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八、我委身于慷慨付出而非挥霍无度的生活

独树一帜为基督 by 佚名

史文登的「给予树」是本很棒的童话,说到施比受更为有福。寓言中这棵苹果树给小男孩一些礼物-如饿的时候可以吃苹果,又热又累的时候可以遮阴,有树枝可以攀爬玩耍。

时间过去了,大树让它的枝干满足了小男孩各样需要,而今他已成为个大男人了。最终那棵大树只剩个树丕子,只能当这个男人回返童年居所时的坐椅。这名一生取自他人的男人,于今却满了空虚寂寞;而大树一生慷慨付出的,今时却充满了满足和喜乐。

大约二世纪以前,乌巴希(UgoBassi)的话就告诉我们:

最富有的人乃是给得最多的人——用你所付出的来评估你的生命,而非所获得的;不是用喝了多少酒来评估,而是用付出了多少酒来估算。

不幸的是,我们的天性是得而非给。有史以来,我们的世代可能是最富有的时代,但研究显示我们的给予记录却在下滑。我们的富有及带来更加自私,小气,不安全感。这和神的心和福音本质岂不是正相反!

那些多蒙福的,当更慷慨地给予并投资在神的国度中。

我们单身的经济责任较少,比那些小孩还小的人有更多可以自由裁度的钱财,而这当表现在我们的给予上。神的话有个主要的原则:「各人要按自己的力量,照耶和华祢神所赐的福分,奉献礼物。」(申十六:17),这很简单,就是:那些多得的(金钱,时间,拥有物)就当慷慨地给那些有需要的,投资在神的国度里。

伯大尼的马利亚是位非常爱主的单身姐妹。她将极贵的香膏膏在耶稣的脚上来表达她最深的爱,那些围观的人怒视着她浪费的敬拜,多狂热啊!真是浪费,他们心里想着。但若将它用在我们身上是否是更浪费呢?

不幸地是我们有的越多,我们就越有需要,我们越需要,我们的生活就更受制于那些东西,我们的价值也受到影响。多年前我做了一个决定,只要我单身,我只要拥有那些我需要的拥有的,或除非那些是能使我更有效投资在他人生命中或基督国度中的。

我承认说比做容易!我们很容易被骗,很容易把需要和渴求混淆。但我不想让这些「事」抓住我的生活,我经常藉着将我不真正需要的东西给人以面对我的贪心倾向。

有时神也会要我拿出一些我实在需要的钱或东西。这些乃是一些检查我的心是否真正顺服耶稣为主的良机,检查我是否凭信心而活,是否立意信靠神来满足我的需要。我不想有任何当需要时,我不能给耶稣或给其他信徒的东西。

在每年年终,我会花时间评估我那一年的付出,并存祷告的心寻求如何再下一年付出更多。在我还是个小女孩时,神就将乐意为基督和神国度奉献一切的心放在我的心中。我发现这是最安全也是最快乐的生活方式。

就像十九世纪诗歌作者贺福葛(FrancesRidleyHavergal)所经验的,她写下了我们常诵唱的歌「献我生命」有一节说「献上金和银,不留丝毫。」有一次他写信给他的朋友:

「献上金和银」于今是指卸下我所有的装饰-包括对伯爵夫人很适用的珠宝箱-给教会的宣教部我只留一个日用的胸针,那是纪念我父母的;还有一个纪念盒我不知道我竟有这样一个珠宝店我想我不必告诉你,我有多高兴收集这个箱子。

如果我们要有主耶稣的心,我们就当找机会乐意并大方的付出。作为单身者,在基督身体里,有些是神要我们帮助的:。帮助提供基督徒教育给他们的小孩……自愿提供,以使夫妇能去约会,增进婚姻……奉献钱给一个家庭,使他们能去渡个周末……帮助收入有限的寡妇……支持各种事工,宣教士和自己的教会……在家里预备一间客房,以供需要的人居住。

身为富有商家之子,又是伯登牛奶公司的继承人,伯登。威廉可以享有一个安逸又舒适的日子,但是他却选择为基督和神的国度放下他的生活和资源。

当威廉在一九O四年自高中毕业后,他父亲送他去环游世界,他因见到那些有属灵需要的人而心碎,于是献身成为一名宣教士。

他将他在耶鲁大学的时光用在钻研神的话语上,并向他周围的人传福音。最后到了该去宣教工场的时候了,他启程前往中国,途经埃及时染上脊膜炎,不到一个月就死了。

就像他们对伯大尼马利亚所作的,有人说伯登威廉「多浪费呀!」但威廉的生命所献上的都是倍增的义果。无数的年轻人被他全心为主的心感动,取而代之进入世界各地的宣教工场。

威廉委身给神过一种牺牲奉献的生活。当他的遗嘱公布时,发现除了他在世短短几年间他奉献了几千元外,他将他所有财富,约超过一百万元全奉献给了基督。

他死后,人们在他圣经的空白处找到三句话:

毫不保留,

毫不退却,

毫不后悔。

给予是真爱最伟大的表现,学习慷慨地给——「毫无保留」。每当神用别人的需要激动你心时就给。在你觉得可以供得起的时候给,在你觉得供不起的时候给!

