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你们肯定觉得“英雄”和“父母”这两者之间根本风马牛不相及。身为父母,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断纠正、管教我们的孩子,每天是烦琐的喂养和看护,似乎与“英雄”这个词扯不上任何关系。本书恰恰是为那些愿意成为孩子心目中英雄的父母写的,在此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帮助家长们。在本书的前三章中你们会学到:
*“英雄”的全新定义完全超越了关于名望、偶像等众所周知的一般定义,乃是形容那些向往成为孩子楷模的父母;
*为什么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中的英雄;
*为什么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深陷于不良嗜好的怪圈中,一代一代地循环往复?;
*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的重要性;
*怎样应用“积极的子女教育观”中的6大原则(即六A法则)建立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
*为什么一个英雄从来不会“敷衍一个孩子”。
第一章你可以欺瞒一个骗子,也可以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
每当我向一群家长们提到“怎样成为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的时候,我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反应,其中听得最多的是:
“我?做我孩子的英雄?他们的英雄是麦当娜,也可能是梅尔·吉布森尽是那些电影明星和名人,或是体育明星。就拿我儿子来说吧,冬天,他喜欢迈克尔·乔丹;夏天,他喜欢朱思·康斯克;到了秋天呢,他又喜欢上乔·蒙大拿了。我哪能和他们比?”
我的回答却始终如一。父母根本没必要和他人攀比,更不必和那些名人媲美,因为按照我对英雄的定义,父母本身就已经是英雄了他们要做的只是付诸行动罢了。
本书的宗旨就是和家长们分享家里的“真正英雄”的内在含义,以及在当今这个时代爸爸妈妈做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如此举足轻重。
家庭正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
其实不必往前追溯多久,我们就能体会到现今为人父母实在是难上加难。我们所处的社会带给我们养育孩子的观点不再是“家庭亲和力”,所有的家庭都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而且许多家庭正陷入极大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孩子,现今二十岁左右,其中有60%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的离异和分居,并非由于死亡)。根据人口调查局的统计报告,当今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是单亲家庭。自1960年以来,单亲家庭的数量上升了150%!
在很久以前,外出工作的职业妇女超过了50%。1990年颁布的国家城市联盟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有64%的在职母亲,这些家庭中有1040万个孩子在6岁以下。
外出工作的妈妈们创造了一些新词汇,诸如:“事业妈咪”和“挂钥匙的孩子”。在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8年级的学生(14岁)中,一个星期中自己照管超过11小时的,生活中有严重陋习的(酗酒、吸烟及吸大麻)的孩子是有家长看管的孩子的两倍。
那么在平时放学后挂钥匙的孩子是怎么照管自己的呢?毋庸置疑,打发时间的最佳途径便是看电视。一项调查估计:在一个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他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为18000小时;但是在学校学习上花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那些看18000小时电视的孩子,等于无形中参与了18000次的杀戮。
在孩子幼年时期,电视在生活中如同呼吸一般成了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学龄前儿童三年里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相当于大学生四年中平均花在课堂上的时间。有一项研究提到:5岁的孩子平均每星期只有25分钟的时间和父亲有亲密的相处,但是这个孩子每星期看电视的时间多达25个小时!
