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
壹 信息的导言(一1-4){\LinkToBook:TopicID=189,Name=壹 信息的導言(一1-4)}
贰 时势的危机(一5-16){\LinkToBook:TopicID=192,Name=貳 時勢的危機(一5-16)}
叁 道德的关怀(二1-三12){\LinkToBook:TopicID=196,Name= 道德的關懷(二1-三12)}
肆 复兴的前景(四1-五15){\LinkToBook:TopicID=202,Name=肆 復興的前景(四1-五15)}
伍 得胜的盼望(六1-七20){\LinkToBook:TopicID=211,Name=伍 得勝的盼望(六1-七20)}
壹 信息的导言(一1-4)
(一)标题(一1){\LinkToBook:TopicID=190,Name=(一)標題(一1)}
(二)宣告(一2-4){\LinkToBook:TopicID=191,Name=(二)宣告(一2-4)}
(一)标题(一1)
“当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时候,摩利沙人弥迦得耶和华的默示,论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一1)
本书标题与其他先知书极为相似(如赛一1,二1;耶一1-3;何一1;珥一1;摩一1以及番一1)。有先知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先知的名字,得神的默示话语,并传讲的对象。
这是从约坦王起,但是照耶利米书第廿六章十八节,弥迦的工作是在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但本书从约坦王提说,是否为模仿何西阿与以赛亚呢?以赛亚书从乌西雅王起来叙述,何西阿书也是相同,更提说北国的王朝。最显著的解释,是因本书的日期较迟。可能在约坦王的时期,弥迦已有少许宣讲的话,他职事的时期较迟。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标题是以后编辑者的手笔。
这里不提北国的王朝,因为先知只在南国宣讲。论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而不提犹大和以色列。他一定是以这两个城市,作为两国的代表,而且这两个城市的罪恶,是他指责的。本书一直着重城市,以城市为对象,可参第一、三、四章有关救恩的信息,以及第六章九至十六节。
弥迦是摩利沙人,这里只提他的本乡,没有提及他的家世,他家庭与社会背景就无法猜测了。弥迦似乎是相当普遍的名字,在旧约中共提八次。他不是米该雅,虽然二者的名字相同,但米该雅有父亲的名字,他是音拉的儿子米该雅(王上廿二8)。“弥迦”原意:“谁像(耶和华)”。耶和华是全能的神,是无可匹比的,但弥迦的名字与他信息并不关联。
弥迦来自摩利沙,是否即为第一章十四节的“摩利设”?约书亚记第十五章四十四节及历代志下第十一章八节为“玛利沙”,是古时的战场(代下十四9-10)。那应是巴勒斯坦的西南部,在山阜地带与滨海平原之间,为犹大与非利士的边界,向南可通埃及。这也许引起先知对世局的关怀,尤其是南国的安全。
他得到耶和华的点示。照原文的排到。“耶和华的默示”在本书标题之开端。原意为“耶和华的话”,话语当然是指默示。这里不是说先知得默示,而是有神的默示临到他,正如约拿书第一章一节。
“论……”原意为“看见”,先知看见异象与启示,才传讲出来。所以这是指先知的感受,而形成的信息,信息的内容是有关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
(二)宣告(一2-4)
耶和华宣告审判,祂显现的时候,自然界会有非常的景象。第二节为四行一小段,第三、四节为另一小段,也有四行诗,这四行诗的形式,延续至第九节。
“万民哪,你们都要听,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侧耳而听。主耶和华从他的圣殿要见证你们的不是。”(一2)
