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改变形像
基督生平和言训 by 文牧
(可9:2-13;太17:1-13;路9:28-36)
符类福音对这叙述包括了三个重要的事实∶耶稣的变形、两位从天上来的特别人物、从云里出来的声音。路加常把许多重要的事情以"祷告"来开始(路6:12;9;18;11:1)。
「彼得,雅各,约翰」是三位最亲近耶稣的使徒。耶稣也常和他们在一起(可5:37;14:33)。
「上了高山」不确定是那一座山。在加利利境有三座山是高过四千尺。黑门山却高达九千尺,相信不是在黑门山上。山上常是神启示人的含意。
「脸上发光」就如摩西在山上一样(出34:29)。衣服洁白(但7:9;以诺书72:15;启3:5;4:4;7:9)。这些现象和天堂或天使常牵连在一起(徒1:10;可16:15;启3:4).
「以利亚同摩西」两位都是旧约的特别人物;以利亚被神接去(王下2:11),摩西的尸首不见了(申34:6)。两位人物出现的目的可能是来为耶稣作见证,他们代表了律法和先知,或是说这是一个末世的时刻,两位被犹太人等待的人物要和耶稣一起出现来印证末世的来临。这两位人物也因此常被当作是预表,指末世要来的人物;如施洗约翰(太17:13),或大灾难时期的两位见证人(启11:3)。
「三座棚」通常是指犹太人在住棚节(利23:42;尼8:14-17)所支搭的帐棚。在帐棚里,各人常有欢乐的庆祝和时光。彼得是盼望可以继续在那里住下来保留这如天堂的处景。
「云彩」曾经如此般与神的启示牵连在一起(出24:15-18)。云彩中有声音出来说,"你是我的爱子",引自诗2:7。耶稣受洗时曾有这声音出现。
「所拣选的」通常是用在以色列人身上,或是一些有特别使命的神的仆人,如亚伦(诗105:26),神受苦的仆人(赛42:1;44:1;49:7),人子(以诺一书39:6;40:5;45:3;49:2;51:3;52:6;55:4;61:5;62:1)。
「以利亚固然先来,复兴万事」门徒也被拉比们的教导迷惑。但是耶稣却说拉比们所讲的是对的。以利亚固然要回来,也回来了,就是施洗约翰。他也来了复兴万事;也就是说"复兴了人的心"(作悔改人心的工作)(玛4:6)。
这事过后,在下山时,耶稣警戒门徒不可将这事传开去,一直等到「那些日子」∶也就是耶稣在世的日子以后。加尔文说,这改变形像的事是要让门徒先尝尝这如天堂般光荣的景像。
〖作门徒的代价(可10:17-31;太19:16-30;路18:18-30)〗
按照马可福音,这部份可分为三小段∶可10:17-22;10:23-27;10:28-31。这三段的讨论皆是以进天国/作门徒和财富这观念串连起来。
「有一个人」在可10:22说他是一位富有的人。路18:18说他是一位「官」员。
「官」可能指他是一位会堂的长官或犹太人公会一位成员(路23:13,35;24:20)。太19:20说他是一少年人。从谈话当中我们还可发现他是一位热爱律法的虔诚教徒。从神学的角度来看,这人物是一个特别的代表∶一位真正的犹太人。
「良善的」通常在旧约里只用在「上帝」的身上;指神的慈悲或是在道德上的圣洁(诗106:1;118:1,29;136:1;代上16:34;代下5:13)。耶稣回答正符合以上的意思。耶稣也借着这样的观念,欲向这少年人指明,如果少年人所说的是对的话,那耶稣和上帝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我当作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是少年人来找耶稣的目的,也看出他是真诚的。马可记载这少年人是跪在耶稣面前。耶稣也以当时犹太人的标准来回答这问题。所引用的诫命是写在第二块法版上的五条诫命。这五条诫命关系人的伦理行为准则,要求人在每日生活中施行出来。
「我从小都遵守了」可见当时犹太人是怎样看待自己是否已遵守了律法;一般的犹太人都会说他们都遵守了律法的要求。不过耶稣却不是这样去理解“遵守”了律法。
「耶稣...就爱他」反映耶稣对这热心的青年人的心态。
「去变卖你所有的...」这少年人所缺乏,就是他对神专一的心(这是律法的目的,也是第一条诫命)。他是被自己的钱财拦阻去施行第一条诫命的要求。耶稣并不是故意要为难这少年人而吩咐他这样作。「分给穷人」有意指明这是第二条最大的诫命∶爱你的邻舍如己。耶稣还说明,天上的财富(也就是指永生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参太6:19-20)。最后,还有一个命令∶就是要来跟从主。这是作门徒的意思。
接下来,耶稣藉一个比喻来讲明富有人和进天国的关系。他并不是憎恨钱财或是富有人。而是怜悯富有的人,他们是何等难进天国,因为他们会遇到许多的试探;富有人常受引诱,把心放在金钱上面。比喻的用处是要说明财主进天国是何等的困难,就如一个骆驼穿过针孔一样(当时的一个俚语)。接着,耶稣说明得救的事(进天国)不是在于人,但是神凡事都能。说明神可以在财主的心中动工,使他们悔改。
彼得却立刻反应,因为他撇下所有的来跟耶稣。他也想知道可得怎样的赏赐。彼得的问题却换来了耶稣向他们讲解撇下所有来跟从主的赏赐。这里有三重的应许∶
(一)在今世得所撇下的百倍。相信这是指属灵的福气,包括主里得百倍的兄弟姐妹。
(二)同时要忍受许多的逼迫。可见追随基督的人必须把这个因素包括在内。
(三)在来世承受永生。
〖耶稣为小孩祝福(可10:13-16;太19:13-15;路18:15-17)〗
按照福音书形式来看,这是一个宣告故事。马可福音给我们一连串的见到三个耶稣的教导∶对婚姻、对小孩、对金钱。
「抱着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这本来是犹太人在赎罪日把小孩子带到以色列人的长老和拉比面前要求领受祝福的行动。门徒阻止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耶稣受到捣扰。
「在上帝的国,正是这样的人」是指小孩子那种谦卑、接纳性、信靠,并不是指幼稚。可见进神的国必定要有这些小孩子的特性。
