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9章至14章
 第二部分:9章至14章

再來之王(1-17)

撒迦利亞書的第二部分,顯示出與前面八章不同的氣息。語氣是不同的,在這裏沒有直接提及先知,這幾章可能是先知後期的作品。但是這幾章與前一部分並非沒有關聯。撒迦利亞對將來世界的看見,在這裏繼續著,並且更加精心地處理。

第二部分又分成兩段:九至十一章,和十二至十四章,每一段用「一篇信息」("An Oracle")為題,雖然希伯來文可以較貼切地譯作「負擔」(burden)

一方面,這幾章是針對當時的歷史,另一方面,它也指向將來。我們相信,這一部分所預言的遠象,是比當時的歷史更為重要。

這段經文以先知宣告神的預言開始,攻擊各個外邦的國家,顯示神的審判由北方到南方。神審判哈得拉、大馬色,和哈馬、所有敘利亞的城市,接著南下向推羅、西頓這兩座沿海的城市。這兩個擁有大量財富的海港,在審判的日子將無能為力。沿地中海海岸向南走,神的審判落在非利士人的城市中(5-6),使它們陷入荒涼的狀態。最後,因為打敗了許多猶大的敵人,神將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外面安營(8),在那裏保護它免受任何欺壓。

這時,前面八個異象的戰爭氣氛,被這種出現在耶路撒冷的和平氣氛所改變。這座城市要因為她的王到來而歡欣,是謙卑地騎著驢子到來(9)。彌賽亞的到來,在耶路撒冷標誌著新時代的降臨;戰爭的武器被拋棄掉,而她的和平之君將統治全世界。

但是又突然地,和平的聲調又再一次被改變,被一種戰爭詩所取代;這種突然的改變可能反映一個新的仇敵的出現(相信是指希臘)(13)。希臘在公元前第四世紀崛起,成為強國。但是這仇敵將被打敗,這樣神的群眾要在他們的土地上得到和平。

在先知的異象中,有一位王,他會把和平帶來。馬太福音(廿一5)和約翰福音(十二15)說明了這王是誰,耶穌就是那將要來的王。

 

救贖的來臨(1-12)

戰爭與和平的回音在這一章中繼續響著,這時也引進了一個新比喻:這是一個牧人的比喻。這個比喻有積極和消極的信息:

. 缺少牧人(1-2)。牧人的一個基本角色,是去引導他的羊群,到一個有青草的地方。但是犯罪的人到別處尋找生存之道。他們轉向家神(teraphim),占卜者,和作夢者,那些宣稱有特別能力預言未來者,以為這種虛假的人將帶領他們進入豐盛的牧場。他們被誤導了,變成了沒有牧者的羊,四處遊蕩。

. 外來的牧人(3-5)。比喻的信息現在改變了。「牧者」在古代近東是用來描寫統治者,王者和掌權者。而先知指出,神的憤怒是直接向這些外來的牧人發出,這些牧人對羊群的命運是不關心的。這些外來的牧人是外邦列國的領袖。他們不關心他們的「羊群」,因為他們對群羊的福利毫無同情之心,神的怒氣將要向他們發作。但是,神將親自牧養群羊,使這一群羊轉變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他們有力地戰鬥著,因為耶和華與他們同在(5),他們擊敗了那些以前統治他們的人。

. 真正的牧人(6-12)。這幾節經文中的「我」說明這些話是神直接說的。神要加強猶大國和救回「約瑟」(也就是以前的北國以色列)。逃難和被擄的將要回歸到他們的家園,那些軟弱的將要變成強壯。從遠方的國家,從南方和北方(埃及和敘利亞,見10),神分散的百姓將被帶回來:這是一個救贖的信息。第六節:「我要……領他們歸回,我要憐恤他們。」在新約,出現了這樣的牧人。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進一步默想牧者主題(十一1-17)

牧人的比喻在這一章中繼續著。這章中有一些經節是不清楚的,一些段落(1-315-17)十分簡略,一些比較難解(特別是4-14)

. 眾牧人的毀滅(1-3)。這段抒情詩使用一個比喻,描寫世界強大勢力崩潰後的哀傷。樹中之王的香柏樹將要被火燒毀,所以其他的大樹,松樹和橡樹,將要為它們的傾倒而悲傷。如果香柏樹都被毀滅,暗示其他森林中的樹也不會安然無恙的。(所指的地名:利巴嫩和巴珊,指出產著名的佳樹之地,不是要受審判的國家。)這個香柏樹比喻暗指世界上強大的勢力,或者他們的王,這勢力表面上看來好強盛,但有一天會被毀滅。

在第三節,樹的比喻變為成兩個新比喻:牧人和少壯獅子;兩者看來是指人類的統治者,因為這兩個名稱在聖經和近東的文獻中常指君王。這些王將要悲嘆,因為他們的百姓和他們的國土將要毀滅。

由於缺乏直接的上下文,這一段比較難作精確的解釋。這景像暗示暴力和戰爭將要在神的國度發生。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看來他們的統治將會持續,他們的力量強勝,但是最終將要衰落。

. 好牧人的拒絕(4-14)。這一段先知的信息比較混亂。一開始,先知被指示「要牧養這將宰的群羊」(4),他好像做了這工作(7)。先知的任務看來好像是無希望,因為他牧養的那群羊是「將宰的群羊」(4)。但是除了先知這牧人,還暗指有其他的牧者,那些只一心想要獲利而牧羊的。

