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第二讲

                                        有上帝同在就不用懼怕

 
經文:哈該書一:12—二:9

在前一講有提過哈該指出這些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在得到機會返回故鄉重建家園之後,他們一直忙著建造自己的家園,並且蓋了很漂亮的房子居住,但卻把敬拜上帝的耶路撒冷聖殿給荒廢了。先知哈該說這是上帝所不喜悅的事,同時,他也傳出了上帝將會對以色列人採取嚴厲的回應態度,好讓他們知道荒廢上帝聖殿,等於是在藐視上帝拯救的恩典一樣。

為甚麼是這樣?我已經有說過,先知傳出上帝的話指出,這些返鄉的以色列人,並不是沒有房子住,而是住在裝潢很美麗的住宅。但他們卻讓敬拜上帝的耶路撒冷聖殿荒廢著。而這一荒廢,不要說巴比倫帝國拆毀的時間長達五十年之久,就僅僅以他們從巴比倫返鄉回來開始算,到先知哈該的時候,也已經過了快接近二十年的時間了,在這麼長的時間中,他們卻一直都任由聖殿荒廢著,這是非常說不過去的。因為心中真正會敬畏上帝的人,是絕對不會允許敬拜的場所變得如此的。如果是能力的問題,這是可以原諒的,就像我們有的原住民教會,因為在經費上有困難,因此,往往建造禮拜堂只蓋到一半就停工了一樣。然後他們又去賺錢、募款,籌到多少款項,他們就建造多少工程。這種事上帝會很清楚,不用人擔心。
就像這樣,上帝也很清楚這些返鄉的以色列人,並不是在經濟上有困難,而是他們已經不再把敬拜上帝當作最重要的一件事。否則不會是這種態度在看待上帝的聖殿。

如果我們翻閱約翰福音第四章廿三至廿四節,就會看到耶穌基督和一位撒馬利亞的婦人談話時,耶穌基督就很清楚地說到,敬拜上帝要用心靈敬拜。因為上帝是靈,敬拜的人要用真誠和心靈敬拜上帝,不是用表面的裝飾。這可幫助我們認識一件事,上帝並不是要以色列人建造堂皇的聖殿。因為當年所羅門王建造的聖殿非常美麗、耀人眼目,可是,聖殿還是被敵人巴比倫帝國給摧毀了。但是,任由聖殿荒廢,正好表示出這些以色列人的心靈已經荒蕪了,才會使他們用這種毫不關心的態度來回應上帝拯救的愛。
若是我們從使徒保羅所說的話來看,也有很值得我們省思的功課。他說我們就是敬拜上帝的殿,他說上帝的靈就住在我們的裏面(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6)。他甚至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住在你們裏面,是上帝所賜的。你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哥林多前書六:19)

這樣,我們從耶穌基督和使徒保羅的教訓中可以看出一件重要的信息:一個真正敬拜上帝的人,必定會隨時注意把自己的心靈保持乾淨,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中心。因為我們的心靈就是上帝同在的場所,是用來敬拜上帝的。因此,當敬拜上帝的心荒蕪的時候,就不會有誠實的心靈敬拜上帝;當一個人真心敬拜上帝時,他一定會很在意內心的準備,而這很自然地就會流露到外面來。

荒廢,這是指都沒有整理,雜草叢生的狀態。更嚴重的,就是成為野獸、野鳥等各種動物寄居、雜物堆積的地方。把敬拜上帝的地方荒廢到這種程度,這是很難解釋得過去的,除了可以說根本就不把上帝放在眼裏之外,實在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這也是為甚麼上帝會那麼失望且那樣生氣的原因。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內容:

