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罗马书的神学

圣经神学词典 by 佚名

罗马书的神学(Romans,Theologyof)

虽然研究罗马书的神学不一定要考虑到本书的背景,不过,我们若知道诱发保罗写此信的原因,以及他透过所提出的神学议题所期望达致的目的,相信会对我们的了解有帮助。简略来说,罗马的教会原先拥有很强的犹太人基督徒领导层(教会的始创人,很可能是由罗马前往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犹太人,他们在当日听信了福音之后,便回到罗马建立教会),却因罗马王帝革老丢在主后40年代下令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遂由外邦人填补了领导层的真空。随着革老丢去世,犹太人基督徒得以重返,眼见教会中的外邦信徒数目庞大,又在领导层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犹太人则认为教会是由他们创立的,他们又拥有较优秀的传统,结果教会便出现张力。一直参与宣教工作的保罗当然对罗马教会的争端深表关注,因为当中的信徒若浪费精力于内部斗争,将大大削弱从前的那股宣教热诚。因此,保罗希望藉这封书信,坦诚指出罗马信徒傲慢自大,引导他们对基督和出于祂主权的救赎计划重新委身,并再次燃起宣教热诚和行动。第十五章是本书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保罗在宣教方面的神学重点。

保罗在罗马书运用了他写神学着作的典型手法,就是温柔的劝勉,而非三申五令(即使在加拉太书,在义正词严的序言之后,他亦改用婉转规劝的修辞技巧,向加拉太信徒循循善诱)。主赐下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的目的,『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1-12),就是让教会被建立,信徒获栽培。经过合理的神学劝吁后,教会和信徒应有明智而负责任的回应,因此,每个会众或个人,都成了保罗所规劝的对象。由于保罗的神学议题通常都是处理一些历代教会中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所以,他的书信虽然原初是针对某些特定处境,但它们也切合每个时代的需要,在神的安排中成为对历代教会的教牧书信。虽然有些优良的注释书对罗马书的历史背景存而不论(Cranfield的注释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他到了结尾部分才论及写作背景),但读者如能了解原初的处境,便会发现保罗神学的一些微妙之处。罗马书的神学是以传福音的宣教主题作为核心。保罗试图劝服罗马信徒,不要再在内部斗争上浪费精力,反而应专心部署对外的传福音工作。他的宣教议题实质上影响了他在神学上的修辞表达。

引言:仆人的神学(一1-18)

保罗的基本神学焦点是三一神的俯就,成为仆人样式,也成为人性中真实慷慨宽宏的源头。保罗在第1节迅速带过他自己的仆人身分之后,便对藉着从死里复活,显明是神儿子的基督表示崇高的敬意(一4),因为祂是激发人甘愿成为仆人的原型。当第5节的焦点放在基督的复活乃神以『大能』显明其恩惠的最高峰时,作者便带出三位一体的神学,并以此确立了全书的主题。

保罗以使徒的身分向罗马信徒表示,他的到访可以激励他们,而他亦可以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在罗马得着一些果子(一8-15)。他所表达的这种彼此相依之密切关系,正好显出福音事工的群体本质。保罗神学的群体性,反映了三一神的群体性和神要救赎受造物之群体使命。这个引言中的群体和宣教主题,已经概括在保罗的宣教神学概要之中(一16-18):从正面来看,福音是拯救人的大能,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只要有信心便能得救:但它同时亦像希伯来书四章12节那把利剑一样,有反面作用:那些行不义、贬抑真理的人,福音将会成为神的愤怒,要审判他们的不虔不敬。因此,罗马书的神学便从现实说明神圣洁的属性有两种表达方式:对那些以信心接受神儿子恩赐的人,神是一位满有恩典的神;对那些拒绝接受神儿子恩赐的罪人而言,神是充满愤怒的圣者。对那些加入神的大家庭的人,神赐予生命;对那些拒绝神的大家庭的人,神则施行审判。就保罗而言,传福音的使命包含一套有关生死祸福的神学,而两个不同的结局将会跟传道、听道、接受或拒绝有关,而这一切乃出于神主权的拣选(一18应该与一17连起来一同解释一16)。诊断的结果:对神的认识和人的犯罪堕落(一19至三20)

保罗那套指出福音会产生两种果效的神学,成为了一个交叉平行(abb-a-)的前半部(ab),接着他便继续带出其后半部(b-a-)。正如字母a代表了因信称义,字母b则代表神的愤怒要落在不虔不义的人身上;保罗如今则以(b-)来继续引伸神的愤怒如何临到作恶的人身上(一19至三20),然后再在三章21节至八章17节详细阐述人如何在基督里因信称义(a-)。保罗这个有关神的愤怒之教义(一18),在现代的自由神学(LiberalTheology)和进程神学(ProcessTheology)中不受重视,但在对神的属性的整全观念中,却相当重要,因为神是圣洁的,祂必然要对付罪恶。保罗对人的不虔不义、犯罪作恶和神的愤怒极为重视,这点便影响了他在(a-)的代赎神学。有罪的人将神的真理变成谎言,将敬拜造物主变成敬拜受造物(一23),结果便是堕入神的愤怒中(分别出现了三次:一24、26、28)。其实他们在内心深处是知道神有永恒的能力和神性,因此是难辞其咎的(一19-21、28)。只要从较阔的语境来考虑一章19至20节,我们就没有任何理据来支持自然神学(NaturalTheology),因为尽管人知道有神,却继续犯罪,所以是当死的(一32)。保罗在一章18至32节言之成理地指出全人类在神面前都是有罪的。

