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受难的圣人使我们对上帝的无比的大爱与对人类作出的牺牲感到惊奇。我们已经看明中国的先知先觉们荣蒙天恩,得到了许多关于上帝与圣人的深刻的启示。上帝将圣子耶稣赐给世人,在救赎的大计中完成了他所应成就的,为罪人的得救提供了丰盛的恩典。那么,人所当行的道路是怎样的呢?
我们前面已经提出《中庸》在中国道统中的地位。《中庸》是整个儒家学的精华之所在,是孔子教导的核心。天道与人道,天人合一的理想,归根结底,都落实在这个“诚者”之上。有了这个“诚者”,上帝与世人便能相通相合了。可见天道之奥秘,人道的典范,都在这个“诚者”。若是解开了这个隐藏在“诚”中的奥秘,就等于打开了天地相通之道了。
当耶稣在世时,门徒们虽然与他日夜相随达三年半之久,可是对他的教训却懵懂无知。他反复地谈到他的死与复活,可是门徒们却始终未能领会,以至在他被捕之后就四下逃散了。当耶稣复活的消息传到他们耳中时,他们还不肯相信。
同样地,对于孔子的教训,与他同时代的门生们也未能充分地领会。孔子最为得意的门徒是颜渊,可惜回死得过早。在颜回之下最为出色最得孔子宠爱的当数子贡了。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少颜子一岁。司马迁论子贡曰∶“七十子之徒,赐最饶益,夫使夫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孔子去世后,许多门徒纷纷在孔墓旁结庐而住。孟子《膝文公上》有“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的记载。足见子贡的首席弟子身份。子贡对孔学的传播的成就大概就在这六年之中所取得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深得孔子器重,受到门生敬重的子贡对孔学中的天道似乎也未能充分领会。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讲的诗书礼乐,是可以听到的。老师讲性和天道,就难得听到了。”《论语·公冶长第五》
我们在第九章看到,孔子也曾感叹无人能理解他。其中也包括他的学生在内。子贡对老师的不理解,从他的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那么,天道与人性,孔子是否有所传授呢?拟或是子贡未能领会,我们只要看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的《中庸》一书就可以明白了。《中庸》对天道有着充分的讨论与阐发。真理的光并未因孔子的去世而殆没,相反,有新的亮光照耀在性与天道之上,将其显明追求真理的中国人。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译文∶“诚实,是天理的本然;做到诚,是人道的当然。天生就诚实的人,不用费力而自然合式,不用思虑而自然获得,从容作去自然合乎中道,这是圣人啊!至于要做到诚的人,是要选择善道而紧紧地把握住的啊!”
对“诚”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不同的翻译。有些干脆就不译。请再看一段现代译文∶
译文∶诚,是天地的原则;使自己诚,是做人的原则。诚,就是不用勉强而能符合中庸,不用思虑而能求得事理,从容不迫地推行中庸,这就是圣人。使自己诚,就是选择好的准则而牢牢地把握住。”(注一)
对于《中庸》中的这个“诚”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是一个不解之思。据世界知名的中国学学者理雅各考证,《四书通》《汇叁·中庸》所载,汉代的学者没有人知道其真实的含义。到了宋朝,便有人开始对“诚”作出解释。第一位是李邦直,释为“不欺”;第二位是徐仲车,释为“不息”;二程中的一位释为“无妄”;朱熹释为“真实”。(注二)我们在朱注四书中找到了朱熹的原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真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注三)
可见,《中庸》中的“诚”的真实指谓乃是一个困惑了中国人数千年的谜。我们在这里尝试着暂且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为∶“诚,乃是天道的体现;获得诚,是人道的实现。”
到目前为止,本书一直援用《圣经》作为解开中国古经中的谜团的钥匙,用《圣经》作为真理的光来驱散笼罩在中国古经之上的疑团。每次我们都有了令人惊奇令人满意的发现。这同样的方法是否也能在这个关系到天道与人道的“诚”字上,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诚如《圣经》所说∶“将事隐藏,乃是上帝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箴25∶2)我们已经发现,“上帝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与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2-3)耶稣就是老子所说的那“非常道”,是“众妙之门。”进入耶稣里,就如同进入了那“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一切奥秘都将在他里面被解开。
究竟,耶稣基督与孔子所说的“诚”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看几段《圣经》的经文∶
摩西这样描述引他们出埃及的上帝(就是基督)∶
“他是磐石,他的作为完全,他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上帝,又公义,又正直。”(申32∶4)
上帝的诚实与信实,在圣经屡屡提及,这是上帝行事的特性,是他的本性。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耶稣有下面的名∶
“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在上帝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启3∶14)
希伯来文中的“阿们”,伊斯兰教称为“阿敏”,都是一个意思∶“诚”。所以“那为阿们的”直译成中文就是“那诚者”。那使中国人迷惑千年的“诚”之谜,原来就是隐藏的福音耶稣!
