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3.彼得前书

新约概论 by 马有藻

3.彼得前书

作者:彼得(1:1)(以彼得为作者的外证与新约其他各卷同样坚强。内证方面,批评派学者从六方面攻击彼得为原著者,但均无明确凭据:1.始信语的文题与下文相异;2.一些教父如波利甲、罗马的革利免没提及他为作者;3.缺乏是主「近身」门徒的语味;4.书内所提的逼迫在历史背景上不吻合;5.属保罗的气味太浓;6.书中高雅的希腊文与渔夫出身的彼得不相配)。

日期:64A.D.夏。

地点:罗马(5:13)。

持信人:西拉(5:12)。

目的:以长老的身分,藉着属天的盼望为主题,安慰坚固分散于小亚细亚各地受苦的信徒。

主旨:为主受苦。

特征:

(1)书内要透露耶稣生平事迹颇多,可称为一本「主耶稣回忆录」(全书超越32处有关主耶稣生平的记录)〔注24〕。

(2)全书共有34个命令,由此显出本书的文体颇似一篇从心而出的讲章〔注25〕

(3)本书也不却伟大的神学教义,如救恩论(1:3-12);教会论(2:9-10);受苦论(2:24)等,而3:18-22为圣经中最难明的一段。

(4)书内也布满旧约的引用和口吻,因此按比率算,本书在新约中为最充满旧约的一卷。

(5)本书钥字包括有「盼望」、「试验」、「苦楚」、「荣耀」、行善」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生平简介

彼得(意:小石)为希腊名,其希伯来名叫「西门」,又名矶法(希伯来文的「彼得」字),加利利省伯赛大人,打鱼为业,与雅各、约翰等都是同业伙伴,有兄弟安得烈。其生平可分为四时期:1.从出生到重生;2.从重生到舍网(蒙召)(路:5:8);3.从舍网到舍己(奉献)(太16:24);从舍己到舍命(殉道)(约21:18-22)。主对他有得救的呼召,舍网的呼召,舍命的呼召;他对主有舍弃的跟从,舍网的跟从,舍命的跟从,且跟从到底〔注26〕。

他首段生平的记载圣经甚少提及,第二段生平在福音书内充满资料,第三段在使徒行传中有不少记载,末段在教会传说中可见。

当主耶稣在世是或升天后,彼得是十二门徒的首领和发言人。五旬节教会诞生后,他成为耶路撒冷的柱石,自耶路撒冷大会后(徒15)彼得在使徒行传内失踪。从加2:11-21,知道他曾到访安提阿,又在林前9:5所记他曾与妻子周游四方,此后再没有他的踪影。他再次出现乃是在写给亚西亚五省的「彼得前后书」内,最后一次有关他生平的事迹(预言)出自约21:18-19(写于85A.D.)。

从约21:18-19之预言(历史)中,可见彼得最后为主殉道。虽圣经没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但此点教会传统之说一致公认,并引述他在暴君尼罗残迫教会时殉道而死;奥利根、特士良等说他是被钉十架死的。

B.地点的问题

据5:12记作者著书时身在「巴比伦」:有关「巴比伦」在何地,学者们有三个意见:

1.「埃及之巴比伦」说

此说认为5:12之巴比伦实指在埃及离开罗(Cairo)不远的一小镇,名「小巴比伦」。此地为一罗马军事区,人口不稀少。埃及教会传说彼得曾在那里著书,但这些传说皆无可靠的史据。

2.「波斯之巴比伦」说

甚多学者〔注27〕主张本书所指之巴比伦就是处在幼发拉底河的旧巴比伦城。他们主张之理由有六:1.基本字面意义;2.彼得鲜用象征语言;3.波斯之巴比伦为一犹太人口稠密的古城;4.五旬节日有来自巴比伦之犹太人;5.彼得晚年周游四方必定曾到访此城;6.收信人的五省地乃从东北而西南。但此说1.缺乏历史证据;2.只是传统之记;3.源自宗教改革家反天主教的释经立场;4.基督教史中全无记载在巴比伦有任何教会出现;5.约瑟夫记,自50A.D.后,巴比伦城的犹太人因天灾饥荒逼迫等,均纷纷迁离该地;6.1:1的次序更反证此说之不可靠。

