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马太福音的神学

圣经神学词典 by 佚名

马太福音的神学(Matthew,Theologyof)

第一卷福音书的作者马太在写本书时,试图将耶稣的生平、教训和工作与他本身的基督徒群体连上直接的关系。由于他对耶稣的描绘是那么全面,以致当我们谈到『马太神学』时,就相当于表示『第一卷福音书中所展示耶稣的教训』。不过,若从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勾勒耶稣的事奉这角度来看,我们未必可以从严谨的神学含义去谈马太的『神学』。我们若想更多认识马太(或本书作者)本人的实质信仰内容,唯一的途径就是透过他这本记述耶稣事奉的着作了。

综览

根据韦茨(N.T.Wright)的看法,马太福音是以当时犹太教信仰所理解的角度,去重新演绎以色列的故事。以色列的故事是人所熟悉的: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祂拣选了亚伯拉罕,与他立约,并且应许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永远信守此立约的关系(创十二1-3,十三14-17,十五1-6等)。为了清楚说明此立约关系,这位创造万物的神便向摩西和与他同时代的人颁示律法,详列有关遵从神和献祭的细节,以及群体生活的守则(出二十至四十章)。然而,作为亚伯拉罕后裔的以色列人,却经常做出背约的行为,因此,神设立了一个用以衡量以色列人是否忠于约的关系作为准则的赏惩制度(参利二十六章)。以色列人就在犯罪和遵从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历经了数百年,他们亦逐渐知道有更重要的『那日』即将临到——到那日,神便会对罪作出最猛烈的审判,而它的最高峰,则是以色列的神在耶路撒冷荣耀地作王统治。与期待神介入有关的,就是等候弥赛亚亲自来带领以色列的盼望(例如:赛九1-6,十一1-9;耶二十三1-4;结三十四章;弥五1-3;亚九9-10)。以色列的复兴、被显为义和拯救,全是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的核心信仰。马太亦根据这个盼望而怀有一个信念,就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耶稣之出生、生平、死亡和复活,正是以色列故事的圆满篇。马太福音中的家谱,便包含这种含义(太一1-17)。

简单来说,马太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陈述以色列的故事:由一开始(参太一18至二23所引甩的旧约经文),神就计划差遣弥赛亚来拯救以色列(一21)。这位弥赛亚就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耶稣(一18-25)。不同的是:那些愿意跟从耶稣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亦只有他们才能享受以色列神信实的赐福。而且,亚伯拉罕的约亦已经被耶稣更新了(二十六26-30)。

因此,马太福音的神学具强烈救恩历史和基督论的角度。那么,根据马太的记载,这位耶稣究竟是谁?耶稣就是弥赛亚(一1),是成就旧约有关弥赛亚预言的那一位。祂亦是神的儿子,为人类带来神的救恩(参三17,十一27,十七5,二十七54)。神的儿子耶稣除了教导人认识神的旨意(五17-20),祂亦藉着遵行神的旨意而开创神的国度(参三15,四17,八16-17,二十28)。马太福音把天国(犹太人用这个措辞来表达神的国)理解为神藉着耶稣,以能力和公义、慈爱和宽恕来施行管治的地方。

神学重点

马太福音的神学至少回答了四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置身在历史的哪一点?我们面对甚么问题?神为我们的问题提供甚么出路?

我们是谁?马太福音以非常简单的措辞来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马太福音的读者和跟随耶稣的人(四18-22,二十八16-20)——是教会(十六18,十八17),即真正和新的以色列。我们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三7-10),如今结出了神期望祂百姓结出的果子(二十一33-44)。

这答案的背后指出以色列已经持续犯罪太久,而神却因着祂的恩典差遣弥赛亚来到祂的百姓中间,显明祂的恩典和真理。于是,这位弥赛亚藉着降生、教导、死亡和复活,引进了天国。凡愿意相信耶稣,忠心守约的人,都能享受这个国度(四17,八14-17,十六21,二十28,二十六29)。

