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0. 劝勉的话(三)--爱心的生活(13:1-25)

希伯来书注释 by 马有藻

〖I.序言〗

信心的路不易走上,但既有基督在前头作创始成终的领导,无论旅途多崎岖困难仍不缺乏动力。在信心的路上,忍耐忍受,坚守不渝需特殊心力,这是盼望,盼望生忍耐,因有盼望在前,路虽险峻艰巨亦能竭力为之,而信心的路最大的表现乃是爱的生活,故在全书结束前,作者将爱在教会、社会中的服侍及在个人的生活上加以诠释,叫读者能真正实行信心生活,亦即是盼望生活和爱心生活。



有些学者视来13章为全书的附录,与上文在主题上脱节,并在神学上与上文前后冲突,故这段必是一位无名编辑的手笔(注1);但保守派学者力证其非,并谓本章是全书的高潮(注2)。笔者认为本段是作者给读者(尤是未信的)最后一棒,期待他们脱离犹太教进入基督丰盛的救恩里。



〖II.爱的表显(13:1-6)〗

来13章记有甚多神学信仰在生活上如何彰显出来的忠告,这些忠言表面似甚难连贯起来,以致有些学者称本章记载一串不能连接起来的勉语,或将本章作为独立附录,与其它各章无关(注3),可是这些似乎疏敢不能衔接上下文的忠言,在严格分析下亦有一贯通全段的中心主题,那是爱在不同生活范围下的表现,主要涉及二方面:

〖A.爱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13:1-3)〗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象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在读者中可能有些因受逼迫而害怕,以致对人没有存弟兄相爱的心,如不接待客旅,对遭受逼害者也不施援手,是以作者遂在三方面忠告他们如何将爱心实践于社交生活上:



1.常存相爱的心(13:1)--作者强调读者需要「常存」(意「存留」,「继续」,表示以前已有,现因某种情况已停止或荒废了)弟兄彼此相爱的心。



2.勿忘接待客旅(13:2)--接待客旅在新约内多处是命令(罗12:13;彼前4:9),是信心(太25:35)及爱心之表示(约叁5,6),亦是为执事的一个资格(提前3:2;多1:8)。古时旅外出门亦颇平常,途中歇息的居停一来简陋,二则声名狼藉,再又不太安全,所以若有人接待,那就方便不少,是以接待客旅是古时行为举止一项美德。在旧约时代,有人在接待客旅时,竟不知觉地接待了天使(参创18:1-3;19:1,2;士6:11-24;13:6-20)。希腊人称他们的丢斯神为「客旅之神」(ZeusXenios),意说丢斯亦喜爱人接待客旅(注4)。作者虽明知在当时不少人装作信徒而到处招摇撞骗,甚至在信徒家中作偷窃行为(参「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11:4-6)(注5),但他连「要慎重接待」此点也无提及,反只说明接待是爱心的表现,是神喜悦的。



3.记念被囚的人(13:3)--作者以「记念」(意「想念」,如13:7;太26:75同字译作「想起」;路16:25作「回想」)一字吩咐读者在行动上看顾一些被囚的人。在读者中,多人因信仰之故致身在怪??中(参10:32-34),他们配受别人同情、记念,象与他们亲受其苦般,因为自己也在肉身之内(有生命之躯),随时遭受逼迫,与他们同一般的命运,故当多付记念之情与行动的关顾,这样亦是弟兄相爱的一面。



〖B.爱在个人生活上的表现(13:4-6)〗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审判。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



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在个人生活上,作者选出二项举例,说明爱在行动中所当注意的领域:

1.婚姻当圣洁(13:4)--婚姻凡人当敬重(本节首半句缺动词,中文补「当」字,成为命令式句子是对的,因下半节首字为「因为」,如A.S.V译本),「床」(代表婚姻之床)亦是圣洁的,而(kai,TR版本,有些版本作「因为」)「苟合」(指婚前的淫行)与「行淫」,指婚后的淫行)破坏婚姻的神圣。婚姻若失去圣洁就因为夫妻之爱不存在,这种破坏神原本之婚姻制度的罪行,神必追究。L.Morris谓第一世纪的罗马世界,婚姻的神圣荡然无存,故作者此言实是金石良言(注6)。

2.勿贪爱钱财(13:5,6)--也许因读者的特殊情况(参10:34)使他们贪爱钱财「勿贪爱钱财」,即「慷慨」或「慈善」)。作者劝勉他们要知足乐命,并以二段神的应许(申21:6,8及诗118:6,7)为基础,让他们知道,主永不撇下丢弃属他的人,主亦必作属他的人随时的帮助。由此可见,人在向神方面失去信望爱,他就必贪爱钱财,倚靠己力,非倚靠神了(注7)。

