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术语表

基督教的历史与文化 by 麦格拉思

基督教专业术语表

下面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基督教专业术语的简述。 下面这本书特别推荐给愿意更深入了解基督教术语的人们:E. A. Livingstone编辑的(牛津基督教会辞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

嗣子说(Adoptionism):这种异端认为耶稣是在传道的某一时刻(通常在受洗时)被“领养”为上帝的儿子,反对如下正统教义:自受孕起,耶稣在本质上就是上帝的儿子。

耶稣降临节(Advent):基督教年历中的开始时期,圣诞节前的一段时间。 这个词源于拉丁词advantus(“来临”或“到达”),指耶稣基督的降临。

亚历山大学派(Alexandrian School):教父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紧密相关,以其基督论(强调基督的神性)和释经学(使用寓意解经)闻名于世。 安提阿学派与它在这两个领域持相反观点。

再洗礼派(Anabaptism):来源于希腊词“再受洗礼者”,指16世纪宗教改革中基于门诺(Menno Simons)或胡伯迈尔(Balthasar Hubmaier)等思想家之思想的激进派。

存在类比(Analogy of being)(拉丁文为analogia entis):此理论与托马斯•阿奎那联系紧密,认为在被造的秩序和上帝之间存在着一致和类比的关系,这是神圣创造(creatorship)的结果。

信心类比(Analogy of faith)(拉丁文为analogia fidei):这种理论的突出代表是卡尔•巴特,坚持被造的秩序和上帝之间的任何一致,都必须建立在上帝自我启示的基础上。

神性拟人说(Anthropomorphism):认为上帝具有人的特征(比如手或脚)或人的其他特征的理论倾向。

安提阿学派(Antiochene School):教父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与今天的土耳其城市安提阿关系尤为紧密,以其基督论(强调基督的人性)和释经法(采用字面解经)闻名于世。 亚历山大学派在这两个领域和它持相反立场。

反帕拉纠作品(Anti-Pelagian writings):奥古斯丁关于帕拉纠争论的一些作品,在其中他捍卫了自己关于恩典和称义的观点。 参见帕拉纠主义。

启示的(Apocalyptic):一种著作类型或者宗教观,以末后的事和世界的末了为核心,常采用复杂的象征性异象的形式。 旧约的《但以理书》和新约的《启示录》就属于这类作品。

护教学(Apologetics):以捍卫基督教信仰为核心的基督教神学领域,尤其指通过理性来论证基督教信仰和教义。

否定神学的(Apophatic):指一种风格独特的神学,强调对上帝的认识不能从人的范畴中获得。 “否定”(源于希腊词apophasis,“否定”或“否认”)的神学方法特别与东正教修道院传统相关。

使徒时期(Apostolic era):被视为权威的基督教会时期,从耶稣基督的复活开始(约公元35年)到最后一位使徒去世(约公元90年)。 这个时期教会的思想和行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被众多教会圈子广泛认为是标准的。

运用论(Appropriation):与三位一体相关的术语,在肯定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参与所有三位一体对外作为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行为思想当成某一个位格的特别作为。 因此,如果认为创造是圣父的工作,救赎是圣子的工作,也是恰当的,虽然实际上在这些工作中三个位格都在场并起作用。

阿里乌主义(Arianism):一种主要的早期基督教异端,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最高的创造物,否认他的神性地位。 阿里乌争论对基督论在公元4世纪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赎罪(Atonement):最早由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杜撰的一个英文词,用于翻译拉丁词reconciliatio,后来逐渐有了引申义,指“基督的作为”或者“基督因着他的死和复活为信徒带来的益处”。

巴特式的(Barthian):用于描述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1886-1968年)之神学观点的形容词,主要因强调启示的优先性和耶稣基督的中心性而著称。 “新正统”和“辩证神学”的用法也与此相关。

见主之面(Beatific Vision):特别使用于罗马天主教神学中,指对上帝完全的看见,只有选民死后才能实现。 但是托马斯•阿奎那等一些作家宣扬,上帝允许某些他喜悦的人——如摩西和保罗——在今生看见他。

加尔文主义(Calvinism):一个有歧义的术语,在两种差别极大的意义上使用。 其一,指深受约翰•加尔文或其著作影响的宗教团体(如改革宗教会)和个人(如西奥多•贝扎)的宗教思想。 其二,指约翰•加尔文本人的宗教思想。 尽管第一种含义更常用,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

卡帕多西亚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对教父时期三位主要希腊语作者的总称:凯撒利亚的巴西尔、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和尼撒的格列高利。 他们都生活在4世纪晚期。 “Cappadocia”指他们所居住的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一个地区。

笛卡尔主义(Cartesianism):以勒内•笛卡尔(1596-1650年)为代表的哲学观点,特别重视认识者和知识的分离,坚持个体思考是哲学思考的正确起点。

教理问答(Catechism):基督教教义的普及手册,通常采用问答的形式,旨在宗教教育。

大公的(Catholic):形容词,既指教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普世性,也特指强调这一点的教会团体(有时也称为罗马天主教会)。

