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的神学(Isaiah,Theologyof)
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是一位先知,当他在主前八世纪出现时,正值犹大国危急存亡的关键时期,而他所传讲的,主要是审判的信息。虽然如此,以赛亚却常常明显地带出盼望,相信犹大国终会回转归神和免受严重惩罚。当以赛亚刚开始事奉之际,亚述人正积极建立其帝国,除非耶和华拯救祂的百姓,否则以色列恐怕难逃被吞并的噩运。这解释了为何亚哈斯在第七章被逼要作的决定是那么重要。他要在倚靠人的智慧和能力,与倚靠耶和华拯救其国免除战祸这两者之间,作出抉择。神甚至施恩,藉着一个征兆来增强亚哈斯的信心,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全心全意地信靠耶和华。结果引致亚述与以法莲的大战(主前734至732年),和犹大失去本身的政治独立地位(她相继成为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和罗马的附庸国)。尽管如此,耶和华仍应许终有一天要复兴祂的百姓——不是像祂过往所作的那样复兴整个国家,而是复兴余民。以赛亚是其中一个最先预言耶和华并非因百姓的不信而能力受阻,祂能兴起和拯救相信祂的余民。这些余民包括犹大国的义人,他们愿意归向耶和华,因此得以安然渡过危难。
虽然经文很少提及,不过,我们知道神的拯救是以耶和华与亚伯拉罕最初所立的约作为基础(五十四10,五十五3-5,五十六4-5,五十九21,六十一8)。以赛亚书出现过几次情况,是耶和华亲自介入,拯救国中的余民,以致这约得以延续。其中一次,是在主前701年,亚述大军在西拿基立的率领下进攻犹大,目的是要歼灭它(十7)。除了耶路撒冷之外,犹大全地均遭他们彻底摧毁。就在西拿基立策动围攻耶路撒冷城的前一晚,经文说『耶和华的使者』降临,杀了185,000个亚述军兵。结果,亚述人折返尼尼微,未能成功夺取耶城。另一次,耶和华以古列作为仆人,使犹大国脱离被掳至巴比伦的危机,容许他们重回耶路撒冷(四十四28至四十五13)。
在以赛亚事奉之初,神已经预告他国中大多数人会对他的信息充耳不闻(六9-13)。不过,他在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所得的蒙召经历(六1-8;约主前740年),却一直成为他的激励,使他继续宣讲他那不受欢迎的信息。他在异象中看见神的圣洁,从此,圣洁这主题便成了他日后事奉的特色。难怪耶和华的其中一个重要称号——『以色列的圣者』一在开头的39章中便出现了12次,其后亦有14次。可惜的是,以赛亚是犹大国中认识到自己的不洁的少数人之一(六5)。假使有更多百姓领悟到这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便会截然不同。神给予犹大国更长的时间,让百姓有更多机会去悔改和归向祂,以免遭受惩罚。可是,这信息却似乎从未有机会刺穿他们的硬心。
序言
本书第一章同时包含了有关耶和华与人的重要神学。耶和华是长久忍耐,又有怜悯,但祂又必然惩罚罪恶。事实上,耶和华似乎是想藉着执行惩罚来劝导犹大国悔改(5-6节)。献祭和空洞的祷告都不能满足或感动耶和华(11-15节);祂要求的是真正的洗心革面,改邪归正(16-17节)。国民要离弃他们的恶行,实践善行,例如追求公义、惩罚作恶者,以及帮助社会中无依无靠如孤儿寡妇的人。耶和华满有恩慈地指出,若然他们回转归向祂,祂便除去他们的罪,赐予祝福(例如:吃地上的美物,18-19节);但倘若悖逆,祂则施诸惩罚,正如申命记二十七至二十八章所提到的祝福和诅咒相类似。这一章把人形容为比顽钝的动物(牛和驴)更悖逆,因为连它们都晓得不咬喂饲它们的人。对比之下,耶和华的百姓竟悖逆祂,完全不顾后果(3节)。他们徒具信仰的形式(献祭和祷告),他们的心远离耶和华,因此祂便不听他们的祈祷。第15节指出百姓的双手满了血渍,可能是来自他们的祭牲,又或更有可能是按字面解释,即任由孤儿寡妇或其他穷苦人遭到不公平对待。他们的行为虽然受到指责,不过,其中一些百姓将获得耶和华的拯救,成为义人。神的圣名——万军的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一再强调这些事必然成就。