3.巴比伦即罗马城说

大部分学者包括天主教学人〔注28〕认为「巴比伦」为一隐喻学的应用名词(参启17-18章),即暗指义大利之罗马城。支持此说的理由有:1.此用法非源自彼得或约翰,而是当时基督徒中颇盛行之暗语;2.同节经文中有隐喻学的应用(「马可」非真儿子,「蒙拣选的教会」指一般信徒的所在地);3.叙利亚教会传说本书以罗马城为著成地点;4.初期教父如亚力山大的革利免、帕皮亚、优西比乌等均支持此说。

C.读者的问题

1.读者的地点

据1:1记读者处在本部、加拉太、加伯多家、亚西亚、庇推尼,这不是古时罗马帝国的地理名称,而是罗马帝国把小亚细亚划分五个省分。福音在第一世纪中期时已深渗入这些省分(徒徒19:10,林前16:19)。

2.读者信主的始源

关于这五省居民信主的始源,学者有三个不同的意见:1.保罗的工作--此说主张他们归主全是保罗直接或简接的工作(如徒19:10;林前16:17),如歌罗西教会的创建那般;2.彼得的工作--另一可能乃是彼得在这些省分工作时创立的。此说最大的论据引自徒16:7,即是当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到达庇推尼时,圣灵禁止他进入那地,因彼得在那边工作,而保罗又不要建在别人根基之上〔注29〕。3.教会的自传力--此乃基督教的特性,基督教自有一种不能抵抗的自传力,这见解认为在小亚细亚各省先创立的教会把福音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笔者以此说为对。

3.读者是谁

从书的内容看,本书之读者似乎是犹太信徒,又似乎外邦信徒,故学者又有三个意见:

a.犹太信徒说--此说主张本书是写给小亚细亚五省的犹太信徒的,论据有四:1.「分散各地」(Dispersion)为一专有名词,指分散各地的犹太人;2.书内充满旧约经文;3.作者用旧约的术语形容读者;4.彼得被称为「往受割礼人当中作使徒」(加2:8)〔注30〕。

b.外邦信徒说--另有学者主张本书之读者乃外邦信徒,他们的理论有:1.彼得不象雅各所用「给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等术语;2.「分散」为隐喻性名词,指在世上的信徒」;3.彼得虽是犹太人使徒,但也向外邦人传福音,如保罗虽时外邦人之使徒,但屡向犹太人传福音;4.书内充满给外邦人的劝勉(如1:14;2:9-10;3:6;4:1-4;5:14等);5.彼得用希腊名而非犹太名(矶法)。此乃大部分学者的意见〔注31〕。

c.混合信徒说--此说认为当时的教会(除耶路撒冷外)均是犹太与外邦信徒混合的,而以外邦信徒占多。彼得不以他们是犹太信徒或外邦信徒,而以他们皆为主的身体(参5:14),等笔者赞同此见。

D.本书著成的时机

据传统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据可靠的推理,那是保罗首次在罗马被囚释放后,因若彼得到访罗马被囚时,那么保罗书写四卷「监狱书写」时而只字不提彼得之名,反倒把他同工的名字「每名不漏」地提及便有点不合情理。

保罗自得释放后便访问以前的教会,并曾到访士班雅(参教牧书信背景)。他路经罗马时可能与彼得见面,并将马可与西拉流下与彼得同工,而只身往士班雅去,在那里约居有二年之久。自保罗去后,彼得便感觉监督各区教会之责任放在自己肩头上,特别是小亚细亚区(可能受保罗之托)。那时基督徒在尼罗淫辖之下大受苦难,彼得便趁基写成本书,以主的榜样,基督徒的盼望,安慰与坚固小亚细亚五省的信徒。据传统记,彼得殉道于尼罗在位时,尼罗卒于68A.D。故彼得前(后)书均在该年之前书成的。从书内所记(如3:15-16;4:3,4,16-18;5:9)显出信徒虽未曾遭「血洗」,然而颇接近(参4:16),故64A.D.为一合理的著书日期。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在主完备的救恩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1)

