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功会使人趋向物质而轻视精神吗?》
……(在美国)四次全国性的调查获得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参加教会的人,在最成功的人中最多,在最不成功的人中最少。“人不能只靠面包生活”,这一句话,对于有成就的人,比毫无成就的人更容易了解。
——摘自《读者文摘》1991年第5期第43页
2、《困惑》
“……人类已进入宇航时代,但美国某些宇航员在上天时,却感到神的创造之伟大奇妙,因而更加笃信不疑……”
——摘自《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第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注:该标题系编者另加)
3、《大科学家牛顿的信仰》
a.“毫无疑问,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其中各种形式是如此绚丽多彩,各种运动是如此错综复杂,它不是别的,而只能出于指导和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自由意志。”
——见《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58页
b.“现在我们可以更趋近一步去欣赏这大自然的美并使自己陶醉于愉快的深思之中,从而更深刻地激起我们对伟大的创世主和万物主宰的敬爱和崇拜的心情,这才是哲学的最优美和最有价值的果实。如果有谁从事物的这些最明智最完善的设计中看不到全能创世主的无穷智慧和善良意志,那么他一定是个瞎子,而如果拒绝承认这些,那他一定是一个毫无感情的疯人。”
——见《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60页
c.“……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牛顿很早就在他的自然科学工作里刻上了神学的印记,牛顿的家庭宗教气氛浓厚,他的继父和舅父都是牧师,抚养他长大的外祖母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他们送牛顿上剑桥大学的目的,是希望他将来作牧师。1678年,牛顿在剑桥毕业时,按照一般贯例,理应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却公开声明,为了更好地“侍奉上帝”,他将不接受神职,而代之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赢得了英王查理二世的特许。因此,他在科学研究里,处处调和科学和神学,他说:‘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
——摘自《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序第5-6页
d.“在牛顿的后期,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青云直上以后,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的一面完全支配了他,他在神学、唯心论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他埋头于炼金术的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文章;他热衷于年代学和神学,拼命考证圣经里的事迹和古希腊、埃及传说的“科学”年代,妄图证实但以理先知梦中看见的巨兽头上十只角是十个王国,一只小角是罗马教会,他还埋头于约翰启示录的研究等等。在留给他的侄女婿的大量遗稿中,有关宗教、神学、年代学的著作竟达一百五十万字。这些徒劳无益的工作占据了他的整个后半生,使他完全沦落为神学的奴仆。在牛顿的后半生里,主流是唯心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只能在上帝那里找到他的最后归宿。”
——摘自《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序第11-12页
4、《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首任就职演说选读》
“……在此宣誓就职之际,如不热忱地祈求全能的上帝就极其失当。因为上帝统治着宇宙,主宰着各国政府,它的神助能弥补人类的任何不足。愿上帝赐福,保佑一个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组成的政府,保佑它为这些基本目的而作出奉献,保佑政府的各项行政措施在我负责之下都能成功发挥作用。……”
——摘自《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精选》第5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5、《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首任就职演说选读》
“……我听说,今天正在举行数万个祷告会。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是上帝保佑下的国家,我相信上帝希望我们永远自由。我认为,如果今后每一次就职典礼日都成为祷告日,那将是件合理的好事……”
——摘自《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精选》第38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6、《名人语录》
a.美国第6任总统亚当斯说:“《圣经》是知识与德行的无价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认为:“没有《圣经》,我们就不能明辨是非。”
c.历史学家H·C·威尔斯说:“《圣经》是把西方文明的结构合拢在一起的书,……如果没有《圣经》,我们的文明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维系下去。”
d.医学家C·W·麦瑶称:“无论境遇如何——或患病、或健康——世人总能从《圣经》中得到安慰和有益的劝告。”
e.教育家德·T·德韦特说:“在这个狭隘的世界里,《圣经》正如一口窗,透过它,人们可以看见永恒。”
f.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没有《圣经》,就不可能教育孩童。”
g.艺术家W·柯普尔感叹道:“《圣经》的每一页……都庄严得象永恒的太阳,它光照每一世代,只赐予人类而从不索取。”
——摘自《圣经·珍言》第2页梁工编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h.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假如我否认上帝的存在,我就等于亵渎我的知识,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上帝存在。”
——见《爱迪生传》第293页
i.《相对论》创始人,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爱因斯坦说:“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找到一个没有宗教感情的人”。
——见《爱因斯坦文集》第283页
j.我国所推崇的科学家康德说:“人们用宇宙的美和完善的安排来证明有一位最高智慧创造者存在。”
——见《宇宙发展史概论》第5页
7、《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近况》
a.张学良赴台北监狱布道
[《台湾时报》3月27日报道]“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偕同夫人于26日下午至台北龟山监狱为受刑人布道,记者发现即使已92岁高龄的张学良,在爬楼梯时,仍坚持不需他人搀扶。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目前生活和对台湾当前政治的一些看法,以下是记者与张少帅简短的问答:
问:您对“立法院”的乱象,有何感想?
答:我没注意到这些新闻,而且实在毫无兴趣。我现在实在不愿对此类事情再费心!
问:您是否有计划到大陆传播福音?
答:无论哪儿我都愿意去传播福音,不过得看机会。
问:您的养生之道为何?
答: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养生之道,只是会吃、会睡,平时都从晚上10时,一直睡到隔日上午11时,中午吃饱后,再睡两个钟头。再加上不愁吃、不愁穿,心情保持开怀。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3月31日
b.最近张学良将军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廿二章39节金句“爱人如已”四个大字亲笔给杨虎城将军长子现全国政协常委杨拯民。杨解释说:“爱人如已”……是他高风亮节善良为人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企望泯灭仇怨、天下大同的古道热肠。
他在耄耋之年感慨万千,新近还写了一首诗:
白发催年老,
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
世事如浮云。
——摘自1991年4月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少帅飞鸿]
