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己的形象
东正教的属灵体验如果要用人世间深切的关系来比较的话,可以用知己的关系来表达。知己的关系很密切,可以是同性的知己,完全不牵涉到**的关系,而是用知心、互相了解、心与心的情谊去联系。知心的朋友无须多交谈,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每每在最需要时候,对方便会出现。他是一个衷心要令你享受的人,在他身上永远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他代表着智慧的化身。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对一个理想知己朋友所向往的特质。在人生的旅程中,一个有高超智慧与我们同行的人,时常能给我们生命的火花和提升我们。当我们与他交谈后,整个人的生命都会有所得着,使我们的人生观有所改变。
知己的另一个特色是会令我们不断想去了解他。知己朋友之间的乐趣就是在于我们不断去探索他、认识他、发现他的兴趣。我有一位相识了二十多年的朋友,以为自己对他很了解,但是当他突然做出一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时,我才发觉自己不了解他。在许多人都误会他时,我会为他辩护,但同时我的内心也会质疑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在我与他交谈后,才发现他背后的真正原因。在这些过程中,知己朋友之间就是透过不断的发现去了解对方,从而寻找出朋友之间的意义。形容最高峰的知己朋友的形容词就是『尽在不言中』。这可以说是心与心相应,是超语言的关系。男性的知己朋友只需三言两语便可以彼此了解。从这角度来了解,可见东正教的特色。东正教的神是完全不可测、不可描述、极高超、充满智慧,但不断吸引我们去了解他、发现他。当我们发现更多时,才发觉我们对他的认识并非完全是真的,不能完全地表达,于是我们会渴望再爬高一些。然而,愈发现得多,便愈发觉自己用尽所有的语言、方法和慨念都不能了解他。最后,到与他最了解时,就是到达一切语言都不能表达的境界,这就是『尽在不言中』的关系。
二、东正教灵修学的两个最主要属灵体验
东正教属灵的体验有两个核心:
1.心祷(theprayeroftheheart)
心祷就是用心的祷告。所谓『心祷』也就是『耶稣祷文』:『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Lord,JesusChrist,SonofGod,Havemercyonme,Asinner.)东正教的起始当然是用希腊文。在这里,何谓『心的祷告』呢?
(1)五重的祷告境界
TheophantheRecluse指出我们有五重祷告的境界:
a.咀唇的祷告(oralPrayer);
b.用思考的祷告(prayerofmind);
c.用思考及入心的祷告(mind—in—heartprayer):同时有理亦有情托住的祷告。说:『求神赦免我』的时候,虽然知道自己是求神的赦免,但并不等于有情托住。从心底里发出渴求说:『神啊!求珑赦免我!』这种感受就是『用思考及人心的祷告』。
d.直觉的心祷(prayerofheart):思考愈来愈少,到情先过理的地步。即是说里面的情与神的关系强烈到一个地步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在一刹那间,情比理更多,因为管理智的脑无法表达情直接的感受,这就是直觉的心祷。
c.不住的祷告(unceasingcontemplativeprayer):有些灵恩人士说方言到了感情澎湃的地步时,发觉一生中所学的字眼都不能表达得到,于是用一些自己所不能了解的字眼来表达。这就是一种直觉、完全超理智的祷告。即是到达直觉祷告的境界,然后不住的祷告。
『耶稣祷文』的实践就是对照五重祷告境界发展出来的。
