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章至8章
 第一部分:1章至8章

給新時代的舊信息(1-6)

這裏記錄先知撒迦利亞的第一篇講章,是在重建耶路撒冷聖殿正式開始幾星期內發表的。雖然這講章的聽眾,即先知宣講的對象,並沒有清楚指明是誰;但是整體而言,先知似乎正對著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一般聽眾傳講。在聽者之中有城中的領袖、從事重建工程的人、和一般的市民。

表面上,先知的信息並沒有直接關聯到正在進行中的重建工程,但是先知的講詞點出幾個重要的主題,為以後的內容奠定基礎。

. 中心信息。撒迦利亞一開始就從信息中帶出一個主題:「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3)先知重複那個古老的信息,表示他的中心信息並無新意;的確,他引述了早期先知已經宣講過的內容(4)。但是缺乏新意絕不減少他信息的重要性。以色列人立約的信心經常是神和祂選民之間的關係重心;而先知則是以色列的良知,當百姓轉離神,先知呼召他們回轉,要求他們去恢復與神的親密關係。在這方面,撒迦利亞堅定地持守古代先知的傳統。

然而,在被擄後的年代重複這種古老的信息,對一些聽眾而言,好像一股清涼的泉水。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裏,許多人必然以為神和以色列人所立的約已經結束,在被擄之後被埋葬了,並以耶路撒冷的毀壞狀態為象徵。那麼多立約的記號都已經失去,很難叫人相信神所賜予的關係還一直存在著。但是神確是一直在施恩,正如撒迦利亞所表明的;百姓仍然可能回轉歸向神,祂在等待。

我們是難以去重新體會先知信息的感力。他的同胞如今在遭毀壞的國土上,正為著生存而奮,必然已經盡失當初的異象。然而先知從神那裏來的信息,卻說「轉向我,我必轉向你們……,」並且對每一世代重複著。

. 從過去學習。撒迦利亞覺察到這種從過去錯誤中學習的道理,認為對於他自己那時代是重要的。早期的先知也像撒迦利亞一樣面對同樣的聽眾,宣講同樣的悔改信息。他們忠心地宣講,但是過去的聽眾並不聽從,因此經歷了先知曾經警告過的審判(4)。只有當審判藉著被擄臨到他們時,他們的祖先才得到啟;然後他們悔改了(6),但是卻遲了一點。

撒迦利亞時代的災禍,主要是過去世代的失敗累積而成的。這位先知清楚地看出了一切:除非過去的失敗得到更正,很難有希望擺脫現在的災難。因此他要求他的百姓:「不要效法你們的列祖」(4)。這是一個必須宣布的悲傷信息,但卻是真正的信息。而列祖所作出的災禍性行徑帶來的後果,對所有聽見撒迦利亞講章的人是清楚可見的。這樣,先知呼召那些離棄神的同胞作出反省,並去回想當初的古舊信仰,就是那對神忠誠的信仰。

. 信仰和聖殿。先知同時也關心聖殿的重建工作,不會令同胞產生一種虛假的信心。重建工程已經進行了幾個星期,但是即使重建的工作正在進行,撒迦利亞仍然有疑惑。以前的世代曾經相信聖城是難以攻陷的,因為它是神聖殿的所在地。但是主前五八六年,當聖殿被毀時,其中的居民才發現,他們的聖城好像其他城市一樣易於攻破。但是重建的聖殿工程,不論是多麼重要,也會在那些不提防的百姓心中,製造古舊的虛假信心,這正是造成衰落的原因。

所以撒迦利亞的講章,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回到根本去的信息。意思是:聖殿正開始重建,這是光輝偉大的,但千萬不要忘記最初和最主要的東西──帝要求祂的百姓順服和忠心。當這些東西不存在時,便應該藉著轉向神去把它們重拾回來,這比向敬拜的地方奉獻金錢和物力更為重要。換句話說,先知設法對付一種人類經常存在的趨勢,也就是在宗教群體內部的那種傾向:注重外在有形的事務而忽略內在的問題。耶路撒冷社會患的是心病,人們以為只須恢復聖殿就能夠醫治所有社會的病症,這不是正確的思想。的確,聖殿的重建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除非重建工程與靈命方面的復興並行,否則聖殿的工作將變成一個愚笨的象徵。撒迦利亞呼召「萬軍的耶和華說,你們要轉向我」,這對他的社群,就好像哈該呼召百姓著手去做艱苦工作和從事建設一般重要。