我们若将这样的理解带入上面的译文中,这段难懂的经文的意义就立刻明了可见了——
译文∶“耶稣基督,就是天道的体现;获得基督,就是人道的实现。耶稣就是那位天生就诚实,不用费力而自然合式,不用思虑而自然获得,从容作去自然合乎中道的圣人啊!要想获得基督,就要选择善道(上帝之道)而紧紧地把握住的!”
《中庸》一书对“诚”有丰富的论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特性与耶稣的圣德作出更广泛的比较,以便最终确定,我们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此,我们选择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段话极简,却极难解。我们试作以下翻译∶“因认识“诚”便能获得真正的聪明智慧,就会与上天的性情有分;在真正的聪明智慧中进一步认识“诚”,乃是的教化的目的。诚使人有真正的聪明智慧,真正的聪明智慧使人紧握住“诚”。”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
真正的聪明智慧均根源于上帝,根源于对至圣者(基督)的认识。而《圣经》里所说的永生并不是单指无休无止的漫长的生命,而是指这种生命的无限的质量。其真实的内含就是∶“认识你独一的真上帝,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空洞的时间本身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是对上帝与耶稣基督的深入的认识与交谊赋予了永生无限的意义。一切真正的教化都是以认识上帝为目的的。“上帝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与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2-3)。基督是真正的知识之源,有真智慧的人必凭着信心紧紧地把握住赐生命赐智慧的诚者。
可见,诚的这一性质与耶稣基督是相一致的。
原文∶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译文∶诚是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了无一物。因此,君子以获得诚为最为宝贵的事。
请看下面这几段《圣经》经文∶
“我(基督)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22∶13)
“万物是藉着他(基督)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3)
“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
还有比基督更符合诚的这些特征的吗?
原文∶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
译文∶诚,并不是自已成就就了事了,而且要进一步使万事万物都得以成就。成就自己,是仁德的体现;成就万物,是智慧的体现。
当耶稣即将离世归父的时候,他安慰他的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在我父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14∶1-3)
后来耶稣死而复活升到天上上帝那里去了。然而他应许门徒,“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他还会第二次再临,以实现他的诺言,成就众信徒。不仅如此,基督还将重创新天新地,使万物也得到成就,不再有咒诅的痕迹。基督岂不是可以算得上仁与智吗?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说∶“基督总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林前1∶24)可见,基督也符合诚的这个特征。
原文:“故至诚无息。”
无息就是没有止境的意思。《中庸》说至诚是永无止息的。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圣经》不仅指到基督是永无止息的,而且是永不改变的,他的国、他的慈爱,都将永远长存。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译文∶“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有治理天下人伦的常纲,确立天下人道人性的本原,知道天地对于万物的变化生育,这何尝有什么别的倚靠呢?他的态度诚恳,是仁心的表现,他的深静清远,就象深渊一样;他的广大,就像天一样。要不是本来就聪明圣智而通达天德的人,谁又能知道他呢?”
