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 约翰福音的序言 1章
 第二段 约翰福音的序言 1章

1:1-18 道成肉身

四卷「福音書」的開始(arche)都是講述耶穌,只是各位作者對這“開始”各持不同的看法。馬可認為「耶穌基督」是「福音的起頭」。然後以約翰的施洗工作與耶穌受洗開始記述。馬太與路加以耶穌為童貞女所生作為開始。約翰最獨特,以創造開始。[1] 這麼獨特及神學性的序言(prologue)足夠說明約翰福音是一卷欲作神學性討論的福音書。也可見作者對基督教的理解是多麼深入。當中的字眼,如「道」、「生命」、「光」、「黑暗」、「見證」、「信」、「世界」、「真理」等等在書中其他部份常常出現均在這序言內先出現。

我們大約可以把這段序言分為四小段來註釋:

 

1 1 - 5

聖經學者認為這幾節是關於宇宙性(cosmological)的談論;那永恆具神性的道,是照亮人生命的光,也是生命的源頭。神藉著這道創造世界。這光被黑暗包圍著,但是黑暗永遠不能勝過光。明顯的,這是一個比較,欲說明撒旦/罪惡所代表的黑暗不能勝過基督所代表的光。

 

「太初」(arche)這希臘文的意思是指一個開始,含有超越時間的源頭之意。創世記用希伯來文「起初」(bereshith)這個字來說明太初的開始。在箴言8:22七十士(LXX)譯本用arche來翻譯希伯來文瑪所拉版本的bereshith,可見這「太初」是要喚回讀者去思考神在「起初」創造萬物的情況。另外,箴言指那人身化(personified)的「智慧」是神創造的源頭。猶太拉比給創世記的解經書(Gen R. 12)把律法 (Torah)與「智慧」比較,並且說律法是在創世之前已經存在。[2] 約翰在此似乎有意回應創世記的序言。

 

[]道」(Logos, The Word)(19:13;約一1:1)含有定冠詞[,The],特別是指基督。也只有在此特別指基督。在新約其他地方使用Logos時,一般是指神的話(4:23;彼前1:23),神的聖言(7:38)。約翰直接用這個字並沒有附上詳細的解釋,這意味他的讀者必然是熟悉它的意思。

 

「道」在第一世紀時有多種用法,以下所列是各種不同的背景意思︰

一.「道」在LXX譯本含義極深。含義分兩個層面。第一,「神的話」是具有創造性質(1:3,6,9;33:6)。第二,含有啟示性(1:3;3:1),比如先知領受神的話(1:4)。以上兩個含義都認為神的話/道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動力性的。

二.猶太觀念中的「智慧」(hokhmah)(8:22)與「道」關係密切。在太初這「智慧」與神同在。神也藉著這「智慧」創造世界。

三.「道」在希臘哲學中代表許多意思:它可以是指「內在思想/精神」或是「表達(有能力)的話語」。斯多亞派說道是神,或是神話語的啟示。「道」也常被用來形容是神藉著它創造這世界。它是神與人之間的媒介物,來去人與神之間。它擁有理性。

四.樂斯底主義的「道」是指神派下人間的一個“媒介物體”,這物體把神的啟示帶給人,也使人得到救贖。

五.基督徒的「道」。新約中常把神的話/道當著是神的救贖信息,或是福音(8:11;提後2:9;4:3;1:9;約一1:1)

 

我們可結論說,約翰所說的「道」和以上的觀念均不相同,以上所形容的「道」只是在某素質上與約翰的「道」相同。約翰所形容的「道」是有位格的、是太初的、具有創造性、而且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也可以說把希臘、猶太、基督徒的觀念變通及轉化了。成為了約翰的獨有解釋。

 

「道與神同在」,神在這裡有定冠詞“那”(the),一般是指舊約所啟示的耶和華/天父。也有學者解釋說是指那三位一體的神。

 

「道就是神」。「神」(theos)沒有定冠詞(article),一般上是指“神性”或“神”,並非那神/天父上帝。一方面說明,「道」如天父一樣擁有神性,另一方面也把道與天父別開來各有不同的位格。