卡尔西顿定义(Chalcedonian definition):卡尔西顿公会议上的正式宣告,即耶稣基督被认为拥有神人二性。

灵恩、灵恩的(Charisma,charismatic):与圣灵的恩赐特别相关的一些术语。 在中世纪神学中,“charisma”用于指上帝出于恩典赐予个人的属灵恩赐。 20世纪早期以来,“charismatic”逐渐用于指一种神学和崇拜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别重视圣灵的即时临在和经验。

基督论(Christology):基督教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讨论基督的身份,尤其涉及基督的神性和人性问题。

相融互摄(Circumincession):参见Perichoresis。

公会议主义(Conciliarism):对教会或神学权威的一种理解,特别强调普世教会的作用。

忏悔、信条(Confession):这个词起初指认罪,在16世纪它获得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专门涵义——指体现新教教会信仰原则的文献,比如路德宗的奥斯堡信条(1530年)或者体现早期路德宗思想的改革宗第一信条,以及瑞士改革宗第一信条。

同质的(Consubstantial):源于希腊词homoousios的拉丁词,字面意识是“同一本质的”。 用于肯定基督耶稣完全的神性,尤其反对阿里乌主义。

合质论(Consubstantiation):指真实临在论,以马丁,路德为代表,坚持圣餐中的面包和酒的实质与基督的身体和血的实质相混合。

信经(Creed):基督教信仰的正式规条或总结,为所有基督徒所共同坚持。 最重要的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

自然神论(Deism):指以17世纪为代表的一群英语作者的观点,他们的理性主义孕育了启蒙时期的许多思想。 这个词常常指一种对上帝的看法,它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但反对上帝继续介入这个世界。

辩证神学(Dialectical theology):指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1886-1968年)的早期思想,重视神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幻影说(Docetism):早期基督教异端,认为基督拥有纯粹的神性,只拥有人类的“外表”。

多纳徒派(Donatism):以4世纪罗马帝国北非为中心的一场运动,发展了教会和圣礼的严律主义思想。

荣耀颂(Doxology):赞美的一种形式,通常和正式的基督教崇拜相联系。 “荣耀颂”神学方法强调赞美和崇拜在神学思考中的重要性。

复活节(Easter):基督教年历中也许是最重要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

伊便尼派(Ebionitism):一种早期基督教异端,认为基督是完全的人,虽然承认他被赋予特别的圣灵能力,这种能力使他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教会学(Ecclesiology):讨论教会理论的基督教神学部分。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the)19世纪以来使用的一个术语,强调人的理性与自主,是18世纪许多西欧和北美思想的典型特征。

主显节(Epiphany):基督教年历的一个部分,中心是基督耶稣向世界的显明。 主显节自身和三博士(或东方三博士)相关。

末世论(Eschatology):基督教神学讨论“末后之事”的部分,尤其是复活、地狱和永生的思想。

圣餐(Eucharist):本书指一种圣礼,也称为“弥撒”、“主餐”和“交圣餐”。

福音派(Evangelical):开始指改革运动,特别是16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之间发生在德国和瑞士的改革运动,但今天用于指以英语世界神学为代表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特别重视圣经的权威性和基督之死的赎罪性。

释经(Exegesis):文本阐释学,通常特指圣经注释。 “释经”主要指“解释圣经的过程”。 在圣经注释中使用的特殊技巧通常被称作“解释学”。

典范说(Exemplarism):一种独特的赎罪法,强调耶稣基督为信徒确立的道德和宗教榜样。

教父(Fathers):“教父作者”(Patristic Writers)的同义词。

女权主义(Feminism):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神学的一场运动,特别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直接批评基督教的家长制。

惟信论(Fideism):一种基督教神学的理解,拒绝接受基督教信仰以外的(尽管有时是需要的)批评或者评价。

五种方法(Five Ways,the):标准用语,指托马斯•阿奎那创立的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

第四福音书(Fourth Gospel):指约翰福音。 这个词突出了这部福音书与众不同的文学和神学特点,这些特点使它与头三部结构相同的福音书区别出来,后者通常被称作“符类福音书”。

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美国新教的一种形式,特别重视圣经无误的权威性。 解释学(Hermeneutics):指文本阐释或注释的原则,尤其指关于圣经以及圣经在今天的应用的阐释原则。

静修主义(Hesychasm):一种与东方教会联系尤为紧密的传统,非常重视通过“内在安静”(希腊文:hesychia)获得上帝的显现。 特别与“新神学家”西门(Simeon)和格列高利•帕拉马(Gregory Palamas)等作者相关。

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用于指历史上的拿撤勒人耶稣,以19世纪为代表,抗议对这个人物的基督教——尤其是新约圣经和信经中所体现出的——解释。

历史批评法(Historico-Critical Method):将包括圣经在内的文本视为历史文献的方法,认为惟一正确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与具体写作背景相联系的基础上。

宗教史学派(History of Religions School):采用宗教史的方法,以对基督教起源的研究为代表,将新旧约圣经的发展视为与其他宗教,比如诺斯替教,相遇做出的回应。