本书的主题,是耶和华的治权,祂的权柄统管全地。世上的人都叛逆祂,尤其是神的子民。这里“万民”应指全世界人类,但祂现在必集中在以色列与犹大,至少也从他们为审判的起首(5、6节)。以后审判必遍及全地(10节起)。这与阿摩司书相反,因为阿摩司书开始对外邦预言,论审判必临到他们。审判由外邦至犹大以色列。现在审判是由以色列与犹大起首,延至外邦。
“万民”可指地上列邦,也可专指以色列,因为“民”的多数,可指神的子民有众支派,这样的用法也有例证可以依据(创四十九10;申卅二8,卅三3及亚十一10;何十14)。事实上这个“民”字(amin)常指百姓,不常用于“外邦”。但是看下文,似乎指广大的人群,是地上的万族。
同样的语句出现在列王纪上第廿二章廿八节及历代志下第十八章廿七节,中译词为“众民哪,你们都要听。”是米该雅所讲的。这就引起学者研究的论点,以为编辑者将米该雅与弥迦混为一谈。可能这是先知常用的语句,未必需将这二者相提并论。1
“地和其上所有的”可能也笼统地指全地,整个的世界都包括在内(申卅三16;诗廿四1)。所以神公义的宣告,是向全世界的列邦众民,有关以色列与犹大的审判。先知以赛亚曾有这样的宣告方式,其他的先知也有同样的宣告,可见信息有紧急的性质。事实上,先知的信息必是普世性的,即使论神的选民,也必遍及万民。
主的宣告是在祂的圣殿。“主”是权能的神,统管万有。“耶和华”是圣约的神,为以色列建立救赎的圣约。这里的圣殿不只指耶路撒冷的圣殿,而是指天上的殿,是耶和华的居所(参阅赛六2;撒下廿二7;诗十八7)。在天上有耶和华的圣会。这就联想诗篇第八十二篇的颂词:“神站在有权力者的会中,在诸神中行审判。”关于神的圣会,也在列王纪上第廿二章十九至廿八节描述。神在审判的会中,发动天地与山岭都来聆听与作证(本书六1-2)。
耶和华要见证“你们的不是”。“你们”既对万民说的,当然不是仅指以色列人。但显然神以选民的罪作为万民叛逆的缩影。这正如新约罗马书所说的,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看哪,耶和华出了他的居所,降临步行地的高处。”(3节)
耶和华显现,从天上的居所出来,祂必须有具体的行动,就是施行审判,毁减罪恶的人与地方(参阅士五4;诗六十八8;亚十四3;赛廿六21)。
神的降临,也在其他经文中描写(参阅赛六十四1;诗十八10;又撒下廿二10;出十九18,卅四5;赛卅一4),祂使自然界发生毁灭的事。
阿摩司书第四章十三节有最好的铨释:“那创山造风,将心意指示人,使晨光变为幽暗,脚踏在地之高处的。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
“众山在他以下必消化、诸谷必崩裂,如腊化在火中,如水冲下山坡。”(4节)
神的降临,必使山岭震动。以赛亚书第六十四章一节:“愿你裂天而降,愿山在你面前震动。”士师记第五章五节:“山见耶和华的面就震动。”众山要消化,那是在诗篇第九十七篇五节:“诸山见耶和华的面,就是全地之主的面,便消化如蜡。”都是地震与火山爆发的现象:“地全然破坏,尽都崩裂,大大的震动了”(赛廿四19)。“大地因他震动,小山也都消化……”(鸿一5)。“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亚十四4)。这些都是本节的描写,“诸谷必崩裂”,火山爆发,如腊化在火中,浓浆如水冲下山坡。
耶和华从天上的居所出来,是有神秘与威严的涵义。祂步行在山岭高处,所触摸的都是恒久的表象,如山与大地。但这些恒久的已都变了形态。山岭溶化,大地变态。
先知不是仅作一番描写,而且实际预备听众或读者,要面对历史的大变迁。审判是神公义的旨意,要实行在历史里。那会是十分惊人与可怕的景象。以色列与犹大必然败亡,外邦也无法存在,神要消弭罪恶,必作清除的工作,毁坏的事是必然有的。没有毁坏,又怎可建设?
如果山岭大地都会被神触摸而消化,那么脆弱如人,受神的能力触摸,怎能站得住呢?先知在紧张惧怕之下,怎能不发出紧急的呼声呢?
1 J. Wellhausen, Skizzen und Vorarbeiten, Fu/nftes Heft,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st, mit Noten, 1892, Meir Rottenberg, Beth Miqra, 78 (1979), 266-68; Delbert R. Hillers, Micah, (1984), 16.