我们位于历史的哪一点?在马太笔下,这群神的新百姓正踏进新生命的开端,将来当人子在荣耀中显现的时候,他们将获得更完全和更荣耀的生命(十六28,二十五1-46)。因此,教会是神的子民,在以色列的悠长历史中有份,然而,她是在肉身的以色列和末世的以色列(教会)分家之后才出现的。换句话说,以色列被掳的可怖时期,已经在弥赛亚降临的那一刻结束(参一11-12,一16-17)。因此,教会在这世上,正处于弥赛亚已引进以色列复兴的年代,不过,她仍然要等候(并以色列余下历史的同步发展),直至最终的世代来临。那时,随着人子的显现,必会完全成就神给以色列的应许。

我们面对甚么问题?以色列的问题是在于她们的背逆,以致神为了施行惩罚而使罗马管辖她们。至于神的新子民——教会,问题则在于麦子中间混有稗子(即神的国已渐露,但仍有不信和罪恶出现;十三24-30、36-43)。从推断来看,当时的教会似乎正面对道德衰落的问题,马太福音亦对此表示关注,特别在书中强调正确的生活模式和最后的审判(五至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31-46)。因此,福音书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色列仍然由法利赛人带领,纵然神的弥赛亚——耶稣——明显地已经选立众使徒作新以色列的新牧人(九35至十一1、23)。

我们有何出路?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刚开始传道时所讲的那句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四17)它正好为这问题提供了答案。全以色列都必须在这个历史的重要关头,立即归信弥赛亚耶稣,像耶稣的众门徒一样,离弃罪恶,跟从耶稣(四18-22)。马太为了向教会说明神对其新子民的立约要求,特别在其精心记述的『登山宝训』中,详细阐明悔改和跟从耶稣的真正含义(五至七章)。再者,教会还要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中忍耐到底,等候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那些假冒为善的领袖和跟随者身上(二十三1至二十四36)。到了那时候,耶稣的众使徒将要施行统治(十九28)。当然,这个出路再次以耶稣的生平和事奉作为前设:神的救恩——神的国——已经藉着耶稣来到祂的百姓中间(一21)。

马太所用的符号

每一种宗教运动都有其本身的符号,无论是礼仪性抑或意识形态方面的。马太的符号包括弥赛亚、妥拉(按耶稣所理解的)、作神新子民的教会、洗礼、圣餐。

符号可以作为某个群体的身分标记,当中的成员可透过采用或是记念,来强化他的世界观,以及描写反映他的世界观的作品。教会源出于犹太人,而犹太人在符号方面则拥有丰富的遗产。那些符号包括圣殿、土地、亚伯拉罕的血统和列明神与以色列的立约内容的妥拉。任何人阅读马太福音,都可以看到耶稣的门徒与这些符号之间的张力。在耶稣看来,圣殿已被**,需要洁净(二十一12-17)。是否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已不再重要,因为真正的关键是跟随耶稣(三7-1O,八5-13,十五21-28,二十一33-44,二十八16-20)。尽管妥拉对马太的教会很可能还继续发挥指导性的影响力,但事实已非常清楚,就是耶稣的教训和生平,已经成全了摩西的妥拉(五17-20、21-48)。因此,除了土地这个符号之外,马太的神学与犹太教的标准符号有着严重的分歧。这种因应符号而产生的张力,始终会导致——也许已经反映着——一群新子民(教会)的形成。