神任由人如此堕落,以致保罗要细说人类的光景,一直到三章20节。他在二章1至16节指出那些自认能判别是非的人——不论是外邦人抑或犹太人——一方面论断别人,一方面却一同犯罪,因此是不可原谅,也不能逃脱神的愤怒。保罗在这里并非教导一套功德神学,否则会与他在整封书信所要肯定的惟独在基督里因信称义的神学彼此矛盾;他在这里只是要指斥那些外邦和犹太人读者的虚伪的论断行为。基督徒必须听从劝勉,在信仰上坚持到底,行为也当与宣认的信仰相称,否则便不能证明他们是已经蒙神拣选的。信徒不可滥用神的恩典,像魔鬼所行的一样;保罗就像希伯来书的作者那样写信提醒他的读者(来六4-12,十19-39),跟随基督的人理应摒弃不合宜的行为,做更多正面的好事。无论是犹太人抑或外邦人,惟有遵行律法,才能在神面前称义,因此,基督徒的骄傲和优越感是不能接受的。

保罗在信中经常提到一个实用神学的主题,就是作门徒的,要在家中开始具体地实践这身分。保罗在二章14至16节是较直接地向犹太人信徒说话,接着在二章17节至三章8节则指出他们骄傲自夸和不能有效地见证信仰,然后便作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肉体行割礼的不是真犹太人,惟有心里行割礼的,才是真犹太人(二28-29)。这便确立了一个同时包含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新类别,亦与耶稣对内心动机的重视吻合(太六4、6、18)。犹太人和外邦信徒在教会中都是站在同一等次,都要谦卑自己。(保罗将在九至十一章责备外邦信徒以为信仰之门不再为犹太人而开。)尽管犹太人享有神将圣言交托他们的特殊优势(三2),但如今在神一视同仁的公义标准下,他们和外邦人没有两样(三9)。这点让保罗再次回到更阔层面的主题,就是普天之下,人人都犯了罪(三9-20)。这整段由一章18节开始,严肃地论及神的愤怒要临到普世犯罪的人,最后引用一连串旧约经文作结,藉此从历史事实去证明神的圣洁属性自古以来对罪恶的审判。保罗此刻所提出的,完全是负面的神学论点,为的是要罗马教会那些犹太人和外邦人读者,从骄傲自夸、彼此争竞的状态中,适当地被引导至谦卑自己。

在这个全封书信的最低点,保罗终于提出他主要的正面论点。惟独这个论据能提供一个基础,让罗马的信徒和他们的宣教意识得以复兴。他们必须回到基督那全备的工作上,而且,任何人要夸口,都只可以在祂里面夸口。这带出保罗第三个神学重点。

第一个基本疗程:在耶稣基督里因信称义(三21至八17)

一人和众人三章21节的『但如今』展示首个盼望的出路(保罗在八20指出,神因着人类的罪,使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保罗是从信徒与基督的个人关系来说明盼望。其后,在八章18节至十一章36节,保罗则是从宇宙的层面来描述这盼望,因为个别信徒只是整个宇宙救赎计划的一部分;而保罗的神学,正是以『一人』和『众人』的主题为特色。在这个单元,基督就是那『一人』,祂为『众人』死,藉此救赎『众人』。在第一个部分,保罗坚称人是藉着相信耶稣基督而得到神的称义,排除了人自夸的可能性(三21-31)。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得救,在于他们相信基督和祂的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耶稣的客观信心,是建基于耶稣本人的主观信实)。因着祂的积极顺服,得以完全持守律法;因着祂顺服接受十字架,得以平息神的愤怒,并转化为恩典。藉着基督这两方面的工作,信徒便得着拯救:祂那完全顺服的生命,倾注入信徒心内;祂的受死和复活,为信徒除去永远与神隔绝的刑罚。信徒因此是无可夸口的(三27),因为无论是犹太人抑或外邦人,都是因着相信基督而称义;祂已经为我们守住了律法。