「按手为他们祝福」长久以来按手祝福是犹太人的传统习俗(创48:14)。犹太人也深深相信长者所施的祝福是有效力的(efficacy)。后来基督教会也承续了这传统。
〖附注∶小孩受洗的事。〗
圣经并没有直接记载婴孩受洗的事。也没有明显的事件供参考。但是教会一向来,包括最早的使徒教会,都有婴孩施洗的记录。相信这做法是由犹太人的传统传承下来。
今天一些教会有施行婴孩受洗的事,这些教会是参考以下的经文来为婴孩受洗的事辩证∶
旧约∶1.哪亚整家得救并「受洗」(彼前3:20)。
2.亚伯拉罕受吩咐为全家的男丁受割礼(创17;西2:11)。
3.全部以色列人过红海「受洗」(林前10:1)。
新约∶1.耶稣早在怀胎时就受圣灵的“洗”。第八日也按着规矩受割礼,也接纳小孩(并为小孩按手祝福)或指明像小孩子心志一般的人才能进入神的国。
2.宣教士带领全家受洗(徒16:33)。
神学∶1.洗礼为“立约”的记号(如∶割礼)。这记号是可见的,也让小孩与大人一起归入那与神立约的家庭。深信神的恩典会庇护这一家人。
2.恩典是由神所施。耶稣所作成的拯救是足够全人类的,也一次永远的完成了。(因此婴孩洗礼后只有坚振礼)
3.这是一个记号和印记。常提醒人与神的关系,并呼召人要对神的救恩作反应——不管是得救或审判。
〖耶稣进耶路撒冷(可11:1-11;太21:1-11;路19:28-38;约12:12-22)〗
按照符类福音的记载,耶稣留在耶路撒冷似乎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那时正是逾越节前的一个星期。这时有许多犹太人上到京城来过新年。四卷福音书皆有记载耶稣进耶路撒冷这件事情。约翰(12:15)与马太(21:5)有意指明这件事是印证了旧约所说的弥赛亚王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亚9:9)。可见这件事是要印证耶稣就是旧约撒迦利亚书第九章所预言君王式的弥赛亚。另外,马可指明耶稣特意安排寻找驴驹,而约翰却说是因为众人拿棕枝高喊和撒那,后来耶稣「得」了驴骑才骑上进城去。
约翰福音比较注重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因此看起来耶稣不只是留在耶路撒冷一个星期,也多次上耶路撒冷去。耶稣进耶路撒冷的目的也明显;就是耶稣是以色列的王,他所受的迎接正适合他的身份。当然,约翰也附加了一个谈论,就是当时门徒并不完全理解这件事的意义(约12:16)。
「橄榄山那里」这山高两千六百尺,在耶路撒冷的东边。由加利利经过约旦河进耶路撒冷都是由东门进京城。这可能含有“弥赛亚”的意义,因为旧约曾预言神要来到这东边的橄榄山(见撒下15:32;结11:23;亚14:4)。犹太人也相信"弥赛亚"会降临在这山上(见徒1:12)。
「耶稣就打发一匹驴」这里显出耶稣预知的能力。「驴」在原文是指一匹幼驴子(见亚9:9)。
「把衣服支铺在路上和散那」王下9:13说明这是迎接王的仪式。「和散那」(至高神拯救)按诗118:25是「求神拯救」的意思。住棚节犹太人在崇拜赞美时,手上会拿着棕枝喊「和散那」或是欢迎来到耶路撒冷过节的人。接下来,是继续引用诗118:26。明显的,使徒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弥赛亚诗篇",这里有意说明耶稣就是那「弥赛亚」(路2:13,20)。
总而言之,这几个旧约经文一起被引用是要指明耶稣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不管门徒是否立刻明白这意义,或是「这些事门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稣得了荣耀以后,才想起这话是指着他写的,并且众人果然向他这样行了」(约12:16)。马太却说「合城都惊动了」(太21:10)。这样的事,也引起犹太人的惧怕(路19:39),因为这样可能引起罗马官府的注意。耶稣的回答却是独特的,「石头必要呼叫起来」也就是说不可能禁止人们这样作。
相信在当时各人的脑海里是盼望这荣耀的「弥赛亚」要来把他们从罗马的统治下拯救出来。以上三个的旧约的引用极容易被人误解这「弥赛亚」是一位政治人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亚9:9也提到这一位骑驴进耶路撒冷的王是「谦谦和和的向列国讲和平」的王。
〖洁净圣殿(可11:15-19;太21:12-17;路19:45-48;约2:13-17)〗
一开始我们就假定耶稣曾两次洁净圣殿的事;一次在开始传道时期(约2:13-17),另一次在传道的末期(可11:15-19及//)。赞成一次洁净圣殿的理由是认为约翰一向都不按次序编排资料。赞成两次的理由是认为第一次犹太人没有对付耶稣,第二次犹太人计谋要陷害。
「殿里作买卖的人」这是当时的情况,在特别的节期(这里是逾越节),有许多「散居」各地的犹太人上耶路撒冷去过节,也会到圣殿去献祭和交建殿费。这些作买卖的人是为了提供方便给外地来的人而卖献祭用的物品和找换钱币。建殿费只收犹太地的钱币。这些买卖是在外邦人院中进行。当然,严谨的来说,外邦人院还是属于圣殿的一部份。不过,犹太人就是不喜欢外邦人来圣殿。对犹太人来说,这外院常存着许多矛盾心态∶一方面无奈神吩咐摩西设计圣殿时包括了外邦人院,另一方面又自以为是特权民族属于亚伯拉罕的子孙不愿意外邦人得救。所以作买卖时把摊子摆在外邦院侵占该地,有意阻止外邦人到圣殿敬拜上帝。
耶稣引用了赛56:7(祷告的殿)和耶7:11(贼窝)来指责这些作买卖的人。马可引用说∶
「万国祷告的殿」指明这殿应包括外邦人。马太没有指明这事。可能马太福音是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原故。
这件事可真是明明的触犯了祭司们。因为这些档子的商家是受了祭司长的批准(可能是贪污)才可以作买卖。耶稣再次受到祭司长和文士要设计谋陷害他。较前耶稣在外地时已他们已经要设计谋来陷害(可3:6)。这次耶稣来到祭司长和文士们的大本营。虽然是有这样的计谋,但文士们也害怕「众人」。
