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马太福音 第二十七章(1)

马太福音——注释 by 佚名

马太福音 第二十七章

壹、内容纲要

【主的受审、受难、钉死与埋葬】

一、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1. 被解去交给彼拉多(1-2节)

2. 犹大的结局(3-10节)

3. 受审与定罪(11-26节)

二、受难与钉死:

1. 被戏弄羞辱(27-31节)

2. 西门代背十字架(32节)

3. 钉在十字架上受人讥诮(33-44节)

4. 被神离弃(45-50节)

5. 十字架死的功效(51-54节)

6. 跟随到十字架下的妇女们(55-56节)

三、埋葬:

1. 葬在财主的新坟里(57-61节)

2. 兵丁把守坟墓(62-66节)

贰、逐节详解

【太27:1】“到了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

﹝背景批注﹞当时犹太人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被付予有限的自治权力,除了对擅闯圣殿内院的外邦人之外,公会并无执行死刑的权柄(参约18:31)。

﹝文意批注﹞“到了早晨,”是指礼拜五的早上。 公会不能在晚上举行合法的会议,故在早晨特地聚集开会,以正式定耶稣死罪(参二十六66)。

“要治死耶稣,”表明他们定意要置耶稣于死地。

【太27:2】“就把祂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

﹝背景批注﹞‘彼拉多’是罗马帝国派驻犹太地的第五任巡抚,任期从主后二十六至三十六年。 他通常驻镇在该撒利亚,但逾越节期间则暂移驻耶路撒冷,防备随时可能发生的骚动或暴乱事件。 根据犹太历史家约瑟夫的描绘,彼拉多是一个个性倔强且冷酷无情的人。

﹝文意批注﹞“交给巡抚彼拉多,”‘巡抚’指总督或省长;公会为了达到‘治死耶稣’(参1节)的目的,只好将祂解交给巡抚彼拉多,让他按罗马帝国的律法定罪并处死刑。

【太27:3】“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

﹝文意批注﹞‘后悔’(regret)或译‘懊悔’(参二十一29),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悟;它与新约所强调的‘悔改’(repent)不同。

﹝话中之光﹞(一)导致人得救的‘悔改’,并不单是对已往行为的“后悔”,最重要的,乃是把整个心思回转归向神(参三2)。

(二)世俗的“后悔”,是叫人死;但依着神的意思悔改,会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参林后7:10)。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马太福音 第二十七章 壹、内容纲要 【主的受审、受难、钉死与埋葬】 一、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1. 被解去交给彼拉多(1-2节) 2. 犹大的结局(3-10节) 3. 受审与定罪(11-26节) 二、受难与钉死: 1. 被戏弄羞辱(27-31节) 2. 西门代背十字架(32节) 3. 钉在十字架上受人讥诮(33-44节) 4. 被神离弃(45-50节) 5. 十字架死的功效(51-54节) 6. 跟随到十字架下的妇女们(55-56节) 三、埋葬: 1. 葬在财主的新坟里(57-61节) 2. 兵丁把守坟墓(62-66节) 贰、逐节详解 【太27:1】“到了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 ﹝背景批注﹞当时犹太人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被付予有限的自治权力,除了对擅闯圣殿内院的外邦人之外,公会并无执行死刑的权柄(参约18:31)。 ﹝文意批注﹞“到了早晨,”是指礼拜五的早上。 公会不能在晚上举行合法的会议,故在早晨特地聚集开会,以正式定耶稣死罪(参二十六66)。 “要治死耶稣,”表明他们定意要置耶稣于死地。 【太27:2】“就把祂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 ﹝背景批注﹞
‘彼拉多’是罗马帝国派驻犹太地的第五任巡抚,任期从主后二十六至三十六年。 他通常驻镇在该撒利亚,但逾越节期间则暂移驻耶路撒冷,防备随时可能发生的骚动或暴乱事件。 根据犹太历史家约瑟夫的描绘,彼拉多是一个个性倔强且冷酷无情的人。 ﹝文意批注﹞“交给巡抚彼拉多,”‘巡抚’指总督或省长;公会为了达到‘治死耶稣’(参1节)的目的,只好将祂解交给巡抚彼拉多,让他按罗马帝国的律法定罪并处死刑。 【太27:3】“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 ﹝文意批注﹞‘后悔’(regret)或译‘懊悔’(参二十一29),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悟;它与新约所强调的‘悔改’(repent)不同。 ﹝话中之光﹞(一)导致人得救的‘悔改’,并不单是对已往行为的“后悔”,最重要的,乃是把整个心思回转归向神(参三2)。 (二)世俗的“后悔”,是叫人死;但依着神的意思悔改,会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参林后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