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彼得后书背景注释

62 彼得后书背景注释

彼得后书

导论

作者与日期 在作者方面,彼得后书是 * 新约争议最大的书信之一。由于书信的文笔和彼得前书极不相同,很难令人相信是出于同一个人,除非他刻意改变自己的风格。但是彼得可能给代笔者相当程度的自由,而他这两封信所用的文书(彼前五13)并非同一人,而后者比较熟悉的是夸张的亚洲式* 修辞文笔。虽然许多二流的修辞人士偏好词藻华丽的亚洲文学,但第二世纪初简洁的雅典语风占了优势,最后盛行一时。这种文笔虽然可能只显示作者或文书的修辞学训练为何,但或许也提供了线索,让人揣测书信的目的地为何,而更可靠的,则是可据此判断日期(在第二世纪之前)。* 昆帝良注意到有第三种文笔,罗得式(Rhodian),比亚洲派较不繁复,可是不如雅典派简洁,当时也有人使用。

  反对彼得为作者最主要的论点为,本书显然依赖犹大书;但这一点并不能达成结论;彼得可能的确用到犹大书的内容,或者吩咐他的文书以犹大书作参考(可能性较小),甚至或者用犹大作他的文书。(从意象的简化、暗示的延伸等看来,犹大书不太可能用到彼得后书。)

  彼得后书的证据固然比其他新约书信都弱,但是比所有未收入新约的早期基督徒著作都强──尤其胜过那些自称为彼得所写的著作。早期 * 教会曾为它是否真实而辩论,不过它很早就存在则是不容否认的。一般 * 冒英雄之名所写的文件都是在那人去世之后很久才出现;这封信的日期虽可能定在第二世纪,但是从内证的角度,却没有必要排除第一世纪的日期。第二世纪的 * 诺斯底主义可能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至于末世的迟延,可能从第一本新约文件(帖撒罗尼迦前书)就已经成为探讨的问题。

多米田皇帝头像


他雅努皇帝头像


反对者 有人认为,本书所要驳斥的异端是第二世纪的诺斯底主义,或第一世纪的前诺斯底主义;「知识」(虽是诺斯底派最喜欢强调的,不过并不限于他们)在本书共提到七次。诺斯底派否认 * 基督的再来,他们多半相信,身体的罪不算一回事。不过,诺斯底主义的这些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他们是将更早的希腊概念(加上犹太教和基督教)加以发展,而在第一世纪时,这些概念便已相当明显。
  本书所提江湖术士的事,在古代十分常见,而所讨论的概念,在第一世纪的希腊和犹太观念中都已存在,因此这些反对者可能只是几乎全盘接受希腊思想的 * 散居犹太人(甚至比 * 斐罗更希腊化)。
*
风格 彼得后书显然是一封古代要公开传阅的书信(一1),不过由文笔看来,其对象不像是平时读这类书信而文学水平较高的圈子。有些学者认为,除了「一般书信」的风格外,本书的一些成分还带有「遗着」的风格;遗书是垂死的父亲或领袖的最后吩咐(参一14)。

注释书 最好的是 Richard J. Bauckham, Jude, 2 Peter, WBC 50 (Waco, Tex.: Word, 1983). J. N. D. Kelly,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Jude (reprint,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House, 1981) 也很有帮助。

12
前言
  这里的希腊文是「西面(Simeon)」(NRSV)而不是「西门(Simon)」彼得;这个名字的形式较少见,可是比「西门」更接近其闪语形式(徒十五14也是如此)。虽然对犹太教和古代整体而言,「救主」是神的称号,不过也可以当作通称;但是用「神和救主」(最自然的译法)来指耶稣,则明显在宣告惦的神性,不是基督徒的犹太人若读到这里,会很生气。
  在一封信的开头,作者常会提及他们和读者之间有何亲密的关系(因此,「与我们有一样信心的」)。「恩惠平安」是采用古代标准的问安形式,但以* 基督为中心;参:罗马书一7的注释。

311
如何将得救坚持到底
  有人说,这一段是市民谕令(civic decree)文学形式的变化,这种谕令可从推崇恩人的碑文中看到,不过这个理论的证据并不充分。这段经文和一些谕令的概念虽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类概念散播很广,在其他的文学形式里也找得到。