天下的各种人伦关系,婚姻为首伦,由此而生其他各伦。人类的第一次的婚礼就是基督亲自在伊甸园为亚当夏娃主持的。婚姻制度是人类从伊甸园所继承的二大制度之一,传习至今。婚姻的盟誓是永远的誓约。中国人至今仍传习的“拜天地”之礼,就是请上天为婚姻作证。“天作之合”也是对制上帝制定的婚姻制度的另一种说法。作为人的创造主,基督岂不能知道人的本原吗?他“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1∶3),他化育万物靠的是自己的权能,何尝有什么别的倚靠?岂不是懂得万物的化育吗?我们已屡次提到过,基督原与上帝同等,其深远与广大岂不是像天一样吗?
这段文字中的最后一句颇有意思∶要不是本来就聪明圣智而通达天德者,谁又能知道他呢?要知道,孔子明白“天生德于予”的道理,就是说人的德性是上天所赐。那么,这位本来就有天德者会是谁呢?答案只有一个∶圣灵!“因为圣灵叁透万事,就是上帝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上帝的灵,也没有人知道上帝的事。”(林前2∶10-11)
什么是上帝深奥的事呢?“上帝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与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2-3)可见惟有圣灵真正认识基督。唯有圣灵才能真正认识至诚。
本着这五个方面的比较,我们现在可以满有把握地说,《中庸》中的“诚者”就是耶稣基督ⅵ基督就是天之道也!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这里作更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不过,在我们结束对“诚者”的探索之前,将我们一起来欣赏两段中国古老而美妙的圣乐。现代中国人已经不会“唱书”,而只会“念书”了。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古人对基督的赞美。
两段圣乐都出自有音乐天才的孔子所传的《中庸》∶
原文∶故至诚无息;无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所以至诚是没有间断的。不间断就能够持久,持久就能够应验,应验就能够悠久长远,悠久长远就能够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能够崇高光明。博大深厚,是用来承载万物的;崇高光明,是用来覆盖万物的;悠久长远,是用来成就万物的。博大深厚相配大地,崇高光明相配高天,悠远长久没有边际。就像这样,不表现而能彰明,不行动而能变化,无所作为而能有成就。
这首圣诗描述了“至诚”(基督)何以能完成其使命。下面的这首论到天下至圣是如何在中国之地受人爱戴,是如何地吸引人心,与天相配的。
原文∶是以声名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译文∶所以声名洋溢在中国,传扬到边远的蛮貊之地;车船所到达的地方,人迹所通行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所坠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生命,就没有不加尊敬,不加亲近的,所以被称为和天相配。
中国古人对至诚(基督耶稣)的赞美是何等的深切、美好啊。耶稣之名今日岂不是已洋溢中国了吗?“诚者,天之道也。”原来,中国人所说的天道,就是耶稣基督!现代中国人不必再在华夏的天道与基督的福音之道之间徘徊了:中华天道是隐藏的基督福音,基督福音是显然的中华天道。美哉,中华天道!美哉,耶稣基督!
原文:“诚之者,人之道也。”
上面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中庸》中的“诚”或“至诚”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因此“人之道”,也就迎刃而解了。简而言之,人之道,就是获得基督,让基督住在心里或住在基督里。
有趣的是,“诚之者”也可以译为“以之为诚”、“以之为真理”。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效法诚,以诚为真理,因为诚乃天之道。
可见,孔子所说的人道与今天许多人所说的人道根本就是两码事。儒家的人之道在实质上就是∶敬天、事天、顺天、与法天。许慎《说文解字》对诚字的注解是“信也”。汉语中的诚常与信相联∶如信诚,诚信。因此,《中庸》的“诚之道”就直接点明了人道的根本与实质∶信之者,人之道也ⅵ信是内在的实体,敬、事、顺、法是信的外在体现。
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与被真理认识,被真理所掌握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在理论上同意真理的原则,承认耶稣是诚者,是圣人,是真理,是救主,这还只是开始。还必须将这些信仰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真诚的考验不在言语,而在行动。
我们为祖国的文字而感到骄傲,一个诚字,其意义是如此的丰富与深远——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没有的,是上帝给中国人独特的礼物。
话说回来,人应该怎样在行动中表现出自已对天道的信诚,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做到信天、敬天、畏天、事天、法天、顺天呢?《大学》里提出了八个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八目之中,又以修身为本。正如《大学》所说∶“从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本又在于正心。若是“心不在焉”,则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些纲目从孔子以降传习二千余年,可是真正做到的又见几人呢?诚如《书经·说命》上所说∶
