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的审判(15-16节)
“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你们犹大人在我圣山上怎样喝了苦杯;万国也必照样常常的喝;且喝且咽,他们就归无有。”(15-16节)
感谢主!我们的神是信实可靠的,祂说甚么就作甚么。祂也是圣洁公义,审判圣徒和罪人,按照这段经文的永不改变的原则,我们分三段来研究;第一审判的范围,第二审判的基础,第三判的来临。
{\Section:TopicID=132}(一)审判的范围
“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到万国”(15节),“万国也必照样常常的喝”(16节),两次出现“万国”,可见耶和华的伟大。旧约时的外邦人,还有一些信仰不坚定的以色列人;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所拜的神一定在世界上有特别的范围和地方,这种错误观念连中国人也包括在内。(王上二十23)“亚兰王的臣仆对亚兰王说: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们胜过我们,但在平原与他们打仗,我们必定得胜。”这显然有地方神的观念,不明白耶和华无所不在,亚兰人即叙利亚人,以为以色列人的神,好像自己所拜的神一样;不过在自己统管狭小的范围,就是高山,山谷和平原不是祂的范围。在平原与以色列人打仗,山神的耶和华便不能保护他们,亚兰人便必然打胜仗。但是我们的神有办法来教训这些亚兰人,改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叫他们不得不承认耶和华无比的伟大,耶和华超乎万有的荣耀。(王上二十28)“有神人来见以色列王说,耶和华如此说,亚兰人既说我耶和华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我必将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耶和华施行审判,高山平原都是祂的范围。
(创廿八10-17)耶和华教导以色列人的祖宗雅各,使他永远没有耶和华是地方神的观念。雅各逃避他哥哥以扫,他逃走的时候,离开家乡迦南地,逃到外地过夜。雅各在迦南地知道耶和华是他全家所拜的神,但是在迦南地以外呢?耶和华不是小小的木头,一是小小的地方神;乃是全地的主,世界全个角落,都是祂的范围。在万国中有权柄、能力,引导祂儿女的路程,保佑他们到底。
以色列人最大的祖先亚伯拉罕,怎样认识耶和华是万有的主,和祂审判的范围呢。(创十八25)“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么?”全地万国,关于耶和华审判的范围,亚伯拉罕和俄巴底亚有同一信仰,告诉我们世界每一角落,历史每一阶段,都由耶和华作主作王。按照祂美好的旨意,安排管理一切,这是基督徒的历史观。我们读圣经就深深相信,无论哪一个国家时代,社会上所有不公道的事,人际间的压迫和偏待的事,末后都要经过耶和华圣洁的考验;受到祂公义的审判,得到我们应得的报应。将来在神的面前,无论是公开或隐藏的事,白昼黑夜都是一样。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鼓励,无论我们遇见的事是何等不公平;都是这位圣洁公义的耶和华所知道的。早晚必伸出祂大能审判的手,除掉在祂面前不对的事;在全地万国中,将公义永恒地显明出来,使人无可推诿。
{\Section:TopicID=133}(二)审判的基础
“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15节),神这个原则,是那些行公义的人必定会赞成的,不能不说应该是这样。听说有一个家庭,作丈夫的对妻子及儿子缺少关心和责任,因酗酒缘故,天天到酒吧浪费公钱。有一天晚上,他睡觉时发梦,梦见有三只猫;第一只很肥,第二只很瘦,第三只瞎眼。很奇怪他第二天向家人提及自己所做的梦,想不到那位小儿子说:“我真盼望为你解梦,你所梦见的三只猫都有特别的意思。肥猫代表酒巴老板,你天天喝他的酒,他便赚很多的钱。瘦猫是妈妈,因你浪费了很多钱,妈妈便没有好吃好穿的。爸爸瞎眼的猫是你,你看不见自己的行为对儿女有害处,怎样叫别人吃亏。”我们只要看以东人的历史,就可以看见同一件事,他们怎样对待别人,自己也要怎样被对待。主前五八六年,犹大的京城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攻破时,以东人不但不帮助自己的同胞,还站在一旁,与敌人合作。过了三百年,以东人很可怜,他们被亚拉伯人制服,却没有人来帮助,只能逃往犹大。俄巴底亚书这个公平的原则,耶和华的审判临到他们的历史。你怎样行,别人也对你怎样行;国家或个人,旧约或新约,都有应用。
(启二十11-12)“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俄巴底亚书与启示录皆注重人所行的,是审判的基础,看出他对人对神所有的态度怎样。福音派基督徒强调行为是得救的表现,而不是得救的条件。但我们好像不信主者,将来照自己的行为受耶和华公义的审判;在主耶稣宝座前,要为自己的工作交账。(俄15节)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注意的事。非基督徒方面,他们所行的,耶稣就用他们的行为,来定罪受刑罚。基督徒方面,照自己所行的受审判;但不会被定罪而灭亡,靠着耶稣的宝血解决罪的问题。以后永不再提,主耶稣鉴察并审判我们的行为,就是注意我们两件事:我们属灵的生活圣洁吗?我们属灵的工作认真吗?如果我们在这两件重要的事上,得祂的喜悦,就在救恩之外加上赏赐。