34 「神能」和「神性」几百年来都是希腊思想中的重要词汇;在许多 * 散居犹太作品中也已成为一般用语。这段时期许多希腊人期望能脱离必坏的物质世界,相信他们的灵魂是神圣而不朽的,属于纯净而完全的天界;有些希腊思想家和宗教向群众提供这种概念,作为他们的盼望。
  许多希腊作者、一些犹太作者如 * 斐罗,以及后期一般 * 诺斯底人士主张,人可以「神化」,成为小神,或在今生,或在死时;有一些派别教导,这种神化包括被吸入神里面。但是大部分古代犹太教都拒绝「神化」的想法;神只有一位(参:创三5;而斐罗讲到神化的时候,有很大的限制。)许多散居的犹太典籍使用类似彼得在这里的词汇,但总是只指不朽性,而不是指神化。彼得将这词汇应用于基督徒的观点,即信耶稣的人得着了新的性情(参:彼前一23的注释)。
  早期一神的基督教与四围多神的文化相争,彼得所用的词汇比较收敛,等于驳斥了那些期待完全得着神性之人。
  彼得所面对的,是散居的犹太文化,而不是希腊的异教文化,这可以从他论身体的「败坏」或「腐朽」看出,其根源乃是情欲(4节;参二14,三3)。
  不朽是希腊人的期望,亦是可以达到的,但惟一的途径乃是彻底洁除罪恶(一9);此处以圣经对 * 神国度的盼望来界定希腊对不朽的概念,亦即视之为未来的 * 复活(参一11)。

57 古代文学常会开列恶行与德行清单。将某个德行、恶行或步骤加于前一个之上──就像这里一样──是犹太、希腊、罗马典籍中标准的文学笔法(这种进阶方式称为连锁论法)。「美德」(NASB)或「良善」(NIVNRSVTEV)是希腊「德行」(KJV)的通称,代表品格高贵。

8 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是改变人行为的钥匙;但彼得所讲的「知识」,可能是指个人的关系,就如 * 旧约惯常的用法。

9 犹太典籍也讲到,道德的败坏与污秽必须被「洁净」(参二20)。

1011 犹太教常讲到以色列所蒙的「呼召」和「拣选」。彼得用这些词来指凡能坚忍到底而得 * 永生之人。这世界将会改变,有一永恒的 * 国度未来会建立,这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观念,希腊异教思想没有这种想法。

1221
彼得亲眼见证的传统


12 「提醒」是古代道德劝勉常见的部分,「虽然你们已经晓得」的委婉说词,更是常用。

13 古代有几本着作将身体比作帐棚,好像这里一样;彼得所选用的比喻是读者立刻就能明白的。

14 犹太作者一般相信,义人会事先得到警告,知道自己不久即将离世。古代犹太故事中,英雄在死亡临近时,常会用「遗言」来对子孙作最后的劝勉。彼得宣告自己不久便将过世(无疑是指他将在罗马被处死),是要告诉读者:这是我给你们的最后训勉,所以要格外留意。参:约翰福音二十一1819

15 遗言(一14)中常有提醒的话,不过一般的道德劝勉(一12)也常出现这类言词。此处的「去世」,直译为「出埃及」,这个词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典籍中有时指死亡(如:路九31)。

16 译为「神话」(NRSV)的词通常具负面含义,指不真实的故事,例如对神碉诽谤性的虚构事件;「神话」通常与可靠的记事成对比。目击证人对历史或法律案件的成立非常重要,不过希腊和罗马的修辞学家对它的重视,不如今日。
  有些学者注意到,彼得在此所用的「目击证人」一词,有些异教的 * 神秘宗教,如伊流西斯教(Eleusinian)和撒摩特拉教(Samothracian),在入会仪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会用到;但是 * 柏拉图和 * 亚里士多德用另一相关词汇来指更高层次的哲学,而那是目击证人的标准用词,在* 散居之犹太教中甚至用来指神。
  由于彼得并不是在讲自己初入教的经验,而是讲亲眼所见的事,和入教完全不相干,因此这里的要点是亲眼的见证。福音书也和彼得在这里一样,竭力陈明,陪伴耶稣之人在未死之前将看见的荣耀,就是登山变像的荣耀,而不是指主再来;不过登山变像乃是主再来的预表;参一19