我们并没有拿孩子当人来对待
我可以列举出大量的统计数字说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追溯到1970年,白宫儿童会议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一份《给总统的报告》,并公之于世,这份报告直白地谈到美国的家庭和孩子们正深陷于严重的困境之中,最终将威胁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报告还指出: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正处在一个“家长普遍忽略孩子”的风气之中,这终将导致人类延续进程的崩溃。如果不遏制这种现状,那只能有一个结果:在年青一代中,人和人之间的疏离、冷漠、毒品、犯罪以及暴力行为会急速泛滥,日益加剧,从而危及到整个国家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面临的社会将仇视自己的孩子,并且对年青一代感到恐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再次把人们带回孩子的生活中,也把孩子带回人们的生活中。”
“相互依赖”这个词是如何进入我们生活的
根据密尼兹—梅耶诊疗中心的创始人富兰克·密尼兹和保罗·梅耶博士(Drs.FrankMinirth&aulMeier)的理论,“相互依赖”这个专业名词早在几十年前就产生了,当时是用于帮助那些酗酒者及其家庭的。酗酒者依赖酒精,其家属则逐渐依赖于他的酗酒。酗酒者的家属或许不会沉溺于酒精,但他们会沉溺于其他方式。
“酗酒者匿名协会”引用的著名的“十二个步骤”曾经在帮助酗酒者戒酒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不久他们便发现,家属在酗酒者戒酒后的几个月后往往会崩溃。尽管他们在内心愿意酗酒者戒酒,但因为整个家庭已经调整了生活方式,去顺应那个酗酒者,并渐渐用各种方法让他持续喝酒。实际情况是:酗酒者依赖酒精,他们的家属则渐渐依赖于酗酒者的酗酒。
显而易见,酗酒和吸毒可以导致“相互依赖”,沉醉于对任何事物的强烈欲望(所有过分的事物或行为)同样会导致“相互依赖”。密尼兹和梅耶博士认为:当一个人企图通过对外在的人和事的辖制来掌控自己的内在感受时,同样会对人、某种特定行为或事物上瘾。
“相互依赖”的字面意思是“依赖于……”。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的“相互依赖”现象往往源于他与父亲的关系,以及孩提时代留下的阴霾。
到底有多少人受到“相互依赖”的影响?统计显示:有1500万个美国家庭依赖于酒精和毒品,这些瘾君子至少影响了周边四个重要的人配偶、孩子以及同事。这意味着有6000万“相互依赖”的人因着这1500万人而饱受吸毒和酗酒的折磨。
除了酗酒和吸毒之外,还有数百万的美国人正与其他因素导致的“相互依赖”作斗争,诸如:工作狂、暴躁、性变态、饮食失调、购物狂,甚至是极端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据密尼兹和梅耶博士的观察:“如果有大约一亿个跨越两代的美国人正饱受着“相互依赖”的煎熬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被来势汹涌的社会瘟疫所围困。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无法名状的痛苦绝望和荒芜的生命漩涡中。”
根据我多年来从事年轻人和婚姻教育的体会,我比较赞同密尼兹和梅耶博士的看法。“相互依赖”的确存在于千百万人之中。许多人陷入毒品和酒精中难以自拔,其中大部分源于童年时代留下的烙印和阴影总有一些声音在他们的生命中挥之不去:“你要再接再厉!你从来就没有做对过!”
另外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因为儿时他们的父母并没有把时间、精力花在他们身上。许多人对这样的话耳熟能详:“要是你乖乖听话,我就爱你。”
密尼兹和梅耶博士深信:“相互依赖”的影响会涉及“几代人”意思是说:一代人的问题会不停地传承到下一代,除非刻意地打破这个怪圈,否则会持续地循环往复。
多萝西·若特(DorothyNolte)著名的诗句贴切地诠释了孩子是怎样在生活中学习的:
生活在批评、指责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
生活在敌意、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争斗不合;
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缩头缩脑、自卑怯懦;
生活在耻辱、羞愧中的孩子,没有自尊、深感罪恶。
我从小渴慕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家庭机能失调”或许是新兴名词,但我对由机能失调导致的痛苦经历,实在是再熟悉不过。
我那酒鬼父亲成天飞扬跋扈,我母亲尽其所能地爱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但我的父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我没有一次看到过我父亲拥抱我母亲,他也从来没有抱过我。我不记得父亲什么时候陪过我,单独带我出去玩过。
我生长在密歇根州一个小镇外的奶牛牧场,牧场只有150英亩大(相当于0.23平方公里),邻里之间都非常熟识,当然了,谁都知道我父亲是个酒鬼。我的伙伴们常常拿我父亲开玩笑,我也取笑他们,企图以此掩盖内心的伤痛。
有时候我会在牲口棚找到我的母亲,她躺在奶牛身后的饲料堆里,被打得起不来。父亲如此残忍地对待母亲,为此我恨透了他。为了报复,我绞尽脑汁羞辱他、惩罚他。每当父亲醉醺醺地扬言要打母亲时;或在我的朋友们要来我家,他却醉如烂泥时,我就把他拽到牲口棚,绑在畜栏上,让他独自在那儿“睡个够”。
长大一点的时候,我更加强壮魁梧了,这样的事我做得越发频繁了。在我勃然大怒的时候,我会用绳索捆住父亲的双脚,再把另一头绕在他的脖子上。我巴不得他在挣扎的时候窒息而死。
记得有一次我发现我父亲又喝醉了,顿时我变得异常愤怒,我一把将父亲推倒在灌满水的浴缸里,想让他清醒清醒。在我俩争斗时,我发现自己竟然把父亲的头摁在水下。要是当时没有人及时制止我的话(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是谁),我可能已经把父亲溺死了。
