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提到,锡安主义运动第一任领袖赫尔兹尔于一九O四年七月三日撒手尘寰,英年早逝,永远离开以色列人回归复国的历史行列。自一八九七年他首创运动,至他瞑目大去之日,一共只是七年光景。这七年中,以色列人的复国运动,开始出现了开端。从这个开端中,神的子民们要十分重视这一场眼所不及的灵界争战:——以色列民按圣经的应许,返回祖居地复国,这是上帝的计划;——异教首领土耳其苏丹以重兵占领巴勒斯坦,用阴毒的手段为赫氏制造种种困难,从而使赫氏心灰意冷,转而将锡安主义运动的方向,导至那并非圣经上应许之地——东非乌干达去复国。这是一种来自仇敌的诱饵,在灵界中这与引诱夏娃偏离伊甸园方向的阴谋,如出一辙,也和引诱所罗门宠色而拜外邦人偶像的隐意,来自一门。
在圣经上,只有一个人能战胜这种狡猾、阴毒的诡计!“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高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但退去罢。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于是魔鬼就离开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太四:1一11)一千九百多年前旷野中道魔双方争战的记实,为的是要神的子民们亲自看一看双方“掌门人”“拆招”过程中的奥秘。你看到了吗?魔方的招式忽隐忽现,变化无穷,但都以饵为诱,耶稣始终则只用一招对付:“经上记着说。”“经上记着说”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的语言。耶稣以“上帝的语言”作武器,赢得了这场灵战的全盘胜利,最后魔鬼终于灰溜溜地走开了。耶稣至此,开始传播天国福音,彰显上帝的救恩计划。可惜,赫尔兹尔始终没有掌握耶稣手中那个所向无敌的绝招——“经上记着说”。所以,他在仇敌面前站立不住,转而接受西欧政治强人犹太富商的权宜安排,把锡安主义运动引到与耶和华应许相违背的方向上去。因他只是犹太**,不读旧约先知书和新约经典。
经上分明记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的山上,成为一国,有一王作他们众民的王。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结三十七21-22)上帝的语言在这里说得清楚之极:回归之民要聚集到以色列山上,不是去东非,而是在本土上,要成立的是一个完全统一,不再是历史上南北**的国家。作为锡安主义运动首屈一指的领袖,他没有按照上帝的吩咐去办事,所以,他在仇敌面前倒下去了!
〖一、欧洲正酝酿一场“巴比伦金杯”争夺战〗
当时,上自罗马教廷、西欧各基督教国家的首脑、至犹太拉比和社会贤达,没有人站出来替耶和华说话,坚持以色列复国的路线必须按照经上的真理,返回巴勒斯坦。那个时代欧洲的宗教、政治、经济上的首脑人物,大多数人虽有“基督徒”、“天主**”、“犹太**”的面具,但行动上却与上帝的语言背道而驰。他们正鬼迷心窍,为瓜分全世界的殖民地绞尽脑汁,尔虞我诈,各施诡诈。遍阅西欧历史,查不出罗马教皇对当时帝国主义在全球争夺殖民地和市场,有任何制止的行动,也看不到英国国教(圣公会)领袖们对其国人在东亚种鸦片又卖鸦片之举有任何公开谴责的言论。欧洲确实处于历史的转型期中,物质主义、人文主义…应时地蓬勃发展起来,产生了人们赞不绝口的“第二波文明时期”。宗教领袖面对这个时期,多数人投在本国政治强人怀里,口是心非,他们多像以赛赛亚笔下所描述的那样,“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赛五20)宗教上的**,是邪恶政治的温床。政治的邪恶则导致不义战争的发生。人类自本世纪头一个十年起,以欧洲作起点,正在酝酿着一场“民攻打民,国攻打国”的世界性大战。要研究这场大战,你若偏信英国或德国的史册,就会迷失方向,为一面之词所蔽。究竟这场大战是怎么发生的?发生之后又怎样被冥冥中的神纳入圣经预言的轨道之中?对此,我们必须刻苦己心,详究人类近百年来的历史,看一看这页历史是否已应验上帝的言语?……