17 有些「遗言」(一14)会引用英雄所得的特别启示(常是天堂旅程);相较之下,彼得所提供的则是在地上得着的启示:他在变像山上的经历(可九213)。早期犹太教常提到神从天上说话(这里所摘录的经文,见:可一11的注释)。「荣耀」有时是犹太人对神的婉转说法;彼得可能有意暗指西乃山,在那里神曾将惦的荣耀启示给摩西看。

18 以色列也是在一座「圣」山上经历神的启示,彼得可能将他自己对耶稣荣耀的经历,与摩西在西乃山上对神荣耀的经历视为同等。

  * 旧约通常以这个头衔来称锡安,不过在末时,锡安将是新西乃山,或颁布律法之处(参:赛二24)。这两次启示都导出了神的圣典(参:彼后一20和三16),不过犹太教师一般认为,* 律法比任何来自天上的声音更具权威。

19 使徒在* 基督里得着的启示,肯定了旧约先知的启示。有些死海古卷将民数记二十四17的「星」视为指 * 弥赛亚,有一段旧约也以日出来描述主来的日子(玛四2),因为神会如太阳一般临到(参:诗八十四11)。
  此处似乎是指晨星(金星)出现于黎明之前;新的世代即将如曙光初现(参:彼后一11),主耶稣在主的日子必将再来,但在那之前,旧约以及惦第一次来时的启示,乃是这个世界所能有的最大启示。「才是好的」一般是要某人去做某事之意(即:「你应该去做这事」)。

2021 古代犹太教和希腊思想家通常都认为,预言的感动是由于人被神碉附身,或进入激动状态,这时先知的理智被神的话语取代。
  这种犹太人的观点,在* 散居的犹太神秘主义当中尤其明显,如 * 斐罗,以及 * 希碧尔神谕集的作者。
  然而旧约先知书的体裁有好几种,显示情况并非如此;圣灵的感动仍会使用人的感官与词汇(参:彼前一1012;林前七40,十四121419),不过受感的程度与种类可能可分好些层次(参:林前十四2;林后五13,十二4)。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圣灵的感动都可以保护受感之人免犯错误;与彼得后书二1正相反。

122
不义的教师必沈沦


1 假先知和一章2021节受圣灵感动的先知相反,他们所讲的异象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来自神的心意;许多这样定义假先知的 * 旧约经文都说,他们应许罪人假的平安,其实这种人必会受到审判(如:耶二十三1632;结十三310)。

2 认真的哲学家有时抱怨道,由于假哲学家搅局,使得哲学受到人的嘲笑;犹太人和一些少数人的宗教也会因着信众当中有人行为不轨、牟取暴利,而给人负面的印象(参:罗二2324)。早期基督教亦是如此。

3 游走各地的算命先生、假先知和道德教师,一般都会收费,或要求人捐款,与他们自称的高贵身分不相称,因此常受到贪财的指控(参:帖前二5的注释)。* 教会中的假教师也会剥削基督徒。

4 古代犹太典籍有一个盛行的说法,认为创世记六13「神的儿子」为天使,他们想和女人性交,因而堕落;不过后期的 * 拉比常贬抑这种讲法。
  此处「丢在地狱」的用词来自希腊名字「他塔路(Tartarus)」,这个地方不单是恶人死后的去处(尤其是泰坦族人〔Titans〕,即奥林匹神碉〔译注:奥林匹山为希腊诸神的所在地〕之前的灵界活物),也是最可怕酷刑的所在;有些犹太文学用它来指禁闭堕落天使的地方。犹太作者一般肯定现今即有地狱,留置恶人,直到审判之日。

5 挪亚的故事,就像堕落天使的故事,在拉比以外的犹太著作中很盛行。对堕落天使的审判通常与挪亚世代的审判相连,因为创世记六章同时记载了这两件事。
  犹太教传统将挪亚描述为传 * 悔改之道的人(如:* 希碧尔神谕集和禧年书)。犹太教师喜欢用洪水的世代作为审判随时可能临到的范例,警告当代人要悔改。他们相信,洪水的那一代人特别败坏,在未来的世界中不会有份。

