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四章

以弗所书注释 by 加尔文

1.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第四章至第六章完全是讲到伦理的教训。保罗劝勉信徒,要同心合意。他并趁此机会论到教会的组织,这组织是主所建立的,为了维持信徒的团契。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1)那在人看来为可耻的囚犯,保罗却以锁链为荣,因为这是神遣使他的印记。凡出于基督的,世人或许认为是可耻的,信徒却应以最高的敬意接受之。使徒保罗的监牢,应比君王的浮华和凯旋,更受崇敬。行事为人……相称这是一句作为开端的总括性的话。他在前面曾提到呼召;现在他告诉他们,要受教于神,以致不会与祂的宏恩不称。

2.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

3.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论到个别的美德,他首先提起谦虚(2)。原因是因为他就要讲到团结,而谦虚乃是达到团结的第一步。谦虚产生温柔,而温柔则使我们生忍耐。对弟兄存宽容的心,我们就能保持团结,否则必会常受破坏。因此我们应当记得,要培养弟兄相爱之道,必须先从谦虚做起。鲁莽、骄傲、对弟兄无礼,是从何而来的呢?争吵、嘲骂、谴责,是怎样发生的呢?岂不是因为人人都太喜爱自己,取媚自己吗?我们必须先要愿意弃置骄傲和自媚之心,才能成为温柔的人,并且易于和别人相处。具有这种温和态度的人,才会在许多事上宽容并宥恕弟兄。让我们仔细观察先后次序。除非我们克制思想,并纠正恣意放纵之心念,单是规劝忍耐是无用的;除非我们开始学习谦虚,否则传讲温柔也是无用的。爱心爱的真谛是在于忍耐。我们若以爱心来处置,必会彼此包容。再者,保罗有一个良好的理由来推介忍耐——为了持续灵的合一。因为人的本性是易于发怒的,所以天天都可能发生被触怒之事,而引致纷争。有些人把灵的合一解作圣灵在我们内心促成的,灵里的合一。无可置疑的,只有圣灵能使我们齐心一意,合而为一。但是我认为,保罗在这里只是指心意的协调。这种协调是由和平的连系所组成的;因为争论往往引起仇恨和反感。我们若希望仁爱的气氛,必须要彼此和平相处。

4.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4.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身体只有一个(4)他更清楚的表明,基督徒的团结,应当完全到何种程度:各个肢体一起生长,成为一个身体,一个灵魂,即一个完全的人。不仅是一部分的肢体,而是各部肢体,都合为一体、一灵。他指出,我们受召,是要同得一个生命,一种指望。故此,除非我们在世上与弟兄和谐相处,就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神用同一个言语,呼召邀请众人,以致他们能在同一种信上联合,彼此劝勉帮助。我们若在心里深藏一个定律:正如天国不能被分割,神的儿女也不应争论分端,则我们必会更谨慎地培养弟兄相爱之心。我们若确切地思考,凡与弟兄分离的人,即是与神的国度疏远,则我们必会恨恶一切的纷争。然而,很奇怪的,我们虽自称为神的儿女,却忘了彼此乃是弟兄。让我们从保罗的教训中,学习一门功课:凡是不存一体、一灵之心的人,决不配领受永生的指望。

5.一主,一信,一洗。一主(5)在哥林多前书十二5中,"主"是指神的统治。但这里保罗是专指基督,因为在第六节他明确地提到天父。基督受天父的指派,作我们的主。除非我们同心合意,才能服从主的政权。在本段经文中的"一"字,是强调基督不能被分割,信仰不能被拆散,洗礼只有一种,神不能被肢离。因此我们应当在各方面,彼此培养圣洁的团结。信仰、洗礼、圣父、基督,凡此都应能使我们联合,成为一体。这些理由不能完全用言语解释清楚,应当多多考虑熟思。信仰的合一,是依据神永远的真理。一洗我们不能从这两个字推断,基督教的洗礼不能重施。保罗是说,众人都借着同一种洗礼,参与同一个灵魂,同一个身体。一个更有力的论点是:父、子、灵,是同一位神;因为靠着三一真神之名,使洗礼成为圣洁。洗礼具有如此的力量,以致使我们成为一体;而且在施洗时,我们呼称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我们不得不承认,洗礼证实神是三位一体的。

6.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一神,就是众人的父(6)这是主要的论点,其它各点都溯源于此。信仰从何而来?洗礼出自何处?指导我们合一的基督的政权是哪里来的?岂不是因天父利用这些媒介,显露祂自己,以聚集我们到祂面前吗?超乎和贯乎在文法上可以作中性,或作阳性解。两者都能适用,而且在此处意义相同。因为,虽然神借着祂的能力,支持并抚育和治理万有,但保罗在这里不是论到普世万有,而是论到关于教会的属灵政权。借着圣洁的灵,神向教会各肢体倾流祂自己,将众人容纳在祂的政权下,并且居住在众人之中。神本身既无矛盾,肢体也必须合而为一。基督在约翰福音十七11中,提到这种属灵的团结。若推广而论,神的政权确实是不但包括众人,也包括万物(参徒十七28;耶廿三24)。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题旨。保罗现在是论到信徒的联合;这和非信徒或其它生物无关。所以这段保罗用"父"这个字,因为,只有对基督的肢体而言,神才是天父。

7.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各人(7)保罗现在描述神维护信徒团结的方法。没有人能夸说,他已得到了足够的恩赐,自满地认为他不需要其它肢体的协助。神赐给每一个信徒某种恩赐;借着彼此的交通,众人才能维持自己的本位。哥林多前书十二4也讨论到各种不同的恩赐,且几乎是因着同样的目的。保罗在该处教导说,不同的恩赐,非但无损于信徒的和谐,而且有助于推进并加强这种和谐。总结而言,神没有赐给任何一个人一切的恩赐。每个人得到某种限量,以致我们需要利用各人不同的恩赐,彼此合作和互助。蒙恩和恩赐无论我们具有何种恩赐,都不应因此而自负,因为才干越广,对神的义务也越深。再者,保罗称基督为恩赐的给与者。他先自圣父论起,然后把我们一切的才干,聚在基督之内。

8.所以经上说:"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所以经上说(8)为要适用于上面的论点,保罗的解释与诗篇原文的本意,略有出入。有人批评他滥用圣经。犹太人想要证明他们的批评合理,更进一步恶意地曲解这节经文的原意。他们把指神的代名词,解作大卫或犹太百姓。他们声称,大卫或犹太百姓,因战事节节胜利而超越他们的仇敌,好似升上高天。但是若仔细查看这诗篇(第六十八篇),就能看出那是单指神而言的。这首诗是一篇凯旋之歌,大卫因战事胜利而歌颂神。除了经由他的手而成就之事,大卫同时借此机会提到神为祂的百姓所成就的奇事伟迹。他的目的,是要显明神在教会中荣耀的大能和恩慈,其中一句说:"你已经升上高天。"世人猜想,除非神明显地施行赏罚,祂必定是无所事奉,或在休眠。世人认为,教会若被逼迫,神就受到阻挫;教会若受祂报仇之手的搭救,神就好似苏醒过来,踏上审判之座。这种看法非常普遍;所以,教会被搭救,在这里被称为是神被高举。虽然保罗看出,大卫是在歌颂神因搭救祂的教会而成就的一切胜利,他合宜地把这节经文应用在基督身上。神最大的凯旋,乃是当基督制服罪恶,战胜死亡,赶逐魔鬼后,荣升天堂,统治教会之时,到此为止,批评保罗曲解大卫,并无事实根据。大卫是在思念神因教会亘续地存在而得的荣耀。当基督高坐天父右边,制胜一切政权,并成为教会永远的保护者时,神就受到最荣耀和显著的高峰。

掳掠了仇敌借着基督的工作,神更圆满地完成祂制服仇敌的计划。基督不但**了魔鬼和罪恶,死亡和阴间之权,祂并且借着圣道,天天驯服我们肉体的放纵,叫我们成为祂的百姓。另一方面,借着祂的能力,基督约束祂的仇敌的悍暴,好似把他们用铁链捆住。下面一句话的解释略有困难。诗篇说神接受供献,而保罗这里却说神赏拨恩赐;这似乎是将原意颠倒了。但是我们应当记得,保罗通常并不按字引证经文的。他往往指明某段经文,然后引证该段经文的要义。大卫在诗篇中所提的礼物,显然不是为神自己所用,而是为祂的百姓所用的。故此在十二节中曾说,以色列众家分取掠夺之物。所以,神接受的目的既是为要分发,保罗虽然更动了一个字,却并没有改变诗篇的原意。但是我却认为,保罗有意更动这个字,并且这个字不是出于诗篇,而是保罗自己采用的字,以适应当时的目的。论到基督升天,他先引证诗篇,然后加上他自己的话:"将各样的恩赐给人",以作比较。保罗要指出,基督的升天,远胜于旧约教会的凯旋,因为战胜者只把战利品赏赐众人,是要比从战败者手中掳掠财物,更为美好。有人认为,基督从天父手中接受这些恩赐,然后分配信徒。这种见解非常牵强,而且和保罗在这里的论点不合。据我看来,最合理的解释是,保罗先简略地引证诗篇,然后加上他自己的意见,即基督的升天比大卫所列述,神在旧约时代中所受的荣耀,更为美好并奇妙。

9.(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既说升上(9)有人批评保罗的推论为不可取,因为他把象征性的神的荣耀彰显,应用到基督实际的升天一事上。"升上高天"既是象征性的,那么"降到地上"并无实际意义可言。我的回答是,保罗在此处不是以一个逻辑家的方法来推论大卫的话。他晓得,大卫对神的高升的描述,是象征性的。但是,无可否认的,大卫也暗示,在某种意义上,神的地位确在某一段时期中受贬辱,因此他宣称,神现在被高举了。保罗正确地推论这点。神在何时受到贬辱呢?岂不是当基督虚己降世之时吗?而在似乎受辱一段时期之后,神庄严地高举自己,这岂不是在基督从死里复活,升到高天的荣耀之时吗?所以我们不必咬文嚼字,推敲诗篇的每一个字,因为保罗的目的,只是要提一下大卫的话。他在罗马书十6,也是如此引用摩西的话,以适应他所讨论的主题。保罗将这段诗篇引用在基督身上,并不牵强,因为该段诗篇的总结清楚指出,那是论到基督的国度。举一个例子,它论到外邦人受召的预言。降在地下有些人愚拙地把它曲解为阴间或地狱,而事实上保罗是论到今世的情景。保罗并不是比较阳间和阴间,而是比较世界和天堂。他好像在说:"从那高巍的居所,祂下降到人间的深渊。

10.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远升诸天之上(10)即远超受造的宇宙之上。基督所居的天堂,并不是在太空星球之间。天堂高超乎太空,是指定为神子复活后居留之处。严格而言,它并不是在世界之外,但我们只能用人的思念来论述的国度。有些人认为,"远升诸天之上"和"升上高天"所指相同,并由此推断,基督和我们之间,并没有距离的间隔。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当基督被提到诸天之上时,太阳、星宿及一切有形的宇宙都不在此内。要充满万有"充满"往往是指完成。这里可能是指完成。因为基督在升到天上后,接获天父给祂的政权,借着权能治理万有。但是我认为,把这似乎矛盾而实际上吻合的两点联结起来,比较适宜。当我们听到基督高升到天上时,立刻会想到祂与我们相隔很远。按祂的身体和人性而言,确实是如此。然而保罗告诉我们,基督在形体上虽然离我们很远,祂却借着灵的能力,充满万有。何处神的右手被彰显(包括天地各处),何处就有基督属灵的照射。祂的能力是无疆界限制的。虽然,根据彼得所言,祂的身体现在是在天堂(徒三21)。因此,那似乎是矛盾的两句话,却增添了文字的美妙。在世时基督被限制于一处很小的空间,但在升天后,祂却能充满天地各处,那么,祂以前岂没有充满天地万有吗?按神性而言,确实是如此。但是那时祂的灵能的运用及祂在各处的存在,并没有像祂在获得天国权柄后那般显著。正如约翰福音所记:"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七39)。耶稣自己也说过:"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会来"(约十六7)。总结一句,当耶稣开始坐在天父的右边时,祂也就开始充满万有。

