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经文记载了一件特殊的事件——四王与五王交战。通过这件事,使我们看到了信心伟人亚伯兰超常的爱及处事的原则。这首先表现在亚伯兰勇敢地救他的侄儿罗得,而罗得总是有负于亚伯兰的。其次表现在与所多玛王的关系处理中。亚伯兰班师回朝时,首先迎接他的是携带许多礼物献给他的所多玛王,但亚伯兰连一根线一根鞋带都没有接受。后来当祭司麦基洗德王迎接他时,亚伯兰俯伏在他面前,"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来,给麦基洗德。"(14:20)
四王与五王交战也是圣经中首次记载的"国际性"的小战争。耐人寻味的是:人类起源于中东(2:8),战争肇始于中东(14:1-24),最后的战争也将终止于中东(参启18:14-24)。
1.旧约圣经中所称的"王"的三种含意
圣经学者认为,旧约圣经中的"王"一般包括三种类型——
①国家的王
例如暗拉非与基大老玛(14:1),他们虽然开始时只首辅一个城市,但以后便发展为一个国。暗拉非成了示拿的王,基大老玛成为波斯王。
②藩王或部落的遒长
例如亚略与提达和基拉耳王(20:1-2),他们拥有一方领土,相聚几个族拥戴为王。这是部落的王,相当于现今的自治区、直辖市。
③各城市的首长
例如被四王攻打的五王,各占据几个小城称王(14:2、8)。
2.四王与五王大会战(14:1-12)
①四王联盟(1)
四王是联盟的,发起人为以拦王基大老玛(5)。四王来自东方的米所波大米下游,他们来自同一地区,且同为闪族的后裔(10:22;参10:11-12)。四王结盟的目的是为了扩张领土,巩固霸权。原来五王是被基大老玛所奴役的,圣经清楚地记载"他们已经事奉基大老玛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4)
②四王名意
A.示拿王暗拉非:"权力者"之意。"示拿":"西河及狮吼地"之意,它处在米所波大米南方波斯湾口大河西岸,以后改名为"巴比伦"。暗拉非曾为盟主,享誉很高。相传暗拉非就是法学泰斗汉木拉比。据说,韩文圣经将本节经文中的暗拉非之名译为汉木拉比。
B.以拉撒王亚略:"如狮"之意。"以拉撒":"橡树"及"神是惩罚者"之意,在巴比伦东境。1886年考古学家在巴比伦遗址发掘的经烧铸的古砖墙上发现有此王之名。
C.以拦王基大老玛:"收积禾捆"之意。"以拦":"永久"及"被隐藏青年"之意。此地在波斯湾口大河东岸。五王对他很敬畏,专门服侍他。
D.戈印王提达:"首领"及"畏惧"之意。"戈印":"多民族"及"异教"之意。此地在巴比伦东北方,有称"吉甲的戈印王"(书12:23)。
③五王会合(2-3)
这五王都属迦南民族,他们所辖管的五城都在迦南境内死海区域(参10:19-20)。这五城中有四城在这次战争后没几年就被天火烧毁了(参19:24-25、29;犹7)。唯比拉城(琐珥)因罗得逃命时跑累了,向天使哀求在此城休息一会,才幸被存留(19:20-22)。
④大战原因(4-5)
这是一场为争取自由权力而暴发的战争。五王受基大老玛的奴役达十二年之久,到第十三年就联合起来**基大老玛的政权,取得近一年的自主权。可好景不长,基大老玛不甘心失去自己的霸权,勾结其他三王**了五王的反叛。
⑤战争的概况与结果(5下-12)
四王攻打五王的路线是沿着阿拉伯沙漠由北边向西北进军,作战地点在西订谷,即盐海(又名亚拉巴海)。盐海意为"焚烧"、"不毛之地"(参申3:17;4:49),海水含盐成分高达四分之一,生物不能存活,故又称"死海"。五王选择西订谷与四王交战,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一是此地无任何遮蔽物,敌军可暴露无遗;二是战线长,四王从遥远的米所波大米打过来已是强弩之末。五王自恃天时地利的优势可以稳操胜券,然而他们忽略了四王的骁勇善战与高昂的士气。四王沿途征服了六个小部落,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一举打败了五王,并掳掠了所多玛和蛾摩拉的一切财物与粮食。当时正住在所多玛的罗得一家及其牲畜、财物同遭此殃(14:11-12)。
3.亚伯兰勇敢救罗得(14:13-16)
当亚伯兰得悉罗得被掳掠的消息后,不记前仇,不顾身家性命,率领三百一十八个精兵前往营救。神记念亚伯兰的爱心,使他大获全胜,救回罗得和他全家,夺回全部财产。这件事体现了亚伯兰的四大美德。
①勇敢的心
亚伯兰与四王力量悬殊,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出奇制胜地击败强敌。亚伯兰靠着神的同在,存勇敢的心"得大赏赐"(来10:35)。
②宽宏的心
亚伯兰对有负于他的罗得身陷虎口时不咎既往,拼死相救。宽宏的心不仅是先祖的榜样,更是基督身体力行的见证,面对那些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百般凌辱他的人,主基督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③智慧的心
