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四讲

上一篇   下一篇

情願為福音受苦

 
經文:使徒行傳廿一:1—26

在前一講我們談到使徒保羅離開以弗所到了米利都,他派人到以弗所的教會去找該教會的長老到米利都與他會面,並且當面勸勉他們,要好好看守基督的教會。他提醒那些長老注意,在他離開之後很可能會有「凶暴的豺狼」混入教會「傷害」他們的信仰,甚至在他們當中也會有「造謠撒謊,誘惑門徒」的事發生。使徒保羅會這樣提醒他們,是因為照他過去的經驗,時常發生這樣的事。另外使徒保羅也在這裏告訴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兩個重要的信仰態度:

一、他在宣揚福音的工作上沒有任何保留,因為上帝的福音不是人的力量可以隱瞞得住的。

二、他強調信從福音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去實踐。他並且提出一個最好的實踐方式:施比受更為有福。

在這段對以弗所教會長老的談話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實在是個很特別的福音工作者;他不倚靠教會供給生活的需要,或是靠傳福音謀取物質利益。他是靠自己的才能—製造帳棚—過生活,同時也用製造帳棚的收入支持他的同工生活之需。我說過,他之所以會採取這樣的態度,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當時發生好幾起藉宗教歛財的事件,他藉此以保持自己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的「分別為聖」。再者,他所到的都是外邦人的區域,那兒的基督徒多是初信者來說,所以對金錢的事必須相當小心。

今天我們所讀的使徒行傳第廿一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因為這一章告訴我們使徒保羅在耶路撒冷聖殿裡被猶太人逮捕,而控告他的理由表面上是第廿八節所記載的,說他「居然帶著希臘人進入聖殿,污辱了神聖的地方」,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在第廿一節,即耶路撒冷教會的兄弟所告訴他的。第廿一節提到猶太人厭恨使徒保羅的理由是:「曾經教導僑居外邦的猶太人背棄摩西的法律,不要替小孩行割禮,也不必遵守猶太人一般的規矩。」但是,我們知道這些控告都不是事實,使徒保羅甚至還為了排除這種誣告、誤會,接受耶路撒冷教會長老的建議,去聖殿獻潔淨禮,希望用這種方式讓當時猶太人宗教領袖消除對他的敵意。然而這樣的努力並沒有成功,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仍然把使徒保羅捉了起來,並且很快地煽惑耶路撒冷城居民騷動,在騷動中他差點就在群眾的失控中被打死。後來羅馬指揮官出來,才平靜群眾的鼓噪。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我們向他們告別後就開船。船直航哥士島,第二天抵達羅底,從那裏到帕大喇。在帕大喇遇著一條要開往腓尼基去的船,我們就上船啟航。航行到望見塞浦路斯,船就繞過南邊,朝著敘利亞走。我們在泰爾上岸,因為船要在這裏卸貨。我們在這裏找到了一些門徒,就跟他們一起住了七天。他們得到聖靈的指示,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可是,我們逗留的時間到了,就繼續我們的旅程。信徒和他們的妻子兒女都送我們到城外。大家都在沙灘上跪下來祈禱,然後彼此道別。我們上船,他們回家去了。

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搭船由米利都往敘利亞走,他們在泰爾港上岸。第三節說船要在這地方卸貨,表示這個港口不小,進出口繁忙,因為第四節說使徒保羅他們在這個港口停留了七天的時間。

第四節也提供給我們另二個很意思的問題:

一、保羅並沒有在泰爾這裏傳過福音,為什麼會有信徒在此出現呢?