a.咀唇的祷告:在『耶稣祷文』中就是大声念诵祷文。不断重复的念诵:『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按照《东正信徒朝圣记》的操练,开始时**吩咐信徒每天念三千次;一星期后,发觉开始入心的时候,便要念六千次;再过一星期后,便增加至念一万二千次。几乎每天清早起来便要开始念诵,一直念到晚上。甚至连嘴唇也开始麻痹。在我看来,这样未免太过苦修了。起初念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所念的是什么,但是慢慢便开始进入第二个境界。
b.进入第二个境界后,一边念便一边明白所念的字眼。『主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我们说话的对象是耶稣基督,他是『神的儿子』,是最伟大的一位。请他做什么?就是请他『开恩可怜我,我这个犯罪的人』。在整个祷告的内容,包含了赞美神、耶稣基督的名字;高举神,谦卑自己的态度;以及承认自己是犯罪这个事实。这就是用思考的祷告。
c.到第三个阶段,开始不单是理性上知道这三个内容,而且慢慢有相应的感受出来。当某些字眼打进我们的感受时,会有强而谦卑的感觉出来,那不是理智的理论,而是感受,感受到自己有罪、软弱和不配。
d.『祷文』充满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到祷文已念到十分稔熟时,感情澎涨到一个地步,不再需要有理智,对神的赞叹、呼求、自己的谦卑、认罪等经历已经完全充满了整个人。这第四个阶段,可以说是纯粹用心使整个内心世界涌出内心的说话。这时,根本无需考虑祷文的内容是什么,因为已经太熟了。根据《东正信徒朝圣记》的记载,信徒到达不能停止念诵的地步,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走路、或间谈时都在念诵祷文,经文已经在心灵中成为一种背景(background)。甚至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在睡觉、造梦时都在念诵祷文,到天亮时自己被祈祷文吵醒。意思是说这时已不是他念诵祷文,而是祷文带动他。用理性来说,我们知道要说什么话,然后说出来,就是我们做主体带动祈祷;但是到这个地步,却是由祈祷带动他,于是他整个人都被祈祷带动,做任何事都是由祈祷出来,这就是不住祷告。
e.超越分析性的言语或概念,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在『耶稣祷文』的操练中,到最高时就是纯粹心的祷告,无需用理性。由理性开始,然后理性加上心,到最后心占据整个人的时候,理性就会退隐。这是一种在纯直觉习惯的心境下,整个生命向神呼求。整个生命就是向神呼求的生命,由朝到晚的生活都是向神呼求生命的情态。这是很高的境界。这境界是『耶稣祷文』最高的情况,将整个人的生命扭转过来。
(2)『耶稣祷文』的操练重点:
a.配合呼吸——身心结合的祷告(psychosomatictotality)
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不同,当我们唱诗『主啊!我仰望珑』时,却垂下头来,这总是不大对称。又假如我们念:『我真快乐,主恩就是这样』时,语调平淡乏味,完全没有快乐的感觉。当我们的面部与心灵有大的差距时,表示我们不是真正整个人投入。整个人的投入,是身、心、灵都有份儿。当然,呼吸最容易摆动和容易受到控制,所以初练习的时候,透过呼吸的节奏在脑中背念『耶稣祷文』最为有效。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四节:
(a)吸气:『主耶稣基督』;
(b)呼气:『神的儿子』;
(c)吸气:『开恩可怜我』;
(d)呼气:『这个罪人』。
初操练时,我们会发觉呼吸与祷文配合得并不理想,可能会气促了一点,或是呼吸得慢了一点。只要多加练习,慢慢便会愈来愈顺畅,最后成为呼吸的一部分。初时的操练,有点不求甚解,但是慢慢会明白祷文内容的意思。如果坚持继续操练,我们会发觉『情』会开始出来,这不会产生任何危险。
b.重复的单一祷文(monologicprayer)——由『意识』打入『无意识』
重复背诵既有其心理作用,也有其神学作用。重复的心理作用,就是当不断重复一句说话时,这句说话便会从意识打入潜意识。例如我们重复地听流行曲、或是电视节目音桨、或是片集的主题曲,便会不知不觉地琅琅上口。重复背诵『耶稣祷文』,我们也会把祷文从意识打入潜意识,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重复有两种操练的方法:
(a)随时祷告: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内心『不住的祷告』。念得多了,我们会发觉当我们背诵的时候,同时可以做任何其他的事情。这个过程,初时用理智时,会有理智的冲突;到从理智进到人心,不再需要理智,成为一种态度的时候,虽然我们仍可以用理智,但是理智已再没有与我们冲突,不会夺去我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心灵的背景。
(b)特定时刻:心灵的背景也可以是定时的操练。也许每天抽十五分钟,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操练。这可以使注意力集中,让感受快一点出来。
这两者都要互相配合。不过,过了一段时期之后,就能够无需定时,也可以每天由早到晚随时背诵。
c.祷文的特色——有信仰的内涵
(a)有耶稣基督的名字。呼叫耶稣的名字的时候,耶稣听到了,便临在与我们相交。
(b)高举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c)表示自己在地位上的谦卑:『开恩可怜我!』仰望神与我们同在,承认自己的不配;然后是『这个罪人』,肯定自己作为人的事实。所以有认罪,有谦卑,有仰望,有高举神,也有耶稣的名字,这都是属灵经历中最基本的部分。所以这短短一段,已经全面地包含了属灵经历中最需要的元素。因此,我们若要寻找一句作为属灵经历的背景,这一句说话可算是最全面的了。
d.『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
『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就是到最高峰时,将祷文念至进入内心生命(inwardness),成为一种『寂静』的心灵状态。《东正信徒朝圣记》提到整个人詖祷告的心境笼罩着,有一种完全舒服平静的感觉,这种平静的感觉已不是来自自己的祷告,而是由祷告托住,成为一种祷告的生活方式。在祷告的经历中,作者经历到主耶稣和他已再没有任何距离,他无需呼求耶稣到来,因为耶稣已经与他同在,直接在他的生命中彰显他的荣光。当我们呼求『开恩可怜我』时,其实我们就是将我们的生命与耶稣接上,耶稣的荣光就充满我们,不用靠任何理性或身体媒介。耶稣的荣光直接充满我们的生命。这祈祷由被动变成主动,不再是『我』向耶稣祷告(praytoJesus),而是耶稣自己在我生命里面祷告(prayofJesusHimselfinme)。当『耶稣祷文』到了这个地步,就成为我们属灵不住祷告的经历。
2.『圣像』的灵修学(spiritualityoficon)
(1)『圣像』的灵修意义
a.用眼看的属灵经历——由分析进至直觉印象
罗马天主教是用口和用心来祈祷;基督教是用理的灵修学;灵恩运动是用身体的灵修学;东正教则是用眼睛的灵修学。东正教透过用眼看来使自己的属灵生命提升,这是圣像灵修学最重要的方向。用眼看而达到属灵经历的提升,其秘诀和『耶稣祷文』一样,就是不断的重复。圣像需要每天部用眼睛去观看,最方便是把它挂在工作的地方。我们不可以每天看不同的圣像,而是正如念『耶稣祷文』一样,藉着重复看同一幅圣像,由分析性的观看而进入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到一个地步,虽然我们离开了挂有圣像的房间,但是脑诲中仍印有那幅圣像。甚至到一个地步,我们由早到晚,就算是工作时,那幅圣像仍仿似幻灯般留在脑海中。这有很重要的属灵意义。
东正教的灵修要超越语言,用眼看而无需用语言。『耶稣祷文』虽然用语言开始,但是最后也是超越语言。超越语言就无需用理性,无需用理性时,就是在日常生活要用理性来判断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冲突,于是我们可以有一样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与我们同在。除非那样东西是超理性的,否则它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与我们同在。举例说,如果我们要用五分钟祈祷,在这五分钟内我们用理性来祈祷,当然可以心无杂念;但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用理性时,我们若要与神同在,除非那样东西无需用理智也可以仍然存在。这就是东正教的特质。所以,如果我们操练得好,神就常与我们同在,因为我们无需与理智和思考相争。当然,我们初看时还是需要用理智,但是用理之后慢慢便会用心。用理的意思是去欣赏和去分析那幅圣像,但是愈看愈亲切,慢慢便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中。