教会似乎已经建立了新的符号来取代旧有的圣殿、以色列和妥拉。那位应验神给以色列的启示的耶稣,已经取代了妥拉,成为教会的核心符号。此外,耶稣宣告了一套新道德,保罗称之为『基督的律法』(加六2),代替了作为犹太教符号的妥拉。以色列的信仰基础,在于神与亚伯拉罕立约,要使他的后裔繁衍,为神成立一个大国(创十二1-3)。以色列人对神的基本信念是祂会信实守约。马太福音所展示的,是教会——新以色列——的形成,并且,到了天国时代,她就取代以色列的原有位置(二十一33-44)。于是,这群新子民成了一个新的符号:跟从耶稣的门徒,除了可以视自己为真犹太人外,也视自己为教会,是属神的新以色列。同样重要的是,人要意识到这个属神的新以色列在本质上是跨越国界的;神的新子民不单包括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更包括所有跟从耶稣的人(二1-12,八5-13,十五21-28,二十七54,二十八16-20)。当保罗在犹太人散居的各地展开其宣教工作时,这个去除种族限制的信念,便在犹太人的群体中造成极大的骚动。我们可以想像马太在这里大胆地表明此信念,亦同样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至于土地的符号,我们在马太福音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的痕迹,除了在八福里的第三福,或许可以理解为凡顺服跟从耶稣的人,将获得承受『地土』的应许(五5;ge这个希腊字词可解作『地土』)。这若然是事实(至今仍未能清楚确定),则表示马太相信凡顺服地跟从耶稣的门徒,将来都可承受地土,而并非只有以色列人才能承受土地。另一方面,马太福音中对将来的描述,也没有直接提及土地的应许。因此,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7节至二十五章46节的注意力,是较侧重于来世,而较少在于今世。倘若这些比喻才是马太福音里神子民的盼望本质,那么,我们大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马太神学中有关将来的事,根本就不包括土地。这显然又与犹太教的土地符号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马太福音中,真正在群体和神学上发挥作用的符号,可能是洗礼和圣餐(三13-17)。耶稣也曾受洗(三13-17),祂的门徒也不例外;祂还吩咐门徒要为跟从祂的人施洗(二十八16-20)。事实上,人要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表明这行动在本质上包含神学上的认信。而且,洗礼是遵从耶稣一切命令的第一步(二十八20),那些命令叫人自然想起登山宝训。

我们所习惯称呼为『圣餐』的,其实是耶稣与门徒最后一次分尝的逾越节晚餐。此筵席的目的,在于让以色列人重温他们得拯救、脱离埃及捆绑的历史故事。如今,这个筵席变成耶稣的最后晚餐,所记念的不再是出埃及的历史,而是耶稣的死,反映耶稣认定祂自己就是以色列拯救历史中预表的原型。同样,耶稣的死乃是为了拯救神的新子民所付上的赎价(参二十28)。于是,藉着把逾越节的晚餐转化为记念祂的晚餐,耶稣便建立了新约的赎罪基础(二十六28)。

实践

以色列人的信仰侧重行为正直(orthopraxy),过于信仰纯正(orthodoxy),马太所传达的信息也大抵相同。马太福音等同于神对公义的要求。要成为基督徒——更准确地说,成为马太群体的成员——就是要跟从耶稣。而跟从耶稣的实质意义就是:决心在生活中实践公义和爱。

公义这个字词在犹太教是指遵从神的旨意而活,最明显和最决定性的表达方式,就是遵行摩西律法。马太福音同样采用这个字词作为讨神喜悦的重要素质,不过,它如今所加增的另一个层面,却使它的含义产生了重大的改变。犹太教中的『义人』,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谨守律法的人(太一19,约瑟被称『义人』),可是,它如今却指行事为人皆遵从耶稣教训的人,因为耶稣本身已经成全了律法(五17)。为此缘故,耶稣期望跟从祂的人所表现的义行,必须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五20)。义人虽蒙耶稣的赐福(五6、10),但跟从耶稣的人却不应在人面前刻意做出敬虔的行为(即『行义』),以致吸引别人留意自己的善行(六1)。追求公义将成为人生的方向(六33)。事实上,登山宝训的总意,可以理解为耶稣对『义路』的详细阐释。

爱耶稣要求跟从的人听从祂,而凡听从祂的人都被称为『义人』。同样,祂吩咐跟从祂的人要活出一个爱的生命,就是爱神和爱人。耶稣透过施行医治和给予帮助的具体行动,表达祂对人的怜悯和关心(九32-34),跟从耶稣的人便应该效法祂的榜样(十5-8)。耶稣既愿意对不同种族的人伸出援手(十五21-28),所以,祂的门徒便要听从祂的吩咐,要跨越种族的界限,爱世界各地的人(五44-45,二十八16-20)。因此,教会与以色列就后者的优越性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可能来自耶稣对于爱和服侍万国万民的教导。这种对普世的爱将会是神最后审判时的一个基本考虑因素(二十五31-46)。因此,按照耶稣的看法,最重要的诫命就是爱神和爱人(二十二37-40)。