本体同一论(Homoousion):希腊术语,字面意思是“具有相同本质的”,在4世纪范围逐渐扩大,用于指称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即基督耶稣是“和上帝有同一本质的”。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术语,直接反对阿里乌派认为耶稣基督和上帝“具有相似本质”的观点。 参见同质说。

人文主义(Humanism):在严格意义上指与欧洲文艺复兴相联系的文化运动。 运动的核心不是指(像这个词的当代涵义所暗示的)一系列世俗或世俗化的思想,而指新产生的对古代文化成就的兴趣。 这被视为欧洲文化和基督教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的主要资源。

本质合一(Hypostatic union):耶稣基督中神人二性合一,两种本质互不冲突的教义。

意识形态(Ideology):通常指一些世俗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信仰和价值观支配着社会或一群人的行为和观点。

道成肉身(Incarnation):指上帝在耶稣基督的位格中披戴了人性。 “道成肉身主义”经常用于指非常重视上帝成为人的神学方法。

因信称义的教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doctrine of):基督教神学的组成部分,讨论一个罪人如何能够和上帝建立关系。 这个教义已经证明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神性抛弃说(Kenoticism):基督论的一种形态,特别强调基督道成肉身时“抛弃”了某些上帝的属性,或者他“倒空自身”至少部分上帝的属性,特别是全知与全能的属性。

福音宣讲(Kerygma):以鲁道夫•布尔特曼(1884-1976年)和他的追随者为代表,用于指新约中与耶稣基督的重大意义相关的基本信息或宣告。

大斋节(Lent):基督教年历的一个节期,复活节之前一段时间,在基督教世界中被广泛看作禁食和沉思之时。 大斋节以圣灰节开始。

新教自由派(Liberal Protestantism):与19世纪德国联系很紧密的一场运动,强调宗教与文化的延续性,兴盛于施莱尔马赫与保罗•蒂利希之间。

解放神学(“beration Theology):指任何强调对福音的解放性冲击的神学运动,但逐渐用于指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拉丁美洲发展的运动,这场运动强凋政治行为的功能,目标是从贫穷和压迫中获得政治解放。

圣礼(Liturgy):公众仪式的书面文字,尤其是圣餐仪式。

逻各斯(Logos):希腊词,意为“词语”,在教会基督论的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耶稣基督被视为“上帝之道”;此问题关注认信的暗示意义,特别关注耶稣基督中的神圣“逻各斯”与其人性的关系。

路德宗(Lutheranism):与马丁•路德相关的宗教思想,以在小教理问答和奥斯堡信条中所表达的为代表。

摩尼教(Manicheism):与摩尼教徒相关的强烈的宿命论观点,是希坡的奥古斯丁的早期信仰。 区分两种不同的神,一为恶,一为善。 恶因此被视为邪恶之神作用的直接后果。

形态论(Modalism):一种三一论异端,将三位一体中的三个位格视为神性的不同“形态”。 典型的形态论认为上帝在创造中表现为圣父,在救赎中表现为圣子,在成圣工作中表现为圣灵。

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认为基督只有一个本质,即神性(源于希腊语,nonos,“惟一”,和phys,“性”)本质。 这种观点与为卡尔西顿公会议(451年)所维护的正统观念——基督有神人二性——相区别。

新正统(Neo-Orthodoxy):指卡尔•巴特(1886-1968年)的一般立场,特别指他吸纳正统改革宗时期神学关注的方式。

本体论证明(Ontological argument):指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方式,以经院神学家坎特伯雷的安瑟伦为代表。

正统的,东正教(Orthodoxy):这个词有一些不同的用法,最主要指正统的,意为“正确的信仰”,以区别于异端;东正教,指在俄国和希腊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基督教形式;指新教运动意义上的“正统”,这场运动以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早期为代表,特别强调教义规条的必要性。

基督再临(Parousia):希腊词,字面意思是“来临”或“到达”,常指基督的第二次降临。 基督再临观念是基督教理解的“末后之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圣父受苦说(Patripassianism):神学异端,兴起于公元3世纪,与诺图斯(Noetus)、帕克西亚(Praxeas)、撒伯里乌(Sabellius)等作者相关,核心为相信圣父和圣子一起受苦。 亦即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应该看作天父的受苦。 这些作者认为,神性中的惟一差异是形态或工作的延续性,这样,圣父、圣子、圣灵就仅仅是同一神圣实体的不同存在或表达方式。

教父的(Patristic):形容词,指教会历史的头几个世纪,在新约圣经之后(教父时代)或期间写作的思想家(教父作者)。 对于许多作者,这个时期似乎是公元100-451年(亦即新约最后一篇写作完成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卡尔西顿公会议之间的时期)。

帕拉纠主义(Pelagianism):与奥古斯丁直接对立的一种观点,在人如何获得救恩的问题上,非常重视人的工作而轻视了上帝的恩典。

五旬节(Pentecost):庆祝圣灵在五旬节降临的节日。

相融互摄(Perichoresis):与三位一体教义相关的术语,经常也用拉丁词czrcumincessio表示。 基本主张是三位一体中的三个位格互相之间分享生命,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是孤立、与另外两个位格相分离的。

