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哈二1  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看耶和华对我说甚么话,我可用甚么话向他诉冤〔向他诉冤:或译回答所疑问的〕。

         「我要站在守望所,」哈巴谷的守望台不是用石灰和石头砌成的。「神的名」是他的守望台。真实、忠心和神的权能是哈巴谷根深蒂固的根基,他常逃进里面,从那里他仰望神。我们只要注视神的回答,我们必能从我们的祷告中获得更加奇妙的答应。── 怀德

         这是守望者的姿态,在守望所,登得高,才可看得远(参阅撒下廿四章以及王下九17)。守望所通常是一座堡垒,不仅建筑稳固,而且独立高耸,离开熙攘的市区,在郊外的高处,才可有辽阔的视野,能将周围的情景与动静,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观看」在文法的构造上,又是加重的语气,又是继续的动作(Piel imperfect)。可译为「继续留意地观看」。这是等候神应有的态度。他是以祈求的心情,仰望神明确的答复。他不是以肉眼来看神的作为,而以心中的眼睛来看神启示他的异象。这启示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需要以心灵来体认。他不再需要决定用甚么话向神诉冤。他已经发过怨言,提出问题,现在是等神的答复。他就知道自己所诉的冤是否合理,会否遭神的谴责。——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2  他对我说:将这默示明明地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或译:随跑随读〕。」

         先知采取了守望等候的姿态以后,耶和华就以异象的方式向他启示,这启示的异象称为「默示」,使先知可以看见而领悟,明白神的心意。这默示必是关乎以色列民族的前途,也是先知信心的历程。所以神就命令他说:要将这默示写下。这不是先知以口舌来传说,而是用笔墨来记录,作永久保持的信息,甚至能适用于将来的处境(参阅赛三十8;耶三十2)。这默示必须明明地写出来,字迹清楚,而且写得很大,才使人容易读。这可能是一种木板,盖有腊质的表面,用铁笔铭刻出来(耶十七1)。这是用来公告众人的,由信差到处传递,为求普遍,也争取时间,必须一边跑一边呼喊,引人注意。大家一看,就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是当时有效的大众传播。先知传信息,也需要有这样具有效果的方法。中译本的小注「边跑边读」,是重要的原意。读得清楚,明白得彻底,才可除去困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183 神的默示写在什么版上?使人随跑随读何意?哈二2

答:先知哈巴谷得到主的启示:「他对我说,将这默示明明白写在版上。」(2上)在巴比伦的人民,系用泥版刻字的(参赛八1,伯卅八14),如在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sylvania),有彼得思Peters,海尼思Haynes,与赫尔皮莱得Hilprecht三氏之领导,于一八八八年至一九○○年间,在巴比伦东南五十英里处的尼浦耳Nippur这个地方(为宇录一城,又名乃法Nuffar、甲尼Calneh),发现主前三千年前所制造之泥版五万块之多,上有碑文刻字等。由此可见在先知时代神所默示写成的字版,大概是泥版。「使读的人容易读」(2下),下有小字:「或作随跑随读」。这是一句希伯来的成语,中文译本已将真正确的意义表达出来。在浅文理本的小字内「易读原文作迅速而读」。文理本译作「俾读者疾趋将命,宣播四方」。天主教译本作「使人流利诵读」。因为这默示有定期,应验快要临到,不能再有迟延(3),所以要随跑随读,作迅速的宣传。依犹太教的解经者言,巴比伦将必被毁灭的默示或异象Vision,是用大字刻在当时被烧过的泥砖上;至前一世纪,曾被发现。易读是原意;随跑随读,乃是将意思阐明出来,使人易读及易于传播。(参六11――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哈二3  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

         「有一定的日期」,指不是立即应验的,所以须要好好妥为保存,不致失落。迟延是需要的,连神都期盼快点应验。快要应验,可译为「急速地进行,以致完成」。这事是千真万确的事,决不虚谎。耶和华是信实的神。「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在人以为迟延的事,在神却有已经厘定的计划与时间,并不迟延。彼得后书第三章九节是最好的解释:「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所以我们还要等候。

         「必然临到」在文法的结构上是加重的语气(infinitive absolute)。「不再迟延」以反面的语法,加重肯定的意义(在希伯来的语文用法,否定可有双重肯定〔Double Positive〕的涵义)。——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4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

