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至第八章 |
一1-6 第一至八章的前言
这一小段告诉我们撒迦利亚说预言的处境:他的听众是一群背叛神之人的后裔,神曾向这些人发出警告,但他们仍不服从,所以他们要受审判。
这事发生在大利乌王一世在位第二年(即主前520年10月至11月间),也就是被掳者从巴比伦归回18年后。这预言发生的时间在哈该书二章1至9节与二章10至23节之间。
第2节
在原文中,第2节只有5个希伯来字词,却强而有力。原文直译是:‘耶和华以烈怒向你们列祖发怒’,无可否认,这里所强调的是‘愤怒’。这意思在15节重现,那里同样强调怒气(直译是:我以烈怒发怒),但对象却从犹大转移向列国。圣经常提及神的怒气,所指的并非发脾气,而是针对罪恶而发的义怒,从耶稣洁净圣殿的事件上可见一斑(可 11:15-17>可十一15-17;参可 3:5>可三5)。
神的话不会反覆无常,往昔所说的话不能被推翻;不顺从的列祖过去了,神的话却不会过去,祂的话甚至比传达祂话语的先知更长存(5节)。所预言的审判已临到列祖(6上)。
第6节
第6节下可能是第6节上的延续,作者仍在报告过往所发生的事(新国际译本如此翻译),另一可能性是把问号停在第6节上(和合本的译法)。照这读法,撒迦利亚的听众已经悔改,承认神的审判是公平的。
留意先知怎样用重复的字眼来强调信息中的各观点:在原文中‘万军之耶和华’(即征服所有敌人的主)在第3节中就出现了3次;‘转向’在2至3节中亦出现3次,第6节中的‘回头’,在希伯来文中亦是同一个字词。可见撒迦利亚笔工之精湛,细读他的文字用词,收获良多。
一7至六15 夜间异象系列和附加的神谕
在撒迦利亚宣告第一个预言之后3个月(主前519年初),他又领受了一连串的8个异象,显然都是在一个晚上发生的。好些学者留意到第四个异象与其他异象有别,因此他们不接受这异象是出自先知本人。这异象虽然不同,但我们没有理由就此否认撒迦利亚同时领受了这异象。无论如何,这异象在正典中亦与其他异象同列,组成8个异象的系列。这些异象跟从前许多异象不同的地方,在于先知本人在异象中有所参与,可以询问他所看见的天使。
在我们还未逐一分别查考这8个异象之前,若能整体地看看这8个异象,可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布局和其中的意义。正如导论所说,撒迦利亚书的作者/编者很重视文字上的架构,这些架构能引导我们明白本书的信息。
这8个异象构成一个交错的架构模式(ABCD/DCBA;参导论)如下:
1.马匹巡察全地;列国平静(1:7-17>一7-17) A
2.打散耶路撒冷的角随后受罚 B
3.耶路撒冷有人居住,却无城墙 C
4.大祭司约书亚更换衣服(提及‘苗裔’) D
5.两个受膏者:约书亚与所罗巴伯 D'
6.书卷/咒诅发出,针对偷窃等等 C'
7.量器与妇人:罪恶被挪到远处 B'
8.马匹与马车巡察全地:神的灵得安慰(6:1-8>六1-8) A'
第一与第八异象显然相似,但处境却已从神对列国的愤怒变为神得安慰。从这对比和夹在其间的内容看来,列国已被对付,犹大和耶路撒冷已蒙洁净和保守。
第二、三与六、七两对异象是相称的。留意这4个异象(第八异象亦然)都是以‘我[又]举目观看’开首。第二、第三异象之间的连系在于它们有同一格式,内容亦同样聚焦于耶路撒冷。二章6至13节之神谕再进一步强调它们的统一性,并且以‘再拣选耶路撒冷’一句把它们连贯于第一异象。这神谕同时也介绍新的要素,这些要素在第一至八章中成为很重要的主题,包括:‘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参4:9>四9,6:15>六15);列国加入神的阵营(8:20-23>八20-23;参6:15>六15上);神要住在子民中间,成为他们的神(8:3>八3、8:8>8)。
我们有理由把第二和第七个异象连在一起。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二者都包含两部分:角与匠人/量器中的妇人与有翅膀的妇人;二者所用的词汇也有很多相同。在希伯来原文中,二者的连带关系很显着,在译本中比较难看出来。这两个异象都同时附有先知直接的神谕(2:4-5>二4-5,5:3-4>五3-4)。此外第三与第七异象亦有若干相同的字眼。
第四、第五异象占中心位置,至少在现存的版本中如是;它们是介绍神所授权的两位领袖:大祭司约书亚和重建圣殿的所罗巴伯(‘苗裔’);根据六章13节,所罗巴伯也有王的尊荣,他们两人站在全地的主面前。
第六、第七异象是连在一起的,两者都提及‘出来’(或‘发出’),内容也同是关乎把罪恶从这地挪去。‘出来’一词也带出了最后一个异象。
第八个异象把整个系列总括起来,带出全系列的高峰,描写神的旨意得以成全:耶和华成为全地的主。
六章9至15节是记载先知的话和行动,重提前面所论及的重要主题:两个领袖,圣殿和重召百姓来重建,还有:‘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这句话。第15节下半是回述一章2至6节(特别是第4节)的。
一7-17 第一异象:马匹巡视全地