11.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12.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保罗重新回到前面约略提过的恩典时代。他现在更详细地宣称:正如音乐中的各种声调,组成悦耳的歌曲,众信徒所得的各种不同的恩赐,也组成教会的合一。他推介传道之工,因其所产生的实用。基督指派某些人宣扬福音,这是主定意用来治理祂的教会的制度,使她在世得以安全,并且终久能完全成熟。或许我们会感到奇怪,上面保罗是在讲论圣灵的恩赐,而现在他却列陈职司,不是恩赐。原因是当一个人受神的呼召时,恩赐和职位是必然相连的,神指派使徒的牧师时,并不是给他们一副面具,而是给他们恩赐;若没有恩赐,他们就无法尽职。所以一个人若受神的指派为使徒,他并不是空具虚名,因为他在同时得到委派和恩赐。祂所赐的……(11)首先。保罗宣布,教会之受管于福音的传讲,并不是出于人意,而是基督所指定的。使徒们并不是自己委任,而是被基督拣选的。今日真正的牧师,也不是按己意自我推荐,而是被主所兴起的。总的而言,保罗说教训:以传道之法来治理教会,并不是出于人的图谋,而是由主所设立的。这既是出于主所定的,是不能侵犯的旨意,我们就必须要赞同;凡反对或轻视传道之工的人,即损害并反叛制定此法的基督。祂亲自赐与传道师;若不是由祂兴起他们,就没有传道师了。另一方面,除非是被基督亲自所形成和造就,没有人能适合如此显著的职司。今日有传福音的牧师,是因主的恩赐;牧师有传道之能,是由于主的恩赐;他们履行所嘱咐的工作,也是靠着主的恩赐。

他提到不同的人受派作不同的职司,始终指出那组成整个身体的各部肢体以避免竞争、嫉妒和奢望。人若只顾本身,取悦自己而嫉妒他人,则就是滥用恩赐了。因此保罗告诉他们,各人都得到某些恩赐了,信徒不应把这些恩赐据为己有,而应该用诸于团体的福利上。关于各种职司的意义,我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的注释上,已经详细解明。这里我只是要解释本文的意义。保罗在本节中提到五种职司。我知道在这点上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末两种是指同一种职司。但撇开别人的意见不谈,我愿意来解释我自己的看法。使徒我认为"使徒"不是按字根的本义所指,一般性的"差遣",而是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专指那些被基督特别拣选,受到最高荣誉的人……即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后来再加上保罗。他们的职司是往普世去,宣扬福音的教训,播种教会,并建立基督的国度。因此他们没有地方教会的负担;他们有一个相同的使命,即是无论在何处,都要传扬福音。传道师的职司类似使徒,但是职分较低。提摩太等人属于这一类。保罗虽然在书信中问安时,将提摩太与他本人联在一起,他却没有称后者为使徒,因他认为"使徒"的名称是他所独有的。因此,主使用他们作使徒的属下,等级仅次于使徒。先知有人认为这是指那些具有预测未来之事恩赐的人。但是我认为,本文既是讲论教义,保罗是指突出的预言解经家(参林前十四章注释)。他们借着独特的启示恩赐,把旧约的预言应用于当时代的教训上。然后只要是联于教训,我并不否定他们有预测的恩赐。

牧师和教师由于这两种名称之间没有点断,有人认为牧师和教师是指同一个职位。克利撒顿和奥古斯丁采取这种见解。我部分同意他们的看法,即保罗同时提述牧师和教师,好似他们是属于同一个职分,我也不否认,在某种限度内,所有的牧师都能被称为是教师。但是这些雷同之处并不影响我的观点,即牧师和教师是两种不同的职分。每个牧师都有教导的责任;但是解释圣经是一种特殊的恩赐,以维护教义的纯正;而一个教师(学者)则并不一定是适于讲道的职司的。在我看来,牧师的责任是牧养某一群信徒。我不反对他们同时被称为教师,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另一等级的教师。他们的职司是监督牧师的教育,并教导整个教会。有时候,一个牧师也可能同时是一个教师,但是这两种职司是不同的。同时应当注意,保罗在此所列述的职分,只有末两种是永久性的。因为,神只是一时将使徒,传道师和先知赐给教会;而且当教会腐化时,祂才在教会的规范之外,兴起传道师,以恢复纯正教义在教会中的地位。但是,若没有牧师和教师,则就没有教会的体制了。天主教有理由申诉,他们所自诩的首位,在此受到攻击和侮辱。本段经文的主题是"合一"。保罗不但汇集合一的各种理由,也引用培养合一的象征。然后他论到教会的体制。假使他知道在教会的体制中有一个首位,他岂会不说明,在众肢体之上有一位首牧(教皇)带领我们合而为一吗?无可讳言的,除非我们批评保罗太大意地忽略了一个极合宜而有力的论点,我们就必须承认,在基督的计划中,并没有这种首牧的位置。事实上,保罗明显地**这种虚构的首位,他只承认基督高超的地位,而把这使徒和牧师等人都归属于基督之下,为同工和同道,没有一处经文比此更强烈地**人(教皇)所建立的专横的阶级制度。根据保罗的教训,西勃吕简明地解释教会中合法的君位。他说,教会中只有一个主教的职位,借此众信徒联合为一。这个主教的职位单是属于基督。祂把这行政之职的部分托付给个别的信徒,但是他们必须联合来履行此职,免得某一个人将自己高举于众人之上。

为要成全(更新)圣徒我随从以拉司马的翻译,并不是因为我接受他的见解,而是要让读者有机会把他的翻译和拉丁文译本,及我的翻译比较一下。拉丁译本译作"成全"。保罗所用的希腊字直义是指对称和均衡之物的适应,正如人身的各部肢体均匀相称。因此,这个字可被用作"成全"或"完全"。但是,因为保罗在此是要表达一种合理和规律的设置,我赞成把它译作"组织"。因为,严格而言,当正常和合法的政权取代混乱的局面时,政府就被认为"组成"了。各尽其职神若愿意,祂可以自己执行此工。但是祂决定把这工作托付给人。这句话的目的,是要回答意料中的异议:"教会岂不能不借着人的工作而正常循规地被组成吗?"保罗教训说,神已定旨,要人来行使这职务。建立基督的身体,和"为要成全圣徒"的意义相同。信徒的完全和成熟,是在乎联于基督的身体。保罗称建立基督的身体,是由证道而成就的。由此我们看出他对证道事工的重视。有什么事情比建立一个健全的、基督的真教会更为美好呢?保罗宣称,这种可称赞而神圣的工作,乃是借着"道"的宣扬而成就的。显而易见的,人若忽略这项工作,而仍希望能在基督里生长,乃是一种妄想。有些迷信的人,自称得到圣灵秘密的启示;另有一些自大的人,以为不需要教会共同的证道,而只要个人读经就够了。教会的建立既完全是靠基督,那么建立的方法也必然应当由祂来决定的。保罗清楚说明。根据基督的命令,若要确实地联合起来,并生长成熟,我们必须要愿意受教于证道,这项原则统括一切信徒,不论他们地位的高低。教会是全体信徒之母,借着证道,在主里生养并管教君王和平民。凡忽略和藐视这项规则的人,妄想自己比基督还要聪敏。骄傲的人有祸了!

我们并不否认,神可以不借着人力,按祂自己的大能,造成我们。但这里是讨论神的旨意和基督的规定,而不是讨论神的能力有多强。利用人的工作来完成他们的救恩,神颁施与人极大的荣誉。推进合一最佳的办法,乃是集合在公信的证道上,如同追随首领的旗帜下。

13.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直等到我们众人(13)保罗现在更进一步的推介证道之工。前面他曾说过,借着人的事工,神治理并订定教会的规则,使她在各方面都得以成熟。他说明这是自始至终的原则,免得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二天间的情形。换句话说,证道的事工并不是暂时性的,好似预科学校,而在世上是恒久性的。有些热心的人梦想,当我们被领到基督面前以后,就不再需要证道之工。骄傲的人轻视证道为幼稚的初步进阶。但是保罗却强调,我们必须坚忍于此道,直到一切的缺陷被补足为止。就是说,我们应当在基督的带领下,继续进步,直到离世之时为止,不以教会的门徒为耻,因为基督已将传道之工托付与教会。同归于一信仰的合一岂不应当从头就存在吗?神的儿女虽然确实具有合一的信仰,但是并不完全,所以也没有团结一致。由于我们本性的软弱,我们若能日日彼此接近,并一同追求基督,这已经算是进展了。"同归"是指我们所追求的合一。但是因为无知和不信的遗痕,这个目的在离世之前,却无法达到。认识神的儿子,是解释上面一句话。使徒在此要说明,信的性质,及信心之有无,是要看我们是否认识基督而定。信心应当全神注目于基督,唯独依赖祂,安心于祂,并以祂为终极;若超越此限度,就不再是信心,而成为妄谬了。我们应当记得,真信的目标和兴趣,全部都贯注基督身上。

得以长大成人这句话和前面的一句是"并置句"。保罗好像是在说:"什么是基督徒求生长的最高目标呢?并且为何这是最高的目标。"只有在基督里才能长大成人。愚拙的人,不在基督里探寻成人之道。我们必须持守一个原则:凡在基督以外之事,都是有害并具破坏性的。凡在基督以内的人,他在各方面都已长大成人。长成的身量,是指成熟的时期。保罗不是提到年龄的增加,因为灵性的成长与年龄无关。年龄的增长只会使人衰弱,而灵命的精力却是继续增长的。

14.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14)上面说到,我们一生是朝着生长成熟之道进行,现在他告诉我们说,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像孩童一般。由此,他在孩童与成年期间,另外竖立一段时期。"孩童"好似那些尚未朝着主踏上一步的人,他们踌躇不决应走的路,一时忽向东,一时忽向西,始终犹豫动摇。"成熟"的信徒则已经彻底的建立于基督的信仰上,虽然尚未完全,却有智慧和活力来选择那最好的道路,而且不停的继续向着此一方向前进。故此信仰的生命如同在青春时期,不断地渴望抵达目标。我们虽然无法在这一生中成为完全成熟的人,但不应把这句话推到极端,好似我们只能停留在童年时期中。当我们在基督里出生以后,我们应当要成长,免得在灵性的了解上,如同孩童一般。由此看出,在教皇制度下,牧师致力于使平信徒停留在婴孩时期中,到底是哪一种基督教?!摇动,飘来飘去这是描写那些没有坚定靠托主的道的人。他们如同一叶小舟,受着海浪的侵袭,既无目标,又无定向地随波逐流;又像草禾或其它轻飘之物,被风吹来吹去,常常转变方向。凡不以神永远的真理为基础的人,就必会如此飘流无定。这是凡依靠人而不依靠神的人应得的惩罚。相反地,保罗宣称,凡凭借神的道的信徒,必能抵挡魔鬼一切的袭击,而不致动摇。异教之风他用隐喻,称一切出自人,并吸引我们离开福音的教训为"风"。神赐给我们祂的真道,我们若在真道上扎根,就能坚固不移。反之,人却会用虚构的教训,来引我们走入迷途。