b.通往天国荣耀的窗户(WindowonthekingdomOfGod)
每一幅图画都是一个象征,带给我们一种感觉,这一切都是象征的作用。每种事物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每个人在人生中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举例说,有人听到某首歌曲便会回味初恋时浪漫的气息:甚至有些人当嗅到某种气味时,他过去的历史也会浮现出来。每个人的生命中也有不同的象征,这些象征出现时都会挑起过往一些很深的经验,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圣像就是我们为自己制造的象征,它出现时便将我们整个的生命提升。这个象征十分重要。一个猥琐的象征,会令我们的生命下堕;反之,一个正义的象征,则可以帮助我们的生命抗衡周围的罪恶。每一幅圣像都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天国的生命,一幅圣像所以能带领我们进入天国的荣耀,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挑起我们天然欲望的冲动。圣像的画不能太过感性(expressive),因为感性的画只能挑起我们的欲望。举例说,耶稣是宇宙的主宰的圣像,他的样子看起来很是呆滞,它的作用是不让我们挑起天然的欲望。绘画圣像的人故意避免令圣像流于太过表现主义,用意是挑起人内在心灵中对神圣宗教的向往,所以耶稣钉十字架的圣像不把耶稣画成很痛苦的样子,反而显得较为庄严和神圣,带有超现实的味道,因为惟有超现实才可以把我们带领到高过现实。文艺复兴之后的名画非常现实,将人的感觉和表情充分发挥出来,让我们与绘画的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但是结果只令我们停留在加强作为人的感觉的程度,而没有将我们的心灵引领向更崇高的向往。
c.不用文字的神学
圣像是用眼看、用手绘出,而不是用文字的神学。圣像是直觉的神学,所有圣像所表达的神学就是一种张力。当我们观看圣像的时候就会被吸引,但同时也会被圣像排斥,因为每一幅圣像作品均表达两样东西,在人类的经验中产生冲突。圣像一方面表达荣耀和喜乐,是天国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表达人世间的受苦和忧伤。有一幅圣像题名为『妇人不要哭』,那是一幅充满憔悴和沉重的作品,看的人均会感觉到那种忧伤、难过而产生共鸣,因为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妇人的面孔代表了很多时候我们心灵的面孔,但同时又充满了荣耀、把握和盼望,因为当中的耶稣像的笑容并不是肤浅的笑容,而是充满绝对的把握,表达着『整个宇宙都在我的手中,不用担心。平安!在我的生命里有平安和荣耀。』所以,一幅圣像一定有忧伤的部分和荣耀的部分。前者属于人难过和失败的部分;后者属于神自己光彩和盼望的部分。这是一种张力。一幅好的圣像应该有这种张力,这种张力有非常重要的属灵意义。
(2)写作『圣像』的属灵经历
a.绘者的属灵质素和预备