这异象中提及3个人物:‘一人骑着红马……’(8、10节),‘与我说话的天使(使者)’(9、13-14节),‘耶和华的使者’(11-12节)。第一和第三处所描写的极可能是指相同的人物(特别参11节)。而‘与我说话的天使’这句子在好几个异象中都有出现。
撒迦利亚记载他看到一个异象,见人骑着红马,站在番石榴树中间(其中的意义不明)。在他身后又有3匹不同颜色的马:红、黄(新国际译本作‘棕’)和白;曾有人尝试解释这些颜色的含义(例如它们分别代表血、混乱、和平),但似乎这些细节只是背景的描写而已。在六章2节中出现的4匹马又有不同的颜色组合(又参启 6:2>启六2、启 6:4-5>4-5、启 6:8>8)。
这些马匹巡察全地,见全地安息平静。这现象的含义是指压迫犹大的列国似乎都受到姑息,享受安逸。‘耶和华的使者’便求神采取行动(12节),他所得的确据是:神的怒气现在要指向列国;祂的子民虽曾令祂恼怒,但列国欺人太甚,神已经回到耶路撒冷。最后一点会在建殿(4年后完成)和建城(准绳是代表测量地界,以便重建房子)中显明出来。
留意第14下-15节上强调神为耶路撒冷和锡安心里极其火热,而另一方面对列国则极其恼怒。作者以重复语法和词汇的安排(参第2节)来加强语气。这一段原文直译如下:‘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火热──心里极其火热。我甚恼怒──我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安逸’这形容词可指他们逃掉审判,亦可指他们自满自足的骄傲,正如列王纪下十九章28节(和合本作‘狂傲’)和诗篇一二三篇4节(‘安逸人’与‘骄傲人’对称)。
第17节
第17节为第一个异象作出强烈的结语。屡次重复的‘再’字强调选民过去的历史仍要继续下去,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神曾与他立约。神虽曾管教他们,却没有离弃他们。‘再……拣选耶路撒冷’一句在二章12节和三章2节再出现,作用是为两个中心异象(第3>三、4>四章)铺路,其中预言神拣选两位领袖。
一18-21 第二异象:四角与四匠
先知从第一异象马上接到第二异象,中间似乎没有甚么时间的空隙,他说:‘我举目观看’,就看到有‘四角’。‘角’是代表力量(申 33:17>申三十三17),通常含有侵略或/和骄傲的意思(诗 75:4-5>诗七十五4-5;申 8:3-9>申八3-9)。四角是指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列国。然后四匠‘来威吓列国’,把他们打掉,其中的程序细节没有详述。事实上,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经文不大强调匠人,却强调四角;留意‘角’(19、21节)和‘打散’(21节)似乎不必要地重复。先知也没有问谁是匠人,却问‘他们来做甚么’。这四角不大可能是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国家,反而‘四’是代表完整的意思,正如4匹马走遍各方(1:10>一10,6:5-7>六5-7;参2:6>二6和6:5>六5中所引述的‘四风’)。
故此,先知在此显然是要读者在心中构成一幅图画,画中的列国强而有力,先知并提醒读者不要忘记他们曾摧残犹大。神不欲子民忘记或忽视祂拯救的大能。列国举起他们的角打散犹大,大大威胁神的子民,使他们‘不敢抬头’(21节),但是列邦将来却要被对付。于列国来说,这是一个恶兆。
二1-13 第三异象:耶路撒冷有人居住,却无城墙
第1至5节是描写撒迦利亚第三异象的正文,后面附加了一个与异象有密切关系的神谕。第二章最后一节是直接向全世界宣告的,这一节强而有力地单独存在。
二1-5 异象
撒迦利亚‘见一人手拿准绳’(与1:14>一14表达方法虽不一样,功用却类似),要量一下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从神在第4-5节所传递的信息看来,此人的目的(至少部分目的)是要为重建城墙作准备。
要追踪这异象中的天使并非易事!希伯来原文的语气似乎指共有3位天使(新国际译本颇能捉摸这原意,和合本似乎只有两位)。第一位(A1)是手拿准绳去量耶路撒冷的那人;第二位(A2)是与撒迦利亚说话,后来离去(直译:‘前往’);第三位(A3)是‘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A2)来’的那一位,这位天使与A2碰面,把要传给A1的信息交予A2(A3很可能是1:11-12>一11-12中‘耶和华的使者’)。换言之,A3叫A2把信息传予A1。为甚么要弄得如此复杂呢?或许目的是要强调此出人意表的信息是如何重要。照常理来看,重修城墙,加强它的防卫,原是很自然的事,这也很可能是神为耶路撒冷所定的旨意,但是这里的信息却说:没有这个需要!理由有二:城市太大,而且耶和华自己要作他们的城墙 ──‘四围的火城(墙)’。
这段经文是否要照字面直解呢?耶路撒冷的城墙于主前445年,在尼希米的领导下,确需要重建;从另一方面来看,耶路撒冷城也的确是超越城墙之外。我们要留意的重点是:当神在其中时,不管有城墙与否,她都不会失败(诗 46:4>诗四十六4;参诗48:1-3>诗四十八1-3、诗48:8>8,诗32:7>三十二7;伯 1:10>伯一10)。