好牧人真心地看顧羊群,手拿著兩支杖:一支以「榮美」為名稱,而另外一支稱為「聯索」。這兩支杖代表神關心祂的百姓(「榮美」)和祂給人希望(「聯索」,意思是在以色列和猶大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好牧人履行他的責任,除去無能的牧人,每一個月除去三個(8)。不能肯定這三個壞牧人是指那三個統治者。

. 無價值的牧人(15-17)。先知扮演著一個無用的牧人。雖然如此,先知卻宣告神要在地上興起一個無價值的牧人,這個牧人完全不關心他的羊群。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會被興起,他完全不承擔管理人民的責任,而只把他們當作獲利的源頭。這敘述之後是一首報仇的短歌,歌中詩人向所有在無價值牧人統治下受傷和瞎眼的人民發出呼籲。這一段比較難解釋。可能最初先知宣講信息時,心裏想起一個無價值的人將興起。我們也不能肯定這個人是誰。它可能指百姓拒絕好牧人後,將出現一個無用的牧人。不管怎樣,無用的牧人將要在神的審判下傾倒(17)

 

神要來的日子(十二1-14)

第十二至十四章再次用「一篇信息」(或者「負擔」)這種書寫形式開始,它算是撒迦利亞書的結論。「那日」顯明這幾章的啟示文學性質。

第十二章分成兩段,先描寫耶路撒冷受到攻擊,然後描述城中的悲劇,以及它的結局。

. 耶路撒冷受到攻擊(1-9)。神,在這裏被稱為創造天和地,以及給予人類生命的那一位。這幾節經文預言一天耶路撒冷將被圍攻。世界列國,包括猶大,圍繞耶路撒冷準備攻擊,他們不知道神已使這座城堅固難以攻破。列國反而被擊傷。圍攻的軍隊,在進攻這座城市時,將會突然地被擊倒。而猶大的軍隊,很快覺察到神與這座城市同在;知道了這個道理後,他們在戰爭中迅速地轉投另一方。這時聯軍會變成混亂。耶路撒冷不受損傷。神應許保護這座城市和她的居民,而那些攻擊耶路撒冷的列國將被毀滅。

. 在耶路撒冷的悲劇(10-14)。在耶路撒冷城中,看來有一場可怕的悲劇發生了,悲劇的性質很難確定。這座城市的居民殺死了某個人,而事後整個社會知道作錯了。城中的居民覺得他們有罪,接著尋求赦免。整個社會都十分哀痛,包括那地的大家庭(12-13);丈夫和妻子一起真誠的深感悲傷。他們要對一個好人的死亡負責,雖然那個人的身分尚未確定。這幾節經文告訴讀者,不單是列國聯合起來反對神,甚至城中不認識神的人也這樣作。

 

希望的來臨(十三1-9)

. 赦免的泉源(1)。赦免,對一個犯罪的城市來說,現在有了盼望。在城裏,將有一個泉源,它流著永遠的水,潔淨市民的罪。這座城的敵人已經被除掉,生活可以得到照顧。他們需要的赦免,是屠殺(參見十二10-14)所犯的罪。

. 潔淨信仰(2-6)。耶路撒冷所受的咒詛,其中一項是敬拜偶像和假先知的行為。那些從木頭或金屬變出來的偶像將被消除;以色列古代敬拜耶和華的信仰將要恢復。那些為私利的假先知也將被除掉。

. 潔淨領袖(7-9)。前幾節的散文現在被抒情詩所取代,在詩中牧人的比喻再次出現。好像假先知將要消除,同樣假牧人(君王、統治者)也要被消除。

牧人無疑是神選民的統治者。上下文假定這個牧人是假牧人,雖然經文中沒有特別陳明。耶和華的刀劍將攻擊牧人,結束這種虛偽牧者的統治。但是先知意識到,對牧人的審判將會對羊群有影響,這裏所指的羊羔(「微小者」,7)指明他們的無辜。許多羊將要死亡,但是有三分之一生存者將會經過試煉後而更加堅強。這詩歌的結論(9節下半)暗示所立的約將恢復和神將作羊群的好牧人。

 

啟示的遠景(十四1-21)

最後一章是很難解釋的,但是先知還是盡力量去描述它,因為越過前面的混沌,他看到了一個新世界。很難推測這一章的內容是否是第十二章的續篇。這兩章都是關於耶和華再來日子的掠影;每一章都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前提和背景來記載,但是每一章至終都彰顯神最後的勝利和平安。

景象的焦點再次從這座城轉到敵人的一方。有許多敵人因為受到突發的傳染病而遇到可怕的死亡,另外的人在逃命的時候,為了使自己得到好處,甚至將他們的同伴殺掉。馬匹、騾子、和其他畜牲,也將在災難中死去。而大量的戰利品將要被得勝者帶走。當然還有一些敵人將要存活;這些生還者將要認識真神。他們將來到耶路撒冷,在那裏慶祝住棚節,一同敬拜神,記念神的約和祂所賜的豐收。那些拒絕去敬拜真神者,將要遭受乾旱之苦。

在城裏,將有一種新的氣息,這聖潔而的地方,象徵著神的同在。聖殿不再受到謀利者的褻瀆;她將要作為敬拜之地。聖殿將再起作用,這樣人類可以永遠敬拜神和讚美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