贰 时势的危机(一5-16)
神的忿怒立即要临到撒玛利亚,外患是峻严的现实,亚述的侵略是无可避免的(5-7节),有两段四行诗十分显明:第五节述神忿怒的原因。第六、七节以哀歌形式述撒玛利亚全然被毁的惨况。灾殃无疑地在扩展中(8、9节),所以哀歌继续发出。看外邦遭灾,直至祸延犹大的城邑(10-16节)。先知在哀歌中,不断提出警语。
(一)严责(一5-7)
“这都因雅各的罪过,以色列家的罪恶。雅各的罪过在那里呢?岂不是在撒玛利亚么?犹大的邱坛在那里呢?岂不是在耶路撒冷么?”(5节)
雅各指北国,因为这是支派之统称,代表十个支派。犹大也是支派的名称,代表南国的两个支派。北国以撒玛利亚为中心,因为撒玛利亚城建为首都,偶像的罪已经成立。耶路撒冷却不然,因为耶路撒冷有耶和华的圣殿,但有邱坛,是敬奉异教偶像之处,无疑说明他们有偏离耶和华的那种罪名。犹大的邱坛与雅各的罪过成为同义字,都是指他们敬奉偶像的罪。
首城(如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常是罪恶的渊薮。如“亚兰的首城是大马色……以法莲的首城是撒玛利亚。”(赛七8、9)。
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原为选民之地,应有律法与秩序,且具宗教信仰的见证,影响列邦。但是他们反而随从外邦异教,完全失去选民的身分与见证。邱坛是迷信,已为先知阿摩司所指责:“以撒的邱坛必然凄凉……”(七9),他所指的是北方,现在提出耶路撒冷的邱坛,岂非更加严重?在南国希西家王作宗教改革,特别废去邱坛,因为那是有柱像与木偶,一并废掉(王下十八4),可见迷信的事态实在严重。
“所以我必使撒玛利亚变为田野的乱堆,又作为种葡萄之处,也必将他的石头倒谷中,露出根基来。”(6节)
撒玛利亚城必全然毁灭,荒凉得好似田野一般,而且一切废墟成为乱堆,只可供农作,不能再建造成为城市。但撒玛利亚在山上,土地肥沃,可作为种萄萄之处。但是栽种葡萄也不容易。有石头倒在那里,更难种植。石头如为作防御工事,却仍无法抵抗侵略,甚至最后败亡,遭受羞辱,连根基都露出,被毁坏,遭受欺凌。
撒玛利亚原为以色列北国的暗利王所建立,在山上造城,从开始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就是拜偶像,行邪淫,为耶和华所憎恶(王上十六22起)。现在的预言,可能在撒玛利亚败亡之前(722B.C.)。但是这城迭遭毁坏,甚至最后全然毁灭,是在玛可比的时期,在主前165年前,为约西弗的著作“古事记”所记录。2
照先知的预言,耶路撒冷也会像撒玛利亚一样:“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本书三12)
“他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他所得的财物必被火烧,所有的偶像我必毁灭,因为是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后必归为妓女的雇价。”(7节)
偶像的灭,必与撒玛利亚被毁连在一起。撒玛利亚是有迷信的丑名(赛二20,十10起,廿七9起,三十22起,卅一7)。偶像无论是木头或金属,都是雕刻过的。神必打碎与毁灭。这里“偶像”用不同的字,“财物”也是偶像,都被废除,因为偶像是无能的。
拜偶像又与妓女的雇价相连(可参阅何二5),以为一切物质的丰富,来自巴力,不惜向巴力跪拜,离弃真神,失去贞洁,可谓属灵的淫乱。
在先知文学中,也不乏实例,将拜偶像与淫乱相提并论,城市若敬奉偶像,就成为妓女(鸿三4)。偶像及器具多为金银,被占领军掳掠之后,用来嫖妓,也是古时战争中的实况。战利品及所掳来的财物,也可喻为妓女的雇价。
在北国,不仅但与伯特利为敬奉偶像的地方,而撒玛利亚也是异教之中心,所以何西阿书第八章六节:“撒玛利亚的牛犊。”(摩八14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见一斑。)拜偶像及迷信的事,确使社会道德低落,正如本书第三章九至十二节所论的。所以要使以色列人制胜敌人,必须先除掉邪术,除灭偶像(五10-15)。
2 Josephus, Anitiquities, xiii, 10:3,因此有人甚至将这段经文作为该时期(玛可比时期)的加插,参阅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37.