神住在子民当中这事实,在一至八章里用了好几种方法来强调,其中包括:直接的说明(2:10-12>二10-12,8:3>八3、8:8>8,13:9>十三9,14:4>十四4);藉着圣殿工程的完成作为神计划的一部分(4:8-9>四8-9;参9:8>九8);藉着子民的代表──大祭司──得洁净和再蒙差遣(3:1-7>三1-7);以及应许万国的人要来耶路撒冷寻求耶和华的恩(8:20-23>八20-23;参2:11>二11,14:16-19>十四16-19)。
二6-12 神谕
这神谕从上文3个异象承接下来,顺理成章。3个异象都是谈及犹大和列邦命运的逆转。现在先知把子民复兴的第一步活画在我们眼前,这一步就是以前被掳至巴比伦的人现在获释。当然在主前520年,许多人已回归,但有很多人仍留在巴比伦,而此神谕就是要催促他们离开巴比伦,回到神要建立祂自己居处的地方。
在第一部分(6-9节)里,先知催促被掳的以色列民马上离开巴比伦,因为该国快要受审判(掳掠人者要被掳)。当这些事情发生之时,他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他了。从第二部分(10-11节)中,子民知道耶和华要来耶路撒冷,住在他们中间,必有‘许多国’加入。这也是一个兆头,让他们知道先知所传的信息来自神(‘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12节有一总结的应许:‘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他圣地的分,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
第11节
第11节上的应许(‘必有许多国……作他的子民。’)在‘住在你中间’(10下、11中)两个重复句当中,形成一交错对称结构,而9节下和11节下的重复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则强调这行动为神带来的荣耀;这句子在四章9节和六章15节又再出现。‘再拣选耶路撒冷’一句承上接下,把这神谕与第一异象接连起来(参1:17>一17),同时亦开启下文的第四异象(参3:2>三2)。
新国际译本在6至7节所重复用的‘来’字,只是用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在显出荣耀之后,[他]差遣我去……的列国’(8节),这句颇费解,和合本大致上是按原文直译,新国际译本尝试把它意译作:‘他使我得尊荣之后,差遣我去……的列国’。有人认为这里‘荣耀’一词是指神的别名(参5下),或是指上述的异象,而‘我’一词若不是指撒迦利亚(其实他并没有真的被差遣到列国去,只是用间接的方法而已),就是指其中一个天使。姑勿论哪一个说法比较正确,此处的重点是要说明,有关此事所说的话(或藉着天使,或藉着撒迦利亚)确是出自神。
二13 向全世界发出的呼召
这呼召在此甚为恰当。经过长久的等待,现在神要采取行动对付那些欺压子民的国家,让全地在祂面前屏息肃静(参哈 2:20>哈二20)。
三1-10 第四异象:大祭司约书亚
第三、第四章包含了在八个异象中央的两个。这两个异象都是关乎大祭司和社会领袖(省长)的;这两位领袖人物合起来代表了神管治百姓的治权。第三章把焦点放在大祭司约书亚身上,但也提及‘我仆人’和‘苗裔’(8节;参6:12>六12,那里说他将要建耶和华的殿)。
第四章包括一幅两棵橄榄树的图画。两棵橄榄树代表两位受膏者,他们受膏事奉(直译是‘侍立’)普天下的主。在此译作‘站立’比‘事奉’更贴切(4:14>四14和合本作‘站在……旁边’;新国际译本作‘受膏事奉’),可连贯第三章藉着‘站立’一词所建立的意义(参3:1>三1、3:3>3、3:4>4、3:5>5、3:7>7)。(留意‘普天下’或‘遍地’一词在4:14>四14,5:3>五3、5:6>6,6:5>六5都曾出现,这词有助于后4个异象的连系。)三章1节与四章14节奠定了约书亚作为两受膏者之一的地位。
三1-5 处理撒但的控诉
这一段描写大祭司约书亚如何被撒但控诉。‘撒但’一词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敌对者’,只在历代志上二十一章1节以专有名词出现,此外在旧约中,只有在约伯记一至二章中出现,这名字是指一个非人类的敌对者,在其他地方都是指个人或国际性的人类敌对者。在这段经文和约伯记里,敌对者的功用都是控诉神的仆人。
约书亚作为大祭司,站立在耶和华面前时,应该只穿着出埃及记二十八章所指定的衣服;这些衣服代表一个人站在神圣的神面前必须有的圣洁。经文告诉我们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耶和华面前,表明了他的罪污(1节下),同时他是全民在神面前的代表,故此也说明了子民的罪污。
这敌对者控诉的内容没有错,但是所带来的后果却并非惩罚,而是洁净。神在这方面重建子民,正是第六、第七异象的重点:偷窃的和起假誓的都要被除灭(5:3>五3),而邪恶本身也要被扔,远离此地(5:7>五7、5:10-11>10-11)。
