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团契或查经班根据第二课第二大段的原则,决定了一个年度或一季的小组查经内容后,若决定要专卷查经,接下来可按这卷圣经的篇幅,将每次查经的进度安排出来。例如:约翰福音有廿一章,若用半年26周查考,则平均每次约一章(另有几次是讲道、见证聚会,或请讲员宏观介绍本卷圣经并归纳之)。决定了每次查经的经文后,带领者可按下列归纳法查经的步骤,预备带领组员查考这段经文。一、先观察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文体、背景1.上下文(Context)(1)什么是上下文?
狭义的“上下文”是指与一段圣经前后直接相关的经文。例如:马太福音五章四十三至四十四节“要爱你们的仇敌”这项著名的教训,最直接相关的前后经文是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一节起的八福和山上宝训。主耶稣先在前面启示了天国子民的品格和行为后,才提出“爱仇敌”这项知易行难的教训;而五章四十五节至四十八节就是这项教训的“下文”,说明了爱仇敌的原因和胸襟是来自神超越的爱。广义的上下文则不单是本段圣经前后的经文,而是由近而远与这段经文主题相关的全卷(例:马太福音)及全本圣经,都是上下文。(2)如何观察上下文?a.前后关联
预备带领查经时,先速读并熟读这段圣经的全章及全卷,观察这段圣经在全卷及全章中的前后关联。例如:罗马书十二章一至二节的前面关联是一至十一章讲到的因信称义之必要、方法、结果;后面的关联是十三章至十六章,讲到因信称义者的生活实践。b.文法、思路和用辞圣经中不同的作者常有其特别的文法、思路和用辞,必须学习分辨;但因是同一个圣灵所默示的,在本质上仍是一贯的。例一:彼得前书五章八节所提的“狮子”,是指魔鬼吞吃人的凶恶模样,但约翰在启示录五章五节所提到的“狮子”,却指耶稣基督的王权和能力。这两个相同的用辞,必须从全本新旧约圣经去观察和分辨。例二:使徒行传十三章四十八节“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这句话是否说神一早就“预定”了一班人得永生,于是这班人很自然的信了?若是这样,不被预定的人当然就不会信,他们的灭亡不是他们的错,是因为神没有预定。这成了与宿命论无别,亦与圣经一贯的教训有冲突。若你这样解释,一开始就与该经文的上文(第46节)互相矛盾。在那上文中,保罗责备那些拒绝福音的犹太人,说他们自己“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他们不得永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拒绝。我们须从全本圣经一般性的文法和思路去明白类似这处的“预定”的经文。
“预定”的问题可从两方面去看:(一)神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旧约的“圣”qds是有这涵义,例如:何十一9)。我们之所以有过去、现在及将来,是因为我们会变老和死,活于时间内。对于神,一切都在祂眼前同时存在。圣经在不少地方说神在太初(即无限的过去)预定了什么什么,是用人有限的语言(这里也指希伯来文及希腊文)来表达神的无限。(二)这类“预定”的经文的目的是要叫我们认出神是有计划的神,是为了强调神是掌管着整个历史的神,这与圣经的历史观有关。例三:在林前十五章中,保罗论证有复活的事,“不然,那些为死人受洗的,将来怎样呢?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29节)美国有一个异端就持这句话,说保罗同意不信的人死后仍可得救,只要后来有人代替他们接受洗礼仪式便是。福音派一般都认为保罗在此可能是引用哥林多人代替死人受洗之习俗,来反驳不信复活者的论调。但那地方是否真有此习俗,没有人找到什么确据。我们惟一实在清楚的,保罗在此所用的方法是反问式而非直述式!把与保罗和圣经别处的经文正面冲突的重要教训,建立于单单一句话上本来已是危险的事,建立于一句问话上更不用说了。2.文体(Style)(1)圣经中四种文体
全本圣经主要有四种文体。在观察时必须了解该段经文是用什么文体写成的,以便按各文体的特性查考这段经文。
文体
主要经卷
查经时注重
(1)论述性Discourse
旧约的大小先知书,新约四福音书中的教训和新约书信
直接回应:有何教训、督责,如何归正、学义
(2)叙述性Narrative
旧约十七卷历史书,新约四卷福音书和使徒行传
经验类比:有何榜样和鉴戒,危机与转机
(3)诗歌体Poetry
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
共鸣感通:神的所是、所为,人对神的回应
(4)启示性Apocalyptic
但以理书(7-12章)、启示录
已成/必成:预言的实现,末世的光景和预备(2)如何观察四种文体?
