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至第十四章
 第九章至第十四章

九1至十四21 战争、领袖与历史的终点

余下的6章经文引起很多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认为‘默示’(9:1>九1,12:1>十二1;参玛 1:1>玛一1)这标题,显出这部分是独立的,也许划归予玛拉基书,比撒迦利亚书更适合。这部分似乎确是反映晚一点的处境,但究竟有多晚,却不易决定。它们在文字和意象上都与撒迦利亚书一至八章有很大的分别,但是内容所关心的基本问题却十分相似。故此,它们很可能出自撒迦利亚一个门徒的手笔。大部分保守派的释经家认为是撒迦利亚亲自补上这一段,并且把自己的原作加以编纂。这说法的可能性不可摒除。亦请参导论。
在九至十四章中,我们看到同样的基本主题,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文中经常提及犹大和耶路撒冷,以及他们的仇敌──列邦;另一方面又提及领袖的问题。整段的内容纲要可分析如下:
九1-8 审判犹大之仇敌(暗示救恩)
九9-10 犹大公义、蒙救、谦和的王降临,和平得以建立
十1-5 再探讨有关领袖的问题:审判腐败的领袖,预备真领袖
十6-12 强化犹大/约瑟/以法莲(并提及仇敌的审判)
十一1-3 审判骄傲/牧人/列国
十一4-14 审判坏领袖与固执的百姓
十一15-17 审判某位领袖
十二1-9 审判犹大/耶路撒冷之仇敌:战场上得胜
十二10-14 那被刺透的一位;耶和华怜恤的灵带来哀悼
十三1 ‘那日’的洁净
十三2-6 除去偶像与假先知
十三7-9 审判‘我的牧人’带来熬炼与应许的成全:‘耶和华是我们的神’等。
十四1-15 审判犹大/耶路撒冷的仇敌:神介入,在战场上消灭仇敌;末日的现象:耶和华仇敌的灾难。
十四16-21 赐福列国:他们来到耶路撒冷参加住棚节(否则将在灾难中受苦);耶路撒冷得洁净(‘归耶和华为圣’)。
要把整段简列成图表,而不歪曲整个画面,实在不大可能。虽然这段落是由很多不同种类的资料所组成,却不失其统一性,这点是很清楚的。
或许可以用多层三明治来简单地形容这段落的架构,而‘面包’部分是有关犹大和耶路撒冷仇敌的经文:其中包括针对仇敌和犹大/耶路撒冷的不同审判和(或)拯救。高潮在于列国也有机会敬拜耶和华,像犹大一样。三明治的馅料是关于领袖的问题,这部分也有不同的内容,包括好领袖被封立,坏领袖被撤去,而洁净工作的成全则与神的代表有关连(参导论中的经文编纂以及下面的注释)。
九1-8 耶和华采取行动

正如九至十四章整段一样,九章1至8节内有好些费解的字词和句子,我们必须考虑全段上下文的意向。有时虽不能准确地掌握细节,但中心思想仍是清楚的。
‘默示’一词的字根出自‘举起’,可以翻译成‘重担’,意指强加诸某人身上的负荷(留意在耶 23:33>耶二十三33中的相关语法)。这词用来描写先知的信息甚为贴切(耶 20:9>耶二十9)。在此可作第九至十一章的标题,亦可作新段落的开首语:‘耶和华话语的重担是……’。
第1至8节全段的语气差不多都是审判的,只是第7节有对非利士城邑以革伦的应许。以革伦人要像耶布斯人一样归入犹大;耶布斯人是大卫攻取耶路撒冷时,原居当地的人(撒下 5:6-10>撒下五6-10)。有关以革伦的事将在审判(5节)及洁净(7节)之后才发生。经文提及5个非利士主要城邑中的4个(5-6节)(迦特被略去,可能因为此时迦特已被毁)。非利士人是以色列的世仇,自士师时期始已是以色列肋旁的一根刺(例如士 13>士十三至士 16>十六;撒上 13>撒上十三至撒上 14>十四,撒上 31>三十一章)。被掳后,非利士已失去其重要性,此处提及‘非利士人’,并非单指非利士这一个国家,而是以她来代表神及其子民的一切仇敌(参赛 11>赛十一章与赛 34>三十四章中‘以东’的用法)。
第1至8节的语气表示1至3节也是针对哈得拉(位于巴勒斯坦极北端)、大马色(叙利亚或亚兰的首都)、哈马(再向北120哩外之地)、腓尼基的海港推罗及西顿的审判信息。推罗从贸易致富;她特别难以征服,因为人要通过堤道才可到达。尽管如此,推罗也要被毁,她的傲气、财富和力量都成泡影,让人观看。
第8节