保罗如今要继续表明旧约和新约之间的延续性,他引用亚伯拉罕在信心和谦卑方面的典范(四1-25),推论出信心的原则早在亚伯拉罕受割礼成为『犹太人』之前,便已经实际运作。因此,无论是外邦人抑或犹太人,都应该视亚伯拉罕为信心之父——他是犹太人的信心之父,因为大卫曾经将摩西时期所运作的恩典和信心原则应用在自己身上(四6-8);他是外邦人的信心之父,因为在未受割礼之前,亚伯拉罕也算是外邦人(四9-25)。虽然在亚伯拉罕和摩西时期,恩典和信心的表彰(typology)不尽相同,而基督是这时代里最终极的表彰,因祂集新与旧于一身,但神的属性和救恩本质上是不变的。神始终是恩典和圣洁的神,而信心则始终是『有行为的信心』,激发与信心相称的行为(因此,保罗所强调的信心,与雅各书二章18至26节是没有冲突的,双方只是侧重于一个真理的两方面)。

五章1至21节详细比较第一个亚当与第二个亚当这两个重要人物,正好与旧约中亚伯拉罕的例子相辅相成。亚伯拉罕只是以列祖的次要身分,成为外邦和犹太信徒因信称义的典范人物,但亚当和基督则是代表人类原型的始祖,他们所作的成了首要的焦点。保罗在这章所阐述的,是一套影响全人类历史,有关一人代表众人的神学。第一个亚当必须为到自己丢弃神的形像而负上全责,因着他所犯的罪,死和罪便临到众人(五12-14)。第二个亚当乃是基督,祂所作的,远比第一个亚当伟大,祂作的乃是恩典和生命的义行(五17)。两者是在质而非量方面比较,因为只有那些信的人才得以与基督一同作王(第二个亚当的『众人』要用这个含义来理解)。由于罗马信徒有软弱的表现,并由于救恩在实现的过程中必定和末世观相连,所以保罗在本章一开始(五1-11)便劝勉读者,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他们所拥有的。他们要行出他们的信心,要将他们本质上拥有的『相和』在现实中显明出来。因此,第1节应该可以这样翻译:『我们既因信称义,那么,就让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神相和。』第2至5节所强调的盼望,以及第9至10节那逐步推进的思路,均支持这种解释。保罗在神学上向读者所发出的挑战,就是要他们把信心化为行动,在生活中行出来和坚持到底。

信徒的生活第六章以更个人化的层面来劝勉信徒要在生活上有合宜的行为。作者在这里用基督的死和复活作为基础,说明基督徒生活和救恩中所存在的那种『已然/未然』(alreadybutnotyet)之特性。基督徒不能继续犯罪,使恩典显多(六1),因为他们藉着水礼与基督的死和复活有分,就是要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有新生的样式(六2-11)。这劝勉持续至第六章末和第七章全章。『你已经拥有它,那么,就拥有它吧!』保罗的救恩神学完全是末世性和鼓励性的:神已经在信徒的生命中展开了救赎的工作,倘若人真是得着这个救恩,他就会实践出来,并忠心地坚持到底。

六章15至23节是要劝勉罗马信徒,不要再在生活上作罪的奴仆,反要作神的奴仆;在七章1至6节,则比喻说一个女人因丈夫死了,便不再受从前婚约的约束,可与另一人结婚(此处的例子是指归向基督)。律法纵然是圣洁的、是公正的、是善良的,这人却不再受律法所定罪;可是,由于罪的残余力量仍不断引诱信徒,所以,他们必须运用意志力来行使我主耶稣基督已得着的胜利(七7-25)。在基督第一次降临和第二次再来之间的这段时间,基督徒要面对各样的挣扎,内心的交战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有人不断的劝勉。保罗在八章1至17节继续提醒他的读者,三一神的每一个位格——父、子、圣灵——都有份帮助信徒战胜罪恶。保罗在这部分似乎把不同类型的条件性假设(『如果』或『若』)混为一谈:首三个(八9、10、11)属于第一类,表示肯定的事实;后两个(八13、17)则属于第三类,示意有这个可能性,但并不肯定。保罗所作的是一个微妙的论点,但它与耶稣所教导,人不单要听道,更要遵行祂的话和结出果子来不谋而合(太七15-20)。同时,它亦仿似希伯来书的警告:真正的信心必然是透过忠心的事奉实践出来的信心(十19-39)。罗马信徒务必要显出自己传福音的热诚。

保罗随即在书信的下一个神学环节——从宇宙的角度来描述神在基督里所成就的工,说明他们要复兴传福音热诚的另一个原因。

第二个疗程:宇宙的救赎计划(八18至十一36)

这一单元所力陈的要旨,是要建立信徒在神学上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神的救恩计划之种种质疑——包括保罗自己的质疑。在序言部分(八18-39),保罗设法处理现在的苦楚与将来的荣耀,和两者之间所产生的张力。荣耀将要胜过苦难,八章20节是关键所在:神虽然因着人的罪使受造之物伏在虚空之下,但祂却仍赋予盼望。受造之物和信徒的劳苦叹息,若有圣灵为圣徒代求的叹息所托住,世界便有盼望和得胜的理由,因为一切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八39)。