即使我们作出最大的牺牲来给,我们仍比不上耶稣所付出的:「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神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神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八:9)只有那些选择跟随这位伟大施予者的人,才能在回顾他们一生时「毫不后悔」。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史文登的「给予树」是本很棒的童话,说到施比受更为有福。寓言中这棵苹果树给小男孩一些礼物-如饿的时候可以吃苹果,又热又累的时候可以遮阴,有树枝可以攀爬玩耍。 时间过去了,大树让它的枝干满足了小男孩各样需要,而今他已成为个大男人了。最终那棵大树只剩个树丕子,只能当这个男人回返童年居所时的坐椅。这名一生取自他人的男人,于今却满了空虚寂寞;而大树一生慷慨付出的,今时却充满了满足和喜乐。 大约二世纪以前,乌巴希(UgoBassi)的话就告诉我们: 最富有的人乃是给得最多的人——用你所付出的来评估你的生命,而非所获得的;不是用喝了多少酒来评估,而是用付出了多少酒来估算。 不幸的是,我们的天性是得而非给。有史以来,我们的世代可能是最富有的时代,但研究显示我们的给予记录却在下滑。我们的富有及带来更加自私,小气,不安全感。这和神的心和福音本质岂不是正相反! 那些多蒙福的,当更慷慨地给予并投资在神的国度中。 我们单身的经济责任较少,比那些小孩还小的人有更多可以自由裁度的钱财,而这当表现在我们的给予上。神的话有个主要的原则:「各人要按自己的力量,照耶和华祢神所赐的福分,奉
献礼物。」(申十六:17),这很简单,就是:那些多得的(金钱,时间,拥有物)就当慷慨地给那些有需要的,投资在神的国度里。 伯大尼的马利亚是位非常爱主的单身姐妹。她将极贵的香膏膏在耶稣的脚上来表达她最深的爱,那些围观的人怒视着她浪费的敬拜,多狂热啊!真是浪费,他们心里想着。但若将它用在我们身上是否是更浪费呢? 不幸地是我们有的越多,我们就越有需要,我们越需要,我们的生活就更受制于那些东西,我们的价值也受到影响。多年前我做了一个决定,只要我单身,我只要拥有那些我需要的拥有的,或除非那些是能使我更有效投资在他人生命中或基督国度中的。 我承认说比做容易!我们很容易被骗,很容易把需要和渴求混淆。但我不想让这些「事」抓住我的生活,我经常藉着将我不真正需要的东西给人以面对我的贪心倾向。 有时神也会要我拿出一些我实在需要的钱或东西。这些乃是一些检查我的心是否真正顺服耶稣为主的良机,检查我是否凭信心而活,是否立意信靠神来满足我的需要。我不想有任何当需要时,我不能给耶稣或给其他信徒的东西。 在每年年终,我会花时间评估我那一年的付出,并存祷告的心寻求如何再下一年付出更多。在我还
是个小女孩时,神就将乐意为基督和神国度奉献一切的心放在我的心中。我发现这是最安全也是最快乐的生活方式。 就像十九世纪诗歌作者贺福葛(FrancesRidleyHavergal)所经验的,她写下了我们常诵唱的歌「献我生命」有一节说「献上金和银,不留丝毫。」有一次他写信给他的朋友: 「献上金和银」于今是指卸下我所有的装饰-包括对伯爵夫人很适用的珠宝箱-给教会的宣教部我只留一个日用的胸针,那是纪念我父母的;还有一个纪念盒我不知道我竟有这样一个珠宝店我想我不必告诉你,我有多高兴收集这个箱子。 如果我们要有主耶稣的心,我们就当找机会乐意并大方的付出。作为单身者,在基督身体里,有些是神要我们帮助的:。帮助提供基督徒教育给他们的小孩……自愿提供,以使夫妇能去约会,增进婚姻……奉献钱给一个家庭,使他们能去渡个周末……帮助收入有限的寡妇……支持各种事工,宣教士和自己的教会……在家里预备一间客房,以供需要的人居住。 身为富有商家之子,又是伯登牛奶公司的继承人,伯登。威廉可以享有一个安逸又舒适的日子,但是他却选择为基督和神的国度放下他的生活和资源。 当威廉在一九O四年自高中毕业
后,他父亲送他去环游世界,他因见到那些有属灵需要的人而心碎,于是献身成为一名宣教士。 他将他在耶鲁大学的时光用在钻研神的话语上,并向他周围的人传福音。最后到了该去宣教工场的时候了,他启程前往中国,途经埃及时染上脊膜炎,不到一个月就死了。 就像他们对伯大尼马利亚所作的,有人说伯登威廉「多浪费呀!」但威廉的生命所献上的都是倍增的义果。无数的年轻人被他全心为主的心感动,取而代之进入世界各地的宣教工场。 威廉委身给神过一种牺牲奉献的生活。当他的遗嘱公布时,发现除了他在世短短几年间他奉献了几千元外,他将他所有财富,约超过一百万元全奉献给了基督。 他死后,人们在他圣经的空白处找到三句话: 毫不保留, 毫不退却, 毫不后悔。 给予是真爱最伟大的表现,学习慷慨地给——「毫无保留」。每当神用别人的需要激动你心时就给。在你觉得可以供得起的时候给,在你觉得供不起的时候给! 即使我们作出最大的牺牲来给,我们仍比不上耶稣所付出的:「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神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神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八:9)只有那些选择跟随这位
伟大施予者的人,才能在回顾他们一生时「毫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