传福音的使命公义和爱固然是讨神喜悦的重要元素,不过,马太福音还有另一个在实践方面的重点,就是传福音。正如耶稣被差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十5-6,十五24),耶稣同样差遣祂的门徒继续和扩展祂这个重要使命,拯救神的子民(一21,十5-8)。因此,门徒的努力是植根于祷告(九37-38);他们是因着耶稣的拣选而出去(十2-4);他们要延续耶稣的使命(十5-8);他们要有心理准备,可能会遭受逼迫(十17-25):最后,他们要至死忠心,大胆的宣讲(十26-39)。我们可能会推测,这段简短的描述已经迅速成为基督徒宣教工作的守则。事实上,马太福音的架构本身,正是耶稣与其他人不断交替地向以色列传讲天国的信息和作天国的事工。至于马太福音的高潮,则是耶稣差派门徒出去,将祂的好信息带给『万民』(二十八16-20)。我们可以将东方博士前来耶路撒冷(二1-12),与众门徒奉命离开耶路撒冷,往外邦人的加利利,履行耶稣向『万民』传福音的使命(二十八16-20),这两者作出对比,便得出此信仰从以色列国为中心,演化成为跨种族教会的梗概。

总结

我们发现马太福音的作者其实是重述以色列的故事,不过,却以新旧并存的元素来表达。作者显然认为神给以色列的应许已经在耶稣,以及由神的新子民所组成的教会身上应验了。马太在重述这个故事时,抽取了信息中的重要主题,再从一个全面的基督论取向,把信息的内容加以改动。神只有一位,但是,如今祂的两侧却有圣子和圣灵。以色列是神所拣选,要成为神的子民;然而,这神的子民之应许,如今已在教会——信靠和遵从弥赛亚耶稣的群体——身上成就。换言之,教会可说是真正的余民。这群神的新子民应验了耶利米书三十一章的预言,是藉着另立的新约结连起来,而教会守圣餐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念耶稣拯救的死。以色列自历史以来一直等候的末世盼望,按马太的记述,已经在耶稣和教会身上应验了部分。此盼望还未成就的,正是那荣耀的高潮,到时人子会与祂的众圣天使一同再来,按照人的一生所作所为赏赐各人(十六28)。