不过,保罗承认自己仍然有一个问题,而他亦准备向罗马信徒展视他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藉此证明他对神的主权和良善的神学反省,如何能支持八章31至39节所表达的信心,和带来十一章33至36节的颂赞。保罗本身的困扰,是源于他的同胞不肯接受福音信息,拒绝顺从那位成就了一切立约应许的基督(九1-5,十1-4,十一1上)。对于九章1至5节所提出的问题,他在神学上找到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再次肯定从以色列生的肉身后裔,并非每一个都是以色列人(九6-13),这点他早在二章28至29节便已经提出。他的第二个答案是宣认神的主权:神有自由按祂的旨意颁布任何命令,有自由按祂的旨意拣选任何人。保罗同时亦肯定神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祂的美意,因为祂是至高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与祂比拟(九14-33)。无论是爱雅各恶以扫,或是怜悯摩西不怜悯法老,又或是如今拣选外邦人而非保罗的同胞,都是出于神主权的恩典——没有这恩典,连『余民』也不能存在。

然而,在这拣选的公式中还得加上另一个元素。神的拣选并非是任意的,而是透过一些祂认定的工人。不论是以扫、法老或如今只凭着行为求、不凭着信心求义的以色列人(九30-33),不被拣选的人都是因为缺乏信心。保罗这个强调个人选择的重点,引进特别强调个人责任的第十章。保罗和初期教会都一直忠心宣讲福音,可惜,正如旧约以色列人对摩西和以赛亚的反应一样,以色列人充耳不闻。这是保罗先前的问题的第二个答案。

第三个答案在第十一章,那里再次回到那个能胜过虚空的盼望(参八20)。神并没有完全弃绝以色列。保罗本身就是一个证明,正如旧约有从未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可证明神的恩典。即使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十一5)。假若以色列现在的缺失,意味着神给外邦人的恩典,那么,他们的丰满将带来何等大的富足呢?(十一12)保罗随即向外邦人发出警告(13-32节),再次证明保罗是针对罗马信徒因骄傲而产生派系对立的问题,要他们在这位拥有可畏的主权和随己意行事的神面前降服。保罗没有具体指出会有多少以色列同胞回转,或是会在何时回转,但清楚知道的是,那只是补满余额(十一25-26)。对于第26节的『全家』,其确实含义仍然未能肯定。由于五章18至21节和十一章32节出现的『所有人』(译注:和合本作『众人』),并非表示某群体的每一分子,因此,这里的『以色列全家』按语境来推论,大概是表示以色列所有余民(没有明确数目)都要得救。保罗的重点是:为免外邦人傲慢自大,神仍然在那出于祂主权的计划中,预留一个位置给保罗的同胞。这福音是给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一16)。保罗因他先前的疑虑和担忧作出神学讨论,如今得出的论据反令自己大受感动,以致他不禁向神发出颂赞,赞美神有深不可测的恩典——祂是至高无上的神,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和归于祂。

因此,总括而言,保罗在这封书信的神学部分,是试图将神学和劝勉融合为一,目的是要引导正在派系纷争中纠缠的罗马信徒及早回转,在思想和行为上重回正确的轨道。书信至此,保罗已经从神学的理性基础处理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当中亦不乏应用方面的讨论。如今,他转换话题,劝勉信徒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实践信仰。实用的神学治疗法:忠于宣教使命的仆人(十二1至十五13)

之前的11章主要是处理纵向的问题:人在基督的全备工作下要谦卑下来。在这番最后的劝勉中,保罗把注意力放在信徒的横向层面:无论在信徒群体之内,抑或面对更阔的宣教禾场,都要显出有行为的信心。实用神学的教导始于信徒之取了奴仆的样式,谦卑地将自己献作活祭(十二1-2);以爱心和建立别人的态度来与众人交往;只求别人的益处,不求自己的喜悦,就如基督不求满足自己一样(十二3-21,十四1-23,十五1-13)。与此同时,保罗亦劝勉罗马信徒要顺服当权者,并在这黑暗的世代作明光照耀(十三1-14)。

保罗的宣教神学和他放胆写此书的目的(十五14至十六27)

对于自己为何写这封行文审慎、理据服人的书信,保罗最后终于向罗马信徒剖白:他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完成他远赴西班牙向未听闻福音的外邦人宣教,以及将爱心奉献带到耶路撒冷,援助当地身处困苦的犹太人信徒(十五14-33)。保罗神学的核心是每一个人都听闻福音(一16)。保罗脑海中顿时出现29个罗马信徒所认识的名字,他们当中有男有女,亦有不同的种族和社会背景,正是他心目中履行这荣耀使命的群体的缩影,也是罗马信徒学效的典范(十六1-16)。相对而言,罗马信徒应留意避开那些挑起争端,背乎所学之道的人,并且要有行事的智慧和分辨善恶的心(十六l7-20),因为始终,最重要的是神学能使万国顺服真道,使荣耀归与神(十六25-27,一5的开场白)。