(二)哀歌(一8、9)
“先知说,因此我必大声哀号,赤脚露体而行,又要呼号如野狗,哀鸣如鸵鸟。”(8节)
这是先知举哀的话与动作。他以“我”自称(正如耶九1及赛廿二4)。耶利米为百姓中被杀的人画夜哭泣。以赛亚说:“所以我说:你们转眼不看我,我要痛哭,不要因我众民的毁灭,就竭力安慰我。”
先知举哀的动作,是赤脚露体而行(可参考结廿四17-23以及赛二十2)。赤脚露体也是指被掳的实况。撒母耳记下第十五章三十节,大卫因押沙龙的叛乱,赤脚行走,又痛哭,深表内心的失望与痛楚。
赤身露体,可能是外表被剥去(参阅伯廿二6;出廿二26及摩二8)。这样衣着不整,是赤贫的可怜相,也是被掳者灾民的样子。所以就像野狗那样呼号。野狗在深夜里发出长嚎,十分凄惨的声音(可参阅赛十三22)。鸵鸟的哀鸣也是十分惊怕的。这里又描述一幅荒野的景象。
“因为撒玛利亚的伤痕无法医治,延及犹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门。”(9节)
撒玛利亚的伤痕无法医台,已经病入膏肓,败亡的事是先知所目击的。北国的败亡是否可以成为南国的鉴戒呢?先知将这铁一般的事实摆在众人面前,让他们清楚观察。如果深究北国的败亡,不难看出主要的原因。他们的叛逆,离弃真神,信奉偶像,以致道德低落,不法不义使社会完全陷于无望的状态。犹大恐也将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有同样的失败,结果一定相同。
这祸患必延及耶路撒冷的城门。“城门”与“城”同义。以赛亚书第十四章卅一节:“门哪,应当哀号。城阿,应当呼喊!”城门也是保护城市的。城门失去,全城必陷落。敌人进入城门,必是遭灾的情况(俄13)。“我民的城门”也指“我本城的人”(得三11)。这里指犹大所有的居民,都将遭灾,无可幸免。
(三)警语(一10-16)
当先知在耶路撒冷听闻亚述进军至巴勒斯坦,北国告急中不能自救,终于败亡,他一定心中骜惶,立即到西南各城紧急警告,但他也知道这种颓势无法挽救。以致这些警语也成为挽歌。他从耶路撒冷起行,一直到家乡摩利沙(或摩利设迦特)。最后向犹大整体的国民发出警语。这段非常美丽的诗文,有无限悲怆的情绪。可分为四小段,每小段各有四行诗,第十节至十一节上,第十一节下至十二节,第十三至十四节,第十五至十六节。这些诗文十分秀丽,不但是挽歌的形式,韵律分明,而且用字都有双关语,为其他语文无法译出的。
“不要在迦特报告这事,总不要哭泣。我在伯亚弗拉辊于灰尘之中。”(10节)
在侵略的敌军未到之前,他们应当急速地逃跑。这曾是大卫为吊扫罗与约拿单的哀歌(撒下一20)。“迦特”原意为“报告”,所以这二个字并用,为加重语气。迦特其实早已败落,远在先知阿摩司之前(摩六2)。迦特未再复原,也不与非利士其他四个城市并提(参阅摩一6-9);西番雅书(二2-7);取利米(四十七章);撒玛利亚(九5-7)。“报告”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作“欢乐”。不要在迦特欢乐,因为灾祸即将来临。这样译法甚至有死海古卷为左证。3
“总不要哭泣”,似乎不是附带的,应为另一句警语,必有所指的对象,有的译作“在贝加哭泣”,贝加(Baca)在加利利河上流之北边,为耶路撒冷西南端,可通至伯利恒。诗篇第八十四篇六节曾经提及,只是该处照字义译为“流泪谷”。在流泪谷应该哭泣,这又是在用字上将字义与字音带出来。