         自大与歪曲是连在一起的,自高的人没有正直的心。希腊文的译词很不相同,显然希伯来书第十章卅八节引用这节译文:「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在希伯来原文,没有「迦勒底人」的字样,只有「他」指人心。「自大」在意译为「退后」,表明他没有真切地认清他的状况,以为前进,实则退后。「心不正直」,不是指「他」而指「我」,心里过不去,不顺心。亚奎那(Aqvila)另一种希腊文译词为:「看哪,对懒惰的人,我的心通不过。」也有人为使本节上下句有清楚的对比,就将「他」译为恶人,下句有「义人」,就十分明显了。这是亚兰文意译的。

         「义人」是敬虔的人,不是如新约所说的完全被称义的人,但与新约有一贯思想的,「属神的人」,他是耶和华的子民。从狭义说,这义人指以色列人。从广义说,凡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在经受苦难迫害时,仍旧仰望神。他们是余民,忠心到底,始终信实,坚强站立着倚靠耶和华。「信」不仅相信,更加信实,坚持信仰,一心一意的始终不渝。「信」原意为「稳住」(出十七12),与「阿门」的字根相同。神对人信实(诗卅六5,四十10,八十九1,九十二2)。人与人之间也要有信实(撒上廿六23;王下十二1516;箴廿八20)。这是立约的用词,神的信实也促使人的信实,信守圣约,七十士译本作「真道」,持守真道,是信实的表现。「信」是稳健、可靠与忠实。这是诚心实意敬畏神,遵守祂的旨意,有义行。「生」不仅是存活,也是有亨通、顺利、成功的生活。这字是未完成式,是有继续不断恒久的现象,引往永远。义人在审判的日子不被定罪,站立得稳。那时恶人站不稳,必遭毁灭(赛七9)。——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自高自大,心不正直」(「心」原文作魂)。钦定本译作「他们的魂自高自大,在他里面没有正直,惟义人因他的信而活」;修订本则译作「凡心不正直的人心失败,惟义人因他的信而活」。 此节明显是叫读者不要单往外表看,也要往里面看,是从属物的看到属灵的,从现今的看至将来的,从即席的、短暂的,看至终局的、永恒的。——巴斯德《归纳性研经》

 

【哈二4义人必因信得生】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的作者本仁约翰(John Bunyan 1628~1688),他由于英国的内战,被捕在牢狱中关了十二年之久,但他在狱中勤读圣经,对神未曾失去信心,因此,他以一个未曾受过多少教育的乡下人,运用圣经中的话语,写了一本不朽的名著:《天路历程》,鼓舞许多信心软弱的基督徒,为人们留下楷模,永远思念。

         一个有信心的人,即使他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他也能自心中看到阳光,自心中发出赞美的声音,这声音即使重重的牢锁也锁不住;他在绝望中仍然会有盼望、喜乐;他在压迫苦难中会有勇气、力量;也会因他的信,得到称义与新生命的契机。── 许天贤《先知的吶喊》

 

义人必因信得生路德马丁时代,教会因神学观念上的偏差,造成了许多弊端。路德在少年时代,一听见耶稣二字,便会全身发抖。这位耶稣不是慈祥的救主,乃是严厉的审判官。为这原因,路德天天心中恐慌,不平安,自知是罪人,无法得拯救,但又没有能力救自己。
  1505年,他听见一个朋友突然死了,这消息使路德极其悲观,不禁自问:我若这时死了,将会如何呢?一天他在路上行走,忽然雷电交加,震耳欲聋,路德惊恐地跪在路上大声哀求:上帝啊!这次我若不死,完全奉献给你。同年817日,他不顾父亲和同学的反对,进入奥克斯丁修道院。
  院中的僧侣以苦工来折磨他,扫地、抹桌、看门、打钟等都由他作。一有空,拿一只空袋叫他去讨面包,路德凡事顺服,很想望自己能多用一些苦工使罪担减轻一些,但当他翻开圣经时,看见神的圣洁,便觉得自己罪恶重重,心中越发不平安。他想是否自己苦工还作不够,于是仿效中古时代的僧侣,用鞭将自己打得皮破血流,几天禁食,妄图赎自己的罪愆。但也丝毫无济于事,他常在作礼拜时大声喊叫:你们得救了,我没有份。这样,日复一日,路德忧愁患病,卧床不起。
  恰在这时,来了一位约翰·施道比次,他明白福音,有重生经验。他教导路德看基督的伤痕,和伟大的爱,神早已爱我们了,只要信他,罪都得赦免。此时,路德心中出现了一个新世界。
  1511年,路德奉派去罗马,他对罗马一直抱着许多幻想,这次他有机会去瞻仰这伟大的城,心中无限快乐。当他看见这座落在七座山头的罗马城时,不禁俯伏于地,以口吻土:神圣的罗马,我问你安!” 可是路德到了这里,见教会中的人,修道士们,奢侈宴乐,作威作福。路德规劝他们,谁知不但不听,反而恼羞成怒,将他赶了出去。一天,路德进罗马城宏大的教堂,其中有一架楼梯,据说是主耶稣被彼拉多审问时走过的梯子,据说谁用膝盖跪着爬上梯子的都可赎罪,路德也跟着别人跪着向上爬。到了中途,突然一个声音如雷击中了路德马丁:义人必因信得生。路德不禁满脸羞愧,自从这次以后,他立下了改革教会的决心。对罗马的腐败,虚伪有了清楚的认识,对救恩之道更加明白了。 ── 佚名《喻道小品》