RoyceGordonGruenler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罗马书的神学(Romans,Theologyof) 虽然研究罗马书的神学不一定要考虑到本书的背景,不过,我们若知道诱发保罗写此信的原因,以及他透过所提出的神学议题所期望达致的目的,相信会对我们的了解有帮助。简略来说,罗马的教会原先拥有很强的犹太人基督徒领导层(教会的始创人,很可能是由罗马前往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犹太人,他们在当日听信了福音之后,便回到罗马建立教会),却因罗马王帝革老丢在主后40年代下令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遂由外邦人填补了领导层的真空。随着革老丢去世,犹太人基督徒得以重返,眼见教会中的外邦信徒数目庞大,又在领导层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犹太人则认为教会是由他们创立的,他们又拥有较优秀的传统,结果教会便出现张力。一直参与宣教工作的保罗当然对罗马教会的争端深表关注,因为当中的信徒若浪费精力于内部斗争,将大大削弱从前的那股宣教热诚。因此,保罗希望藉这封书信,坦诚指出罗马信徒傲慢自大,引导他们对基督和出于祂主权的救赎计划重新委身,并再次燃起宣教热诚和行动。第十五章是本书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保罗在宣教方面的神学重点。 保罗在罗马书运用了他写神学着作的典型手法,就是温柔的
劝勉,而非三申五令(即使在加拉太书,在义正词严的序言之后,他亦改用婉转规劝的修辞技巧,向加拉太信徒循循善诱)。主赐下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的目的,『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1-12),就是让教会被建立,信徒获栽培。经过合理的神学劝吁后,教会和信徒应有明智而负责任的回应,因此,每个会众或个人,都成了保罗所规劝的对象。由于保罗的神学议题通常都是处理一些历代教会中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所以,他的书信虽然原初是针对某些特定处境,但它们也切合每个时代的需要,在神的安排中成为对历代教会的教牧书信。虽然有些优良的注释书对罗马书的历史背景存而不论(Cranfield的注释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他到了结尾部分才论及写作背景),但读者如能了解原初的处境,便会发现保罗神学的一些微妙之处。罗马书的神学是以传福音的宣教主题作为核心。保罗试图劝服罗马信徒,不要再在内部斗争上浪费精力,反而应专心部署对外的传福音工作。他的宣教议题实质上影响了他在神学上的修辞表达。 引言:仆人的神学(一1-18) 保罗的基本神学焦点是三一神的俯就,成为仆人样式,也成为人性中真实慷慨宽宏的源头。保
罗在第1节迅速带过他自己的仆人身分之后,便对藉着从死里复活,显明是神儿子的基督表示崇高的敬意(一4),因为祂是激发人甘愿成为仆人的原型。当第5节的焦点放在基督的复活乃神以『大能』显明其恩惠的最高峰时,作者便带出三位一体的神学,并以此确立了全书的主题。 保罗以使徒的身分向罗马信徒表示,他的到访可以激励他们,而他亦可以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在罗马得着一些果子(一8-15)。他所表达的这种彼此相依之密切关系,正好显出福音事工的群体本质。保罗神学的群体性,反映了三一神的群体性和神要救赎受造物之群体使命。这个引言中的群体和宣教主题,已经概括在保罗的宣教神学概要之中(一16-18):从正面来看,福音是拯救人的大能,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只要有信心便能得救:但它同时亦像希伯来书四章12节那把利剑一样,有反面作用:那些行不义、贬抑真理的人,福音将会成为神的愤怒,要审判他们的不虔不敬。因此,罗马书的神学便从现实说明神圣洁的属性有两种表达方式:对那些以信心接受神儿子恩赐的人,神是一位满有恩典的神;对那些拒绝接受神儿子恩赐的罪人而言,神是充满愤怒的圣者。对那些加入神的大家庭的人,神赐予生命;对那些拒绝神的
大家庭的人,神则施行审判。就保罗而言,传福音的使命包含一套有关生死祸福的神学,而两个不同的结局将会跟传道、听道、接受或拒绝有关,而这一切乃出于神主权的拣选(一18应该与一17连起来一同解释一16)。诊断的结果:对神的认识和人的犯罪堕落(一19至三20) 保罗那套指出福音会产生两种果效的神学,成为了一个交叉平行(abb-a-)的前半部(ab),接着他便继续带出其后半部(b-a-)。正如字母a代表了因信称义,字母b则代表神的愤怒要落在不虔不义的人身上;保罗如今则以(b-)来继续引伸神的愤怒如何临到作恶的人身上(一19至三20),然后再在三章21节至八章17节详细阐述人如何在基督里因信称义(a-)。保罗这个有关神的愤怒之教义(一18),在现代的自由神学(LiberalTheology)和进程神学(ProcessTheology)中不受重视,但在对神的属性的整全观念中,却相当重要,因为神是圣洁的,祂必然要对付罪恶。保罗对人的不虔不义、犯罪作恶和神的愤怒极为重视,这点便影响了他在(a-)的代赎神学。有罪的人将神的真理变成谎言,将敬拜造物主变成敬拜受造物(一23),结果便是堕入神的愤怒中(分