大祭司还要戴上冠冕(出 28:4>出二十八4、出 28:37-39>37-39)。我们不知道约书亚是否原本也有一头冠,但此时是有一洁净的冠冕赐给他。此处‘冠冕’一词与出埃及记二十八章不一样,却是出于同一字根(tsaniph/mitsnepheth)。
‘耶和华责备你’(2节)这句话出自耶和华口中,听起来有点蹩脚,但它的意思是:‘我,这位称为耶和华的主,责备你’;这句话向读者肯定撒但的控诉已经被完全放下(参诗 9:5>诗九5;赛 17:13>赛十七13)。‘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2节)令人想起阿摩司书四章11节意示约书亚(也代表了犹大全民)从公义的惩罚中逃脱。‘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5节)一句可能是表明此行动是神所认许的。
三6-7 约书亚受告诫
约书亚被洁净之后,可以站立在神面前。神告诫他要遵行主道,谨守命令;两者合起来表明了神所要求的生活与行为,后者更是特别适用于祭司的职责,或圣殿的管理上(例如民 3:7-8>民三7-8,民 3:25-38>25-38)。‘那些站立的人’是指那些站在神面前的天上活物(参看第4节)。
三8-9 约书亚领受另一信息
这段看上去似乎是在原来异象以外添上的(它包括一项命令,通常一篇新的宣言都是以此开始的;并且它所描述的事物是前文没有提及的:包括苗裔、石头、七眼)。不过,它的高潮:‘[我]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即:既快速又完全地),却是与上述异象十分协调,因为大祭司是代表全民的。
约书亚的‘同伴’(8节)大概是指其他的祭司。‘他们是作预兆的’可能意指那位将要来的‘苗裔’有祭司的职分。
‘苗裔’是弥赛亚的一个名衔(耶 23:5-6>耶二十三5-6;参赛 4:2>赛四2,赛 11:1>十一1;并参导论),它与所罗巴伯有所关连;所罗巴伯的名字在这些异象的重要部分中未被提及,其中的理由不得而知。有可能是因为所罗巴伯在波斯失宠,故此不便提及他的名字;但更可能的是要使读者把目前犹大和耶路撒冷的领袖,连于以赛亚书九章1至7节和十一章1至9节关乎弥赛亚的应许。所罗巴伯不是弥赛亚,只是弥赛亚的预表。我们透过他可看到弥赛亚治权的性质。有关这方面的事,第四章和六章9至15节将有更详尽的说明。
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究竟代表甚么,经文没有明确的解释。上下文可帮助我们构思这幅图画。雕刻暗示某种纪念性质,或许是纪念神对约书亚的差遣。‘七眼’可能要与四章10节连在一起解释,那里把七灯解作耶和华的七眼,是遍察全地的,意思是说祂知道全地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眼’这字可能是指泉水,这样看来,这字与此节的后半:‘除掉(洁净)这地的罪孽’亦互相衔接。
三10 结束的应许
葡萄树和无花果树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结果子,它们在此是代表和平与繁荣。这幅图画曾在列王纪上四章25节用来描写所罗门统治下的境况;在列王纪下十八章31节,亚述王以此应许(却是不信实的应许)来作引诱;弥迦书四章4节用它来描写‘末后的日子’(弥 4:1>弥四1)中蒙福的光景。
四1-14 第五异象:两个受膏者
这章圣经的架构颇奇特,包括:第5节所提出的问题一直到第10节下才答覆。此外,外层部分与中央的神谕并不怎样衔接,以致有好些释经家把6至10节上一段视作后来加插的,或干脆把这一段移到别处。不过这架构可看作是刻意安排的。这一章的发展进程如下:
第1-3节描写异象,特别是7盏灯和两棵橄榄树。第4节提出一问题:‘这是甚么意思?’所问的大概是有关‘七’的意义。然后天使以反问来回应(5节):‘你不知道……吗?’这问题一直等到有关所罗巴伯的神谕(6-10上)完结之后才有答覆,最后在第10节下先知终于得到有关‘七’的答案。第11-14节再问及两棵橄榄树和两金嘴的问题,天使又用第5节同样的话回应:‘你不知道……么?’在第14节中,先知得到关乎‘两个……’的答案。
显然撒迦利亚是利用这种拖延的手法来制造张力,加强其信息的果效。在七至八章中,七章3节的问题甚至到八章18至19节才给予回答!所以,这里用反问手法造成的是轻微的拖延,而6至10节上的神谕所造成的是较主要的拖延。
神谕被安排在现今的位置上是另有功用的,它要表明所罗巴伯与两个受膏者的关系。所罗巴伯的名字在所有异象中都没有提及。
四1-5、10下-14 第五异象
撒迦利亚看见一个位于中央的灯台,其上有7盏灯,两旁有橄榄树。从第11-12节的解释看来,一般都假设这两棵树是供应灯油的。
根据希伯来文直接的意思,7盏灯中每盏灯都有7个‘灯嘴’,而希腊文版本则表示有7条管子从中央的碗(译注:参新国际译本;中译和合本把这碗译作顶上的一盏灯)引到7盏灯去。无论如何,两种说法所描写的都是一盏很光亮的灯。7盏灯的解释(10节下)是,它们代表‘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留意这句子在14节中再出现,和合本译作‘普天下主’;又参3:1-10>三1-10的注释)。整个比喻是说明黑暗的地方要被照亮,无一物能逃避耶和华的眼目。这里的‘七’不大可能与三章9节的‘七’有连系,因为那经文与这回答相距太远,而且当中又有一问题问及另一个‘七’。