 

Hab. 2.4 Precepts of the Law

The Jews in the Talmud have the saying, ‘The whole law was given to Moses at Sinai, in six hundred and thirteen precepts.’ David, in the fifteenth Psalm, brings them all within the compass of eleven. Isaiah brings them to six (Isa. 33.15); Micah to three (Micah 6.8); Isaiah again to two (Isa. 56); Habakkuk to this one, ‘The just shall live by faith’. ── Archibald NaismithOutlines for Sermons

 

【哈二5  迦勒底人因酒诡诈,狂傲,不住在家中,扩充心欲,好像阴间。他如死不能知足,聚集万国,堆积万民都归自己。」

         酒是诡诈的,使人亵渎,失去理性,没有智慧(箴二十1)。酒使人狂傲,因为亵慢与狂傲是相连的(箴廿一24)。这里不但提说侵略者酗酒的狂态,也将酒人格化,将酒当作恶人,恶人与恶人为伍,狼狈为奸。不住在家中」也似乎在意义上不甚清楚,所以有译为「不能久住」,「不能长存」,这里恶人必早日灭绝的。如从表面来解释,醉酒的人常往外跑,侵略者也不安室,无法定居在国内,必向外发展,以战争为手段,掠夺财物,贪得无厌。以阴间来描绘贪婪的心,因为阴间容纳死人,没有一个足够的限额。死亡吞灭人的生命,也永远不会满足。阴间好似有一个扩大的口,所以是有永不满足的欲望。阴间是离去的生命。「故此,阴间扩张其欲,开了无限量的口,他们的荣耀、群众、繁华、并快乐的人,都落在其中。」(赛五14)——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6  这些国的民岂不都要提起诗歌并俗语讥刺他说:祸哉!迦勒底人,你增添不属自己的财物,多多取人的当头,要到几时为止呢?」

         这些国的民,是被侵略者压迫的。他们是受苦的一群。在艰困中看到迫害他们的消遥法外,不怕神,一定有最后的结局。所以他们在怀恨中,要唱歌来泄忿,作讥刺的话。里以三个不同的用词,说明一件事。诗歌是讽刺的歌曲(参阅赛十四4;弥二4)。「讥刺」也是这类似的诗歌,常以譬喻的方式。「俗语」原意为「暗语」即隐喻来说出心中的忿恨,对侵略者作无情的批判。这些可说是伤痕文学,是受苦者在压迫之下的心声。先知就将这些表达出来。

         「当头」一字若分为两个字,就成为「厚土」──厚实的土块。这是英文钦定本的译词,不易解释。有人用这「厚」字,将当头作为「轭」,就是「多多加重别人所负的轭」,这样在涵义上比较合理。要到几时呢?」神是否加以干豫?神是否阻止或禁止他们。正好似先知哈巴谷所提出的问题,是一种困惑,也是一种盼望,在盼望中甚至有一项确据,有一天罪恶必然消除。——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7  咬伤你的岂不忽然起来,扰害你的岂不兴起,你就作他们的掳物吗?」