别出现了三次:一24、26、28)。其实他们在内心深处是知道神有永恒的能力和神性,因此是难辞其咎的(一19-21、28)。只要从较阔的语境来考虑一章19至20节,我们就没有任何理据来支持自然神学(NaturalTheology),因为尽管人知道有神,却继续犯罪,所以是当死的(一32)。保罗在一章18至32节言之成理地指出全人类在神面前都是有罪的。 神任由人如此堕落,以致保罗要细说人类的光景,一直到三章20节。他在二章1至16节指出那些自认能判别是非的人——不论是外邦人抑或犹太人——一方面论断别人,一方面却一同犯罪,因此是不可原谅,也不能逃脱神的愤怒。保罗在这里并非教导一套功德神学,否则会与他在整封书信所要肯定的惟独在基督里因信称义的神学彼此矛盾;他在这里只是要指斥那些外邦和犹太人读者的虚伪的论断行为。基督徒必须听从劝勉,在信仰上坚持到底,行为也当与宣认的信仰相称,否则便不能证明他们是已经蒙神拣选的。信徒不可滥用神的恩典,像魔鬼所行的一样;保罗就像希伯来书的作者那样写信提醒他的读者(来六4-12,十19-39),跟随基督的人理应摒弃不合宜的行为,做更多正面的好事。无论是犹太人抑或外
邦人,惟有遵行律法,才能在神面前称义,因此,基督徒的骄傲和优越感是不能接受的。 保罗在信中经常提到一个实用神学的主题,就是作门徒的,要在家中开始具体地实践这身分。保罗在二章14至16节是较直接地向犹太人信徒说话,接着在二章17节至三章8节则指出他们骄傲自夸和不能有效地见证信仰,然后便作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肉体行割礼的不是真犹太人,惟有心里行割礼的,才是真犹太人(二28-29)。这便确立了一个同时包含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新类别,亦与耶稣对内心动机的重视吻合(太六4、6、18)。犹太人和外邦信徒在教会中都是站在同一等次,都要谦卑自己。(保罗将在九至十一章责备外邦信徒以为信仰之门不再为犹太人而开。)尽管犹太人享有神将圣言交托他们的特殊优势(三2),但如今在神一视同仁的公义标准下,他们和外邦人没有两样(三9)。这点让保罗再次回到更阔层面的主题,就是普天之下,人人都犯了罪(三9-20)。这整段由一章18节开始,严肃地论及神的愤怒要临到普世犯罪的人,最后引用一连串旧约经文作结,藉此从历史事实去证明神的圣洁属性自古以来对罪恶的审判。保罗此刻所提出的,完全是负面的神学论点,为的是要罗马教会那些犹太
人和外邦人读者,从骄傲自夸、彼此争竞的状态中,适当地被引导至谦卑自己。 在这个全封书信的最低点,保罗终于提出他主要的正面论点。惟独这个论据能提供一个基础,让罗马的信徒和他们的宣教意识得以复兴。他们必须回到基督那全备的工作上,而且,任何人要夸口,都只可以在祂里面夸口。这带出保罗第三个神学重点。 第一个基本疗程:在耶稣基督里因信称义(三21至八17) 一人和众人三章21节的『但如今』展示首个盼望的出路(保罗在八20指出,神因着人类的罪,使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保罗是从信徒与基督的个人关系来说明盼望。其后,在八章18节至十一章36节,保罗则是从宇宙的层面来描述这盼望,因为个别信徒只是整个宇宙救赎计划的一部分;而保罗的神学,正是以『一人』和『众人』的主题为特色。在这个单元,基督就是那『一人』,祂为『众人』死,藉此救赎『众人』。在第一个部分,保罗坚称人是藉着相信耶稣基督而得到神的称义,排除了人自夸的可能性(三21-31)。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得救,在于他们相信基督和祂的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耶稣的客观信心,是建基于耶稣本人的主观信实)。因着祂的积极顺服,
得以完全持守律法;因着祂顺服接受十字架,得以平息神的愤怒,并转化为恩典。藉着基督这两方面的工作,信徒便得着拯救:祂那完全顺服的生命,倾注入信徒心内;祂的受死和复活,为信徒除去永远与神隔绝的刑罚。信徒因此是无可夸口的(三27),因为无论是犹太人抑或外邦人,都是因着相信基督而称义;祂已经为我们守住了律法。 保罗如今要继续表明旧约和新约之间的延续性,他引用亚伯拉罕在信心和谦卑方面的典范(四1-25),推论出信心的原则早在亚伯拉罕受割礼成为『犹太人』之前,便已经实际运作。因此,无论是外邦人抑或犹太人,都应该视亚伯拉罕为信心之父——他是犹太人的信心之父,因为大卫曾经将摩西时期所运作的恩典和信心原则应用在自己身上(四6-8);他是外邦人的信心之父,因为在未受割礼之前,亚伯拉罕也算是外邦人(四9-25)。虽然在亚伯拉罕和摩西时期,恩典和信心的表彰(typology)不尽相同,而基督是这时代里最终极的表彰,因祂集新与旧于一身,但神的属性和救恩本质上是不变的。神始终是恩典和圣洁的神,而信心则始终是『有行为的信心』,激发与信心相称的行为(因此,保罗所强调的信心,与雅各书二章18至26节是没有冲突的,