人的诡计保罗要我们知道,总会有冒骗者来威胁及攻击我们的信心。但是我们若拥有神的真理,他们的诡计必会失败。这两方面我们都应当注意。许多人因异端兴起而惊恐。但是魔鬼决不止休地要用它的谎言来涂抹基督纯正的教训,而神则要利用这些挣扎来试炼我们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付异端最妥善而迅速的办法,乃是拿出在基督和祂的使徒那里所学到的教训。这给我们一种极大的安慰。由此可以看出教皇制度的可憎。他们从神的话中,移除一切确信之道,而且否定一切信仰的基础,单以人的权柄为依据。他们教训说,信徒若因在信仰有疑问而去查阅圣经,是徒然无益的;他们应当要服从教会的训命。但是凡已经接受律法和先知并福音的人,让我们不要怀疑,我们必会领受那所应许的果子;一切人的欺骗,决不能损害我们。事实上,他们会攻击我们,但是不会得胜。我承认,我们必须在教会内寻求纯正的教义,因为神已把真理交付给她;但天主教却把持着教会的名而埋葬了教义,这证明,他们所持有的,只是一个鬼魔的聚会所。欺骗欺骗的原意是指赌玩骰子者。这些人利用各种欺诈的手法,和骗人的技巧,赢取钱财。法术表示,魔鬼的徒众善于应用诈骗之术,并且随时伺机诱陷我们。这一切都应当使我们儆醒提防,不要忽略神的道的益处,免得堕入敌人的陷阱,并忍受怠堕所致的严重惩罚。

15.唯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唯说诚实话(15)他已经教训过,我们不应像孩童一般,缺乏理智和判断力。现在他要我们在真理上长进。如前所说,我们虽然尚未成年,但已经是青年,神的真理应当坚藏于我们心中,以致魔鬼一切的计谋和攻击,都不能摇动我们。然而由于我们尚未进入完善的地步,所以必须继续长进,至死不渝。这种进展目的,是要叫基督作我们唯一的元首,并且唯有在祂里面,我们才能昂首,成为坚强。所有的人(没有例外)都必须按着本位,联于身体上。如此看来,教宗制度岂不是一个畸形的驼背,毁坏了教会的完整的对称吗?这种体制将一个人高举于众人之上,作为首领。但天主教却否认此点,而伪称教皇只是一位首牧。但是他们不能用此作遁词。教皇崇拜与保罗在这里所介绍的制度,完全相背。一言以蔽之,唯有高举基督,抑平众人,教会才能踏上正轨。无论我们的地位有何增高,必须要调节均衡,各人在本位上服事那应受崇敬的元首基督。

用爱心保罗叫我们用爱心来注意真理,因为他不欲人人单顾自己,倒应共同追求真理,注意彼此的团契,致能在和平中求进步。根据保罗的教训,和平共处在此的意义是,人不应忽视真理,或不顾真理,而依照他们自己的意思作调配安排。但天主教却把神的道搁置一旁,而勉强我们听从他们的决议。

16.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全身都靠祂联络(16)我们的地位若有增高,就应当会更加高举基督的荣耀。理由非常明显,因为我们一切所得的,都是出于基督所赐。祂保守我们不遭损害,因此在祂以外,就没有平安。正如一棵树从根中吸取汁液,我们所有的精力,也全都源出于基督。这里应当注意三件事。第一,各部肢体的生命或精力,都是来自元首,故此肢体只是助手。第二,元气既是分布到肢体各部,彼此必须保持交通。第三,若非有彼此相爱之心,身体就不会呈现健康之象。所以他说,元首借着肢体,好似导管,把需要的营养,供给身体。只要联络继续维持,身体就会活泼而有生气。再者,百节都各按各职。最后,他表明,教会是在爱中建立自己的。这是说,除非全身发育得均匀,单是某一部分肢体个别的增长,对身体是并无裨益的。一个信徒,若只希望他个人灵性的增长,乃是错误的。若是一条腿或一只手,单独发育得突出的粗长,或是把这一张嘴巴拉阔,对它本身有何益处呢?只是臃肿有害。因此,我们若自认为基督的门徒,就不要单顾自己,而应当在各人的岗位上,顾念别人。这是要靠爱来成就的。没有爱的统治,教会就无法建立起来,而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17.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的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所以我说(17)在论到基督为祂教会之建立而规定的制度后,保罗现在告诉他们,他的教训,在基督徒的生活上,应当产生何种果效。或者说,他开始详细解释随此教义而来的训诲的性质。首先,他从反面着手,提到非信徒的虚妄。凡已受教于基督,并被救恩之教义启迪的人,若仍旧追随虚妄,与那些从未受到真光的照明,而在黑暗中的非信徒无异,岂不将是荒谬至极?因此,他切实地叫他们应当在生活上表明,他们并非徒然的作为基督的门徒。为要表达这事的严重性,他用主的名劝勉他们。他们若蔑视这项教训,终将在神的面前交帐。像外邦人行事外邦人是指那些尚未归信基督的人。同时他告诉以弗所的信徒悔改的必要;因为按照本性,他们如同迷途和被定罪的人。他好像是在说:"外邦人可怜并恶劣的景况,能激励你们改变意念。"他要辨别信徒与非信徒,并且指出差异的原因。他指责外邦人的意念虚妄,这包括一切未被基督之灵重生的人。

他称他们存虚妄的意念。"意念"在人的结构中占据首位,它是理性的所在地,统治人的意志,并且约束罪恶的情欲。但保罗却称说,人的意志只是虚妄的。而且他称世人的了解力为无知。这字的原意虽是"了解",但因为是单数,我认为应当把它解作了解的能力。外邦人不但盲目不见,而且在宗教之事上茫茫然无所知。

18.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理性的昏暗(18)他们因盲目而理性昏暗。世人往往吹嘘以拥有自由意志为傲;但这意志只能招致羞辱。经验似乎与这种见解相反。世人并不盲目到完全看不见的程度,也没有虚妄到完全失去判断的能力。我的答覆是:论到神的国及一切有关灵命之事,人的理性之光与黑暗相差无几,因为当它尚未照亮路途以前,就已经熄灭了。理性的眼力并不强于盲目的人,因为当它尚未能收获之前,就已经失落了。人的头脑中,虽存有很多正确的原理和格言,但是如同火花,在还未被应用以前,就已经被人堕落的本性窒息了。举例而言,人人都知道有一位神,而且应当敬拜祂;但是因为我们心地的邪恶和无知,我们立刻从这模糊的知识,滑落到偶像崇拜,来代替真神。甚至在真神崇拜上,特别是在遵守十诫的前半部上,我们也会走入歧途。关于第二点异议,在外表行动上,我们的判断力的确合乎神的规律。但是我们却忘了内心中,万恶之源的情欲。再者,保罗不仅是论到那与生俱来的盲目之心,而也论到更严重的盲瞎,为此神惩罚以前的过犯(原罪)。最后,人的理性和悟解力,使他们在神面前,无可推委;但是,他们若按着本性生活,就只能徘徊并绊跌,无法达到目的。故此,凡出自虚妄之心和无知之念的迷信,在神的眼前,不值一文。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神的生命",在此有两种可能的解释,或是指在神的眼中认为的生命(如"神的荣耀",约十二43);或是指神借重生之灵赐予选民的生命。但不管你采取哪一种解释,意义仍是相同无异的。人的日常生命只是真生命的一种空洞影像,这不但是因为它很快就会消逝,并且甚至是在世之时,人若不归向神,他的灵魂乃是死的。我们知道,在世界上有三级生命。第一级是动物的生命,包含动力和官觉,这是人和其它动物所共有的。第二级是人的生命,这是亚当的后裔所同有的。第三级是超然的生命,这生命唯有信徒才获得的。因为这三级生命都是出自神,所以都能被称为是神所赐的生命。

论到第一级的生命,保罗在使徒行传十七28的证道中说:"我们的生命、动作和生活,都在乎祂。"又诗篇一O四30:"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关于第二级的生命,见约伯记十12:"你将生命和慈爱赐给我,你也眷顾保全我的心灵。"然而信徒的新生命,在此被称为是神的生命,因为当神的灵统治我们的时候,祂才真正居住在我们心中,并且我们也享有祂的生命。保罗宣称,凡没有在基督里新造的人,都缺乏这生命。故此,我们若在肉体内靠本性生活,我们的情况是何等的悲惨!由此我们可以估量那些所谓伦理上的美德。在神的生命以外的生命,能产生何种行为呢?当我们能开始行善之前,我们必须先要被基督的恩典更新,这样才能开始一个真正活泼的生命。我们应当注意保罗加上都因无知的理由。因为,正如认识神乃是真生命的存在,相反的,不认识神即是灵命的死亡。保罗指出,人心的盲瞎,乃是无知的根源,免得有人误认,无知只是一种偶发的缺陷;即是说,无知乃是出于人的本性。因此,人心的盲瞎,乃是原罪的惩罚。亚当因背叛神而失去了神的真光,剩下来只有恐怖的黑暗。

19.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良心既然丧尽(19)除了本性之罪以外,保罗现在论到一切邪恶的至极,即发自个人内心的恶行。心地既成刚愎,良心又乏悔痛之意,他们就尽情行恶。我们的本性败坏,易于行恶。事实上,我们喜于行恶。凡没有基督之灵的人,宽于待已,纵情奔放,罪上加罪,直到神的忿怒降在他们身上。主戮刺他们的良心,但不得其果,反而使他们刚顽,不听忠告。他们的固执,应得神的弃绝。他们心地的麻木,表明被神的弃绝。他们得罪神,却不怕祂的审判,仍是我行我素,毫无忧虑地过着取悦自己的生活。他们不顾廉耻和荣誉。良心因罪而受到的折磨,加上对神的审判恐惧,好比地狱之门;但是罪人的安全感和怠惰,却是危险的旋涡。如所罗门所言:"恶人来,藐视随之而来"(箴十八3)。因此,保罗正确地展陈神仇恨的可畏之实例:即凡被神遗弃的人,良心即已昏昧,失去对神的审判一切的恐惧,感觉麻木,就如禽兽一般,猛力的冲向各种罪恶之行为。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因为神用无限的良善,抑制许多被弃绝的罪人,免得世界卷入无可挽救的混乱。结果在这些人的身上,并不能看到情欲彻底的暴露,和无限的放纵。然而一部分人的放纵不羁,已足够作为警鉴,免得我们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私欲在这里我想是指肉体因无圣灵的控制,而任性的放纵和浪漫。污秽是指各种大罪。最后,他加上贪婪;这字的原文往往是指贪心。有些解经家认为,本文也有此意;但是我却认为不太适当。败坏和邪恶的情欲是无厌的,因此保罗连之以贪婪,也就是节制的相对面。

20.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21.如果你们听过祂的道,领了祂的教,学了祂的真理。然后,他指出相对的,基督徒的生活,表明信徒不易参与外邦人的污秽行为。外邦人由于在黑暗中度日,他们不辨善恶。但凡被神的真理光照了的人,应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些以官感的虚妄为生活准则的人,会卷入恶情的私欲中,并不足奇;但基督的教义却训导我们,要抛弃本性的喜好。凡在生活上与非信徒并无相异的人,还未学了基督,因为认识基督和克制肉体,是不能分开的。为要更加引起他们的注意和热诚,他不但说他们已经听到基督,而更强调说,你们领了祂的教(21);他们并不只是略略听到这教义,而且已领受到清楚的提陈和解释。