ScotMcKnight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马太福音的神学(Matthew,Theologyof) 第一卷福音书的作者马太在写本书时,试图将耶稣的生平、教训和工作与他本身的基督徒群体连上直接的关系。由于他对耶稣的描绘是那么全面,以致当我们谈到『马太神学』时,就相当于表示『第一卷福音书中所展示耶稣的教训』。不过,若从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勾勒耶稣的事奉这角度来看,我们未必可以从严谨的神学含义去谈马太的『神学』。我们若想更多认识马太(或本书作者)本人的实质信仰内容,唯一的途径就是透过他这本记述耶稣事奉的着作了。 综览 根据韦茨(N.T.Wright)的看法,马太福音是以当时犹太教信仰所理解的角度,去重新演绎以色列的故事。以色列的故事是人所熟悉的: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祂拣选了亚伯拉罕,与他立约,并且应许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永远信守此立约的关系(创十二1-3,十三14-17,十五1-6等)。为了清楚说明此立约关系,这位创造万物的神便向摩西和与他同时代的人颁示律法,详列有关遵从神和献祭的细节,以及群体生活的守则(出二十至四十章)。然而,作为亚伯拉罕后裔的以色列人,却经常做出背约的行为,因此,神设立了一个用以衡量以色列人是否
忠于约的关系作为准则的赏惩制度(参利二十六章)。以色列人就在犯罪和遵从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历经了数百年,他们亦逐渐知道有更重要的『那日』即将临到——到那日,神便会对罪作出最猛烈的审判,而它的最高峰,则是以色列的神在耶路撒冷荣耀地作王统治。与期待神介入有关的,就是等候弥赛亚亲自来带领以色列的盼望(例如:赛九1-6,十一1-9;耶二十三1-4;结三十四章;弥五1-3;亚九9-10)。以色列的复兴、被显为义和拯救,全是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的核心信仰。马太亦根据这个盼望而怀有一个信念,就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耶稣之出生、生平、死亡和复活,正是以色列故事的圆满篇。马太福音中的家谱,便包含这种含义(太一1-17)。 简单来说,马太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陈述以色列的故事:由一开始(参太一18至二23所引甩的旧约经文),神就计划差遣弥赛亚来拯救以色列(一21)。这位弥赛亚就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耶稣(一18-25)。不同的是:那些愿意跟从耶稣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亦只有他们才能享受以色列神信实的赐福。而且,亚伯拉罕的约亦已经被耶稣更新了(二十六26-30)。 因此,马太福音的神学具强烈救恩历
史和基督论的角度。那么,根据马太的记载,这位耶稣究竟是谁?耶稣就是弥赛亚(一1),是成就旧约有关弥赛亚预言的那一位。祂亦是神的儿子,为人类带来神的救恩(参三17,十一27,十七5,二十七54)。神的儿子耶稣除了教导人认识神的旨意(五17-20),祂亦藉着遵行神的旨意而开创神的国度(参三15,四17,八16-17,二十28)。马太福音把天国(犹太人用这个措辞来表达神的国)理解为神藉着耶稣,以能力和公义、慈爱和宽恕来施行管治的地方。 神学重点 马太福音的神学至少回答了四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置身在历史的哪一点?我们面对甚么问题?神为我们的问题提供甚么出路? 我们是谁?马太福音以非常简单的措辞来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马太福音的读者和跟随耶稣的人(四18-22,二十八16-20)——是教会(十六18,十八17),即真正和新的以色列。我们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三7-10),如今结出了神期望祂百姓结出的果子(二十一33-44)。 这答案的背后指出以色列已经持续犯罪太久,而神却因着祂的恩典差遣弥赛亚来到祂的百姓中间,显明祂的恩典和真理。于是,这位弥赛亚藉着降生、教导、死亡
和复活,引进了天国。凡愿意相信耶稣,忠心守约的人,都能享受这个国度(四17,八14-17,十六21,二十28,二十六29)。 我们位于历史的哪一点?在马太笔下,这群神的新百姓正踏进新生命的开端,将来当人子在荣耀中显现的时候,他们将获得更完全和更荣耀的生命(十六28,二十五1-46)。因此,教会是神的子民,在以色列的悠长历史中有份,然而,她是在肉身的以色列和末世的以色列(教会)分家之后才出现的。换句话说,以色列被掳的可怖时期,已经在弥赛亚降临的那一刻结束(参一11-12,一16-17)。因此,教会在这世上,正处于弥赛亚已引进以色列复兴的年代,不过,她仍然要等候(并以色列余下历史的同步发展),直至最终的世代来临。那时,随着人子的显现,必会完全成就神给以色列的应许。 我们面对甚么问题?以色列的问题是在于她们的背逆,以致神为了施行惩罚而使罗马管辖她们。至于神的新子民——教会,问题则在于麦子中间混有稗子(即神的国已渐露,但仍有不信和罪恶出现;十三24-30、36-43)。从推断来看,当时的教会似乎正面对道德衰落的问题,马太福音亦对此表示关注,特别在书中强调正确的生活模式和最后的审判(