审判
第二至四章采取了一个首尾呼应的形式(inclusio):开始(二1-4)和结尾(四2-6)是有关犹大和耶路撒冷将来的盼望,中间部分(二5至四1)则论及耶路撒冷目前叫人感到羞耻的状况。全地充满了来自东方的风俗(6节),有人占卜(6节),亦有人拜偶像(8节)。神将要降罚和摧毁这一切,叫百姓最终归向祂。这部分有关复兴的钥节是四章4节,指出耶和华会藉着审判和焚烧的灵洗净耶路撒冷的污秽与血腥。
第五至十二章所包含的信息与前述的十分近似,只是对该国最后复兴时出现的连串除罪和拯救行动作了更详尽的描述。这几章成了一个交织平行(palistrophe,一个写作的架构,故事前半部的特点与后半部的特点相互对照),其编排如下:
a)葡萄园之歌[主要是论到毁灭](五1-7)
b)向作恶的人宣布六个『祸哉』的神谕(五8-24)
c)『神伸手攻击』的神谕,最终导致亚述的覆亡(五25-30)
d)以赛亚回忆录(IsaianicMemoir;六l至九6)
e)四个『神伸手攻击』的神谕,最终导致亚述的覆亡(九7至十4)
f)向亚述宣布『祸哉』的神谕,使犹大得以复兴(十5至十一16)
这部分的架构,在于突显其中心要点,就是以赛亚的蒙召和任命(第六章)。神使用以赛亚成为祂向犹大国说话的代言人。他的信息同时包含审判,以及国民若信靠耶和华,之后将得着复兴的盼望。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余民会归向耶和华。六章12至13节是以赛亚回忆录的钥节经文,当中提到两次不同的洁净事件(分别是主前734至732年亚述——以法莲之战和主前701年西拿基立的大肆蹂躏),然后便出现第13节称为『圣洁的种类』(或译作『种籽』)之余民。将来会有一位拯救者带领这余民。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得知这拯救者就是应许中的弥赛亚,而基督宣称祂就是这应许的应验——祂就是弥赛亚。根据以赛亚这段回忆录,似乎在亚述被击败后,便立即出现复兴;但事实上,这个以将会在大卫家出现的拯救者来完成的计划,即使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仍然是属于未来的。
第十三至二十七章继续有关审判的主题,当中包括神要惩罚列国的神谕。十一章10节提到万国将联于耶西的根,但这事发生之前,他们要经历像犹大那样的洁净过程。第十三至二十七章明确指出列国中间会有一次炼净,使他们归向耶和华。为这部分作总结的第二十四至二十七章,通常被称为『小启示录』(TheLittleApocalypse),当中形容耶和华要向全地倾倒祂的审判,之后,祂会为那些剩余之民预备筵席(二十五6),以及为义人建立一个和平、安稳的国度。
在第二十八至三十五章出现的神谕,混合了审判和拯救的信息。它们提醒听众,即使是与耶和华立了约而享有特权的百姓(同时包括以色列和犹大),也要像别国一样,藉着惩罚来清除罪恶。惩罚和复兴的信息一再重复,重点在于指出只有余民获得拯救(二十八5、16、23-29,三十五10)。余民的观念对以色列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神学理念。过去,耶和华是在以国家作为整体的百姓中间作工,但如今,神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正确的心态,才能讨耶和华的喜悦。单有优良血统不能保证取得神的欢心;必须有一颗弃绝旧我的新心——一个真正信靠耶和华的人,必然会有行为上的改变。这正好解释为何耶和华不断提醒他们要照顾孤儿寡妇,因为这能证明他们的生命真正有了改变。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章为何会加插在这里?虽然众说纷纭,但最合理的似乎是按照本书的神学作出解释:对于倚靠耶和华,以赛亚经常提到余民要满足的要求,这几章提供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希西家的行为正好从正反两面说明他对耶和华的信靠。正面而言,希西家相信耶和华会拯救耶路撒冷不受西拿基立的军队攻击(三十六至三十七章)。