c.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在90岁生日发表感言时,声音宏亮,字句清晰,他说:“……一切要感谢上帝。”这些年来他是完全生活在主耶稣基督里面……。
——摘自《新民晚报》1990年6月“博闻”
d.赵一荻与张学良:一对宣扬爱心的夫妻(摘要)
(原编者按:曾显华为“少帅”张学良的教名,赵多加则为其夫人赵一荻的教名。……)
“赵多加”,在台北的基督徒中只知道她是他们之间一位虔诚的姊妹,很多人不知道她叫赵一荻,赵四小姐。……最近,她的第四本证道小册子《大使命》出版了。在此以前,她已出版了《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三本小册子,都是以简易的文字故事来宣扬上帝教义。……她又说,人活着就要舍已,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已,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生命。我们要敬神爱人,存感谢之心,就有平安喜乐,物质不能填满心灵的空虚。
爱与舍已,就是这对夫妇常常劝勉朋友后辈的话。……在基督教上对他启发最深的三个人是曾约农、董显光、周聊华,张学良就以这三个人的名字合为他的教名曾显华。这对夫妇历经患难,靠着信仰的力量,了解了爱是宽恕的真谛,他们终将完成那天赐的使命。
——摘自1991年1月19日《参考消息》第二版
e.在台北出席九十岁寿辰宴会
张学良先生首次公开露面
54年来他以读《圣经》和养兰花度日
[新华社香港6月2日电]台北消息:张学良先生54年来首次公开露面,于6月1日在台北出席了为他举行的九十二岁寿辰宴会。
张学良先生的故旧、门生、东北籍人士、国民党高层人士以及台湾各界逾千人前往贺寿。他散居世界各地子孙多人也到台北同他欢聚。
张学良先生在寿宴上说话声音宏亮,字句清晰。他的夫人赵一荻女士陪伴在旁。
台湾报纸报道说,张学良先生被软禁在他北投市的寓所内,以读《圣经》和养兰花度日。台湾当局虽然在1961年宣布结束对他的软禁,但一直仍然派人监视他,并且禁止张学良先生撰写回忆录和离开台湾外出旅行。
——摘自《温州日报》1990年6月3日
8、《台湾记者笔下的李登辉》
1923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三芝乡的李登辉,不只一次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说,少年时期即视读书、追求知识为出人头地的唯一大道。长相憨厚又拙于言词的他,从小自视甚高,却一直有千里马何处遇伯乐的苦痛。他的父亲李金龙,早年对这位不够活泼的儿子,也未抱以厚望;认为自己竞选议员,活跃于地方政治的衣钵,恐怕无法由沉醉在书本里的儿子继承。
20岁以前青年期,李登辉成长在日本殖民统治的时候,曾赴日本受教育。他虽然很少谈及日本政府对个人的影响,但依正常判断,那样大环境的多方冲击,必然与后来的人生观有关。他说过,当年在称为“公学校”的小学毕业之后,有志做一位老师,想进师范学校就读,“但是当时对台湾人极为严格,虽然成绩不错却不被录取。”李登辉因此转而插班就读淡江中学。
1972年,李登辉在蒋经国有计划的培养下,自农复会组长跃升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后,全心全意认真参与手边的政务,蒋经国默默观察暗记在心。一位部属说,李登辉在行政院任政务委员连续五年,才获转任台北市长,可见蒋经国对他的考验并不轻率。
在蒋经国提携下进入政坛核心之前,李登辉两度赴美国留学,亲信好友说,走上政治领导之路,李登辉跋涉了一段漫长的道途。
1953年,30岁的李登辉考上公费留学。告别一岁的长子宪文及怀孕八九个月的妻子,只身前往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进修。两年后留学期满回台湾,还是第一次跟长女安娜见面。衣阿华求学期间,李登辉和当时大部分台湾的留美学生一样,过着阮囊羞涩的日子。他的儿子在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中说,父亲从衣阿华大学学成回家时,为了要买一个见面礼婴儿小毛衣给未曾谋面的女儿,掏空了口袋;因为没钱买吃的东西,还以白开水裹腹,饿了一整天。
从美国回来后,30多岁的李登辉,先在农林厅、接着转往农复会上班,还在台大教书。这段期间他受洗成为基督徒。
1966年,获奖学金二度赴美进修。这一次,李登辉得到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台湾农工部门间之资本流通”,膺选美国最优秀论文。
回台湾后,李登辉回返专业领域上的农复会任职、在大学教书、沉浸在宗教信仰的世界里;还不顾禁忌,对政策做不保留的批评。他公开说过,早在1966年,“对农村、农民所发生的问题而批评政府最多的就是我”。李登辉说,他因此才会到台南神学院参加新世纪宣教运动,“使大家帮助农民、帮助政府来解决这些事情”。
李登辉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也是凝聚家人感情的重要支柱。升任“总统”之前,他与家人固定每周前往所属教会做礼拜。李登辉看问题,常能迅速掌握核心,加上思考组织力也敏捷,在亢奋与急切下,口中话语,常有前后不连贯的现象。亲信部属解释,这是李登辉思路快过语言的结果。他跳跃性的智慧,形成跳跃式的表达。
在不欣赏李登辉“跳跃”哲学的反对者眼里,这是他反复无常、缺乏沟通技巧的表现。
李登辉做事速度求快,对深为自信的问题常有坚持已见的主张,也造成他决策品质粗糙的恶评;更有人认为这是“刚愎独裁”,“太过主观,不能广征博咨。”政坛或学界有人曾私下说,跟李登辉见面,总是他一人讲话,没有机会提出意见;他们忧心李登辉因而失去接纳诤谏的机会。[1995年3月11日《文汇读书周报》周玉蔻文]
——摘自《中国剪报》1995年3月25日
9、《面对真实的张学良》
[台湾《中央日报》6月8日文章]题:面对真实的张学良(作者马西屏)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夏威夷一处墓园的大理石上,刻着约翰福音第十一章20节经文。墓园的主人虽然仍然快乐无忧地活着,但是自己预先准备的碑文,充分流露出凡事归于主,往事抛诸前尘,但求克已的出世观。
因为这几天过99岁生日,张学良,这个显赫一时,名动历史的名字,又在新闻版面上热门了起来。张学良可以说是本世纪最神秘传奇的一个人物,关于他的谣诼和流言不断,俗论与毁誉一身,但是青史不会成灰,张学良和哥伦比亚大学已经约定在公元2002年公布所有的事实真相,“西安事变迷”再耐心的等三年吧!
为了写作所需,我曾花了一些时间研究张学良,后来更因为他的好友衣复恩将军提供许多珍贵的资料和讯息,让我有机会一步步走进张学良的生活和内心中。
生日“混乱”之谜
就拿张学良这次过生日来说吧!民国79年6月1日,他在圆山饭店公开过90岁生日,大家都以为他是6月1日生,但《自立晚报》指出他生日应是6月13日。过生日当天,《中国时报》刊出小档案,也说他是6月13日生。我特别查了一下,他89岁是5月31日举行祝嘏寿宴。91岁在美过寿也是5月31日,92岁是6月2日在富都饭店作寿,93岁是6月1日还是在富都。去年夏威夷是6月1日过寿,他发表书面声明的第一句话是:“今天是我98岁生日……”坊间有杂声为此事查证,宣称答案是6月3日。后来据张学良的大女儿张闾瑛说,她父亲是光绪27年阴历4月17日生,这一天是阳历1901年6月3日。
张学良生日所以如此“混乱”,曾在多年前《中副》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当天,正是张学良28岁生日,从此他不提生日之事,后来年事渐长,不忍拂逆大家好意,爱在哪天过生日都无所谓!我曾就此事当面问过少帅,他答得很妙:“这个问题要问主,我的出生是他赐的恩典!”
张学良与基督教
张学良晚年的生活重心,除了赵四小姐的深情傍依外,主要就是基督教、打麻将和唱唱京戏。
基督教几乎成为张学良后半生最重要的心灵寄托,张学良不仅将凡事都归于主,而且他努力做见证、传福音,他很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孙运璇的信教是被他说动的。
其实,张学良在信基督教前,先往佛教去转了一圈,所以他对佛学的研究也很深入。张学良初次接触基督教是在18岁时。他父亲的军机处处长是基督徒,后来他在奉天时,常去基督教青年会打球,在那里认识了不少的基督徒,并且常到那里去听演讲。那时有位美国籍的教会总干事普莱特先生,很爱护张学良,愿意替他安排到美国读书。无形中,张学良对基督教有了好感。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从浙江、江西、湖南到贵州,在这一段时间里都是研究明史打发时间。到了台湾后,他强烈感觉到需要有一个信仰,需要一个心灵的依靠。那时候情报局派去监护他的是个佛**,与张学良谈起佛教,为他安排去见新竹的几位佛教法师。张学良同他们谈了几次,也买了许多佛教的书来研究。直到民国40几年,有一天,蒋夫人来访,她问张学良都看些什么书。张学良告诉她正在研究佛学,蒋夫人说:“汉卿,你又走错了路,你也许认为我信基督教很愚蠢,但是世界各国许多有名的、伟大的人物都是基督徒,难道他们都是愚蠢的人吗?”蒋夫人这个“又走错路”的“又”字用得很妙,张学良后来于1994年1月21日在夏威夷教堂做见证时,特别提及此事。后来,蒋夫人介绍曾约农来教张学良有关基督教的教义,但是曾约农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需要休养,就又换了董显光。
董显光的夫人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除了跟张学良谈教义之外,还送了一本《马丁·路德传》给他。张学良看了很感动。蒋夫人也送英文的基督教书《相逢在髑髅地》(TheMetAtCalvary)作为课本,张学良还把它译成中文,这本书1970年在香港出版,译者曾显华名不见经传,所以并没有人注意。民国53年,张学良受洗,当年7月4日,他娶了赵四小姐,人生从此只有赵四和基督耶稣了!