第十二至十五節:
12於是,所羅巴伯、約書亞,和所有從巴比倫流亡回來的人民,遵照上主││他們上帝的命令去做。他們因為害怕,就聽從上主的使者││先知哈該的話。13哈該向人民宣告上主的信息,說:「我答應要與你們同在。」14上主感動了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以及所有流亡回來的人民;他們就為上主、萬軍的統帥││他們的上帝重建聖殿。15這事發生在大流士作皇帝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究竟是先知在講話了,且是傳講上帝的信息,於是,以色列人開始注意聽上帝的信息是甚麼。我們也注意到一件重要的信息,就是真正的先知不會是只為了要贏得人的喜歡而傳講好聽的話,卻沒有將上帝的信息真實的傳遞出來。因為上帝的話並不一定好聽,但祂的話語卻可使人獲得生命。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的話有如「雙刃的劍」,會刺透人的「靈和魂」,以及「骨髓和關節」,也能判斷人心中的「意念和慾望」(參考希伯來書四:12),上帝這種信息必定使有罪的人聽了之後,感到無法忍受。但問題是上帝真實的信息必定和人生命的生存有密切關係,就像詩篇的詩人所說的,上帝的話是導引我們的燈,也是我們路上的光(參考詩篇一一九:105),是使我們獲得永恆生命的力量。這也是主前第八世紀先知阿摩司對他那時代的以色列人提出的呼籲,他告訴他那時代的以色列人,要聽上帝的話,否則即使擁有世上的一切,生命依舊不滿足、缺乏,如同飢渴的人一樣(參考阿摩司書八:11—12)。

第十二節讓我們看到,先知哈該所傳講上帝的信息被這些從巴比倫回來的以色列人聽到了,他們的心確實受到極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使他們的心醒悟過來而表示願意聽從,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要注意第十二節這裏說以色列人和他們領袖們聽了之後,就「聽從」先知哈該傳出上帝的信息。所謂「聽從」的意思就是指「敬畏的心」。「敬畏」上帝的另一個意思,是指以上帝為中心,把人的意念和地位排開。這樣就和原本他們的態度有極大的差別了;他們原本都是只在意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和生活需要,且將自己的房子都裝潢得非常美麗。現在改變了,他們知道上帝已經在生氣了,於是趕緊改正過來,表示他們確實知道能有今天,是因為上帝的帶領、保守、賜福。否則,他們只有持續生活在奴隸環境中的份而已。
第十三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在這裏上帝透過先知哈該傳出信息,上帝表示要與以色列人同在。這句話在哈該書連續出現三次,就是現在這裏所讀的,再來就是第二章四至五節都有出現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上帝表示要與某某人,或是某個族群同在時,那就表示上帝要成為他們的主、帶領者、保護者。上帝說這句「我要與你同在」的話,可說是整本聖經最中心的一句話,表示上帝要與祂揀選的子民同在,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賜福。

只要有上帝與我們同在,有甚麼好懼怕的?有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有甚麼不能成就的事呢?這也是整本聖經帶給我們最好的信息,也可說是最重要的信息。
基督教信仰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上帝乃是「無所不在」的上帝(參考詩篇一三九:7—10),同時也「無所不能」的上帝(參考創世記十八:14,約伯記四十二:2,馬可福音十:27),並且是「無所不知」(參考詩篇一三九:1—3、15—16,羅馬書八:27,約翰一書三:20)。在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就很清楚說出這樣的信息:

「不要怕,我與你同在;
我是你的上帝,你還怕甚麼呢?
我要使你堅強,要幫助你;
我要保護你,要拯救你。」(以賽亞書四十一:10)

先知以賽亞傳出這樣信息給以色列人,要他們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只要有上帝同在,就不用怕有甚麼仇敵攻擊,或是險惡的道路阻擋著。
我們甚為熟悉的詩篇第廿三篇四節,大衛的詩歌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說:

「縱使我走過陰森山谷,
我也不怕災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用杖領我,用棍護我。」