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作者是故意不提希西家试图用金钱来平息西拿基立的攻击(王下十八13-16),反而强调希西家的祈祷和耶和华应允拯救耶路撒冷。第二个有关倚靠耶和华的例子是在第三十八章。那里记述希西家求神治好他的病,神亦欣然答允。可是,接着便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希西家因骄傲而向巴比伦的使节展示自己的财富,图令对方折服。这事显出他对耶和华缺乏信靠。希西家的惩罚看似特别严厉,但是,当我们明白到它代表所有不专心相信耶和华的人,所要面对的后果,就另当别论了。倘若以色列国最初以为希西家是将来拯救他们的那一位,那么,当他们反观历史的时候,就必然晓得他不可能带来这和平、兴旺和公义的国度;他们必须另觅他人。
安慰
对于以赛亚书是否由两位或以上的作者所写,一直都引起众多议论,主要是因为当中提到古列这个人——他与以赛亚出生的年代足足相差了接近150年。为了进一步支持本书有两位作者,有人指出先知文学的基本性质是劝吁百姓当下悔改,或警告百姓审判即将临到,因为如果是为了将来遥远的审判而呼吁当下立即有所行动,是无甚意义的。然而,将预言的定义界定得如此狭窄是不对的。除非先知能够宣告百姓的行动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否则,他的信息作用不大。无论如何,本书最后的成书形式,毫无疑问是想读者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四十一章21至29节找到最有力的神学重点来支持它是一个整体:耶和华指出,真神的验证,在于控制和预知未来的能力。耶和华宣称他是独一的真神,因为历史由开始便在祂的计划之内,因此,祂能够告诉以色列将来会发生的事。耶和华更进一步的说明:如果祂不能够预告将来发生的事,就与其他假神无异。
我们似乎最好按照每一段落重复出现的句语:「耶和华说:『恶人必不得平安!』」(四十八22,参五十七21;本书六十六24的结尾大大引伸了这句话),把第四十至六十六章分为每八章一个单元(四十至四十八,四十九至五十七,五十八至六十六章)。
第四十至四十八章提出了拯救的应许。除了三十九章6节提到以色列将要被掳至巴比伦之外,便不再有其他资料讲及被掳。作者反而强调耶和华将藉着他的仆人古列带他们重回国土(四十四28至四十五7)。在被掳至巴比伦期间,以色列人毫无疑问感到被耶和华所弃,恐怕神人之约因着他们的恶行而被废。因此,第四十至四十八章一开始便有耶和华的亲自保证,指出以色列的罪行已受到应得的惩罚(四十2),同时,祂既愿意(四十一8-16,又能够(四十l2-31)带领祂的百姓回到应许地。耶和华将『从前的事』(惩罚和被掳),与『后来的事』(从被掳中拯救出来),作出了非常强烈的对比。祂宣称惟独祂有办法以闻所未闻的方式引导历史的发展,为救拔以色列脱离被掳而铺路(四十八7)——就是藉着引导一位名叫古列的波斯王来行祂的旨意(四十一2-4、25,四十四28至四十五7,四十五13,四十六11,四十八14-15)。在第一首仆人之歌里提及的那位耶和华的仆人(四十二1-9),的确有可能是古列,不过,他也只不过是耶和华的其中一个工具,并非百姓要等候的那位未来的拯救者。根据四十八章4至11节,耶和华在事情远未发生之前,便作出了预言,也引导了整件事如祂所言地发生,以致那些硬心的以色列人不能再辩称是偶像拯救了他们。百姓反而要成为祂的见证(四十三10、12,四十四8)。耶和华要向以色列人传达的其中一个神学观念,是祂不会与别神分享祂的荣耀,因为惟独耶和华曾拯救祂的百姓(四十三11、13,四十四8,四十五5,四十七10)。