 

「與...同在」表示道是神本體裡的另一位。也說明在太初時這「道」已經與神同在,它不是被造的。基督升天後,就道歸回榮耀裡( 17:5)

「被造」(egeneto)應譯為「開始存在」,也就是說萬有或任何物體存在之先已有了這「道」。猶太,希臘,斯多亞思想中都有類似觀念。中國思想中甚至說世界是藉著「一/太乙」變化而成。

 

「生命...人的光」生命與光都是舊約創造世界的基本元素。神賜生命(37:1-14;12:2)。神也是光及智慧的源頭(119:130)。相信約翰在此是受詩36:9「在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的影響。猶太文件中多次提到智慧或是律法(Torah)是生命是人的光(智慧書7:26;傳道經17:11)。生命與光也常與黑暗與死亡對比( 1:5)。耶穌也說他是生命與光(3:15;4:14;5:24-30;6:35;11:25;8:12;12:35)

「光...黑暗...黑暗...光」這是一個神學對比。約翰在此已直接指明光是基督,黑暗(代表罪?/非基督的?/無生命的?/逼迫教會的?/撒旦?)(3:19;;8:12;12:35,46;約一1:5,6;2:8,9)卻不接受光。「接受」這字是指不能勝過。含有救贖的意義,也就是說基督可以勝過撒旦的權勢,救贖罪人。

 

一般學者相信「不接受/勝過」的含意就如創世時神說要有光,那光就勝過了那佔充滿地面的黑暗而成了白天(1:2-3),因此,約翰所說的光是含有創造及救贖意義。[3]

 

討論:中國哲學所認識的「道」與約翰獨特意義的「道」(Logos)有那些相似及相異之處呢?超越性又有那些?

 

1 6 - 8

這裡特別納入施洗約翰的事蹟說明他的見証是獨特的。他的見証是神的計劃,也是福音的“開始”。但卻不是這「道」。

 

當然,施洗約翰的工作清楚說明是「見証」︰見証那光,以致使人「可以信」。約翰的工作常出現在各福音書序言(1;3;1)。約翰的工作在這序言後才開始詳細描述(1:19-34)

 

「神那裡差來」像摩西(3:10-15),先知(6:8),耶穌(3:17)。說明他們所作所為的權威。

 

「見証」是約翰福音一個重要字眼。約翰的工作(1:7,15,32,34;3:26;5:33),撒瑪利亞婦人的見証(4:39),耶穌的工作(5:36;10:25),舊約(5:39),眾人(12:17),聖靈或是使徒的工作(15:26)都被指是見証。約翰作見証目的是「因他可以信」耶穌。約翰如何作見証,在序言後有詳細討論。

 

1 9 - 13

這段提出真光來到世界。可見約翰對道成肉身觀念的討論已在此開始。「真光」意是是“真正的”(與“假冒的”相對)。「真」(alethinos)是約翰福音一個鑰字。應用於「崇拜的人」(4:23),「天上的糧食」(6:32),「葡萄樹」(15:1),「神」(17:1)。施洗約翰或者可以當著是一個光( 5:35),但約翰這裡特別說明耶穌是「真光」。

「照亮」當然是指照明,但是希臘文常用來說明「光照」內心,以致明白。相信這裡含審判的意思。雖然之前(1:5)說黑暗不接受(不能勝過)這光。

 

「世界」(kosmos)是指人居住和活動的世界。但是約翰常應用來指混亂,墮落的世界。

「不認識...不接待」似乎是要說明這墮落的世界沒有能力認識衪。「認識」在約翰福音中是指對神的認識,尤其是神差派耶穌來這世界的工作。但舊約裡特別指以色列人對神的揀選和眷顧的認識(3:2),包括順服和信靠(31:34)。耶穌認識天父,他的認識也配合順服與互相住在裡面(10:15;17:25;7:29;8:25)。人也可以藉著耶穌認識天父並且同樣享有親密關係(8:32;17:8,25;10:4;13:17;15:15)。認識神也得永生(17:3)

 