〖III.最后邀请(13:7-17)〗

不少学者视本段(13:7-17)为爱的生活在宗教范围下如何彰显出来(注)8,是为第三方面的劝勉,此见解本是颇合理的分析,但笔者视本段的对象如全书对象一样是信与未信混杂在一处的,而作者的「抱负」则是在结束全书给予未信的读者--犹太教徒--最后一次的尝试,冀望再给他们临别劝告,早日离开犹太教,如「出到营外,来就耶稣」(参13:13),接受基督教(注9)。



作者在七方面引导读者再思他们的背景情况,若已信主的,便当更加努力事主;若还在救恩边缘者,便当完全投靠那为他预备好了「更美好的祭」的耶稣:



1.效法前人(13:7,8)



「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作者说(中译「从前」是补字)那些将福音初传到读者的「引导人」(徒7:10同字译「宰相」;14:12作「领首」;太27:2作「巡抚」;中译本将之作动词;如2:3的人),他们鼓起大无畏的信心,将福音初传至异端邪说林立(参13:9)的读者世界去的人,他们的「一生」(由「出」及「根本」二字组成,直意「离开本位」,但常意「死亡」,如Wisdom2:17;林前10:13同字译作「出路」;中译作「结局」)都能彰显信心的生活(如十一章所论的信心伟人般),这样的信心该不断「效法」-由「再」及「想」二字组成;徒17:23同字译「观看」,此字为现在进行式动词,意「再思」,可译作「再三思之」)。在效法前人时,至终不要忘记,只有耶稣基督才是永远不变的,因他是神(注10)。13:8表面似与上下文皆脱节,不少学者将之接上13:7(注11)(如笔者之解释),亦有将之接任13:9(注12)。Delitzsch的诠释似最正确:「13:8是结论,又是序言;它暂结13:7的劝告,并引介13:9的警告」(注13)。作者引述基督的「不变论」旨在说明神在基督里怎样祝福前人(尤是透过基督完成救赎),他亦能祝福读者,因他是不变的神。

2.小心异端(13:9)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作者没有解释这些把读者「勾引」,由「周围」及「背负」二字组成;可6:55同字译作「抬到」;林后4:10作「带着」;弗4:14作「飘来飘去」;犹12作「飘荡」)过去的「诸般」与怪异的教训是什么,但它们必与「饮食」(12:16译「食物」)有关。关于此类教训,保罗早已多次提及(参西2:16;林前8:4,8),那是第一世纪犹太割礼派的一套,他们强调形式礼仪,诸如饮食与禁食,守诫与工作能使人得救(注14)。F.F.Bruce称之为「爱辛尼派的犹太教」(注15),K.S.Wuest谓这些异端亦否认耶稣是弥赛亚(注16)。作者说这一切均毫无价值,因那不是靠神之恩典得「完全」,而是靠人的行为,如上文提及,读者靠那不变的耶稣便足够有余了。



3.忍受凌辱(13:10-13)



「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为了劝告读者要忍受「凌辱」(参11:26同字),作者借用旧约献祭的基本形式作为说明。他认同犹太教徒之读者的需要称说「我们」(参13:13不可能是对基督徒发出,除非「灵解之」)。在利未制度下的赎罪日,大祭司将祭物的血带入至圣所内作赎罪礼(祭物称赎罪祭),而祭物本身则带到营外完全焚烧,肉则不可吃掉(参利16:27,这是赎罪日献赎罪祭的特殊步骤,与其它赎罪祭献法不同)。有些学者将此解作红母牛被杀为赎罪祭(参民19:3);但这可能性不大;另有解说这是指神被以色列民弃绝后,摩西将帐幕设在营外(参出33:7)(注17)。同样,耶稣也在耶路撒冷城外受苦(此是借喻,不能苛求耶稣之死与旧约献此祭时在细节上吻合,因耶稣在城外流血[约19:17],旧约祭物则在帐幕之内被杀)(注18),而耶稣的血才能使人成圣归神(13:12),这是新时代的「新祭坛」(13:10),「祭坛」喻十架是古今学者,几乎没有例外的解释(注19)。作者便据自此喻向读者呼吁:「我们应当出到营外(断绝性地离开犹太教)(注20)。」在犹太传统内,「营」字是「官方犹太教」(officialJudaism)的代表词汇(注21),「出到营外」便成为基督教向犹太教徒离开犹太教的呼叫,但此举绝大困难,因为犹太教潜伏在犹太人的血脉中千百年,亦是他们文化中不可分开的部分(参彼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困难;徒10:9-16),但作者在本书内所作的劝诫精彩绝伦,他说「我们」当出到营外,忍受基督的凌辱,认同基督(13:13),不用惧怕,因基督也受犹太教的弃绝,但认同基督的决不羞愧。