张学良迁居夏威夷前夕,将所有的藏书捐赠东海大学,这些藏书极为珍贵,有他的亲笔眉批和心得,其中《圣经》、《明儒》、《宋元学案》等书中皆有以毛笔写的读后感。
那一年也发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8月29日张学良脑出血,荣总紧急动手术,在少帅脑前额和顶叶各打了一个洞,引流了180CC血水。一般而言,这种脑出血一定会影响到思考、语言和行动的能力,谁知93岁的张学良几乎“毫发无伤”,他认为这是蒙天眷顾,上帝的恩典,要留着他有用的身体,传播主的福音。
张学良最有意思的转变,在于他很喜欢讲的四句话:“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富贵如浮云”。他常用这四句话自勉,所以友朋间已耳熟能详,但是最近他悄悄将第二句改成“灵名悦人深”,少帅是走过好长一段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才能抖落历史的烟尘,放下半生的风云,看淡世情,西安事变的沉重烽火,终于化为眉目间的怡然喜悦了!
打麻将唱京戏
张学良晚年真正的嗜好是打麻将。他的视力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麻将牌特大,而且张学良摸牌如神,从不摸错。别人打13张或16张,张府是全世界唯一打10张麻将牌的地方。
而且张学良极为随兴,有时牌一推就跑去睡觉了,因为打麻将是为了防止老年痴呆症,是“防病”,不是赌博。此外,张学良也喜欢推牌九,每年过年总要推几把。
除此而外,张学良也爱票戏,尤其是每年他生日或过年,总不免要唱上几段。张学良后半生一向沉潜,只有在此时才可看出少帅一丝意气风发的影子。张学良从小就爱看戏,“九一八”事变当天,他正在看梅兰芳的《风筝误》。少帅年龄大了,记性差了,但是独对戏词记得一清二楚。91岁首度出国赴美,在寿筵上突然表演了两段《战太平》和《斩马谡》。他到夏威夷的第一个春节,更一口气唱了四段,多了《失街亭》和《空城计》。前年春节,他不仅来了段《武家坡》,还加了段奉天大鼓,这时的少帅,毫不见老态。
养兰花爱书画
很多人谈起张学良的嗜好,总喜欢说他研究明史,造成他91岁访美时,哥伦比亚大学还安排研究生和他座谈明史,谁知张学良当场说他早就不研究明史了。
张学良研究明史是在西安事变以后的事,当时蒋委员长服膺阳明学说,劝他也读读。刚好张学良被软禁的修文县,正是王阳明当年被贬谪的龙场驿,时空和心境的相同,张学良从王阳明开始,然后是《明儒学案》,最后终于栽进明史的故纸堆中。
如果没有信奉基督教,张学良也许会成为近代史的大儒,明史之后,他正准备再钻研清史,敲开康熙的脑袋看一看,但是此时他迷上了圣经,研史工作一停顿就是30多年。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在王阳明的意境里寄居沉淀,王阳明的画举世罕见,张学良就有一幅,画中阳明先生写道:“安得于嘉林甘泉间,构一草舍,以老他乡。无怀葛天之民,求之不远。盖学问之道,随处即是,惟宜读书以先之。”这不就是张学良后来生活的写照吗?
书画曾是张学良的生活重心之一,他知画、评画、藏画,对中国艺术下过很深的功夫,包括张大千在内都曾邀请他品画,他自己的收藏也极丰,但“难舍能舍”,去夏威夷前,张学良悄悄的委托一家拍卖公司将收藏都拍卖了。
张学良还有一个嗜好就是养兰花。报禁开放后,媒体流行做平反的文章,做完了孙立人,就找上张学良。他生平唯一一次给媒体写了封公开信,请媒体“放他一马”,信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莳花、饲鱼、读书……。”莳花指的是兰花。
张学良养兰最盛时曾有两百多盆,他亲自培养春兰,并且成为世界兰蕙交流协会的荣誉会长。去年他过98岁生日时,大陆特别在沈阳少帅府举办了兰花特展,算是隔海向他祝寿。
赵四深情依傍
张学良现住夏威夷15层高的公寓大厦里,可曾想念台北寓所后院的兰花?究明史、品书画、养兰花、票国剧、打麻将、研圣经,是少帅沉潜63年的真实生活面貌,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赵四小姐。
赵四原名赵一荻,父亲赵爱华在大陆做过交通次长,赵家有四个女儿,一荻是么女,所以称为赵四小姐,小名香香。
我第一次访问张学良时,他介绍赵四说:“这是我的姑娘”。这一声东北腔的“姑娘”,所有的深情皆在其中。在张学良“辗转眼不得,枕上泪难干”的山居岁月,以及“烽火余生后,唯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幸好还有赵四在一旁扶持关怀,否则夜雨秋灯,小楼东风,少帅的半生恐怕孤寂难熬。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赵四小姐的身体日差,尤其肺不好,平常都要吸氧,她在民国61年动过肺癌手术,却能活到今天,少帅夫妇始终相信是主的恩宠,如今她的健康状况比少帅还不如,但她靠着坚强的意志力撑着。回顾西安事变后的63载岁月,少帅固然有知已高谈转清,有神交印心证道,固然有究明史、莳花草,观山水、万物静观自得的怡然雅趣,但是赵四小姐的笑语解人、深情依傍,才是少帅半生沉潜的重要精神支柱。而赵四此生仿佛也只为少帅而生、为少帅而活,生命燃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照顾陪伴少帅。
赵四在《新生命》一书第92页写到:“为什么才肯舍已?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已。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赵四写的是她自己。
此次张学良过99岁生日,媒体又将他从历史中唤醒,筹备祝寿的人热闹非凡,张学良自己却像是个局外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两岸对西安事变的真相吵翻天,他始终冷眼旁观,不置一词。
当年张学良迁居夏威夷,我在《中央日报》二版替他做了一个标题:“西安的风云已远,台北的房屋已售,少帅定居夏威夷,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大概正是99岁张学良的写照吧!