二、在主受苦的榜样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2)

三、在主的受死事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3)

四、在主受苦的荣耀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4)

五、在主的再来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5)

B、详纲(为参考用)

一、引言(1:1-12)

A.问安=1:1-2

B.颂赞=1:3-12

二、劝勉(1:13-5:11)

(在基督的工作下看基督徒的行事为人)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三、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B.最后问安=5:13-14

摘要:

彼得前书曾被称为一本「活的盼望」的书卷,而保罗称为「信的信徒」,约翰为「爱的使徒」,雅各为「行的信徒」,而彼得则为「望的使徒」。

本书的主题乃是在「望」中劝勉信徒在一个受苦的世代中应如何行事为人。作者以信徒将来完备的救恩为一个「激发性的盼望」,又以主受苦的榜样作为一个「启导性的盼望」再以主的再来作「安慰性的盼望」。如此,作者藉着基督的工作(过去、现今、将来)激发受苦的信徒忍耐、等候、儆醒、谨守。

本书除首段颂词(Doxology)(1:1-12)及结语(Epilogue)(5:12-14)外,主要的结构为三大段劝勉的话(1:13-5:11),每段以主的工作为中心;1.主过去的工作,藉此给信徒们所有的盼望和基业,这样便能行事为人合主的样式(1:13-2:10);2.主的榜样,藉此激发信徒一生顺服神的旨意(2:11-3:12);3.主的再来,藉此安慰那些经火炼试验的人(3:13-5:11)。

一.引言(1:1-12)

A.问安(1:1-2)

在启语问安中,作者表露自己身分(耶稣基督的使徒)及读者的身分。他们是「分散」,「寄居」,「被拣选」,「成圣洁」,「顺服主」,「蒙血洒」的人;这些称呼一方面表明读者在地上的身分,另方面表明他们在天上的地位。

B.颂赞(1:3-12)

有1:3节开始,作者因读者的身分发出极美的颂赞,这篇颂赞在本质上却正是全书主题介绍;颂赞是基督徒应付任何苦难的秘诀。1.神的大怜悯(1:3-5),因神给人在地上活泼的盼望(1:3),在天上不朽坏的基业(1:4),及完备的救恩(1:5);2.信心受试炼的果效(1:6-9),因信心所受的试炼是暂时的(1:6),是宝贵的(1:7),是产生喜乐的(1:8),及最终得救的(1:9);3.奇妙的救恩(1:10-12),这救恩乃众先知所追寻的对象(1:10-11),不但他们考寻,连天使也愿意细察这事(1:12)。

二.劝勉(1:13-5:11)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1:13节为颂赞后的劝勉(「所以」二字把上下文连接起来);上文论奇妙的救恩,今段藉着救恩的主题论因它而有的生命。这救恩是完备的,在基督再显现时完成(1:13);故此作者劝勉他们在四方面表显因救恩而来的生活:1.专心等候主再来(1:13);2.追求圣洁象神(1:14-16);3.存心敬畏及信靠上主度世(1:17-21);4.彼此切实相爱(1:22-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信徒不应站在仅仅得救的地位而沾沾自喜,不图长进,反因得救之后(2:1)就要爱慕灵奶长大成人(2:2),若尝过主丰富救恩滋味的人更当如此(2: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得救的人们就象1.可建造成灵宫的活石(2:5a),如主一般(2:4);2.如圣殿中分别为圣的祭司(2:5b),以主为房角石(2:6-8);3.被拣选的族类(2:9a);4.君尊的祭司(2:9b);5.圣洁的国度(2:9c);6.属神的子民(2:9d);7.传福音的使者(2:9e-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11指出作者在主题上有明显的转变。从下文看,作者以基督受苦的榜样为主题,劝勉读者有好行为的表现(2:12),又提醒他们在世暂时过渡性的身分(2:11)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因基督顺服的榜样,作者以此劝勉他们在五方面显出顺服的模范:1.对在上的君王(2:13-15);2.作主人的(2:16-17);3.作仆人的(2:18-25);4.作妻子的(3:1-6);5.作丈夫的(3:7);这些都是顺服的范围。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上文论基督顺服的榜样,今段把劝勉作一总结,也可说是待人处事的总纲,分五点:1.要同心相爱;2.彼此体恤;3.相爱如兄弟;4.有慈怜谦卑的心;5.要有爱仇敌的心,而以圣经的话作引证上文的总结(3:10-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3:13与上文的分隔不易看到,但从下文的内容中可鉴定此乃另一主题,这主题与主的再来有关。作者藉此主题尽情发挥,他以「吩咐」为首,再辅之「安慰」,后以「劝勉」为束。