a.论述性经文内容包括:律法、教训、督责、比喻等。律法、教训、督责的观察都较容易,只要对各章卷的背景和文法、用辞有所了解,常可按字面观察、解释。其中先知书的教训和督责,有一特色是常用类似“耶和华如此说”的字样。另一特色是神的代名词“我”和“祂”时常在同一段话中自由替换。例如:何西阿书二章九至十一节:“我必……因我是神……我必……。祂一吼叫,他们必……我必使他们……这是耶和华说的。”这种我与祂的交替,常使初读者困惑。其实这与先知(神的代言人)的身分及灵感状态有关。比喻的观察则必须特别留意,因为比喻看来像叙述性文体,实际上是论述文,不能像叙述文按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找教训。比喻是讲的人为论述某一个道理,或为支持自己某一个理论而说的故事。比喻是用“整个”故事所代表的教训,去说明或支持他正在论述的某一要点。例如:路加福音十五章主耶稣讲浪子回头的比喻,是因当时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批评祂接待罪人。这比喻的每一个细节都只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天父盼望我们回转,而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却像大儿子,不高兴父亲接纳回头的浪子。因此,这比喻中提及的养猪、杀肥牛犊、穿袍、戴戒指等,只是衬托故事的背景,不必去推敲其细节涵义。b.叙述性经文
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传记。观察时必须注意事件或人物的时代背景,上下文、时间、地点及事件发生之原因、经过、结果。另外,也观察有何比较、对照。c.诗歌体经文内容包括:诗歌书和智慧书。全部圣经有三分之一是以诗歌体写成的。中文圣经将很多诗歌体印成散文的样式,读者在观察时不容易看出其原样,若参照英文译本会较容易。在诗歌体经文中,诗(mzmr)通常与崇拜的场合有关,也包括个人的忏悔、哀哭、祈求、赞美等;歌(如雅歌)则主要是较生活性的作品。希伯来诗体的特色是平行句法(parallelism),即一个思想不是只用一个句子,而是透过两个平行的句子去表达。在小组查经时,应特别观察那些对称式的句法,也就是两个平行句,彼此在意思上相近,字句互相对应,互相补充。例如:撒母耳记上二章八节:“他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这两个平行句中,“灰尘”和“粪堆”、“抬举”和“提拔”、“贫寒人”和“穷乏人”,都互相对应补充。又如罗马书十章十节“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也是平行句法,意指:要心口合一的相信并承认。
在作智慧书(箴言、传道书、约伯记)的观察时,也同样要注意平行句及格言、谜语、比喻、类比文章、警语等表达形式。其中有些内容看来像论述文,事实上是用诗歌体表达,在解释时必须留意;而圣经中许多论述性的经卷中(如先知书、新约书信),也使用了平行句的表达方式。d.启示性经文主要内容包括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预言。观察启示性经文时,必须注意这种文体和律法、历史、传记、教训等是相反的,处处都使用象征文字(symbolism),因此不可像历史事件般,按字面去解释。启示性文体的特色是用象征的数字、兽类、人物等去表达灵界及世界的事。例如:“妇人”象征一个民族或城市,“角”是指权柄,“眼”是指知识,“七”是完全的意思等。当然,启示性文体中仍然有直述性的话语,可以按字面解,但象征和直述性语言往往混合使用,必须很细心地观察分辨。要观察及解释启示性的经文,必须对旧约和两约之间的时代背景和著作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对启示录使用的“希伯来化的希腊文”有研究,才不会望文生义,前后不一致。因此,笔者建议在一般教会团契或查经班的小组查经中,若带领者及参加者没有相当的圣经根基,不适合查考启示性经文。
3.背景(1)圣经的背景包括哪些方面?a.文字的背景了解圣经字、词的原意及背景,有助于解释该经文。例如: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神爱世人”的原意是Godsolovedtheworld,这里的world与约翰一书所讲的“不要爱世界”,在上下文及背景中都极其不同。又例如:圣经中“罪”、“地狱”、“顺服”这些字词的原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熟悉的“罪过”、“十八层地狱”、“三从四德”也大不相同。
b.历史的背景指上下文以外的历史因素。例如:箴言廿五章廿一至廿二节“把炭火堆在他头上”的背景,据说是出自古代一种悔改的仪式。在这仪式中,为罪悔改的人头上放一盆炭火以示痛悔。因此,此处经文的意思是:要用爱心忍耐使仇敌悔改,并且化敌为友(罗马书十二章二十节即引用这段经文,教导我们“要以善胜恶”)。c.地理的背景圣经写作时的主要对象是住在巴勒斯坦的人,因此对圣地的地势、气候、生物、地区必须有所了解。例如:路加福音十章三十节的比喻中,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此人“下”耶利哥,是因耶路撒冷位于山上而耶利哥在海拔以下。又例如:启示录三章十六节老底嘉教会被喻为“温水”,是因为当地从别处引入温泉水,到了老底嘉城时,已变成“不冷不热”了。
d.社会宗教的背景使徒行传十四章十二节说路司得的人“称巴拿巴为丢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因为他说话领首”。这是与希腊神话宗教有关。丢斯(Zeus)是希腊人所拜的天地主宰,而希耳米(Hermes)是传达之神。(2)如何观察圣经的背景?a.熟读圣经
圣经读熟之后,许多资料、文字、历史、地理、社会背景较容易在脑中串珠,可与其他字句或现象联想起来。从原来的意义,我们可找到现在的意义。b.观察人(who)、时(when)、事物(what)、如何(how)从圣经中这些客观的记载,了解经文的作者、地点、文化、历史、习俗及事件的前因后果。c.工具书
串珠圣经、经文汇编、百科全书、圣经辞典、注释书等工具书,均有助于了解经文中未说明的背景。但初入门的查经者应先自己熟读圣经才参考工具书。■作业(讨论题目):一.试根据“上下文”和文字背景的原则,比较下列两处讲“信”的经文是否互相矛盾:“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不是出于行为。”(弗二8,9)“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这信心能救他么?”(雅二14)
二.彼得前书四章八节是否教导信徒要容忍罪恶存在,以爱心“遮掩”之?请根据本课了解文体(平行句法)的原则解释之。三.阿摩司书五章十至十五节三次出现的“城门口”,有什么特殊作用?请说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