4.寻求永城(13:14)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犹太教也承认在世上他们没有常存的城(即永久的家乡;参11:10,16,39),他们视自己如寄居的旅客,故他们日夕盼望在弥赛亚之国度内,永永远远享福无尽下去,所以作者劝告读者寻求那在基督里才得着的永久之城。



5.靠主颂赞(13:15)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本节首字「所以」(,原文次序是第三个字,TR版本)接续上文之脉络,既有永久之城在门前,读者便不用靠行犹太教的献祭法去亲近神(参9:9,14),颂读祭本是犹太教的感恩祭(参利7:2,3,5;代下29:31;33:16;诗49:14,23;106:22;115:8)(注22),现今只要以颂赞为祭便可,因为颂赞强调内心的信服,又是承认主名的外证,是嘴唇的果子(词汇借用何14:3)。



6.勿忘行善(13:16)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行善」此字在新约仅在这里出现,直译「好行为」)与「捐输」(意「分享」,分享的范围可以是物质,亦可以是相爱)这两字皆是名词(以一定冠词及「和」字串连,在文法上称为「互用法」或「下释上法」,即「捐输」,解释何谓「行善」)是犹太人强调信神的外证(参雅1:27;约壹3:17),犹太人后来并以此代替信心(靠工作行为得救),犹太传统以行善代替献祭,认为此举可蒙神悦纳(参T.B.Suhhah,59b)(注23),作者亦以犹太教的重点赋以新的意义,使读者明白犹太教更进一步便是基督教。

7.顺服引导(13:17)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象那将来交帐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上文(13:7)所提及的引导是指过去的事,如今提及的是现在的(他们可能是13:7的接棒人(注24)。他们配受读者的「依从」(指同意别人之意见)及「顺服」(这字在新约仅此出现,意「将己见放在下面」,喻「放弃己意,随从别人之见」),因为他们为了读者的需要「时刻警醒」(-,林后11:27同字译作「不得睡」)如管家般,随时受主人召去交帐,所以作者劝告读者依从顺服他们的引导,免他们忧愁,表示他们的警醒引导徒劳无功,枉费心血,这对读者也不能受益了(「无益」原文,在新约只此处出现,但在蒲卷文献内多用作形容稗子的功用)(注25)。



〖IV.临别结语(13:18-25)〗

第一世纪书信特色之一就是在结语前,总有问安之话,今作者循着该时习尚的书信格式,只是加上属灵的祝福,此点是新约书信常与众不同之处,本书亦不例外。



A.代祷(13:18,19)



「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这二节经文透露三点有趣的事项:(1)作者有同工与他在一起;(2)读者对作者并不陌生;(3)作者以前曾在他们当中,但不知何故,作者离开了他们。H.A.Kent从作者的劝导「凡事按正道而行」一句臆测作者与其同工可能曾受读者误解,如今他切望凡事能按「正道而行」(由「再」及「转」二字组成,意「再行」;徒5:22;15:16同字译作「回来」;林后1:12作「为人」;彼前1:17作「行为」)(注26),并盼求尽快能「回到」,意「复兴」,参太17:11;徒3:21同字之出现;此字为被动式动词,表示作者求他可被读者接纳)读者那里。



B.祝福(13:20,21)



「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作者在为读者祝福时,他仿照当时西方教会流行的「祝祷七点格式」:(1)呼唤(「但愿赐平安的神」);(2)凭据(「就是那凭永约之血……复活的神」);(3)主要内容──(「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4)次要内容(「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行他所喜悦的事」);(5)中保(借着耶稣基督」);(6)颂赞(「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7)阿们(注27)。作者在这里呼叫神为:1)赐平安的神(此词在新约共出现六次,参罗15:33;16:20;林前14:33;林后13:11;腓4:9;帖前5:23),平安是从神而来;2)使群羊大牧人耶稣死而复活的神,耶稣之死是按永约(指新约,参赛55:3;耶32:40;结37:26;亚9:11)的条款而为人代赎而死的,但神的全能使耶稣复活成为人的大牧人,尤胜摩西及其它伟人,因他们早已死去。F.F.Bruce言:「耶稣的复活表示他将自己献上为赎罪祭是神悦纳的,并且证实他是新约的执行者」(注28)。

为了读者,作者向神祷愿三方面:(1)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他们,「成全」原文可译作「装备」,参提后13:17);(2)遵行神的旨意;(3)借着耶稣基督在心中行神喜悦的事(与第二点有别,今次是心中行神旨,上文是外面行神旨)。D.A.Hagner谓13:21最后的颂赞(「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将全书的主旨带至最高潮,那是基督永远超越一切(注29)。



C.预告(13:22,23)