“我在伯亚弗拉辊于灰尘之中。”在希伯来文中有动词的字尾为第一人称,在涵义上十分牵强。所以七十士译本与叙利亚译本,仍用第二人称,先知都在向那些人说话。“你们在伯亚弗拉要辊于灰尘之中。”伯亚弗拉究竟在那处,无法稽考。但地名冠以“伯”是常有的,如伯特利、伯利恒等“亚弗拉”原意为灰尘,所以又有字音与音义相连的字。在灰尘之所的,辊于灰尘之中。亚弗拉是否为俄弗拉?因在历代志上第四章十四节迦勒的家谱中出现,但这仍无法确定它地理的位置。
“沙斐的居民哪,你们要赤身蒙羞过去。撒南的居民不敢出来,伯以薛人的哀哭,使你们无处可站。”(11节)
沙斐究竟在何处?有人认为是沙密(书十五48),4那该是犹大的城邑(士十1)。赤身是未穿外衣,是被掳者的穿著,是蒙羞的样子(参阅一8)。
“赤身蒙羞过去”另一译词:“她仍逗留在城内,没有过去。”也是以字句的文法方式,确有可能。5
撒南可能是洗楠(书十五37)。叙利亚译本译作“琐安”。6撒南照字源来看,可能原意为“出来”,所以“出来者”不敢出来。
伯以薛必是地名,冠以“伯”字,确实地址仍极难决定。以薛是否为亚萨呢(亚十四5)?他们哀哭,无立足之地,因为城市被毁,已夷为平地,无法再行建设。
“马尔的居民,心甚忧急,切望得好处,因为灾祸从耶和华那里临到耶路撒冷的城门。”(12节)
马尔的地理环境仍无法确定。这城的字义或为“苦委”,或为“背叛”。前者可与下句相对。“好处”可译为“甜美”,正与苦毒作尖锐的对比。“好处”无论在亚甲又或北叙利亚文(乌格列文Ugaritic),都有“甘甜”的用意。
耶和华是坐在高天之上,在审判台上施行毁灭,灾祸从祂而来,已经到达耶路撒冷的城门。那未必指耶路撒冷已被围困,只说灾祸来到,使全城蒙受苦难,这城代表全国,犹大南国都在神的审判之下。
“拉吉的居民哪,要用快马套车。锡安民的罪,由你而起。以色列人的罪过,在你那里显出。”(13节)
拉吉在滨海平原的西南,距耶路撒冷三十哩,离摩利沙四哩。它是犹大通往埃及的要道,地位重要。根据历代志下第十一章九节罗波安王曾筑有保障。以赛亚书第卅六章二节及第卅七章八节,西拿基立曾夺取该地,且设有总部,是主前701年的战役。这里说有快马套车,可能指战争中的马兵,马车与拉吉(r-k-sh与l-k-sh)可谓谐音,又是诗文写作的手法。
锡安民的罪由那里出来?此处并未指明。有两种可能:他们可能以拜偶像的迷信,影响锡安民,以色列人,使他们陷于罪中;也可能他们因迷信武力而堕落。战马战车是埃及驰名的。他们依靠埃及,甘心供埃及奴役,也不肯专心倚靠耶和华。他们不信的罪行足以令神失望与憎恶。这里以色列人未必指北国,可能指所有的选民。但是提到锡安,是以锡安为选民居住的中心。因此,锡安民与以色列人实际是同义字。两句重复话,是着重这项严责的话。
历代志下第十八章十四至十六节,希西家曾向西拿基立进贡,那是在拉吉的地方。这段话是在这事之前或以后,就无法臆断了。
“犹大阿,你要将礼物送给摩利设迦特,亚革悉的众族,必用诡诈待以色列诸王。”(14节)
摩利设迦特大概在非利士的边境。有人将摩利设与迦特分开,认为礼物是指摩利设(或摩利沙),将这地当作礼物送给迦特。摩利设与另一个字的音相近(摩利沙moresheth与嫁妆me~oresheth)。这是在列王纪上第九章十六节,法老曾赐给他女儿所罗门的妻妆奁。7这里是否将这地割让为进贡之用,说明犹大因战败而遭受之损失?