我从小到大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去接受爱。从高中到大学,我渴望遇到一个充满真爱的家庭。其实这本书的创作欲望早在几年前就已萌发,那时我看到了两个朋友的家庭,都真正地活出了爱的真谛。那两个朋友后来成了我毕生仰慕的英雄:一个是迪克·戴依(DickDay),此书的作者之一;另一位后来成了我的妻子多蒂·麦道卫,她是男人梦寐以求的好妻子和孩子们的好母亲。
我成了迪克家的一员
我认识迪克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我俩都在大学深造。迪克比我们年长,已经成家,并且有四个孩子。和我的遭遇一样,他也是酗酒家庭的受害者。我们是在大学注册课程的时候认识的,很快我们便谈得很投机了。
不久,我俨然像是迪克家的一员了。我经常出其不意地在大清早6∶30或夜间11∶00造访他们,迫不及待地和迪克探讨问题。迪克总是那么耐心,那么和蔼又富有爱心我从小到大几乎不知道人和人之间还有这样的温情。
迪克和妻子夏洛蒂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夫妻相处的方式很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接纳并赞赏他们的孩子,不断地鼓励他们,让孩子们感到备受重视。他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常以关爱的言语和拥抱表达他们的爱意。说实话,我是在和迪克一家相处的时候才学会拥抱的。而且他们总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这给我很深的触动,因为我父亲从来不花时间和我在一起。
我还注意到,每当他们的孩子帮着做家务时,迪克夫妇就会向孩子们表示感谢。比如倒垃圾、打扫卫生,不管什么家务活,他们总能将之视为一个闪光点,以此感谢孩子们付出的劳动。当我回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时代时,我只记得我的父亲怎么教我干活。我给他干了那么多活,他可曾因此感谢过我?
我常常呆在迪克家里,不断地汲取爱的养分,总也呆不够,因为在自己家里,我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爱。在内心深处,我把迪克一家当成了我真正的家。
多蒂的父母是她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后来,我和迪克都成了“海外学园传道会”的职员,我们各自有了不同的事业方向。我忙于在各大校园里演讲,在那儿我邂逅了多蒂。就在我俩开始约会的时候,她时常向我提及她的家庭,她父母和兄弟姐妹对她有多重要。几个月后,在圣诞节假期间,我有机会拜访了多蒂一家。在他们身上,我再一次看到了像迪克夫妇那般美好的榜样。
多蒂是伴着父母的喜爱成长的。特别是她母亲,绝对是揣摩孩子内心的高手,她能深入孩子们的世界,以他们的眼光看待生活,通过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来理解他们的思想。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多蒂对她的父亲有多么崇拜。她的父亲是个很传统的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有一点固执,但毋庸置疑,他的确是多蒂心目中的英雄。
在我和多蒂一家过第一个圣诞节的时候,很难说到底什么最吸引我,是更多地了解了多蒂呢,还是认识了她父亲。打从一见面起,我就从多蒂父亲那儿学到所有为人夫和为人父的真谛。他身上始终有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他总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肯定他们,向他们表露他的关爱。
和迪克夫妇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如出一辙,多蒂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他们不是各忙各的,在各自的日程安排和各项活动之间疲于奔命。实际上他们本来就喜欢一家人待在一起,甚至不用特地安排家人相聚的时间,他们就不谋而合了。
“英雄”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几年前,一个电台主持人在一个大商场里召集了近两百个青少年,请他们列出他们崇拜的偶像。在他们的“英雄榜”里,名列前茅的是歌星“王子”,接着是麦当娜和迈克尔·乔丹。没有一个人提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种情形是否意味着爸爸妈妈就此被排挤出局了?未必。这仅仅表明两百个青少年把他们喜爱的娱乐明星与“英雄”相提并论罢了。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电视银屏和银幕上闪耀的光辉形象,也不是一夜之间在摇滚音乐会和运动场上跃动的身姿。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通过长期相处后,你可以在他们身上真实地看到优点和缺点的活生生的人。
在我看来,迪克和多蒂的父母与真正意义上的英雄特别接近,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上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对“英雄”的含义。他们两家永远在向我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塑造出来的、炫目的、媒体所吹捧的名人;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愿意为孩子们树立典范的真实的丈夫和父亲、妻子和母亲。
你怎么给“英雄”这个词下定义?如果你查字典的话,其中的一个解释是:“因勇敢的业绩或高尚的意图而闻名的人,尤指曾冒生命危险或牺牲生命的人”;另一个定义是:“杰出人物,因在某领域内的特殊成就或杰出贡献而著名的人”。
这第二个定义是社会对名人的认知,恰恰因为这个认知,才误导了许多父母,害怕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们不具备足够的“魅力”。字典上的定义对小学生来说很受用,但对我来说,他们并没有明确阐释“英雄”这个词的真正内涵。
