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祂是好学之子(46节)
人的渊博学问,乃是由两个因素所造成的:一就是客观的教导,诸如良好的导师和丰富的教材;二就是主观的努力钻研和思考,主耶稣生在贫穷之家,从来未曾上过正式的学校受教,但是祂学识的渊博,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究竟祂渊博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从这一段经文,我们便可窥见其中的奥秘。
首先我们要知道,耶稣虽然没有受过正式学校的老师教导,但是祂却有两位最好的老师——约瑟和马利亚教导祂。
按犹太人的规矩,认为教导儿女乃父母的天职,他们不但要教导儿女作人的规矩,还要教导他们信仰的道理和对神的责任。
在孩童三至五岁时,父母就要孩童去会堂学习读经法、背诵经文,和少许算术;十岁以后,就要教导孩童有关犹太人的历史与民族传统等等。
马利亚和约瑟都是熟悉圣经,又是喜爱思想的人,加上他们敬虔和圣洁的为人,他们必是在“言教”和“身教”上,都给幼年的耶稣,留下了良好影响。
主耶稣祷告,常称神为“天父”,若是约瑟没有给祂留下美好的印象,祂对神怎么会有这样亲切的称呼?
马丁路德,这位宗教改革家,就是因为他的父亲为人凶恶,使他不能体会神为父亲的滋味,所以他祷告的时候,很不愿意用“天父”这个名称。
主耶稣除了从双亲和会堂中,有良好的客观学习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因素,乃是祂有主观的努力学习精神。
一个孩子,纵使他有最好的老师,若是他自己不肯努力学习,他在学业上也是毫无进展的,主耶稣随父母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节期既过,外来的朝圣客,便纷纷打道回府。
无意间,约瑟与马利亚发现,耶稣竟没有同行。
从他们发觉这事,到他们找到耶稣时,已有三天之久了。
试想,若是一般贫困乡村的少年,在第一次进入繁华的大都市时,突然与父母失去了联络,他的心情将是如何?
他的表现又是如何?
主耶稣的表现又是怎样呢?
约瑟和马利亚发现,祂竟然是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祂不是在圣城的街头流浪,也不是在圣殿的门口哭泣!
祂乃是趁着有这么多博学的老师在面前的机会,全神贯注地求知和学习。
祂“一面听,一面问”,也显出祂学习态度的美好,既谦卑,又是认真和殷勤,从这一件事,我们对十二岁时的耶稣,不是有了一点清楚的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