 

夜間的異象(7-17)

撒迦利亞書第一部分的大部分內容,主要是先知在一章七節至六章十五節的八個異象。所有的異象都歸於一個日期(7),這天大約是主前五一九年二月十五日,在聖殿的復建工作開始以後幾個月。根據經文的暗示,所有的異象發生在「夜間」(8);它們不太像是夢,而是被一位意識清醒的先知看到的異象。我們不能夠準確地知道獲得這種不尋常經歷的方式是什麼;但是異象的確是先知接受神啟示的方法之一。從第一個異象的內容判斷,很可能撒迦利亞默想的地方,正是耶路撒冷城外一個安靜的山谷。

異象常常透過附近的現實環境來作出它的啟示:假定撒迦利亞在那個峽谷中,身邊是一些石榴的叢樹(8(和合本譯為「窪地」),突然他看見一位騎紅馬的在石榴樹之間。在他後面又有另外三匹馬,也許都有騎士,而且每匹馬有不同的顏色。除了馬匹以外,有一位天使出現在先知身旁,因此先知問這位天使:「主阿,這是甚麼意思?」天使把問題轉向騎師的領袖,他就告訴撒迦利亞這些騎師是神的偵察兵,奉差遣到來遍地巡視。然後偵察巡視的領袖告訴這位天使,說他們已經巡視全地,而且所見的都平安。扮演中間人的天使,以向神發出的一個禱告,作為對巡視報告的回應,而文中並沒有注明神在當時出現:他問神還要多久祂才不再停止施憐憫給耶路撒冷和周圍的城市。神惱怒選民的城市已經有七十年了(12節:請參見耶廿五11);相信這段時間應是一個約數而不是確實數字,七十年往往表示一生人的時間。

神的回應對天使明顯是一個安慰,因為他後來要把這些指示傳給撒迦利亞。十四節的「宣告說」表示先知的信息依次向他的百姓宣講。神並沒有中止祂對耶路撒冷(錫安)的關心,其實祂也惱怒世界列國,他們當時正處於和平興隆之中。神以前曾對耶路撒冷發怒是事實,但是世界各國針對耶路撒冷的審判,已經超越了所有合理的界線,因為他們無休止地只求爭權奪利。因此,神的同情將再一次向耶路撒冷展露,她的聖殿的重建,和這座城市的復興。貧困的時代,將由一個豐盛發達的新世紀替代;新的安慰和紓解將會平復痛苦。從這第一個異象的內容看,撒迦利亞信息的一些主題開始出現。

. 神並沒有放棄祂的百姓。異象向先知揭示,即使看來神不與他們同在,神的騎士仍然巡視這個世界,並且他們集結的地方緊靠著聖城。對於撒迦利亞,一部分異象的意思是清楚可見的:儘管以色列人覺得被離棄,但夜間的異象啟示神一直在祂的世界中作出行動。

. 和平的問題。察看世界各國的情況,顯示他們都是「安息平靜」(11)。按正常來看,是一種可喜的狀況,但並不總是這樣。在主前五一九年,大利烏領導他的龐大帝國,控制整個大局,並且至少有一段時期,國際之間的衝突平息下來。但是世界和平對於在耶路撒冷的許多人來說,卻是一種困擾。他們曾經經歷過無情的戰爭和許多年的被擄,這種審判是他們應得的,但是先前的敵人和許多曾經剝削耶路撒冷、使他們過著悲慘生活的人,現在卻得以平安。相信神能夠對祂百姓的邪惡施行審判是一回事,但是要使信心去看見其他邪惡的國家得平安沒有被神的手所懲罰,這是一種對信心的試煉。和平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考驗信心,而且對神的公義提出疑問。就在這個令人不安的時代,先知再一次覺察到一個更大的事實:「我甚惱怒那安逸的列國」(15)