谁要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必须是我想要效仿的人。倘若你没有这个意愿去效仿这个人,行他所行的,过他所过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这个英雄也没有资格被称为英雄。
英雄们具备的共性
真正的英雄都具备一些基本的品格: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无论结果是什么,他们都会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他们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时间,为的是活出他们的价值;英雄们从来不会只说不做,他们的举止行为处处表明了他们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英雄们从来不会自高自大,不屑于帮助他人;也从来不自以为是,认为不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英雄们能够刚柔并济他们会在需要的时候向人们展示刚强或温柔的一面;英雄们总是乐于和他人分享他们的才能,却又坚持原则;英雄们从来不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洋洋自得,忘却失败的酸涩。
不幸的是,当今有太多所谓的英雄缺乏同情心、道德心和家庭责任感,更不具备上面提到的那些特质和品格。他们也许暂时为众人所推崇,也可能腰缠万贯、呼风唤雨,可是他们的生活不值得效仿。
“英雄”的全新定义
在这本书里,我们想让父母们知道:作为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意味着脚踏实地,没有虚浮的外表,伪装的矫饰,更不是假冒伪善。我们想要为“英雄”重新下定义:
英雄名词,任何一个具备同情心、品格优良、始终如一、诚实正直,并且以身作则的父亲或母亲。
耶稣基督在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榜样的比喻无论是好榜样还是坏榜样。他说道:“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耶稣的话语显明了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的真正原动力。不是因为你想要显示自己很重要、很有威信或有人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想要享受家庭的温馨、孩子的仰慕或是做高高在上的爸爸妈**感觉远不止这么简单!做一个英雄或许都能得到这些好处,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所在。
你想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使他们在遇见伤痛、敌意和精神匮乏的环境时能够活出充实而又丰盛的生命。
想让你的孩子有能力断然拒绝毒品、婚前性行为的诱惑,对媒体和伙伴们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各种压力说“不”吗?那么就趁他们尚且年幼的时候(从现在就开始行动,无论孩子几岁都为时不晚)就开始致力于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吧!你越能做孩子的英雄,他们就越听你的话,遵从你的世界观。
你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花些时间思考一下:你要成为孩子的英雄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会变得像你一样!想想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关系能像父母和孩子那样存在着如此紧密的纽带。就像路加福音中所说的:孩子不会高过父母,所有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都会承袭父母的秉性。
你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什么样的品性?他们在我们身上看到的,将来我们也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在罗伯特·迈基(RobertMcGee)、吉姆·克莱多(JimCraddock)和帕特·斯布林格(PatSpringle)合著的《父母要素》一书中提到:
你对上帝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还有你待人处世的能力,皆始于儿时你和父母的关系。如果你的父母时时对你支持勉励、关爱有加,那么你可能会相信上帝也同样强大又慈爱,你或许会因此成为一个有安全感且充满自信的人,人际关系也会很融洽。但是,要是你的父母对你一味地苛求,你可能会认为上帝也是这般吹毛求疵,你会觉得既使你做得再好,也永远不会蒙上帝的喜悦……无论他们对孩子是慈爱还是冷漠、宽容还是苛刻、支持还是不屑一顾,父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你对上帝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你的人际关系皆由此成形。其结果可能美妙无比,也可能不堪设想。
对于上述观点我举双手赞成!你们的孩子和你们他们的父母的关系如何,决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将要具备的生活素质。倘若你是他们的英雄,那么上帝便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超级英雄。
如果你的孩子尚且年幼,切记:对他们而言,你就是“上帝”。你对他们所说的一切,他们都深信不疑。就算你说月亮是奶酪做的,他们也会信的!如果你的言语行为表露出他们是多么卓尔不凡,多么可爱,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有多讨人喜欢,表现多么出众,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他们是谁,那么在他们长大成人后,就会抵挡这样一种误导只有表现良好才能获取他人的首肯;他们也会发现,为什么个人的成功、地位、美貌和财富不能够带来永恒的幸福。