「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作者深明他的劝勉是强劲的,但他深信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接受,故此他只说他的信是「略略」的(意「些少」,喻「简略」;约6:7同字译「一点」;路22:58作「不多」),期望他们能「听」意「容忍」;林前4:12同字译作「忍受」;林后11:20作「忍耐」;林后11:4作「容让」;提后4:3作「厌烦」)他的劝勉。他顺带提及他的同工提摩太经已从牢狱中释放出来(显然作者对保罗原有的同工也相当稔熟,而他自己亦极熟练保罗的神学思想,故不少学者说保罗是其中一个作者),这位提摩太是初期教会中一位颇为人知的神仆(保罗撰写监狱书信时,提摩太与他在一起,参腓1:1;西1:1;门1),但他在此时的行踪则无法知晓。



D.问安(13:24,25)



「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义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作者在结语时将阅读本书的传达次序列出,使本书能人人捧读。13:24透露,这书必先传送给教会某些负责人或教会内慕道的犹太教徒(「你们」,如4:13;5:12的人),然后由他们转给教会在位的领袖(「诸位」),最后交给其余的人(「众圣徒」),此书逐成为教会内的「传阅公函」(circularletter)。



与作者同在的有「从义大利来的人」,此句涵义有二:(1)作者著书地点在义大利(如徒10:23;JerusalemBible,Philip-sVersion等的译法);(2)与作者同在的人来自义大利或是义大利国族人(如徒21:27;RSV;TEV等译法)。两涵义均有原文结构作先例,故不能肯定作论。W.BarcIay据习俗的用法(在义大利之外才说「从」,否则作者会说「在义大利」)指出作者必在义大利之外。此说似获得较多学者之器重(注30)。最后作者以祝福为问安的结束及全书的总结。



*书目注明:

(注1)如J.Moffatt,"Hebrews",InternationalCriticalCommentary,T&TClark,1924,p.224;P.E.Hughes,ACommentaryontheEpistletotheHebrews,Eerdmans,1977,p.361;D.Guthrie,"Hebrews",NewTyndaleNewTestamentCommentary,IVP,1978,p.266;B.F.Westcott,TheEpistletotheHebrews,Eerdmans,1970,p.429。

(注2)如F.F.Bruce,"Hebrews",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Eerdmans,1972,p.386;S.J.Kistemaker,"Hebrews",NewTestamentCommentary,Baker,1985,p.407。

(注3)如D.Guthrie;R.V.G.Tasker;C.C.Torrey;C.Spicq;C.R.Williams;F.Filson;J.Moffatt等不赘书名页数。

(注4)M.R.Vincent,WordStudiesintheNewTestament,AP&A,1972,p.1174;W.Barclay,TheLettertotheHebrews,Westminster,1976,p.191.

(注5)F.F.Bruce,p.390.

(注6)L.Morris,"Hebrews",BibleStudyCommentary,Zondervan,1983,p.128.

(注7)L.Morris,"Hebrews",Expositor-sBibleCommentary,XII,Zondervan,1981,p.147表同感。

(注8)如H.A.Kent,TheEpistletotheHebrews,Baker,1974,p.281。

(注9)与J.F.MacArthur,Hebrews,Moody,1983,p.435不约而同的结论。

(注10)F.F.Bruce,p.395表同感。

(注11)如D.Guthrie,p.271;F.F.Bruce,p.395。

(注12)如H.A.Kent,p.281。

(注13)F.Delitzsch,CommentaryontheEpistletotheHebrews,II,T&TClark,1871;Klock&Klock,1978,p.379.

(注14)H.A.Kent,p.282.

(注15)F.F.Bruce,p.398.

(注16)K.S.Wuest,"Hebrews",WordStudiesintheGreekNewTestament,Eerdmans,1978r,p.236.

(注17)如F.F.Bruce,p.403。

(注18)H.A.Kent,p.285.

(注19)如T.Aquinas;Calvin;Owen;Bengel;Spicq;Lunemann;Montefiore;Delitzsch;P.E.Hughes;Westcott;S.J.Kistemaker等不赘书名页数。

(注20)D.Guthrie,p.274;A.T.Robertson,"Hebrews",WordPicturesintheNewTestament,V,Broadman,1932(,p.448表同感。

(注21)D.Guthrie,p.274;F.F.Bruce,p.403.

(注22)M.R.Vincent,p.1179.

(注23)J.Moffatt,p.238.

(注24)F.F.Bruce,p.407.

(注25)D.Guthrie,p.277.

(注26)H.A.Kent,p.292.

(注27)F.F.Bruce,p.410.

(注28)同上书第411页。

(注29)D.A.Hagner,"Hebrews",GoodNewsCommentary,Harper&Row,1983,p.236.