真理这里他指斥那些只知福音的皮毛,而不知新生命的人。他们自以为非常聪敏。但是保罗却说,这种见解是虚假而错谬的。他提出对基督的两重认识:一种真实,另一种假冒。事实上并没有两种,但是许多人自己欺骗自己,以为他们认识基督,而实际上却只有得到俗世的知识。正如他在哥林多后书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五17)。所以他否定凡不克制肉体情欲的人,会真正认识基督。

22.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脱去(22)他肯定基督徒必须悔改,并且具有新的生命,即舍弃自我,及得到圣灵的重生。论到第一点,他训令我们要搁置或脱除旧人。保罗时常应用衣服作意喻(罗十三14等)。旧人是指我们从母腹中带来的本性(参罗马书第六章的注释)。从亚当和基督身上,他描述两种性情。我们先从亚当出生,带着传袭而来的败坏的性情,称为旧人;我们再从基督重生,具有罪性改良后的性情,称为新人。一言以蔽之,人或欲脱除旧人,必须放弃他原有的本性。

为要证明这种劝勉并非是多余的;他提醒以弗所信徒他们以往的生活,当基督尚未向他们显明以前,他们曾受制于旧人;因此,若要抛弃旧人,他们必须放弃以前的生活方式。

朽坏的旧人的性情可从果实上探得,败坏的情欲引诱人们走上毁灭之道。“朽坏”一词与“老年”的意义相联,因老年与朽坏为伍。应当注意,情欲不但是指人人都能看出的恶欲,也包括那些有时为人所赞许的抱负、狡猾,以及一切出于自私或猜疑的心意。

23.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更新(23)虔诚圣洁生活规律的第二部分,即是应当依基督之灵生活,而不要依我们自己的灵生活。但是什么是你们的心志呢?我认为保罗的意思是:"你们不但在显而易见的私欲上,应当更新,而同时在人们认为最高贵和卓越的理智上,也应如此。"这里暗示,一种是我们自己的理性,另一种是神圣属天之灵。祂赐给我们一种新的理性。那看来似乎善良并值得赞扬的理性,保罗却训告我们必须改正。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本性中有多少善良了!

24.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并且穿上新人(24)我们可以解释如下:"穿上新人,或者说,在内心或心灵上被更新,而且要完全被更新;先从理性开始,虽然理性似乎是最少被罪所侵犯的部分。"创造可以指神第一次造人,也可以指借基督之恩而成就的改造。两种解释都能适用。亚当起初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如同一面镜子,他反映神的公义。但是那原来的形象因罪而被涂抹,所以必须在基督里被重建。信徒的重生,乃是神的形象在他们身上的重建(参林后三18注释)。然而,神的恩典,在第二次的创造上,要比第一次的创造,更为丰富有力。但是圣经只欲指出,我们美德的至极,乃是要与神相似。亚当失去了他当初领受的形象,因此这形象必须在基督里重新赐给我们。所以保罗教训说,重生的目的,是要从迷途中领回我们,以达成当初我们受造的理由。仁义和圣洁"仁义"若在大体上言是指正直,则"圣洁"应是较高一筹,它是指我们供献给神的纯洁。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圣洁是论到律法的第一部分,而仁义则是论到十诫的第二部分,如撒迦利亚所言:"叫我们终身在祂面前……用圣洁公义事奉祂"(路一74-75)。柏拉图也正确地教导称:圣洁是关乎对神的崇拜,而另一部分——仁义——则是论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理在此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仁义和圣洁。保罗警戒说,我们无论对神或待人,都应存诚恳之心,因为虚伪不能骗瞒真神。

25.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25)有如溪流出自泉源,一切虔诚的劝勉也出自这项教义,即新造之人的仁义。倘若缺少这项原则,那么虽汇集一切有关生活的戒条,将也无多大用处。哲学家有另一方式;但是,论到虔诚的生活而言,这是唯一的途径。故此,保罗在论到教义的原则之后,按着一一提陈日常行为的实例。首先,他把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建基于福音的真理上。然后他用原则来辩证实例,即信徒应当彼此以"诚"相待,谎言在此处包括各种诈欺,骗瞒或狡猾;实话是指简纯朴实。他要求他们,彼此在万事上诚实无伪,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肢体若彼此不能配合,岂非畸异,更毋论会彼此欺哄了。

26.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生气(26)保罗是否在想到诗篇第四篇第四节,我们不得而知。诗篇的希腊文译本翻译作"生气",但是有人建议译为"战兢"。希伯来原文可以指因怒气或恐惧而引起的激动。"战兢"合乎诗篇中经文的原意:不要像狂暴的人,到处乱撞无忌,却要防备愚勇而谨慎行事。在创世记四十五24中,这字译作"相争"。保罗叫他们不要意气用事,以克制任何剧烈的纷争。在我看来,保罗只因这个原因而引用这节诗篇。发怒含有三种过错,使我们从而得罪神。第一是当我们因细故——甚至无缘无故——发怒,或因个人的损害或私故而发怒。第二是当我们发怒过度,超乎情理。第三是当我们不对自己或罪恶发怒,却对弟兄发怒。因此,保罗非常恰当地引用诗篇所说的:"生气却不要犯罪。"以指出怒气应有的限度。如果我们怒气的对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假使我们对自己的过错发怒,那么就能生气而不犯罪了。对别人而言,我们应当对他们的过错生怒,而不应对他们个人发怒;也不该因别人对我们的私过而发怒。但是,若是对神的荣耀有损之事,则我们当燃起愤怒之心。最后,我们应该使怒气消散,免得让激烈的情感冲动,掺杂其内。不可含怒到日落但是由于人的心倾向邪恶,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发泄不正当的怒气,故此保罗提到第二种补救的办法,就是至少应当速速捺住怒火,免得怒气因持久而硬化。第一种补救之法是"生气却不要犯罪",但是因为人本性的软弱,极其不易作到;所以第二种办法是,不要把怒气存在脑中,反覆思想,免得越想越气。因此他劝勉说:"不可含怒到日落。"假使不幸而发怒,就应当尽量在日落之前,平息我们的怒气。

27.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27)保罗警戒我们,应当小心,免得思想受到魔鬼的控制,如同一座被敌人所占据的碉堡,受他的驱使。我们天天都能感到,持久的愤怒往往无药可救,至少是非常难救。追其原因,是由于我们不去抵挡魔鬼,反而屈从它的心计。故此我们应当从速逐出怒气,免得憎恨的毒素充满心胸。

28.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偷窃的人(28)这句话不单是指法律所制裁的偷盗,也是指那些不为一般人指责的偷窃,包括一切侵占别人财产的举动。但是,保罗非但叫我们不要横行侵占他人的产物,也要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弟兄。凡在以往偷窃的人,不但应当靠合法的合理的工作,供养自己的生活,也应该分赐给别人。首先,他定下一个规则,即我们不能用损人利己的方法来供养自己的需要,而应靠诚实作工来维持生活。然后,爱心叫我们更进一步:没有人应当单顾自己的事,而忽略别人;人人都应当设法帮助别人的需要。保罗在这里是否要求人人都靠双手工作呢?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狭窄。若仔细考虑这句话,保罗的意思很简明。他禁止任何人偷窃;但有许多人会说,他们是被生活所迫。他排却这种借口,叫他们应以双手作工。无论境遇是如何的困难或不幸,都不能作为损人利己之行动的借口,或据此而拒绝帮助弟兄。他进一步解释,他们应当找觅正当的工作。世上有许多职业无助于人的廉洁,保罗推荐那些有益于邻舍的工作。这项忠告并不奇特,因为那些只会引人堕落的逸乐性的职业,甚至外邦人也指为不对,那么一位基督的使徒,岂会认作是神所认可,合法的职业吗?

29.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污秽的言语(29)首先,他叫信徒放弃一切污秽的言语,包括一切引起邪欲之念的**言辞。但是单只除去恶心仍是不够,所以他训示他们,应当说有益的话。如他在歌罗西书四6所说:"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此处他说,说造就人的话,即是说有益的话。按照希伯来文的习用,这句话无疑可以译作"有益的造就"。但是我考虑到保罗对"造就"一词经节的用法,故认为另一种译法比较恰当。我把这句话解作信徒受造就的进展,因为造就即是前进。他加添说,叫听见的人得益处。"益处"在这里是指安慰、劝勉,并一切有助于救恩的言语。

30.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祂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不要叫圣灵担忧(30)圣灵既然住在我们心里,我们身心各部就都应当奉献给祂。但我们若让不洁的思想包围,就好似把圣灵从我们心中逐出去。他用人所熟悉的情感——喜乐和忧愁——来表达圣灵的感觉。他说:"尽力使圣灵欢欣地居住在你们心中,如同居住在一栋愉快可爱的房屋内;不要使祂忧伤。"有人作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我们若因污秽的言语或行动,得罪那受圣灵所引导的,虔诚的弟兄,就是使圣灵忧伤了。因为,虔诚的耳朵,不但不喜爱听闻与虔诚相反的言辞,而且也因听到这种言辞而深感忧伤。但是从下面一句话所表达的,保罗并非是指此而言。你们受了祂的印记因为神的灵在我们身上盖上了印记,我们若不随从圣灵的引领,就会使祂烦恼,并且因不纯洁的情欲,而**自己。我们若在万事上服从圣灵,单只思想并讲说纯正和圣洁之事,祂就觉到喜悦并愉快。另一方面,我们若在思想和言语上,和信徒的身份不称,圣灵就要担忧。这件事的严重性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我们若使圣灵忧虑刺心,以致逼祂离开我们,岂非罪大恶极吗?以赛亚书六十三10用同样的语气,说以色列民使主的灵担忧,好比如我们通常说,刺激某人的心思。因为神的灵如同一颗印记,盖在我们心中,保证我们已经被祂接纳,有别于那些被祂遗弃的人。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即直到神引领我们获得所应许的产业。通常称之为"得赎的日子",因为那时我们终久将从一切苦难中,得到释放。我在罗马书八23及哥林多前书一30中,已经解释明白,虽然"印记"在此处也可以解作神用祂的灵印盖在我们身上,借此印记来识别祂的儿女。

31.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一切苦毒等等(31)他重覆禁止忿怒,但在此他把它连于人在恼怒时往往所发生的嚷闹、毁谤等情形。他劝勉他们,要除去恶毒的心思,以致能纠正上述的过错。恶毒是指不合情理的,败坏的心思意念。