在末世的时候,圣殿是要受到洁净(玛3:1;亚14:21;)。福音书作者有意说明耶稣是来洁净圣殿的「弥赛亚」。
〖纳税给该撒(可12:13-17;太22:15-22;路20:20-26;太17:24-27)〗
整个背景指明耶稣这次是受人的诘问和陷害。但是谈话却表明出耶稣的智能,并且使设计谋的人哑口无言。耶稣也藉这机会说出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所赚取的钱财。
「法利赛人」是犹太人的代表。「希律党的人」是一些在希律安提帕朝廷里办事的人。这两种人一起说明他们代表了犹太人和罗马官府。
「纳税」是罗马统治者向受统治国家,如犹大地的人民,征收的人头税。犹太人憎恨这样的纳税。希律党的人却支持这样的纳税。希律党的人就联合犹太人领袖,比如祭司长及犹太公会里的成员,利用犹太人作税吏,来向犹太平民收税。这件事可为难耶稣。只要耶稣说可以纳税或不可以纳税都会受到各方的攻击。
「一个银钱」(路7:41;10:35)是罗马政府所用的钱币。钱币上的一面有当时皇帝的肖像,肖像旁刻有「该撒提庇留,奥古士督神的儿子」。钱币的另一面有皇帝母亲的肖像,像旁刻有「大祭司」的字眼。钱币上的肖像说明它是由谁发出。因此也属于那位皇帝。
耶稣智能的回答所盘问的问题。他指出了人民都要顺服当时的皇帝,也同时承认皇帝是由神所设立,但也要顺服神。人民顺服皇帝并没有违背了顺服神。但是最终的顺服却是那位设立皇帝的上帝。这样的教导在罗13:1-7;提前2:1-6;彼前2:13-17曾出现。
〖论重生(约3:1-15)〗
这是一个谈话∶耶稣与尼哥底母这两位具代表性人物。相信谈话地点是在耶路撒冷城中。内容多是谈话资料,叙述资料却相对减少。
尼哥底母突然出现在耶稣面前。当谈话进行时,他却渐渐消失了∶本来是一对一「你」「我」却变成众数「你们」及「我们」。因此,今天我们所听见并不是一对一的「对话」,却是两人所代表的圈子——耶稣代表了基督教,而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统犹太教的对话。(下一章撒玛利亚妇人却是代表当时非正统犹太教)。可见与正统犹太教对话是以「重生」或是永生话题来谈论,而与非正统犹太教却是以在那里「敬拜」来作话题。
这谈话至少说明一点,就是犹太教并不能真正带领犹太人达到神所要他们得到的永生,不管他们对律法有多熟悉,而耶稣所带来的福音却能达到这目的。
「法利赛人」,「犹太人的官」(当时犹太公会七十二成员中的一员),「以色列人的先生」这些名称似乎一起说明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统犹太人。另外,他还是一位对神律法热心的人。
「夜里来」有三个可能性解释∶
(一)可能是因为怕白天被其它犹太人看见,
(二)这是一个「象征」;指明尼哥底母从黑暗里来,要面对耶稣这「光明」,正如在这章第十九至廿一节所说,
(三)当时背景说明拉比们通常教书及辩论至深夜。
尼哥底母称耶稣为「拉比」也说明他愿意把耶稣与他放在同等地位。
「从神那里来」至少说明不只是一位老师,而是含有“先知”意思。「神同在」似乎指明耶稣是那么特别,就如神与摩西同在(出3:12)或神与耶利米同在一样(耶1:19)。也因为这样才可以行神迹。
「重生」(ανωθεν)这希腊文字本来含有两个意思∶就是「第二次再生出来」及「从上头而生」。可见这是一字二义的词汇。也可见尼哥底母只领会了前一个意思;只是最普通或表面意思。
从耶稣的回答中,见到两句平行句子∶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
||||||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与灵生-就不能-进——上帝的国。
这平行句子说明∶「重生」与「水与灵生」是平行同义。「见」与「进」也是平行同义。
「见」在希腊文含有「经历」的意思。尼哥底母认为他可以从耶稣所行神迹中“见”到耶稣是谁。可是耶稣却回答没有人能「见」到神的国,即使是透过神迹。
「水与灵」这词句的解释引起许多异议∶
一.水代表自然或是肉体的诞生,而灵代表超自然的诞生,或是把「水」当着是「地上的事」,而「灵」当着是「天上的事」(如第十二节所说)。
二.一般解经者相信「水」是指施洗约翰的水礼,是当时犹太人所领受悔改之礼,而「灵」是指基督教的重生。说明悔改的水礼不足够,而需要灵的重生(Westcott,108-109)。
三.把水当着是基督教当时的洗礼,就如耶稣之前水的洗礼(约1:33)。
四.有解释说是指神的道(王明道∶「重生真义」)。
五.有解释说水就是圣灵(约4:13;6:37;7:39),只是重复字。
旧约并没有直接提出水和灵的洗礼。但是神的灵在末世将浇灌神的子民(珥2:28)。只有一处指明水和灵将出现在一起使以色列人洁净并获得新心跟随神(结36:25-27)。
一般上,学者认为这名词代表一样东西,就如平行同义的「重生」,也就是一个因弥赛亚而改变的新生命(Carson,195)。
「神的国」这个名词并没有在旧约中出现过,但是相似的观念比如主的国度及主的统治或主是王却常出现(出15:18;诗93:1;103:19)。先知们也常预言这国度将由大卫子孙统治(赛9:1-7;亚9:9-10),主的仆人将统治(赛42:1;49:1),主自己将统治(赛9:1-7;33:2;亚14:9)。这国度是将来的,也是永远的(撒下7:12-16)。尼哥底母作为一位犹太人先生,要进入那将来神的国度就是要进入永生。福音书有同样的表达(可9:43,45「进入永生」等于9:47「进入神的国」)。当时犹太人认为所有的犹太人都会进入这神的国除非犯了故意犯的罪(MishnahSanhedrin10:1)
「风随意吹...灵生的也是如此」希伯来文RUAH(灵)这一个字含有两个意思∶灵及风。耶稣是在巧弄这字的双重意思,尼哥底母却捉摸不到当中巧妙之处。耶稣指责他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为什么还不懂呢?这里也说明重生的事确实如此,灵生或重生的发生好象风一样,令人捉摸不定,也意料不到。