. 同情的延續。第一個異象最有力的部分,是它保證神對耶路撒冷和城中百姓的憐憫並未止息(17)。耶路撒冷當時一直處在可悲的狀態,她的城牆毀壞了,而且許多大型建築物缺修。聖殿的復建工作進展得很少,它一度是偉大的城市,現卻是一片殘垣敗瓦的景象,使建殿的進行顯得渺茫、徒勞。耶路撒冷曾是一個驕傲民族的繁榮首都,現在僅僅是擱置在波斯帝國較遠之外的一座廢墟。很難相信在這時候,神還一直在憐憫祂的聖城和選民。

 

第二個異象:四個角(18-21)

第二固異象是由四個角組成。這個異象的描述很簡單,信息也不是立即看得清楚,所以先知必須問他的傳譯者:「這是甚麼意思?」(19)他看見四個角,但到底這些角有沒有連在動物身上尚未確定。許多注釋家,常嘗試去不同的國家代表這四個角,但是還是不能完全把其中的意義解釋。相信這四個角所象徵的意義是更廣泛的:這四個角代表所有從四面各方而來,對選民有敵意的國家。

天使回覆說,這四個角代表「打散猶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國家(19)。可見先知的異象,看來跨越了許多世紀,不但包括他自己的國家和城市,而且也結合以色列這個已經在二百年前亡國和分散到列國去的國家。

四個匠人在四個角之後接著出現,先知被告知匠人是去毀壞那些角的。好像那四個角曾經威脅過猶大人,同樣,匠人也要威脅這些角,他們手執大槌,就像要把一頭危險的牛的角脫去,以便減除牠對的威脅。這些大國也要由神任命的匠人消滅它們的力量。

第二個異象的力量加強了第一個異象的信息。儘管猶大的敵人力量強大,也儘管在當時的歷史沒有顯示任何因素威脅他們的政權,然而有一力量存在,足以粉碎藉這四個角所面對的敵對勢力。神沒有忘記祂的百姓;祂正準備派遣天使去拯救他們,就是這四個「匠人」。這樣,雖然這裏沒有像第一個異象般有安慰的信息隨著(17),但是卻含蓄地暗示希望。神必將採取行動。撒迦利亞期待這種獲救是在近期或者在遙遠的將來,尚未能肯定,因為這個異象沒有特別指明時間,但是它確實充滿著希望。

 

第三個異象:一座無牆之城(1-13)

先知還在城外見異象的地點,他見到一個測量師經過身邊,手中拿著一條量度的準繩。這種情景無疑喚起第一個異象的內容,在那個異象中神曾經說過:「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16)。撒迦利亞問這位測量師他要到那裏去,而這個人回答說他正要去測量耶路撒冷並決定她的尺寸大小。然後有兩個天使出現在異象中,其中一位是作過先知同伴和傳譯者的,另一位是新出現的。這個新的天使走近先知身邊的天使,並要求他向這個少年測量師說話。給這個少年人的信息是這座城市將擁巨大數目的人口,而她將由神保衛,不是靠一般城牆來保衛。

隨異象的描述之後,便有一篇傳統式的先知宣講(6-13),它完全以詩的形式寫出來。這篇宣講在原文聖經是與這個異象分開的,很可能是先知在另外一個時間或地點宣講的信息,但是它放在這裏是有意義的:它指出這個城市人口增加的來源,並強調神必將成為這城市的保護者。耶路撒冷城人口的增長,一個原因是許多被擄的猶太人回園,也有從外邦列國來的長(11)。這城市不會藉著她的城牆和軍事設施而得到保衛,而是因為「我要來住在你中間,這是耶和華說的。」(10-11)

從這個第三個異象和信息,我們開始看到先知對神未來工作的認識:()重建城牆是無用的。不要忘記那城牆在主前五八七年並不能成功阻止巴比倫軍隊的進攻。()神將來的工作將包括各種民族。撒加利亞期待著被擄歸來的,不單從巴比倫,也將從世界的四方(6-7)。他更進一步期待外邦列國的居民,加入選民中間,並且變成神的子民(11)。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先知期待著外邦人加入回歸聖城的洪流,是藉著基督教會的誕生和成長而實現的。()神的同在。將來耶路撒冷城的轉變將是神居於其中。在信息中,有兩次宣告:「我要住在你們中間」(1011)。先知要提醒他們,重建城牆時,如果沒有用「火牆」環繞四周,是無用的(5)。重建的聖殿無論多壯麗,如果沒有耶和華住在其中,是沒有意義的。