——摘自《参考消息》1999年6月29日-7月1日
10、《张学良的幽禁岁月》
随着蒋经国的去世,蒋氏家族与中国现代史的联系,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青山依旧,江河长流。在蒋氏家族统治下生活得太久的台湾人民,有一种走出漫长隧道后的快畅。
人们回头来审视历史,盯住了“先总统”和“后总统”所留下的一个个巨大的问号。蒋经国刚一去世,这些问题便猛然伸直,变成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台湾的报纸、杂志和街谈巷议,开始涉及“二二八事件”、“孙立人兵变案”、“段法中将匪谍案”、“雷震被捕案”和“《自由中国》杂志被封案”、“作家江南被刺案”……
当然也涉及到了张学良。人们纷纷议论,张学良遭受没有法律依据而长逾半个世纪的幽禁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刑罚,全世界哪有以“家法”而囚押一级上将的道理。台湾“国大”代表、史学家刘心皇在杂志上撰文,引证了1947年张学良对张严佛大嚷关押他“是非法的”那段话后,愤然写道:“张学良还没有说到特赦部分,如果将特赦部分说上,就更证明关押10年之后的再关押,是更非法的!非法的关押就是冤狱,有冤狱,就有人要求翻案,要求平反!”
这段为张学良平反翻案的风也吹到了海外。1988年是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60周年纪念,在美国的东北大学校友会电邀张学良赴美参加纪念会,由于台湾当局未予准允,张学良自然未能成行。
于是,校友会便在华盛顿美国天主教大学召开了“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研讨会——为纪念西安事变52周年”的**,从史学的观点论述张学良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功绩,同时讨论张学良是否得以全面自由的问题。会后,由50多位学者和热心人士连署签名,成立了“争取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执行委员会,并致函“继任总统”李登辉,希望他能体念张学良的谋国之忠,立即恢复张学良的全面自由。
给李登辉的信自然没有回音。李登辉上台伊始,立足未稳,自然不敢将弯子转得太大。蒋氏家族经营政治长达半个多世纪,上层的关系盘根错节,李登辉岂敢引火烧身。
但新闻记者们却抓住张学良的全面自由问题不舍不放,要求李登辉作出答复。当局迫于无奈,让“有关人士”同张学良进行商讨,“决定以发表公开信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1988年3月26日,台湾各大报纸均在显著位置登载了张学良所写的公开信;
学良迁居来台以后,平时生活简单宁静,与内子莳花、钓鱼、读书,怡然自乐,深足**。多年前信奉耶稣基督,勤于灵修,颇有领悟,不问外事。近来社会各方对良频表关怀,至为感激,但评论报道,不无失实。良为保持一贯之平静,雅不欲有所多言。乃连日造访寒舍人士,络绎不绝,使良失去居家安宁,不得不作以下几点说明,以谢垂注:
一、本人与内子日常生活行动,一向自由,并无受到任何限制,亦不愿改变目前宁静之生活方式。
二、良因年事已高,视听衰退,且往者已逝,故不愿接见宾客探视或接受访问,务恳各方善意人士勿再劳驾枉顾。
三、海内外团体对良邀请参加**,或作讲演,遵医嘱概予谢辞,函电亦恕不答复。
四、良目下心情如保罗在腓力比书三章八节所说的“我为他已丢弃万事,看作粪土。”十四节又说:“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以上各点均系出自肺腑,敬请惠谅。
张学良(民国)77年3月25日
面对这则声明,人们有些茫然。难道张学良真的是获得了全面自由了吗?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2月25日
11、《台报报道宋美龄近况》
邓答:蒋夫人目前已较少画画,平时都以读圣经及其他书籍作为消遣。有空时会出外看看老朋友,像住院的余伯泉夫人,她就经常去探视,有时还准备一些汤给余夫人喝。另外,也会到振兴复健中心走走,看看我们,看看她关切的病童。
黄答:她平时起床很早,起床后就查经,偶尔会出去走走。平日最多的消遣是看书。
问:这么说,蒋夫人不致因亲人陆续病逝而过得孤单了?
邓答:唉!老朋友愈来愈少了,总是寂寞些。
黄答:蒋夫人相当念旧的。
问:蒋家陆续有第三代的孝文及孝武病逝,蒋夫人的反应如何?
邓答:自己的孙子病逝了总是难受,不过,夫人她相当坚强。
问:蒋夫人对当前的政治还关心吗?
邓答:不会(随即补充说明:“这个我不便谈”。)
黄答:蒋夫人对国事非常关切,每天都要阅读中外报纸好多份。至于是否向有关单位表达她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9月15日
12、垂暮老人宋美龄的生活心态》
[香港《镜报》月刊9月号文章]题:垂暮老人宋美龄的生活心态(作者韦章尧)
原文提要侨居纽约,时年104岁、跨越三个世纪的宋美龄,因伤病多年来以轮椅代步,每日以散步、看报、读《圣经》消磨时光。去年,她完成了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手续,成为终身党员……
如今中文对她而言已有些陌生,每日里戴老花眼镜看的是她爱看的《纽约时报》等几份当地英文报纸。看新闻报道不大想了解台湾的信息,因为台湾在变化中不合她的心愿。在她那遨游宇宙的广阔心胸中,台湾只占极小的地位。相反对美国、欧洲、加拿大、印度、开罗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倒有关心的兴趣。1月底,她就从报上看到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上任的新闻,认为此人的相貌与其父十分相似。印度发生大地震死伤几万人,令她十分惊讶。宋氏是基督**,年事愈高对宗教的信仰愈笃,读英文《圣经》成为她每天必修的功课。有时还与身边人谈传福音的事。读英文《圣经》和谈基督观念,所耗时间远胜于看报纸和电视。似乎一日不读《圣经》就像是失缺什么东西那样不自在,难怪《世界日报》报道说,读《圣经》、祈祷与灵修,成了她不可缺少的生活。
——摘自《参考消息》2001年9月11日
13、《布什夫妇在京参加晨祷会》
据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十几年前经常骑自行车到北京教堂做礼拜的布什总统夫妇今天在保安人员的簇拥下乘车到北京最大的崇文门基督教堂,同约1400名中国**一起进行晨祷。
作为第一位到中国基督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的美国总统和北京基督教会的老朋友,布什和他的夫人巴巴拉受到教堂神职人员的热烈欢迎。
殷继增牧师在用中文布道时说,“布什总统在1974年至1975年担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时,常和夫人巴巴拉骑自行车来我们教会同我们一道礼拜敬神。他们的女儿多萝茜也是在北京教会受洗。”
在半小时的晨祷会中,阚学卿牧师代表教会向布什夫妇赠送了中国印刷出版的中文版《圣经》和中国**编的唱诗,并向他们的女儿多萝茜赠送了由中国**演唱的“圣诗歌集”录音带。
为表示感谢之情,布什夫妇向教会赠送了一本英文版《圣经》。
——摘自《温州日报》1989年2月27日星期一第四版
14、《布什宣布地面攻势开始》
[美联社华盛顿2月24日电]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今天晚上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旨在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地面攻势已经开始,下面是讲话全文:
晚上好!昨天,在同我的高级国家安全顾问们交换意见并同我们的联盟伙伴们进行磋商之后,非常明确地给了萨达姆·侯赛因一个最后机会,要他采取他本应在6个多月前采取的行动:无条件地和毫不拖延地从科威特撤军,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各项决议。
令人遗憾的是,中午最后期限已过,而伊拉克政府却没有同意满足联合国安理会660号决议提出的要求,即联盟明确提出的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的要求。
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是,萨达姆·侯赛因加倍努力彻底毁灭科威特及其人民。
因此,我已命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同盟国部队一道,动用包括地面部队在内的现有的一切力量,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
这项决定是我们在联盟伙伴进行了广泛的磋商后再一次作出的。解放科威特现已进入最后阶段。我完全相信联盟部队有能力迅速而果断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今晚,在这个由国家组成的联盟做正确的和正义的事情时,我只要求你们大家停止做你们正在做的工作,为所有盟国的部队祈祷,特别为我们的男女军人祈祷,他们在此时此刻正为他们的国家和我们大家冒生命的危险。
愿上帝保佑和保护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十分感谢。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2月25日
15、《叶利钦宣誓就任俄罗斯总统纪实》
[法新社莫斯科7月10日电]今天,衣冠楚楚的叶利钦在鼓乐声中登上克里姆林宫大会堂讲台,正式宣誓就任俄罗斯1000年历史中第一位直接选举的总统。
宣誓仪式是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60岁的叶利钦在一大片红蓝两色俄罗斯旗子下,把右手放在胸口宣读了简短的誓词。然后,他受到人们的祝贺。一个重要的象征性姿态是,他与一段时间来曾是他的政敌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握了手,戈尔巴乔夫祝贺叶利钦并希望他取得成功。随后,叶利钦还得到俄罗斯东正教大主教阿列克谢二世的祝福。
他宣誓说:“我将行使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职能,恪守俄罗斯联邦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它的主权,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及自由。”
当他结束宣誓后,大会堂两边的屏幕放映了俄罗斯国旗在大会堂屋顶升起的镜头,此时军乐队奏起了新俄罗斯国歌。
叶利钦随后向议员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他说,进行激进改革是总统方针的实质,“我们政策的目的不是大规模的自我牺牲,而是每个人的福利”。他认为企业和土地使用应自由,公民努力经营将保障俄罗斯人富足安康,并成为国家复兴的源泉。他说:“人的精神释放、真正的信仰自由、彻底摆脱任何意识形态专断,是我们国家复兴的基础,宗教在这一进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叶利钦在谈到俄罗斯在联盟中的作用时说:“俄罗斯将继续与其他共和国一起参与根本改革联盟的极其复杂的工作。”他还宣布,他将在克里姆林宫拥有他的总统办公室。
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就职讲话开始和结束时两次对叶利钦表示祝贺,并预祝他成功。
戈尔巴乔夫说:“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将在历史的复杂阶段开始其工作。”他说,叶利钦的当选是“改革带来的民主变革的结果”。他呼吁加强中央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和相互理解,强调当苏联面临困难之际,大家同舟共济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摘自《参考消息》1991年7月12日
16、《叶利钦一二三》
[德国《妇女》双周刊10月27日一期文章]题:叶利钦,英雄
他的财政状况1993年7月,他让议会为他提薪40%,作为对通货膨胀的补偿,提高到每月合350马克。叶利钦银行存折上只有5个卢布,但是,叶利钦不需要好多钱。他的住房、汽车、服装和休假旅行(如去黑海边的索契)都是国家出钱。此外,他写的书可以收到大笔美元稿酬。所以叶利钦是个富翁。
他的信仰叶利钦受过东正教教育,每天都祈祷。他说:“没有对人的真与善的信仰,我们就没法生活。”但他也非常迷信。在他第一个女儿出世后,他非常希望有一个儿子,以致他按俄罗斯的老习惯把一把斧子和一顶帽子放在他妻子的枕头底下。
他最糟糕的经历他说:“我大学一年级后就决定周游俄罗斯,大多是坐在火车车厢顶上。”有一次同强盗碰到一起。这帮残忍的家伙把他团团围住,要他一起玩牌。他不会玩。后来他们要同他赌衣服,把他身上的衣服都剥光了,只剩下一条裤钗。最后,这帮人对他说:“现在我们赌你的命。你输了,我们就把你扔下火车;你赢了,我们就把一切都还你。”结果他赢了。至今他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赢的。
——摘自《参考消息》1993年11月13日
17、《为整个国家祈祷普京带家人上教堂》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希腊前夕,雅典《国家报》发表了记者米哈利丝·梅尼科斯对修道院修士大司祭吉洪的访谈录。
吉洪是专门听取普京忏悔的神父。据他介绍,普京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东正教**。他参加过领圣餐的仪式。他能意识到自己崇高的献身责任。他能承担重任,解决难题,采取措施,是一个真正的大人物。
他称,所有真正热爱俄罗斯并且祝愿俄罗斯幸福的人,都会为普京而祈祷。
记者问:普京是怎么想起来到教堂的呢?
吉洪表示:近10年来,俄罗斯有许多人在精神上都有了新的寄托,而这种寄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随意选择的。有人愿意寻找上帝,为上帝服务;而有人则寻找财神,为财神服务。近年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普京是一个很会权衡利弊的人,一个十分睿智的人,一个很有信仰的人。
吉洪还介绍,普京和他的全家都是**。可以说,他们一家是教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普京不久前在美国时,还专门会见了美国教堂对外教会事务主席加夫里尔主教,并且向他和大主教主持拉夫尔发出了访问莫斯科的邀请。在夏天进行短暂休假期间,普京还专门访问了北方的一些修道院。
记者和大主教之间有如下这么一段有趣的对话。
记:普京一家全信东正教?
吉:是的,他们一家都信东正教。但他们没有对此进行大肆宣扬,因为这只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很有限的部分。
记:人们常常回忆总统在克格勃工作的日子,而你的修道院就在克格勃的旁边,就在卢比扬卡街上。
吉:是的,它建在这里已经有600年了。今天,有不少的军人,包括特种部队的军官,都有着宗教信仰。社会各阶层有宗教信仰的人越来越多。
记者最后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凡人的忏悔与总统的忏悔有区别吗?