敬虔派(Pietism):一种基督教信仰方式,以17世纪的德国作者为代表,重视信仰的个人化运用,要求基督徒过圣洁的生活。 在英语世界这场运动或许以循道宗的形态最为著名。

后自由主义(Postliberalism):一场神学运动,以20世纪80年代的杜克大学和耶鲁大学为代表,批评对人的经验的随意依赖,要求在神学上恢复共同的传统观念的主导作用。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种大众文化运动,特别流行于北美,产生于对启蒙运动普遍理性原则之信任的全面崩溃。

实践(Praxis):希腊词,字面意思是“行为”,卡尔•马克思用于强调与思想相关的行为的重要性。 强调“实践”对拉丁美洲解放神学有相当大的冲击作用。

新教(Protestantism):因斯拜尔会议(1529年)将反抗罗马天主教行径和信仰的人称为“抗议者”而得名。 在1529年之前,这些人和团体自称“福音派”。

四重寓意说(Quadriga):拉丁词,指对圣经的“四种解释”,即字面的、寓言的、比喻的和类比的。

激进的宗教改革(Radical Reformation):越来越频繁地指再洗礼运动,是一个超出了路德和茨温利设想的宗教改革派别,与教会教义关系尤为紧密。

改革宗的(Reformed):指从加尔文(1510-1564年)及其追随者的著作中汲取灵感的神学传统。 现在通常不用“加尔文主义的”(Calvinist),而用“改革宗的”。

撒伯里乌派(Sabellianism):一种早期的三一论异端,认为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是同一位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显现。 一般被认为是形态论的一种形式。

圣礼(Sacrament):在纯粹历史意义上,是指耶稣基督自己创立的教会仪式或礼仪。 虽然罗马天主教神学和教会实践中认为有七种圣礼(洗礼、坚振礼、圣餐、婚礼、按立、告解、临终涂油),新教神学家一般坚持新约圣经中只能找到其中两个(洗礼和圣餐)。

分裂教会罪(Schism):指蓄意分裂教会合一,受到早期教会中有巨大影响力的作者,如西普里安和奥古斯丁的强烈谴责。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一种独特的基督教神学方法,在中世纪特别盛行,这种神学方法重视基督教神学的理性论证和系统表述。

圣经原则(ureprinciple):以改革宗神学家们为代表的神学,这种神学认为教会的行为和信仰应该依据圣经。 任何不能证明有圣经依据的思想都不能视为对信徒具有约束力的思想。 常用词“惟独圣经”(solaura)总结了这项原则。

基督救赎论(Soteriology):基督教神学组成部分,讨论救赎(希腊文:soteria)的教义。

符类福音书(SynopticGospels):指头三部福音书(马太、马可和路加)。 这个词(源于希腊词,ynoszs,“概要”)表示这三部福音书可以被认为提供了耶稣基督的生、死与复活相近的“概述”。

符类问题(SynopticProblem):三部符类音书如何相关的学术问题。 “二源”说或许是最普遍的观点,即马太和路加都以马可为源,同时它们也吸收第二种资源(通常被称作“Q”)。 其他的可能性也存在,比如,格里斯巴赫(Grisebach)设想,认为马太福音首先写成,其后是路加,再其后是马可。

神正论(Theodicy):莱布尼兹杜撰的词,指如何在世界上面对恶的存在时证明神之善的神学。

神意感应说(Theopaschitism):一条有争议的教义,兴起于6世纪,被一些人认为是异端。 这种教义与马克森狄(John Maxentius)等作者以及“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已被钉了十字架”的说法相关。 这种说法可以获得完全正统意义上的解释,拜占廷的李安迪(Leontius of Byzantium)等人为之辩护。 但是一些更为小心的作者认为它具有潜在的误导和迷惑性,其中包括霍米斯达教皇(Pope Hormisdas,死于523年),因此逐渐废弃。

上帝之母(Theotokos):希腊词,字面意思是“上帝的”。 指马利亚——耶稣基督的母亲,意在增强道成肉身教义的核心思想——即,耶稣基督不是其他,正是上帝。 此概念在聂斯脱利派争端时期被东方教会的作者广泛使用,因为它同时清晰表达了基督的神性和道成肉身的现实。

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指圣餐中的面包和酒虽然保留了原来的外观,实际上已经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的教义。

三位一体(Trinity):极富特色的基督教上帝论,反映了基督教对上帝之经验的复杂性。 本教义通常被概括为类似“三个位格,一位上帝”这样的格言。

二性说(Two natures,doctrine of):一般指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 相关术语包括“卡尔西顿定义”和“本质同一”。

武加大圣经(Vulgate):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主要源于哲罗姆,是中世纪神学的主要基础。