(注30)WilliamBarclay,TheLettertotheHebrews,Westminster,1955(,1976,p.7;L.Morris,"Hebrews",Expositor-sBibleCommentary,p.387;J.Moffatt,p.247等。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I.序言〗 信心的路不易走上,但既有基督在前头作创始成终的领导,无论旅途多崎岖困难仍不缺乏动力。在信心的路上,忍耐忍受,坚守不渝需特殊心力,这是盼望,盼望生忍耐,因有盼望在前,路虽险峻艰巨亦能竭力为之,而信心的路最大的表现乃是爱的生活,故在全书结束前,作者将爱在教会、社会中的服侍及在个人的生活上加以诠释,叫读者能真正实行信心生活,亦即是盼望生活和爱心生活。 有些学者视来13章为全书的附录,与上文在主题上脱节,并在神学上与上文前后冲突,故这段必是一位无名编辑的手笔(注1);但保守派学者力证其非,并谓本章是全书的高潮(注2)。笔者认为本段是作者给读者(尤是未信的)最后一棒,期待他们脱离犹太教进入基督丰盛的救恩里。 〖II.爱的表显(13:1-6)〗 来13章记有甚多神学信仰在生活上如何彰显出来的忠告,这些忠言表面似甚难连贯起来,以致有些学者称本章记载一串不能连接起来的勉语,或将本章作为独立附录,与其它各章无关(注3),可是这些似乎疏敢不能衔接上下文的忠言,在严格分析下亦有一贯通全段的中心主题,那是爱在不同生活范围下的表现,主要涉及二方面: 〖A.爱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1
3:1-3)〗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象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在读者中可能有些因受逼迫而害怕,以致对人没有存弟兄相爱的心,如不接待客旅,对遭受逼害者也不施援手,是以作者遂在三方面忠告他们如何将爱心实践于社交生活上: 1.常存相爱的心(13:1)--作者强调读者需要「常存」(意「存留」,「继续」,表示以前已有,现因某种情况已停止或荒废了)弟兄彼此相爱的心。 2.勿忘接待客旅(13:2)--接待客旅在新约内多处是命令(罗12:13;彼前4:9),是信心(太25:35)及爱心之表示(约叁5,6),亦是为执事的一个资格(提前3:2;多1:8)。古时旅外出门亦颇平常,途中歇息的居停一来简陋,二则声名狼藉,再又不太安全,所以若有人接待,那就方便不少,是以接待客旅是古时行为举止一项美德。在旧约时代,有人在接待客旅时,竟不知觉地接待了天使(参创18:1-3;19:1,2;士6:11-24;13:6-20)。希腊人称他们的丢斯神为「客旅之神」(Zeu
sXenios),意说丢斯亦喜爱人接待客旅(注4)。作者虽明知在当时不少人装作信徒而到处招摇撞骗,甚至在信徒家中作偷窃行为(参「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11:4-6)(注5),但他连「要慎重接待」此点也无提及,反只说明接待是爱心的表现,是神喜悦的。 3.记念被囚的人(13:3)--作者以「记念」(意「想念」,如13:7;太26:75同字译作「想起」;路16:25作「回想」)一字吩咐读者在行动上看顾一些被囚的人。在读者中,多人因信仰之故致身在怪??中(参10:32-34),他们配受别人同情、记念,象与他们亲受其苦般,因为自己也在肉身之内(有生命之躯),随时遭受逼迫,与他们同一般的命运,故当多付记念之情与行动的关顾,这样亦是弟兄相爱的一面。 〖B.爱在个人生活上的表现(13:4-6)〗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审判。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 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在个人生活上,作者选出二项举例,说明爱在行动中所当注意的
领域: 1.婚姻当圣洁(13:4)--婚姻凡人当敬重(本节首半句缺动词,中文补「当」字,成为命令式句子是对的,因下半节首字为「因为」,如A.S.V译本),「床」(代表婚姻之床)亦是圣洁的,而(kai,TR版本,有些版本作「因为」)「苟合」(指婚前的淫行)与「行淫」,指婚后的淫行)破坏婚姻的神圣。婚姻若失去圣洁就因为夫妻之爱不存在,这种破坏神原本之婚姻制度的罪行,神必追究。L.Morris谓第一世纪的罗马世界,婚姻的神圣荡然无存,故作者此言实是金石良言(注6)。 2.勿贪爱钱财(13:5,6)--也许因读者的特殊情况(参10:34)使他们贪爱钱财「勿贪爱钱财」,即「慷慨」或「慈善」)。作者劝勉他们要知足乐命,并以二段神的应许(申21:6,8及诗118:6,7)为基础,让他们知道,主永不撇下丢弃属他的人,主亦必作属他的人随时的帮助。由此可见,人在向神方面失去信望爱,他就必贪爱钱财,倚靠己力,非倚靠神了(注7)。 〖III.最后邀请(13:7-17)〗 不少学者视本段(13:7-17)为爱的生活在宗教范围下如何彰显出来(注)8,是为第三方面的劝勉,此见解本是颇合理的分析,但笔者视本段