「自己的地方」意思是耶穌來到猶太人當中,可是他的同胞並不歡迎他。

 

「神的兒女」(Tekna不是huios)。兒子(huios)在新約中專用在耶穌身上,而兒女(Tekna)卻是用在基督徒身上。

 

「血氣」是指從父母血統而生。「情慾」並不含有「罪惡」意思,只是表明這「人性」是與神相對。「人意」是重複以上兩個字的意思。「神生的」見約3:3,5

 

1 14 - 18

這是序言最後一個段落,關於救贖工作。清楚指明耶穌的救贖工作是藉道成肉身的方式。施洗約翰的工作也被提起。

 

「成了肉身」是說在歷史某一時刻進入人類世界裡,也帶有人性(軟弱的)。「成了」(egeneto)的意思比較難決定。它應是指“生成了”(was born)。「道」(Logos)生成了肉身,成了人。這對當時的人,尤其是猶太及希臘思想,是一個難解的奧秘或是一個“反合”(paradox)的觀念。不過這個奧秘卻是整卷書的主題。

 

「住在」與舊約「住在帳棚里」用同一個字。這裡可能要強調道成肉身的生命是短暫的寄居。

「我們」是約翰代表了使徒們或是教會。

 

「恩典和真理」是舊約常用字眼(參出34:6)

 

「榮光」(glory)是約翰福音書主要用字。在舊約說明神是榮耀的,但是見不到的,約翰在這裡欲說明神的榮光可在耶穌身上找到。在第十八節,特別指明不可見的神(參申4:12;97:2;猶太人認為見到神便不能存活,33:22;提前6:16),現在卻可在耶穌的身上見到。如何見到呢?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2:11;11:4,40),在耶穌道成肉身或是升天時(17:5,24)都可以見到神的榮耀。在約6:46;14:9說誰人見到耶穌就如見到父。保羅也曾說明耶穌是看不見的神的形像(西1:15)。耶穌不為自己的榮光/榮耀,只是為了天父的榮耀(5:41;7:18;8:50)。人卻為了自己的榮耀(5:44;12:43)

 

「父」及「獨生子」「恩典」「真理」都是約翰福音中常用的神學字眼。「獨生子」(3:16)指明只有這一個兒子,但是不能以世人的思想去理解說是神所生,約翰使用這個字目的是要表明基督只有一個,也是神唯一差派出來的。

 

相信接下來的幾節(1:15-18)是要補充約1:7的談話。說明舊約如何論及耶穌的到來。

 

「律法...摩西...恩典...基督」目的是把約翰(代表舊約/律法)與耶穌(代表恩典)來作比較。

 

結論:這序言目的就是要說明這道是神最後的啟示。在這序言中,幾乎約翰福音中重要的神學字詞都出現了。可見約翰的思想與寫作手法是多麼特出。也因此才可以寫出這獨特的序言。成為聖經眾書卷中一個美好的序言。

 

討論:我們對道成肉身這方式瞭解有多深?作為一位傳道人又怎樣可以從這「道成肉身」的神學認識上來真正道成肉身於這世界?

 

施洗約翰的見証(1:19-28;3:22-30;//3:1-20;3:1-12;1:2-8)

四卷福音書都一致認為福音的“前奏”(prelude)是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初早期教會也肯定這看見(10:37)。約翰的工作有二大特色︰他應驗了舊約先知預言;他也以先知身份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約翰所作的見証...」約翰福音並無記錄施洗約翰的背景,相信約翰只是注重施洗約翰為耶穌所作的見証。我們只有從符類福音書認識施洗約翰的背景:路3:1-6描述施洗約翰是在該撒提庇留(Tiberius)在位十五年時(應該是公元29)出來事奉。如果耶穌出生於公元前4年,這樣施洗約翰或是耶穌當時應該是33歲。路加還特別指出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的兒子...話臨到他」就如舊約先知開始事奉時的記述一樣(1:1;1:1;1:1),都是有神的印証。這是猶太人接納先知身份的印証。可見施洗約翰是被初早期教會接納為一位先知。施洗約翰的裝份如同以利亞(1:6;3:4;王下1:8)。他吃蝗蟲和野蜜,這不只是曠野的食物,也說明他是一位不吃肉類的虔誠人。