一九OO年,欧洲工业史正发生另一个奇迹:德国工业产量追上英国,超过法国,仅次于美国而占世界第二位。英国本是海上霸王,其炮舰政策及于全球五大洲,殖民地面积超过其本国领士一百多倍,雄建了“日不落帝国”。德国在工业上追上英国,意味着市场和原料产地必须重新瓜分。所以,德皇威廉二世扬言:“必须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他的宰相皮洛夫更加露骨叫嚣:“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仅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面的地盘。”至此,德国和英国势不两立。一九O四年,英法两国达成个协约:法承认英在埃及的统治权,英则默许法在摩洛哥的特殊权益。两家在北非的利益遂协调起来,可联手在西欧共同对付德国。为了在东线牵制德国,一九O七年英俄两国又达成另一个协约:波斯(伊朗)北部划为沙俄势力范国,东南部则归英国,中部为缓卫区;沙俄承认阿富汗属英国势力范围。英俄至此也开始在中来协调起来。英国这个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顿时使德国两面受敌,处境极为危险。德国不服,拼命扩军备战,至一九O六年,德国海军威力开始接近英国,形势就更为紧张起来。但是,打起仗来则人家还都没有准备好,故而一九O七年在荷兰海牙召开一次虚假的『国际和平会议』。在战争问题上,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是假谈判真备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自古皆然。英、德、俄、法、奥等欧洲强国,自这次会议之后各怀鬼胎,争相增加军费,根据各自的利害关系,互相结盟,终于形成两个对峙的军事阵营:一个叫“三国协约”(英、法、俄),一个叫“三国同盟”(德、奥匈、意)。自从本世纪初波斯湾发现石油之后,古巴比伦地就开始被列强争夺,应验了耶利米书五十一章第七节所说的“金杯”预言。为什么那地是一只“金杯”呢?因石油是工业的能源,人们称它为“黑色的金子”。“金杯”如此富庶,遂引万国垂涎,谁先下手,谁就得此盛产石油的基地为业,享受这天然富源对本国工业生命的滋润,所以,自本世纪起,人类才称金杯中的石油为“工业的血液”。没有石油的工业,瞬即夭折命丧。工业国家要称霸世界,唯有夺取这只“金杯”。但是,上帝分明预先藉先知耶利米向世界的列强宣布;“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对我(耶利米)如此说,你从我手中接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国的民喝。他们喝了就东倒西歪,并要发狂,因我使刀剑临到他们中间。”(耶二十五15-16)欧洲两个军事阵营的火拼,就是从争夺这只“金杯”发端的。英、德两国为要争霸工业军事强国的首位,波斯湾石油势在必争。一九O三年,德国为了向中东扩张,夺取那只“金杯”,遂从开始失势的土耳其苏丹手中,取得了修建巴格达铁路的最后特权。所谓巴格达铁路,指的是从士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穿过小亚细亚,再由巴格达(伊拉克首都)直达巴士拉的一条横跨地中海东北沿岸的战略性要道。这条要道一旦建成,便可与全欧洲的铁路网连接起来,从柏林穿过巴尔干半岛,经由博斯普罗海峡直入波斯湾去。这条要道,是德国东进夺取巴比伦这只“金杯”的重要工具。德国人遂大造舆论说:“巴格达铁路将为德国开辟到波斯、阿富汗的路径,而成为横架在英属印度脖子上的一柄利剑。”德国的军事战略家出手奇速,一剑就刺到英国的重要穴位——波斯湾石油、印度的鸦片农场……从而威胁那位“日不落帝国”的生死存亡。
英国为使这条铁路在必要时从腰间截断,置德国人东西于不顾,于一九O五年,另出奇招,制造第一艘一万八千吨级的“无畏舰”下水,该舰装有数十门十二英寸口径的大炮,扬言一舰即可把铁轨断成碎段。德国急起挑战,一九O八年也造出了威力相近的『无畏舰』。至此,强烈的火药味遂从欧洲向中东蔓延。英德均从战略上着眼,巴尔干半岛是欧洲东南部的大门户,是通往波斯湾的必争之地。因此地的南端,有两个重要的海峡,是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这个地区,实际上包括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等国的领土在内,但却控制在腐败的奥托曼土耳其帝国手上。那些小国,本来频频**,志在争取独立,摆脱外国统治;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九O八年间宗主国土耳其国内突然发生内乱起来,对属国失去了控制。此时,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突然出手,抢去塞尔维亚(今之南斯拉夫)及其近邻之大片领土,引起英、法、俄三国暴跳如雷。