 

第四個異象:約書亞與撒但(1-10)

這時,在先知的腦海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在異象中出現了。撒迦利亞看見約書亞,他是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正站在神和祂的天使面前。背景好像是一個法庭:神在其中擔當法官的角色,撒但也在其中扮演控告者。(注:撒但在希伯來語中,意思是「控告者」)

法庭上的對話,以神對控方的斥責開始。控告是突然被中止了的:「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麼?」(2)這話暗示猶大已經為她的罪多次受苦,現在得了保護。大祭司約書亞在這裏看來是代表參加敬拜的人,他站在法庭面前,穿著污穢的衣服,這也許代表百姓犯罪所帶給猶大的狀況,以及他們敬拜的不完全。法庭的景象沒有詳細記載,事實上,當有指示要把約書亞污穢的衣服除掉時,異象已發生。在除去污穢衣服之後的說話,清楚地顯示這個行動的象徵性:「我要使你脫離罪孽」(4)。而當穿上新的大祭司衣裳時,暗示也同樣清楚:代表百姓的大祭司現在獲得了一種新的權力。而突然之間,撒迦利亞自發地說話,自己也進入了異象中:「他們就把潔淨的冠冕戴在他頭上,」他是感覺到大祭司衣服的不整潔而這樣說話。

完成了這個重新穿戴服裝的儀式,接下來是神向約書亞講話。祂對約書亞說,如果他遵守耶和華的律法和所有祭司的職責,他就會有權柄管理聖殿和它所屬的地方。第八節所指的「苗裔」意思有些不清楚;雖然直接地可以指約書亞的同伴所羅巴伯王,但是這些話可能有含有彌賽亞的意義。而第九節的「石頭」的解釋也不清楚;可能象徵除掉這地的罪。

這個異象是對撒迦利亞和百姓說話。約書亞穿著他那可悲的破衣服站在神面前,象徵著這個國家可憐的屬靈光景。他們犯了太多的罪,並且腐敗了祭司的職分。所以給約書亞新衣服的異象,是對他們現行重建聖殿的活動表示鼓勵。這個異象在後來的教會中也得到回應:「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布,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啟十九8)

 

第五個異象:燈臺(1-14)

在接受第五個異象之前,他必須被叫醒,而且他再一次被問及他看見了甚麼。這個異象是一個金燈臺:那裏有一枝柱子,其上有一個燈盞,裏面裝著燃油,一共有七盞燈,從燈盞裏伸出來。在燈臺的每一邊,先知看見兩棵橄欖樹。撒迦利亞問他身邊的天使這個異象是甚麼意思;他沒有得到直接的答案,雖然有暗示他應該知道他所看見的象徵意義。雖然先知沒有得到他的問題的答覆,卻得到一個向所羅巴伯王宣告的信息。

神給王的信息是:他的任務就是重建聖殿。工作的完成將「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6)。第七節的「大山」是一種隱喻,說明像大山一樣的困難擺在聖殿完成的路上。所有復建任務的障礙,將要夷平成為平原,一直到最後一塊在殿頂上的石頭──標誌著這個工程已經完成的記號。

最後的幾節經文,異象的象徵意思再一次被提及。燈臺上的七盞燈是「耶和華的眼睛」。相信七這個數目字象徵完全。也許因為他始終不肯定,撒迦利亞就繼續去問他身邊的天使。這兩棵橄欖樹代表甚麼呢?先知得到的答案是這兩棵樹代表「受膏者」,那就是約書亞祭司和所羅巴伯王。