「陰森山谷」,表示對生命有威脅的地區、路徑,但是不用害怕,因為有上帝同在,就是在最危險的地方,也因為有上帝帶領而得到平安。
基督教信仰給我們最好的信息就是這句上帝所應許的話,祂要與我們同在。雖然聽起來好像是很平常的一句話,但卻是最重要的信息。
很可能就是因為先知哈該傳出的信息中,讓以色列領袖們感受到上帝似乎要離棄他們,他們趕緊醒悟過來而做出重要的決定,要開始建造已經荒廢的耶路撒冷聖殿。換句話說,他們知道沒有真實的心敬拜上帝,即使他們居住在最堂皇美麗的房子,也會因為失去上帝的庇護而再次淪陷。因此,現在他們聽到先知哈該真實地將上帝的信息傳遞出來,終於使他們醒悟過來而決定要聽從。也因為這樣,上帝接納了以色列人真實悔改認錯的心,也歡喜他們願意用「敬畏的心」來回應上帝的話。因此,上帝在這裏很清楚地表示要與以色列人同在。

若是我們看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就會發現他們曾經計畫要重建聖殿,但顯然遇到了許多困難。這種困難就是有撒馬利亞人和一些已經和外族通婚、沒有被擄到巴比倫去,但卻是在信仰上並沒有忠實於上帝的猶太人,有這些人出來阻擋這些返鄉的以色列人進行重建聖殿的計畫,導致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的計畫受到了延誤和阻礙。有可能因為這樣,使他們原本熱心要重建聖殿的意念給磨損了許多。現在上帝要與他們同在,就會增添他們的力量,好克服他們原本膽怯、冷淡的心志。

第十四節很清楚上帝最先回應給以色列人的,就是「感動」他們的領袖群,使他們決定開始動工興建。這裏用「感動」這個詞,也可說是「激勵」,意思就是轉變他們原先害怕、膽怯的心境,使他們開始看見亮光和希望。因此,就開始有了積極的動作出現。這是一股激勵人心的力量,不是來自人本身有的,而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這樣的力量才能夠排除所有的困難,使重建聖殿的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第十五節,先知哈該文獻的一個特色,就是記下了確切的時間,這對在查考聖經的工作上有很大幫助。在第一章一節提到上帝的信息在六月一日出現。前面已經有解釋過,這個時間就是在主前五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或是九月初一。現在則說時間是在猶太曆的「六月二十四日」,這個時間就是在九月二十一日。

第二章一至五節:
那年的七月二十一日,上主再次藉著先知哈該說話。2他要哈該轉告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以及人民,說:3「你們當中有沒有人還記得以前的聖殿多麼華麗?現在怎麼樣呢?看起來不是一文不值嗎?4可是,所羅巴伯、約書亞,和這地的人民哪,我││你們的上主再三地勸你們,你們要剛強,要努力工作,因為我││萬軍的統帥與你們同在。5你們從埃及出來的時候,我曾經和你們立約,答應要常與你們同在。我現在仍然與你們同在,所以不要害怕。

在第一章一節提到日期是在八月底九月初。然後在第一章最後一節再次提到確切的日期是在猶太曆「六月二十四日」,這個日期也就是現在的九月二十一日。現在又再次提到日期是在「七月二十一日」,這日期就是「十月十七日」。這時間也可說是猶太人三大節期中的一個,那就是第三個節期──住棚節。
住棚節,另一個名稱叫「收藏節」(參考出埃及記廿三:16b),這是收割五穀、果實等農作之後,準備過冬的時候,對以色列人來說是歡喜的節期。因為這節期有連續長達七天的時間可慶祝。在這節期中,大家會喝酒歡樂。

如果將這資料比對第一章九至十一節,就會發現原本他們期待有豐收的季節,但上帝並不賜福,結果發生了嚴重的歉收。甚至連僅有的收成也將會因為上帝的懲罰而變成腐敗之物。
第二節,先知哈該再次轉達了上帝的信息給這些猶太人領袖,和返鄉的以色列人。原因和他們說要建造耶路撒冷聖殿,可是從六月二十四日開始(參考一:15)到現在的七月二十一日,已經有一個月時間,顯然工程的進行並不是很順利,或是真的依照他們回應上帝的話去進行。這可能與他們在準備過「住棚節」之前,也曾有過一個重要節期,就是「贖罪日」,這是猶太曆的七月十日。而且在七月初一,就要先吹號角,全天敬拜上帝、獻祭,不可以工作(參考利未記廿三:23—24)。然又要為了要慶祝住棚節用去許多時間,這是個大節期,家家戶戶都會準備慶祝的用品和節目,何況這個重大節期長達七天之久。因此,建造聖殿的工程必然會延誤,這是可以預期得到的。