6 犹太教师常把所多玛和洪水的世代相提并论,作为邪恶的缩影(「鉴戒」──马喀比三书二5* 拉比著作多处……等);旧约先知也不断用所多玛作为罪大恶极的比喻,而认为当代人正效法他们的行径(参:申三十二32;赛一910,三9,十三19;耶二十三14,五十40;哀四6;结十六46;番二9)。

78 罗得是否是义人,犹太典籍的看法不一(大多数拉比和另一些人认为,他不是义人)。创世记将他描绘成有义的人(创十八25,十九116);不过他不像亚伯拉罕那样有智慧(十三1011,十九293235),他比所多玛算是好得太多了(十九915)。

9 大部分犹太典籍都说,恶人会在* 地狱里受苦,直到审判之日为止(或直到他们被消灭,各种典籍讲法不同)。在所罗门智慧书十6里面,智慧「拯救了义人」罗得,而不敬虔的人都被所多玛的火所烧灭;彼得后书可能是指这个典故。

1011 相当多的犹太典籍都提到,有人谩骂天上的星,或咒诅* 撒但或魔鬼。彼得的对头可能采用了这种作法,或许把它当作「属灵战争」的一种形式。(所多玛人〔二6〕的作法则相反,他们想猥亵天使。)
  基督徒必须注意公开的见证,因为在罗马帝国倘若被控颠覆,会遭到严厉的逼迫和压制;然而这些假教师会谩骂地上的权柄,以及其背后的天使权柄(参:弗一1923的注释)。

12 古代的作者认为,有些动物存在的目的,就是让人宰来吃;此处动物成为猎取的对象。哲学家(如:* 伊比德图和第二世纪的斯多亚派皇帝奥利流)认为,动物的特色就是按直觉行动,和人不同,因人是由理智控制的,他们视不讲理的人为「野兽」。

13 通宵达旦的宴会必有狂欢;指控这些人在白天也如此荒宴,等于说他们连异教徒都不如。一般认为,彼得在这里的词汇借用了早期的犹太著作摩西升天记,这固然可能,但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即摩西升天记借用了彼得后书的词汇;究竟哪一方借用另一方,要看如何定这两份文件的日期。亦有可能这两份文件都是借用另一份数据,或者词汇的相像纯属偶然。

14 有些犹太作者也讲到眼目的淫色;参:马太福音五2728的注释。哲学家会讲道德的「操练」和避免贪婪,但这些假教师则是「在贪婪上很有操练」(NASBNRSV)。「被咒诅的儿女」(NASBNRSV)可能是闪语的象征说法,指受咒诅的人,也可能是指没有承受产业的儿女,他们没有从父母得着祝福,反遭咒诅。

15 根据犹太传统和 * 旧约最可能的解释,巴兰是位可鄙的人物。他为了钱的缘故,诱惑以色列人和米甸女子藉宗教之名行淫,以致神的审判临到他们,而他自己也因此死亡(民三十一8;书十三22)。犹太文学认为他是异教最伟大的一位先知(有时视为哲学家),不过并没有减轻他造成以色列人行淫的角色。他使用诡计,让以色列人犯罪,这比其他国家的武力攻击更可怕,因为如此一来,神就必须审判他们。「巴兰的路」和「正路」的对比,反映出古代两条路的常用比喻,一条引领义人或智慧人走向生命,另一条引领愚人走向灭亡。

16 激情的先知常会被人称为「疯子」或「被鬼附」(在古代近东和古代以色列,以及古代希腊罗马都是如此;参:王下九11;耶二十九26)。不过巴兰的癫狂则更明显:神藉动物向他提出警告,甚至让动物显为比他聪明(参:彼后二12的暗示),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愚行(民二十二2035)。* 斐罗用巴兰比喻愚顽人;* 拉比说,凡跟从巴兰之路的人,就会得着地狱为业。犹太典籍还把更多话放在驴口中,详尽地责备巴兰的愚昧。

17 枯井比没有用更糟;在干燥的东方,它们应承供水,却无法做到。地狱有时被描述为外面的黑暗。

1819 希腊哲学家常警告人,不要被情欲所辖制;这意象可以延伸指那些滥用情欲的人(例如妓女)。打败仗就会被俘虏,成为奴隶。大部分哲学家都讲要脱离情欲,而不是自由沈溺其中;* 福音是讲要脱离罪,而不是自由去犯罪。