两棵橄榄树代表‘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从某一层次来看,这两人是当时的祭司和省长:约书亚与所罗巴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究竟这两人如何能给耶和华供应灯油,使祂的灯保持光亮?不过这是一个象征式的描写,所有象征式文字都有其限制,不可引申太远。此外或许那些管子不是从橄榄树直接通往灯台,因为经文并没有说明这点。有人认为是碗子把油供应给橄榄树。这说法的优点是解释到耶和华是膏抹受膏者的源头,但它的缺点是与常态相违:通常橄榄油是出于橄榄树,然后供应灯台的。
第12节
第12节甚费解,特别是这里所说的橄榄枝和管子(和合本作‘嘴’)在前文并没有提及,有人提出中央的碗(和合本作‘顶上有盏灯’)是代表耶和华,这碗既供应灯台也供应橄榄树。
四6-10上 关乎所罗巴伯的神谕
这段经文一方面拖延了先知提出的问题(4节),另一方面却帮助分辨所罗巴伯为两棵橄榄树或两受膏者之一。神谕分两部分。
有话向所罗巴伯说:他不需要势力和才能,只需要神的灵(6-7节)。如果那是关乎能力的话,那么所罗巴伯如何能与大山较量?但是在现今的情况下,大山在他面前要成为平地,对抗所罗巴伯的势力将要湮没。‘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这句欢呼的话,和合本是照原文直译,一方面表明殿的荣美,另一方面又显示出神帮助他们重建的恩惠。文中的石头直译是‘基石’,这词没有在别的经文出现过,显然这是圣殿中很重要的一块石头,代表了圣殿的完成(参9节),也可能是代表‘房角的头块石头’(诗 118:22>诗一一八22)。这石是安放在两墙的顶角上,把两墙正确地嵌在一起。
第二部分的神谕(8-10节)有一前言,应许所罗巴伯一定有能力完成圣殿的重建工程,不会像他以前从巴比伦回归时那样,开始了又被扰停工(拉 4:4-5>拉四4-5、拉 4:24>24)。‘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10节)这句话可指那些面临反抗而感到灰心的人,也可指那些回归耶路撒冷却无能力的人。他们自以为不能成功,但看到所罗巴伯的成就时,就会欢喜。先知在此温柔地稍加责备,目的亦在鼓励他们(正如护士责备病人一样)。‘线铊’一词直译是‘铝石’,或许也可译作‘分界的石头’。线铊不大可能是铝制的,所以这里所指可能是完成圣殿的最后一块石头(7节),表明犹大与其他人分别出来,成为神所拣选的子民。圣殿工程得以完竣,表明神藉所罗巴伯传的信息是真实的(参9、12节之注释)。
五1-4 第六异象:飞行的书卷
接下来的两个异象是连在一起的,正如第二、第三异象一样。两个异象都是针对子民的洁净问题而发的。飞卷代表一个遍行全地的咒诅(参4:10>四10下、4:14>14,5:3>五3、5:6>6,6:5>六5),是用来审判行恶者的。下一个异象(5:5-11>五5-11)以一妇人代表‘罪恶’,她被远远挪往巴比伦(‘示拿’是希伯来文音译,即米所波大米的苏默)。
这书卷既被描写为‘飞行’的书卷,意思就是说它必然不是卷起,而是打开让所有人可以阅读的。正因为如此才可看到它的大小:30呎长,15呎宽‘长二十肘,宽十肘’)。这尺码甚大,目的是强调它的信息。书卷中的话可能是针对行恶者而发的咒诅。
‘咒诅’一词亦有‘誓言’的意思,特别关乎不守盟约的本分,正如申命记二十九章20至21节所载。
经文中提及的两种罪人,只是行恶者的代表,并非只有他们才会受审判。‘偷窃的’是代表一切得罪邻舍的人;‘起假誓的’是妄称耶和华的名,是亵渎神的(参利 19:11-12>利十九11-12)。‘除灭’一词的字根有‘洁净’和‘清除’的意思,表示从约民中挪开,所以是指被弃于神的救恩之外。在‘说谎’已是司空见惯的日子里,牢记这预言和其他类似的经文,如耶利米书二十八章15至17节和使徒行传五章1至11节,是于我们有益的。
咒诅是出自耶和华的话,在第4节里,此咒诅被拟人化。(他)‘进入……的家,常在他家里……连……都毁灭了’──这毁灭是彻底的,‘连房屋带木石’都被毁灭。
五5-11 第七异象:量器与妇人
第六、第七异象都是谈及神如何对付罪。前者把焦点放于审判上,后者的重点在于洁净这地,把罪恶挪去。
撒迦利亚看见一‘量器’(直译是‘一伊法’),这是指一量度的单位。我们不能确定一伊法究竟有多少,极可能少于10加仑;或许这异象把它放大,正如上述异象中的书卷(5:2>五2)。‘这是罪恶’,此句如此翻译,比希伯来原文直译:‘这是他们的眼’来得合理,也有古希腊版本和叙利亚版本的支持。此处拣选了‘伊法’这量度单位,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出于阿摩司书八章5节:‘卖出用小升斗,收银用大戥子’,直译是;‘把伊法弄小,舍客勒弄大’,这是不忠实和不照顾别人的象征。