双方只是侧重于一个真理的两方面)。 五章1至21节详细比较第一个亚当与第二个亚当这两个重要人物,正好与旧约中亚伯拉罕的例子相辅相成。亚伯拉罕只是以列祖的次要身分,成为外邦和犹太信徒因信称义的典范人物,但亚当和基督则是代表人类原型的始祖,他们所作的成了首要的焦点。保罗在这章所阐述的,是一套影响全人类历史,有关一人代表众人的神学。第一个亚当必须为到自己丢弃神的形像而负上全责,因着他所犯的罪,死和罪便临到众人(五12-14)。第二个亚当乃是基督,祂所作的,远比第一个亚当伟大,祂作的乃是恩典和生命的义行(五17)。两者是在质而非量方面比较,因为只有那些信的人才得以与基督一同作王(第二个亚当的『众人』要用这个含义来理解)。由于罗马信徒有软弱的表现,并由于救恩在实现的过程中必定和末世观相连,所以保罗在本章一开始(五1-11)便劝勉读者,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他们所拥有的。他们要行出他们的信心,要将他们本质上拥有的『相和』在现实中显明出来。因此,第1节应该可以这样翻译:『我们既因信称义,那么,就让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神相和。』第2至5节所强调的盼望,以及第9至10节那逐步推进的思路,均支持这
种解释。保罗在神学上向读者所发出的挑战,就是要他们把信心化为行动,在生活中行出来和坚持到底。 信徒的生活第六章以更个人化的层面来劝勉信徒要在生活上有合宜的行为。作者在这里用基督的死和复活作为基础,说明基督徒生活和救恩中所存在的那种『已然/未然』(alreadybutnotyet)之特性。基督徒不能继续犯罪,使恩典显多(六1),因为他们藉着水礼与基督的死和复活有分,就是要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有新生的样式(六2-11)。这劝勉持续至第六章末和第七章全章。『你已经拥有它,那么,就拥有它吧!』保罗的救恩神学完全是末世性和鼓励性的:神已经在信徒的生命中展开了救赎的工作,倘若人真是得着这个救恩,他就会实践出来,并忠心地坚持到底。 六章15至23节是要劝勉罗马信徒,不要再在生活上作罪的奴仆,反要作神的奴仆;在七章1至6节,则比喻说一个女人因丈夫死了,便不再受从前婚约的约束,可与另一人结婚(此处的例子是指归向基督)。律法纵然是圣洁的、是公正的、是善良的,这人却不再受律法所定罪;可是,由于罪的残余力量仍不断引诱信徒,所以,他们必须运用意志力来行使我主耶稣基督已得着的胜利(七7-25)。在基督第一
次降临和第二次再来之间的这段时间,基督徒要面对各样的挣扎,内心的交战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有人不断的劝勉。保罗在八章1至17节继续提醒他的读者,三一神的每一个位格——父、子、圣灵——都有份帮助信徒战胜罪恶。保罗在这部分似乎把不同类型的条件性假设(『如果』或『若』)混为一谈:首三个(八9、10、11)属于第一类,表示肯定的事实;后两个(八13、17)则属于第三类,示意有这个可能性,但并不肯定。保罗所作的是一个微妙的论点,但它与耶稣所教导,人不单要听道,更要遵行祂的话和结出果子来不谋而合(太七15-20)。同时,它亦仿似希伯来书的警告:真正的信心必然是透过忠心的事奉实践出来的信心(十19-39)。罗马信徒务必要显出自己传福音的热诚。 保罗随即在书信的下一个神学环节——从宇宙的角度来描述神在基督里所成就的工,说明他们要复兴传福音热诚的另一个原因。 第二个疗程:宇宙的救赎计划(八18至十一36) 这一单元所力陈的要旨,是要建立信徒在神学上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神的救恩计划之种种质疑——包括保罗自己的质疑。在序言部分(八18-39),保罗设法处理现在的苦楚与将来的荣耀,和两者之间所
产生的张力。荣耀将要胜过苦难,八章20节是关键所在:神虽然因着人的罪使受造之物伏在虚空之下,但祂却仍赋予盼望。受造之物和信徒的劳苦叹息,若有圣灵为圣徒代求的叹息所托住,世界便有盼望和得胜的理由,因为一切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八39)。 不过,保罗承认自己仍然有一个问题,而他亦准备向罗马信徒展视他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藉此证明他对神的主权和良善的神学反省,如何能支持八章31至39节所表达的信心,和带来十一章33至36节的颂赞。保罗本身的困扰,是源于他的同胞不肯接受福音信息,拒绝顺从那位成就了一切立约应许的基督(九1-5,十1-4,十一1上)。对于九章1至5节所提出的问题,他在神学上找到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再次肯定从以色列生的肉身后裔,并非每一个都是以色列人(九6-13),这点他早在二章28至29节便已经提出。他的第二个答案是宣认神的主权:神有自由按祂的旨意颁布任何命令,有自由按祂的旨意拣选任何人。保罗同时亦肯定神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祂的美意,因为祂是至高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与祂比拟(九14-33)。无论是爱雅各恶以扫,或是怜悯摩西不怜悯法老,