此段主要的思想集中在「为义受苦是有福的」,这是信徒对苦难应有的认识;若为义非为罪而受苦,那是有福的(3:13-17),因基督同样也是为义受苦(3:18a),好叫能拯救那囚在监狱的灵魂(3:19-20a),而水礼就是拯救的表明(3:20b-22)。

此外,为了应付苦难的来临,信徒应先具有受苦的心志(4:1-6),因受苦的心志1.是拒罪的兵器(4:1);2.是尊行神旨的能力(4:2);而信徒圣洁之生活必招惹从逼害而来的受苦(4:3-4),但逼害者必受神的审判(4:5-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上段的重点在吩咐,今段在安慰,主要的原因是万物的结局近了(4:7),所以在五方面要:1.谨慎自守(4:7a);2.儆醒祷告(4:7b),3.切实相爱(4:8);4.互相款待(4:9);5.彼此服事(4:10-11);但不要因遇到苦难便灰心,因与基督同受苦乃是一件有福有荣耀的事(4:12-14)。若苦难从犯罪而来,那不是有福的苦(4:15)。主的再来便结束一切苦难,但有一更大的苦却会来,那是不信的审判(4:1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长老的身分劝勉1.那些同作长老的人要负长老的职责(5:1),按着长老工作的原则(甘心)进行(5:2-3),如此必得着赏赐(5:4);2.一般的信徒,年幼的要顺服年长的(5:5a),各人以谦卑顺服的态度彼此相待(5:5b-6),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5:7),又谨守儆醒抵挡魔鬼(5:8-9),信懒赐恩的神(5:10-11)。

三.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在这最后嘱咐中,作者提及他著书的目的有二:1.劝勉;2.证明;劝勉他们靠主恩站得住,证明给他们靠主恩可以站得住。

B.最后问安(5:13-14)

在结束时作者把著书的地点暗露,又把他的同工显露(5:13);要读者用爱心彼此交接,在动荡不安及受逼迫的时代中享受在基督里而来的平安(5:14)。

*****

彼得前书主要论信徒的盼望在于神。作者本是一位信心软弱,否认主的使者,曾以为跟从主那里有盼望可言;然而主对他的爱深厚莫加,叮嘱他「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牧养羊群(约21:15-17)。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历后,他的信心比黄金或更炼净,更显得宝贵。读他的书信,足见他善于安慰苦难的信徒,真是符合主的叮咛。