五至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31-46)。因此,福音书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色列仍然由法利赛人带领,纵然神的弥赛亚——耶稣——明显地已经选立众使徒作新以色列的新牧人(九35至十一1、23)。 我们有何出路?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刚开始传道时所讲的那句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四17)它正好为这问题提供了答案。全以色列都必须在这个历史的重要关头,立即归信弥赛亚耶稣,像耶稣的众门徒一样,离弃罪恶,跟从耶稣(四18-22)。马太为了向教会说明神对其新子民的立约要求,特别在其精心记述的『登山宝训』中,详细阐明悔改和跟从耶稣的真正含义(五至七章)。再者,教会还要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中忍耐到底,等候神的审判临到以色列那些假冒为善的领袖和跟随者身上(二十三1至二十四36)。到了那时候,耶稣的众使徒将要施行统治(十九28)。当然,这个出路再次以耶稣的生平和事奉作为前设:神的救恩——神的国——已经藉着耶稣来到祂的百姓中间(一21)。 马太所用的符号 每一种宗教运动都有其本身的符号,无论是礼仪性抑或意识形态方面的。马太的符号包括弥赛亚、妥拉(按耶稣所理解的)、作神新子民的教会、洗礼、圣餐。
符号可以作为某个群体的身分标记,当中的成员可透过采用或是记念,来强化他的世界观,以及描写反映他的世界观的作品。教会源出于犹太人,而犹太人在符号方面则拥有丰富的遗产。那些符号包括圣殿、土地、亚伯拉罕的血统和列明神与以色列的立约内容的妥拉。任何人阅读马太福音,都可以看到耶稣的门徒与这些符号之间的张力。在耶稣看来,圣殿已被**,需要洁净(二十一12-17)。是否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已不再重要,因为真正的关键是跟随耶稣(三7-1O,八5-13,十五21-28,二十一33-44,二十八16-20)。尽管妥拉对马太的教会很可能还继续发挥指导性的影响力,但事实已非常清楚,就是耶稣的教训和生平,已经成全了摩西的妥拉(五17-20、21-48)。因此,除了土地这个符号之外,马太的神学与犹太教的标准符号有着严重的分歧。这种因应符号而产生的张力,始终会导致——也许已经反映着——一群新子民(教会)的形成。 教会似乎已经建立了新的符号来取代旧有的圣殿、以色列和妥拉。那位应验神给以色列的启示的耶稣,已经取代了妥拉,成为教会的核心符号。此外,耶稣宣告了一套新道德,保罗称之为『基督的律法』(加六2),代替了作
为犹太教符号的妥拉。以色列的信仰基础,在于神与亚伯拉罕立约,要使他的后裔繁衍,为神成立一个大国(创十二1-3)。以色列人对神的基本信念是祂会信实守约。马太福音所展示的,是教会——新以色列——的形成,并且,到了天国时代,她就取代以色列的原有位置(二十一33-44)。于是,这群新子民成了一个新的符号:跟从耶稣的门徒,除了可以视自己为真犹太人外,也视自己为教会,是属神的新以色列。同样重要的是,人要意识到这个属神的新以色列在本质上是跨越国界的;神的新子民不单包括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更包括所有跟从耶稣的人(二1-12,八5-13,十五21-28,二十七54,二十八16-20)。当保罗在犹太人散居的各地展开其宣教工作时,这个去除种族限制的信念,便在犹太人的群体中造成极大的骚动。我们可以想像马太在这里大胆地表明此信念,亦同样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至于土地的符号,我们在马太福音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的痕迹,除了在八福里的第三福,或许可以理解为凡顺服跟从耶稣的人,将获得承受『地土』的应许(五5;ge这个希腊字词可解作『地土』)。这若然是事实(至今仍未能清楚确定),则表示马太相信凡顺服地跟从耶稣的门徒,