第8节不易翻译。耶和华不再容许惦的房子(或指圣殿或犹大全地)被毁,像以前惦容许子民被掳到巴比伦那样。
九9-10 谦和的君王来临

第9节可能是撒迦利亚书中最着名的经文,所有福音书都述说耶稣骑着驴驹子进耶路撒冷是应验这预言。我们是否要假定这经节只是预言弥赛亚,在先知当代没有其他意义?在被掳之后,犹大再没有君王;当时的大势力:玛代波斯、希腊,最后是罗马对此事都甚敏感(约 19:12-15>约十九12-15)。虽然在主前167年的马加比革命之后,犹太人有一段独立的时期,但没有任何类似的王出现,连稍微类似的也没有。但这预言对于那些生活在基督以前500年的人仍然适切,因为预言谈及神的意向,所以是关乎神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仍是惦的子民,他们的王要来。
要来的王‘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直译是‘被救’)。修订标准译本译作‘凯旋得胜’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这君王被称为公义,亦被神拯救,这里暗示此王被仇敌控告、击打,却得蒙神的拯救和平反。显然,这描写放在耶稣身上,最适合不过(参诗 118>诗一一八,特别是22-23节,也是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
古时,驴或骡并不算是下贱的动物,而是供人骑行的重要牲畜(士 10:4>士十4,士 12-14>十二14),甚至以色列王所骑的也只是一匹骡子(王上 1:33>王上一33;参撒下 13:29>撒下十三29,撒下 18:9>十八9)。在凯旋的仪仗行列中,君王乘驾的则通常是马匹或马车。此处所强调的是谦卑与和平。惦的治权从这海到那海[指从西边的地中海到不大为人所知的东海(根据新国际译本的旁注,是指死海);14:8>十四8亦有同一意思],从米所波大米的幼发拉底河到地极。换言之,惦要管治全世界。
这些特质如此出人意表,以致那些热切期待弥赛亚降临的人大多忽略了这个预言(参诗 22>诗二十二,诗 69>六十九,诗 110>一一○各篇的注释)。
附注

‘驴的驹子’新国际译本作:‘驴和驹子,驴的幼儿’,这是两句平行句,是对一头动物的两种描写。在马太福音二十一章1至7节中,马太提及两头牲畜,而‘骑在它(它)们上面’[新国际译本作‘它(它)们’(复数),和合本只说‘骑上’],这‘它(它)们’看作搭在上面的衣服比较适合。‘以法莲’是北国以色列中最大的支派,通常用来代表整个以色列,此处的用法也一样。
九11至十一3 预言审判与盼望

乍看之下,这一段似乎是一撮互不相关的预言,所谈及的是撒迦利亚以后一段时期的事(9:13>九13提及希腊,而希腊帝国在主前333年之后才成立)。不过,在不同段落中却有好些相关的重点,与九章1至8节也同样有所关连(如10:11>十11中一半的字汇,在这卷首前言中都曾出现)。整段的主题是:犹大和以色列敌国的败亡,并为他们预备一位圣洁的领袖(10:3-4>十3-4)。
九11-12 对被囚者的应许

耶和华的应许是基于惦曾与他们立约,并以祭物的血作印记(出 24:5-8>出二十四5-8)。‘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这句叫人想起创世记三十七章24节和耶利米书三十八章6节,因为在希伯来原文中,所表达的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无水的坑/牢狱’令人想起约瑟和耶利米的困境,二人都是因为神与他们同在,才可以从窘迫的境况中得救。因此,那些与先知同时代的人,现在是‘被囚而有指望的人’,得以‘转回保障’中,他们所得的应许是:神要把他们所损失的加倍归还给他们。
九13-17 胜利属于犹大和以法莲