「仍旧在天的人子」可能是因为约翰编写这福音书时是在耶稣复活升天以后。因为是作者的注解,学者任为应该把这一节括号(parenthesis)起来。
「摩西举蛇」一事记载在民21:4-9。当时被蛇咬的人如果望见并相信神会医治,将得生命。这样耶稣「被举起来」预表了相信耶稣「被举起来」或被钉将得永远的生命。要知道耶稣并不是预表那蛇,而是那「被举起来」。
结论∶这一段约翰独有的记录是借着与犹太教谈话帮助我们了解整个重生的意义。
后语∶我们不知道尼哥底母是否从谈话中明白过来(或得了重生)所追求的永生。后来我们却见到他如何在公会中为耶稣讲话,也出钱出面来膏抹耶稣的尸体。(约7:50;19:39)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约4:1-42)〗
这叙述谈话(Discourse)与前两个叙述的意义紧紧相连。
在第二章,似乎是耶稣与一般犹太人(在一个犹太人的婚宴中与马利亚)对话,然后在第三章,似乎是耶稣与正统犹太教(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对话。这次是与非正统的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对话。
在这谈话中,耶稣以崇拜这件事来表明「实现了」(Fulfilled)了旧约。这实现是因为神是个灵,而耶稣把这它带来给人。妇女也明白这意思,而且也知道只有「弥赛亚」才可以指明这事的发生。耶稣也宣布他是弥赛亚。妇女也把这消息带回去给当地的居民。当这些居民亲自见到耶稣时,他们承认耶稣不只是犹太人或是撒玛利亚人的弥赛亚,而是世界的救主。
谈话资料可分为两部份∶4:1-30,39-42耶稣与妇人的谈话。
4:31-38耶稣与门徒的谈话。
符类福音没有这记录。学者们相信这份资料是属于「宣教」传统资料。通常符类福音通说「收庄稼」虽然是近了,但还是属于未来的。这里,不需要等侍发芽及收割之间的四个月。现在就是收割的时候。这是约翰福音特色之一。
「就离了犹太...经过撒玛利亚」一般上,加利利的犹太人上耶路撒冷过节会经过这地把六天的路程缩短为三天。耶稣是离开耶路撒冷往加利利去。约翰似乎记载耶稣多次上耶路撒冷。相信约翰的神学目的是要说明耶稣与耶路撒冷的亲密关系。
「雅各井」见创29:1。
从第八节开始,门徒没有见证这个谈话(一直到第廿七节)。是耶稣先主动开口向妇女要水喝。这撒玛利人称耶稣为犹太人,而犹太人却称耶稣为撒玛利亚人(约8:48)。耶稣在世上永远是一位佰生人。
犹太人没与撒玛利亚人交往。连「器具」也不共同使用。这是旧约时期所留下来的仇恨(王下17:6;18:10;尼13)。
「神的恩赐」对犹太人来讲是指「律法书」(Torah)。
「活水」原文的字面意义是流动的水。在旧约有深一层的意义,是指维持生命的活水(耶2:13;亚14:8;结47:9)。犹太教认为水是一种净洁物。约2:6指它是用来净洁的。约7:39「活水」指圣灵。约翰福音指活水与生命有关(约3:5;4:10-15;7:38;19:34)。
妇女只领会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如尼哥底母一样。
「永远不渴」虽然妇女稍为明白这活水的意义,但还是不透澈。她仍然要求这种「活水」使到她不必再来打水。
「五个丈夫」有可能指这妇人有五个丈夫,过去的丈夫已逝世或与她离婚,而现在的丈夫不是律法批准的。犹太人律法只准许在离婚后有三个丈夫。当时的妇人都要依靠丈夫来过活,多次结婚是普通的现象。妇女也承认耶稣拥有这样特别的知识是一位先知。在撒玛利亚五经中,特别指明弥赛亚是一位先知(申18:15)。将要到来。
这谈话有多次的转题。第十九节的转题是因为妇女要避开这困窘的谈话。
其实,撒玛利亚五经故意把耶路撒冷改为哥拉森山(MountGerazim),好使撒玛利亚人在那里献祭与崇拜。耶稣所指的崇拜是超越地区性的。
「时候将到」是指耶稣受难复活以后。这也说明救恩在那时候将从犹太传到各地。
「借着灵和诚实」借着灵是因为神是个灵,借着诚实(原文是真理)是基督教的教导;说明神是真实(Faithfullness)的。也就是说人必须以神所赐的圣灵来敬拜这真理/真实的神。
〖约4:31-45〗
这时一班门徒从外买食物回来,远远看见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如一贯的手法,约翰在一个叙述之后常有一小段附加的谈话或记述。叙述者也特别记述撒玛利亚妇人因为明白耶稣是弥赛亚后,立刻回到自己的地方传扬这好消息使当地许多人信主。
门徒回来后惊奇耶稣与妇女谈话。这是律法禁止的。整个叙述也由耶稣与妇人的谈话转到宣教的课题。
「还有四个月」一般上,发芽与收割的时间有四个月。这里有意说明当时的基督教会认为教会成立与差传(收割)的时间有一段距离,约翰却指明宣教是不必等侍将来,随时可以开始∶当撒了福音的种子后,就可以立刻收割。耶稣也指明他的工作就是作差传的事。他也正实行这事。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可说是犹太人基督徒的一个难处,这也是一个突破(徒8:4-25)。
约翰特别把希伯来文的弥赛亚用希腊文翻译出来。(弥赛亚含义"救世主",希腊文翻译为「救世主」。这字也应用在罗马皇帝身上。基督教会却用「救世主」来形容耶稣)。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相信耶稣是引述申8:3。耶稣的工作是施行神的旨意(约5:36;6:38)。刚才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就是施行神的旨意和工作。
「那人撒种,这人收割」是当时一句箴言(proverb)。不知从何引用过来。
「别人劳苦」一般解经家认为是指先知,也有学者说是指撒玛利亚妇人。这里目的是要收割者不要忘记别人所劳苦的。接着就有许多撒玛利亚人出来愿意认识这位弥赛亚。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上一页下一页