将来都可承受地土,而并非只有以色列人才能承受土地。另一方面,马太福音中对将来的描述,也没有直接提及土地的应许。因此,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7节至二十五章46节的注意力,是较侧重于来世,而较少在于今世。倘若这些比喻才是马太福音里神子民的盼望本质,那么,我们大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马太神学中有关将来的事,根本就不包括土地。这显然又与犹太教的土地符号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马太福音中,真正在群体和神学上发挥作用的符号,可能是洗礼和圣餐(三13-17)。耶稣也曾受洗(三13-17),祂的门徒也不例外;祂还吩咐门徒要为跟从祂的人施洗(二十八16-20)。事实上,人要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表明这行动在本质上包含神学上的认信。而且,洗礼是遵从耶稣一切命令的第一步(二十八20),那些命令叫人自然想起登山宝训。 我们所习惯称呼为『圣餐』的,其实是耶稣与门徒最后一次分尝的逾越节晚餐。此筵席的目的,在于让以色列人重温他们得拯救、脱离埃及捆绑的历史故事。如今,这个筵席变成耶稣的最后晚餐,所记念的不再是出埃及的历史,而是耶稣的死,反映耶稣认定祂自己就是以色列拯救历史中预表的原型。同样,耶稣的死乃是为了拯救
神的新子民所付上的赎价(参二十28)。于是,藉着把逾越节的晚餐转化为记念祂的晚餐,耶稣便建立了新约的赎罪基础(二十六28)。 实践 以色列人的信仰侧重行为正直(orthopraxy),过于信仰纯正(orthodoxy),马太所传达的信息也大抵相同。马太福音等同于神对公义的要求。要成为基督徒——更准确地说,成为马太群体的成员——就是要跟从耶稣。而跟从耶稣的实质意义就是:决心在生活中实践公义和爱。 公义这个字词在犹太教是指遵从神的旨意而活,最明显和最决定性的表达方式,就是遵行摩西律法。马太福音同样采用这个字词作为讨神喜悦的重要素质,不过,它如今所加增的另一个层面,却使它的含义产生了重大的改变。犹太教中的『义人』,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谨守律法的人(太一19,约瑟被称『义人』),可是,它如今却指行事为人皆遵从耶稣教训的人,因为耶稣本身已经成全了律法(五17)。为此缘故,耶稣期望跟从祂的人所表现的义行,必须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五20)。义人虽蒙耶稣的赐福(五6、10),但跟从耶稣的人却不应在人面前刻意做出敬虔的行为(即『行义』),以致吸引别人留意自己的善行(六1)。追求公义将成
为人生的方向(六33)。事实上,登山宝训的总意,可以理解为耶稣对『义路』的详细阐释。 爱耶稣要求跟从的人听从祂,而凡听从祂的人都被称为『义人』。同样,祂吩咐跟从祂的人要活出一个爱的生命,就是爱神和爱人。耶稣透过施行医治和给予帮助的具体行动,表达祂对人的怜悯和关心(九32-34),跟从耶稣的人便应该效法祂的榜样(十5-8)。耶稣既愿意对不同种族的人伸出援手(十五21-28),所以,祂的门徒便要听从祂的吩咐,要跨越种族的界限,爱世界各地的人(五44-45,二十八16-20)。因此,教会与以色列就后者的优越性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可能来自耶稣对于爱和服侍万国万民的教导。这种对普世的爱将会是神最后审判时的一个基本考虑因素(二十五31-46)。因此,按照耶稣的看法,最重要的诫命就是爱神和爱人(二十二37-40)。 传福音的使命公义和爱固然是讨神喜悦的重要元素,不过,马太福音还有另一个在实践方面的重点,就是传福音。正如耶稣被差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十5-6,十五24),耶稣同样差遣祂的门徒继续和扩展祂这个重要使命,拯救神的子民(一21,十5-8)。因此,门徒的努力是植根于祷告(九
37-38);他们是因着耶稣的拣选而出去(十2-4);他们要延续耶稣的使命(十5-8);他们要有心理准备,可能会遭受逼迫(十17-25):最后,他们要至死忠心,大胆的宣讲(十26-39)。我们可能会推测,这段简短的描述已经迅速成为基督徒宣教工作的守则。事实上,马太福音的架构本身,正是耶稣与其他人不断交替地向以色列传讲天国的信息和作天国的事工。至于马太福音的高潮,则是耶稣差派门徒出去,将祂的好信息带给『万民』(二十八16-20)。我们可以将东方博士前来耶路撒冷(二1-12),与众门徒奉命离开耶路撒冷,往外邦人的加利利,履行耶稣向『万民』传福音的使命(二十八16-20),这两者作出对比,便得出此信仰从以色列国为中心,演化成为跨种族教会的梗概。 总结 我们发现马太福音的作者其实是重述以色列的故事,不过,却以新旧并存的元素来表达。作者显然认为神给以色列的应许已经在耶稣,以及由神的新子民所组成的教会身上应验了。马太在重述这个故事时,抽取了信息中的重要主题,再从一个全面的基督论取向,把信息的内容加以改动。神只有一位,但是,如今祂的两侧却有圣子和圣灵。以色列是神所拣选,要成为神的子民;然
而,这神的子民之应许,如今已在教会——信靠和遵从弥赛亚耶稣的群体——身上成就。换言之,教会可说是真正的余民。这群神的新子民应验了耶利米书三十一章的预言,是藉着另立的新约结连起来,而教会守圣餐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念耶稣拯救的死。以色列自历史以来一直等候的末世盼望,按马太的记述,已经在耶稣和教会身上应验了部分。此盼望还未成就的,正是那荣耀的高潮,到时人子会与祂的众圣天使一同再来,按照人的一生所作所为赏赐各人(十六28)。 ScotMcK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