切记:这个世界很快会给他们年轻又天真的生命带来最诡诈的谎言你的自身价值仅仅取决于你是否符合这个社会所公认的成功标准。然而倘若你灌输的理念够坚定的话,当他们听到这样的谎言时,他们的内心深处便会不断涌现出儿时珍贵的回忆,那就是你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这样的回忆足以给他们力量抵挡欺骗,从而接受上帝那丰盛的慈爱。
那么对于孩子稍大些的父母,也请记住:正确的事情永远为时不晚。
本书所指的真正的英雄,就是每一天都按照“六A”原则去生活的普通的爸爸妈妈们。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然而所有的父母都深知这一点儿就不简单!看上去是父母掌握了主动权(这是“爸爸妈妈最了解”的模式),然而我们的生活常常陷入许许多多的狼狈不堪中,从未弄清楚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占据优势。
成为“英雄”的六大秘诀
我和迪克对此深有体会,所以我们想为大家提供一点帮助。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个我们称之为“积极的子女教育六A原则”的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六大原则,即六个A接纳(Acceptance)、赞赏(Appreciation)、关爱(Affection)、时间(Availability)、责任(Accountability)、权威(Authority)。<由于这六大原则均以英文字母A开头,故称六A原则译者按>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概括介绍六A原则,其余的章节是针对每一项原则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提供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便你们在家里也能施行这些原则。
六A原则能帮助你循序渐进地做一个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错,孩子们确实对摇滚乐歌星、电影明星和那些名声显赫的偶像青睐有加,可是不用担心。每年我周游各地,和成千上万名高中生大学生交谈,在我看来,他们内心真正渴慕的是领导力、人格、诚实正直,还有最最渴望的爱。
唯一能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只有爸爸和妈妈,而不是麦当娜和“后街男孩演唱组”。孩子们深知内心真正的需求和表象伪装之间的区别。他们本能地知道他们对于身边的亲人有多重要。
当他们真正被爱、被接纳、被赞赏的时候,其实心里都明白。他们很清楚自己有没有价值,重要不重要。他们还能感觉到你的关爱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出于义务的,还是心不在焉的。不过,孩子分不清“优质时间(Qualitytime)”和“大量时间(Quantitytime)”之间的差别。对他们来说都一样,父母不在身边,这骗不了他们。
永远别想敷衍孩子!
我已经记不清从哪儿找到这句话作为本章的标题,不过它已经成为我在家中的准则,到哪儿我都愿意与他人分享这几句话:
你可以欺瞒一个骗子,
也可以愚弄一个傻子,
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
在你继续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不时地看到这几句话。如果到现在为止你仍没有什么收获的话,我期望你至少要明白:家长不能敷衍孩子;对孩子不能以恩人自居;更不能忽视他们。言语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要看到的是行动。
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必须十全十美才有资格做英雄,但是他们需要谦卑的心态、献身精神和愿意学习的心志。一旦孩子们在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和爱的权威下成长,其结果会令人称奇:
·生活在容忍和友善中的孩子,会心胸豁达、平易近人;
·生活在鼓励和推动中的孩子,会倍感安全,自强自信;
·生活在赞赏和肯定中的孩子,会体谅别人,知足感恩;
·生活在正义和公平中的孩子,会掌握原则,泾渭分明;
·生活在安全和稳定中的孩子,会心态平稳、信念坚定;
·生活在支持和认同中的孩子,会珍惜生命、自爱自尊;
·生活在无条件接纳中的孩子,便生活在上帝爱的怀抱中。
六A原则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或许比这更多!这些原则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不能保证药到病除,但它是我们生活航程中的指南,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它都能为我们指引航向。现在让我们详细研究一下这套方案吧!
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你有没有思考过怎样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想没想过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想和不想的原因是什么?
本章中作者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着重强调“以身作则”。孩子们在你身上看到的品格,将来也会处处彰显在他们自己身上。你觉得这句话如何影响你对父母角色和责任的看法?当孩子们看着你如何兑现你所坚信的的世界观时,他们学到了什么?
“孩子不会高过父母,所有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都会承袭父母的秉性。”想一想你的孩子是怎么越来越像你的。找出你身上两三个你希望传承给孩子的优良品格,并想办法在本周中对孩子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