在这赐平安的应许(9-12节)之后,作者告诉我们这事如何成就:仍是藉着军事上的胜利,战胜犹大和以色列(以法莲)的仇敌──‘希腊’。主前333年左右,希腊才晋身国际大国,故此很多人相信这节经文若不是后来加插进去,就是表示第九至十四章是属于后期的预言。‘雅完’一词原文曾在创世记十章2节和以赛亚书六十六章19节出现,是指当时人所认识之世界的边缘,也就是遥远地方的人。这意思与此处的文意很配合(参10节下)。
这图画强调胜利是耶和华所赐下的,惦赐能力予惦的子民,使他们在战场上得胜。号角在战场上的作用是发出明确的信号,激发士气,吓退敌军。这段经文也使人想起约书亚在耶利哥的胜战,以及基甸击败米甸人之役(书 6:3-5>书六3-5;士7:16-22>士七16-22),耶和华在此两役中的参与是显而易见的。‘南方的旋风’是特别具破坏力的(14节)。
第15节

第15节所描写的是疯狂的胜利庆祝会:‘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新国际译本作:‘他们盛满如洒(血)圣坛四角用的碗一样’,暗示他们的欢乐是以耶和华为中心的。
第16-17节

第16-17节把胜利的结果总括起来:子民蒙耶和华拯救,惦视他们为群羊,宝贝如宝石。他们有五谷和新酒(‘少男’、‘处女’只是举例而已,不是说处女得到所有的新酒),这些都是富裕的表记,描写迦南应许之地时也使用这些词汇(申 7:13>申七13,申 11:14>十一14;何 2:8>何二8、何 2:22>22)。


十1-5 祝福、领袖和战争

这里段落之间的转接并不分明。所讨论的3个主题,在上一段里也曾出现;这3个主题是:求雨使五谷生长(1节;参9:17>九17);好领袖的供应(4节;参9:9>九9),以代替坏的领袖(3节);和接续下来的战争意象(3下-5节;参9:10>九10、9:13-15>13-15)。预言本身似乎是互不关连的,但逻辑上的进程却隐约可见。
第1节

第1节‘要向……耶和华求雨’,不要向偶像和拜偶像的人求。
第2节

第2节‘家神所言的是虚空’(或作‘恶’),信靠耶和华以外的别神,结果是‘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
第3节

第3节所以耶和华要采取行动:‘我的怒气向牧人发作……惩罚公山羊’(‘公山羊’,新国际译本作:‘领袖们’)。
第3节下这儿是叙述的人所引伸的注释,要不然就是神以第三身来谈及自己。神眷顾自己的子民,所以使他们在战场上得胜,又替他们预备好的领袖。

第4节

第4节对于这领袖的形容包括:1.房角石:与四章7节顶上的石头不是同一个字,房角石的意思是指支撑整个建筑物的石头。2.‘钉子’(新国际译本作:‘帐棚的栓钉’)是把帐棚支撑起来的。
第4节下或指(有效的)武器和领袖都来自犹大;或指‘争战的弓’和一切(压迫人的)领袖都要离开犹大,使这地得平安。