的对象如全书对象一样是信与未信混杂在一处的,而作者的「抱负」则是在结束全书给予未信的读者--犹太教徒--最后一次的尝试,冀望再给他们临别劝告,早日离开犹太教,如「出到营外,来就耶稣」(参13:13),接受基督教(注9)。 作者在七方面引导读者再思他们的背景情况,若已信主的,便当更加努力事主;若还在救恩边缘者,便当完全投靠那为他预备好了「更美好的祭」的耶稣: 1.效法前人(13:7,8) 「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作者说(中译「从前」是补字)那些将福音初传到读者的「引导人」(徒7:10同字译「宰相」;14:12作「领首」;太27:2作「巡抚」;中译本将之作动词;如2:3的人),他们鼓起大无畏的信心,将福音初传至异端邪说林立(参13:9)的读者世界去的人,他们的「一生」(由「出」及「根本」二字组成,直意「离开本位」,但常意「死亡」,如Wisdom2:17;林前10:13同字译作「出路」;中译作「结局」)都能彰显信心的生活(如十一章所论的信心伟人般),这样的信心该
不断「效法」-由「再」及「想」二字组成;徒17:23同字译「观看」,此字为现在进行式动词,意「再思」,可译作「再三思之」)。在效法前人时,至终不要忘记,只有耶稣基督才是永远不变的,因他是神(注10)。13:8表面似与上下文皆脱节,不少学者将之接上13:7(注11)(如笔者之解释),亦有将之接任13:9(注12)。Delitzsch的诠释似最正确:「13:8是结论,又是序言;它暂结13:7的劝告,并引介13:9的警告」(注13)。作者引述基督的「不变论」旨在说明神在基督里怎样祝福前人(尤是透过基督完成救赎),他亦能祝福读者,因他是不变的神。 2.小心异端(13:9)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作者没有解释这些把读者「勾引」,由「周围」及「背负」二字组成;可6:55同字译作「抬到」;林后4:10作「带着」;弗4:14作「飘来飘去」;犹12作「飘荡」)过去的「诸般」与怪异的教训是什么,但它们必与「饮食」(12:16译「食物」)有关。关于此类教训,保罗早已多次提及(参西2:16;林前8:4
,8),那是第一世纪犹太割礼派的一套,他们强调形式礼仪,诸如饮食与禁食,守诫与工作能使人得救(注14)。F.F.Bruce称之为「爱辛尼派的犹太教」(注15),K.S.Wuest谓这些异端亦否认耶稣是弥赛亚(注16)。作者说这一切均毫无价值,因那不是靠神之恩典得「完全」,而是靠人的行为,如上文提及,读者靠那不变的耶稣便足够有余了。 3.忍受凌辱(13:10-13) 「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为了劝告读者要忍受「凌辱」(参11:26同字),作者借用旧约献祭的基本形式作为说明。他认同犹太教徒之读者的需要称说「我们」(参13:13不可能是对基督徒发出,除非「灵解之」)。在利未制度下的赎罪日,大祭司将祭物的血带入至圣所内作赎罪礼(祭物称赎罪祭),而祭物本身则带到营外完全焚烧,肉则不可吃掉(参利16:27,这是赎罪日献赎罪祭的特殊步骤,与其它赎罪祭献法不同)。有些学者将此解作红母
牛被杀为赎罪祭(参民19:3);但这可能性不大;另有解说这是指神被以色列民弃绝后,摩西将帐幕设在营外(参出33:7)(注17)。同样,耶稣也在耶路撒冷城外受苦(此是借喻,不能苛求耶稣之死与旧约献此祭时在细节上吻合,因耶稣在城外流血[约19:17],旧约祭物则在帐幕之内被杀)(注18),而耶稣的血才能使人成圣归神(13:12),这是新时代的「新祭坛」(13:10),「祭坛」喻十架是古今学者,几乎没有例外的解释(注19)。作者便据自此喻向读者呼吁:「我们应当出到营外(断绝性地离开犹太教)(注20)。」在犹太传统内,「营」字是「官方犹太教」(officialJudaism)的代表词汇(注21),「出到营外」便成为基督教向犹太教徒离开犹太教的呼叫,但此举绝大困难,因为犹太教潜伏在犹太人的血脉中千百年,亦是他们文化中不可分开的部分(参彼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困难;徒10:9-16),但作者在本书内所作的劝诫精彩绝伦,他说「我们」当出到营外,忍受基督的凌辱,认同基督(13:13),不用惧怕,因基督也受犹太教的弃绝,但认同基督的决不羞愧。 4.寻求永城(13:14)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
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犹太教也承认在世上他们没有常存的城(即永久的家乡;参11:10,16,39),他们视自己如寄居的旅客,故他们日夕盼望在弥赛亚之国度内,永永远远享福无尽下去,所以作者劝告读者寻求那在基督里才得着的永久之城。 5.靠主颂赞(13:15)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本节首字「所以」(,原文次序是第三个字,TR版本)接续上文之脉络,既有永久之城在门前,读者便不用靠行犹太教的献祭法去亲近神(参9:9,14),颂读祭本是犹太教的感恩祭(参利7:2,3,5;代下29:31;33:16;诗49:14,23;106:22;115:8)(注22),现今只要以颂赞为祭便可,因为颂赞强调内心的信服,又是承认主名的外证,是嘴唇的果子(词汇借用何14:3)。 6.勿忘行善(13:16)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行善」此字在新约仅在这里出现,直译「好行为」)与「捐输」(意「分享」,分享的范围可以是物质,亦可以是相爱)这两字皆是名词(以一定冠词及「和」字