沙皇俄国在耶利米书二十五章中,系“北方远近诸王”的角色,向来也对巴比伦这只“金杯”垂涎三尺。沙俄南下波斯湾的战略,首先也必须控制巴尔干半岛,而后将势力伸入地中海。奥匈帝国趁土耳其内乱突然发难,以奇招使那北方王措手不及。沙俄眼看夺杯希望成为泡影,于是恼羞成怒,难表强硬声明:“支持塞尔维亚人民对奥作战!”奥匈帝国遂宣布全国总动员,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欧洲列强像武林争霸,以巴尔干为擂台。准备大展拳脚,拼个你死我活。巴尔干半岛上的居民多属斯拉夫族,与俄人同裔,一时间他们相依为命,结成一派。一九一二年十月,巴尔干各国在沙俄支持下,宣布对土耳其开战,于是第一次巴尔干半岛局部战争爆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世纪的第十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一九一四年六月十五日,奥匈帝国集结重兵,对俄国的“盟弟”塞尔维亚准备动手。为示军威,奥国王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偕后前往奥塞边境检阅部队,费迪南本系军国主义份子,一向炫耀武力,其傲慢态度遂激起塞尔维亚人愤恨。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十一时左右,当费迪南偕妻乘着敞篷汽车抵达波斯尼亚市政厅前的肯麦桥时,突被两名青年以手榴弹狙击,但炸弹在车后爆炸,未中帝后,刺客当场被捕。费迪南以为天佑,遂又驱车继续参观访问,岂知到了拉丁桥又遭暗伏,一位枪手上前射击,打了两枪就使这对帝与后当场毙命。这两抢,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号抢!奥匈帝国陆军总参谋长康拉得即刻下令三军向塞尔维亚境内挺进,沙皇俄国至此没有选择余地,遂发兵参战。德国与奥匈本有军事密约,此时也只好挺身而出,并于七月二十三日下午六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七月二十八日,开始炮轰塞国。沙俄遂在七月三十日宣布全国总动员,并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德国傲然迎战,八月一日也宣布全国总动员。隔日,德国又向英国的小盟友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八月四日,英国不得已也参战了。随即,英属地各国如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也追随英国参战。自创世以来,这是一场规模广泛的全球**争。
八月六日起,双方混战开始。为了什么呢?为了“金杯”。要拿到“金杯”,则必须打通巴尔干半岛。人类开始发生洲际的『民攻打民、国攻打国』之战,其源概出于此!战争爆发之后,战场迅速扩大。欧洲大陆上是大战的主要战场,共有三条重要战线:西线——从北海直到瑞士边境,全长七百公里,主要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直到罗马尼亚边境,全长九百公里,由俄国对德、奥作战
南线——主战场是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作战。此外,中东也是重要战场,主要是英、法对土耳其开战。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也于此时加入协约国一边,与英、法、俄并肩作战。英国为讨好日本,竟然允许日本掠夺德国在中国山东省所占领的部份领土(包括著名青岛市在内)。这真是对我国的奇耻大辱,好端端的加入你英国一边作战,你却把我土地给了倭寇作人情,岂有此理!在帝国主义混战过程中,各国都以各种动人的政治口号粉饰自己,说自己才是正义的一边。其实,争战发生的原因,初始时都很简单:为了争夺巴比伦这只“金杯”。继而,将人间各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私欲交织在一起,聚集搏斗,那有正义可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共四年零三个月(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全球五大洲共有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占全世界四分之三)卷入这场战祸。交战国总共动用兵力七千三百万,其中战死者达一千万,受伤二千万。全球被这场战火夺去的财产,计约二千七百亿美元。这是一场人类前所未有的大厮杀,这一次战争,在性质上开始符合马太福音二十四章中“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的预言。