(可9:2-13;太17:1-13;路9:28-36) 符类福音对这叙述包括了三个重要的事实∶耶稣的变形、两位从天上来的特别人物、从云里出来的声音。路加常把许多重要的事情以祷告来开始(路6:12;9;18;11:1)。 「彼得,雅各,约翰」是三位最亲近耶稣的使徒。耶稣也常和他们在一起(可5:37;14:33)。 「上了高山」不确定是那一座山。在加利利境有三座山是高过四千尺。黑门山却高达九千尺,相信不是在黑门山上。山上常是神启示人的含意。 「脸上发光」就如摩西在山上一样(出34:29)。衣服洁白(但7:9;以诺书72:15;启3:5;4:4;7:9)。这些现象和天堂或天使常牵连在一起(徒1:10;可16:15;启3:4). 「以利亚同摩西」两位都是旧约的特别人物;以利亚被神接去(王下2:11),摩西的尸首不见了(申34:6)。两位人物出现的目的可能是来为耶稣作见证,他们代表了律法和先知,或是说这是一个末世的时刻,两位被犹太人等待的人物要和耶稣一起出现来印证末世的来临。这两位人物也因此常被当作是预表,指末世要来的人物;如施洗约翰(太17:13),或大灾难时期的两位见证人(启11:
3)。 「三座棚」通常是指犹太人在住棚节(利23:42;尼8:14-17)所支搭的帐棚。在帐棚里,各人常有欢乐的庆祝和时光。彼得是盼望可以继续在那里住下来保留这如天堂的处景。 「云彩」曾经如此般与神的启示牵连在一起(出24:15-18)。云彩中有声音出来说,你是我的爱子,引自诗2:7。耶稣受洗时曾有这声音出现。 「所拣选的」通常是用在以色列人身上,或是一些有特别使命的神的仆人,如亚伦(诗105:26),神受苦的仆人(赛42:1;44:1;49:7),人子(以诺一书39:6;40:5;45:3;49:2;51:3;52:6;55:4;61:5;62:1)。 「以利亚固然先来,复兴万事」门徒也被拉比们的教导迷惑。但是耶稣却说拉比们所讲的是对的。以利亚固然要回来,也回来了,就是施洗约翰。他也来了复兴万事;也就是说复兴了人的心(作悔改人心的工作)(玛4:6)。 这事过后,在下山时,耶稣警戒门徒不可将这事传开去,一直等到「那些日子」∶也就是耶稣在世的日子以后。加尔文说,这改变形像的事是要让门徒先尝尝这如天堂般光荣的景像。 〖作门徒的代价(可10:17-31;太19:16-30;路18
:18-30)〗 按照马可福音,这部份可分为三小段∶可10:17-22;10:23-27;10:28-31。这三段的讨论皆是以进天国/作门徒和财富这观念串连起来。 「有一个人」在可10:22说他是一位富有的人。路18:18说他是一位「官」员。 「官」可能指他是一位会堂的长官或犹太人公会一位成员(路23:13,35;24:20)。太19:20说他是一少年人。从谈话当中我们还可发现他是一位热爱律法的虔诚教徒。从神学的角度来看,这人物是一个特别的代表∶一位真正的犹太人。 「良善的」通常在旧约里只用在「上帝」的身上;指神的慈悲或是在道德上的圣洁(诗106:1;118:1,29;136:1;代上16:34;代下5:13)。耶稣回答正符合以上的意思。耶稣也借着这样的观念,欲向这少年人指明,如果少年人所说的是对的话,那耶稣和上帝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我当作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是少年人来找耶稣的目的,也看出他是真诚的。马可记载这少年人是跪在耶稣面前。耶稣也以当时犹太人的标准来回答这问题。所引用的诫命是写在第二块法版上的五条诫命。这五条诫命关系人的伦理行为准则,要求人在每日生活中施行出来
。 「我从小都遵守了」可见当时犹太人是怎样看待自己是否已遵守了律法;一般的犹太人都会说他们都遵守了律法的要求。不过耶稣却不是这样去理解“遵守”了律法。 「耶稣...就爱他」反映耶稣对这热心的青年人的心态。 「去变卖你所有的...」这少年人所缺乏,就是他对神专一的心(这是律法的目的,也是第一条诫命)。他是被自己的钱财拦阻去施行第一条诫命的要求。耶稣并不是故意要为难这少年人而吩咐他这样作。「分给穷人」有意指明这是第二条最大的诫命∶爱你的邻舍如己。耶稣还说明,天上的财富(也就是指永生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参太6:19-20)。最后,还有一个命令∶就是要来跟从主。这是作门徒的意思。 接下来,耶稣藉一个比喻来讲明富有人和进天国的关系。他并不是憎恨钱财或是富有人。而是怜悯富有的人,他们是何等难进天国,因为他们会遇到许多的试探;富有人常受引诱,把心放在金钱上面。比喻的用处是要说明财主进天国是何等的困难,就如一个骆驼穿过针孔一样(当时的一个俚语)。接着,耶稣说明得救的事(进天国)不是在于人,但是神凡事都能。说明神可以在财主的心中动工,使他们悔改。 彼得却立刻反应,因为他撇下所有的来跟耶稣。他
也想知道可得怎样的赏赐。彼得的问题却换来了耶稣向他们讲解撇下所有来跟从主的赏赐。这里有三重的应许∶ (一)在今世得所撇下的百倍。相信这是指属灵的福气,包括主里得百倍的兄弟姐妹。 (二)同时要忍受许多的逼迫。可见追随基督的人必须把这个因素包括在内。 (三)在来世承受永生。 〖耶稣为小孩祝福(可10:13-16;太19:13-15;路18:15-17)〗 按照福音书形式来看,这是一个宣告故事。马可福音给我们一连串的见到三个耶稣的教导∶对婚姻、对小孩、对金钱。 「抱着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这本来是犹太人在赎罪日把小孩子带到以色列人的长老和拉比面前要求领受祝福的行动。门徒阻止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耶稣受到捣扰。 「在上帝的国,正是这样的人」是指小孩子那种谦卑、接纳性、信靠,并不是指幼稚。可见进神的国必定要有这些小孩子的特性。 「按手为他们祝福」长久以来按手祝福是犹太人的传统习俗(创48:14)。犹太人也深深相信长者所施的祝福是有效力的(efficacy)。后来基督教会也承续了这传统。 〖附注∶小孩受洗的事。〗 圣经并没有直接记载婴孩受洗的事。也没有明显的事件供参考。但是