第三節讓我們看到上帝透過先知哈該用反問的話來提醒以色列人。上帝要他們回想從前耶路撒冷堂皇的樣子。當先知哈該在傳遞這信息給以色列人時,在他們當中可能還有一小部份的人是在主前五八六年之前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者。因為該年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將耶路撒冷城摧毀,並且燒毀了聖殿。現在距離他們返鄉回來,再加上經過了長達二十年荒廢的時間,總共已經過了七十年時間。這也說明了他們當中還有人高齡超過八十歲的人,才會還記得耶路撒冷聖殿堂皇美麗的盛況。因此,這些人不會是多數,可能還有幾位吧。

但重要的不是在這些人,所有以色列人都會聽過長輩口中所述說的耶路撒冷聖殿之榮耀景況。因為聖殿就是整個以色列民族認為最為驕傲的建築和信仰中心。即使沒有看過,也會從長輩、祖先的口傳中分享這份榮耀。上帝要讓他們知道,不論過去的聖殿多麼富麗堂皇,祂現在要讓重建的聖殿勝過以前所羅門王時代之聖殿還要美麗、榮耀。

值得注意的是,住棚節在後來已經不再是因為收割之後慶祝的活動,而是已經改為紀念出埃及之後,進入曠野過那種居無定所漂流度日的時代,他們居住在帳棚裏的節期(參考利未記廿三:39—43)。這就是在讓他們知道以色列民族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全都是因為上帝拯救的緣故。就像現在他們能夠從被擄的巴比倫之地返回故鄉,也是因為上帝的憐憫、帶領才有今天的結果。

但要注意的是在第四節這裏,先知哈該並不是說上帝要求他們重返所羅門王時代所建造的聖殿之美,因為論財力、人力都不能相提並論。他是在鼓勵以色列人,不要因為現在能力有限,就自卑起來,這是不需要的。因為上帝並不是在看外表的美,而是要看內心是否真的尊崇上帝為生命的主,這點才是最重要的事。而一個真正以敬畏上帝的心在敬拜上帝的人,必定會體會的到上帝與之同在的力量。

第五節,可能是因為以色列人心中有不安、害怕。他們怕,可能與他們確實沒有能力將聖殿蓋得像所羅門王時代那樣美輪美奐。確實,他們沒有這樣的能力,如果我們看當年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聖殿所花費的金錢,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別的不用說,單單是建築工人就有三萬名勞工、七萬名搬運工、八萬名在山上鑿取石頭的工人,另外三千三百名工頭,看,僅僅工人就多達十八萬三千三百名之多(參考列王紀上五:13—16)。當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返鄉回來的總人口數,也沒有那樣多。根據尼希米記第七章六十六節的記載,返鄉的總人數也不過是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加上男女僕人七千三百三十七名、男女歌手二百四十五名,共計是四萬九千九百四十二名。只不過是所羅門王時代建造聖殿工人的三分之一。

我們了解即使波斯帝國的塞魯士皇帝有說過,這些返鄉建造聖殿的「一切費用由國庫支付」(參考以斯拉記六:4),但這與所羅門時代建造聖殿的條件還是一定會有某種程度上的差距。例如聖殿的牆壁只是用木板裝潢,跟所羅門王時代的整座聖殿內部都是用「金子貼的」,連「地板也是用金子鋪貼的」,要怎麼比(參考列王紀上六:22、30)?這也是為甚麼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會下命令用火焚燒聖殿之因,就是為了要拿金子的緣故。