又或是如今拣选外邦人而非保罗的同胞,都是出于神主权的恩典——没有这恩典,连『余民』也不能存在。 然而,在这拣选的公式中还得加上另一个元素。神的拣选并非是任意的,而是透过一些祂认定的工人。不论是以扫、法老或如今只凭着行为求、不凭着信心求义的以色列人(九30-33),不被拣选的人都是因为缺乏信心。保罗这个强调个人选择的重点,引进特别强调个人责任的第十章。保罗和初期教会都一直忠心宣讲福音,可惜,正如旧约以色列人对摩西和以赛亚的反应一样,以色列人充耳不闻。这是保罗先前的问题的第二个答案。 第三个答案在第十一章,那里再次回到那个能胜过虚空的盼望(参八20)。神并没有完全弃绝以色列。保罗本身就是一个证明,正如旧约有从未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可证明神的恩典。即使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十一5)。假若以色列现在的缺失,意味着神给外邦人的恩典,那么,他们的丰满将带来何等大的富足呢?(十一12)保罗随即向外邦人发出警告(13-32节),再次证明保罗是针对罗马信徒因骄傲而产生派系对立的问题,要他们在这位拥有可畏的主权和随己意行事的神面前降服。保罗没有具体指出会有多少以色列
同胞回转,或是会在何时回转,但清楚知道的是,那只是补满余额(十一25-26)。对于第26节的『全家』,其确实含义仍然未能肯定。由于五章18至21节和十一章32节出现的『所有人』(译注:和合本作『众人』),并非表示某群体的每一分子,因此,这里的『以色列全家』按语境来推论,大概是表示以色列所有余民(没有明确数目)都要得救。保罗的重点是:为免外邦人傲慢自大,神仍然在那出于祂主权的计划中,预留一个位置给保罗的同胞。这福音是给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一16)。保罗因他先前的疑虑和担忧作出神学讨论,如今得出的论据反令自己大受感动,以致他不禁向神发出颂赞,赞美神有深不可测的恩典——祂是至高无上的神,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和归于祂。 因此,总括而言,保罗在这封书信的神学部分,是试图将神学和劝勉融合为一,目的是要引导正在派系纷争中纠缠的罗马信徒及早回转,在思想和行为上重回正确的轨道。书信至此,保罗已经从神学的理性基础处理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当中亦不乏应用方面的讨论。如今,他转换话题,劝勉信徒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实践信仰。实用的神学治疗法:忠于宣教使命的仆人(十二1至十五13) 之前的11章主要是处理纵
向的问题:人在基督的全备工作下要谦卑下来。在这番最后的劝勉中,保罗把注意力放在信徒的横向层面:无论在信徒群体之内,抑或面对更阔的宣教禾场,都要显出有行为的信心。实用神学的教导始于信徒之取了奴仆的样式,谦卑地将自己献作活祭(十二1-2);以爱心和建立别人的态度来与众人交往;只求别人的益处,不求自己的喜悦,就如基督不求满足自己一样(十二3-21,十四1-23,十五1-13)。与此同时,保罗亦劝勉罗马信徒要顺服当权者,并在这黑暗的世代作明光照耀(十三1-14)。 保罗的宣教神学和他放胆写此书的目的(十五14至十六27) 对于自己为何写这封行文审慎、理据服人的书信,保罗最后终于向罗马信徒剖白:他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完成他远赴西班牙向未听闻福音的外邦人宣教,以及将爱心奉献带到耶路撒冷,援助当地身处困苦的犹太人信徒(十五14-33)。保罗神学的核心是每一个人都听闻福音(一16)。保罗脑海中顿时出现29个罗马信徒所认识的名字,他们当中有男有女,亦有不同的种族和社会背景,正是他心目中履行这荣耀使命的群体的缩影,也是罗马信徒学效的典范(十六1-16)。相对而言,罗马信徒应留意避开那些挑起争端
,背乎所学之道的人,并且要有行事的智慧和分辨善恶的心(十六l7-20),因为始终,最重要的是神学能使万国顺服真道,使荣耀归与神(十六25-27,一5的开场白)。 RoyceGordonGruen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