         「扰害你的」原意为「摇动你的」,将你从睡梦中摇醒,使你不得清静,没有安全。他们可任意掳掠,你就作他们的掳物。「扰害」因有「摇动」的意思,也可译为「颤抖」,「那使你颤抖的」再将你作为掠物,但是有一天也必成为你的掠物。报应的公义必会实现。——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8  因你抢夺许多的国,杀人流血,向国内的城并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强暴,所以各国剩下的民都必抢夺你。」

         侵略的罪行,已经到了极点。物极必反,抢夺的必被抢夺。当时侵略的范围那么大,那么普遍,祸及万方,向各国、各城、各民都加以杀害,现在各国有剩下的民必然报复,给予侵略者严重的打击。

各国剩下的民,就是在患难中没有消灭的,他们感到有责任为已逝者报仇,因为这些受苦的灵魂自身无法申冤。但是那些余下的民,也都不是全受欺压的。有的在他国未受其害的,也必须先发制人,如玛代波斯人。他们看见巴比伦的暴行,就起来攻击这恶贯满盈的侵略者,现在那抢夺的,被抢夺了。——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9  为本家积蓄不义之财、在高处搭窝、指望免灾的有祸了!」

         不义之财是罪行,这是以欺压的方法榨取人而获取的。这是侵略者建国的方法,本家是指本国。他们以这样的方法来巩固本国的经济。他们在高处搭窝,如同鹰鸟一般,以为这样就有十足的安全。这样盗贼都没法来侵扰(参阅俄4;耶四十九16)。巴比伦的城墙高耸,是人们所共知的。他们以为有了高墙,城内必有安全,掠夺来的财物可妥为保存。其实这样的指望,以为可以免灾的,必没有好结果。——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0「你图谋剪除多国的民,犯了罪,使你的家蒙羞,自害己命。」

         本来想剪除各国的人民,来掠夺他们的财物。结果所图谋的,反遭致羞辱,使自己的家国受损(参阅诗七15及以下;耶七19)。要剪除别人,反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动刀的,必倒在刀下(太廿六52)。这是公义的报应,无人可以逃避与否认。但是行恶者仍不悔悟。——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1「墙里的石头必呼叫;房内的栋梁必应声。」

         侵略者的罪行并非完全没有被注意。事实上房屋的建筑材料也可作证。这些也许取自被征服者的地方。木石虽是无言的,但他们都要抗议。他们无言的见证,成为更响亮的声音,向侵略者提出严重的抗议。

         「栋梁」一词是少有的字,在旧约其他经节中没有出现,可能是横梁,为支持墙壁之用。这些木石也已忍无可忍,希伯来人心里是将这些非生物人格化,与人有一样的情绪。——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2「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祸了!」

         侵略者以屠杀来取城,在破坏之余,再强迫奴工以血汗来建城。这城不是毁坏的城,而是侵略者本国的城。他们本国的兴盛,建筑在别国的衰败上。他们建筑本国的城邑,但是以强暴凶杀为能事。参阅弥迦书第三章十节,可以看见类似的情形。所以侵略者在本国的建设,用的是抢夺来的财物与建筑材料,也用掳掠来的战俘奴工。——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3「众民所劳碌得来的被火焚烧,列国由劳乏而得的归于虚空,不都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吗?」

         在本节的语句次序,应从末句开始:看哪,这不都是出于万军之耶和华么?以问句开始,是十足有力的警语。万军之耶和华才是常胜公义的战士,祂必消弭战争,除去侵略的暴行。主怎么能无止境地容让这样的暴行继续下去呢?万军之耶和华是公义的审判主,祂的作为必然显明。战争常以火来描述,所谓战火,众民劳碌得来的财物,都在战火中焚毁了。列国曾尽力建设,耗尽一切资源,最后仍必毁坏而灭绝。这是指着侵略者自身的遭遇,因为他们曾将众民与列国劳力获取的财物抢夺过来,而自身也必这样遭受损失与灭绝。耶利米书第五十一章五十八节以类似的话描述巴比伦的结局。——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4「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当侵略者败亡灭绝之后,耶和华的国度就要实现。这国度是普世的,浩瀚如海,而且也有深度,如水充满洋海一般。耶和华统管万有,祂有绝对的权能(赛十一9)。