第5节

第5节继续描写战争,自然地引入下一段落。
十6-12 我要坚固他们

这一段以应许的形式来表达,由神自己来宣告,基本的内容夹在‘我要坚固’(6-12节)两句子中间。
承认过去被审判的句子散布在这些经节中:神曾经把他们‘播散’在列国中(6下、9、10-11节),但惦的怜悯要把他们带回来,赐给他们一切,像以前一样(6、8节)。
把以法莲和犹大相提并论,表示强调神子民的合一。其实北国以色列亡于主前721年,最少是200年前的事。那时亚述人故意把以色列人混杂在其他民族中间,企图破坏他们的独特身分,但神没有忘记惦的百姓。还有一些人记得自己是以色列的一分子,而神会给他们征兆,招聚他们回归。时至今日,普世的犹太人对于仰望耶路撒冷仍存强烈的意念。
有些犹太人因逃避巴比伦的军队而前往埃及(耶 43>耶四十三至耶 44>四十四),而并非所有犹太人都从亚述返回本国。事实上,以色列人遍布世界各地。但埃及和亚述都是代表逼迫和捆锁的。此处引述渡过海洋,又提及尼罗河,目的是忆述出埃及过红海之事(出 14:21-28>出十四21-28),以及神使尼罗河变成血的审判(出 7:17-21>出七17-21)。亚述和埃及一直都是骄傲的,并且被公认为统治者,但这情况将有所改变。
当我们把这些应许应用在今日的现况时,必须小心,不可随便引用在现代的埃及和以色列身上(参赛 19:19-25>赛十九19-25)!我们要明白先知心底里所关心的是甚么问题,并且要了解耶和华是一个把(悔改的)子民从无助的境况中救赎出来的神。

十一1-3 哀号的呼召

十章10节曾说利巴嫩是从被掳归回者的目的地,所以‘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这经文自然引起我们以为它的意思是开门,让那些被掳归回的人进去。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让火焰进去烧尽利巴嫩佳美的香柏树。这些香柏树常用来代表他们的骄傲。巴珊的橡树也有同样的代表性;巴珊是在约但河以东极北的地方。在以赛亚书二章13节,两地名亦同时出现(参结 27:5-6>结二十七5-6)。利巴嫩和巴珊两地可能曾在某事情上冒犯以色列人,不过此处经文是以他们代表所有骄傲地敌对神旨意的人。
这种‘哀号的呼召’常出现在先知书中的审判经文内,是描写灾难临头的写法(赛 13:6>赛十三6,赛 14:31>十四31;耶 25:34>耶二十五34;番 1:11>番一11)。‘牧人’和‘狮子’代表受审判的领袖,他们的居所被毁,不能再继续经营他们的勾当了。
这段经文与前面数节有好几个连系点(特别是9:4>九4‘被火烧灭’;10:2-3>十2-3‘牧人’;10:10>十10‘利巴嫩’;10:11>十11(亚述的)‘骄傲’在11:3>十一3被翻译成‘丛林’)。所以这一段是过渡性的经文,为下面有关牧人的寓言作准备。
十一4-17 牧人与羊群

这段把先知描写成一个牧人,牧养‘将宰的群羊’;他牧养他们一阵子,然后又把他们舍弃,把牧杖折断(4-14节)。随后先知又代表一个‘愚昧’的‘牧人’,他不照顾羊群,故此受咒诅(15-17节)。
这一段经文是圣经中最难解释的经文之一。

第13节

第13节最为人共知,因为马太福音二十七章9至10节曾引用。在马太福音里,‘三十块钱’代表犹大卖耶稣的价钱。在此‘三十块钱’代表神雇用牧人的工价,是付给牧人自己,并非付给出卖者。
我们不能把这段看成实事的记载,因为好几处的意思都不能照字面直解,例如:‘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10节);‘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8节)(有关‘除灭’一词参9节,译作‘丧亡’的是同一动词;出23:23>出二十三23译作‘剪除’;王上13:34>王上十三34译作‘除灭’)。这寓言是以生动的手法来描写神如何对待惦的羊群。
十一4-6 将亡羊群的牧者

先知记载耶和华差遣他(‘神如此说’读作现代式较佳)去作‘将宰的羊群’之牧者。它们落在不管他人死活的商人手里,这些商人只是想从它们身上得利(5节)。
第6节

第6节是加插的注脚;耶和华不再怜恤,百姓必须受审判;他们将要受邻舍和领袖的逼迫(内哄的征兆)。直到主前第二世纪,犹大一直都没有君王,故此这里所指必是喻意性,为要对比九章9节称为‘谦和王’,以及十四章9节‘作全地的王’的耶和华。在一段时间内,耶和华不会把子民从困境中拯救出来。
十一7-14 两牧杖的命运

