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以及释经学的历史
导论
在释经学的导论里我们要介绍「释经学的重要性」,「释经学的字义」以及「释经学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谈「释经学的重要性」,圣经提摩太后书二章十五节说:「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按“正义”,换句话说就不是按着私意,是把圣经的真意吸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私意注入圣经里面。经常有人在查经班查考圣经的时候会说:“我想是这样”,“我想是那样”。在查考圣经的时候,人想的不算数,重要的圣经说什么?圣经怎么说?有两个英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出正确解释圣经的真意。这两个英文字都是“解经”,第一个是“eisegesis”,前缀的“eis”是由其次希腊文来的,是“注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意思注入圣经,是圣经原来所没有的;我们称之为“私意解经”。另外一个英文字则是“exegesis”,前缀的“ex”也是由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出来”;也就是把圣经的意思吸出来,按着原意解释,求得经文的真正意义。而把圣经作者的原意,真正的意思吸出来,这才是解释圣经的正确方法。因此释经学的重要性就是“帮助我们依据一些原则来规范我们正确的解释圣经”。
当然这种规范并不是要限制我们的自由。就好比「交通规则」;我们都知道「交通规则」对开车的人来说虽然是一种限制,但是也惟有透过这样的限制才能够让开车的人,开起车来更自由,更安全,也更有秩序。同样的,透过解经原则的学习可以实际的帮助我们,好让我们在解释圣经的时候真是把圣经的原意吸出来照着去行,而不是把个人的私意注入经文里曲解了经文的原意。总而言之,盼望藉着释经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我们避免错误的解经,达到按正意分解真道的目标。
其次,我们可以从神学思想来了解释经学的重要性。从神学的角度我们看见「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而因着人堕落犯罪的结果,人的理性、知识都受到了影响。人的理解力也因着罪的缘故变得诲暗不明。所以,对于圣经的解释,必须藉助于一些解释的原则。借着这些原则的追求和改进,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解释圣经。
为什么说圣经的解释是很重要的呢?因为圣经作者的思想离我们已经有几千年之久。举例来说:亚伯拉罕是主前两千年以前的人;摩西是主前一千五百年前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相隔足有四千年之久。而当时的传统习惯、文化风俗、道德水准等等和现代人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越是时代久远的经文就越需要加以解释;不经过解释我们就无从了解。而释经学这门功课,就是借着解释的原则和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圣经作者的思想能够沟通,借着圣经的正确解释,在我们的思想和圣经作者的思想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是很重要的。
研究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三点就是:要建立神学思想体系必须有稳固的释经学基础,以免歪曲了神真理的道。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圣经的解释做为基础来建立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体系,让所建立的体系是符合圣经的。许多基督徒是先有了自己主观的神学观点,然后才去寻找圣经经文来支持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本末倒置了。而这种先有自己观点再找出经文来支持,本末倒置的神学架构往往是许多课程异端产生的原因。所以研究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三点就是在“建立神学思想体系之前,必须有先有释经学基础,以免本末倒置产生异端。
释经学重要性的第四点就是:讲解圣经应建立在正确的解经原则上,以免曲解神真理的道。要成为一个良好的圣经解释者,就必须把握解经原则。这就好比一棵树栽在泥土里才能吸收泥土所供给的养份。同样的,解经的原则就好比泥土能够维持树的良好生长一般,能够规范正确的解经,不致于曲解神真理的道。
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五点就是:对曲解圣经的人,基督徒有驳斥、卫道的责任。然而,要做真理的卫道者必须先有释经学的知识和基础。前面曾经提过,“异端的产生多半是因为错误的解经所导致的,最明显的就是曲解了神真理的道。基督徒在驳斥异端,护卫真道之前必须学习正确的解释圣经建立稳固的信仰根基,才不致于被动摇迷惑走上异端。
以上是释经学的重要性,说明为什么要研读本课程。