这是耶和华的荣耀,人必须认识。这样的认识(或知识)是普遍的,在全地。有海洋那样辽阔。这属灵的知识也是十分丰富的,多少的水纔能充满洋海呢?丰满有余的真理洋溢在人心,在各处。这是多么深沉,深不可测,如洋海那么深。这知识也是永久的,好似海那么久长。海是不会枯竭的。——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5「给人酒喝、又加上毒物、使他喝醉、好看见他下体的有祸了!」

         「加上毒物」是中译词,应解释为「忿怒」的意思,因为酒有烈性,刺激人的情绪,容易暴怒或其他失态的错事。他们灌酒,是强制性的,或带着怒气来强迫,所以是十分强暴的行为。那些被掳者被灌醉之后,一定十分失态。于是征服者就看为笑谈之资料,甚至看对方赤露的身体而发笑,露体是羞辱的表征(参阅创九22;赛四十七3;哀一8;结十六36,廿三29)。——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5酒的祸害】引诱人去喝酒,就ˋ十邦助人养成一种导致羞辱和贫穷的坏习惯,而且这种坏习惯会使他倾家荡产(箴廿三29~35)

         从前有一个人坐火车旅行。坐在旁边的旅客取出一瓶威士忌酒请他喝。那人说:「谢谢,我们不喝酒。」那旅客表示很遗憾地说:「怎么?你不喝酒,哈哈,你没有尝到人生个中滋味。」

         那人回答说:「是阿,我没有尝到醉酒晚归,侮辱妻子儿女的苦味,也没有尝到喝得头昏脑涨,无法上班的苦味。我没有因嗜酒如命,丢掉饭碗的苦味。我也没有尝到花用金钱助人沉沦的滋味。照你所说,我没有尝到的实在太多了。」── 申乐道《小先知书讲解》

         汤姆士?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说:「我为要多用头脑思考,所以我舍不得用酒污浊我清晰的脑筋。酒如同砂之于马达,必定毁坏我这一个头脑。」

         魔鬼告诉人说:喝酒才是顶聪明的事。请别听牠的谎话(箴二十1)。── 申乐道《小先知书讲解》

 

【哈二16「你满受羞辱,不得荣耀;你也喝吧,显出是未受割礼的!耶和华右手的杯必传到你那里;你的荣耀就变为大大地羞辱。」

         侵略者肚腹中充满的不是酒,而是羞辱。这羞辱代替了荣耀。荣耀是指荣华富贵。但是他们的荣华已经消失,不复存在。「充满」也可译为呕吐,醉酒的人呕吐,把食物都吐出来,迦勒底人也将抢夺的一吐干净,不再有甚么荣华了。在动词上是现在式 ,实在是豫言不久的将来。

         「未受割礼的」在意义上似不十分清楚。大多学者将这动词更改为「昏醉」,这是令人昏醉的杯(亚十二2以及赛五十一1722)。七十士译词也作如此的解释。这是神忿怒的杯,由祂大能的右手传过来。右手是代表神的公义与大能。神传到他面前,他不能拒绝。现在是他自己喝醉了,喝尽神忿怒的杯。他自己失态了,有极大的羞辱。——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7「你向黎巴嫩行强暴与残害惊吓野兽的事必遮盖你;因你杀人流血,向国内的城并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强暴。」

         利巴嫩是以香柏树闻名,可作建筑之材料。大卫与所罗门王从推罗的希兰得着香柏木(撒下五11;王下五1-11)。据说亚述王也采伐香柏木为建筑房宇之用。他们究竟怎样破坏,行强暴,并未详细说明。可能他们用来建筑偶像的庙宇,为耶和华的百姓所憎恶(赛十四8)。也许他们滥伐树木,使树林破坏。尤其在树林中残害惊吓野兽的事。他们也许为打猎,不惜将树林糟践,破坏生态,也是极大的罪。自然界也必提出抗议,无论是生物或非生物(参阅一11),都会表示不满。他们因战争蹂躏城市,屠杀众生,滥施强暴。他们必成为众矢之的。公义的报应必临到他们,因为他们草菅人命,任意杀害;因为他们残杀野兽,杀害他们;因为他们蹧践城市,使地荒凉;因为他们破坏生态与生命。所以他们不能逃罪。耶和华的右手已经提着忿怒的杯,命他们喝下。有人认为不仅迦勒底人有这罪行(诚如上述),甚至约雅敬也同样干罪(耶廿二1520-2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8「雕刻的偶像,人将它刻出来,有甚么益处呢?铸造的偶像就是虚谎的师傅。制造者倚靠这哑巴偶像有甚么益处呢?」