先知拿着两根杖来牧养必将灭亡的群羊,证明他忠于职守。‘荣美’是神的一种特性,在诗篇二十七篇4节和九十篇17节都曾提及,它表明神保护子民免受列邦的攻击(10节)。‘联索’一词直译是‘绳索’,是把物件(指以色列和犹大,14节)捆在一起的东西。
‘一月之内……三个牧人’。很多人设法在历史上找出3个在一月之内(即短时间内)被除灭的领袖──通常是君王或祭司,可是这种搜索都没有肯定的成果。无论如何,这里表明耶和华的行动是站在毫无反应的子民一边,敌对败坏的领袖。所以牧人弃绝羊群,任他们听天由命;他折断‘荣美’的杖,容许外邦人再度压迫他们。
‘困苦羊’(或‘羊群中的商人’,如希腊文译本所言)看到这事,‘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换言之,他们便辨认出是耶和华藉着牧人的行动向他们说话(参2:9>二9、2:11>11,4:9>四9,6:15>六15)。

第12-13节

在第12-13节中,先知问他们是否愿意给他工价。‘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直译是:秤了三十舍客勒银子),他讥讽地指三十块钱为‘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这价格也是一个奴隶死去所赔偿的价钱(出 21:32>出二十一32)。一舍客勒大约等于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盎斯(间有出入),但银子是颇为贵重的(参尼 5:15>尼五15)。‘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这窑户有可能是在殿中制器皿,供应圣殿敬拜所用的。‘窑户’一词亦可解作‘冶金工人’。若把希伯来原文稍微改变一下就可读成:‘放进银库里’;古代叙利亚版本就是如此读法,说不定这读法是正确的。
第二根杖──‘联索’──也被折断(14节),表示本来联合在一起,同作神子民的以色列和犹大要断裂。
十一15-17 一位愚昧无用的牧人

‘再取……愚昧……牧人’这件事颇为奇异,因为先知开首是以好牧人身分出现的。此处的意思若非先知折断了杖,成为愚昧的牧人,就是说:再另外建立一个牧人,这回要找一个愚昧的。‘愚昧’一词在旧约中有‘立意行恶’的意思,并非只是缺乏智力而已。
我们很难想象神会嘱咐惦的仆人去做坏事。虽然有时神也用恶人作器皿(赛 10:5-11>赛十5-11;哈 1:5-6>哈一5-6),但此处却有所不同。可比较米该雅讥讽性的说话(王上 22:19-28>王上二十二19-28;参结 20:25-26>结二十25-26)。
这儿说明神要用一个欺压人的领袖(16节)来惩罚百姓。因为牧人离弃羊群,有咒诅要针对他而发(17节):‘(我)无用的牧人……有祸了!’我们很难想象先知的听众如何理解他的话。这儿绘画一幅自相矛盾的图画:牧人依照神的吩咐去行恶,然后又因此受罚。在十字架上,基督徒亦可看到类似的矛盾:‘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林后 5:21>林后五21)。
在十三章7至9节中,经文继续记述有关这牧人的事,但未讨论这个以前,我们要先处理另一段自相矛盾的经文。


附注

第7、11节‘群中最困苦的羊’一句的希伯来原文颇费解。若照和合本(或新国际译本)的处理方法,则整段的意向较合乎情理。但好些人不能接受这处理方法,认为该照希腊文译本,把这句读作:‘羊群中的商人’,这读法只须把原文稍为变动一下。‘商人’一词与迦南人同(在14:21>十四21亦有出现)。


十二1至十三9 战争、胜利与洁净

这段包括好些不同类的资料,很难把它看为一整体。但我们亦不能否认这些资料有其合一的地方,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如何彼此联系起来。整段的结构分析如下:
十二1-9列国攻打耶路撒冷(和犹大(?),参以下第2节的注释)却反被击败。耶路撒冷与犹大之间的压力解除。
十二10-14那刺扎耶和华代表者的人(‘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将要愁苦,为他悲哀。
十三1‘那日’上述的一群人也要被洁净。
十三2-6‘那日’偶像和(假)先知要被除去。
十三7-9耶和华的牧人被击打,羊就分散,并进行彻底的洁净工作,然后圣约的应许被肯定。
十二1-9 得胜列邦