一个圆铅(沉重)的盖子被举起,内中坐着一个妇人,就是‘罪恶’。这里并不是说女人比男人较适合代表罪恶,最简单的原因是此字词是阴性的。请留意那些抬移罪恶离开那地的也是女性(9-11节)。‘翅膀中有风’译作:‘……中有灵’(参6:5>六5),这译法可指出洁净的工作是出自神的灵。希伯来文‘鹳鸟’一词的字根与‘持久的爱’相同,可能是因为这缘故,而在此使用鹳鸟;洁净的工作是恩典的象征。
‘示拿’(11节)即巴比伦尼亚,位于米所波大米。亚伯拉罕曾与神立约离开此地,这里也是巴别塔被建造,后来被神毁灭的所在地(创 11:2>创十一2、创 11:9>9;留意作者用‘遍地/全地’一词连系这故事,创 11:4>创十一4、创 11:9>9;参亚 5:3>亚五3)。‘为它盖造房屋’可能是指某种殿宇(比较‘耶和华的房屋’一词)。无论如何,此处所指示的是邪恶在神子民当中不能立足。
六1-8 第八及最后的异象:马匹与马车巡视全地
在好几方面来看,最后的异象都与第一异象相似。两者前后呼应,把整个系列连贯在一起。此外,这异象也是整个系列的高潮。在第一章里,列国安逸太平,耶和华却恼怒他们,为耶路撒冷和犹大心里火热;在第六章里,耶和华的灵得安慰(列国已受审判)。
在这两个异象之间,亦有一些意料不到的分别,例如:第六章也谈及马与马车,但颜色却与第一章不同。第一章有两匹红马、一匹棕马(和合本作‘黄马’),还有一匹白马;而第六章的4匹马却分别是红、黑、白和斑点的。分歧的原因不明,但是六章10节和14节也有类似的差异。
这4匹马出来走遍四方(指罗盘的四方),虽然红马的方向没有明说,我们只能引申红马往东走(译注:至于白马的方向,和合本译作:‘白马跟随在后’,但另一读法可作:‘白马往西方去’,参新国际译本)。这意象表达出神的影响力遍及全球(参‘普天下的主’,6:5>六5,4:14>四14)。在此作者用了一个相关语,在译本中不易看出来;‘风’一字原文与‘灵’相同(参约 3:8>约三8)。
在回报的时候(8节),经文只提及北方的消息。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北方令人有各种不同的联想;传说那里是其他敌对神明的居所(参诗 48:2>诗四十八2);示拿或巴比伦在那个方向(2:7>二7,5:11>五11;参耶 23:8>耶二十三8),而且侵略以色列和犹大的重要劲敌都是出自北方(赛 41:25>赛四十一25;耶 1:1-15>耶一1-15,耶 16:15>十六15),包括末日的仇敌在内(结 38:6>结三十八6、结 38:15>15)。由此我们可假设最后神对整个世界的状况都感到满意。
‘两山’(1节)似乎是代表通天之道(参5节);‘铜山’可能是指日出[新日子的黎明已降临;留意第一异象发生于‘夜间’(1:8>一8),这一点可能是重要的],另一可能是指圣殿的两柱。铜是用来代表抵抗侵略的力量(如耶 1:18>耶一18):耶和华在天上的殿是坚不可破的。
马匹的颜色(2-3、6-7节)似乎不可能有甚么特殊意义(参1:8>一8的注释)。‘有斑点的壮马’(新国际译本作‘……有斑点的马──全是北马’)出自两个不大清晰的字,其中第二个字在第7节中再出现,是指所有的马匹。
‘四风’(或四灵)是故意模棱两可的。风是肉眼不能见,却是无所不在的,神的同在也是如此。在第8节中,此字词的第一个意思很可能是‘风’,不过在诗歌的意象中,我们毋须追究其一致性(比较启 1:4>启一4,启 3:1>三1,启 4:5>四5,启 5:6>五6的‘七灵’)。
六9-15 神谕
这神谕把整个系列的异象引至一个重要的高潮,同时亦带出前几章经文的中心思想。神谕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个交错的对称架构,外围以从巴比伦回归的人名(并参7>七、8>八章)作强烈的标记。整个神谕的架构可分析如下:
第9节 神谕的前言
第10节 你要从……黑玳,多比雅、耶大雅……来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
第11节 取这金银做冠冕(复数),[把它们]戴在……约书亚的头上。’
第12节 ‘对他说……看哪,那名称为……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
第13节 ‘他要……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第14节 ‘这冠冕要归黑玳(希伯来文直译是希连)、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记念。’
这一段中异乎寻常的特征有下列各项:
1. 第10节所提及的人名中,有两个在第14节中有所改变;‘黑玳’(意思是‘田鼠’)变成‘希连’(根据新国际译本旁注是力量的意思),而‘约西亚’却变成‘贤’(意思是恩典,此字在四7用过两次,与重建圣殿有关连)。
2. ‘冠冕’一词在原文中是复数,但连着的动词却是单数(14节),可能是要暗示当犹大领袖的两个人物(参下文)。
3. 单从文法来看,并不清楚这里究竟是一个人物还是两个。在第四章中,重建圣殿的是所罗巴伯,在第三章中‘苗裔’又不是约书亚。‘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13节)最自然的看法是指祭司和民事领袖两职,但亦可能是指治权中宗教方面与政治方面的职责。
4. 经文并没有提及所罗巴伯的名字,而且冠冕是放在圣殿里作记念的,这事实说明此神谕所言及的事件,是在所罗巴伯死后发生。