(林前三11-15),11节论到得救和工作的根基,就是主耶稣基督,我们的得救和工作,除祂以外,我们别无根基。这个根基在我生命中立好了,(12-15节)我们在得救的根基上只有两样的工程和见证。第一有属灵爱主,爱人的目的和动机,价值和性质,都好像金银宝石一样。经过火,一点也不成问题,虽然有试验,但仍永远存得住。第二属肉体的,高举自己过于高举主;讨人的喜欢过于讨神的喜悦;价值和性质好像草木禾稓一样。如果是属灵爱主的,在主看来就好像金银宝石一样宝贵,必定得到赏赐。在得救根基上另外加上赏赐,在得救事上另加上荣耀和喜乐。但是第二种的工程,因为动机和目的,价值和性质,都有问题。(15节)指出这样的基督徒,虽然是得救,但因行为不圣洁,工作不忠心,见证不热心,赏赐方面就有亏损。虽然可以上天堂享受永生,但在得救的福气上,没有另外加上,没有被主称赞和喜悦,而得到赏赐。我们要在心里向主祷告,求主保守我们生活圣洁,工作认真,见证热心,至死忠心!这样在救恩外,还可得着称赞和赏赐。
我很不喜欢批评别人和别的宗教,但很可惜,许多罗马天主教神父和教徒,他们误解了林前三章的意思。他们以为这里是论及得救的问题,这里的火是指除了耶稣的宝血,尚未洁净罪恶。他们承认三个地方,就是有天堂、地狱和炼狱。虽然圣经从没有一次提及炼狱,但他们强调,如果你不够好上天堂;不够坏下地狱,你就去炼狱。大多数不属灵的基督徒死后要在炼狱一段时期,炼狱的火,将耶稣的宝血尚未除掉罪恶炼净。活着的基督徒可以为去世的基督徒,献上祷告,捐钱给教会;这样会缩短那些去世的基督徒在炼狱的时间。改革时期,有天主教教宗的代表,来到马丁路德的牧区,那代表叫帖实勒,他注重捐钱和买赎罪票。帖实勒讲道说:“我愿意你们损钱给教会,支持教宗重修罗马大教堂的计划,可以购买教宗祝福过的赎罪票。如此不但自己的罪得赦免,还有当你们将钱投入奉献箱中,钱所发的响声时;你所记念已去世的亲人,马上从炼狱释放出去,一直到天堂去。”难怪马丁路德忍受不住,几日后将自己署名与教庭挑战的九十五条款,钉在自己教会报告板上,以后作一个热心的改革者。
(约壹二28)“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祂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他来的时候,在祂面前也不至于惭愧。”这节经文注重,基督徒要住在主里面,天天与祂亲近;藉着圣经祈祷,保持与祂亲密交通,活出圣洁的生命来。想到主再来时,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当主显现作审判官的时候,一点也不感到惭愧。无论我们是传道人,宣教士或平信徒,主要的是我们的忠心。在为我们的主工作上,是否热心?在生活中和工作上,都得到主的喜悦!便可以坦然无惧、毫无畏惧也经过祂的审判。
几十年前,英国女皇维多利亚,自己一个人在郊外散步的时候,忽然大雨,她便走到附近一间屋,问借一把雨伞。有一个妇人开门,但不认得维多利亚女皇,便拿一把破坏陈旧,差不多全烂的雨伞借给女皇。第二天女皇派侍卫穿着特别的服装,到那妇人的家去,把雨伞还给她,侍卫对她说:“维多利亚女皇多谢你,特别派我来把雨伞还给你。”那位妇人非常震惊,脸红地羞愧回答说:“如果我知道,昨天到我家里来的是女皇,我一定会把最好的雨伞借给她,可惜已经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机会。”弟兄姊妹,我们的神比维多利亚女皇更加伟大!我们现在有机会把生命奉献给祂,将最好的奉献在祂的祭坛上;或是全时间或部份时间,在教会中事奉,我们就要忠诚热心工作。当审判的时候,祂就照我们所行一生的事奉,称赞我们是个又忠心又善良的仆人,在救恩以外得到赏赐。
{\Section:TopicID=134}(三)审判的来源
(俄16节)这一个预言,显示当犹大的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的时候,他们逼于要喝苦杯,这件事耶和华神必记念。过了几百年后,神的审判便临到压逼犹大人的仇敌。“万国也必照样常常的喝”,以东人、巴比伦人、非利士人、亚摩利人、这些东方人围绕犹大人。今天他们已归于无有,他们已经过去,名字不再被提起。几百年前,德国菲勒德利第一世,他对宗教信仰没有兴趣。有一天他对皇宫侍候的牧师说:“我很不喜欢教会,因为教会常要我们信圣经、听圣经;今日我要你讲一个字,来证明圣经是可信的。”牧师马上回答说:“好,我所拣选的是‘犹太人’(JEWS)”牧师所说得很对,因为那些以东人、巴比伦人等,都归于无有,但神对犹太人在圣经所说的一切话,句句也不落空,句句也可靠,一直到我们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又再出现了以色列国,圣经预言犹太人的分散,也预言他们聚合。在属灵和恩典方面,教会是第二个以色列。今日基督徒也是神的选民,我们虽然活在一个不明朗的时代,处于犯罪作恶的社会中,但俄巴底亚所事奉敬拜的耶和华,祂认识和记念我们。祂是大有怜悯的天父,我们信主后,与祂发生父子的关系。一个永不断绝的属灵关系,将来的事可以交托给祂让祂安排负责,一点也不怕将来的审判。圣经说:“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再定罪了。”── 林克己《从俄巴底亚书看八十年代基督徒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