教会一向来,包括最早的使徒教会,都有婴孩施洗的记录。相信这做法是由犹太人的传统传承下来。 今天一些教会有施行婴孩受洗的事,这些教会是参考以下的经文来为婴孩受洗的事辩证∶ 旧约∶1.哪亚整家得救并「受洗」(彼前3:20)。 2.亚伯拉罕受吩咐为全家的男丁受割礼(创17;西2:11)。 3.全部以色列人过红海「受洗」(林前10:1)。 新约∶1.耶稣早在怀胎时就受圣灵的“洗”。第八日也按着规矩受割礼,也接纳小孩(并为小孩按手祝福)或指明像小孩子心志一般的人才能进入神的国。 2.宣教士带领全家受洗(徒16:33)。 神学∶1.洗礼为“立约”的记号(如∶割礼)。这记号是可见的,也让小孩与大人一起归入那与神立约的家庭。深信神的恩典会庇护这一家人。 2.恩典是由神所施。耶稣所作成的拯救是足够全人类的,也一次永远的完成了。(因此婴孩洗礼后只有坚振礼) 3.这是一个记号和印记。常提醒人与神的关系,并呼召人要对神的救恩作反应——不管是得救或审判。 〖耶稣进耶路撒冷(可11:1-11;太21:1-11;路19:28-38;约12:12-22)〗 按照符类福音的记载,耶稣留在
耶路撒冷似乎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那时正是逾越节前的一个星期。这时有许多犹太人上到京城来过新年。四卷福音书皆有记载耶稣进耶路撒冷这件事情。约翰(12:15)与马太(21:5)有意指明这件事是印证了旧约所说的弥赛亚王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亚9:9)。可见这件事是要印证耶稣就是旧约撒迦利亚书第九章所预言君王式的弥赛亚。另外,马可指明耶稣特意安排寻找驴驹,而约翰却说是因为众人拿棕枝高喊和撒那,后来耶稣「得」了驴骑才骑上进城去。 约翰福音比较注重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因此看起来耶稣不只是留在耶路撒冷一个星期,也多次上耶路撒冷去。耶稣进耶路撒冷的目的也明显;就是耶稣是以色列的王,他所受的迎接正适合他的身份。当然,约翰也附加了一个谈论,就是当时门徒并不完全理解这件事的意义(约12:16)。 「橄榄山那里」这山高两千六百尺,在耶路撒冷的东边。由加利利经过约旦河进耶路撒冷都是由东门进京城。这可能含有“弥赛亚”的意义,因为旧约曾预言神要来到这东边的橄榄山(见撒下15:32;结11:23;亚14:4)。犹太人也相信弥赛亚会降临在这山上(见徒1:12)。 「耶稣就打发一匹驴」这里显出耶稣预知的能力。「驴」
在原文是指一匹幼驴子(见亚9:9)。 「把衣服支铺在路上和散那」王下9:13说明这是迎接王的仪式。「和散那」(至高神拯救)按诗118:25是「求神拯救」的意思。住棚节犹太人在崇拜赞美时,手上会拿着棕枝喊「和散那」或是欢迎来到耶路撒冷过节的人。接下来,是继续引用诗118:26。明显的,使徒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弥赛亚诗篇,这里有意说明耶稣就是那「弥赛亚」(路2:13,20)。 总而言之,这几个旧约经文一起被引用是要指明耶稣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不管门徒是否立刻明白这意义,或是「这些事门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稣得了荣耀以后,才想起这话是指着他写的,并且众人果然向他这样行了」(约12:16)。马太却说「合城都惊动了」(太21:10)。这样的事,也引起犹太人的惧怕(路19:39),因为这样可能引起罗马官府的注意。耶稣的回答却是独特的,「石头必要呼叫起来」也就是说不可能禁止人们这样作。 相信在当时各人的脑海里是盼望这荣耀的「弥赛亚」要来把他们从罗马的统治下拯救出来。以上三个的旧约的引用极容易被人误解这「弥赛亚」是一位政治人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亚9:9也提到这一位骑驴进耶路撒冷的王是「谦谦和
和的向列国讲和平」的王。 〖洁净圣殿(可11:15-19;太21:12-17;路19:45-48;约2:13-17)〗 一开始我们就假定耶稣曾两次洁净圣殿的事;一次在开始传道时期(约2:13-17),另一次在传道的末期(可11:15-19及)。赞成一次洁净圣殿的理由是认为约翰一向都不按次序编排资料。赞成两次的理由是认为第一次犹太人没有对付耶稣,第二次犹太人计谋要陷害。 「殿里作买卖的人」这是当时的情况,在特别的节期(这里是逾越节),有许多「散居」各地的犹太人上耶路撒冷去过节,也会到圣殿去献祭和交建殿费。这些作买卖的人是为了提供方便给外地来的人而卖献祭用的物品和找换钱币。建殿费只收犹太地的钱币。这些买卖是在外邦人院中进行。当然,严谨的来说,外邦人院还是属于圣殿的一部份。不过,犹太人就是不喜欢外邦人来圣殿。对犹太人来说,这外院常存着许多矛盾心态∶一方面无奈神吩咐摩西设计圣殿时包括了外邦人院,另一方面又自以为是特权民族属于亚伯拉罕的子孙不愿意外邦人得救。所以作买卖时把摊子摆在外邦院侵占该地,有意阻止外邦人到圣殿敬拜上帝。 耶稣引用了赛56:7(祷告的殿)和耶7:11(贼窝)来指责这些