释经学的字义:
「释经学」这三个字英文是Hermeneutics,这个字是从希腊文ερμενεuτικε而来,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说明」;圣经有些地方需要“说明”才能够明白。比方说和好朋友约好了要去参加一场音乐会,但是很不凑巧中途发生;交通事故,自己开的车子也遭到了池鱼之殃。以致于没有办法按时赴会,害得朋友苦等一场。等的人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没有来,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后来经过“说明”之后,才知道原来不是故意迟到,是遇上了交通事故,车子出了问题以致于迟到。说明白之后,误会也就跟着澄清了。同样的,我们把圣经的话说明,说明白之后听的人才能够了解、接受。
释经学的第二个字义是「表达」,表达圣经的一段话或者是文字对今天的人具有什么意义,对我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向我表达什么信息。也就是透过我们的解释把神话语真正的意思表达講解出来。
释经学的第三个字义是「翻译」,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翻译不止限于文字或语言的翻译。同时也包括了行为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翻译圣经的人。怎么说呢?就是基督徒要透过行为,把所读的道理切实的实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基督徒没有把所读的教训实行在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解释圣经的步骤还没有完成。
释经学的定义:
任何的学问如果能够抓住定义的重点,那么对于所要研究的功课就能够有相当的把握和探讨方向。那么,什么是「释经学」呢?简单的说,「释经学就是研究如何解释圣经的一门学科」,这是释经学最简单的定义。另外有三位学者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也分别举出做为参考:第一位是伯克福,他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释经学是教导我们明白解经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科。」第二位是亚当斯,他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释经学是把古代关于神的著作加以诠释的一门学科。」第三位是莱慕,他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释经学是簡單讲解圣经,使人明白的一门学科。」
释经学的历史:
亚当斯在他所著作「圣经解释学导论」这本书的第四章,论到释经学历史发展的时候,第一句就说:「任何对释经学的广泛研究,都必须以综览释经学的历史发展做为开始。」是的,研究释经学的人如果能对历代以来的解经历史发展做一番纵览而且有通盘性的理解的话,必能从历史学到教训,这样就能够避免很多从前的人在解经的原则和方法上所犯过的错误。
释经学可以说是一部沧桑史,因为远从第一世纪开始直到今天,圣经就一直被误用。只有少数的基督徒在解经上是正确的。但是,相对的,我们可以从解经的历史中学到教训,从历史上所看到的错误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像前面有火,如果先有了警惕,就不会轻易的去碰它了,因为已经先有人被烫过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从前的人在解经上犯的错误,我们就不必再第二次的犯相同的错误。这是了解释经学历史的宝贵之处。
以下就将释经学的历史做並不简单的介绍:
第一、犹太教时期:
解释在旧约时代就已经开始,最早的释经学在申命记就发现了;申命记这个名称的原义是“第二”,也就是“第二次的律法”。既然有“第二次的律法”就有“第一次的律法”。我们发现《申命记》和《出埃及记》这两卷书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那是因为以色列在进入迦南地的时候面临了新的环境,神重申他的律法,使以色列人能适应新环境;而《申命记》就是把神的律法重新做一次诠释和扩大,为的是使以色列人在新的环境中可以适应。
虽然如此,以色列人到了耶稣的时代,还是采用的希腊文做为通行的语言,也因此受到了希腊哲学的影响,犹太人对圣经的解释采用的是「寓意式」的解经法。寓意式的解经所强调的不是字面上的意义,我们把这种解经法称为「寓意解经」,什么是「寓意解经」呢?以下就是「寓意解经」的简单定义:「寓意式的解经是一种文学的解释方法,把故事,字面的意思当做一种媒介而引导人的思想去体会另外一层更深的灵性意义。」举例来说,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则「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事实上泥土并不是真的有一只狐狸要吃葡萄,而是为了描述当一个人为了希望得到一样细而得不到的时候,就容易出于嫉妒的心里酸溜溜的说,“那有什么稀罕?我根本没有那个意思想要那样东西。”所以伊索寓言里的狐狸、葡萄园都不存在,也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它只是以故事做为媒介,目的是要引导人的思想去体会另外一层更深的意义。