32.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并要以恩慈相待(32)苦毒的对照是仁爱,即是在面容、言语和态度上的仁慈。但是除非怜悯之心蓬勃,否则仁爱的美德就不会发扬。所以保罗要我们心存怜悯。这不但会叫我们同情弟兄的逆境,好似亲身所遭遇的,而且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如同地位的对调。仁爱的反面是残酷,即是当人坚硬如铁,野蛮无情,对他人的苦难置之不理时的表情。彼此饶恕有人把它解作仁慈。字的本意可以作此解释,但是上文的关联使我认为,保罗是在劝勉我们彼此饶恕。人有时的确存着仁慈之心,但是当他们受到冤屈时却不易饶恕别人。为要叫那些在各方面存仁慈之心的人,不要因别人的忘恩负义而失却仁慈,保罗劝勉他们要表现彼此饶恕的心。他引用神的楷模来强调此点。神在基督里已经饶恕了我们,远超过凡人对弟兄的饶恕(参歌罗西书三5起)。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1.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第四章至第六章完全是讲到伦理的教训。保罗劝勉信徒,要同心合意。他并趁此机会论到教会的组织,这组织是主所建立的,为了维持信徒的团契。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1)那在人看来为可耻的囚犯,保罗却以锁链为荣,因为这是神遣使他的印记。凡出于基督的,世人或许认为是可耻的,信徒却应以最高的敬意接受之。使徒保罗的监牢,应比君王的浮华和凯旋,更受崇敬。行事为人……相称这是一句作为开端的总括性的话。他在前面曾提到呼召;现在他告诉他们,要受教于神,以致不会与祂的宏恩不称。 2.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 3.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论到个别的美德,他首先提起谦虚(2)。原因是因为他就要讲到团结,而谦虚乃是达到团结的第一步。谦虚产生温柔,而温柔则使我们生忍耐。对弟兄存宽容的心,我们就能保持团结,否则必会常受破坏。因此我们应当记得,要培养弟兄相爱之道,必须先从谦虚做起。鲁莽、骄傲、对弟兄无礼,是从何而来的呢?争吵、嘲骂、谴责,是怎样发生的呢?岂不是因为人人都太喜爱自己,取媚自己吗?我们必须先要愿意弃置骄傲和自
媚之心,才能成为温柔的人,并且易于和别人相处。具有这种温和态度的人,才会在许多事上宽容并宥恕弟兄。让我们仔细观察先后次序。除非我们克制思想,并纠正恣意放纵之心念,单是规劝忍耐是无用的;除非我们开始学习谦虚,否则传讲温柔也是无用的。爱心爱的真谛是在于忍耐。我们若以爱心来处置,必会彼此包容。再者,保罗有一个良好的理由来推介忍耐——为了持续灵的合一。因为人的本性是易于发怒的,所以天天都可能发生被触怒之事,而引致纷争。有些人把灵的合一解作圣灵在我们内心促成的,灵里的合一。无可置疑的,只有圣灵能使我们齐心一意,合而为一。但是我认为,保罗在这里只是指心意的协调。这种协调是由和平的连系所组成的;因为争论往往引起仇恨和反感。我们若希望仁爱的气氛,必须要彼此和平相处。 4.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4.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身体只有一个(4)他更清楚的表明,基督徒的团结,应当完全到何种程度:各个肢体一起生长,成为一个身体,一个灵魂,即一个完全的人。不仅是一部分的肢体,而是各部肢体,都合为一体、一灵。他指出,我们受召,是要同得一个生命,
一种指望。故此,除非我们在世上与弟兄和谐相处,就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神用同一个言语,呼召邀请众人,以致他们能在同一种信上联合,彼此劝勉帮助。我们若在心里深藏一个定律:正如天国不能被分割,神的儿女也不应争论分端,则我们必会更谨慎地培养弟兄相爱之心。我们若确切地思考,凡与弟兄分离的人,即是与神的国度疏远,则我们必会恨恶一切的纷争。然而,很奇怪的,我们虽自称为神的儿女,却忘了彼此乃是弟兄。让我们从保罗的教训中,学习一门功课:凡是不存一体、一灵之心的人,决不配领受永生的指望。 5.一主,一信,一洗。一主(5)在哥林多前书十二5中,"主"是指神的统治。但这里保罗是专指基督,因为在第六节他明确地提到天父。基督受天父的指派,作我们的主。除非我们同心合意,才能服从主的政权。在本段经文中的"一"字,是强调基督不能被分割,信仰不能被拆散,洗礼只有一种,神不能被肢离。因此我们应当在各方面,彼此培养圣洁的团结。信仰、洗礼、圣父、基督,凡此都应能使我们联合,成为一体。这些理由不能完全用言语解释清楚,应当多多考虑熟思。信仰的合一,是依据神永远的真理。一洗我们不能从这两
个字推断,基督教的洗礼不能重施。保罗是说,众人都借着同一种洗礼,参与同一个灵魂,同一个身体。一个更有力的论点是:父、子、灵,是同一位神;因为靠着三一真神之名,使洗礼成为圣洁。洗礼具有如此的力量,以致使我们成为一体;而且在施洗时,我们呼称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我们不得不承认,洗礼证实神是三位一体的。 6.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一神,就是众人的父(6)这是主要的论点,其它各点都溯源于此。信仰从何而来?洗礼出自何处?指导我们合一的基督的政权是哪里来的?岂不是因天父利用这些媒介,显露祂自己,以聚集我们到祂面前吗?超乎和贯乎在文法上可以作中性,或作阳性解。两者都能适用,而且在此处意义相同。因为,虽然神借着祂的能力,支持并抚育和治理万有,但保罗在这里不是论到普世万有,而是论到关于教会的属灵政权。借着圣洁的灵,神向教会各肢体倾流祂自己,将众人容纳在祂的政权下,并且居住在众人之中。神本身既无矛盾,肢体也必须合而为一。基督在约翰福音十七11中,提到这种属灵的团结。若推广而论,神的政权确实是不但包括众人,也包括万物(参徒十七28;耶廿三24)。但是我们必须注
意题旨。保罗现在是论到信徒的联合;这和非信徒或其它生物无关。所以这段保罗用"父"这个字,因为,只有对基督的肢体而言,神才是天父。 7.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各人(7)保罗现在描述神维护信徒团结的方法。没有人能夸说,他已得到了足够的恩赐,自满地认为他不需要其它肢体的协助。神赐给每一个信徒某种恩赐;借着彼此的交通,众人才能维持自己的本位。哥林多前书十二4也讨论到各种不同的恩赐,且几乎是因着同样的目的。保罗在该处教导说,不同的恩赐,非但无损于信徒的和谐,而且有助于推进并加强这种和谐。总结而言,神没有赐给任何一个人一切的恩赐。每个人得到某种限量,以致我们需要利用各人不同的恩赐,彼此合作和互助。蒙恩和恩赐无论我们具有何种恩赐,都不应因此而自负,因为才干越广,对神的义务也越深。再者,保罗称基督为恩赐的给与者。他先自圣父论起,然后把我们一切的才干,聚在基督之内。 8.所以经上说:"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所以经上说(8)为要适用于上面的论点,保罗的解释与诗篇原文的本意,略有出入。有人批评他滥用圣经。犹
太人想要证明他们的批评合理,更进一步恶意地曲解这节经文的原意。他们把指神的代名词,解作大卫或犹太百姓。他们声称,大卫或犹太百姓,因战事节节胜利而超越他们的仇敌,好似升上高天。但是若仔细查看这诗篇(第六十八篇),就能看出那是单指神而言的。这首诗是一篇凯旋之歌,大卫因战事胜利而歌颂神。除了经由他的手而成就之事,大卫同时借此机会提到神为祂的百姓所成就的奇事伟迹。他的目的,是要显明神在教会中荣耀的大能和恩慈,其中一句说:"你已经升上高天。"世人猜想,除非神明显地施行赏罚,祂必定是无所事奉,或在休眠。世人认为,教会若被逼迫,神就受到阻挫;教会若受祂报仇之手的搭救,神就好似苏醒过来,踏上审判之座。这种看法非常普遍;所以,教会被搭救,在这里被称为是神被高举。虽然保罗看出,大卫是在歌颂神因搭救祂的教会而成就的一切胜利,他合宜地把这节经文应用在基督身上。神最大的凯旋,乃是当基督制服罪恶,战胜死亡,赶逐魔鬼后,荣升天堂,统治教会之时,到此为止,批评保罗曲解大卫,并无事实根据。大卫是在思念神因教会亘续地存在而得的荣耀。当基督高坐天父右边,制胜一切政权,并成为教会永远的保护者时,神就受到最
荣耀和显著的高峰。 掳掠了仇敌借着基督的工作,神更圆满地完成祂制服仇敌的计划。基督不但**了魔鬼和罪恶,死亡和阴间之权,祂并且借着圣道,天天驯服我们肉体的放纵,叫我们成为祂的百姓。另一方面,借着祂的能力,基督约束祂的仇敌的悍暴,好似把他们用铁链捆住。下面一句话的解释略有困难。诗篇说神接受供献,而保罗这里却说神赏拨恩赐;这似乎是将原意颠倒了。但是我们应当记得,保罗通常并不按字引证经文的。他往往指明某段经文,然后引证该段经文的要义。大卫在诗篇中所提的礼物,显然不是为神自己所用,而是为祂的百姓所用的。故此在十二节中曾说,以色列众家分取掠夺之物。所以,神接受的目的既是为要分发,保罗虽然更动了一个字,却并没有改变诗篇的原意。但是我却认为,保罗有意更动这个字,并且这个字不是出于诗篇,而是保罗自己采用的字,以适应当时的目的。论到基督升天,他先引证诗篇,然后加上他自己的话:"将各样的恩赐给人",以作比较。保罗要指出,基督的升天,远胜于旧约教会的凯旋,因为战胜者只把战利品赏赐众人,是要比从战败者手中掳掠财物,更为美好。有人认为,基督从天父手中接受这些恩赐,然后分配信徒。这种见解
非常牵强,而且和保罗在这里的论点不合。据我看来,最合理的解释是,保罗先简略地引证诗篇,然后加上他自己的意见,即基督的升天比大卫所列述,神在旧约时代中所受的荣耀,更为美好并奇妙。 9.(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既说升上(9)有人批评保罗的推论为不可取,因为他把象征性的神的荣耀彰显,应用到基督实际的升天一事上。"升上高天"既是象征性的,那么"降到地上"并无实际意义可言。我的回答是,保罗在此处不是以一个逻辑家的方法来推论大卫的话。他晓得,大卫对神的高升的描述,是象征性的。但是,无可否认的,大卫也暗示,在某种意义上,神的地位确在某一段时期中受贬辱,因此他宣称,神现在被高举了。保罗正确地推论这点。神在何时受到贬辱呢?岂不是当基督虚己降世之时吗?而在似乎受辱一段时期之后,神庄严地高举自己,这岂不是在基督从死里复活,升到高天的荣耀之时吗?所以我们不必咬文嚼字,推敲诗篇的每一个字,因为保罗的目的,只是要提一下大卫的话。他在罗马书十6,也是如此引用摩西的话,以适应他所讨论的主题。保罗将这段诗篇引用在基督身上,并不牵强,因为该段诗篇的总结清楚指出,那是
论到基督的国度。举一个例子,它论到外邦人受召的预言。降在地下有些人愚拙地把它曲解为阴间或地狱,而事实上保罗是论到今世的情景。保罗并不是比较阳间和阴间,而是比较世界和天堂。他好像在说:"从那高巍的居所,祂下降到人间的深渊。 10.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远升诸天之上(10)即远超受造的宇宙之上。基督所居的天堂,并不是在太空星球之间。天堂高超乎太空,是指定为神子复活后居留之处。严格而言,它并不是在世界之外,但我们只能用人的思念来论述的国度。有些人认为,"远升诸天之上"和"升上高天"所指相同,并由此推断,基督和我们之间,并没有距离的间隔。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当基督被提到诸天之上时,太阳、星宿及一切有形的宇宙都不在此内。要充满万有"充满"往往是指完成。这里可能是指完成。因为基督在升到天上后,接获天父给祂的政权,借着权能治理万有。但是我认为,把这似乎矛盾而实际上吻合的两点联结起来,比较适宜。当我们听到基督高升到天上时,立刻会想到祂与我们相隔很远。按祂的身体和人性而言,确实是如此。然而保罗告诉我们,基督在形体