這有可能是當年因「司提反事件」而逃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居比路)和安提阿的信徒們繼續在各地宣教的成果。奇妙的是:如果這些受迫害的信徒是因「司提反事件」逃離耶路撒冷,如今這些信徒就是當時逃難到此地的信徒們傳福音所撒下的種子(參考使徒行傳十一:19—21),而「司提反事件」(或說初代教會迫害事件)卻與使徒保羅在歸信耶穌基督之前迫害基督徒有直接關係,他當時是迫害者。如今這些信徒就是當時逃難到此地的信徒們傳福音所撒下的種子(參考使徒行傳十一:19—21),這些信徒應該聽過有關使徒保羅曾迫害基督徒的故事,但現在他們卻接納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們「一起住了七天」之久,這實在是件很奇妙的信仰見證。

二、我們感到比較困惑的是,這些信徒得到聖靈啟示,勸使徒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可是,依照第二十章廿二節,使徒保羅說他要到耶路撒冷去,是因「為著要順服聖靈」的緣故。同一個聖靈,為甚麼會有兩種不同的啟示呢?到底是使徒保羅所受的聖靈啟示正確,還是泰爾信徒們所得到的聖靈啟示比較正確?

我想應該可以這樣了解:這些信徒與使徒保羅所得的聖靈啟示都是正確的,如果我們再比較第十一節所記載,說有一位先知亞迦布,預言使徒保羅將會被猶太人綑綁,然後交給外邦人。同樣的聖靈啟示也出現在泰爾的信徒中,只是因為泰爾的信徒得到聖靈告知他們這件事後,他們的反應是勸告使徒保羅不要去受這個苦難。但我們知道,在福音的事工上,勸人避開為福音受苦,並不是正確的。馬可福音第八章卅一至卅三節記載耶穌基督向他的門徒預言他將在耶路撒冷受難時,彼得馬上的反應也是「勸阻」耶穌基督,結果不但沒有得到耶穌基督的嘉許,反而被耶穌基督斥責說:「撒但,走開!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同樣的,泰爾的信徒也勸使徒保羅不要去耶路撒冷,因為那是一趟危險之旅,甚至有生命的危險,但使徒保羅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仍然決定往耶路撒冷去。

第五節是個令人感動的場面,信徒們全家大大小小都出來送使徒保羅一行人到了海邊,然後大家在沙灘上跪下來祈禱。祈禱,是生命力量的來源,使徒保羅他們在傳福音的旅途中,無論到甚麼地方,都是用祈禱進行福音事工,耶穌基督的傳福音工作中,祈禱的重要一再出現。

第七至十一節:我們繼續航行,從泰爾到了多利買,向當地的信徒們問安,跟他們住了一天。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裏,到了凱撒利亞,就到傳道人腓利的家去,跟他住在一起。他是在耶路撒冷被選出的那七位助手之一。他有四個沒有結婚的女兒,都有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我們在那裏住了幾天後,有一個先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來。他來看我們,拿起保羅的腰帶,把自己的手腳綁起來,說:「聖靈這麼說:這腰帶的主人會在耶路撒冷受猶太人這樣的捆綁,然後被交給外邦人。」

多利買,這是離開泰爾南部大約有五十多公里遠的一個港口,再繼續南下就到了凱撒利亞。在這裡也有信徒,並且這裡離開耶路撒冷的終點站越來越近了。一路走來我們看到基督教會在當時算是遍布各城市鄉鎮了,原因當然都是與當年的迫害有密切關係。如果沒有迫害事件發生,恐怕基督教會還停留在耶路撒冷只有耶路撒冷教會一間而已,不可能那樣快就擴張到外邦人的地區去。由此可以看到,上帝往往用人想像不到的奇妙方法引導人認識福音。

我們在這裡看到一位被稱為「傳道人」的腓利。使徒行傳第六章五節曾記載他是早期教會選出來,協助使徒們料理信徒每日事務的工作,和關心貧困的寡婦的七個助手之一。而在使徒行傳第八章記載他曾向衣索匹亞太監傳福音,且為這位太監施洗(八:38),並且在第四十節說:「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一代地方,在各村鎮宣講福音,直到他來到凱撒利亞。」這樣認真於福音傳布的人,在作者路加的筆下就是「傳道人」。

第九節告訴我們腓利有四個女兒都沒有結婚,但她們都有傳福音的恩賜,這一點是很好的教會史料,暗示我們早期教會已有婦女參與宣教工作了。顯然跟後來使徒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的論調不太一樣;在提摩太前書第二章十二節這樣說:「我不准女人教導人,或管轄男人;她們要沉默。」這樣看來,腓利比使徒保羅「先進」了許多。