信徒啊,信心需经过试炼才能把渣滓炼净,若主让苦难临到我们身上,愿我们不要垂头灰心,而抬起头来仰望在上头的神,因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1:21)。「苦」不能摇动主,难道我们的信心给「苦」动摇么?我们不要忘记,那信心和盼望在于神的人真有福了!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3.彼得前书 作者:彼得(1:1)(以彼得为作者的外证与新约其他各卷同样坚强。内证方面,批评派学者从六方面攻击彼得为原著者,但均无明确凭据:1.始信语的文题与下文相异;2.一些教父如波利甲、罗马的革利免没提及他为作者;3.缺乏是主「近身」门徒的语味;4.书内所提的逼迫在历史背景上不吻合;5.属保罗的气味太浓;6.书中高雅的希腊文与渔夫出身的彼得不相配)。 日期:64A.D.夏。 地点:罗马(5:13)。 持信人:西拉(5:12)。 目的:以长老的身分,藉着属天的盼望为主题,安慰坚固分散于小亚细亚各地受苦的信徒。 主旨:为主受苦。 特征: (1)书内要透露耶稣生平事迹颇多,可称为一本「主耶稣回忆录」(全书超越32处有关主耶稣生平的记录)〔注24〕。 (2)全书共有34个命令,由此显出本书的文体颇似一篇从心而出的讲章〔注25〕 (3)本书也不却伟大的神学教义,如救恩论(1:3-12);教会论(2:9-10);受苦论(2:24)等,而3:18-22为圣经中最难明的一段。 (4)书内也布满旧约的引用和口吻,因此按比率算,本书在新
约中为最充满旧约的一卷。 (5)本书钥字包括有「盼望」、「试验」、「苦楚」、「荣耀」、行善」等。 历史背景: A.作者生平简介 彼得(意:小石)为希腊名,其希伯来名叫「西门」,又名矶法(希伯来文的「彼得」字),加利利省伯赛大人,打鱼为业,与雅各、约翰等都是同业伙伴,有兄弟安得烈。其生平可分为四时期:1.从出生到重生;2.从重生到舍网(蒙召)(路:5:8);3.从舍网到舍己(奉献)(太16:24);从舍己到舍命(殉道)(约21:18-22)。主对他有得救的呼召,舍网的呼召,舍命的呼召;他对主有舍弃的跟从,舍网的跟从,舍命的跟从,且跟从到底〔注26〕。 他首段生平的记载圣经甚少提及,第二段生平在福音书内充满资料,第三段在使徒行传中有不少记载,末段在教会传说中可见。 当主耶稣在世是或升天后,彼得是十二门徒的首领和发言人。五旬节教会诞生后,他成为耶路撒冷的柱石,自耶路撒冷大会后(徒15)彼得在使徒行传内失踪。从加2:11-21,知道他曾到访安提阿,又在林前9:5所记他曾与妻子周游四方,此后再没有他的踪影。他再次出现乃是在写给亚西亚五省的「彼得前后书」内,最后
一次有关他生平的事迹(预言)出自约21:18-19(写于85A.D.)。 从约21:18-19之预言(历史)中,可见彼得最后为主殉道。虽圣经没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但此点教会传统之说一致公认,并引述他在暴君尼罗残迫教会时殉道而死;奥利根、特士良等说他是被钉十架死的。 B.地点的问题 据5:12记作者著书时身在「巴比伦」:有关「巴比伦」在何地,学者们有三个意见: 1.「埃及之巴比伦」说 此说认为5:12之巴比伦实指在埃及离开罗(Cairo)不远的一小镇,名「小巴比伦」。此地为一罗马军事区,人口不稀少。埃及教会传说彼得曾在那里著书,但这些传说皆无可靠的史据。 2.「波斯之巴比伦」说 甚多学者〔注27〕主张本书所指之巴比伦就是处在幼发拉底河的旧巴比伦城。他们主张之理由有六:1.基本字面意义;2.彼得鲜用象征语言;3.波斯之巴比伦为一犹太人口稠密的古城;4.五旬节日有来自巴比伦之犹太人;5.彼得晚年周游四方必定曾到访此城;6.收信人的五省地乃从东北而西南。但此说1.缺乏历史证据;2.只是传统之记;3.源自宗教改革家反天主教的释经立场;4.基督教史中全无记