‘苗裔’一词是用于弥赛亚身上的,我们若把这预言应用在耶稣身上,则会发现很多特征都很符合;祂同时是君王,又是祭司,约书亚和所罗巴伯两人都不能完全代表祂,祂是他们二人所指向的实体,祂亦是神圣殿的建造者;神的圣殿是指教会。
最后一节与第七至八章的高潮相似。很多人要从远处到来,不单只是段首所提及的几个人。这现象是一个兆头,说明耶和华确是已经透过祂的传讯人说话(15节,参上述2:9-11>二9-11的注释)。
第11节
第11节中的‘冠冕’以复数形式出现,可以有好几种解释:这冠冕是一种由好几个圆环构成的冠冕,这些圆环可以分开出来,单独只戴一个,亦可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组合的冠冕戴上(参启 19:12>启十九12);另一说法认为这复数词是所谓‘卓越复数’,那就是说只有一个冠冕,而这冠冕是特别超卓的;还有人认为这是原来版本上的错误,又或这词是一个罕有的单数词。这复数词在此段经文中,似乎很有可能是作者故意把它写成模棱两可的。
第14节
第14节颇费解,亦不易翻译,莫提亚(J. A. Motyer)建议译成:‘这冠冕将纪念希连……’等等,他的意思是:当弥赛亚坐在位上当祭司/君王时,远处的人将要来向祂效忠。或许这里所用的是相关语法:这冠冕会使人记得力量、良善(‘多比雅’的名意是:耶和华是我的良善)、知识(‘耶大雅’的名意是:耶和华是全知的)和恩典──这些都是赞赏被掳归回者的话,他们长途跋涉,把金银带来圣殿,造成冠冕,故此有祝福的应许为他们留存(10节)。
七1至八23 有关禁食的问题
撒迦利亚书第七至八章以巨形的交错架构组成,中央是一个应许(8:8>八8)。它回述一章1至6节所提及的主题,赐下训言,叫人遵守,为耶路撒冷和犹大宣告应许,并且为很多国民赐下更广泛的应许(基于那些人从伯特利上来‘恳求耶和华的恩’)。这首尾连贯的整段以一些钥字和钥句标明出来,这些钥字、钥句又把各段落连在一起。尽管有些经文无法确定作者在某些细节上的用意,但整体来说,此段的一贯性仍很强而且很令人满意。
第七至八章是撒迦利亚书新段落的开始。其中的信息加强和补充上文:子民叛逆,神惩罚他们,收回祂的保护与象征同在的圣殿。但如今在重建的耶路撒冷中,祂要再次住在他们中间。祂教训他们要遵守命令,这是他们以前所罔顾的。
这段落以禁食的问题开始:伯特利的人差遣一代表团来求问祭司和先知(假定撒迦利亚也在内),他们是否仍要像过去的传统一样,在每年的第五个月禁食。先知挑战他们禁食的动机,同时亦忆述子民以前不遵命,以致受审判而被掳的事迹。然后先知讲及一个关乎耶路撒冷前途的巨大应许,这应许就是整个段落的中心点。先知复述神期望先祖遵守的诫命,最后他回答有关禁食的问题。他的答案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不仅是第五个月的禁食,甚至第四、第七和第十个月的禁食,都要变成欢乐的节期。这些经文流露出神的恩典;祂所赐下的是远超乎人心所能想象的。不单如此,祂的恩惠更延及邻近的邦国,他们都要来耶路撒冷寻求耶和华的恩。
这两章的架构可分析如下:
七1*
A (2节)伯特利人来恳求耶和华的恩
B (3节)禁食问题
C (9-10节)以前的先知说:‘不可存谋害的心。’
D (12下-14节)震怒来临,地土荒凉
八1*
E (3-8节上)应许赐福给剩余的民
F (8节下)‘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
E' (9-13节)应许赐福给余剩的民
D' (14-15节)但现在神定意施恩予耶路撒冷
C' (16-17节)不可存谋害的心
八18*
B' (19节)禁食的日子成为欢乐的节期
A' (20-23节)很多人要来恳求耶和华的恩
有关这交错架构在导论中已有描述,重点在中央(F)。
*这星号是导言的标记,导言是强调下文的重要性。留意架构中的英文字母是彼此对称的(例如A对称A'),互相对称的段落内都含有一些重要的字句,这些字句就是要吸引人注意两段的呼应。这种架构的设计可以让读者看到整段中最重要的部分。
整段从一个较为不太重要的问题带起,问题来自以色列某城中一群不太重要的人物,却引往一个重点,就是肯定神对子民的拣选,和祂持久不变的旨意(8:8>八8,在此和合本的译法胜过新国际译本,能与出六7有关连的应许连贯,例如:创 17:8>创十七8;耶 31:33>耶三十一33等,这些经文直译是:‘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参2:11>二11)。这应许出现在整段的中央,而这里往往是此类交错架构的转捩点。我们已留意到这应许的上半部在二章11节所占的重要位置,而它在十三章9节的高潮中又再出现。
七1-3 代表团
‘大利乌王[一世]第四年’即主前518年,在撒迦利亚宣告第一个神谕之后两年,亦即是圣殿工程完竣的前两年(拉 6:15>拉六15)。伯特利位于北国以色列境内,耶罗波安一世曾于此设立金牛犊,所以神赐下应许给伯特利人,实在是极大的恩典!我们可理解圣经为甚么强调耶路撒冷是敬拜耶和华的认可中心。‘沙利色和利坚米勒’究竟是何许人,不得而知,此处的经文亦可译成:‘伯特利沙利色差遣利坚米勒(可能是一个名衔,意思是皇家代言人)和跟从他的人。’