另方面,這一節經文也說明當時已經有人為了專心傳福音,抱持「獨身主義」。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傳福音者最好守「獨身」的論調,並非因為使徒保羅的緣故才發生,而是有人願意持守這樣的態度,使徒保羅只不過再給予強化了而已。

第十一節提到亞迦布,使徒行傳第十一章廿八節記載他曾得到聖靈的啟示,「預言天下將有嚴重的饑荒。(這是到客勞第在位年間果然發生。)」這樣看來,他應該是個滿有聖靈充滿的人,且也因為他的預言,使徒保羅努力要帶各地外邦人教會的奉獻去賙濟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信徒。在這次的預言中,他說使徒保羅將被「綑綁」起來。但從本章第三十至卅六節看起來,使徒保羅顯然並不是這樣被「綑綁」起來的,不過被捕卻是事實。再者,使徒保羅雖然如同亞迦布所說的要「被交給外邦人」,可是並不是外邦人逮捕他,而是因為猶太人的厭惡,但自己沒有審判的權利(因為使徒保羅有羅馬帝國的公民身份),才逼使猶太人不得不將他交給羅馬政府去審判,他們原本是想要直接就把使徒保羅「殺掉」的(卅一節)。

第十二至十六節:我們一聽見這話,就跟當地的人一起懇切地勸告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可是,他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著主耶穌的緣故,不但在耶路撒冷被捆綁,就是死在那裏也是心甘情願的。」

我們無法說服他,就都住口,只說:「願主的旨意得以成就。」

在那裏住了幾天,我們就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有些從該撒利亞來的門徒跟我們同行,把我們帶到一個塞浦路斯人拿孫的家裏去住;這個人是早期的門徒。

由這段經文可知,不僅僅是泰爾的信徒勸使徒保羅不要去耶路撒冷,連跟他一起傳福音的同工,現在也加入勸阻的行列了。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凱撒利亞腓利的家聽到亞迦布的預言後,更加清楚使徒保羅若是前往耶路撒冷必定會遭遇難題,因此,他們「跟當地的人一起懇切地勸告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但是,正如同我在前面所說的,真正傳福音的人是不考慮危險的,所考慮的乃是怎樣將福音傳開來,即使因此而有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

第十三節可以說是使徒保羅的宣教態度,也是非常感人的一節;他說:「我為著主耶穌的緣故,不但在耶路撒冷被綑綁,就是死在那裏也是心甘情願的。」

使徒保羅的這句話,使我想起第二次大戰末期,德國出名神學家潘賀華牧師(D. Bonhoeffer)對著同時關在監獄中的囚犯所說的:「你們為甚麼為我哭泣呢?不要哭泣,當上帝呼召一個人來為福音作見證時,就是呼召這個人來為福音死。」

使徒保羅說他即使是必須受難,也是「心甘情願的」,不是出自勉強,也不是被逼的。這和他說明主耶穌成為人、降生在世的意義時所說的一樣,他說主耶穌是「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8)。耶穌基督「自甘卑微」,甚至「順服至死」,並不是出於勉強,或是其他因素,乃是自己甘願的,而且是卑微到成為人的僕人。

第十四節說大家的勸阻並沒有改變使徒保羅的決心,因此,大家就祈禱著說「願主的旨意成就」。這是一句很有名的話。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曾祈求上帝不要讓他喝苦杯,但那若是上帝的旨意,他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可福音十四:36)。當他在十字架上快要斷氣的時候,他說:「成了!」(約翰福音十九:30)這都表示順服上帝的旨意的意思。

使徒保羅這樣的決定,其實也是一種嚴肅的信仰抉擇,他原本可以拒絕這項苦難,可是,他仍選擇去面對、接受,表明自己即使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心甘情願」。獻身傳道最為貴重的精神與態度就在這裏。

從凱撒利亞到耶路撒冷,大約有一百公里遠的距離。因此,這段路途中休息過夜是必要的。拿孫,很可能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與巴拿巴是同鄉,都是塞浦路斯人(使徒行傳四:36)。