吉洪称:在上帝面前,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极其宝贵的。一个人的灵魂只有为全人类的灵魂而祈祷,而承担责任,这才显得伟大。有一位先哲的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什么时刻?是你正在经历着的时刻。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交谈是什么样的交谈?是你正在进行着的交谈。——无论是和平民的交谈还是和领袖的交(周光晨编译)
——摘自《上海译报》2001年12月13日
18、《美国总统爱祈祷》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杂志》12月11日一期文章]题:美国历届总统的祈祷(作者戴维·施里布曼)
这件事发生在某个星期日。当克林顿总统和一个高级谈判代表团于9月中旬拟定关于海地问题的协议时,为白宫起草讲话稿的人开始独自执行一项任务;起草总统将就此问题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克林顿对讲话稿表示满意。但是有一句话使他觉得欠妥。这句话说:“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没有哪位总统做出像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不深思的。”
克林顿总统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毫不犹豫地拿起铅笔,在那句话后面加上两个字,于是意思就变了。当天晚上,克林顿对美国人民讲话时说:“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没有哪位总统做出像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不深思和祈祷的。”
美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克林顿在做出担任总统的最重要决定之前总要先同外交顾问和政治顾问交谈。
他对我们说,除此之外,他还要求上帝赐给他智慧。历届总统都是这样做的。坐上总统宝座的没有一个是无神论者。
亚伯拉罕·林肯认为美国内战是上帝表示愤怒。有一次,他对秘书说:“有许多次,我由于实在觉得无路可走,于是便跪下来祈祷。”威廉·麦金利也是跪下祈祷时做出夺占菲律宾决定的。麦金利整天在白宫屋里走来走去,为美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和使它成为殖民国家的前景而苦苦思索。后来,他对部长们吐露真情:“各位先生,我可以毫不惭愧地告诉你们,我不止一个晚上跪下来祈祷,求全能的上帝指引我前进。”
从林肯和麦金利的时代到现在,总统的职务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历届总统仍然经常祷告。在古巴导弹危机时,作为天主**的约翰·尼克松总统同犹太人亨利·基辛格一起祈祷。同年夏天,福特总统夫妇在床上祈祷,求上帝指引他们并给予帮助。4年后吉米·卡特总统在戴维营祈祷,求上帝赐给智慧,帮助他打破埃及总统萨达特(穆斯林)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犹太人)之间的僵局。
卡特1994年秋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毫无疑问,在我当总统时,我祈求上帝给予指引要比我一生中的其他时候更加认真虔诚。
“我想把事情办好,而摆在我桌子上的问题非常复杂,所以只能求助于上帝。我在白宫的宗教生活很愉快,活动也排得很满。我们认识到我们对宗教有一种特殊的需要。”
美国人对宗教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需要,尽管宪法规定政教分离。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1月14日
19、《金大中:走过布满荆棘的小路……》
[台湾《中国时报》12月19日文章]题:金大中的执着为当总统准备40年
金大中在30岁后才受洗成为天主**,那时他刚涉入政治活动。他经历两次暗杀、被判死刑、流亡、坐牢和遭软禁的生活总共超过10年。
过去,金大中三度竞选总统,每一次都尝到败绩。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他是72岁,事实上他到明年1月6日就满74岁,现在公开的出生日期是日本占领时期他父亲为延缓儿子应征入伍时变更的。
1976年3月1日,金大中在汉城明洞大教堂宣读要求朴正熙总统下台的宣言,称为“民主救国宣言事件”。当时正是政府视异议人士为共产党人的恐怖政治时代。金大中、李文永等共同签署宣言的12个人全被下狱。同年12月20日二审最终陈述时,金大中说:“我发誓要遵从良心与上帝的命令,为被**虐待的国民奉献一生。政治的自由、经济的平等、社会的正义是我的基本信念。”
被判有罪的金大中在1978年底假释出狱。
1980年春,金大中的势力范围——全罗南道的光州市发生反政府**,遭到军队**,死伤惨重。金大中以涉嫌资助反政府**罪名被捕,在官方列举他犯了内乱阴谋罪等七大罪行后,金大中被判处死刑。
金大中在1971年发生车祸。一般认为这场车祸是南韩中央情报部暗杀未遂,因为在车祸之前,金大中首次挑战总统大选,得票540万票,而朴正熙不过634万票。金大中对政权构成莫大的威胁。
金大中1982年获减刑,并被放逐美国。
当然,导致金大中蜚声国际的,还是1973年发生在东京的绑架事件。南韩中央情报部人员光天化日下在东京市内大饭店绑架金大中,用船载到海上准备丢到海里。
金大中回忆当时情况时说,当他正觉得万事皆休时看到了主耶稣,于是他紧攀耶稣圣袍的左摆,大叫:“主啊!救我!我还有事待做啊!”紧接着的瞬间,他听到有人大叫:“有飞机!”情况瞬即转变,得以脱险返家。
金大中生于西南部的荷衣岛,高商毕业后没有进大学就读。他承认在当选国会议员以前一直抱有“大学情结”,他为了舌战其他精英议员,常常在国会图书馆用功到三更半夜。
然而时代改变了,南韩在1987年结束军政,转为民政时期,金大中所主张的民主化目标等于实现了,他仍奋战不退,有人认为他是得了权力欲望附身的“总统病”。
本来在上次总统大选失败后,金大中就要信守“不再涉身政治”的承诺,但是1995年6月地方选举时,他确实感受到自己获得的支持,以一位党员之力引导民主党大获全胜,因而重燃政治野心。
金大中有一批名为“家臣集团”的忠诚拥护者,还有少数心腹固守他身边,并没有培养什么接班人,难免有人因前途无望而求去。
金大中说:“我为当总统准备了40年。”
革命伙伴李文永眼中的金大中,就像毕加索画中的“年老的吉他演奏家”,眼盲衣破的老人弹得虽然不好,却一直弹个不停。金大中就像那个老人,他的职业就是政治家。
——摘自《参考消息》1997年12月2日
20、《秘书不敢说的话我来说》
[韩国《新东亚》月刊1月号文章]题:采访李姬镐女士,“秘书不敢说的话我来说”(记者宋平仁)
从外表看,李姬镐女士(75岁)颇像前美国总统夫人芭芭拉·布什。她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温顺,不轻易出头露面。但是了解她的人却认为,她是个不亚于希拉里·克林顿的热情女性,现在只是年纪大了。李姬镐认为自己既不像芭芭拉,也不像希拉里。她用惯常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我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现在人们关心的是她今后怎样表现其第一夫人的形象。
问:您同一个经常在报纸和广播中出现的人生活在一起,同时又不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这有什么秘诀吗?
答:我的性格是不喜欢自高自大,也不喜欢自作聪明。这也是我的缺点。我不愿意说别人不爱听的话。对别人该热情的时候我就热情对待。
问;今后对总统也不说不爱听的话吗?
答:对他不能那样。即使我不说,也会让儿子去说,或让秘书去说。总统选举时,很多人都说金大中的支持率达到70%,而我坦率地对他说:“不要绝对相信这些话,支持率只有50%,甚至40%。”秘书不敢直说的话,由我来说。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走正路。
问:金泳三总统的儿子金贤哲因从政受到很多批评。您的儿子也在搞政治。您今后仍会让他继续搞政治吗?
答:孩子们过去因父亲是在野的政界人士而找不到工作,干不成自己的事业。他们在父亲身边看到和学到的只有政治。孩子们的一生由他们自己选择,不能因为父亲的原因而不让他们做任何事情,那样太残酷了。如果他不是搞政治的料也就罢了,但从孩子现在的情况看,他干得很好,不次于历届的任何一名议员。
问:您同当选总统金大中是怎样认识的?您看中他哪些方面而同他结婚的?
答:我同他是1962年结婚的,但1951年釜山避难时就认识了。当时我是大韩女子青年团国际局局长,一天同青年团的干部一起吃饭时认识了金大中。此后没有再见过面。1958年我留学回来后,有一天在大街上与他偶然相见。从1961年深秋起,我们开始约会。当时他多次竞选议员落选,也没有经济能力,夫人也去世了,还带着两个孩子。我同他结婚时,没有一个人赞成。我是看中金大中这个人才同他结婚的。我看中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的思想。从他的谈话中你可以感觉到他是多么热爱国家和人民。同时,他也很有魅力。
问:您同信奉天主教的金大中的宗教信仰不一样。住进青瓦台后将单独过宗教生活吗?
答:那是当然。现在每到礼拜天,我们也是各到各的教堂和圣堂去做礼拜。有人说结婚后宗教信仰也应随丈夫,但我不是这样。
问:在妇女参政方面,新政府成立后会有所改善吗?