串连,在文法上称为「互用法」或「下释上法」,即「捐输」,解释何谓「行善」)是犹太人强调信神的外证(参雅1:27;约壹3:17),犹太人后来并以此代替信心(靠工作行为得救),犹太传统以行善代替献祭,认为此举可蒙神悦纳(参T.B.Suhhah,59b)(注23),作者亦以犹太教的重点赋以新的意义,使读者明白犹太教更进一步便是基督教。 7.顺服引导(13:17)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象那将来交帐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上文(13:7)所提及的引导是指过去的事,如今提及的是现在的(他们可能是13:7的接棒人(注24)。他们配受读者的「依从」(指同意别人之意见)及「顺服」(这字在新约仅此出现,意「将己见放在下面」,喻「放弃己意,随从别人之见」),因为他们为了读者的需要「时刻警醒」(-,林后11:27同字译作「不得睡」)如管家般,随时受主人召去交帐,所以作者劝告读者依从顺服他们的引导,免他们忧愁,表示他们的警醒引导徒劳无功,枉费心血,这对读者也不能受益了(「无益」原文,在新约只此处出现,但在
蒲卷文献内多用作形容稗子的功用)(注25)。 〖IV.临别结语(13:18-25)〗 第一世纪书信特色之一就是在结语前,总有问安之话,今作者循着该时习尚的书信格式,只是加上属灵的祝福,此点是新约书信常与众不同之处,本书亦不例外。 A.代祷(13:18,19) 「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这二节经文透露三点有趣的事项:(1)作者有同工与他在一起;(2)读者对作者并不陌生;(3)作者以前曾在他们当中,但不知何故,作者离开了他们。H.A.Kent从作者的劝导「凡事按正道而行」一句臆测作者与其同工可能曾受读者误解,如今他切望凡事能按「正道而行」(由「再」及「转」二字组成,意「再行」;徒5:22;15:16同字译作「回来」;林后1:12作「为人」;彼前1:17作「行为」)(注26),并盼求尽快能「回到」,意「复兴」,参太17:11;徒3:21同字之出现;此字为被动式动词,表示作者求他可被读者接纳)读者那里。 B.祝福(13:20,21) 「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
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作者在为读者祝福时,他仿照当时西方教会流行的「祝祷七点格式」:(1)呼唤(「但愿赐平安的神」);(2)凭据(「就是那凭永约之血……复活的神」);(3)主要内容──(「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4)次要内容(「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行他所喜悦的事」);(5)中保(借着耶稣基督」);(6)颂赞(「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7)阿们(注27)。作者在这里呼叫神为:1)赐平安的神(此词在新约共出现六次,参罗15:33;16:20;林前14:33;林后13:11;腓4:9;帖前5:23),平安是从神而来;2)使群羊大牧人耶稣死而复活的神,耶稣之死是按永约(指新约,参赛55:3;耶32:40;结37:26;亚9:11)的条款而为人代赎而死的,但神的全能使耶稣复活成为人的大牧人,尤胜摩西及其它伟人,因他们早已死去。F.F.Bruce言:「耶稣的复活表示他将自己献上为赎罪祭是神悦纳的,并且证实他是新约的执行者」(注28)。 为了读者,
作者向神祷愿三方面:(1)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他们,「成全」原文可译作「装备」,参提后13:17);(2)遵行神的旨意;(3)借着耶稣基督在心中行神喜悦的事(与第二点有别,今次是心中行神旨,上文是外面行神旨)。D.A.Hagner谓13:21最后的颂赞(「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将全书的主旨带至最高潮,那是基督永远超越一切(注29)。 C.预告(13:22,23) 「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作者深明他的劝勉是强劲的,但他深信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接受,故此他只说他的信是「略略」的(意「些少」,喻「简略」;约6:7同字译「一点」;路22:58作「不多」),期望他们能「听」意「容忍」;林前4:12同字译作「忍受」;林后11:20作「忍耐」;林后11:4作「容让」;提后4:3作「厌烦」)他的劝勉。他顺带提及他的同工提摩太经已从牢狱中释放出来(显然作者对保罗原有的同工也相当稔熟,而他自己亦极熟练保罗的神学思想,故不少学者说保罗是其中一个作者),这位提摩太是初期教会中一位颇为人知的神仆(保罗撰