〖二、神利用这场争夺战为以色列复国铺路〗
人间随私欲聚集争战,以色列复国的运动就此受阻了吗?至高的神高深莫测,巧妙地利用这场战争,使预言中的应许,加速应验。故事的发展听起来叫人难以置信,但那是千真万确的史实——话说锡安主义运动的第一任领袖赫尔兹尔死于一九O四年。同一年,一位名叫查姆魏兹曼(ChaimWeizmann)的犹太人化学教授,突然辞掉德国鸠乃浦大学教职,移民英国,被聘作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这件事,本系人间易职之常举,没有什么稀罕。但是,当你研究此人的历史线索,却会十分震惊。魏兹曼生于一八七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父母曾亲历一八八0年沙俄大屠杀,是从血泊中走过来的犹太难民,对返回巴勒斯坦祖居地复国有着强烈的意念。魏兹曼的整个青年时代,朝夕被此志向所熏陶,他心中那部“电脑”,遂储存了大量的『回归巴勒斯坦复国』的信息。及长,即被来自俄国的犹太人举为代表,列席“第二届全世界锡安主义会议”,成为运动中的激进份子,时年仅二十四岁。由于在路线上与赫尔兹尔分歧严重,两人间遂不断地进行争论。一九一O年,他与马汀·布贝尔一起组成锡安主义内部的『民主派』,即反对派,代表以俄国、波兰的犹太人为主体的心声,反对赫尔兹尔的妥协主义路线,抵制到东非乌干达立足的主张。据传记叙述:一九O四年他离德赴英的内心秘密是:“无论如何也要在巴勒斯坦重建国家”。这时,他像旧约中哈迦利亚的儿了尼希米一样,不住地为苦难的同胞哀泣祈祷,立下“来吧!我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免得再受凌辱”(尼二17)的志愿。他亲眼看到赫尔兹尔的失败,坚决主张返回老家去!经上记着说,当尼希米为本族哀伤欲绝的时候,神就开始怜悯,并为他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波斯王下令允许被掳犹太人回国,并派军长和马兵护送。二十世纪以色列人的复兴运动,其过程当然不是旧约史实的翻版,但此中情节,却有许多类似之处。
当魏兹曼在曼彻斯特大学立足之后,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机会接踵而至……一九O六年,同校的物理教授恩涅思特·卢得福一军(ErnestRutherford),一日,携一张研究项目清单,前来征求魏兹曼的意见,魏当即指出清单中的第七项:“放射性射线”应作为主攻研究顶目,因此题的结果,直接涉及原子内部的奥秘。卢氏从其言。一九一一年,卢得福果然发现,物质中的放射性现象,来源于原子内部的α、β、г三种射线。一年之后,他提出了全球为之轰动的“原子图象”,解开了数千年来对人类一直是谜的原子内部奥秘。他的发现,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被授予英皇室勋爵之荣。卢府门前,一时车水马龙,高官巨价,社会名流纷至沓来。在这个社交圈中,人有人的用心,神有神的旨意,虚得福是魏兹曼知友,形若金兰结义,藉卢的关系,魏又结交卢的至友贝尔福(ArthurBalfour)。此人曾于一九O二至一九O五年任英国首相,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恰好上任海军大臣。至此,魏兹曼生命历程中的奇迹就开始了。一九一五年三月,英、法两国集中五十多艘战舰,驶往达达尼尔海峡,旨在切断由德国承建的巴格达铁路,并摧毁当时与德国结盟的土耳其海军基地。当这个庞大的舰队驶抵战区之日,迅即以猛烈炮火向岸上轰击。土耳其海岸重炮在德国军官桑得斯的指挥下,以德制炮弹向英法联合舰队发击。德国潜艇也加入战斗。因海面狭窄,炮弹不但密集,而且威力甚高。一时间,英法联合舰队备受重创,沉的沉,伤的伤,损失异常惨重!“英国海军甲天下”的神话,顿时面临破产!英、法不服,又以海军陆战队从加利波利半岛登陆,经几番激战,只勉强攻占半岛南端一个小小的狭长阵地,毫无进攻余地。三个月之后,英、法再增派五师兵力登陆,也无法冲破土军防线。最后,只得撤出达达尼尔战区,损失五万之众。为什么英、法大败?