在这一段中,有些不寻常之处:第一:‘大卫’一名出现6次,在撒迦利亚书其他地方则未曾出现过,而‘大卫家’在此与耶路撒冷的居民是分别出来的。第二:犹大和耶路撒冷似乎是分离的(7节);在第5节中,犹大人谈及耶路撒冷时有分彼此(‘他们的神’);第2节下的意思似乎是说在围困耶路撒冷时,这烈怒的杯也将临到犹大(与四围的列国一样)。
先知先记念耶和华的伟大:惦创造宇宙、赐人生命,而人里面的灵使人成为活人。这点马上把列国的地位放准。与神相比之下,他们算不得甚么。耶和华宣告说:耶路撒冷要像一个满盛酒的杯,列国喝下就昏醉。耶和华要使耶路撒冷成为一块重石,任何人挪移此石,只是自己伤害自己而已,正如利未记二十一章5节所说的用刀自划己身。这里所形容的张惶、瞎眼,令人回想起其他有关审判的故事(创 19:10-11>创十九10-11;士 7:19-22>士七19-22;王下 6:18-22>王下六18-22;并参亚 14:12-13>亚十四12-13及徒 9:3-9>徒九3-9)。
犹大人认识到赐人力量与胜利的是耶和华(5节)。

第6节

第6节的意象又有所改变: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好像禾捆击打火把,被全然烧尽;而耶路撒冷则仍在本处,丝毫不受损伤。
犹大将先一步得胜(7-9节),如是可除去犹大妒忌耶路撒冷之心,亦可除去耶路撒冷超越犹大的感觉,而恢复两者之间的和睦。那日,他们中间最软弱的也要像大卫一样有大能,‘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之耶和华的使者’(指莅临子民中间的耶和华)。出埃及记七章1节有类似的意象,摩西在法老面前有如神一样(和合本:‘代替神’),并有亚伦作他的先知。
这些事情是否真如字面所描写般,曾发生或将发生?还是象征式地描写神在巨大的困境中保护子民?这些事件虽然有可能发生在历史上某些不分明的时期,但是要在历史上找到仔细完全的应验,却是不可能的。似乎这些经文是告诉我们神作工的方式,这些方式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来。第十四章也是一样,那里有更多奇异的事件,都是与神对历史的终极旨意有关。


十二10-14 神的代表被刺扎:悔改

第7节所提及的‘大卫家……和耶路撒冷居民’在第10节里承接下来。他们显然是刺扎了一个人,这事作者没有清楚交代。经文直译是:‘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他们必为他悲哀……’)。文中‘我’字很突然地改为‘他’,有可能是笔误。但是在所有旧约古译本中,只有狄奥多田(Theodotion)的译本读作:‘仰望他’。此外另一件使人震惊的是,耶和华居然说他们‘扎’惦。有可能这是意象式的形容,因为圣经常形容神像人一样有情感的表达[例如何11:8-9>何十一8-9;并参哀4:9>哀四9中意象式的表达方法:‘饿如刀割’(和合本没有翻出这片语)]。‘扎’(或刺)字比较罕见,通常是指宰杀而言,曾被两次用来形容最后致命的一击(士 9:54>士九54;撒上 31:4>撒上三十一4;参约 19:34-37>约十九34-37)。
或许最恰当的理解是:人把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杀掉,而这人是耶和华的代表,故此他们等于刺扎耶和华自己。当然,当士兵扎耶稣肋旁时,这事情照字面应验了;耶稣是神的儿子,又是惦的长子。在此以前,这些话可能还在别的历史人物身上应验。
刺扎之后,子民才了解自己作了何等样的事情,便为他愁苦悲哀。这里所用的字眼含有悔改的意思,十三章1节证明这事实。‘哈达’、‘临门’都是异教神明的名字,‘临门’也是一个地方名(14:10>十四10;书 15:32>书十五32,书 19:7>十九7),故此哈达临门可以是指一个地方,也可能是指一个神明。在迦南神话中,哈达之子被死神摩特(Mot)所杀,所以可能这些事件是指一年一度的敬拜礼仪,也就是说这经文是指外邦某种节期。这节期要不是在哈
达临门举行,就是为哈达临门而设。先知并没有认许这种礼仪,只是描写悲哀程度而已。
全地都要悲哀,每家族都独自悲哀,女的独在一处,可能这情况是表明悔改的真诚:各人悲哀不是因为学效别人的样式而已,甚至丈夫和妻子也各自悲哀。‘拿单’和‘示每’分别是大卫和利未的儿子,他们是政治和祭司领袖,故此在这罪行上被提名出来。
十三1-6 洁净继续下去:偶像和假先知被除