载在巴比伦有任何教会出现;5.约瑟夫记,自50A.D.后,巴比伦城的犹太人因天灾饥荒逼迫等,均纷纷迁离该地;6.1:1的次序更反证此说之不可靠。 3.巴比伦即罗马城说 大部分学者包括天主教学人〔注28〕认为「巴比伦」为一隐喻学的应用名词(参启17-18章),即暗指义大利之罗马城。支持此说的理由有:1.此用法非源自彼得或约翰,而是当时基督徒中颇盛行之暗语;2.同节经文中有隐喻学的应用(「马可」非真儿子,「蒙拣选的教会」指一般信徒的所在地);3.叙利亚教会传说本书以罗马城为著成地点;4.初期教父如亚力山大的革利免、帕皮亚、优西比乌等均支持此说。 C.读者的问题 1.读者的地点 据1:1记读者处在本部、加拉太、加伯多家、亚西亚、庇推尼,这不是古时罗马帝国的地理名称,而是罗马帝国把小亚细亚划分五个省分。福音在第一世纪中期时已深渗入这些省分(徒徒19:10,林前16:19)。 2.读者信主的始源 关于这五省居民信主的始源,学者有三个不同的意见:1.保罗的工作--此说主张他们归主全是保罗直接或简接的工作(如徒19:10;林前16:17),如歌罗西教会的创建
那般;2.彼得的工作--另一可能乃是彼得在这些省分工作时创立的。此说最大的论据引自徒16:7,即是当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到达庇推尼时,圣灵禁止他进入那地,因彼得在那边工作,而保罗又不要建在别人根基之上〔注29〕。3.教会的自传力--此乃基督教的特性,基督教自有一种不能抵抗的自传力,这见解认为在小亚细亚各省先创立的教会把福音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笔者以此说为对。 3.读者是谁 从书的内容看,本书之读者似乎是犹太信徒,又似乎外邦信徒,故学者又有三个意见: a.犹太信徒说--此说主张本书是写给小亚细亚五省的犹太信徒的,论据有四:1.「分散各地」(Dispersion)为一专有名词,指分散各地的犹太人;2.书内充满旧约经文;3.作者用旧约的术语形容读者;4.彼得被称为「往受割礼人当中作使徒」(加2:8)〔注30〕。 b.外邦信徒说--另有学者主张本书之读者乃外邦信徒,他们的理论有:1.彼得不象雅各所用「给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等术语;2.「分散」为隐喻性名词,指在世上的信徒」;3.彼得虽是犹太人使徒,但也向外邦人传福音,如保罗虽时外邦人之使徒,但屡向犹太人传福音;4.书内充满
给外邦人的劝勉(如1:14;2:9-10;3:6;4:1-4;5:14等);5.彼得用希腊名而非犹太名(矶法)。此乃大部分学者的意见〔注31〕。 c.混合信徒说--此说认为当时的教会(除耶路撒冷外)均是犹太与外邦信徒混合的,而以外邦信徒占多。彼得不以他们是犹太信徒或外邦信徒,而以他们皆为主的身体(参5:14),等笔者赞同此见。 D.本书著成的时机 据传统记载,彼得曾到访罗马,据可靠的推理,那是保罗首次在罗马被囚释放后,因若彼得到访罗马被囚时,那么保罗书写四卷「监狱书写」时而只字不提彼得之名,反倒把他同工的名字「每名不漏」地提及便有点不合情理。 保罗自得释放后便访问以前的教会,并曾到访士班雅(参教牧书信背景)。他路经罗马时可能与彼得见面,并将马可与西拉流下与彼得同工,而只身往士班雅去,在那里约居有二年之久。自保罗去后,彼得便感觉监督各区教会之责任放在自己肩头上,特别是小亚细亚区(可能受保罗之托)。那时基督徒在尼罗淫辖之下大受苦难,彼得便趁基写成本书,以主的榜样,基督徒的盼望,安慰与坚固小亚细亚五省的信徒。据传统记,彼得殉道于尼罗在位时,尼罗卒于68A.D。故彼得前