第十七至廿五節:我們到了耶路撒冷,信徒們熱誠地接待我們。第二天,保羅跟我們一道去見雅各;所有教會的長老也都在場。保羅向他們問安,然後把上帝怎樣使用他在外邦人當中的事奉都向他們報告。他們聽見了都頌讚上帝,又對保羅說:「弟兄啊,情形是這樣的:在猶太人當中有數以萬計的信徒,他們都是嚴守摩西法律的。他們聽見你曾經教導僑居外邦的猶太人放棄摩西的法律,不要替孩子行割禮,也不必遵守猶太人一般的規矩。他們一定會聽到你已來此地的消息,我們該怎麼辦呢?現在請你照我們的話做吧!這裏有四個許下了願的人;你帶著他們,跟他們一道去行潔淨禮,替他們繳費。這樣,他們就可以剪掉頭髮。你這樣做,大家就會知道,他們所聽見關於你的事不是事實,並且知道你自己也是遵守摩西法律的。至於對外邦人中的信徒,我們已經寫信吩咐他們不可吃任何祭過偶像的食物,不可吃血或被勒死的牲畜,也不可有淫亂的行為。」

由這段經文可知使徒保羅和同行的伙伴們已經順利地回到耶路撒冷,不但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們熱烈地歡迎,並且設想如何幫助使徒保羅解除可能遇到的危險。令人不解的是,這段經文中不曾提起有關使徒保羅為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信徒勸募款項一事。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曾這樣要求羅馬教會的信徒為他祈禱,祈求聖靈的幫助他「在耶路撒冷辦理的救濟工作得到信徒的滿意」(羅馬書十五:31)。是否耶路撒冷教會強硬派的人對於這些來自外邦教會信徒的錢,不太「領情」?

再者,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雖然他們已經信耶穌基督了,但還是保留大多猶太人傳統的習俗和禮儀。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是信仰上的對象轉換而已,即承認耶穌就是以色列民族長久以來所在期盼的基督,其他的一切,包括生活規律、傳統習俗等都是跟原本猶太人留下來的一樣。另外一種人,不是基督徒,因為他們還不相信耶穌就是基督,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那位及將來臨的「彌賽亞」,他們寧願繼續等待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偉大彌賽亞來臨。差別就在這裡,其他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心境。

第十八節說使徒保羅跟其他隨行的人一道去見「雅各」。請注意,這位雅各並不是耶穌基督的門徒雅各,而是耶穌基督的兄弟雅各。耶路撒冷的教會應該早就知道使徒保羅和隨行的人會來,因此,除了雅各以外,「所有教會的長老也都在場」,這表示他們對使徒保羅一行人的歡迎,同時對使徒保羅所引發的「事件」相當重視。另外,從加拉太書第一章十九節,和第二章九節可了解這位耶穌基督的兄弟雅各,在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可以說是主要的領導者之一。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第二十節,當時的耶路撒冷教會已經發展到有「數以萬計的信徒」,這實在是相當驚人的一股力量。因此,很可能在第十八節這裡所說的「所有教會的長老」,大概多達七十名,就像猶太人的人民議會代表所組成的「三和林」(Sanhodrin)一樣,他們在耶路撒冷教會有決定教會事務的權柄。說雅各是領導者,意思是指他可能擔任議會的主席之角色吧。

由廿一節開始到第廿五節中,可知這些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們顯然對於使徒保羅在傳道的工作上所做的很清楚。在他們的看法裡,或是從所得到的資訊中他們已經發現,使徒保羅傳福音所帶來的各種謠言已危及他自身的安全,甚至也影響到耶路撒冷教會的「安全」,否則這裏不必強調這些猶太人「都是嚴守摩西律法的」。因此,他們為了使徒保羅的安全起見,特別設計了他們認為可以排除使徒保羅受難的策略,就是讓使徒保羅帶四個人去聖殿獻潔淨禮。

至於耶路撒冷城中是怎樣在傳言有關使徒保羅於外邦人中傳福音之狀況;從第廿一節可以清楚看到:

1.教導僑居外邦的猶太人放棄摩西的法律。
2.猶太人不要替孩子行割禮。
3.不必遵守猶太人一般的規矩。

我們應該可以了解使徒保羅並不是像謠傳中所說的這樣,如果要嚴格的說,只有對那些外邦人他才不要求他們一定要守割禮,或遵守猶太人祖先的傳統,因為猶太人的這些傳統習俗在拯救的層面上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這些在外邦人看來「沒有必要」的傳統習俗,對那些「僑居外邦的猶太人」來說,就大不一樣了,遵守這些傳承,至少表明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是上帝所揀選的子民。使徒保羅傳福音的態度並不是毫不變通的,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有這樣的話:

「我是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奴役;但是我卻甘心作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跟猶太人一起工作,我就像猶太人,為的要爭取猶太人。雖然我不處在摩西法律的控制下,我卻像生活在法律下的人,為要爭取法律下的人。」(哥林多前書九:19—20)

為了那些軟弱的信徒,他甚至勸外邦信徒們要用愛心接納這樣的人,不要跟他們「爭辯」(羅馬書十四:1),在飲食方面也是這樣(羅馬書十四:19—23)。由此可知使徒保羅實在是個很務實的福音工作者。他只將耶穌基督最重要的生命信息抓住,其他的,在他的看法裡都是次要的,不必絕對堅持。因此,說他教導猶太人僑民放棄摩西的法律或是其他傳統習俗,並不正確。可是,消息卻是這樣傳到耶路撒冷去了。

這些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們很會替使徒保羅著想,他們想用遵守傳統習俗的方式讓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對使徒保羅有善意的回應,因此安排了「四位許下了願的人」。所謂「許下願」,乃是「分別為聖」之意。依照民數記第六章二至廿一節所記載關於「離俗人」(和合本譯文用「拿細耳人」)潔淨之條例,其中有這樣的規定:「在他許願作離俗人的期間,他不可以剃頭;他被所許的願限制,在他獻給上主的整個期間要讓頭髮長長。」(民數記六:5)這樣我們清楚,這裡四個人要剃頭,乃表示他們許願的時間已經屆滿,可以剃頭。而剃下來的頭髮要放在祭壇上燒。這些長老們要使徒保羅跟這四個人一起去,且要他負擔這四個人獻祭的費用,這些費用並不少,包括一隻母羊羔、一隻公羊羔、一隻公綿羊,且還有素祭和奠祭(民數記六:14—20)。這樣做的主要的目的,是讓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和其他猶太人看到使徒保羅也跟其他猶太人一樣守猶太人的傳統。

第廿五節跟第十五章耶路撒冷第一次會議提到有關外邦人加入基督徒團契的必要條件相同。

第廿六節:於是保羅帶著那些人,在第二天跟他們一起行了潔淨禮。他又到聖殿去報告潔淨期屆滿的日子,等候祭司為他們每一個人獻上祭物。

使徒保羅並沒有拒絕耶路撒冷教會領袖們的建議,他接受了。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使徒保羅並非很「頑固」的人,因為他總是在為福音著想。在他的觀念中,除了耶穌基督之外,其他的都已經不重要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傳福音必須是出自心甘情願,勉強不得。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計畫前往耶路撒冷去的時候,有人出來阻止他,甚至連跟他一起四處傳福音的伙伴們也都勸阻他,因為他們知道保羅在耶路撒冷會遇到被綑綁的災難。但是,使徒保羅還是堅持要去,他說「就是死在那裡也是心甘情願的」,這種「心甘情願」的傳福音態度,乃是獻身傳福音的使命感,也是傳福音最應該具備的的基本要件。

我在神學院讀書的時候,有很多次聽到同學在私下談話時提起他到神學院讀書的原因,有些同學很坦白的說,他們並不是因為感受到甚麼明顯的呼召,或是對福音有使命感,而是因為親人生病,或是家裡有災難發生,長輩們在祈求上帝的憐憫時,將他們作為祈求上帝賜福的「祭品」。因此,雖然他們到神學院讀書,並不是真的想傳福音。這樣的神學生以後去教會工作,絕不會是「心甘情願」。