‘那日’一词在1、2、4节中都有出现,把这几节经文联系在一起。有些人认为这公式证明此段乃后来加插的经文,但是这几节经文对整体的意向却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动人心弦的悔改之后,这一批人(参12:7>十二7、12:10>10)将要再受洁净,除去罪恶和污秽,才配站在耶和华面前。
第2-6节

第2-6节再详述洁净的主题:偶像和倚靠‘污秽的灵’之先知都要从这地上除灭。若有假先知说假预言,连他的父母也不能姑息他,要将他‘刺透’(与12:10>十二10之‘扎’字原文相同)。先知自己也要为他们的假预言羞愧,不再穿上先知的服饰──毛衣(动物皮革制成的衣服;参王下1:8>王下一8中的以利亚,和可1:6>可一6中的施洗约翰);他们会否认自己与预言的任何关系(5节),而假若他们在按立为先知时,身上留下任何标志,或说预言时自割己身而留下伤痕(参王上 18:28>王上十八28),他们必藉口说这伤痕是‘在亲友家中’争闹所受的伤。此处或许有一个讥讽性的暗喻,因为‘亲友’一词可解作‘情侣’,就是说偶像敬拜中的伴侣(何 2:7-13>何二7-13;结 23:5>结二十三5、结 23:9>9)。作者在此没有像第2节这样明说偶像的名字。
十三7-9 耶和华的牧人受击打,羊就分散:锻炼和重建

这里所描述的可以是十二章10节受‘扎’的另一种表达方法。作者称受击打者为‘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但他被击打却说明是神的命令。他受击打带来的后果是,跟随者四处分散,并接受彻底的洁净:首先他们被减剩三分之一,这余下的三分之一亦要再受试炼,目的是要存留那些纯净、真实的。全段的高潮在第9节下,是对圣约应许的肯定(参2:10-12>二10-12,8:8>八8;参何 2:23>何二23)。


十四1-21 列邦的审判与拯救

十四章与十二章相似,同是描写列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只是十四章较强调神旨意最后的成全(特别是第9节)。这章经文的头一段(1-15节)是以交错方式排列的,这ABCBA架构可分析如下:
A (1-3节)审判与神的介入
B (4-5节)地理上的动荡
C (6-9节)理想境界:耶和华作王
B'(10-11节)地理上的动荡
A'(12-15节)审判与神的介入
接下来,16至19节是预言列国在住棚节期间来到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这代表大局的转变:从审判列国变成赐福列国。
最后一段(20-21节)描写那时耶路撒冷的神圣光景:甚至马的铃铛,和煮食用的锅子也‘归耶和华为圣’,那日圣殿中再没有‘迦南人’或经商者。


十四1-15 耶路撒冷之战:耶和华作全地的主

在下列的大纲中,我们把全段的内容简列出来,以便读者看到其中思想的动向。引述经文所用的字眼可能与译本略有出入,目的是要强调各段落的重点:
第1节‘看哪,为耶和华的缘故有一日子要来临……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
第2节‘而且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的一半被掳……’
第3节‘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在作战之日打仗一样。’
第4节‘而且那日他的脚必站在……朝东的橄榄山上。……橄榄山必自东至西分裂成两半,有一极大的山谷出现;山的一半向北挪移,山的另一半向南挪移。’
第5节‘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要逃跑,如同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
第6节‘那日,必没有光,没有寒冷(珍贵的东西,也没有冰霜。’
第7节‘必有一日,是耶和华所知道的日子,没有白昼,没有黑夜,傍晚来临时必有光。’
第8节‘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面的海流,一半往西面的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第9节‘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10节‘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成好像亚拉巴一样。但耶路撒冷必被高举,仍在原处屹立,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犴。’
第11节‘他们必住在其中,不再有毁灭,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
第12节‘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化,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
第13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各人揪住邻居的手,各人举手攻击邻居。’
第14节‘而且犹大必与耶路撒冷争战(或对抗耶路撒冷),四围各国的财物,必被收聚,有许多金银衣服。’
第15节‘因此在那些营中必有灾殃临到马匹……正如那灾殃一般。’
显然这场对耶路撒冷的攻击是由耶和华自己发动的(1-3节),但惦的目的并不是要毁灭惦的子民。惦容许列国苦害他们,却不容许列国毁灭他们:一半的剩余之民要存留在耶路撒冷,然后耶和华自己必要介入。