         偶像是虚无的。有许多经文都特别强调这个观念(如撒上十二21;赛四十四11;耶二811,十六19;赛四十六章;耶十章)。

         「有甚么益处呢?」益处是指拯救的能力,偶像那里有甚么功用。这里提出的偶像,用了不同的名字。雕刻的偶像,是用木石的,铸造的偶像,是用金属的。这些都是对象而已,毫无生命气息。这些都是虚谎的师傅。这里不是指异教的师傅,如祭司先知(赛九15)。偶像既是虚无的,就全是谎言,毫无真实可言。但人们当作师傅,可以信靠及依赖,而竟取代永生的真神(参阅林前十二2)。

         偶像是哑吧,不能言语,也全无效能(参阅诗一一五4-8)。偶像是虚无的,虚谎的,不真实的,无功效的,无价值的,只有混淆信仰,歪曲人性。——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19「对木偶说:醒起!对哑巴石像说:起来!那人有祸了!这个还能教训人吗?看哪,是包裹金银的,其中毫无气息。」

         敬拜偶像的人有祸了,因为他们的迷信,不仅自身陷在虚谎之中,也以虚谎欺诈别人。他们更没有犯罪的感觉,以致在宗教上麻木不仁,在道德上完全无能。叫醒偶像,是极尽讽刺的能事。列王记上第十八章二十七节以利亞嘲笑那些拜巴力的说,巴力可能睡着了,你们当叫醒他。偶像睡觉,是不活动的,现在怎么叫得醒呢?偶像根本连睡觉也不可能。只有耶和华是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诗一二一篇)。「这个还能教训人么?」教训就是指示与引导,有问必有答,有求告的就得应允(赛四十一26,四十六7)。但是偶像完全无能。偶像只是对象,用金银包裹的,都不是有生命气息的,更无位格可言。它本身既无生命,既不可能是生命的根源,也不能赐给生命或保护生命。但人竟然可以堕落到这样地步,完全倚靠偶像,罪恶使人愚妄无知,完全在昏暗之中,理性受歪曲,情绪受控制,行为却放荡,自趋灭亡之途而不自觉察。拜偶像的人真是有祸了。——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哈二20「惟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

         这是整个诗歌的结语。在描述虚无的偶像之后,再转向耶和华。祂是多么伟大华丽,在祂的圣殿中,不受世界的罪恶与熙攘所侵。这圣殿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诗十一4;赛六1;弥一23)。神坐在高天之上,有绝对的权能,在鉴察并眷顾地上的众生。祂的圣殿是祂的居所,是祂的宫殿,祂坐着为王,统管万有。这是祂的法庭,律法的尊严在那里,祂要秉公义审判万民,这是祂荣耀的显现之所在。人们不可任意说话或行动,必须在静默中颤抖、惧怕,存敬畏的心等候。全地的人都当肃敬(参阅亚一7及二13)。在静默中有十足谦恭的心,等候祂恩典的启示。——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哈巴谷书》

 

【从神而来的挽歌:哈巴谷宣告神毁灭巴比伦】

   一、哈巴谷的期待:「要观看」(二1

   二、神的训诫:「要写」(二2~5

       1、神清楚的启示(二2

       2、神肯定的启示(二3

       3、神谴责的启示(二4~5

   三、哈巴谷所给的注释:「有祸了」(二6~20

       1、威迫的祸患(二6~8

       2、放纵的祸患(二9~11

       3、凶恶的祸患(二12~14

       4、侮慢的祸患(二15~17

       5、拜偶像的祸患(二18~20

——《信徒圣经注释》

 

【在望楼求主显现的祷告(哈二1~4)这是进步的祷告

  一、态度: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二1上)

     1、立定志向——本段好像是与上紧连,仍是一次的祷告,但“我要”二字,可知他是另定了一个坚决的志向,非达目的不停止的祷告,故“我要”。

     2、站在望楼——要立在高的地步,时时瞭望着教会有何危险,有何仇敌,有何需要。

     3、时刻警醒——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是表明一种儆醒谨守的态度,毫无倦怠困惫的样子。