雖然他們要返鄉的時候,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曾將當年巴比倫帝國從聖殿搜刮的所有一切財寶都歸還給返鄉的以色列人。但那只不過是敬拜用的器具罷了。即使有許多其它附加的財寶,也不能與當年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的花費相比。因此,先知哈該一再鼓勵他們要勇敢,不要害怕。因為上帝會與他們同在,幫助他們、帶領他們。

第六至九節:
6「不久,我要震動天地,搖撼海洋和陸地。7我要傾覆萬國,把它們的財寶帶到這裏來,使這聖殿富麗堂皇。8世上所有的金銀都是我的。9這新建的聖殿要比舊的更華麗;我要讓我的子民在那裏過繁榮安定的生活。」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宣佈了。

先知哈該傳出的信息很清楚,表示上帝不久就會有驚人的動作,就是會有地震這種災難發生。而且非常特別的地方,是這種地震將會連續不斷地出現。
古代的社會對地震所帶來之災難,一直認為是上帝極大忿怒的結果。先知阿摩司也傳出上帝要用地震來懲罰「以色列人敗壞的行為」(參考八:7—8)。先知以賽亞提到上帝的審判來臨時,必定會有大地震出現(參考二:19—21、十三:13、廿九:6)。地震可以表示上帝的懲罰,但也是上帝拯救祂子民的方法(參考以賽亞書廿九:6)。詩篇的詩人就寫出這樣的詩歌: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
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因此,縱使大地震動,
高山崩坍,墜入大洋;
縱使怒濤澎湃,群山震撼,
我們也不驚惶。」(詩篇四十六:1—3)

確實是這樣,當我們有上帝同在的時候,即使連這種使人最驚恐的災難──地震來到,也不用害怕。因為上帝是我們最好的拯救和倚靠。
第七節是比較困難理解的地方,那就是有了大地震出現之後,卻引發許多國家的人民將他們的財寶都帶到耶路撒冷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很難理解。不過,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曾提起有這麼一天,耶路撒冷將恢復過去建造之後最光彩的景象。他說:

「它們是從遠方島嶼回航的商船,
載著上帝的子民還鄉。
他們帶來金銀,
奉獻給上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
因為他使萬國敬重他的子民。」(以賽亞書六十:9)

從先知以賽亞這段詩歌可看出,最主要是上帝恢復了耶路撒冷的榮耀之後,就會有許多商賈客旅,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到這裏敬拜上帝。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入。就像今天的觀光業一樣,只要遊客多,該城市必定會增加許多財富。這節就是在表明聖殿的美,並不是因為裝潢美麗,而是在說許多人來朝聖,為的是想要敬拜上帝,因而使聖殿裏充滿著朝聖者歌頌的聲音,這就是一種榮耀的記號。
第八節,這一節是在回應第七節所提到的聖殿之榮耀。所謂「金銀都是我的」,這句上帝所說的話,在表明人間看為最貴重的東西,每一樣都是上帝所賞賜的。是上帝賞賜的,上帝也有權收回。換句話說,當以色列人忘記上帝的救恩時,上帝會將他們認為最可作為倚靠的財物伸手索回去,這樣,人就會變成雙手空空,一無所有。

第九節可說是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應許,上帝要恢復耶路撒冷城的榮光,並且讓聖殿比以前更為美麗好看。其實,這節可說是在預言未來以色列國將會再次像大衛王時代那樣,有著輝煌的帝國,讓鄰近許多國家、民族來接近。

其實,我們若是從以西結書第四十至四十三章來看,就會發現先知以西結異象中的耶路撒冷聖殿,並不會比所羅門時代所建造起來的聖殿還要美麗、堂皇。反而是到了耶穌基督時代的大希律王時,在他手中擴建了耶路撒冷聖殿,不但比所羅門王時代所建造的聖殿要大出三倍,而且裝潢的美,讓耶穌基督的門徒看了都驚嘆不已(參考馬可福音十三:1)。