第四十九至五十七章清楚指出锡安将会藉着耶和华的仆人而得着复兴,这里记载了四首『仆人之歌』中的三首(四十九1-7,五十4-9,五十二13至五十三l2)。要了解这大段经文的思想流程,关键在于五十一章l8节:它指出耶和华在以色列的众子中寻找,却找不到一个能带领这国家步向胜利的人。为了成就这事,耶和华必须兴起祂本身的仆人,在这仆人出现之前,会有一位先驱者宣告快来的拯救。这位受苦的仆人显然有分洁净他们的罪。他将会是第九、十一和三十二章所描述的那位期待已久、将来要出现的拯救者,而最终在基督——弥赛亚——的身上亲自成就。以色列本应是列国之光,可惜这托付却可悲地完全落空。耶和华会使用这位仆人把光带给列国(四十九6、26,五十二10)。透过以色列得蒙拯救,耶和华便得着荣耀,而列国最终便认识到祂确实是大而可畏的。在最后一首『仆人之歌』之后,经文思路有重大的改变。往后的重点在于以色列国的复兴和得荣耀。作者一再强调,那应许中的拯救只是给予那些诚心信靠耶和华的人(四十九23,五十10,五十一7-11,五十五1-11,五十六l-8)。五十四章7至8节重申一个事实,就是耶和华离弃以色列不过片时,然后,祂便施大恩拯救她和领她归回。这部分的结尾是一个恳求——恳求人接纳耶和华的救恩和趁祂可寻找的时候靠近祂。这邀请向每一位愿意信靠耶和华及秉行公义的人发出,至于那些不肯行义的人,他们不会有平安。
第五十八至六十六章一开始便道出人要靠近耶和华,就该依循那些正确的途径。若然要耶和华垂听他们的祈祷和禁食,他们就必须在祂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愿意听从祂,并且活出真正的义行,否则,单是为了礼仪的要求而禁食,就完全没有意义。耶和华清楚表明,祂并非无力拯救,只是百姓的罪孽使他们与祂隔绝(五十九1-2)。五十九章15节突然转变思路,耶和华看见百姓的困境,决定在这时候介入。然而,根据第20节,耶和华不会拯救任何人,只有那些转离过犯的人才会得蒙拯救。经文把耶和华描绘为一位大能的勇士,要来救助祂的百姓。接着的几章表达了对锡安复兴的盼望,到了那时候,众人都可看见耶路撒冷的兴盛和荣耀。耶路撒冷的居民不再记得自己从前曾被撇弃,只会为现时的地位欢喜快乐。耶和华会保护祂的众仆人(六十五13-16),同时创造出新天新地(六十五17-20),当中必有和平安稳。耶和华原本计划让以色列作列国之光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列国将逐渐认识耶和华的荣耀,并且向别国宣扬。有趣的是,我们要留意本书是首尾呼应的:它在开始的时候宣告审判要临到悖逆耶和华的人,在总结的部分则描绘违背耶和华者所遭到的惩罚。
新约之引用以赛亚书
新约大约有419次引用或暗指以赛亚书,次数是众旧约书卷之冠(其次是诗篇,约有414次)。大多数新约作者似乎都是采用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或是某些经过稍微改动的以赛亚书文本。其中有两位新约作者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因为一个不采用七十士译本,一个将它作大幅度改动,他们分别是马太(太一23,八17,十一5,十二18-21,十五8-9,二十四29)和约翰(约一23,六45,十二40)。新约最常引用以赛亚书的经文——无论是全段或是当中某一部分——是它的六章9至10节(太十三13-14;可四12;路八l0;约十二40;徒二十八26-27)。它指出以色列人的硬心,这情况一直持续多年,到耶稣的时代亦没有明显的改变,以致耶稣引用以赛亚书这段经文时仍然切合时弊。另一段最常引用的经文,是出自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太三3;可一3;约一23)和五十六章7节(太二十一13;可十一17;路十九46)。前者是福音书作者引用来指耶稣的先锋、为耶稣预备道路的施洗约翰。在旧约,这节经文是特别用以宣告神对被掳至巴比伦的百姓施行拯救,但它亦很容易被应用来指到耶稣将要成就的属灵拯救。以赛亚书五十六章7节预言终有一天,万国的民将要前来敬拜独一真神,耶和华亦将悦纳他们的敬拜。新约作者宣布救恩是给予每一个人,不论国籍或背景,正完全应验这应许。总括而言,这三个例子(六9-10,四十3,五十六7)显示出新约作者采用旧约经文的几个不同方式:(1)它在一个自古至今依然没有变更的情况下说话,因此仍然可以套用在新约读者身上(六9-10);(2)它在一个不大相同,但在新约作者看来与以赛亚书的处境相同之情况下说话,因此将旧约经文引用到现今(四十3);(3)在作者置身的历史时空中,经文仍未应验,但作者相信它在将来必定成就(五十六7)。
PaulD.Weg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