第4-5节

第4-5节描绘耶和华跨立橄榄山。这山脊有两哩半长,在耶路撒冷东面,从北向南伸延。当这山南北裂开挪移之时,中间便形成一东西走向的山谷。这事情到今天仍未见发生。有些人相信此事会照字面的意思发生,有些人则认为是喻意的表达方法,象征神的介入(参第9>九至14>十四章的注释)。阿摩司书一章1节提及乌西雅年间的地震,以赛亚书第六章(1-5节)也可能是反映此事。(留意在阿摩司书和撒迦利亚书中,乌西雅王与耶和华君王的对比。)
第6-9节

第6-9节是全段的中心,也是1至15节的转捩点。这几节经文颇费解,但大致上的意思却是清楚的:有白昼的光必不停止(象征消除一切黑暗罪恶),有活水由耶路撒冷(主的居所)出来,流往东面和西面的海(为全地带来生命)。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与上文‘一半’所暗示的分裂,形成一个对比。那日只有一位主,众民也只承认一位主(惦的名是独一无二的)。
6至9外围又有更多地理上的引述。这次引述地理的目的是高举耶路撒冷;现在耶路撒冷已被拯救,有主居于其中。她必居高位,其他地区都成为平地。有人安然居住在城中。

第12-15节

第12-15节与1至3节列国攻击耶路撒冷的描写互相对称。这几节经文详述记述耶和华击败他们的情形。虽然在6至9节的美好图画之后,再回来谈审判和灾殃似乎不大惬意,但交错的架构通常都是如此,高潮往往夹在全文的中央。
十四16-19 列国来守住棚节

埃及通常被视为敌对神的一个例子,以色列民族是从他们手中拯救出来的。在此,经文强调埃及要上来敬拜耶和华。以前不得敬拜耶和华的列国,如今成为约民的一部分(参赛 19:18-25>赛十九18-25)。这一段的文字结构可分析如下:
第16节

第16节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
第17节

第17节如果地上万族中任何一族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土地上。
第18节

第18节埃及若不上来参与,耶和华必降灾予他们。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
第19节

第19节这就是埃及,以及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这段包含一个正面的预言(16节),尾随一些例外的情况(17-19节)。经文重复的目的,是要强调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且守住棚节。凡拒绝这机会,不加入耶和华子民当中来敬拜和守节的,必要面临严厉的审判。埃及是一个代表性的国家,假若她保持敌对态度,像昔日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的日子一样,她就是罪有应得,必受灾殃之苦(正如以前一样,参来 2:3>来二3)。

十四20-21 耶路撒冷得洁净,成为圣洁

在希伯来原文中,这一段以‘当那日’一句开首,亦以此句结束,把其他的资料夹在中间。‘归耶和华为圣’此语是刻在纯金的板上,放在大祭司的冠冕上(出 28:36>出二十八36)。在此,甚至马铃也刻上了这句话;马儿也像大祭司一样圣洁。日常所用的陶器与祭坛前圣洁的器皿无别,在耶和华的临在中,再无圣俗之分。‘迦南人’一词也是‘经商者’的意思,可能作者特别选择这词,同时用来代表经商(通常没有甚么神圣的动机)和不洁的宗教。以色列人承受迦南地时,本应要除灭这种不洁的宗教(申 7:1-6>申七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