但我們知道,先知哈該這信息對他那時代的以色列人是個極大的鼓舞,要他們趕緊將上帝的聖殿重建起來。因為若是沒有重建,還讓它繼續荒廢著,那就根本不用談未來的景況了。因為要有未來的盼望,就必須現在著手開始做。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有上帝同在的人,必定會有堅忍的力量在生命中;有上帝同在的社會,必定會充滿著生命的希望,和活潑的生命力。

若是我們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基督教信仰最好的祝福是甚麼?我想再也沒有比「上帝與你同在」這句更好的了。整本聖經都是在告訴我們這句話的重要性。這句話含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表明上帝揀選一個人,就必定會實現對這個人所承諾的事,且與他同行直到走完世上的旅途。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社會也必定是如此,當然對一個民族、國家都同樣是如此。我們從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事蹟就可以看出這個奇妙恩典。
約書亞記第一章五至六節記載上帝揀選約書亞時,就是這樣子說的:

「約書亞啊,在你有生之日,沒有人能打敗你。我要與你同在,像我與摩西同在一樣。我絕不撇下你,也不離棄你。你要堅強,要勇敢,因為你要率領人民去征服我許諾給他們祖先的土地。」

然後又繼續說:

「你要記住我的命令:要堅強,要勇敢!不害怕,不沮喪;因為你無論到哪裏,我、上主││你的上帝一定與你同在。」(約書亞記一:9)

這是上帝揀選約書亞出來接替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所說的話。上帝早年揀選摩西時,摩西一直很擔心、害怕。因為在當時說要敵對埃及,那簡直就像拿雞蛋打石頭一樣,是自找死路。摩西一再推辭,上帝卻堅持一定要他。換句話說,只要上帝選定的對象,無論怎樣推諉,都是沒有用的。但更重要的是:只要有上帝同在,不論是多麼艱難的工作,也會有足夠的力量勝過。看,摩西真的完成了上帝所交託那在人看來絕對是不可能的使命,上帝藉著他,將以色列人從埃及人手中帶領出來。

另一則故事記載在撒母耳記上第十七章十七至四十四節,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描述年輕且個子矮小的大衛,打敗了如同巨人的非利士人歌利亞。聖經描述說:「以色列人一見到歌利亞,就懼怕逃跑。」(第廿四節)雖然以色列王掃羅出獎賞,只要有人能打敗歌利亞,不但可以拿到一筆獎金,而且還可以娶到掃羅王的女兒為妻,並豁免父親家裏的稅。這是非常好且誘人的條件,但就是沒有人敢出來對歌利亞應戰。但年輕大衛出來,他說他是「奉上主──萬軍統帥的名」。這句話很清楚地在表示有上帝與大衛同在,他所代表的就是這位全能的上帝。結果,我們都知道大衛打敗了歌利亞,也因此,使非利士人的軍隊嚇得趕緊逃跑,死傷慘重。這也是掃羅後來越來越害怕大衛的成就時,撒母耳記上的作者這樣描述說:「掃羅看出上主的確與大衛同在,他的女兒米甲也愛大衛,就更怕大衛,終生跟他作對。」(撒母耳記上十八:28─29)
上帝揀選一個人來成為祂的僕人時,一定不會讓這個人孤單無助,上帝一定會與這個人同在,使他在最艱困的環境中,也能完成所交代的使命。先知耶利米被揀選的時候,上帝也是對他說這樣的話:

「你不要自以為年輕,儘管到我差派你去的人當中,向他們宣佈我命令你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保護你。我││上主這樣宣佈了!」(耶利米書一:7—8)

上帝這樣對先知耶利米說話,今天上帝的話也同樣對著我們說著。上帝揀選我們成為祂福音的僕人,即使在今天這種非常不好的環境中,福音事工很困難傳開,我們不要洩氣,也不要氣餒,除非我們不是上帝所要揀選的僕人,或是我們不想遵從上帝的旨意行事。否則,不論是多麼困難,我們深信只要有上帝的同在,所有這些困境都將會順利化解。