第五個異象的基本目的,看來是為了平衡和補充第四個異象。在前面的異象中,主要的焦點是在約書亞身上,他是百姓屬靈的領袖。現在,明顯地,代表人民的約書亞和所羅巴伯兩者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如果燈臺代表神的眼睛,那麼,這個異象就整個強調祭司家系和大衛王朝在執行神旨意中的重要性。

 

第六和第七個異象(1-11)

. 飛行的書(1-4)。先知再一次進入他異象的境界,這一次他看見一本飛行的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部非常大的張開的紙卷。它的大小尺寸,大約為30×15英尺,表示這不是「普通」的飛行的書,而是一卷非常大的書本,因為一般的紙卷是較為小的。這卷書飛過全地,把它的信息帶給所有看見的人,就好像一幅商業廣告橫額,被飛機拖著經過群眾。

然後撒迦利亞被告知這飛行書卷的意義:它代表神的咒詛,並且它來回飛行,進入偷竊和起假誓者的家,在它所到之處盡行毀滅。這種飛行的咒詛比律法的膀臂還要長,因為它好像是自動駕駛的,毫無差錯地落在那些行為招致神咒詛的家中。它的受害者是那些干犯兩條十誡的人,而十誡是立約生命的中心;換句話說,這個咒詛是直接落在那些行偷盜,和在法庭上提供假見證顛倒正義的人身上。

異象信息的焦點,現在從聖殿和百姓的領袖,轉到整個社會的道德組織方面,而這種轉變對於掌握整個撒迦利亞的信息是重要的。所有聖殿重建工作的進行,都在假定神和以色列之間還保留著立約的關係,因此敬拜仍然一直是可能的。而關於約書亞和所羅巴伯的異象的陳述,也假定了有一個繼續生效的約;神通過祂所揀選的領袖,會繼續去指導祂的百姓。但所有這些立約繼續生效的保證,產生了一些基本的問題。好像先知清楚地知道,原本西乃山的約不但包含著賜福,如果不順服,也會帶來神的咒詛。因此先知在第六和第七個異象裏轉而提到咒詛。

. 甕中的怪物(5-11)。第七個異象的焦點是一個伊法(ephah),這個詞含有兩個的意思:一是度量單位(約五加侖),另一是量器。這裏指的是後一種意義:先知看見一個大的缽或者量器,明顯地大過普通的量器,好像紙卷大於通常的書籍那樣;這個量器看來即將移到地上(5-6)。撒迦利亞被告知這個量器代表遍地人民的「惡」,它的移動象徵著這種罪惡,在整個社會廣泛散布的趨勢。然後先知又看見量器的蓋被舉起來(和合本譯作「一片圓鉛被舉起來」),令他目瞪口呆地看到有個女人在量器裏面,她正從這個量器的口窺視。好像甕中的怪物,這個女人遍地遊行,在她所到之處散布她的魔力。撒迦利亞得知,這個女人代表邪惡。

然後這個異象繼續移動:這個女人被拋回到容器裏面,然後那個蓋穩固地關閉好。接下來有兩個女性天使出現,她們有寬闊的翅膀好像鸛鳥,她們舉起量器,把它帶著飛走。撒迦利亞問她們要把量器帶到甚麼地方;他被告知它的目的地是示拿,即是巴比倫。在那裏有一間房子(或者殿)將為它建造起來,而且它將永遠保存在那偏僻的地方。

前面異象曾提及一些所犯的罪──偷盜和作假見證,而這個異象中則泛指邪惡。這邪惡在此還被人格化為在量器中的女人。異象中使用了一個女人代表邪惡,同樣地,女性的天使代表善良。這個異象也說明一個信息:這個容器所代表的邪惡是可以被制服的,並且暗示在神的手中,它的藏匿處變成罪惡的永久監獄。罪惡必須盡可能遠遠地離開我們,永遠把它封住,把它棄置到遠方。

 

最後的異象:四輛車(1-15)