答:我国妇女参政情况比过去好多了,但比起其他国家还较差,这是事实。新政治国民会议中妇女虽不多,但却有一名女副总裁,还有两名女指导委员,全国区议员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女性。
——摘自《参考消息》1998年1月16日
21、《从笼中之囚到一国之主》——韩国当选总统金泳三简介
[路透社汉城12月19日电]题:尝过铁窗之苦的持不同政见者成为南朝鲜总统
早在青少年时代,金泳三的屋子里就挂着一帧醒目的条幅,上面写的是他的宏大抱负:“金泳三——未来的总统”。今天,64岁的他在南朝鲜的总统竞选中大获全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金泳三的赞赏者说他是位精明的政治家,为人谦虚,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能根据各方面的共同看法制定政策。金泳三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能买到智慧,但买不到健康。”这说明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表明他聪明地认识到挑选智囊的重要性。
金泳三的父亲是东海岸一家海运和渔业公司的老板。他初涉政坛时是执政党成员,26岁时成为南朝鲜国民议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但是由于他反对让当时的总统李承晚第三次连任,结果只当了六个月的议员就被放逐到政治荒野。
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独裁岁月里,金泳三一直是反对党领袖。他使1961年**上台的朴正熙总统感到不悦,但没给朴正熙的统治构成特别严重的威胁。
朴正熙1979年被刺杀后出现的“汉城之春”为金泳三提供了政治上东山再起的机会。然而,“汉城之春”只不过昙花一现。全斗焕1980年5月发动军人**,把大出政治风头的金泳三软禁起来。三个月后,金泳三被迫退出政界。
1983年,金泳三举行了长达23天的绝食斗争,要求扩大自由。他建立一个持不同政见组织,领导国内的反政府斗争,同流亡美国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金大中遥相呼应。
1987年,南朝鲜各地爆发反政府**,迫使铁腕人物全斗焕同意举行直接选举。这又为金泳三提供了机会。
但是,由于金泳三和金大中自相竞争,两败俱伤,总统宝座落到卢泰愚的手里。
金泳三再次成为反对党议员,经常谴责卢泰愚的执政党搞独裁。所以,当他1990年加入卢泰愚的民主自由党时,他的许多支持者确实非常震惊。
金泳三如今终于成功了。他明年2月25日将成为南朝鲜第七位总统。
这位当选总统是虔诚的基督**。他喜欢跑步、爬山、游泳和书法。他有三女两子。
——摘自《参考消息》1992年12月21日
22、《登月者今何在》——刘嘉明译
埃德加·米切尔是“阿波罗14”号宇航员。1971年作为科学家和探险家登上月球,他是一位终生从事考察和探险活动的科学家。这次月球之行也使他进行了一次大脑和科学开发旅行。
他返回地球一年后,离开了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接着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索萨利托建立了一所认识学学院,该学院专门研究认识学。他的大部分时间为该学院的4万名学员作报告。63岁的埃德加·米切尔现生活在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
艾伦·谢泼德也是“阿波罗14”号宇航员。他是美国第一个在太空、也是第一个在月球上打过高尔夫球的人。他于1971年参加登月旅行,高尔夫球是这次旅行计划中的一次象征性活动。他现年70岁,在所有登上月球的人中,他是年龄最长的。他于1974年离开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并且是阿波罗宇航员中成绩突出的人之一。
戴维·斯科特是“阿波罗15”号宇航员,他和登月同伴詹姆斯·欧文在返回地球后一起卷入了一项丑闻之中,他把400多个贴有邮票的信封带到太空并加盖邮戳,然后出售。这件丑闻的代价使他离开了宇航机构,目前他为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太空运输咨询公司服务。
詹姆斯·欧文也是“阿波罗15”号宇航员。他在返回地球后说:“在那里我感受到了过去从未感受到的上帝的威力。”后来,他建立了一个新基督教组织,其活动包括到土耳其远征去观看挪亚方舟的外形。他于1991年死于心脏病。
查尔斯·杜克是“阿波罗16”号宇航员。他于1972年登上月球,6年之后,他成为新基督**,并在全世界宣传宗教。他曾站在月球斯通·蒙顿山120米高度的山坡上眺望茫茫宇宙。他出生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村镇,是一位飞机试飞员。
他在离开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后,曾做过不同的商业活动。1978年后,由于没有找到一种与登月相协调的工作,最后又重新信奉上帝。现年58岁的查尔斯现住在得克萨斯州新布朗费尔斯市,从事传教土工作。
约翰·扬也是“阿波罗16”号宇航员。他是唯一仍在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任职的登月宇航员,他是将来一系列航天计划的技术总监。
尤金·塞尔南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他是最后一位登上月球的人,登月时间是1972年12月15日。现年60岁的塞尔南是在休斯敦自办的航天公司的咨询人。他对美国没有开发其它星球感到失望,但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会去开发的。
哈里森·施米特也是“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他是唯一一位利用月球之行竞选当上新墨西哥州共和党参议员的宇航员。他目前住在该州阿尔伯克基市,从事科技和政治方面的咨询工作。
——摘自《参考消息》1995年7月10日
23、《登月英雄谱、心存高远否》
[日本《读卖新闻》7月16日文章]题:登月使者今安在(记者大冢隆一发自华盛顿)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首次成功地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阿波罗计划一直持续到1972年,总计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这些宇航员将生死置之度外飞离地球,又英雄般凯旋。在最初的狂热过去之后,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月球漫步的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介绍的是创造了人类奇迹的几名“登月使者”的一些情况。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是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目前在俄亥俄州莱巴农的农场过着安逸的生活。他既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像自己的宇航员伙伴那样撰写回忆录,在近10年中从未会见过记者。
我访问了阿姆斯特朗的故乡——俄亥俄州的沃帕科内塔。小城虽只有1万居民,城郊却建有一座“尼尔·阿姆斯特朗航空航天博物馆”。这座小小的博物馆是靠市民的捐款来维持的,在首次登月后的第3年开馆。但是,阿姆斯特朗却从未到这里看过。
馆长约翰·斯韦兹说:“他一直都很稳重、谨慎,十分看重个人的生活。登月的经历丝毫没有改变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请求阿姆斯特朗从事太空开发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他不喜欢抛头露面,在返回地球后的第3年就离开了国家航空航天局。此后,他不再公开露面,或在大学授课,或从事企业的经营活动。
曾有人请他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宝贵经历。在航行后成为月面风景画家的阿波罗12号的阿兰·比恩就对他说:“你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我们认为你谈的内容会比我们更加深刻。”但是阿姆斯特朗一直缄口不谈。
与阿姆斯特朗形成对照的是同乘阿波罗11号登月的埃得温·奥尔德林。他现在正在参加人类登月3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全美作巡回讲演,宣传再次登月和人类登上火星的意义。不久前,他还在华盛顿呼吁发展宇宙观光事业,以吸引越来越多国民的关心。演讲后,他满面春风地为听众签名。但是,你可能很难想像,奥尔德林也有过一段极度痛苦的经历。
回到地球以后,他也被委以宇宙开发的宣传工作。对于不善言辞的他来说,这是一个苦差事,使他产生了一种失去人生目标的空虚感,还染上了忧郁症和酗酒的毛病,并离过两次婚。他重新振作起来是在八十年代以后。
也有宇航员摇身一变改做其他工作的。阿波罗14号的埃德加·米歇尔和15号的杰姆斯·阿尔文就是其中的例子。
阿尔文觉得自己在月球表面遇到了上帝,将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福音的传播,被称为“月球传道士”。为了寻找“诺亚方舟”,他6次深入土耳其的亚拉腊山。虽然他曾因失足而身负重伤,并因间谍嫌疑而被捕,但直到1991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之前,他从未停止参与基督教的活动。