‘恳求耶和华的恩’这句子是此处与撒迦利亚书八章21和22节所独有的。此句子和禁食的问题形成很强的外围,把第七至八章包围起来。七章3节、5节和八章19节所提及的禁食是纪念下列的事件:第五个月是纪念圣殿被毁(王下 25:8-9>王下二十五8-9);第四个月,耶路撒冷城破(耶 39:2>耶三十九2);第七个月,犹大省长基大利被杀(王下 25:25>王下二十五25;耶 41:1-2>耶四十一1-2);第十个月,尼布甲尼撒开始攻城(王下 25:1-2>王下二十五1-2;耶 39:1>耶三十九1)。
七4-14 目前的挑战
七4-7 反问有关禁食的问题
撒迦利亚用不着根据律法来分解,他直接从神那里得到神的话。他反问他们禁食的动机:禁食是为主,还是为自己的好处?他指出‘从前的先知’也曾宣告类似的信息。
七8-10 以前所赐下的话
希伯来原文在此并没有‘又’这字眼,和合本和新国际译本的译法都容易引起误解,而第8至14节是说及上述的信息和(或所缺乏的)的回应(参14节)。第8-9节更好的翻译是: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说:‘……耶和华曾如此说……’,第8节的含义(这公式通常都有这含义)是撒迦利亚继续照耶和华的话宣告。‘按至理判断’一句在八章14节稍有加添:‘在城门口按至理判断’。‘不可心里谋害弟兄’这句与八章17节‘不可心里谋害邻舍’基本意思相同(参创 50:20>创五十20;耶 48:2>耶四十八2等),使用这些同义句子的目的,是要强调耶和华在现今处境中的要求与往时一样。
七11-14 列祖的回应与后果
这一段谈及列祖对从前的先知之回应(如在1:4>一4)。他们‘使心硬如金钢石’,听不进神的话。故此,‘耶和华大发烈怒’(12节),直译是:‘有烈怒从耶和华而来’,这儿所描写的是发怒的行动而非发怒的情绪。由于他们充耳不听耶和华,祂也不听他们:他们被分散在万国中,而他们的地也变为荒凉。这判决正是他们所该得的,但神从这点再往下说,却谈及他们完全不配得的一些事情。
八1-8 应许复兴耶路撒冷
八1-3 为耶路撒冷火热
为耶路撒冷/锡安火热和耶和华返回城中的主题,在前面一直很显着(1:14>一14、1:16>16,2:10-12>二10-12)。神住在城中时,此城一定要是诚实的城,和神圣的城。‘万军之耶和华的山’是指耶路撒冷突出的高处,圣殿建筑在其上。
八4-6 城中太平
城中太平和安全,不受外人侵袭。市民不再为维修、建造城墙而四处奔波(参鸿 2:4-5>鸿二4-5之注释);不会有飞弹飞越城墙的危险。甚至城中最脆弱的成员也可以在街上闲坐玩耍。这一切对撒迦利亚的读者仍是一个梦想,因为他们是在邻近居民不断的干扰之下生活。‘希奇’一词在此有‘异乎寻常’或‘困难’的含义:对神来说,这一切并不难(特别参创 18:14>创十八14;耶 32:17>耶三十二17、耶 32:27>27也用同一字根,并参可 10:27>可十27)。‘余剩的民’一词在11节和12节亦出现,此词意义重大,同时指神的审判(只有剩余的留存)和神的怜悯(余剩的将要被救)。
八7-8 更新圣约的应许
犹大被流放巴比伦时,很多人逃往邻近的国家。这些人将来也可以回归耶路撒冷。我们很难理解耶路撒冷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有多重要,因为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敬拜神,我们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甚至那些看重罗马、坎特布里或日内瓦的人,也不如犹太人看重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唯一可献祭的地方,耶路撒冷圣殿是唯一被认可为神的家的圣殿,是耶和华住在子民中间的表记。故此,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意味着神圣约的应许得以坚定(参2:10-12>二10-12的注释)。
八9-13 更新应许
整段以同一句子开始和结束:‘应当手里强壮’/‘手要强壮’,同时这句子也把整段的气氛带出来,就是鼓舞与挑战的话。在圣殿根基还未立以前,子民并未感受到任何祝福。他们一直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故不得昌盛;现在他们既下手参与圣殿工程,就必得昌盛(参林前 15:58>林前十五58)。
八14-17 往事带来的挑战
撒迦利亚在此复述他的信息:神不再向子民发怒,祂定意赐福。先知教训以色列人谨守前人所违反的诫命(参7:9-10>七9-10)。
八18-23 禁食与庆典
禁食问题(7:3>七3)的‘答案’是庆典会取代禁食。与耶路撒冷沦陷有关的事都要完全改变,变成引发人思考神的赦免与恩典的机会。然后先知出人意表地继续谈及一个更大的应许;列国(23节)的人看到神赐福祂的子民犹太人(即犹大人),便来到耶路撒冷寻求耶和华。那时神的子民要增加10倍(23节);留意七章2节的代表团只有几个人,相形之下,这最后的异象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