上虽然离我们很远,祂却借着灵的能力,充满万有。何处神的右手被彰显(包括天地各处),何处就有基督属灵的照射。祂的能力是无疆界限制的。虽然,根据彼得所言,祂的身体现在是在天堂(徒三21)。因此,那似乎是矛盾的两句话,却增添了文字的美妙。在世时基督被限制于一处很小的空间,但在升天后,祂却能充满天地各处,那么,祂以前岂没有充满天地万有吗?按神性而言,确实是如此。但是那时祂的灵能的运用及祂在各处的存在,并没有像祂在获得天国权柄后那般显著。正如约翰福音所记:"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七39)。耶稣自己也说过:"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会来"(约十六7)。总结一句,当耶稣开始坐在天父的右边时,祂也就开始充满万有。 11.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12.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保罗重新回到前面约略提过的恩典时代。他现在更详细地宣称:正如音乐中的各种声调,组成悦耳的歌曲,众信徒所得的各种不同的恩赐,也组成教会的合一。他推介传道之工,因其所产生的实用。基督指派某些人宣扬福
音,这是主定意用来治理祂的教会的制度,使她在世得以安全,并且终久能完全成熟。或许我们会感到奇怪,上面保罗是在讲论圣灵的恩赐,而现在他却列陈职司,不是恩赐。原因是当一个人受神的呼召时,恩赐和职位是必然相连的,神指派使徒的牧师时,并不是给他们一副面具,而是给他们恩赐;若没有恩赐,他们就无法尽职。所以一个人若受神的指派为使徒,他并不是空具虚名,因为他在同时得到委派和恩赐。祂所赐的……(11)首先。保罗宣布,教会之受管于福音的传讲,并不是出于人意,而是基督所指定的。使徒们并不是自己委任,而是被基督拣选的。今日真正的牧师,也不是按己意自我推荐,而是被主所兴起的。总的而言,保罗说教训:以传道之法来治理教会,并不是出于人的图谋,而是由主所设立的。这既是出于主所定的,是不能侵犯的旨意,我们就必须要赞同;凡反对或轻视传道之工的人,即损害并反叛制定此法的基督。祂亲自赐与传道师;若不是由祂兴起他们,就没有传道师了。另一方面,除非是被基督亲自所形成和造就,没有人能适合如此显著的职司。今日有传福音的牧师,是因主的恩赐;牧师有传道之能,是由于主的恩赐;他们履行所嘱咐的工作,也是靠着主的恩赐。 他提到不同的人
受派作不同的职司,始终指出那组成整个身体的各部肢体以避免竞争、嫉妒和奢望。人若只顾本身,取悦自己而嫉妒他人,则就是滥用恩赐了。因此保罗告诉他们,各人都得到某些恩赐了,信徒不应把这些恩赐据为己有,而应该用诸于团体的福利上。关于各种职司的意义,我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的注释上,已经详细解明。这里我只是要解释本文的意义。保罗在本节中提到五种职司。我知道在这点上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末两种是指同一种职司。但撇开别人的意见不谈,我愿意来解释我自己的看法。使徒我认为"使徒"不是按字根的本义所指,一般性的"差遣",而是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专指那些被基督特别拣选,受到最高荣誉的人……即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后来再加上保罗。他们的职司是往普世去,宣扬福音的教训,播种教会,并建立基督的国度。因此他们没有地方教会的负担;他们有一个相同的使命,即是无论在何处,都要传扬福音。传道师的职司类似使徒,但是职分较低。提摩太等人属于这一类。保罗虽然在书信中问安时,将提摩太与他本人联在一起,他却没有称后者为使徒,因他认为"使徒"的名称是他所独有的。因此,主使用他们作
使徒的属下,等级仅次于使徒。先知有人认为这是指那些具有预测未来之事恩赐的人。但是我认为,本文既是讲论教义,保罗是指突出的预言解经家(参林前十四章注释)。他们借着独特的启示恩赐,把旧约的预言应用于当时代的教训上。然后只要是联于教训,我并不否定他们有预测的恩赐。 牧师和教师由于这两种名称之间没有点断,有人认为牧师和教师是指同一个职位。克利撒顿和奥古斯丁采取这种见解。我部分同意他们的看法,即保罗同时提述牧师和教师,好似他们是属于同一个职分,我也不否认,在某种限度内,所有的牧师都能被称为是教师。但是这些雷同之处并不影响我的观点,即牧师和教师是两种不同的职分。每个牧师都有教导的责任;但是解释圣经是一种特殊的恩赐,以维护教义的纯正;而一个教师(学者)则并不一定是适于讲道的职司的。在我看来,牧师的责任是牧养某一群信徒。我不反对他们同时被称为教师,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另一等级的教师。他们的职司是监督牧师的教育,并教导整个教会。有时候,一个牧师也可能同时是一个教师,但是这两种职司是不同的。同时应当注意,保罗在此所列述的职分,只有末两种是永久性的。因为,神只是一时将使徒,传道师和先知赐给教会;而且当教会
腐化时,祂才在教会的规范之外,兴起传道师,以恢复纯正教义在教会中的地位。但是,若没有牧师和教师,则就没有教会的体制了。天主教有理由申诉,他们所自诩的首位,在此受到攻击和侮辱。本段经文的主题是"合一"。保罗不但汇集合一的各种理由,也引用培养合一的象征。然后他论到教会的体制。假使他知道在教会的体制中有一个首位,他岂会不说明,在众肢体之上有一位首牧(教皇)带领我们合而为一吗?无可讳言的,除非我们批评保罗太大意地忽略了一个极合宜而有力的论点,我们就必须承认,在基督的计划中,并没有这种首牧的位置。事实上,保罗明显地**这种虚构的首位,他只承认基督高超的地位,而把这使徒和牧师等人都归属于基督之下,为同工和同道,没有一处经文比此更强烈地**人(教皇)所建立的专横的阶级制度。根据保罗的教训,西勃吕简明地解释教会中合法的君位。他说,教会中只有一个主教的职位,借此众信徒联合为一。这个主教的职位单是属于基督。祂把这行政之职的部分托付给个别的信徒,但是他们必须联合来履行此职,免得某一个人将自己高举于众人之上。 为要成全(更新)圣徒我随从以拉司马的翻译,并不是因为我接受他的见解,而是要
让读者有机会把他的翻译和拉丁文译本,及我的翻译比较一下。拉丁译本译作"成全"。保罗所用的希腊字直义是指对称和均衡之物的适应,正如人身的各部肢体均匀相称。因此,这个字可被用作"成全"或"完全"。但是,因为保罗在此是要表达一种合理和规律的设置,我赞成把它译作"组织"。因为,严格而言,当正常和合法的政权取代混乱的局面时,政府就被认为"组成"了。各尽其职神若愿意,祂可以自己执行此工。但是祂决定把这工作托付给人。这句话的目的,是要回答意料中的异议:"教会岂不能不借着人的工作而正常循规地被组成吗?"保罗教训说,神已定旨,要人来行使这职务。建立基督的身体,和"为要成全圣徒"的意义相同。信徒的完全和成熟,是在乎联于基督的身体。保罗称建立基督的身体,是由证道而成就的。由此我们看出他对证道事工的重视。有什么事情比建立一个健全的、基督的真教会更为美好呢?保罗宣称,这种可称赞而神圣的工作,乃是借着"道"的宣扬而成就的。显而易见的,人若忽略这项工作,而仍
希望能在基督里生长,乃是一种妄想。有些迷信的人,自称得到圣灵秘密的启示;另有一些自大的人,以为不需要教会共同的证道,而只要个人读经就够了。教会的建立既完全是靠基督,那么建立的方法也必然应当由祂来决定的。保罗清楚说明。根据基督的命令,若要确实地联合起来,并生长成熟,我们必须要愿意受教于证道,这项原则统括一切信徒,不论他们地位的高低。教会是全体信徒之母,借着证道,在主里生养并管教君王和平民。凡忽略和藐视这项规则的人,妄想自己比基督还要聪敏。骄傲的人有祸了! 我们并不否认,神可以不借着人力,按祂自己的大能,造成我们。但这里是讨论神的旨意和基督的规定,而不是讨论神的能力有多强。利用人的工作来完成他们的救恩,神颁施与人极大的荣誉。推进合一最佳的办法,乃是集合在公信的证道上,如同追随首领的旗帜下。 13.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直等到我们众人(13)保罗现在更进一步的推介证道之工。前面他曾说过,借着人的事工,神治理并订定教会的规则,使她在各方面都得以成熟。他说明这是自始至终的原则,免得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二天间的情形。换句话说,证道的
事工并不是暂时性的,好似预科学校,而在世上是恒久性的。有些热心的人梦想,当我们被领到基督面前以后,就不再需要证道之工。骄傲的人轻视证道为幼稚的初步进阶。但是保罗却强调,我们必须坚忍于此道,直到一切的缺陷被补足为止。就是说,我们应当在基督的带领下,继续进步,直到离世之时为止,不以教会的门徒为耻,因为基督已将传道之工托付与教会。同归于一信仰的合一岂不应当从头就存在吗?神的儿女虽然确实具有合一的信仰,但是并不完全,所以也没有团结一致。由于我们本性的软弱,我们若能日日彼此接近,并一同追求基督,这已经算是进展了。"同归"是指我们所追求的合一。但是因为无知和不信的遗痕,这个目的在离世之前,却无法达到。认识神的儿子,是解释上面一句话。使徒在此要说明,信的性质,及信心之有无,是要看我们是否认识基督而定。信心应当全神注目于基督,唯独依赖祂,安心于祂,并以祂为终极;若超越此限度,就不再是信心,而成为妄谬了。我们应当记得,真信的目标和兴趣,全部都贯注基督身上。 得以长大成人这句话和前面的一句是"并置句"。保罗好像是在说:"什么是基督徒求生长的最高目标呢
?并且为何这是最高的目标。"只有在基督里才能长大成人。愚拙的人,不在基督里探寻成人之道。我们必须持守一个原则:凡在基督以外之事,都是有害并具破坏性的。凡在基督以内的人,他在各方面都已长大成人。长成的身量,是指成熟的时期。保罗不是提到年龄的增加,因为灵性的成长与年龄无关。年龄的增长只会使人衰弱,而灵命的精力却是继续增长的。 14.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14)上面说到,我们一生是朝着生长成熟之道进行,现在他告诉我们说,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像孩童一般。由此,他在孩童与成年期间,另外竖立一段时期。"孩童"好似那些尚未朝着主踏上一步的人,他们踌躇不决应走的路,一时忽向东,一时忽向西,始终犹豫动摇。"成熟"的信徒则已经彻底的建立于基督的信仰上,虽然尚未完全,却有智慧和活力来选择那最好的道路,而且不停的继续向着此一方向前进。故此信仰的生命如同在青春时期,不断地渴望抵达目标。我们虽然无法在这一生中成为完全成熟的人,但不应把这句话推到极端,好似我们只能停
留在童年时期中。当我们在基督里出生以后,我们应当要成长,免得在灵性的了解上,如同孩童一般。由此看出,在教皇制度下,牧师致力于使平信徒停留在婴孩时期中,到底是哪一种基督教?!摇动,飘来飘去这是描写那些没有坚定靠托主的道的人。他们如同一叶小舟,受着海浪的侵袭,既无目标,又无定向地随波逐流;又像草禾或其它轻飘之物,被风吹来吹去,常常转变方向。凡不以神永远的真理为基础的人,就必会如此飘流无定。这是凡依靠人而不依靠神的人应得的惩罚。相反地,保罗宣称,凡凭借神的道的信徒,必能抵挡魔鬼一切的袭击,而不致动摇。异教之风他用隐喻,称一切出自人,并吸引我们离开福音的教训为"风"。神赐给我们祂的真道,我们若在真道上扎根,就能坚固不移。反之,人却会用虚构的教训,来引我们走入迷途。 人的诡计保罗要我们知道,总会有冒骗者来威胁及攻击我们的信心。但是我们若拥有神的真理,他们的诡计必会失败。这两方面我们都应当注意。许多人因异端兴起而惊恐。但是魔鬼决不止休地要用它的谎言来涂抹基督纯正的教训,而神则要利用这些挣扎来试炼我们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付异端最妥善而迅速的办法,乃是拿出在基督和祂的使徒那里