(后)书均在该年之前书成的。从书内所记(如3:15-16;4:3,4,16-18;5:9)显出信徒虽未曾遭「血洗」,然而颇接近(参4:16),故64A.D.为一合理的著书日期。 大纲: A、简纲(为背诵用) 一、在主完备的救恩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1) 二、在主受苦的榜样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2) 三、在主的受死事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3) 四、在主受苦的荣耀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4) 五、在主的再来下看-- 基督徒的行事为人(5) B、详纲(为参考用) 一、引言(1:1-12) A.问安=1:1-2 B.颂赞=1:3-12 二、劝勉(1:13-5:11) (在基督的工作下看基督徒的行事为人)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三、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B.最后问安=5:13-14 摘要: 彼得前书曾被称为一本「活的盼望」的书卷,而保罗称为「信的信徒」,约翰为「爱的使徒」,雅各为「行的信徒」,而彼得则为「望的使徒」。 本书的主题乃是在「望」中劝勉信徒在一个受苦的世代中应如何行事为人。作者以信徒将来完备的救恩为一个「激发性的盼望」,又以主受苦的榜样作为一个「启导性的盼望」再以主的再来作「安慰性的盼望」。如此,作者藉着基督的工作(过去、现今、将来)激发受苦的信徒忍耐、等候、儆醒、谨守。 本书除首段颂词(Doxology)(1:1-12)及结语(Epilogue)(5:12-14)外,主要的结构为三大段劝勉的话(1:13-5:11),每段以主的工作为中心;1.主过去的工作,藉此给信徒们所有的盼
望和基业,这样便能行事为人合主的样式(1:13-2:10);2.主的榜样,藉此激发信徒一生顺服神的旨意(2:11-3:12);3.主的再来,藉此安慰那些经火炼试验的人(3:13-5:11)。 一.引言(1:1-12) A.问安(1:1-2) 在启语问安中,作者表露自己身分(耶稣基督的使徒)及读者的身分。他们是「分散」,「寄居」,「被拣选」,「成圣洁」,「顺服主」,「蒙血洒」的人;这些称呼一方面表明读者在地上的身分,另方面表明他们在天上的地位。 B.颂赞(1:3-12) 有1:3节开始,作者因读者的身分发出极美的颂赞,这篇颂赞在本质上却正是全书主题介绍;颂赞是基督徒应付任何苦难的秘诀。1.神的大怜悯(1:3-5),因神给人在地上活泼的盼望(1:3),在天上不朽坏的基业(1:4),及完备的救恩(1:5);2.信心受试炼的果效(1:6-9),因信心所受的试炼是暂时的(1:6),是宝贵的(1:7),是产生喜乐的(1:8),及最终得救的(1:9);3.奇妙的救恩(1:10-12),这救恩乃众先知所追寻的对象(1:10-11),不但他们考寻,连天使也愿意细察这事(1:
12)。 二.劝勉(1:13-5:11) A.基督完备的救恩(1:13-2:10) 1.因救恩而有的生活(1:13-25) 1:13节为颂赞后的劝勉(「所以」二字把上下文连接起来);上文论奇妙的救恩,今段藉着救恩的主题论因它而有的生命。这救恩是完备的,在基督再显现时完成(1:13);故此作者劝勉他们在四方面表显因救恩而来的生活:1.专心等候主再来(1:13);2.追求圣洁象神(1:14-16);3.存心敬畏及信靠上主度世(1:17-21);4.彼此切实相爱(1:22-25)。 2.因救恩而有的长进(2:1-3) 信徒不应站在仅仅得救的地位而沾沾自喜,不图长进,反因得救之后(2:1)就要爱慕灵奶长大成人(2:2),若尝过主丰富救恩滋味的人更当如此(2:3)。 3.因救恩而有的地位(2:4-10) 得救的人们就象1.可建造成灵宫的活石(2:5a),如主一般(2:4);2.如圣殿中分别为圣的祭司(2:5b),以主为房角石(2:6-8);3.被拣选的族类(2:9a);4.君尊的祭司(2:9b);5.圣洁的国度(2:9c);6.属神的子民(2:9d