茨温利主义(Zwinglianism):通常指茨温利的思想,但更常用于特指他对圣礼,尤其对“真实临在”的观点(“真实临在”在茨温利看来更多是“真实的不在”)。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上一页
基督教专业术语表 下面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基督教专业术语的简述。 下面这本书特别推荐给愿意更深入了解基督教术语的人们:E. A. Livingstone编辑的(牛津基督教会辞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 嗣子说(Adoptionism):这种异端认为耶稣是在传道的某一时刻(通常在受洗时)被“领养”为上帝的儿子,反对如下正统教义:自受孕起,耶稣在本质上就是上帝的儿子。 耶稣降临节(Advent):基督教年历中的开始时期,圣诞节前的一段时间。 这个词源于拉丁词advantus(“来临”或“到达”),指耶稣基督的降临。 亚历山大学派(Alexandrian School):教父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紧密相关,以其基督论(强调基督的神性)和释经学(使用寓意解经)闻名于世。 安提阿学派与它在这两个领域持相反观点。 再洗礼派(Anabaptism):来源于希腊词“再受洗礼者”,指16世纪宗教改革中基于门诺(Menno Simons)或胡伯迈尔(Balthasar H
ubmaier)等思想家之思想的激进派。 存在类比(Analogy of being)(拉丁文为analogia entis):此理论与托马斯•阿奎那联系紧密,认为在被造的秩序和上帝之间存在着一致和类比的关系,这是神圣创造(creatorship)的结果。 信心类比(Analogy of faith)(拉丁文为analogia fidei):这种理论的突出代表是卡尔•巴特,坚持被造的秩序和上帝之间的任何一致,都必须建立在上帝自我启示的基础上。 神性拟人说(Anthropomorphism):认为上帝具有人的特征(比如手或脚)或人的其他特征的理论倾向。 安提阿学派(Antiochene School):教父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与今天的土耳其城市安提阿关系尤为紧密,以其基督论(强调基督的人性)和释经法(采用字面解经)闻名于世。 亚历山大学派在这两个领域和它持相反立场。 反帕拉纠作品(Anti-Pelagian writings):奥古斯丁关于帕拉纠争论的一些作品,在其中他捍卫了自己关于恩典和称义的观点。 参见帕拉纠主义。 启示的(Apocalyptic):一种著作类型或者宗教观,以末后的事
和世界的末了为核心,常采用复杂的象征性异象的形式。 旧约的《但以理书》和新约的《启示录》就属于这类作品。 护教学(Apologetics):以捍卫基督教信仰为核心的基督教神学领域,尤其指通过理性来论证基督教信仰和教义。 否定神学的(Apophatic):指一种风格独特的神学,强调对上帝的认识不能从人的范畴中获得。 “否定”(源于希腊词apophasis,“否定”或“否认”)的神学方法特别与东正教修道院传统相关。 使徒时期(Apostolic era):被视为权威的基督教会时期,从耶稣基督的复活开始(约公元35年)到最后一位使徒去世(约公元90年)。 这个时期教会的思想和行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被众多教会圈子广泛认为是标准的。 运用论(Appropriation):与三位一体相关的术语,在肯定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参与所有三位一体对外作为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行为思想当成某一个位格的特别作为。 因此,如果认为创造是圣父的工作,救赎是圣子的工作,也是恰当的,虽然实际上在这些工作中三个位格都在场并起作用。 阿里乌主义(Arianism):一种主要的早期基督教异端,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最高的创造物,否认
他的神性地位。 阿里乌争论对基督论在公元4世纪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赎罪(Atonement):最早由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杜撰的一个英文词,用于翻译拉丁词reconciliatio,后来逐渐有了引申义,指“基督的作为”或者“基督因着他的死和复活为信徒带来的益处”。 巴特式的(Barthian):用于描述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1886-1968年)之神学观点的形容词,主要因强调启示的优先性和耶稣基督的中心性而著称。 “新正统”和“辩证神学”的用法也与此相关。 见主之面(Beatific Vision):特别使用于罗马天主教神学中,指对上帝完全的看见,只有选民死后才能实现。 但是托马斯•阿奎那等一些作家宣扬,上帝允许某些他喜悦的人——如摩西和保罗——在今生看见他。 加尔文主义(Calvinism):一个有歧义的术语,在两种差别极大的意义上使用。 其一,指深受约翰•加尔文或其著作影响的宗教团体(如改革宗教会)和个人(如西奥多•贝扎)的宗教思想。 其二,指约翰•加尔文本人的宗教思想。 尽管第一种含义更常用,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 卡帕多西亚教父(C