所学到的教训。这给我们一种极大的安慰。由此可以看出教皇制度的可憎。他们从神的话中,移除一切确信之道,而且否定一切信仰的基础,单以人的权柄为依据。他们教训说,信徒若因在信仰有疑问而去查阅圣经,是徒然无益的;他们应当要服从教会的训命。但是凡已经接受律法和先知并福音的人,让我们不要怀疑,我们必会领受那所应许的果子;一切人的欺骗,决不能损害我们。事实上,他们会攻击我们,但是不会得胜。我承认,我们必须在教会内寻求纯正的教义,因为神已把真理交付给她;但天主教却把持着教会的名而埋葬了教义,这证明,他们所持有的,只是一个鬼魔的聚会所。欺骗欺骗的原意是指赌玩骰子者。这些人利用各种欺诈的手法,和骗人的技巧,赢取钱财。法术表示,魔鬼的徒众善于应用诈骗之术,并且随时伺机诱陷我们。这一切都应当使我们儆醒提防,不要忽略神的道的益处,免得堕入敌人的陷阱,并忍受怠堕所致的严重惩罚。 15.唯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唯说诚实话(15)他已经教训过,我们不应像孩童一般,缺乏理智和判断力。现在他要我们在真理上长进。如前所说,我们虽然尚未成年,但已经是青年,神的真理应当坚藏于我们心中,以致魔鬼一切的计谋
和攻击,都不能摇动我们。然而由于我们尚未进入完善的地步,所以必须继续长进,至死不渝。这种进展目的,是要叫基督作我们唯一的元首,并且唯有在祂里面,我们才能昂首,成为坚强。所有的人(没有例外)都必须按着本位,联于身体上。如此看来,教宗制度岂不是一个畸形的驼背,毁坏了教会的完整的对称吗?这种体制将一个人高举于众人之上,作为首领。但天主教却否认此点,而伪称教皇只是一位首牧。但是他们不能用此作遁词。教皇崇拜与保罗在这里所介绍的制度,完全相背。一言以蔽之,唯有高举基督,抑平众人,教会才能踏上正轨。无论我们的地位有何增高,必须要调节均衡,各人在本位上服事那应受崇敬的元首基督。 用爱心保罗叫我们用爱心来注意真理,因为他不欲人人单顾自己,倒应共同追求真理,注意彼此的团契,致能在和平中求进步。根据保罗的教训,和平共处在此的意义是,人不应忽视真理,或不顾真理,而依照他们自己的意思作调配安排。但天主教却把神的道搁置一旁,而勉强我们听从他们的决议。 16.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全身都靠祂联络(16)我们的地位若有增高,就应当会更
加高举基督的荣耀。理由非常明显,因为我们一切所得的,都是出于基督所赐。祂保守我们不遭损害,因此在祂以外,就没有平安。正如一棵树从根中吸取汁液,我们所有的精力,也全都源出于基督。这里应当注意三件事。第一,各部肢体的生命或精力,都是来自元首,故此肢体只是助手。第二,元气既是分布到肢体各部,彼此必须保持交通。第三,若非有彼此相爱之心,身体就不会呈现健康之象。所以他说,元首借着肢体,好似导管,把需要的营养,供给身体。只要联络继续维持,身体就会活泼而有生气。再者,百节都各按各职。最后,他表明,教会是在爱中建立自己的。这是说,除非全身发育得均匀,单是某一部分肢体个别的增长,对身体是并无裨益的。一个信徒,若只希望他个人灵性的增长,乃是错误的。若是一条腿或一只手,单独发育得突出的粗长,或是把这一张嘴巴拉阔,对它本身有何益处呢?只是臃肿有害。因此,我们若自认为基督的门徒,就不要单顾自己,而应当在各人的岗位上,顾念别人。这是要靠爱来成就的。没有爱的统治,教会就无法建立起来,而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17.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的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所以我说(17)在论到基督为祂教
会之建立而规定的制度后,保罗现在告诉他们,他的教训,在基督徒的生活上,应当产生何种果效。或者说,他开始详细解释随此教义而来的训诲的性质。首先,他从反面着手,提到非信徒的虚妄。凡已受教于基督,并被救恩之教义启迪的人,若仍旧追随虚妄,与那些从未受到真光的照明,而在黑暗中的非信徒无异,岂不将是荒谬至极?因此,他切实地叫他们应当在生活上表明,他们并非徒然的作为基督的门徒。为要表达这事的严重性,他用主的名劝勉他们。他们若蔑视这项教训,终将在神的面前交帐。像外邦人行事外邦人是指那些尚未归信基督的人。同时他告诉以弗所的信徒悔改的必要;因为按照本性,他们如同迷途和被定罪的人。他好像是在说:"外邦人可怜并恶劣的景况,能激励你们改变意念。"他要辨别信徒与非信徒,并且指出差异的原因。他指责外邦人的意念虚妄,这包括一切未被基督之灵重生的人。 他称他们存虚妄的意念。"意念"在人的结构中占据首位,它是理性的所在地,统治人的意志,并且约束罪恶的情欲。但保罗却称说,人的意志只是虚妄的。而且他称世人的了解力为无知。这字的原意虽是"了解",但因为是单数,我
认为应当把它解作了解的能力。外邦人不但盲目不见,而且在宗教之事上茫茫然无所知。 18.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理性的昏暗(18)他们因盲目而理性昏暗。世人往往吹嘘以拥有自由意志为傲;但这意志只能招致羞辱。经验似乎与这种见解相反。世人并不盲目到完全看不见的程度,也没有虚妄到完全失去判断的能力。我的答覆是:论到神的国及一切有关灵命之事,人的理性之光与黑暗相差无几,因为当它尚未照亮路途以前,就已经熄灭了。理性的眼力并不强于盲目的人,因为当它尚未能收获之前,就已经失落了。人的头脑中,虽存有很多正确的原理和格言,但是如同火花,在还未被应用以前,就已经被人堕落的本性窒息了。举例而言,人人都知道有一位神,而且应当敬拜祂;但是因为我们心地的邪恶和无知,我们立刻从这模糊的知识,滑落到偶像崇拜,来代替真神。甚至在真神崇拜上,特别是在遵守十诫的前半部上,我们也会走入歧途。关于第二点异议,在外表行动上,我们的判断力的确合乎神的规律。但是我们却忘了内心中,万恶之源的情欲。再者,保罗不仅是论到那与生俱来的盲目之心,而也论到更严重的盲瞎,为此神惩罚以前的过犯(原罪)。最后,
人的理性和悟解力,使他们在神面前,无可推委;但是,他们若按着本性生活,就只能徘徊并绊跌,无法达到目的。故此,凡出自虚妄之心和无知之念的迷信,在神的眼前,不值一文。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神的生命",在此有两种可能的解释,或是指在神的眼中认为的生命(如"神的荣耀",约十二43);或是指神借重生之灵赐予选民的生命。但不管你采取哪一种解释,意义仍是相同无异的。人的日常生命只是真生命的一种空洞影像,这不但是因为它很快就会消逝,并且甚至是在世之时,人若不归向神,他的灵魂乃是死的。我们知道,在世界上有三级生命。第一级是动物的生命,包含动力和官觉,这是人和其它动物所共有的。第二级是人的生命,这是亚当的后裔所同有的。第三级是超然的生命,这生命唯有信徒才获得的。因为这三级生命都是出自神,所以都能被称为是神所赐的生命。 论到第一级的生命,保罗在使徒行传十七28的证道中说:"我们的生命、动作和生活,都在乎祂。"又诗篇一O四30:"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关于第二级的生命,见约伯记十12:"你将
生命和慈爱赐给我,你也眷顾保全我的心灵。"然而信徒的新生命,在此被称为是神的生命,因为当神的灵统治我们的时候,祂才真正居住在我们心中,并且我们也享有祂的生命。保罗宣称,凡没有在基督里新造的人,都缺乏这生命。故此,我们若在肉体内靠本性生活,我们的情况是何等的悲惨!由此我们可以估量那些所谓伦理上的美德。在神的生命以外的生命,能产生何种行为呢?当我们能开始行善之前,我们必须先要被基督的恩典更新,这样才能开始一个真正活泼的生命。我们应当注意保罗加上都因无知的理由。因为,正如认识神乃是真生命的存在,相反的,不认识神即是灵命的死亡。保罗指出,人心的盲瞎,乃是无知的根源,免得有人误认,无知只是一种偶发的缺陷;即是说,无知乃是出于人的本性。因此,人心的盲瞎,乃是原罪的惩罚。亚当因背叛神而失去了神的真光,剩下来只有恐怖的黑暗。 19.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良心既然丧尽(19)除了本性之罪以外,保罗现在论到一切邪恶的至极,即发自个人内心的恶行。心地既成刚愎,良心又乏悔痛之意,他们就尽情行恶。我们的本性败坏,易于行恶。事实上,我们喜于行恶。凡没有基督之灵的人,宽于待已,纵
情奔放,罪上加罪,直到神的忿怒降在他们身上。主戮刺他们的良心,但不得其果,反而使他们刚顽,不听忠告。他们的固执,应得神的弃绝。他们心地的麻木,表明被神的弃绝。他们得罪神,却不怕祂的审判,仍是我行我素,毫无忧虑地过着取悦自己的生活。他们不顾廉耻和荣誉。良心因罪而受到的折磨,加上对神的审判恐惧,好比地狱之门;但是罪人的安全感和怠惰,却是危险的旋涡。如所罗门所言:"恶人来,藐视随之而来"(箴十八3)。因此,保罗正确地展陈神仇恨的可畏之实例:即凡被神遗弃的人,良心即已昏昧,失去对神的审判一切的恐惧,感觉麻木,就如禽兽一般,猛力的冲向各种罪恶之行为。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因为神用无限的良善,抑制许多被弃绝的罪人,免得世界卷入无可挽救的混乱。结果在这些人的身上,并不能看到情欲彻底的暴露,和无限的放纵。然而一部分人的放纵不羁,已足够作为警鉴,免得我们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私欲在这里我想是指肉体因无圣灵的控制,而任性的放纵和浪漫。污秽是指各种大罪。最后,他加上贪婪;这字的原文往往是指贪心。有些解经家认为,本文也有此意;但是我却认为不太适当。败坏和邪恶的情欲是无厌的,因此保罗连之以贪婪,
也就是节制的相对面。 20.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21.如果你们听过祂的道,领了祂的教,学了祂的真理。然后,他指出相对的,基督徒的生活,表明信徒不易参与外邦人的污秽行为。外邦人由于在黑暗中度日,他们不辨善恶。但凡被神的真理光照了的人,应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些以官感的虚妄为生活准则的人,会卷入恶情的私欲中,并不足奇;但基督的教义却训导我们,要抛弃本性的喜好。凡在生活上与非信徒并无相异的人,还未学了基督,因为认识基督和克制肉体,是不能分开的。为要更加引起他们的注意和热诚,他不但说他们已经听到基督,而更强调说,你们领了祂的教(21);他们并不只是略略听到这教义,而且已领受到清楚的提陈和解释。 真理这里他指斥那些只知福音的皮毛,而不知新生命的人。他们自以为非常聪敏。但是保罗却说,这种见解是虚假而错谬的。他提出对基督的两重认识:一种真实,另一种假冒。事实上并没有两种,但是许多人自己欺骗自己,以为他们认识基督,而实际上却只有得到俗世的知识。正如他在哥林多后书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五17)。所以他否定凡不克制肉体情欲的人,会真正认识基督。