約翰福音不像符類福音使用「傳講」(kerusso)也就是“講道”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工作。耶穌和門徒的宣講也用同一個字眼來形容(4:18,44;8:1,39;9:2;12:3;24:47),反而用「見證」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傳道。

約翰所傳的道各福音書都有記錄:路加和馬可記錄一致:「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赧」,馬太卻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約翰福音沒有說明施洗約翰的工作,只是說他在「約但河外伯大尼的地方」和「撒冷的哀嫩」(真正地點無法確定,相信是北部的約但河邊)用「水」為人施洗,並且說有許多人受他的洗禮。

對猶太人來說,洗禮是潔淨(污穢, )的外表形式。悔改說明洗禮的功效在於內心。相信約翰所說的「赦罪」是這意思。

約翰所施的洗禮似乎是一個表徵指向和比較耶穌將帶來的聖靈如火的洗(3:11;1:8;3:16)

約翰的工作常被視為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書40:3-5的預言。路加把整句經文直接引用出來。其他的福音書只是簡略的引用(3:3;1:3;1:23)

施洗約翰的行為引起許多人:百姓(),從耶路撒冷來的祭司和利末人(1:19),心裡猜疑他可能是基督。各人用「基督」(譯舊約的彌賽亞(受膏者),可見當時的猶太人正等待彌賽亞的出現。約翰福音清楚記述施洗約翰的回答(1:17-22):「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以利亞]」,「我不是[那先知](18:15)」。猶太人相信以利亞會回來(3:1;4:5)。猶太傳統裡也相信有一位先知會回來幫助他們(馬加比一書4:46;14:41;以斯拉四書2:18)。只承認他是那曠野的聲音(40:3)

耶穌也曾經見証施洗約翰的身份(11:10-14)。說按地上的人來比較,他是最大的,也指明先知的預言到他為止。另外,耶穌也指施洗約翰是那「以利亞」(另參太17:12)。當然耶穌是指瑪拉基所4:5所預言的以利亞。相信施洗約翰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那預言的以利亞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把瑪拉基書的以利亞當著是彌賽亞(G. B. Murray, John, p. 24)

 

「修直主的道路」是一種詩歌式的表達。說明約翰先準備了許多悔改的人,致使他們更容易歸向主基督。

 

「為甚麼施洗呢」既然施洗約翰承認他不是基督、以利亞及那先知,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自然不能接受他施洗的權柄。約翰沒有直回答這問題。

 

「解鞋帶也不配」這是當時奴僕必須為主人做的工作。施洗約翰是表明他的謙卑態度。

 

「看哪!神的羔羊...」不知這觀念從何而來,相信是從賽53:6-7歸納得來。猶太文件曾多處使用這羔羊的觀念,一般是指那保護並使以色列人得勝的羔羊(參啟5)

 

「因他本來在我以前」施洗約翰承認基督的先存性(1:15)

 

「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符類福音另指明是天開了。這是一個形容詞,指明神的啟示從天而來。猶太神學有天開了發出聲音(Bath-Qol)的觀念。聖靈彷彿鴿子降下是所有福音書一致的看見,証明真有其事。徒2:3有聖靈如舌頭般的火焰降臨。聖靈降臨在神的「僕人」身上(42:1),在那「耶西的支條」(11:2)是彌賽亞的印證。因此施洗約翰必須說出見証說:「這是神的兒子」。

 

「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親自說明因為耶穌領受聖靈,因此可以用聖靈來施洗。完成了舊約的盼望。

 

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他也見証基督將用聖靈〔與火〕施洗(馬可、約翰沒有記錄「用火」)聖靈的洗禮出現時帶著火的現象是舊約所預言的洗禮(2:28)。「火」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含審判意思(2:28;4:4;29:6;31:9;38:22)。就如糠被不滅的火燒盡了,或是不結好果子的樹被砍下來丟在火裡。

36:25-26已經預先指明在末世,除了有水的潔淨也有聖靈進入內心的作法。

 