原文:“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应该怎样行才能克服行的困难呢?老子和孟子同时指出了一条道路∶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章句下》
老子教导“复归于婴儿”,孟子指明“不失赤子之心”,如此,人就可以做到意诚心正。有了这个根本,就可以修身以至于其他各目。看看婴儿的状况是很有意思的。婴儿没有多少自己的意见,他们的吃喝住行,完全在于信靠他们的肉身父母或抚养他们的人。在婴儿,父母就是权威,父母的话就是真理,就是生活的原则与指南。他们不对父母有任何怀疑的地方。婴儿极其柔弱,可是其成长的的速度却比成人快得多,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怀具赤子之心的人,心地开阔,宽宏大量。待人友善,不抱成见。婴儿是最好的学生,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成人的老师。一句话,他们对父母有完全的信心。
由此看来,老子与孟子所教导的就是∶要人信靠天(上帝)如同婴儿(赤子)信靠父母一样。深信到上帝作为人的创造主,上帝对人的计划乃是最好的,上帝为人所定的道路就是最隹的道路。《圣经》上说“耶和华啊,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耶10∶23)英文钦定本的译文为∶“OLord,Iknowthatthewayofmanisnotinhimself:itisnotinmanthatwalkethtodirecthissteps.”
说得更为明确,人之道不在人里面,那引导人脚步的,也不在人身内。既然天地都在上帝的完全的掌握之中,人也应该降服于上帝,如同婴儿听命于慈爱的父母。如此,一切就自然而然,一切都容易了。用《圣经》的话说,信心之道就是真正的为人之道。
真正的信心与我们一般所说的相信是有分别的。仅仅是相信有上帝的存在,信耶稣是世人的救主,还远远不够“你信上帝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雅2∶19)《圣经》将这种理论上的承认而不落实于行动的信,与鬼魔的信相比,这应该使人警醒。真正的信必表现为坚实的行。因为“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中国哲学讲知行合一,《圣经》讲信行合一。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了婴儿或赤子之心,事情为何就变得容易了呢?因为上帝喜欢向婴孩显露真理。“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的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5-26)
事实上,上帝并不隐藏真理,倒是喜欢用各种办法向人显明那使人有真聪明真智慧的真理。大自然之中埋藏着上天的智慧与不言的永恒之道,但是堕落的人类已不能领悟。罪已经使人的视觉模糊,认不出上帝的真理。有罪之人在解读自然的信息时,常将自然置于造自然的上帝之上。如此的颠倒使他们非但不能靠近上帝,反而离上帝越来越远。使真理隐藏不见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是人的不良行为将自己关于真理的大门之外。
天道只对那些自以为是,以自己虚无的学理与学说为荣而自命不凡的人隐藏。“十字架的道理”在他们为“愚拙”(林前1∶18)这种人看不出上帝救赎大计的美妙与大能,觉不到上帝的奥秘。他们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听,有心却装不下那隐藏的珍宝。
真理是跨进天国的门槛,真理向小孩子却是赤露敞开的。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象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太18∶3-5)
使徒保罗进一步地说明了人为什么会看不见真理。他说∶“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那灭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林后4∶3-4)可见,看不见真理,责任乃在于人,而不在真理的上帝。
我们回过头来看,发现上帝早已给了中国人充足的证据来辨认那位将来的圣人,以便在他来临之时,我们可以按着他来的方式与使命,将他认出来。到此为止的研究与比较,应该使每一个凭事实说话的国人看明并认定,耶稣基督就是中国人所期盼的那位圣人,那位王者!然而,这种辨认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种承认与接受本身就意味着我们生命中的根本性的变革;意昧着我们必须放弃心中所珍惜的与天道相背的人的传统与格言,意味着必须放弃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自私与不圣洁的生存之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听到真道之时,乃是正确的生活的开始,那应该死去的是生命中腐朽的自我,人的成见与自**世为人之道。不必等到第二天才让自我死去,“夕死可矣。”
可是,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怎么可能再回到小孩子的样子呢?二千年前的犹太官长之中也有一位向耶稣问个这个问题。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3∶1-8)