亚伯兰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贵在"智取"。他的智慧表现在两个方面:
A.挑选三百一十八个精兵
兵不在于众,而在于精,人多目标大,不利于隐蔽;
B.兵分两路夜袭敌营"夜间"是人最易丧失警惕的时候,但对属神的人来讲却是须格外警醒的时候(参太25:1-13;罗13:11-14)。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1:7),神要藉着教会向万民显现他百般的智慧,没有智慧的教会是不兴旺的教会,不荣耀神的教会。基督徒不仅处世要有智慧,争战也要有智慧。基督徒的人生是争战的人生,因为基督徒的人生始终面临着三大仇敌——罪恶的世界、属灵气的恶魔、亚当遗留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犯罪天性。但如果没有智慧,不仅不能"攻克己身",还会"苦待己身"——什么不吃,什么不穿,什么不用,什么不看等等自我折磨,自我虐待的事就会层出不穷。
④和睦的见证
"幔利和以实各并亚乃都是弟兄,曾与亚伯兰联盟。"(13下)
亚伯兰营救罗得时,除了三百一十八个精兵外,还有三位邻居随之出战。由此可见亚伯兰的人际关系很好,如果没有平时的睦邻关系,危难时这三弟兄是不会拔刀相助的。
4.亚伯兰和二王(14:17-24)
当亚伯兰杀败诸王凯旋而归时,迎接他的是两位截然不同的王,这意味着一场更难取胜的"战役"开始了。
①麦基洗德王的祝福
麦基洗德王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来7:1);他是"仁义王"(来7:2);他是基督的预表——"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来7:3)。基督是按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为大祭司的(来5:10;7:1-3、6、10、11、17)。亚伯兰班师返朝之时,"麦基洗德带着饼和酒出来迎接"(14:18),为亚伯兰摆设"庆功宴",并以祭司的身份为之祝福。从麦基洗德的祝福中可以看出,亚伯兰以弱胜强的主因是有神的同在,"神把敌人交在你手里"(14:20)。因此,当称颂的是伟大奇妙的神。亚伯兰领受了麦基洗德的祝福后,甘心乐意地将战利品的"十分之一"献给他(14:20),以示把荣耀、战功归于神,而非自己。这是亚伯兰又一次的得胜——胜过名誉。
②所多玛王的"施舍"
当亚伯兰夺回被四王掳掠的一切人口和财物(包括所多玛王、蛾摩拉王和罗得的),胜利归来之时,所多玛王——这位四王手下的逃亡者(14:10),以施主的口吻对亚伯兰说:"财物你自己拿去吧!"(14:21下)这表面的慷慨大方其实掩饰了他内心的不安,他唯恐亚伯兰会把更宝贵的人口占为己有(14:21中)。但视人格与尊严高于财富的亚伯兰拒不接受他的一线一带,并尖锐地指出所多玛王赠物的意图是为了炫耀自己(14:23下)。"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箴22:1)这是亚伯兰再一次的得胜——胜过金钱。
5.灵训
①罗得被掳说明了什么
毫无疑问,罗得的被掳是神管教罗得发出的信号——藉着肉身的被掳预示灵性被掳的危机。因为罗得迷恋世界,从道德上与世人同化进而陷入信仰上与世人同化。但罗得对神的警告无动于衷,经历过神藉亚伯兰对他的拯救后,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正坐"所多玛城门口(19:1),结果遭受了更深的灾难。
罗得的被掳对基督徒是个很好的警戒:只顾帐棚不顾祭坛的生活将失去神的保守,是不会有真平安的。
②亚伯兰勇敢救罗得,是凭血气还是凭神的旨意?
从本章20节经文中可以看出,亚伯兰救罗得决不是凭血气,乃是遵行神的旨意。虽然在整个拯救的过程中,看不到亚伯兰寻求神的旨意的具体行动,但从前面两章的经文中可知,亚伯兰对"下埃及"的那段经历深恶痛绝,他的生活中心从来没有离开过神(13:4、18)。因此,亚伯兰当时的行动,完全是与神同行的一个见证,否则,区区三百一十八人怎能敌得过强大的四王军队?亚伯兰不仅是个敬畏神的人,而且是个天才的军事家,这可从他率兵攻打四王的全过程中得到证实。
③亚伯兰为什么拒绝所多玛王的礼物?
从本章17-24节经文中,可以看到亚伯兰面对两位动机不同的王的"礼遇"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恭敬地接受了撒冷王麦基洗德献给他的"饼和酒"及祝福,因为"至高神的祭司"的食物和祝福是代表神的赏赐的。亚伯兰却断然拒绝所多玛王的厚礼,因为接受他的馈赠是以丧失尊严作为前提的。亚伯兰没有忘记前车之鉴——得埃及王"嗟来之食"所蒙受的屈辱与痛苦。
④多王与独神
弹丸之地,九王肆虐,王多必争,危及百姓。万王之王,独一真神,基督为王,天下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