2021 犹太典籍常讲到「义路」;参二章15节的注释。

22 彼得在这里引用的箴言之一,源于圣经(箴二十六11,指愚人又回到从前的愚行中);另一则箴言出于圣经之外(古代亚希卡〔Ahiqar〕的故事),但这大概是众所周知的比喻。狗和猪都被视为不洁净(参:太七6),犹太读者会十分瞧不起;还有一些模拟也将这两者相连,就像这里一样。

17
审判必定临到
  这里的假教师贬抑未来的审判,就像许多 * 希腊化的犹太人以及后来的 * 诺斯底派一样,他们引领人去犯罪,就像古时的假先知一样(第二章;参二1的注释)。如今彼得转而直接谈他们恶行的根源;他就像许多犹太教师一样,承认若不期待未来会有审判,通常会导致不道德的行为,甚至产生道德相对论(参:犹34节)。有些注释家认为,第三章是另一封信,与第一、二章不同,但这种看法其实并无必要:此处的转接很自然,尤其若他从这里之后不再倚赖犹大书的话。

12 有些哲学家提到「纯净的心」,意思是不被肉体感官所污染的心;彼得则是指不被假教师的看法所污染的心(二20)。有关「题醒」,请参一章12节的注释。此处耶稣的命令,参:马太福音二十四4244(尤其针对彼后三9)。

3 在许多犹太文学里,否认来世的人就没有道德根基可言(参如:* 法利赛人对 * 撒都该人的指控)。取笑义人一向被视为恶行;* 以诺一书讲到有些罪人嘲笑神,否认惦的启示;* 死海古卷抱怨说,有些人嘲弄他们团体的公义教师。

4 古代的作者对「列祖」(NRSV)或「古人」十分推崇。
  * 亚里士多德和附和他的人(逍遥学派)相信,宇宙是永恒的。他的观点甚至散播到逍遥学派之外,以致 * 斐罗不得不谈及。斐罗像 * 柏拉图一样,相信神从先存之物造了这个世界,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他相信先存之物也是神所造的。
  * 以彼古罗派否认神在世界上工作;他们也相信物质是不会毁坏的(按原子的层面),而宇宙则是无限的。* 斯多亚派相信,火是永恒的,而宇宙会周期性地被熔入原始之火(参三7的注释),永恒乃是世代的循环。* 散居的犹太教会辩论,物质究竟是由先存于混沌之物所造(这是古代大多数人的想法),还是从无而造(创世记第一章很可能这样主张)。

5 创世记第一章说,神用惦的话创造了世界(诗三十三6亦然)。有些后期的犹太典籍在第一章数出十道命令,主张它们代表十诫,即 * 律法的话,而神乃是将世界建造于其上。)

67 在挪亚的洪水(创六~九章)之后,神已经应许永不再用洪水灭地(创九15;赛五十四9),但是先知讲,未来会有火来毁灭,同时世界也得着更新(参:赛六十五17,六十六1522);后期犹太作者在这方面也采用他们的看法(如:* 死海古卷、* 希碧尔神谕集)。因此犹太传统宣称,现今的世界不会被水毁灭,而将被火毁灭(如:* 约瑟夫、第二世纪的拉比梅尔、亚当生平)。犹太文学有时会用洪水为象征,指未来火的审判。
  * 斯多亚派相信,宇宙(甚至包括众神碉)将定期被熔入火中,再重新成形,犹太人的看法却不同,他们期待未来有审判的一天,然后将有新造的世界,存到永远(彼后三101213)。他们的数据源是圣经,但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更接近 * 柏拉图,他认为世界会有一次被洪水所灭,有一次被烈火所灭。

813
最后审判的时间
  迟延并不表示耶稣从此不再回来(三4;参:结十二2728;哈二3)。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彼得后书是在谈第二世纪的人对早期基督徒启示性盼望之困惑,他们质问 * 基督再来为何迟延,因五旬节以及启示录都提到这事(虽然这一点还有争论),而当时正逢第一世纪末,大家对启示性的说法兴致正浓。* 死海古卷也证实,尽管日期不断延后,* 爱色尼人却对神的日子仍存盼望,并提出相似的劝勉,要人坚忍到底。