appadocian Fathers):对教父时期三位主要希腊语作者的总称:凯撒利亚的巴西尔、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和尼撒的格列高利。 他们都生活在4世纪晚期。 “Cappadocia”指他们所居住的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一个地区。 笛卡尔主义(Cartesianism):以勒内•笛卡尔(1596-1650年)为代表的哲学观点,特别重视认识者和知识的分离,坚持个体思考是哲学思考的正确起点。 教理问答(Catechism):基督教教义的普及手册,通常采用问答的形式,旨在宗教教育。 大公的(Catholic):形容词,既指教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普世性,也特指强调这一点的教会团体(有时也称为罗马天主教会)。 卡尔西顿定义(Chalcedonian definition):卡尔西顿公会议上的正式宣告,即耶稣基督被认为拥有神人二性。 灵恩、灵恩的(Charisma,charismatic):与圣灵的恩赐特别相关的一些术语。 在中世纪神学中,“charisma”用于指上帝出于恩典赐予个人的属灵恩赐。 20世纪早期以来,“charismatic”逐渐用于指一种神学和崇拜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别重视圣灵的即时临在
和经验。 基督论(Christology):基督教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讨论基督的身份,尤其涉及基督的神性和人性问题。 相融互摄(Circumincession):参见Perichoresis。 公会议主义(Conciliarism):对教会或神学权威的一种理解,特别强调普世教会的作用。 忏悔、信条(Confession):这个词起初指认罪,在16世纪它获得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专门涵义——指体现新教教会信仰原则的文献,比如路德宗的奥斯堡信条(1530年)或者体现早期路德宗思想的改革宗第一信条,以及瑞士改革宗第一信条。 同质的(Consubstantial):源于希腊词homoousios的拉丁词,字面意识是“同一本质的”。 用于肯定基督耶稣完全的神性,尤其反对阿里乌主义。 合质论(Consubstantiation):指真实临在论,以马丁,路德为代表,坚持圣餐中的面包和酒的实质与基督的身体和血的实质相混合。 信经(Creed):基督教信仰的正式规条或总结,为所有基督徒所共同坚持。 最重要的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 自然神论(Deism):指以17世纪为代表的一群英语作者的观点,他们的理性主义
孕育了启蒙时期的许多思想。 这个词常常指一种对上帝的看法,它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但反对上帝继续介入这个世界。 辩证神学(Dialectical theology):指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1886-1968年)的早期思想,重视神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幻影说(Docetism):早期基督教异端,认为基督拥有纯粹的神性,只拥有人类的“外表”。 多纳徒派(Donatism):以4世纪罗马帝国北非为中心的一场运动,发展了教会和圣礼的严律主义思想。 荣耀颂(Doxology):赞美的一种形式,通常和正式的基督教崇拜相联系。 “荣耀颂”神学方法强调赞美和崇拜在神学思考中的重要性。 复活节(Easter):基督教年历中也许是最重要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 伊便尼派(Ebionitism):一种早期基督教异端,认为基督是完全的人,虽然承认他被赋予特别的圣灵能力,这种能力使他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教会学(Ecclesiology):讨论教会理论的基督教神学部分。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the)19世纪以来使用的一个术语,强调人的理性与自主,是18世纪许多西欧和北美思想的典型特征。
主显节(Epiphany):基督教年历的一个部分,中心是基督耶稣向世界的显明。 主显节自身和三博士(或东方三博士)相关。 末世论(Eschatology):基督教神学讨论“末后之事”的部分,尤其是复活、地狱和永生的思想。 圣餐(Eucharist):本书指一种圣礼,也称为“弥撒”、“主餐”和“交圣餐”。 福音派(Evangelical):开始指改革运动,特别是16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之间发生在德国和瑞士的改革运动,但今天用于指以英语世界神学为代表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特别重视圣经的权威性和基督之死的赎罪性。 释经(Exegesis):文本阐释学,通常特指圣经注释。 “释经”主要指“解释圣经的过程”。 在圣经注释中使用的特殊技巧通常被称作“解释学”。 典范说(Exemplarism):一种独特的赎罪法,强调耶稣基督为信徒确立的道德和宗教榜样。 教父(Fathers):“教父作者”(Patristic Writers)的同义词。 女权主义(Feminism):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神学的一场运动,特别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直接批评基督教的家长制。 惟信论(Fideism):一种基督
教神学的理解,拒绝接受基督教信仰以外的(尽管有时是需要的)批评或者评价。 五种方法(Five Ways,the):标准用语,指托马斯•阿奎那创立的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 第四福音书(Fourth Gospel):指约翰福音。 这个词突出了这部福音书与众不同的文学和神学特点,这些特点使它与头三部结构相同的福音书区别出来,后者通常被称作“符类福音书”。 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美国新教的一种形式,特别重视圣经无误的权威性。 解释学(Hermeneutics):指文本阐释或注释的原则,尤其指关于圣经以及圣经在今天的应用的阐释原则。 静修主义(Hesychasm):一种与东方教会联系尤为紧密的传统,非常重视通过“内在安静”(希腊文:hesychia)获得上帝的显现。 特别与“新神学家”西门(Simeon)和格列高利•帕拉马(Gregory Palamas)等作者相关。 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用于指历史上的拿撤勒人耶稣,以19世纪为代表,抗议对这个人物的基督教——尤其是新约圣经和信经中所体现出的——解释。 历史批评法(Historico-Cri