第一,因土耳其大炮在德国新制造炮弹源源供应之下,射程既远,威力极强;第二,英国妄自尊大,在发展海军和大炮的问题上,重量不重质,沿用过时炸药。所以,英、法大败是败在炮弹的化学性质上。海军大臣贝尔福遂召来他的朋友——犹太人化学教授魏兹曼共商大计,并立即聘他为英海军特别研究所的首席专家,研究新型炸药。同年,奇迹果然出现,魏兹曼利用溶煤丙酮合成无烟炸药成功,英国火炮厂立即采用魏氏配方生产,新出厂的火炮终于胜过了德国。一九一六年,英、法联军利用新型火炮,进攻德国本土,在凡尔登战役中,一举击溃德军的百万雄师。接着,又在日德兰半岛的斯卡格拉克海峡,痛奸德舰一百艘以上,顿时使德、奥、土各军的士气,大受打击。战争至此,英、法反败为胜,其重要关键所在,乃是火炮大大改进了,终使敌方败阵。
是谁在那千钧一发的历史关头上挽救英军一命?犹太人化学教授魏兹曼是也。
〖三、奇迹出现〗
英皇室及内阁遂要授他殊荣爵禄,由贝尔福(一九一五年任海军部长,一九一七年任外交部长)出面,征询魏兹曼意见。魏向这位老朋友说:“我个人毫无所求,唯愿大英帝国助我同胞返回巴勒斯坦。”外交大臣感其有功于大英帝国,而他自己又是基督徒,明白以色列人返回巴勒斯坦乃系圣经上的应许,遂毅然答之曰:“你们伟大的目标,今后将获有力的支持。”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日,英国以外交大臣贝尔福的名义。为以色列返回巴勒斯坦铺路,发表了划时代的宣言:“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设立民族乡土,为达成这一目的,将尽最妥善的努力。”至此,以色列人回归故土就得着了初步的国际法律保障。同年十二月一日,英军在阿伦比将军(GeneralEdwardAllenby)的率领下,攻取耶路撒冷城,继而占领巴勒斯坦全地,奥托曼土耳其帝国长达四百年的统治,至此幕落。英国政府立即派出总督,但此人竟是犹太人赫尔伯特·撒莫尔(HerbertSamuel)。情势发展之快,出人意外。魏兹曼立刻率领“锡安主义代表团”返回故乡,抵步之日,他情不自己,惊叹道:“此时好像长空忽然射来一道阳光,我似乎听到了救世主的呼唤!”是的,神是永活的,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只要你按他的话语,就会无往而不胜。魏兹曼是一个书生,手无寸铁,只有化学试管和玻璃杯,但成了大事,非他的前任赫尔兹尔所能及。他们的差别何在?乃心中有无上帝的话语而已。
行文至此,请读者回头看看,昨日那位向锡安主义运动敲竹杠(要犹太人共同抵制基督徒在巴勒斯坦立足;要犹太人给他八千五百万英镑作赎金,只许犹太人五户同住……)的土耳其苏丹及其占领圣城的军兵而今安在哉?异邦异教的首领们尽管一时工于心计,但,人算不如天算,时候一到,尽都归于无有。历史确是如此,可不是么?事实证明,那他掌管天地万物之主于二千多年前所作的应许,人间的确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推迟或阻碍。他的谋略和智慧,渗透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他有言在先,历史应验于后。这个绝对无误的真理,你信否?朋友,你如此时随笔者再登锡安山上,当时间再为我们倒流到一九一七年时,我们会看到什么呢,第一,会看到以色列人已开始在祖居地上立足。这一年,全巴勒斯坦总人口为七十三万九千人,以色列人已增至八万五千人,
第二,锡安主义组织已得到英国政府的政治保障,在本土成为合法团体,第三,基督从已能安然居住,笫四,耶路撒冷已成立了以魏兹曼为首的希伯来大学,为民族的未来开始培养人才。总而言之,至高者所导演的“以色列复国”,已经正式开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