我們的社會、國家也是這樣;只要有上帝與我們同在,不論是在多麼困難的境況中,也不用害怕,因為上帝會與我們同在。特別是在很混亂、動盪不安的世代中,很多人懼怕有中國強大的軍事武力、經濟能力威脅著我們的生存條件。但不要忘記,我們的生命來自上帝的賞賜,只要有上帝與我們同在,人的力量就不足夠威脅到我們的生存。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上帝創造的,是祂賜福的。讓我們來向上帝祈求,懇求祂帶領我們,也帶領我們的國家,這樣就對了。

二、遵照上帝的話去做,就會超越生命中一切的障礙。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則信仰認知。如果有人問我們,怎樣用一句話來說明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功課?我想用「遵從上帝的旨意行事」這句話是再好不過的了。
確實是這樣,遵從上帝的旨意行事,就是保存生命的惟一之道。
打開聖經第一頁,也就是創世記第一章,就會看到作者在描述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開始,都會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一再重複著:「一切就照著他的命令完成。」(創世記一:6、9、11、15、24、30)每一天的創造都有這句話來描述,宇宙萬物的來源就是這樣依照上帝的命令出現。若是沒有依照上帝的命令,宇宙萬物將會失去秩序,且無法發出生命的亮光和力量。

在挪亞大水的事件中,作者在描述後來進入大船之內獲得生命拯救的,就是挪亞和所有船內的動物,但挪亞一家人和這些動物「都是照著上帝的命令」才得以將生命保存下來(參考創世記六:22、七:5、9、16)。挪亞的故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那是生命毀滅的時刻,只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行事的挪亞一家人,和跟著他走進大船內的動物才保存了生命。不是人的力量可以保存生命、拯救自己的生命,而是遵從上帝的命令行事,才能使生命保存下來。

創世記作者告訴我們,上帝最欣賞亞伯拉罕,且一再對他表示要用上帝自己的名發誓,主要原因就是亞伯拉罕「遵從上帝的命令」(參考創世記廿二:18)。
出埃及記的作者描述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時,對以色列人提出要求,要他們「每天必須出去撿當天所需的食糧」,上帝用這種方式來考驗以色列人,要「看他們會不會遵守上帝的指示」(參考出埃及記十六:4)。嗎哪,這是養活了全體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和跟隨他們出來的外僑的食物,使他們在曠野漂流長達四十年的這段時間,都能夠生存下來。申命記作者用這樣的話來說明以色列人在這件出埃及的偉大生命經驗:

「你們要回想,在曠野流浪那四十年間,上主││你們的上帝怎樣帶領你們的旅程。他以艱難考驗你們,使你們謙卑,要知道你們的心志,看你們是否肯遵行他的誡命。上主使你們飢餓,然後把嗎哪賜給你們,是你們和祖先都沒有吃過的食物,以此教導你們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八:2—3)

先知哈該傳達上帝的話給這群從巴比倫返鄉已經有長達二十年的以色列人,要他們想想看是否要遵行上帝的話,趕緊將已經荒廢至少有長達七十年的聖殿重建起來?先知哈該提醒他們,不要老是顧著自己的住宅,且即使將之修建得非常美麗堂皇,若不是有上帝的帶領、同在,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力、能力,忘記上帝,沒有遵從上帝的旨意去行,所有的這一切都將會化成泡影。

我們台灣教會從一八六五年開始設立在這塊土地上,歷經了幾個朝代,也經歷了台灣社會急速的變化,這期間經常使我們遇見誘惑。但使我們教會還能夠安然存在的,就是因為我們遵行上帝在聖經中的教導。如果以基督之名設立的教會沒有遵從上帝的教訓,這樣的教會即使看起來很有活力,好像增長得很快,也會因為社會變遷、環境改變,而枯萎下去,甚至瓦解、破碎、死亡。

照著聖經上帝的話去做,這就是基督教信仰應該有的最基本態度。不論我們的環境怎樣惡劣,也不論我們的生活環境之條件怎樣改變,讓我們堅持這樣的信仰理念:一切都遵照上帝的話去行。

(講於二○○五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