作买卖的人。马可引用说∶ 「万国祷告的殿」指明这殿应包括外邦人。马太没有指明这事。可能马太福音是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原故。 这件事可真是明明的触犯了祭司们。因为这些档子的商家是受了祭司长的批准(可能是贪污)才可以作买卖。耶稣再次受到祭司长和文士要设计谋陷害他。较前耶稣在外地时已他们已经要设计谋来陷害(可3:6)。这次耶稣来到祭司长和文士们的大本营。虽然是有这样的计谋,但文士们也害怕「众人」。 在末世的时候,圣殿是要受到洁净(玛3:1;亚14:21;)。福音书作者有意说明耶稣是来洁净圣殿的「弥赛亚」。 〖纳税给该撒(可12:13-17;太22:15-22;路20:20-26;太17:24-27)〗 整个背景指明耶稣这次是受人的诘问和陷害。但是谈话却表明出耶稣的智能,并且使设计谋的人哑口无言。耶稣也藉这机会说出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所赚取的钱财。 「法利赛人」是犹太人的代表。「希律党的人」是一些在希律安提帕朝廷里办事的人。这两种人一起说明他们代表了犹太人和罗马官府。 「纳税」是罗马统治者向受统治国家,如犹大地的人民,征收的人头税。犹太人憎恨这样的纳税。希律党的人却支持这样的纳
税。希律党的人就联合犹太人领袖,比如祭司长及犹太公会里的成员,利用犹太人作税吏,来向犹太平民收税。这件事可为难耶稣。只要耶稣说可以纳税或不可以纳税都会受到各方的攻击。 「一个银钱」(路7:41;10:35)是罗马政府所用的钱币。钱币上的一面有当时皇帝的肖像,肖像旁刻有「该撒提庇留,奥古士督神的儿子」。钱币的另一面有皇帝母亲的肖像,像旁刻有「大祭司」的字眼。钱币上的肖像说明它是由谁发出。因此也属于那位皇帝。 耶稣智能的回答所盘问的问题。他指出了人民都要顺服当时的皇帝,也同时承认皇帝是由神所设立,但也要顺服神。人民顺服皇帝并没有违背了顺服神。但是最终的顺服却是那位设立皇帝的上帝。这样的教导在罗13:1-7;提前2:1-6;彼前2:13-17曾出现。 〖论重生(约3:1-15)〗 这是一个谈话∶耶稣与尼哥底母这两位具代表性人物。相信谈话地点是在耶路撒冷城中。内容多是谈话资料,叙述资料却相对减少。 尼哥底母突然出现在耶稣面前。当谈话进行时,他却渐渐消失了∶本来是一对一「你」「我」却变成众数「你们」及「我们」。因此,今天我们所听见并不是一对一的「对话」,却是两人所代表的圈子——耶稣代表
了基督教,而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统犹太教的对话。(下一章撒玛利亚妇人却是代表当时非正统犹太教)。可见与正统犹太教对话是以「重生」或是永生话题来谈论,而与非正统犹太教却是以在那里「敬拜」来作话题。 这谈话至少说明一点,就是犹太教并不能真正带领犹太人达到神所要他们得到的永生,不管他们对律法有多熟悉,而耶稣所带来的福音却能达到这目的。 「法利赛人」,「犹太人的官」(当时犹太公会七十二成员中的一员),「以色列人的先生」这些名称似乎一起说明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统犹太人。另外,他还是一位对神律法热心的人。 「夜里来」有三个可能性解释∶ (一)可能是因为怕白天被其它犹太人看见, (二)这是一个「象征」;指明尼哥底母从黑暗里来,要面对耶稣这「光明」,正如在这章第十九至廿一节所说, (三)当时背景说明拉比们通常教书及辩论至深夜。 尼哥底母称耶稣为「拉比」也说明他愿意把耶稣与他放在同等地位。 「从神那里来」至少说明不只是一位老师,而是含有“先知”意思。「神同在」似乎指明耶稣是那么特别,就如神与摩西同在(出3:12)或神与耶利米同在一样(耶1:19)。也因为这样才可以行神迹。 「重生」(ανωθε
ν)这希腊文字本来含有两个意思∶就是「第二次再生出来」及「从上头而生」。可见这是一字二义的词汇。也可见尼哥底母只领会了前一个意思;只是最普通或表面意思。 从耶稣的回答中,见到两句平行句子∶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 ||||||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与灵生-就不能-进——上帝的国。 这平行句子说明∶「重生」与「水与灵生」是平行同义。「见」与「进」也是平行同义。 「见」在希腊文含有「经历」的意思。尼哥底母认为他可以从耶稣所行神迹中“见”到耶稣是谁。可是耶稣却回答没有人能「见」到神的国,即使是透过神迹。 「水与灵」这词句的解释引起许多异议∶ 一.水代表自然或是肉体的诞生,而灵代表超自然的诞生,或是把「水」当着是「地上的事」,而「灵」当着是「天上的事」(如第十二节所说)。 二.一般解经者相信「水」是指施洗约翰的水礼,是当时犹太人所领受悔改之礼,而「灵」是指基督教的重生。说明悔改的水礼不足够,而需要灵的重生(Westcott,108-109)。 三.把水当着是基督教当时的洗礼,就如耶稣之前水的洗礼(约1:3
3)。 四.有解释说是指神的道(王明道∶「重生真义」)。 五.有解释说水就是圣灵(约4:13;6:37;7:39),只是重复字。 旧约并没有直接提出水和灵的洗礼。但是神的灵在末世将浇灌神的子民(珥2:28)。只有一处指明水和灵将出现在一起使以色列人洁净并获得新心跟随神(结36:25-27)。 一般上,学者认为这名词代表一样东西,就如平行同义的「重生」,也就是一个因弥赛亚而改变的新生命(Carson,195)。 「神的国」这个名词并没有在旧约中出现过,但是相似的观念比如主的国度及主的统治或主是王却常出现(出15:18;诗93:1;103:19)。先知们也常预言这国度将由大卫子孙统治(赛9:1-7;亚9:9-10),主的仆人将统治(赛42:1;49:1),主自己将统治(赛9:1-7;33:2;亚14:9)。这国度是将来的,也是永远的(撒下7:12-16)。尼哥底母作为一位犹太人先生,要进入那将来神的国度就是要进入永生。福音书有同样的表达(可9:43,45「进入永生」等于9:47「进入神的国」)。当时犹太人认为所有的犹太人都会进入这神的国除非犯了故意犯的罪(MishnahSanhe