3:22-36(施洗約翰最後的見証)

「耶穌...施洗」只有約翰福音記錄耶穌“施洗”。約4:2指明耶穌並沒不是親自施洗,而是他的門徒施洗。約翰如此記錄相信目的是要說耶穌也授洗禮。有意為初早期教會中的洗禮解釋,說耶穌在生前也授洗禮。雖然這裡是要指許多人都跑去耶穌那裡受洗,但是施洗約翰並不因此而不高興,反而是欣然接受這報告。

在符類福音,路加和馬可似乎要說明約翰(代表舊約時代)的事奉工作須要停止以後(約翰下監)耶穌(代表新約的開始)才出來工作。

 

「約翰的門徒」學者們相信施洗約翰如當時的拉比,也收授一班門徒。約1:40可見安得烈和本書作者(約翰)曾跟隨施洗約翰。我們極難肯定是否在初早期教會猶太人的圈子裡另有許多施洗約翰的門徒。

 

「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這是一般的認識,也應用在彼拉多身上(19:11)

 

「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施洗約翰以此比喻來表達他與耶穌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施洗約翰作為新郎的朋友應該為他所服侍的新郎耶穌而高興。這比喻多次被舊約(62:4-5;2:2;2:16-20)及新約(2:19;林後11:2;5:25-27;21:2,9;22:17)取來應用。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施洗約翰願意謙卑地接受這事實。

 

3:31-36:學者一般認為這一段經文,就如約3:16-21,是作者本人的反省。這兩個關於基督的反省目的是要指明基督的見証/啟示超越施洗約翰或任何先知的見証。因為基督是「從天上來的」,因此在萬有之上。

 

「沒有人領受他的見証」耶穌被以色列人拒絕是這卷書的信息(1:5,10-13)

 

「印上印」可指安全穩妥(27:66),封密(22:10),或印証(6:27)。這裡應指印証。

 

「神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猶太人相信神賜給不同先知各有不同限量的靈來講預言(Lev. Rab. 15.2)。基督的靈是沒有限量的,也說明神透過他的啟示是完全的。

 

「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是因為他與神的救贖斷絕了,必須等候那末世的審判。

 

路加福音(7:18-30)及馬可福音(6:14-29)均有記錄施洗約翰最後的事蹟,可見初早期教會對他的記錄看為重要。

 

結論:施洗約翰,作為舊約傳統裡最後和最大的一位先知(7:28),清楚他的身份和應該扮演的角色,在耶穌出現後,願意謙卑接受自己的功用並退下這歷史的舞台。

 

應用:有多少人膽敢在墮落的世代中像施洗約翰指責腐敗的最高執權者(希律和耶洗別)?有多少教會同工,願意見到神所預備的人選出現而願意退下讓別人接續工作?

 

耶穌呼召門徒

約翰並沒有詳細記錄耶穌受洗的事(3:21-22;3:13-17;1:9-11),但是卻有提起耶穌受洗時聖靈降臨的情形(1:32-34)

使徒約翰也說出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的真正含意,就是這証明了他是神的兒子(1:34)。不知約翰如何知道這含意,在符類福音是有天裂開發出聲音,指明這是神的愛子,相信約翰是聽見天裂開的聲音。

關於耶穌呼召門徒(1:35-51;4:18-22;1:16-20;5:1-11)的事件,馬太和馬可的記錄一致。路加和約翰的記錄不能與馬太馬可的記錄相容。引起學者建議說可能有數次不同的呼召。

 

情節:符類福音描述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一班在海邊打漁的年青人,就向他們招呼,就那麼簡單,沒有任何背景因素。約翰描述施洗約翰看見耶穌走過,見証耶穌,隨後就有施洗約翰的門徒跟從耶穌去了。這記述讓我們看見門徒當時不只是約翰的門徒,也指出門徒是經過約翰的見証清楚知道耶穌是誰才跟從他。

 