tical Method):将包括圣经在内的文本视为历史文献的方法,认为惟一正确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与具体写作背景相联系的基础上。 宗教史学派(History of Religions School):采用宗教史的方法,以对基督教起源的研究为代表,将新旧约圣经的发展视为与其他宗教,比如诺斯替教,相遇做出的回应。 本体同一论(Homoousion):希腊术语,字面意思是“具有相同本质的”,在4世纪范围逐渐扩大,用于指称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即基督耶稣是“和上帝有同一本质的”。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术语,直接反对阿里乌派认为耶稣基督和上帝“具有相似本质”的观点。 参见同质说。 人文主义(Humanism):在严格意义上指与欧洲文艺复兴相联系的文化运动。 运动的核心不是指(像这个词的当代涵义所暗示的)一系列世俗或世俗化的思想,而指新产生的对古代文化成就的兴趣。 这被视为欧洲文化和基督教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的主要资源。 本质合一(Hypostatic union):耶稣基督中神人二性合一,两种本质互不冲突的教义。 意识形态(Ideology):通常指一些世俗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信仰和价值观支配着社会或一群人
的行为和观点。 道成肉身(Incarnation):指上帝在耶稣基督的位格中披戴了人性。 “道成肉身主义”经常用于指非常重视上帝成为人的神学方法。 因信称义的教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doctrine of):基督教神学的组成部分,讨论一个罪人如何能够和上帝建立关系。 这个教义已经证明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神性抛弃说(Kenoticism):基督论的一种形态,特别强调基督道成肉身时“抛弃”了某些上帝的属性,或者他“倒空自身”至少部分上帝的属性,特别是全知与全能的属性。 福音宣讲(Kerygma):以鲁道夫•布尔特曼(1884-1976年)和他的追随者为代表,用于指新约中与耶稣基督的重大意义相关的基本信息或宣告。 大斋节(Lent):基督教年历的一个节期,复活节之前一段时间,在基督教世界中被广泛看作禁食和沉思之时。 大斋节以圣灰节开始。 新教自由派(Liberal Protestantism):与19世纪德国联系很紧密的一场运动,强调宗教与文化的延续性,兴盛于施莱尔马赫与保罗•蒂利希之间。 解放神学(“beration Theology):指任何强
调对福音的解放性冲击的神学运动,但逐渐用于指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拉丁美洲发展的运动,这场运动强凋政治行为的功能,目标是从贫穷和压迫中获得政治解放。 圣礼(Liturgy):公众仪式的书面文字,尤其是圣餐仪式。 逻各斯(Logos):希腊词,意为“词语”,在教会基督论的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耶稣基督被视为“上帝之道”;此问题关注认信的暗示意义,特别关注耶稣基督中的神圣“逻各斯”与其人性的关系。 路德宗(Lutheranism):与马丁•路德相关的宗教思想,以在小教理问答和奥斯堡信条中所表达的为代表。 摩尼教(Manicheism):与摩尼教徒相关的强烈的宿命论观点,是希坡的奥古斯丁的早期信仰。 区分两种不同的神,一为恶,一为善。 恶因此被视为邪恶之神作用的直接后果。 形态论(Modalism):一种三一论异端,将三位一体中的三个位格视为神性的不同“形态”。 典型的形态论认为上帝在创造中表现为圣父,在救赎中表现为圣子,在成圣工作中表现为圣灵。 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认为基督只有一个本质,即神性(源于希腊语,nonos,“惟一”,和phys,“性”)本质。 这种观
点与为卡尔西顿公会议(451年)所维护的正统观念——基督有神人二性——相区别。 新正统(Neo-Orthodoxy):指卡尔•巴特(1886-1968年)的一般立场,特别指他吸纳正统改革宗时期神学关注的方式。 本体论证明(Ontological argument):指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方式,以经院神学家坎特伯雷的安瑟伦为代表。 正统的,东正教(Orthodoxy):这个词有一些不同的用法,最主要指正统的,意为“正确的信仰”,以区别于异端;东正教,指在俄国和希腊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基督教形式;指新教运动意义上的“正统”,这场运动以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早期为代表,特别强调教义规条的必要性。 基督再临(Parousia):希腊词,字面意思是“来临”或“到达”,常指基督的第二次降临。 基督再临观念是基督教理解的“末后之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圣父受苦说(Patripassianism):神学异端,兴起于公元3世纪,与诺图斯(Noetus)、帕克西亚(Praxeas)、撒伯里乌(Sabellius)等作者相关,核心为相信圣父和圣子一起受苦。 亦即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应该看作天父的受苦。 这些作者认为