尼哥底母顿生疑惑,他不仅认为自己是犹太人的官,更自认是有浓厚宗教意识、且虔心诚意的人。耶稣向他指出,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更别说进入上帝的国了。耶稣所举的风的比喻表明,人虽然不能对圣灵重生的工作给予科学性的描述,正如人不能对风进行准确的描述一样。但其效果却是可以看见的。
从圣灵重生,就使我们不完美的性情与品格在基督里获得完全。重生能领受圣人的义而在上帝面前称义,像一个从来没有犯过罪的人一样。人心灵的重生随时都可能发生,只要人立志听从上帝的训诲,圣灵就可以在人的心里给人新的心思、新的意念、新的动机、与新的情感。人内在思想意识的更新,就是重生的开始。内在的变化必引起人外在的变化。
重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真正的返老还童。中国一些教门中所传的“驻颜术”、“驻容术”其实都不能使青春永驻。修炼这些功法的人最终也都必走“世人必走的路”(《列王记上》2∶2),离开人世。真正的重生却不同,“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
重生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圣经》上说∶“遵守上帝命令的,就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我们所以知道上帝住在我们里面,是因为他他赐给我们的圣灵。”(约一3∶24)
从圣灵重生的人,藉着圣灵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已在基督里实现了“天人合一”,是否住在上帝里面,自己的生命中是否有上帝的同住。这个标准就是爱。因为“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约4∶16)
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详细地谈过何谓爱。《圣经》里所说的爱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冲动,而是一种高尚而属天的行为原则。这种原则不是只挂在嘴上,而是要使这种内在原则通过赐给人内在的力量而以外化的行为表现出来。“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约14∶15)在这句话里,耶稣就对上帝的爱、上帝的诫命以及圣灵列在一起。“我们若遵守上帝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一5∶3)耶稣求父赐下圣灵的条件,是我们须以遵守他的诫命表现出对他的爱来。他就求父将圣灵赐下,赋予我们爱的力量。人靠自己的努力无论如何是守不了诫命的,但有了这种属天的爱在心中扎根,当人性与神性联合之时,一切就变成容易了,因为有“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5∶13)而重生就是这种联合的开始。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为天地叁矣。”
译文∶唯有那位至诚者,能成就天赋的使命;能够完成自己天赋的使命,就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天赋的使命;就能够成就别人的天赋使命,就能够完全成就事物天生的功用;能成就事物天生的功用,就可以替上天造化天地生养万物;可以替上天造化天地生养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中庸》的开篇就对“性”加以定义。“天命谓之性。”天下人间唯有“至诚”(基督)能不折不扣地成就他所领受的天命。我们在《圣人之死》中谈到了人生的目的,其实对于人来说,荣耀上帝就是他的天命。若要“尽人之性”,就“成就赋予人的天命”,唯有在基督里才能完成。人在基督里就可领受他所成就的完全的义,因而使上帝在人身上得到荣耀。藉着重生,凭着信心,这一切便在基督里完成了。“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人不仅变成了新人,而且还将长成基督的身量。“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当人心被圣灵所感,认识到自己无助的状况而求从上头来的帮助时,圣灵必赐给他一颗新的心。而内在的重生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耶稣的受洗。耶稣所说的“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所谓从水生的,就是指从上帝的话语所生的。“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雅1∶18)
上帝的话就是耶稣对那位撒玛利亚妇人所说的“活水”。惟有上帝的道能将上帝的意念与旨意培植在我们心里,而圣灵又能使之成为我们的意念与思想,新的生命就这样在我们里面发动了。因此彼得这样勉励众圣徒说“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上帝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
从水生的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决志受洗。受洗是内里重生的外在表现与宣示。是向世界见证上帝的救恩,是决志跟从基督,在新的生命中按着天国的原则生活。凡“受洗归他基督的人,是受洗归于他的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6∶3-4)
受洗是向上帝与世界表明“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已。”(加2:20)受洗而进入基督的生命,乃是真正的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