     4、急切等候——站在那里,也是表明一种等候,且是急切等候的态度。

 二、希望:“看耶和华对我说什么话,我可用什么话向他诉冤”(二1下)

     1、要得主的指示——“看耶和华对我说什么话”。祈祷是神人双方的事,属灵的电话打通了,自然石天上的回响。

     2、要诉我的冤屈——“我可用什么话,向他诉冤”?不论我们心中受了什么压迫,有何疑难,都可在神前陈述,心中立时就得安慰。质言之,祈祷的希望,第一,即得了主的“耳朵”,听见我祈祷的声音;第二,即得了主的心,把他的心意指示我。

 三、结果(二2~4

    1、关于历史的——哈巴谷在望楼上祷告所得的结果,关于以色列历史方面的:

      1)要清楚宣示(二2)。因关系之重要,要传报与各处,快快传报,跑到各处,随跑随读,读与各地之人听而且写出来,也可传于后世。

      2)要等待主的时候——此默示必要应验,也必快快应验,但还须稍待时日。这默示的应验,即关于巴比伦败亡等事,还要迟延,必须等待主的时候来到。

      3)义人必因信得生——主的默示既然要等到主的时候方可应验,一般目中无神、不信神默示的人,不免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不信默示,不以神的话为然,时日一到,终逃不了神的判断,但那些敬畏神的义人,以信等候神旨意的人,终必因信而得生。

2、关于灵意的——按着圣经,不但有有形的巴比伦,也有无形的巴比伦,此无形的巴比伦,把世界一切人类,全都掳去。惟赖主的救恩,“义人可因信得生”,民即赖主的救恩,可“因信称义而得生“,永远解脱巴比伦的俘虏。

——贾玉铭《圣经要义》

 

【信心等候的表达】

  一、信心的态度(13)──「守望所」原为监视人动静、为自己同胞的安危及时发出警报的地方,哈巴谷先知虽然内心仍然有矛盾、挣扎,但他仍然忠实地执行守望之责,他要留意神的回答,以便他能实时发问,他要为神子民的前景讨个明白,他深信神必回答。

   二、信心的生活(4)──「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宣告在此的意思是「因信而活」,属神的人必须对神的作为有信心,知道恶人终必灭亡,纔能在困境中过着倚靠神的生活,以致最终能得着生命之福。新约圣经也曾二次引用本节(罗二17;加三11),证实信主耶稣得永生的道理。

   三、信心的洞见(519)──神继续指出迦勒底人的结局,他们所犯的罪,成为不能改变的祸害:贪焚掠夺变为遭人掳掠(58),贪图不义变为自掘坟墓(911),暴虐取利成为一贫如洗(1214),欺诈恶毒得回同等报应(1517),?敬侍偶像变为毫无帮助(1819)。自高自大,心不正直的人,因没有认识神的荣耀,终究不能得福。

   四、信心的敬拜(20)──比对偶像的无能,永生神正在祂的殿中,祂使所有反对祂的与一切权力都默默无声,智慧人因认识祂都心存敬畏来崇拜祂、等候祂的作为。

——《新旧约辅读》

 

【信心的等候】

   一、信心的态度(1~3)

         1.忠实地执行守望之责,因信神必回答(1)

         2.忠实地记下神回答的话(2~3)

   二、信心的生活(4)

   三、信心的管见(5~19)

         1.贪婪掠夺变为遭人劫掠(5~8)

         2.贪图不义变为自掘坟墓(9~11)

         3.暴虐取利成为一贫如洗(12~14)

         4.欺诈恶毒得回同等报应(15~17)

         5.敬侍偶像变为毫无帮助(18~19)

   四、信心的敬拜(20)

── 黄建盘《时代的呼声》

 

The Just shall Live by his Faith (2.4)

I. The Place of Trust—the Watchtower (v.1)

II. The Pledge of Trust—‘it will surely come’ (v.3)

III. The Power of Trust—‘live by his faith’ (v.4)

Verse 4 is quoted three times in the New Testament, with the emphasis as follows:

   1. Who shall live by his faith?—the Justified (Rom. 1.17)

   2. By what shall the just live?—by his Faith (Gal. 3.11)

   3. What shall the just do by faith?—live for God (Heb. 10.38 as did those whose faith god honored in Heb. 11)

── Archibald NaismithOutlines for Ser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