22.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脱去(22)他肯定基督徒必须悔改,并且具有新的生命,即舍弃自我,及得到圣灵的重生。论到第一点,他训令我们要搁置或脱除旧人。保罗时常应用衣服作意喻(罗十三14等)。旧人是指我们从母腹中带来的本性(参罗马书第六章的注释)。从亚当和基督身上,他描述两种性情。我们先从亚当出生,带着传袭而来的败坏的性情,称为旧人;我们再从基督重生,具有罪性改良后的性情,称为新人。一言以蔽之,人或欲脱除旧人,必须放弃他原有的本性。 为要证明这种劝勉并非是多余的;他提醒以弗所信徒他们以往的生活,当基督尚未向他们显明以前,他们曾受制于旧人;因此,若要抛弃旧人,他们必须放弃以前的生活方式。 朽坏的旧人的性情可从果实上探得,败坏的情欲引诱人们走上毁灭之道。“朽坏”一词与“老年”的意义相联,因老年与朽坏为伍。应当注意,情欲不但是指人人都能看出的恶欲,也包括那些有时为人所赞许的抱负、狡猾,以及一切出于自私或猜疑的心意。 23.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更新(23)虔诚圣洁生活规律的第二部分,即是应当依基督之灵生活,而不要依我们自己的灵生
活。但是什么是你们的心志呢?我认为保罗的意思是:"你们不但在显而易见的私欲上,应当更新,而同时在人们认为最高贵和卓越的理智上,也应如此。"这里暗示,一种是我们自己的理性,另一种是神圣属天之灵。祂赐给我们一种新的理性。那看来似乎善良并值得赞扬的理性,保罗却训告我们必须改正。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本性中有多少善良了! 24.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并且穿上新人(24)我们可以解释如下:"穿上新人,或者说,在内心或心灵上被更新,而且要完全被更新;先从理性开始,虽然理性似乎是最少被罪所侵犯的部分。"创造可以指神第一次造人,也可以指借基督之恩而成就的改造。两种解释都能适用。亚当起初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如同一面镜子,他反映神的公义。但是那原来的形象因罪而被涂抹,所以必须在基督里被重建。信徒的重生,乃是神的形象在他们身上的重建(参林后三18注释)。然而,神的恩典,在第二次的创造上,要比第一次的创造,更为丰富有力。但是圣经只欲指出,我们美德的至极,乃是要与神相似。亚当失去了他当初领受的形象,因此这形象必须在基督里重新赐给
我们。所以保罗教训说,重生的目的,是要从迷途中领回我们,以达成当初我们受造的理由。仁义和圣洁"仁义"若在大体上言是指正直,则"圣洁"应是较高一筹,它是指我们供献给神的纯洁。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圣洁是论到律法的第一部分,而仁义则是论到十诫的第二部分,如撒迦利亚所言:"叫我们终身在祂面前……用圣洁公义事奉祂"(路一74-75)。柏拉图也正确地教导称:圣洁是关乎对神的崇拜,而另一部分——仁义——则是论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理在此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仁义和圣洁。保罗警戒说,我们无论对神或待人,都应存诚恳之心,因为虚伪不能骗瞒真神。 25.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25)有如溪流出自泉源,一切虔诚的劝勉也出自这项教义,即新造之人的仁义。倘若缺少这项原则,那么虽汇集一切有关生活的戒条,将也无多大用处。哲学家有另一方式;但是,论到虔诚的生活而言,这是唯一的途径。故此,保罗在论到教义的原则之后,按着一一提陈日常行为的实例。首先,他把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建基于福音的真理上。然后他用原则
来辩证实例,即信徒应当彼此以"诚"相待,谎言在此处包括各种诈欺,骗瞒或狡猾;实话是指简纯朴实。他要求他们,彼此在万事上诚实无伪,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肢体若彼此不能配合,岂非畸异,更毋论会彼此欺哄了。 26.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生气(26)保罗是否在想到诗篇第四篇第四节,我们不得而知。诗篇的希腊文译本翻译作"生气",但是有人建议译为"战兢"。希伯来原文可以指因怒气或恐惧而引起的激动。"战兢"合乎诗篇中经文的原意:不要像狂暴的人,到处乱撞无忌,却要防备愚勇而谨慎行事。在创世记四十五24中,这字译作"相争"。保罗叫他们不要意气用事,以克制任何剧烈的纷争。在我看来,保罗只因这个原因而引用这节诗篇。发怒含有三种过错,使我们从而得罪神。第一是当我们因细故——甚至无缘无故——发怒,或因个人的损害或私故而发怒。第二是当我们发怒过度,超乎情理。第三是当我们不对自己或罪恶发怒,却对弟兄发怒。因此,保罗非常恰当地引用诗篇所说的:"生气却不要犯罪。"以指出怒气应有的限度。
如果我们怒气的对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假使我们对自己的过错发怒,那么就能生气而不犯罪了。对别人而言,我们应当对他们的过错生怒,而不应对他们个人发怒;也不该因别人对我们的私过而发怒。但是,若是对神的荣耀有损之事,则我们当燃起愤怒之心。最后,我们应该使怒气消散,免得让激烈的情感冲动,掺杂其内。不可含怒到日落但是由于人的心倾向邪恶,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发泄不正当的怒气,故此保罗提到第二种补救的办法,就是至少应当速速捺住怒火,免得怒气因持久而硬化。第一种补救之法是"生气却不要犯罪",但是因为人本性的软弱,极其不易作到;所以第二种办法是,不要把怒气存在脑中,反覆思想,免得越想越气。因此他劝勉说:"不可含怒到日落。"假使不幸而发怒,就应当尽量在日落之前,平息我们的怒气。 27.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27)保罗警戒我们,应当小心,免得思想受到魔鬼的控制,如同一座被敌人所占据的碉堡,受他的驱使。我们天天都能感到,持久的愤怒往往无药可救,至少是非常难救。追其原因,是由于我们不去抵挡魔鬼,反而屈从它的心计。故此我们应当从速逐出怒气,免得憎恨的毒素充
满心胸。 28.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偷窃的人(28)这句话不单是指法律所制裁的偷盗,也是指那些不为一般人指责的偷窃,包括一切侵占别人财产的举动。但是,保罗非但叫我们不要横行侵占他人的产物,也要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弟兄。凡在以往偷窃的人,不但应当靠合法的合理的工作,供养自己的生活,也应该分赐给别人。首先,他定下一个规则,即我们不能用损人利己的方法来供养自己的需要,而应靠诚实作工来维持生活。然后,爱心叫我们更进一步:没有人应当单顾自己的事,而忽略别人;人人都应当设法帮助别人的需要。保罗在这里是否要求人人都靠双手工作呢?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狭窄。若仔细考虑这句话,保罗的意思很简明。他禁止任何人偷窃;但有许多人会说,他们是被生活所迫。他排却这种借口,叫他们应以双手作工。无论境遇是如何的困难或不幸,都不能作为损人利己之行动的借口,或据此而拒绝帮助弟兄。他进一步解释,他们应当找觅正当的工作。世上有许多职业无助于人的廉洁,保罗推荐那些有益于邻舍的工作。这项忠告并不奇特,因为那些只会引人堕落的逸乐性的职业,甚至外邦人也指为不对,那么一位基督的使徒,岂会认
作是神所认可,合法的职业吗? 29.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污秽的言语(29)首先,他叫信徒放弃一切污秽的言语,包括一切引起邪欲之念的**言辞。但是单只除去恶心仍是不够,所以他训示他们,应当说有益的话。如他在歌罗西书四6所说:"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此处他说,说造就人的话,即是说有益的话。按照希伯来文的习用,这句话无疑可以译作"有益的造就"。但是我考虑到保罗对"造就"一词经节的用法,故认为另一种译法比较恰当。我把这句话解作信徒受造就的进展,因为造就即是前进。他加添说,叫听见的人得益处。"益处"在这里是指安慰、劝勉,并一切有助于救恩的言语。 30.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祂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不要叫圣灵担忧(30)圣灵既然住在我们心里,我们身心各部就都应当奉献给祂。但我们若让不洁的思想包围,就好似把圣灵从我们心中逐出去。他用人所熟悉的情感——喜乐和忧愁——来表达圣灵的感觉。他说:"尽力使圣灵欢欣地居住在你们心
中,如同居住在一栋愉快可爱的房屋内;不要使祂忧伤。"有人作另一种解释。他们认为,我们若因污秽的言语或行动,得罪那受圣灵所引导的,虔诚的弟兄,就是使圣灵忧伤了。因为,虔诚的耳朵,不但不喜爱听闻与虔诚相反的言辞,而且也因听到这种言辞而深感忧伤。但是从下面一句话所表达的,保罗并非是指此而言。你们受了祂的印记因为神的灵在我们身上盖上了印记,我们若不随从圣灵的引领,就会使祂烦恼,并且因不纯洁的情欲,而**自己。我们若在万事上服从圣灵,单只思想并讲说纯正和圣洁之事,祂就觉到喜悦并愉快。另一方面,我们若在思想和言语上,和信徒的身份不称,圣灵就要担忧。这件事的严重性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我们若使圣灵忧虑刺心,以致逼祂离开我们,岂非罪大恶极吗?以赛亚书六十三10用同样的语气,说以色列民使主的灵担忧,好比如我们通常说,刺激某人的心思。因为神的灵如同一颗印记,盖在我们心中,保证我们已经被祂接纳,有别于那些被祂遗弃的人。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即直到神引领我们获得所应许的产业。通常称之为"得赎的日子",因为那时我们终久将从一切苦难中,得到释放。我在罗马书八23及哥林多前书一30中,已经
解释明白,虽然"印记"在此处也可以解作神用祂的灵印盖在我们身上,借此印记来识别祂的儿女。 31.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一切苦毒等等(31)他重覆禁止忿怒,但在此他把它连于人在恼怒时往往所发生的嚷闹、毁谤等情形。他劝勉他们,要除去恶毒的心思,以致能纠正上述的过错。恶毒是指不合情理的,败坏的心思意念。 32.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并要以恩慈相待(32)苦毒的对照是仁爱,即是在面容、言语和态度上的仁慈。但是除非怜悯之心蓬勃,否则仁爱的美德就不会发扬。所以保罗要我们心存怜悯。这不但会叫我们同情弟兄的逆境,好似亲身所遭遇的,而且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如同地位的对调。仁爱的反面是残酷,即是当人坚硬如铁,野蛮无情,对他人的苦难置之不理时的表情。彼此饶恕有人把它解作仁慈。字的本意可以作此解释,但是上文的关联使我认为,保罗是在劝勉我们彼此饶恕。人有时的确存着仁慈之心,但是当他们受到冤屈时却不易饶恕别人。为要叫那些在各方面存仁慈之心的人,不要因别人的忘恩负义而失却仁慈,保罗劝勉他们
要表现彼此饶恕的心。他引用神的楷模来强调此点。神在基督里已经饶恕了我们,远超过凡人对弟兄的饶恕(参歌罗西书三5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