8 彼得引用诗篇九十4来证明他的论点,就像当日许多其他犹太作者一样(他们常认为「一日如千年」当按字面解释,并应用于创造之日)。有些启示文学作者感叹道,神对时间的看法和人不同,因此他们勉励人要坚持到底。

9 * 旧约强调,神延迟审判,是要让恶人有机会 * 悔改(参:王下十四2527;结十八2332,三十三11)。惦对世界末日的耐心,在后期的一些犹太典籍也提到,如 * 以斯拉四书;犹太典籍说,一旦审判之日临到,人就再也无法悔改了。有些希腊罗马作者也因神明的忿怒延迟发作,而称颂神或神碉的怜悯。

10 主的日子是众所周知的旧约意象,指神最终的审判之日,那时惦将开庭判决世上一切不公之事(如:赛二12;珥一15;摩五1820)。那日「要像贼来到一样」是用到耶稣的话(存于现今的马太福音二十四43)。
  古代不同的思想家列出不同的元素 * 斯多亚派相信世界会熔入火中,他们列出四种元素:土、水、气、火,大部分作者也相同,但是彼得的重点为,所有的东西都将毁灭。* 启示文学的作品也常提到天与地的毁灭,或洁净而更新。

11 彼得对未来的讨论总是务实的,同时会告诉人现今当怎样活,和 * 新约其他部分一致。有一些 * 启示文学的作者也以此重点作为写作动机,但是大半这类作者则不然,他们对未来既好奇又缺乏耐心。凡是在这个世代受苦的人,对启示性的盼望特别欢迎,因为他们从中能得到力量,面对今世似乎无法克服的试炼,能够坚持到底。

12 这世代的结束是神已经定了时间,还是会因以色列的 * 悔改顺服而加速来到,* 拉比的看法不同。按这里的情境,基督徒的差传事工与传福音可以加速末日的临到(参:太二十四14),因为这是让人得救的途径,而神乃是因他们的缘故才将末日延迟(彼后三915)。

13 这个盼望来自以赛亚书六十五17和六十六22,后期犹太文学中不断重提。旧约和犹太教都同意,义将是未来世界的特征(如:赛九7,三十二1617,六十二12;耶三十二40)。

1418
预备面对最后的审判
14 彼得在此劝勉读者不要像假教师一样(二13)。参三章11节的注释。

1516 神的忍耐使人可以得救,惦就是为他们而延迟;参:彼得前书三20对创世记六3的说明,这里回到以洪水为审判的意象(彼后三57)。
  说某位作者的书「难明白」,在古代并不是一种侮蔑(和今天不同);意思可能指内容复杂,才华横溢。
  犹太教师说,圣经会因胡乱解释而遭「扭曲」。第二世纪的 * 诺斯底派和许多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可能也包括基督徒团体,都已在扭曲圣经,有些甚至轻视未来审判的道理(也许将它寓意化)。
  到第一世纪末,另一位早期基督徒作家(革利免一书)肯定保罗书信是出于圣灵的感动;在彼得去世之前,保罗最早的著作可能尚未收集完全,但彼得在众教会之间旅行的时候,必然知晓其中的一些。虽然 * 约瑟夫和其他的作者证实,犹太教的 * 正典是封闭定型的,但某些犹太团体(如 * 昆兰团体和 * 散居的团体,使用各种不同的 * 七十士译本修订本)对于哪些是圣典,哪些只是教诲性著作,似乎概念很模糊。
  有些学者根据这句肯定保罗的作品是圣经的话,主张彼得后书写于彼得死后,这固然有些道理,但是彼得本人视保罗的作品为圣经,并非没有可能,既然他接受保罗使徒的地位,必可能认为他的一些作品是受到 * 先知之灵的感动。不过有许多受先知之灵感动的作品并未纳入圣经中(参:词汇解释中的「正典」)。假如这些话是彼得所写,就当日而言,这乃是一项极大的亮光。

1718 彼得的读者必须在* 基督里成长,才能抵挡假教师。

 

顶部 上页 | 下页

           
  
旧约 新约 专题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