);7.传福音的使者(2:9e-10)。 B.基督受苦的榜样(2:11-3:12) 1.因榜样而有的生活(2:11-12) 2:11指出作者在主题上有明显的转变。从下文看,作者以基督受苦的榜样为主题,劝勉读者有好行为的表现(2:12),又提醒他们在世暂时过渡性的身分(2:11) 2.因榜样而有的顺服(2:13-3:7) 因基督顺服的榜样,作者以此劝勉他们在五方面显出顺服的模范:1.对在上的君王(2:13-15);2.作主人的(2:16-17);3.作仆人的(2:18-25);4.作妻子的(3:1-6);5.作丈夫的(3:7);这些都是顺服的范围。 3.因榜样而有的劝勉(3:8-12) 上文论基督顺服的榜样,今段把劝勉作一总结,也可说是待人处事的总纲,分五点:1.要同心相爱;2.彼此体恤;3.相爱如兄弟;4.有慈怜谦卑的心;5.要有爱仇敌的心,而以圣经的话作引证上文的总结(3:10-12)。 C.基督荣耀的再来(3:13-5:11) 1.因再来而作的吩咐(3:13-4:6) 3:13与上文的分隔不易看到,但从下文的内容中可鉴定此
乃另一主题,这主题与主的再来有关。作者藉此主题尽情发挥,他以「吩咐」为首,再辅之「安慰」,后以「劝勉」为束。 此段主要的思想集中在「为义受苦是有福的」,这是信徒对苦难应有的认识;若为义非为罪而受苦,那是有福的(3:13-17),因基督同样也是为义受苦(3:18a),好叫能拯救那囚在监狱的灵魂(3:19-20a),而水礼就是拯救的表明(3:20b-22)。 此外,为了应付苦难的来临,信徒应先具有受苦的心志(4:1-6),因受苦的心志1.是拒罪的兵器(4:1);2.是尊行神旨的能力(4:2);而信徒圣洁之生活必招惹从逼害而来的受苦(4:3-4),但逼害者必受神的审判(4:5-6)。 2.因再来而作的安慰(4:7-19) 上段的重点在吩咐,今段在安慰,主要的原因是万物的结局近了(4:7),所以在五方面要:1.谨慎自守(4:7a);2.儆醒祷告(4:7b),3.切实相爱(4:8);4.互相款待(4:9);5.彼此服事(4:10-11);但不要因遇到苦难便灰心,因与基督同受苦乃是一件有福有荣耀的事(4:12-14)。若苦难从犯罪而来,那不是有福的苦(4:15)。主的再来便
结束一切苦难,但有一更大的苦却会来,那是不信的审判(4:17-19)。 3.因再来而作的劝勉(5:1-11)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长老的身分劝勉1.那些同作长老的人要负长老的职责(5:1),按着长老工作的原则(甘心)进行(5:2-3),如此必得着赏赐(5:4);2.一般的信徒,年幼的要顺服年长的(5:5a),各人以谦卑顺服的态度彼此相待(5:5b-6),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5:7),又谨守儆醒抵挡魔鬼(5:8-9),信懒赐恩的神(5:10-11)。 三.结语(5:12-14) A.最后嘱咐(5:12) 在这最后嘱咐中,作者提及他著书的目的有二:1.劝勉;2.证明;劝勉他们靠主恩站得住,证明给他们靠主恩可以站得住。 B.最后问安(5:13-14) 在结束时作者把著书的地点暗露,又把他的同工显露(5:13);要读者用爱心彼此交接,在动荡不安及受逼迫的时代中享受在基督里而来的平安(5:14)。 ***** 彼得前书主要论信徒的盼望在于神。作者本是一位信心软弱,否认主的使者,曾以为跟从主那里有盼望可言;然而主对他的爱深厚莫加,叮嘱他「回头以后,
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牧养羊群(约21:15-17)。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历后,他的信心比黄金或更炼净,更显得宝贵。读他的书信,足见他善于安慰苦难的信徒,真是符合主的叮咛。 信徒啊,信心需经过试炼才能把渣滓炼净,若主让苦难临到我们身上,愿我们不要垂头灰心,而抬起头来仰望在上头的神,因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1:21)。「苦」不能摇动主,难道我们的信心给「苦」动摇么?我们不要忘记,那信心和盼望在于神的人真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