但是完全用寓意法来解释圣经就有问题了,因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于容易让解经者以自己主观的经验来看圣经,而忽略了圣经真正的意思。结果圣经作者所说的话倒不被重视了。也就是说往往圣经作者在表答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很单纯的字面意思,但是却因着解经者寓意式的解经而把字面的事实当成一种媒介,结果把重点转移到了解经者对经文的主观看法上了。在解经者主观的感受上觉得经文是“这个意思”是“那个意思”完全漠视了圣经作者真正的意思。这是传统犹太人寓意式的解经法。
第二、教父时期:
往后解经到了教父时代,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个时期的解经情况更是严重的混乱了神的道。所以有人形容教父时代,也就是第二到第四世纪的解经学像一团每一個泥土;而这这团泥土就握在许多解经者的手中,不管是要捏成一个人还是捏成一匹马,都随着他们的意思,圣经在他们手中已经没有一定的标准,没有正确的解经原则了。每一个圣经读者都有权利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反正是「寓意解经」。
据说在教父时代,光是埃及的黄瓜就有三百种解释;每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思说,“黄瓜的形状”代表什么,“颜色”又代表什么。这么一来,圣经就成了解经者手中的泥土,用自己的方法把圣经加以塑造,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缺乏客观的标准,都是以人的私意为主,圣经作者的意思反而被忽略不被重视了。
此外在教父时期还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把「寓意解经」指为“肉”,「字意解经」指为“奶”。意思是说,会「寓意解经」的人就像会吃肉,是已经长大成熟了,有着深厚的解释功力。而如果只能以字面的意思解经的话,那么,这样的人还是停留在“吃奶的阶段”和婴孩一样。这么一来就形成了解经越新奇就越有深度,代表能吃肉的奇怪现象。如果只能看字面的意思,看经文的表面,那就表示还停留在“吃奶”的程度。因着这样错误的强调,所以从教父时期,一直到马丁路得改教的时候,圣经的解释几乎完全以寓意式的解经法为主。所以,整个神的道被严重的混乱了,圣经沦为一个人手中的泥土,信仰是什麼每一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主观的意思来解释;都认为自己是能吃“肉”的,不是只能吃“奶”的。
第三、中世纪时期:
大约主后六百到一千四百年左右,解经又面临了新的情况。这个时期圣经被锁进了礼拜堂,锁在一种透明的镜子里面,除了圣职人员之外,其它的人不能读圣经,也不能解释圣经。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得改教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圣经翻译成通俗的德文,好让所有的德国人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读圣经的原因。中世纪一般人对圣经的知识是非常贫乏的,而在那个时期也只有神父和圣职人员才能够解释圣经。而神父、圣职人员的解经法,因为长期受到教父时期「寓意解经」的影响,于是乎「四种意义」的解经法就成为当时解经的最大特点。什么是「四种意义的解经法」呢?原来,当时的圣职人员和神父都认定,“每处经文都有四个意义”:
第一、字面的:也就是“历史上的事实”,文字上的真实意义。
第二、道德的:也就是“人应该做什么?”
第三、寓意的:也就是人的特點信仰是什么?向人宣誓所信的是什么?
第四、灵意的:也就是认定每处经文都有属灵的意思,而把属灵的意思集中在基督徒的盼望上。
举例来说,“耶路撒冷”这个名字,以四种意义的解经法来看:第一、字面上的解释是,“耶路撒冷”是真实的地名,是位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城市名叫“耶路撒冷”。第二、道德上的解释就是,“耶路撒冷”代表人的心,因为它是整个基督教的重心。心同时也是人的中心部位,所以人要保重这个部位;在道德上就是要“保守心”。三、寓意方面的解释,耶路撒冷代表“教会”,因为教会是从耶路撒冷开始的。四、灵意上的解释,耶路撒冷代表天国的城;好比奥古斯丁写过《上帝之城》这本书。那个时候的解经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圣经解释成四种意义。最后解经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之下继续发展。
第四、十九、二十世纪:
解经到了十九、二十世纪又有另外一种情况出现就是“理性主义”抬头。否定圣经中的神迹。而紧接着又出现了所谓的“乐观派”和“新正统派”的神学,特点是开始怀疑耶稣基督的神性,把圣经中的某一部份认为是神所默示,另外一部份则认为不是。总而言之,从第一到二十世纪,整个释经学的历史不断的有各种问题产生,在这方面请学者自行参考本课程所列出的参考书目。配合本课程的讲义,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