在台灣教會生態中,我也時常聽到有些傳道者抱怨連連,而所抱怨的通常都不是教會的信徒不願意同工,而是教會所給予的福利或物質待遇差等這類的問題。我常常對一些年輕的同工說,早在要走這條獻身傳道之路之前,就應該把這些都考慮進去。耶穌基督曾對那些想跟從他的人說過這樣的話:「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路加福音九:58)

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台北市長的選舉;我看到很多信徒十分「心甘情願」地為各自所認同、關心的候選人拉票,甚至為了要讓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當選,還不停地打電話「催票」,連坐在車上也認真討論選情,述說許多有關選舉的事,只差沒替候選人站台演講。而且我發現,最認真這些事務的,往往不是兄弟,而是姊妹。這種「心甘情願」的熱情真叫人看了感動。我一直在想:如果大家用這樣的態度傳福音,福音絕不致傳不出去。如果大家把熱衷選舉事務的態度用在福音事工上,也絕不會擔心參加聚會的人越來越少。不會,一定不會,只要我們把類似這樣「心甘情願」關心選舉的態度用在傳福音的事工上。

培養「心甘情願」的態度投入福音事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福音工作的第一步。下個禮拜日,咱教會將舉行新任長老、執事的就任式,我深深地盼望每個即將就任的長老、執事,都有這樣的心境,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跟上帝同工,成為祂福音事工的僕人,這是見證福音的第一步。不是因為我們很會傳福音了,所以被選為長老、執事,不,不是這樣!必須有確實「心甘情願」的態度,才能成就福音事工的第一步。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若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則非人的能力能改變。

使徒保羅在聖靈的啟示下,得知他到耶路撒冷去,將會面對災難,雖然有很多人勸阻他,但他還是堅持要去。其實使徒保羅很清楚知道,如果這是上帝的旨意,人想要改變也是不可能的,並且沒有意義。

上帝的旨意是最完美的,往往不是人的想法可以理解。也許,苦難在人看來是不好的,但是,在上帝的旨意中卻有很美好的攝理在裡面。耶穌基督所受十字架的苦難,很多人不了解,當時他的門徒也不了解,為甚麼一個被稱為「主」、「基督」(彌賽亞、拯救者)的,會死在十字架上。連自己都救不了的人,又怎能救別人呢?這樣的聲音沖澈在各各他的山丘上,有的人甚至對耶穌基督呼叫,要他從十字架上下來,這樣他們就信他,但是,耶穌基督沒有從十字架上下來,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甚至在他被抓去審問的時候,他的門徒一個個落跑了(馬可福音十四:50)。可是,就在大家看為最沒有希望的時候,福音傳開來了!這豈不是上帝最奇妙的作為嗎?就在大家都失望,甚至連門徒都回到加利利去捕魚的時候,上帝卻使埋葬在墳墓裡的耶穌基督復活,走出墳墓,看,而基督教的福音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上帝要耶穌基督走的十字架道路,不是我們願意走的,也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耶穌基督也曾經祈求上帝「把這苦杯移去」(馬可福音十四:36a)。不過,最後耶穌基督對上帝說:「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可福音十四:36b)他順服了上帝的旨意。

高俊明牧師於一九八○年四月因「高雄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他在監獄裡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題目是「主的旨意真美善」。我非常喜歡這首詩,詩的內容是這樣寫的:

「我求主
給我一束鮮花
但 祂給我一棵 又難看又有刺的仙人掌

我求主
給我幾隻美麗的蝴蝶
但 祂給我許多 又醜陋又可怕的毛毛蟲

我震驚 我失望 我哀嘆

但經過許多日子
我忽見那仙人掌
盛開了許多鮮豔的花
那些毛毛蟲也變成
美麗的小蝴蝶 飄舞在春風裡

上帝的旨意最美善」

確實是這樣,人所能想到的往往是相當有限,所考慮到的也都是關於個人的利益,而上帝的考慮是整體的,是大家的需要,祂的旨意遠遠超過人想得到的。因此,當上帝呼召我們為福音作見證時,最正確的態度是用順服的心來回應祂呼召的愛,而非試圖用人的力量扭轉上帝的旨意,這是不可能的,人絕不能改變上帝的旨意。上帝呼召我們,要我們成為祂福音的同工,必定有很美好的旨意在其中。


(講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