亚革悉曾在约书亚记第十九章廿九节及士师记第一章卅一节提及。这是在摩利沙东北八哩,靠近亚杜兰山洞,就是大卫为逃避扫罗王追赶匿身之处。弥迦是否以这历史的背景(撒上廿二1、2;撒下廿三13),警告犹大众族,已无法再逃脱这侵略的灾祸?以色列诸王的荣耀必消失,悲剧是无可避免的了。
至于“诡诈”是否另有历史的事实,不得而知,可能这是指他们以一种虚无的希望,以为可以逃避这灾祸,其实是自欺的想法。
在以色列王亚哈的时候,亚革悉已归非利士,犹大是否期望可以收复呢?其实这是不是置信的事,他们还以为受人诡诈的欺骗。8
“玛利沙的居民哪,我必使那夺取你的来到你这里,以色列的尊贵人必到亚杜兰。”(15节)
玛利沙与亚杜兰都为罗波安王所建的防守城(代下十一6-10)。玛利沙与摩利沙是毗邻,必为先知弥迦所熟悉的。居民的音译为yoresh,与玛利沙的音译Mareshah有部分相同,是否有作者的用意?夺取者就是侵略的军队快要来到,战祸就无法避免。
亚杜兰离玛利沙约东北七哩,战祸延及,必须及早避难。这里的“尊贵”未必是尊贵人,可能是贵重之财物,直译为以色列的尊荣,人与财物一起想在亚杜兰躲藏。亚杜兰的历史背景在上一节已经叙述,但看来这样避难是无济于事的。
“犹大阿,要为你所喜爱的儿女剪除你的头发,使头光秃,要大大的光秃,如同秃鹰,因为他们都被掳去离开你。”(16节)
这是一幅被掳的图画。犹大将要面对这历史的浩劫,他们为这苦难而举哀,甚至将头发剪除。以色列人无论男女都蓄有长发,现在不仅剪去,并且剃得光秃,这原是律法所禁止的(利廿一5;申十四1;参阅赛十五2;耶十六6;摩八10)。他们好似秃鹰一般,前额是光秃的,形状十分古怪难看,他们与异邦人无异。他们是喜爱的儿女,是国家的精英,但都被掳去,成为亡国奴,确是十分悲惨的情事。
本段(一10-16)作整体的分析。先承接第八、九节哀歌的主题,其中在第十二及十六节加强语调,重复第九节犹大耶路撒冷的灾祸,加插着混乱与不安,在敌人攻击的惊惧中描述。作者以各城市的名字及字音,带出一些额外的用意。从经文方面来研究,确实相当困难。诗文的写法可与以赛亚书第十章廿七至卅二节比较,甚至创世记第四十九章;士师记第五章以及申命记第卅三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巧妙,发挥希伯来诗文之隽永与秀丽。
这是先知个人的哀号:“因此我必大声哀号……”(8节)。在第十至十六节有连续的命令词:“你们要……”加重他悲哀与急切的情调。
无可讳言的,先知在本段中虽以谐音托出相对的字义,却甚少有神学思想发挥的用意。但是希伯来人心理向来看重名字的意义及联想。他这样宣讲或写作,对当时的听众或读者,比我们现代读者必更多作用,是后世的人很难体会与明白的。
本段写作日期,也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大多认为这是在主前701年左右,当西拿基立侵略耶路撒冷,若干城镇失陷。但也有其他说法。有的认为迦得不会在那时期。应该早在主前712年撒珥根的侵略。9但从整体来看,前者的主张较为合理。提到被掳的事,更为当时的实情。
先知似乎想说明犹大西南各城再无安全可言,侵略者的刀剑已经指向该处。从撒玛利亚的沦亡,看见犹大的前途,无可乐观,因为他们犯着同样错误,陷在同样的罪恶,必将遭遇同样的结局。他好像先知以赛亚一样说:“我们怎能逃脱呢?”(参阅赛二十6)
3 IQP Mi (14), frag, ii, 15, 参阅. J. Carmignac, "Notes sur les Pesharim," Revue de Qumran, 3, (1963), 505-38. S.J. Schwantes, "Critical Notes on Micah 1:10-16," Vetus Testamentum, 14 (1964), 454-61.
4 William Dever, "Iran Age Epigraphic Materials from the Area of Khirbetel-kom,"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40-41, (1969-70), 189. 他是根据 W. Nowack, Die Kieinen Propheten, 1922.
5 Delbert R. Hitlers, Micah, 26.
6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46.
7 参阅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48,持这一见解为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2),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K. Marti (Dokeka-propheton, 1903), A. van Hoonacker (les douse petits prophetes, 1908).
8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持这看法。
9 J.M.P. Smith, Micah, Zephaniah and Nahum, 48.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