人物:按照馬太和馬可,有四位門徒。彼得和安得烈(兄弟), 雅各和約翰(兄弟)。路加只提說彼得,雅各,約翰。約翰卻提起彼得(或磯法),安得烈,一位不知名的門徒(相信是約翰自己,見約19:26;21:7),腓力,拿但業。腓力是十二使徒之一。許多學者認為拿但業就是巴多羅買(3:18)

 

佈景:關於呼召的情況,各記錄也不相同。馬可和馬太的一致。路加的記述似乎是屬於一個詳細的版本。路加的記述也和約21:1-14的相似,或是與可3:7-9; 4:1相似。我們相信這是兩個不同的記述。馬可沒有說明門徒先前是否認識耶穌。路加說明門徒是聽了福音後才接受耶穌的呼召。約翰描述門徒是因為施洗約翰的見証而跟從主,或是耶穌的呼召(1:43),或是因為耶穌的神蹟(1:49)

 

呼召的內容:馬可(或馬太)是「得人如得魚」。路加的是「得人」。約翰是因為門徒認識耶穌是「神的羔羊」,「遇見彌賽亞了」,「你是神的兒子」,「以色列人的王」。門徒都是「來,跟從」耶穌(1:37)。跟從一位老師(拉比, 1:38)作為門徒是當時猶太人學生跟從法利賽人拉比求學的形式。

 

這約翰的敘述似乎是有意告訴讀者這些門徒一早是屬於施洗約翰的,後來才藉著施洗約翰的「見証」而跟從耶穌。好像有意告訴我們施洗約翰的見証是有效的,而跟從耶穌是更加值得的。一般上學者相信這次是最起初的呼召/跟從。

 

另外,讓我們發現約翰慣常的翻譯一些名詞(1:38,41,42;9:7;20:16),彌賽亞在希伯來文是"受膏者", 基督是"救主"(4:25)

 

「你們要甚麼」布特曼(R. Bultmann, John, p.100)指任何人到耶穌面前必須先問自己這問題。相信是使徒約翰有意如此編寫,提出這特別的問題,要求當時的信徒也作如此的反應。

「拿但業」不在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後來出現於加利利海邊一群門徒中(21:2)

 

「摩西在律法[摩西五經,申18:15-19]上所寫的,和眾先知[先知書]所記的」就是彌賽亞。當時的猶太人對這彌賽亞存有極大的盼望,也深信這預言的人物會在末世或猶太人最需要的時候到來拯救他們,建立猶太人的理想國度。

 

「真以色列人」是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猶太人。也形容拿但業為「心裡沒有詭詐的人」(32:2)。這是指一個神接納的人,指雅各的後裔,不參與罪惡的事(27:35)。這裡提出耶穌預知的能力。

 

「在無花果樹底下」可能象徵和平和繁榮(王下5:5),真正的行為是在那裡閱讀和默想律法書(猶太文件Ecclesiastes R. 5:15)。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默想中肯定彌賽亞的到來而得著安慰。耶穌正知道他的默想,因此向他顯出他所等待的彌亞已到來了。

 

「我實實在在[amen, amen]的告訴你...」是約翰專用的詞句,共25次。意思是“真實的”。

 

「神的使者上去下來」是引用雅各所見的異象(28:12)。這裡“人子”代替了“天梯”。「人子」在當時猶太啟示文學中的意義是一位“神性”般人物(7:13ff), 在末世衪要從天降臨, 也要得榮耀。約翰目的是要說明基督是天與地之間的媒介,把 天上的福氣帶給地上的人類。

 

「是以色列的王」是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稱呼。耶穌不喜歡使用這稱呼是為了避免引起猶太百姓的政治要求。耶穌曾承認他是那應許的王,但是衪的國度並不在這地上(18:36)



[1]  當時有許多異教文件,比如一些「荷米底主義」(Hermetica)及「樂斯底主義」文件的序言都有類似約翰福音序言的討論。比較之下,約翰福音的序言最獨特。

[2]  猶太文件Pesahim 54a形容說在創世之前有七樣東西已存在:律法、悔改、伊甸園、地獄、榮耀的寶座、聖殿、彌賽亞之名。

[3] D. A. Carson, 同書,頁120.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