写监狱书信时,提摩太与他在一起,参腓1:1;西1:1;门1),但他在此时的行踪则无法知晓。 D.问安(13:24,25) 「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义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作者在结语时将阅读本书的传达次序列出,使本书能人人捧读。13:24透露,这书必先传送给教会某些负责人或教会内慕道的犹太教徒(「你们」,如4:13;5:12的人),然后由他们转给教会在位的领袖(「诸位」),最后交给其余的人(「众圣徒」),此书逐成为教会内的「传阅公函」(circularletter)。 与作者同在的有「从义大利来的人」,此句涵义有二:(1)作者著书地点在义大利(如徒10:23;JerusalemBible,Philip-sVersion等的译法);(2)与作者同在的人来自义大利或是义大利国族人(如徒21:27;RSV;TEV等译法)。两涵义均有原文结构作先例,故不能肯定作论。W.BarcIay据习俗的用法(在义大利之外才说「从」,否则作者会说「在义大利」)指出作者必在义大利之外。此说似获得较多学者之器重(注30)。最后作者以祝福为问安
的结束及全书的总结。 *书目注明: (注1)如J.Moffatt,Hebrews,InternationalCriticalCommentary,T&TClark,1924,p.224;P.E.Hughes,ACommentaryontheEpistletotheHebrews,Eerdmans,1977,p.361;D.Guthrie,Hebrews,NewTyndaleNewTestamentCommentary,IVP,1978,p.266;B.F.Westcott,TheEpistletotheHebrews,Eerdmans,1970,p.429。 (注2)如F.F.Bruce,Hebrews,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Eerdmans,1972,p.386;S.J.Kistemaker,Hebrews,NewTestamentCommentary,Baker,1985,p.407。 (注3)如D.Guthrie;R.V.G.Tasker;C.C.Torrey;C.Spicq;C.R.Williams;F.F
ilson;J.Moffatt等不赘书名页数。 (注4)M.R.Vincent,WordStudiesintheNewTestament,AP&A,1972,p.1174;W.Barclay,TheLettertotheHebrews,Westminster,1976,p.191. (注5)F.F.Bruce,p.390. (注6)L.Morris,Hebrews,BibleStudyCommentary,Zondervan,1983,p.128. (注7)L.Morris,Hebrews,Expositor-sBibleCommentary,XII,Zondervan,1981,p.147表同感。 (注8)如H.A.Kent,TheEpistletotheHebrews,Baker,1974,p.281。 (注9)与J.F.MacArthur,Hebrews,Moody,1983,p.435不约而同的结论。 (注10)F.F.Bruce,p.395表同感。 (注11)如D.Guthrie,p.271;F.F.Bruce,p.395。
(注12)如H.A.Kent,p.281。 (注13)F.Delitzsch,CommentaryontheEpistletotheHebrews,II,T&TClark,1871;Klock&Klock,1978,p.379. (注14)H.A.Kent,p.282. (注15)F.F.Bruce,p.398. (注16)K.S.Wuest,Hebrews,WordStudiesintheGreekNewTestament,Eerdmans,1978r,p.236. (注17)如F.F.Bruce,p.403。 (注18)H.A.Kent,p.285. (注19)如T.Aquinas;Calvin;Owen;Bengel;Spicq;Lunemann;Montefiore;Delitzsch;P.E.Hughes;Westcott;S.J.Kistemaker等不赘书名页数。 (注20)D.Guthrie,p.274;A.T.Robertson,Hebrews,WordPicturesintheNewTestament
,V,Broadman,1932(,p.448表同感。 (注21)D.Guthrie,p.274;F.F.Bruce,p.403. (注22)M.R.Vincent,p.1179. (注23)J.Moffatt,p.238. (注24)F.F.Bruce,p.407. (注25)D.Guthrie,p.277. (注26)H.A.Kent,p.292. (注27)F.F.Bruce,p.410. (注28)同上书第411页。 (注29)D.A.Hagner,Hebrews,GoodNewsCommentary,Harper&Row,1983,p.236. (注30)WilliamBarclay,TheLettertotheHebrews,Westminster,1955(,1976,p.7;L.Morris,Hebrews,Expositor-sBibleCommentary,p.387;J.Moffatt,p.24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