米歇尔在从月球返回地球的途中,看到了浮在漆黑的宇宙中的“蓝宝石一样的故乡”(见其著作《探索者之路》),觉得自己悟到了上帝的旨意。进而,他认为人类也是有灵魂的,返回地球以后,他设立了一个超能研究所。现在,他一面担任顾问工作,一面继续进行人类意识的研究。
热衷于上帝的这两个人是很例外的。从月球回来的大多数宇航员都利用自己的名声在商界和政界闯荡。当被问及太空体验对精神和意识的影响时,不少宇航员都以一副兴趣索然的表情回答说:“无论过去和现在,我都是一个傻瓜。”
即使善于雄辩的奥尔德林在遇到涉及心灵深处的问题时,也冷淡地回答道:“已经30年过去了,人类是在不断变化成长的。我不想苦思冥想这些问题。”
但是,大多数宇航员都承认从月球上看地球是魅力无穷的,并强调继续对月球和火星进行载人探测的必要性。在实业界取得了成功的阿波罗17号的尤金·萨纳在自己今年出版的《月球上最后一个男人》一书中说:“从月球遥望地球,不禁肃然起敬。虽然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是如此美丽。探索宇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使命。”
——摘自《参考消息》1999年8月4日
24、《才子崔琦,平和人生》
[香港《明报》10月18日文章]题:崔琦启蒙于两物理教师
原编者按诺贝尔物理奖最新得主崔琦,为华人争光,立时引来各方掌声,不过原来他过往跟今日千千万万内地新到港儿童一样,被人戏谑只懂乡土方言。到今天,除了避过那些不能追悔的憾事之外,或许就是那永远朝前面看的精神,让他当上一代科学家。
追述人生际遇,诉说童年坎坷的时候,崔琦以平和温婉、谦虚的语调说,一切都是恩典,在他人生的旅程中,太多人对他太好。
崔琦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一个一穷二白的乡下,当时正逢三反五反政治运动,乡中连一间学校都没有,教育在那种地方是一种奢侈品。他父母眼看养不饱一家人,就让大女儿带了排行最小的他远奔香港去,留下中间三个女儿。
不谙广东话遭讪笑
今年59岁的崔琦说,他到香港,一入学就念6年级。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困难,猜想是较早时在私塾的四书、五经教育帮了一把。
到香港之前,他只懂得河南方言,来到香港又要学广东话,人人谑笑,叫他“老兄”。幸好同学姚心声很照顾他,不断提供支援。
到今天他仍与老同学密切联系,几乎每年聚会一次,跟现时身在加州的姚心声亦常常通话。他的“香港朋友”比美国的朋友还要多。他说,香港在他回忆中也一直是美好的。说到底,那时候一切随缘,老师也很照顾他,令他能在培正毫无压力下完成学业。
读科学应中英并用
据崔琦说,那时候他所就读的培正中学是双语并用,他亦相信,华人研读科学应该中英文交错使用,才可兼容并蓄,收到真正学习之效。他说,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
在他的记忆中,当年在培正念理科是中英文混合,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文或是名词中英对照。他比喻,语文是抒发思想的媒介,懂得的语文愈多,可以表达的东西愈多。
人际关爱非常重要
1958年,19岁的崔琦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就读,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第二年中国发生大饥荒,他父亲就这样死了。
从河南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他历经挫折,然而他都一一尽力克服。直到他在芝加哥大学跟随史达克教授,才开始了他对物理的特别喜好。个中原因,是那位教授把物理变成趣味,令他无限投入。后来崔琦又在贝尔研究室跟随罗威尔教授,将实验物理弄成玩意儿,更令他感到趣味盎然。
假如得诺贝尔奖要归功于某人,那么这两位教晓他物理那玩意的教授居功至伟。人生至此,他感到人际的关爱、照应非常重要。所以他又要将这个殊荣与成就归功于他一生中遇上的所有关爱他的人。
视做实验如玩游戏
到今天,崔琦仍然视做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出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
这次他与美国的劳克林及德国施特密因发现原子粒子有液态流动的行动模式、以及电子群在低温的强大磁场下能形成新形态的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崔琦说,他的物理研究结果仍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应用于商业科技生产。他微笑说:“我还没有资格去提如何应用这个新理论。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量子物理的电子有其新的特性。”
新念头永无止境
崔琦的现任太太琳达,是他刚进美国大学时便认识的,不过直到多年后两人到芝加哥大学进修时重逢才开始交往。琳达是挪威人,当时对崔琦的印象是这样的:思想有深度,很具幽默感,而且不因袭传统,“在那个年代,异国婚姻是极不寻常的”。
34年的婚姻生活,她发现崔琦脑中经常涌现的新想法,新念头像是永无止境,相信是与他爱好阅报有关。她说,崔琦每个周末最爱捧着厚厚一叠的《纽约时报》,一头栽进去就是数个小时,政治、经济、科技到艺术都不放过,尽情读个几小时。不过崔琦幽默地说,自已什么新闻都爱看,但不是所有都看得懂。
女儿受影响学中文
崔琦的两个女儿,外表洋化,但在父亲影响下原来亦学习过中文。两姐妹小时候都上过中文学校,在哈佛研究所主修艺术史的姐姐大熙就怪那时没有好好地学,现在都忘个精光,但想到出生在文化背景迥异的中国爸爸令她开始希望认识中国文化,于是参加了交换计划,到武汉的中国民族学院教了一年英文。妹妹一芯则曾到香港读了一年书。
引《四书》重身教
[香港《明报》10月15日文章]崔琦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管杰雄就曾经受教于他。学生眼中的崔琦,治学态度严谨,平日多说英语的他,在教学时却曾引述《四书》章句,令学生们印象深刻。管杰雄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崔琦那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态度。
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大多使用英语,但崔琦也会用普通话引述一些中国经典。《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崔琦最常引用的句子,因为它言简意赅,应是论文写作的模范,而且这句子又符合“由小至大”的科学逻辑精神。
除了论文写作,崔琦对学生一直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治学态度。虽然他教学严谨,但也有轻松的一面,其时管杰雄为写论文奋斗了半年,当他遇到困难时,崔琦会跟他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压力得以舒解,人也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全心投入研究
[香港《明报》10月14日报道]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沈平忆起10年友人兼今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时笑说:“他很投入物理研究,身旁其他东西,他很少理……”
记者问及沈平对崔琦的印象时,他想了一想,便表示崔琦念及的总是物理研究。沈平说:“他好投入,喜欢做实验,由于研究需要,他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土顿及佛罗里达州,打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
两人大约是在10年前参加美国著名大学举办的夏令活动时相识的。那时候,他俩联同其他人往芬兰出席座谈会,由于志趣相投,两人谈谈笑笑,做做实验,友谊便从物理开始。
沈平表示,平日的崔琦是个好静、很随和的人。这与他另一位朋友、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张立刚说及的崔琦不谋而合。张立刚以流利的英语说:“他少说话,手脚倒快得很,做事非常有效率。”
张立刚又盛赞崔琦非常出色,且投入工作,颇得业内人士尊敬。在发现了今届获奖研究“分数量子电尔效应”后两年,崔琦便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特理大奖,显示其研究成果获得肯定。
能文能武乃全才
在毕业同学录中,有同学对崔琦有如下评价:“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涂,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爱班之宝,基督虔徒。”
与崔琦同届的现职浸会大学助理教务长蔡子平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当年崔琦的物理、中英文、化学和生物等科的成绩特别好。
虽然蔡子平与崔琦非同班,但曾在课后一起玩耍,印象中的崔琦个性率直,做事不计较,文武全才,对很多事物均感兴趣,热爱打篮球和唱歌,尤其爱唱宗教歌曲及民歌。
——摘自《参考消息》1998年11月28-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