在东正教的传统中不称为绘画圣像,而是称为『写圣像』,因为他们是写神学。写圣像的画家不单讲求技术,这与中国人的画很相似,都是称为『写画』,能够写出内心的境界。画匠在未下笔之前先有境界,所谓意在笔先,每幅圣像均表达出画家内心对神的了解和经历,这种要求很高,因为经历肤浅的,写出来的圣像便会肤浅;经历深的,写出来的圣像便有深度。所以对写画的人的属灵质素要求很高,他必不是一个普通的画家。在东正教传统中,写圣像的人必定是奉献终生的修士。他们在写圣像之前要有充分的属灵准备,写圣像的过程是一种灵修的态度,旨在用画来表达写画的人整个属灵生命的体验,所以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属灵的人,技法固然要好,还要到达属灵的境界,然后在开始写之前还要禁食、祷告,充分洁净内心和眼睛。在这段日子中眼睛要看属灵的世界;心要完全的清静,然后禁食、祷告。有时甚至要祷告至流泪的地步,等到神充满了内心时才开始动笔。
b.传递神的性格
写圣像的整个过程不是要表达作者的性格,而是要表达神的性格,所以东正教的圣像差不多每一幅都有类似的表情,因为它们都是要表达同一的对象。这与西方的画不同。西方米康朗基罗的画表达米康朗基罗的心境;达文西的画表达他女性化柔弱的魅力;梵高则表达人内心的愤怒,所以每幅画都是作者的画。音乐也是一样,贝多芬表达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西方的艺术品均代表着作者;然而,东正教的艺术品却不是表达作者,作者是退隐的,目的是要将神托出来,因此在写画的过程中作者从来不签名。
整个过程是一个圣礼,仪式是从没有背景中将耶稣基督绘画出来,可说是道成肉身的过程,旨在将神自己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要求相当高的过程。画的过程相当特别:第一,他无有画架(圣盒),架不是一块平板,而是已经有边,象征保护神自己的形象。第二,他绘画的程序,首先素黑色的底色,然后由最深色开始画至最浅色,一层一层将光明的色彩涂上。因此,很多圣像经过一段日子之后,会变得深色,因为表层浅色的部分脱落之后,便呈现出深色的部分。这是一个历程,表示黑暗是生命的起始点,但透过神亲自的出现,便愈来愈光明。最后,荣光的部分贴上金片,表示绝对的光辉。因此,这是圣礼的过程,由黑色的底色趋向白色,表示经历是由黑暗进入光明。神的光、神的临在(present)亲自在这幅画显示出来。
(3)静观『圣像』的属灵经历
当我们面对着一幅圣像的时候,需要明白当中所表达的意义。其中每一样东西都有象征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它的形象和颜色去了解:
a.形象
(a)面孔:颜色较深,多用棕褐色,代表土地,不断提醒我们人是属土地、是有限的。
(b)眼睛:画得较大,是故意超现实的画法,多数注视着你,与你沟通。
(c)前额:多数较大而突出。额表示载着脑袋,代表智慧和能力。
(d)鼻子:比普通的较长,在视觉上配搭面孔的庄严。
(e)嘴巴:不会有性感的感觉,尽量几何化。不会使人联想起属世的感觉,但好象正向人说话,与人有沟通。
(f)面颊:两边的颧骨较高,代表有生命的劲力。
(g)脖子:较粗大,是呼气的地方,表示圣像把生命之气赐予你,所以充满生命能力。
(h)耳朵:通常都看不见。纵然看见,都是向内弯的,表示耳朵不听世界的说话,只听内心的说话,或是隐藏着只听神在内心对他说的话。
(i)衣纹:并不表达任何动力。衣纹不是按照现实绘画,而是包着的,没有散开的感觉,表示不受现实世界的影响,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关系。
(j)身体:耶稣的身体虽然没有穿着衣服,但不会使人觉得有性感(sexual)的冲动。
圣像整幅的图画都给人静态的感觉。耶稣登山变像的图画,有摩西和以利亚在他身旁,又有数个门徒站在地上。如果是西方的画家所绘画,可以很有戏剧性,但是东正教的图画却给人静态的感觉。这种静态代表平安。纵然要给我们生命属灵的震撼力,也是慢慢来的。
西方油画的终极点往往都是在画的后面,但是圣像的终极点却在前面,表示不要人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而是它要与人沟通。圣像并没有给人立体的感觉,因为它要我们从前面的角度与它沟通,这是绘画的特色。
b.颜色
颜色有很多种:白色代表永恒、纯洁;蓝色代表天空、深度和盼望;红色代表血、代价和爱;紫色代表权能;绿色代表生机、属灵生命的再生;黄色代表光辉;金色代表绝对的荣耀;棕色代表属于土地、是卑微的;黑色代表背景,甚至是黑暗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