最後的異象(1-8)總結了之前異象的內容和意義。隨後是先知的信息(9-15),這個信息看來與異象關係密切,並提出具體的行動。

. 馬與車輛的異象(1-8)。第一個異象的馬重複出現在最後的異象中,但現在加上了車輛。在第一個異象中,那些馬偵察了全世界之後回來;這裏是描述牠們正要出發去參加一場軍事戰役。牠們從銅山的谷中而來;銅山象徵著天門,而馬從那裏出發到世界的四角去完成牠們的任務。這些馬和車接受了「普天下之主」(5)的命令,而且不休息直到使命完成。異象強調了那輛「往北方去」的車(6),因為那裏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勢力,就是波斯帝國的地方。這個使命將要「在北方安慰我的心」,換句話說,它將要建立起神的勢力,勝過北方的帝國。

在猶大,聖殿的重建,假定了世界中神國度的重新建立。只有當外國被傾覆的時候,選民才能再一次真正地自由。這也預表著將來要發生的事。

. 加冕的預言(9-15)。撒迦利亞要去拜訪一位名叫約西亞的人,一個高貴代表團正在他家裏作客,他們是從巴比倫來到耶路撒冷訪問。這分散各國的猶太人的代表團,帶來了「金銀」的捐獻,相信這是一個禮物,去支持在「故鄉」的復興工作。先知用這些金和錢造了一個冠冕,然後舉行了一個加冕儀式。

祭司約書亞是第一位接受冠冕的,但是耶和華通過撒迦利亞對他說:「看哪,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12),也就是所羅巴伯。看來好像加了冠的祭司後來會為君王加冕。在第十三節的描述包括了君王也包括祭司。他們都分擔管理和「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13)。這樣雙重的加冕明顯是象徵性的行動,而不是一種真實的王帝加冕。

這個信息的一個動人之處,是介紹三個人,只有這裏提到,這三個人是黑玳,多比雅,和耶大雅。他們長途跋涉,從原居地巴比倫來訪耶路撒冷,帶來他們的問候和禮物。當他們出發旅行的時候,他們不知道禮物將有何用途。用他們的金和銀製成的冠冕,在用過一次以後,將被放在聖殿中。他們的禮物將提醒以後的世代,大君王將要來臨,神沒有忘記祂的百姓。另外,用他們的金銀去製成的冠冕,也提醒那些遠離家鄉的人,雖然他們還在被擄之中,他們仍然會被記念。雖然從人的方面看他們沒有參與重建聖殿,但是他們的禮物卻變成彌賽亞的一種記號。

 

撒迦利亞的講章()(1-14)

七至八章簡短地介紹先知的講章。這兩章的經文只是記錄了撒迦利亞的神學思想,內容相當零散。這一段文字以一個清楚的日期作為開始(1的日期大約是主前五一八年十二月七日),與前面的「異象書」分開兩個部份。第七章包含兩個濃縮的信息,而第八章則較像是收錄先知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的宣講。

. 關於禁食的問題(2-7)。這一段經文比較難解,在希伯來文的文法,不知誰差遣誰。一般翻譯是「從伯特利-沙利色差遣利堅米勒和他的隨從到耶路撒冷尋求耶和華的恩惠。」伯特利在耶路撒冷以北十二里之處,它原來是北國以色列的一個敬拜中心,並不屬猶大。但是為甚麼一個從伯特利來的代表團要來到耶路撒冷呢?相信伯特利沙利色是一位在巴比倫被擄社會中的官員;而利堅米勒是一個發言人,他被差遣是為了要為一個宗教習俗問題得到答案。

問題是複雜的;那個遵行多年在第五月的禁食習俗,還要不要保存呢?這不是一個關於禁食的普通問題,它原本是要記念聖殿被毀的哀悼和禁食,它已經在第五月舉行了好多年(王下廿五8-9)。這問題假定了當聖殿完工時,記念它的被毀是無用的。先知對這問題回答(5-8)。撒迦利亞以三個問題,作為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每一個問題都要求他的聽眾去思想;而每一個問題都說明禁食的意義:()第一個問題是:「你們……禁食悲哀,豈是絲毫向我禁食麼?」你們真的為聖殿悲哀嗎?或者只是一種儀式;()第二個問題(6)指出禁食的反面,吃與喝,實際上和禁食沒有差別。吃與喝滿足人類的需要,好像禁食也可以,但是禁食應該是為了達成某些外在的目標,而不是去滿足自己;()第三個問題(7)是「先知宣告的話」,答案可能在九至十四節。