drin10:1) 「风随意吹...灵生的也是如此」希伯来文RUAH(灵)这一个字含有两个意思∶灵及风。耶稣是在巧弄这字的双重意思,尼哥底母却捉摸不到当中巧妙之处。耶稣指责他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为什么还不懂呢?这里也说明重生的事确实如此,灵生或重生的发生好象风一样,令人捉摸不定,也意料不到。 「仍旧在天的人子」可能是因为约翰编写这福音书时是在耶稣复活升天以后。因为是作者的注解,学者任为应该把这一节括号(parenthesis)起来。 「摩西举蛇」一事记载在民21:4-9。当时被蛇咬的人如果望见并相信神会医治,将得生命。这样耶稣「被举起来」预表了相信耶稣「被举起来」或被钉将得永远的生命。要知道耶稣并不是预表那蛇,而是那「被举起来」。 结论∶这一段约翰独有的记录是借着与犹太教谈话帮助我们了解整个重生的意义。 后语∶我们不知道尼哥底母是否从谈话中明白过来(或得了重生)所追求的永生。后来我们却见到他如何在公会中为耶稣讲话,也出钱出面来膏抹耶稣的尸体。(约7:50;19:39)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约4:1-42)〗 这叙述谈话(Discourse)与前两个叙述的意义紧紧相连
。 在第二章,似乎是耶稣与一般犹太人(在一个犹太人的婚宴中与马利亚)对话,然后在第三章,似乎是耶稣与正统犹太教(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对话。这次是与非正统的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对话。 在这谈话中,耶稣以崇拜这件事来表明「实现了」(Fulfilled)了旧约。这实现是因为神是个灵,而耶稣把这它带来给人。妇女也明白这意思,而且也知道只有「弥赛亚」才可以指明这事的发生。耶稣也宣布他是弥赛亚。妇女也把这消息带回去给当地的居民。当这些居民亲自见到耶稣时,他们承认耶稣不只是犹太人或是撒玛利亚人的弥赛亚,而是世界的救主。 谈话资料可分为两部份∶4:1-30,39-42耶稣与妇人的谈话。 4:31-38耶稣与门徒的谈话。 符类福音没有这记录。学者们相信这份资料是属于「宣教」传统资料。通常符类福音通说「收庄稼」虽然是近了,但还是属于未来的。这里,不需要等侍发芽及收割之间的四个月。现在就是收割的时候。这是约翰福音特色之一。 「就离了犹太...经过撒玛利亚」一般上,加利利的犹太人上耶路撒冷过节会经过这地把六天的路程缩短为三天。耶稣是离开耶路撒冷往加利利去。约翰似乎记载耶稣多次上耶路撒冷。相信约翰
的神学目的是要说明耶稣与耶路撒冷的亲密关系。 「雅各井」见创29:1。 从第八节开始,门徒没有见证这个谈话(一直到第廿七节)。是耶稣先主动开口向妇女要水喝。这撒玛利人称耶稣为犹太人,而犹太人却称耶稣为撒玛利亚人(约8:48)。耶稣在世上永远是一位佰生人。 犹太人没与撒玛利亚人交往。连「器具」也不共同使用。这是旧约时期所留下来的仇恨(王下17:6;18:10;尼13)。 「神的恩赐」对犹太人来讲是指「律法书」(Torah)。 「活水」原文的字面意义是流动的水。在旧约有深一层的意义,是指维持生命的活水(耶2:13;亚14:8;结47:9)。犹太教认为水是一种净洁物。约2:6指它是用来净洁的。约7:39「活水」指圣灵。约翰福音指活水与生命有关(约3:5;4:10-15;7:38;19:34)。 妇女只领会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如尼哥底母一样。 「永远不渴」虽然妇女稍为明白这活水的意义,但还是不透澈。她仍然要求这种「活水」使到她不必再来打水。 「五个丈夫」有可能指这妇人有五个丈夫,过去的丈夫已逝世或与她离婚,而现在的丈夫不是律法批准的。犹太人律法只准许在离婚后有三个丈夫。当时的妇
人都要依靠丈夫来过活,多次结婚是普通的现象。妇女也承认耶稣拥有这样特别的知识是一位先知。在撒玛利亚五经中,特别指明弥赛亚是一位先知(申18:15)。将要到来。 这谈话有多次的转题。第十九节的转题是因为妇女要避开这困窘的谈话。 其实,撒玛利亚五经故意把耶路撒冷改为哥拉森山(MountGerazim),好使撒玛利亚人在那里献祭与崇拜。耶稣所指的崇拜是超越地区性的。 「时候将到」是指耶稣受难复活以后。这也说明救恩在那时候将从犹太传到各地。 「借着灵和诚实」借着灵是因为神是个灵,借着诚实(原文是真理)是基督教的教导;说明神是真实(Faithfullness)的。也就是说人必须以神所赐的圣灵来敬拜这真理/真实的神。 〖约4:31-45〗 这时一班门徒从外买食物回来,远远看见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如一贯的手法,约翰在一个叙述之后常有一小段附加的谈话或记述。叙述者也特别记述撒玛利亚妇人因为明白耶稣是弥赛亚后,立刻回到自己的地方传扬这好消息使当地许多人信主。 门徒回来后惊奇耶稣与妇女谈话。这是律法禁止的。整个叙述也由耶稣与妇人的谈话转到宣教的课题。 「还有四个月」一般上,发芽与收割的
时间有四个月。这里有意说明当时的基督教会认为教会成立与差传(收割)的时间有一段距离,约翰却指明宣教是不必等侍将来,随时可以开始∶当撒了福音的种子后,就可以立刻收割。耶稣也指明他的工作就是作差传的事。他也正实行这事。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可说是犹太人基督徒的一个难处,这也是一个突破(徒8:4-25)。 约翰特别把希伯来文的弥赛亚用希腊文翻译出来。(弥赛亚含义救世主,希腊文翻译为「救世主」。这字也应用在罗马皇帝身上。基督教会却用「救世主」来形容耶稣)。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相信耶稣是引述申8:3。耶稣的工作是施行神的旨意(约5:36;6:38)。刚才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就是施行神的旨意和工作。 「那人撒种,这人收割」是当时一句箴言(proverb)。不知从何引用过来。 「别人劳苦」一般解经家认为是指先知,也有学者说是指撒玛利亚妇人。这里目的是要收割者不要忘记别人所劳苦的。接着就有许多撒玛利亚人出来愿意认识这位弥赛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