,神性中的惟一差异是形态或工作的延续性,这样,圣父、圣子、圣灵就仅仅是同一神圣实体的不同存在或表达方式。 教父的(Patristic):形容词,指教会历史的头几个世纪,在新约圣经之后(教父时代)或期间写作的思想家(教父作者)。 对于许多作者,这个时期似乎是公元100-451年(亦即新约最后一篇写作完成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卡尔西顿公会议之间的时期)。 帕拉纠主义(Pelagianism):与奥古斯丁直接对立的一种观点,在人如何获得救恩的问题上,非常重视人的工作而轻视了上帝的恩典。 五旬节(Pentecost):庆祝圣灵在五旬节降临的节日。 相融互摄(Perichoresis):与三位一体教义相关的术语,经常也用拉丁词czrcumincessio表示。 基本主张是三位一体中的三个位格互相之间分享生命,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是孤立、与另外两个位格相分离的。 敬虔派(Pietism):一种基督教信仰方式,以17世纪的德国作者为代表,重视信仰的个人化运用,要求基督徒过圣洁的生活。 在英语世界这场运动或许以循道宗的形态最为著名。 后自由主义(Postliberalism):一场神学运动,以20世纪80年代的
杜克大学和耶鲁大学为代表,批评对人的经验的随意依赖,要求在神学上恢复共同的传统观念的主导作用。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种大众文化运动,特别流行于北美,产生于对启蒙运动普遍理性原则之信任的全面崩溃。 实践(Praxis):希腊词,字面意思是“行为”,卡尔•马克思用于强调与思想相关的行为的重要性。 强调“实践”对拉丁美洲解放神学有相当大的冲击作用。 新教(Protestantism):因斯拜尔会议(1529年)将反抗罗马天主教行径和信仰的人称为“抗议者”而得名。 在1529年之前,这些人和团体自称“福音派”。 四重寓意说(Quadriga):拉丁词,指对圣经的“四种解释”,即字面的、寓言的、比喻的和类比的。 激进的宗教改革(Radical Reformation):越来越频繁地指再洗礼运动,是一个超出了路德和茨温利设想的宗教改革派别,与教会教义关系尤为紧密。 改革宗的(Reformed):指从加尔文(1510-1564年)及其追随者的著作中汲取灵感的神学传统。 现在通常不用“加尔文主义的”(Calvinist),而用“改革宗的”。 撒伯里乌派(Sabellianism
):一种早期的三一论异端,认为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是同一位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显现。 一般被认为是形态论的一种形式。 圣礼(Sacrament):在纯粹历史意义上,是指耶稣基督自己创立的教会仪式或礼仪。 虽然罗马天主教神学和教会实践中认为有七种圣礼(洗礼、坚振礼、圣餐、婚礼、按立、告解、临终涂油),新教神学家一般坚持新约圣经中只能找到其中两个(洗礼和圣餐)。 分裂教会罪(Schism):指蓄意分裂教会合一,受到早期教会中有巨大影响力的作者,如西普里安和奥古斯丁的强烈谴责。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一种独特的基督教神学方法,在中世纪特别盛行,这种神学方法重视基督教神学的理性论证和系统表述。 圣经原则(ureprinciple):以改革宗神学家们为代表的神学,这种神学认为教会的行为和信仰应该依据圣经。 任何不能证明有圣经依据的思想都不能视为对信徒具有约束力的思想。 常用词“惟独圣经”(solaura)总结了这项原则。 基督救赎论(Soteriology):基督教神学组成部分,讨论救赎(希腊文:soteria)的教义。 符类福音书(SynopticGospels):指头三部福音书
(马太、马可和路加)。 这个词(源于希腊词,ynoszs,“概要”)表示这三部福音书可以被认为提供了耶稣基督的生、死与复活相近的“概述”。 符类问题(SynopticProblem):三部符类音书如何相关的学术问题。 “二源”说或许是最普遍的观点,即马太和路加都以马可为源,同时它们也吸收第二种资源(通常被称作“Q”)。 其他的可能性也存在,比如,格里斯巴赫(Grisebach)设想,认为马太福音首先写成,其后是路加,再其后是马可。 神正论(Theodicy):莱布尼兹杜撰的词,指如何在世界上面对恶的存在时证明神之善的神学。 神意感应说(Theopaschitism):一条有争议的教义,兴起于6世纪,被一些人认为是异端。 这种教义与马克森狄(John Maxentius)等作者以及“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已被钉了十字架”的说法相关。 这种说法可以获得完全正统意义上的解释,拜占廷的李安迪(Leontius of Byzantium)等人为之辩护。 但是一些更为小心的作者认为它具有潜在的误导和迷惑性,其中包括霍米斯达教皇(Pope Hormisdas,死于523年),因此逐渐废弃。 上帝之母(Th
eotokos):希腊词,字面意思是“上帝的”。 指马利亚——耶稣基督的母亲,意在增强道成肉身教义的核心思想——即,耶稣基督不是其他,正是上帝。 此概念在聂斯脱利派争端时期被东方教会的作者广泛使用,因为它同时清晰表达了基督的神性和道成肉身的现实。 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指圣餐中的面包和酒虽然保留了原来的外观,实际上已经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的教义。 三位一体(Trinity):极富特色的基督教上帝论,反映了基督教对上帝之经验的复杂性。 本教义通常被概括为类似“三个位格,一位上帝”这样的格言。 二性说(Two natures,doctrine of):一般指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 相关术语包括“卡尔西顿定义”和“本质同一”。 武加大圣经(Vulgate):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主要源于哲罗姆,是中世纪神学的主要基础。 茨温利主义(Zwinglianism):通常指茨温利的思想,但更常用于特指他对圣礼,尤其对“真实临在”的观点(“真实临在”在茨温利看来更多是“真实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