. 災難先於禁食(8-14)。相信九至十節是一則主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耶路撒冷被毀之前先知的宣講。神的要求,已經在第一次聖殿被毀之前提出來了。()「按至理判斷」:這句指向兩方面,即適當的法律行為,和在社會中實行公義。()「慈愛憐憫弟兄」:神對祂百姓的憐憫和慈愛,應該在他們的交往中反映出來。()「不可欺壓……」:以欺壓弱小者,去達到個人的財富。()「不可心裏謀害弟兄」:不單欺壓,而且還有許多內心的計謀。

神的要求在聖殿未毀壞之前,已經清楚的在律法(妥拉)中確立,並且被先知一次又一次地重複(12)。但是百姓卻一再拒絕去聽神通過祂僕人所說的話,因此當災難臨到,要毀滅他們和他們的聖殿時,那世代的人民也發覺神同樣不聽他們的呼求。在審判中,他們曾經被拋棄分散在外邦之地過被擄的生活,而一度曾經是他們的樂土的地方則變成荒地了。

 

撒迦利亞的講章()(1-23)

在這一章的講章中,對過去事情的記憶漸漸轉為對將來事情的期待。先知與神分享一幅新耶路撒冷的異象與當時的實況成強烈的對比。這座城不再像主前五一八年的悲慘狀況,它將轉變被稱為:「誠實的城」(3)。在撒迦利亞的時代,住在那城中的市民,很少有年長的;很多百姓在年輕或中年時就已死去,而那些被擄的年長的,很少會長途跋涉,回到應許之地來。但是一個社會沒有年長的一輩,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它缺乏經驗和智慧。因此,撒迦利亞重建社會異象的一個基本要素,是老一輩的居民。老年的男女將要坐在街上(4),享受陽光和豐裕的城市生活。

雖然在撒迦利亞的時代,街上只有很少的少年人;但是在新的耶路撒冷,兒童將要成為活躍生活的一部分。許多帶著年幼孩子的家庭不會冒跋涉的辛苦,從巴比倫來到耶路撒冷重新開始。而對尚留於耶路撒冷的家庭而言,疾病和貧困在年青一代之中,敲起它們的喪鐘。但是先知預見一座城市,有孩子在街上玩耍,表明只有年輕一代才具有無憂無慮的喜樂生活。他描述男孩和女孩的說話(5),這些孩子的歡笑使整個社會生活更加豐盛,而這就是他希望向讀者描繪的社會。

但是除了有老年人和孩子以外,撒迦利亞也預期整個社會的復興。向著一個毀掉大部分的城市,這是一個難以令人理解的異象,它的貧困居民正掙扎著,而大多數人的親戚,還一直生活在遠方被擄之地。但是這些被擄的將要回歸,人口要增長,與神所立的約將要再一次堅立起來:「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8)

這種充滿活力和繁榮的城市的異象,對於那些和先知一起,在耶路撒冷中掙扎的人,將是一種力量的源泉,產生鼓勵作用(9-17)。他們必須繼續勇敢地重建聖殿的工作,相信完成時,將有一個和平的新世紀。葡萄樹必再一次結果子,甘露將降在五榖上(12)。這城曾被列國嘲笑,但它將再一次繁榮起來,因為這種轉變是神旨意的一部分。但是人民為這將來的遠景而工作,他們的工作預示了彌賽亞世紀的降臨。

撒迦利亞超越現在,看見一個新的世代,傳達兩個信息。

. 禁食(18-19)。先知回到七章二至三節的信息,原本禁食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毀壞。但是現在有所不同了。禁食將轉變為歡樂的節期,悲傷將被「歡喜快樂的日子」取代(19)

. 外邦人(20-23)。先知再一次論及外邦人,即列國的人民(參見二11)。他描述一種狀況,耶路撒冷將變成國際之間的新聞。他們將彼此鼓勵前往耶路撒冷。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將實現,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要因他蒙福。那些猶太人要和外邦人一樣,一起分享這個異象:神賜給祂百姓一座永久的城市,身處其中,便可以享受「神與你們同在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