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概论

哈該書的日期比西番雅書至少要晚一個多世紀。先知西番雅大約是活在耶路撒冷被毀(主前五八六年)的前半個世紀(主前六三六年);而哈該則活在大災難之後五十多年(主前五三0年以後)。西番雅預言會有審判,哈該則生活在這審判的後期,那時擺在猶大民眾之面前的,完全是另一個歷史。

除了知道哈該的日期,我們對他所知甚少。對於他的父親,或者家庭背景,我們一無所知。他被稱為先知,是因為他從事宣告神話語的工作。書中的五個日子,特指先知的事工時期:這些事情發生在主前五二0年八月和十二月之間。但是如果把哈該的整個先知事工,都限定在這四個月內,那樣是錯誤的。反而應該說先知在這個短暫時期的生活和事工獲得保存下來給後代的人。我們甚至不知道當時先知年齡多大,也不知他這段短暫工作時間處於他一生人中那個時期。

 

{\Section:TopicID=235}哈該書的背景

先知生活和工作的時期,是以色列人最困難的時期之一。六十六年以前,也就是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軍隊攻破,聖殿也被毀壞。大部分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擄到巴比倫;其他逃脫的人,寄居到外邦各國,都,是遠離他們的家園。只有小部分仍留在應許之地;當時沒有領導人,雖然生存下去,但沒有異象,也沒有意志力保持耶路撒冷原有的信仰。

國際形勢在主前五三九年開始起變化。新興的波斯帝國,在古列王的領導下,打敗了巴比倫,變成被擄的猶太人的新主人。古列王也許早在主前五三八年,就開始讓猶太人回國。這樣猶太人經過半世紀以後,開始遷移回到他們自己的祖國,許多人是未見過這土地的(指那些出生在被擄之地的人)

在主前五三八年和以後的年間回歸家園的猶太人,看來曾有小部分有意要重建主前五八六年被毀的聖殿。但是他們的努力卻是徒然的。他們大多數經過許多勞苦才能在新環境中活下來。雖然重建聖殿的基址已被清理和作好準備,但是看來很難進行如他們所盼望的重建工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先知哈該就出來工作。被擄以前的先知們服事的是一個背逆神的民族,現代哈該所面對的卻是那些疲乏和對神冷淡的居民。有些人只是僅僅希望生存,另一些卻希望可以過得舒適的,大家沒有任何的異象。令人更心痛的,是乾旱和各種農作物失收。所以對大多數在主前五二0年的以色列人,似乎沒有時間去為國家的聖殿憂慮。聖殿已經荒廢數十年;多數人認為直到經濟情況有所改善的時候才有行動。

哈該是當時極少數有看見的人,他認為儘管經濟情況不好,但是必須重建聖殿。貧困並不能作為容許聖殿繼續處在可悲情景的原因。從信仰的觀點來看,聖殿是一種神與祂百姓同在的象徵;當它仍處廢墟的狀態,信心就沒有活潑的希望。聖殿曾經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驕傲;一旦還處在毀壞的狀況,人民就沒有希望恢復民族的自尊,人民也就缺乏希望,從他們現在的沮喪環境中得以解脫。

哈該是一個有異象的人,他希望看見耶路撒冷的聖殿重現昔日的榮耀,這樣他才能大膽地宣告神與祂的百姓同在。除非他能夠說服全民,特別是他們的領袖,使他們下定決心從事艱苦的重建工作,否則他的異象將只是白日夢。哈該書讓我們看到從漠無關心至採取行動之間的一些作法。它本身並沒有記載重建聖殿的事情,但是它描述了一位為實現他的異象作出行動的人。

 

{\Section:TopicID=236}本書的性質和信息

這簡短書只有二章,一共三十八節。都是用詩體寫成的。

儘管這卷書是那麼簡短和缺乏背景資料,但它準確地指出日期。它一共提出五個日期(115;二11020),在公元前五二0年八月到十二月之間。這些日期為整本書提供了架構,把它分成五段(下面將按照這五段來進行注釋),也有一些解經家懷疑一章十五節的日期不完整,只把這本書分成四個單位。

從這本書的形式看來,它很明顯是由哈該一些預言式的宣講(宣講)編輯而成的,這些宣講主要是論及聖殿重建的事工。哈該在這些敘述中一直是以第三人稱()出現,有可能這些話是由他的門徒編輯而成。

{\Section:TopicID=237}哈該是一位理論家,也是一位實踐者。他對聖殿有特別的看見(異象),知道它對選民的重要;他也有能力、衝勁、和智慧,去將他的異象變為具體的行動。

要掌握這卷書的意義,必須認識先知所處的時代。他正努力要求一個失望的國家講復興的信息,並且指出行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