬書一:21—32)。這也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或是一個民族,是否能享受到上帝救恩的愛,其實與自己的抉擇有密切的關係。是選擇倚靠上帝,或是只為自己的情慾,或是目的,不將上帝的教訓放在心目中,這樣的人很容易被上帝「任憑」下去。

    第十三至十七節:
    13因此,上主這樣說:
    你們問一問列國,
    誰聽見過這樣的事呢?
    以色列人民做了非常可惡的事。
    14黎巴嫩山巖上的積雪融化過嗎?
    山上清涼的澗水乾涸過嗎?
    15然而,我的子民忘記了我;
    他們向偶像燒香。
    他們在該走的路上絆倒,
    不再走那古道;
    他們走上沒有路標的小徑。
    16他們把這塊土地變成恐怖的地方,
    永遠被人唾棄;
    過路人看見了都驚駭搖頭。
    17我要在敵人面前驅散我的子民,
    像東風吹散灰塵。
    災難來臨的時候,
    我要轉身不理他們。

    這首詩可以比較第二章十一至十三節;上帝是生命的泉源,就像是黎巴嫩山巖上的積雪一樣,從來不曾間斷過,因為該山高達海拔三千公尺,山頂終年積雪。但是猶大人民顯然並不喜歡這樣的泉水,他們喜歡的乃是他們所掘挖出來,但卻不會蓄水,而是會乾涸的水池。猶大人民就像這樣的人一般,缺乏思考,也缺少誠心真意敬拜真實的上帝,去拜那用人的手所雕刻出來的偶像,結果只會帶來生命的枯萎。
    第十五節「我的子民忘記了我」,這句話在第二章三十二節是用「我的子民長久忘記我」。可以看出這種「忘記」,不是短時間成形的,乃是有過很長的一段時日了。

    第十六節的「恐怖」、「驚駭」在希伯來文都是同一個字根;在這裡表明的乃是嚴重到使人無法相信。
    第十七節使我們想起大衛王在詩篇第廿三篇所寫的詩所說的,倚靠上帝的人,上帝會在那人的敵人面前「擺設盛筵」,這剛好與此節所說的在敵人來臨時,上帝又吹東風附加上去,以及轉身不理的態度,成為明顯的對比。

    第十八至廿三節:
    18於是人民說:「來吧,我們來對付耶利米!我們隨時有祭司教導我們,有智者輔導我們,有先知傳達上帝的信息。我們來指控耶利米,不要再聽他的話。」

    19因此我禱告:「上主啊,求你垂聽我的陳訴,聽聽我敵人指控我的話。20良善應得惡報嗎?他們挖陷阱要害我。求你想一想,我在你面前替他們哀求過;我曾經求你不要在烈怒中對付他們。21但現在呢?上主啊,我求你:讓他們的兒女餓死;讓他們戰死;讓他們的女人喪夫失子;讓他們的壯丁死於瘟疫,年輕人橫屍沙場。22求你差派掠奪者突然來到,洗劫他們的家園,使他們驚恐哀號;因為他們挖陷阱要謀害我,張羅網要抓我。23上主啊,你知道他們殺害我的陰謀。不要饒恕他們的惡行;不要赦免他們的罪過。求你使他們在你面前絆倒;求你在烈怒下懲罰他們。」

    第十八節是那些反對先知耶利米的人的態度;我們看到這些人包括了祭司、先知、也包括了智慧者在內。就是因為他們的帶頭作惡(六:13、八:10),才使人民拒絕了先知耶利米的信息,因此,當先知耶利米又出來傳達上帝的信息時,他們的反應就是馬上聯合起來要攻擊先知耶利米

    這裡說到「有祭司教導我們」,原本的意思乃是說:這些祭司乃是在教導人民怎樣過聖潔生活的,並不像先知耶利米亂講話。也就是說這些祭司並非是沒有受過訓練的,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並不比先知耶利米差啊。同樣的,在這裡所說的「有先知傳達上帝的信息」,他們也是跟先知耶利米一樣啊,都是上帝的僕人,跟先知耶利米有一樣的地位,一樣可以傳出上帝話語。可是真正的問題乃是這些先知其實是王宮裡的御用先知,是拿國王的待遇過生活,因此,他們傳出的話語就是為了要討國王、貴族們的喜歡,並不是真的傳講上帝的話語。所謂智慧者可能是指族中的長老,他們平常指導人民守社會秩序、遵循傳統道德規律,在猶太人的社會中頗受尊敬。雖然這樣,但是他們也沒有指導人民聆聽上帝真實僕人先知耶利米的話語,反而是引導人民離棄上帝的話語!在第十八節這裡,說這些社會領袖是想用「舌頭擊打」先知耶利米。所謂「舌頭擊打」(和合本譯文,現代中文譯本用「指控」),指的乃是用毀謗,或是傳播不真實的話,用謠言中傷先知耶利米。因為這樣,人民才不會去聽他的話,並且又可以用謠言流傳來「指控」先知耶利米,這樣,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這種情形也發生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和使徒司提反保羅的身上。但是,這些違背上帝旨意的人雖然可以這樣囂張、猖行,先知以西結卻對他那時代同樣的景況,說出這樣的話:

    「災難接踵而來;壞消息接連不斷地傳過來。你們要找先知說預言;祭司沒有甚麼可教導人民;長老也沒有甚麼可忠告的。君王呻吟,領袖失望;人民要驚恐發抖。我要因你們所做的一切事懲罰你們;你們怎樣審判別人,我也要照樣審判你們。這樣,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以西結書七:26—27)

    看先知以西結提出的警告,人民若是離棄上帝的話語,其結果乃是為自己帶來災難,並沒有甚麼益處。先知的預言不是在災難中才尋找,祭司們應該在平常就要教導人民如何敬奉上帝了,長老們也應該在平時的生活告訴人民如何過社會生活,並不是在災難來臨時才想到要這樣做,太慢了,因為社會已經失序,要扭轉並不容易。

    第十九至廿三節這段經文乃是先知耶利米的告白;也可以說是先知耶利米的哀歌;但是我們發現這段告白的經文跟先知耶利米的原本態度似乎配合不起來。

    在第十一章二十節有提到過說,先知耶利米是將他自己的「案情」交託給上帝去處理,並且提過說上帝是鑒察人內心意念的上帝,因此,並不需要跟上帝說甚麼,上帝必會清楚實況是怎麼地惡劣。而在第十七章十六至十八節中,先知耶利米雖然曾祈禱上帝給他的敵人「受辱」、「恐懼」、「遭遇災難」、「徹底毀滅他們」,但是所用的字眼也沒有像在這章裡這樣激烈。

    我們從耶利米書第三十七、三十八章可以看到當時那些社會領袖對他是恨之入骨,並且將之逮捕入一枯乾的古井裡。由於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時常在譴責那些傳達假信息的假先知、祭司(六:13—15、八:10—12),因此,這些人當然會生氣,對他懷恨。

    從第二十節我們可以探出先知耶利米為甚麼會這樣難過,因為他是用很善良的心在祈求上帝憐憫猶大人民,上帝尚且還提醒先知耶利米「不要替他們(指猶大)哀求,不要向我(上帝)祈禱」(十一:14),看,他這樣愛他們,但是猶大人民卻用這樣惡劣的態度在回應他,這怎能叫他心裡不難過呢!
    縱然是這樣,我們還是不太明白,為甚麼先知耶利米要用這樣嚴苛的話祈求上帝懲罰猶大?很可能是他已經失望、難過到極點了吧。想想他連自己的出生的日子都會詛咒(二十:14—15),就不難理解他內心深處的感受。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離開上帝的教訓,只會使上帝改變祂原先創造的慈愛。

    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用陶匠手中拿的陶土在捏作品的樣式作比喻,來述說上帝跟祂的選民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之間互動的關係。上帝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念改變祂原先所想要做的作品—如果這些陶土不聽使喚的話。先知耶利米已經明白指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乃是主宰者,祂對所有萬物都有決定的能力,因為就像陶土在陶匠的手中一樣,只能順服陶匠的意念,否則很容易被陶匠所丟棄,或是改變原先要捏成的高級陶品。

    作為一個基督徒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如果我們不能用順服的心來看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我們會像猶大國的人民一樣,最後是遭到上帝的丟棄,或是改變祂原有美好的創造旨意。這該是多麼可惜啊。
    我一直感到很可惜的,乃是有許多基督徒,常常都是在遇到了災難時,才想到要尋找上帝的幫助,才想到要上帝伸手幫助他,可是每當災難過後,就又有一大堆理由將上帝給忘了。有更多的基督信徒,平時並不研讀聖經,卻往往在遇到了困境時,喜歡將聖經當作百科全書般的拿起來猛翻,希望翻到他所希望的句子(注意啦,不是聽上帝的話,乃是自己已經有了想要的答案,只不過是希望聖經給他佐證而已,以求心安呢),這是非常錯誤的信仰態度!如果我們平時不會思考上帝的話語,如果我們平時不會注意上帝在聖經裡的教訓,我們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會離棄了上帝的道路,屆時要再尋回,恐怕不容易啊。

    二、謀害上帝的僕人,只會使上帝的怒氣加倍升高。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上帝的忠實僕人,受差遣在傳揚祂拯救的信息。但是我們也看到,真正的上帝僕人,常常被他的時代、社會所厭棄,因為人並不喜歡聆聽上帝的話語,人喜歡的乃是為自己圖謀利益,人在想的往往就是讓自己「像上帝」一樣,想要取代上帝的位置,結果是造成上帝的僕人受到嚴厲的逼害,不但在舊約時代如此,新約時代也是這樣,看,我們的主耶穌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被釘十字架的。

    而在我們現今的時代,這種逼害上帝僕人的事件卻仍然繼續在發生,這是多麼悲哀的事啊,因為如果今天的時代還不會從聖經來反省,那實在是很講不過去的。我們不要以為逼害上帝的僕人之事件只發生在那些共產,或是軍事統治者之極權國家中,像拉丁美洲那些軍事強人在殺害神父、修女等才算,那些當然是很嚴重的逼害事件,但是,在我們現今的基督教會中也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就是在小小的地方教會中,也會逼迫傳道者只講他們所喜歡聽的話,不准傳道者從事社會改造的工作,這種事常常發生在我們四周的環境中,不是嗎?我們應該要注意一件事:真正的上帝僕人,需要我們的支持、愛護、鼓舞,而那些只會討好人的喜愛的傳道者,則需要我們更多的督促。

    (一九九七年五月廿五日講於嘉義西門基督長老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