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网读书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序 言

跨越死亡 by 计文

序言

放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思考死亡和人生的书。

提到死,人们大都采取回避的办法,死被看为一件最不吉利的事,因此,人们用许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提到死(好在中国文字很丰富,用以表达死亡的词据统计达数十个)。然而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态度,显出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而死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实,尤如一个人投下来的阴影挥之不去,死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与每个人的命运又是那么密切相关。既然没法逃避,就应当有勇气去面对它。有一位着名的神学家对宗教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人生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而死亡作为人生终极的问题,更需要人们给予真正的关注。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不论他在想什么,他最终总是想到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探索死亡之谜,正是对人生积极而又负责的思考。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人传统上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教导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千方百计避免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接触,从而派生许多民俗意义上的禁忌,但死亡一旦真的临到时,便又显得那么不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近似自虐的方式(如守墓三年)表达自己的悲情。传统对死亡的关注是以强调对死人的祭典和孝礼来进行的,轰轰烈烈讲究摆场的葬礼被誉为“哀荣”,“体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葬礼、埋葬的“葬”一字在古代起始于“藏”,系通假词,其意义很明显,即通过一定的礼仪来掩盖死亡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文化倾向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死。相对来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民族对待死亡问题似要理性得多,葬礼一般来说也较简单。从报章获息,北欧有的国家近年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向人进行“死亡教育”,以帮助人们在有生之年早早地思考死亡这一人生大限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不应当是那种面临危险便把头埋于沙土之中的鸵鸟,而应理智地抬起头来,寻求对策,迎战敌人。但必须指出,要理性地对待死亡,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信仰(信念)作积垫。

基督教传讲的信息概括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是非常独特的。首先,耶稣基督是信仰的核心,他的生、死、复活、升天、再来等构成了信仰的纲要,也就是说,基督教的特点乃是根据于一个人,一个有独特身份与工作的人,这就与“一般宗教”把教义定位于一套理论学说有所不同。耶稣不是教主,我们值得去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曾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就告诉我们,对基督的信仰并不等同于在观念上认同某些教导,而是必须与基督在生命上相联属,与他建立个人的爱的关系,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

第二,所谓十字架是指耶稣死的意义,十字架本来为一种刑具,但它却成为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标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同样也是很独特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督的复活。基督教从早期的使徒开始,所传讲的内容核心,正是基督的钉死、埋葬、复活(见林前15:3-4)。复活是如此重要,以致使徒保罗曾宣称:“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基督徒能面对死亡的勇气正是在此。这种确认的铁一般的事实,才使基督十二使徒们除了犹大(因自杀)和约翰(因照顾马利亚)之外,个个都为宣讲福音而视死如归,为福音捐躯,初期那种胆小懦弱、食生怕死的形象烟消云散。一个至今仍在的空的坟墓说明了一切。这一历史的事实难道不值得人思索吗?

这本《跨越死亡》从思考死亡问题开始,对基督教有关信仰内容作了开门见山的介绍。在第一部分“死亡思考”中,作者以他丰富的知识考察了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对死亡的思索,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和生动的故事寓言。在后半部分“生之追寻”中,作者把视角定位于如何着眼今生,把握今世,完整的基督信仰并非使人消极遁世,而是勇于面对人生所有的挑战,积极开拓进取,让人生按造物主的旨意而活,活得更丰富、更精彩。作者提醒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全书并不冗长,前后共20篇,许多段落令人感到像在读文笔隽永优美的哲理散文,引人入胜。

作者计文(笔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牧师。一直来勤于思考动笔,常有文字发表。求主籍着他的灵便用本书,让每一位读者都得到祝福,让我们与复活在天的主耶稣一同跨越死亡,迎接生机盎然的新生命的黎明的到来。

附件:

download.php?aid=28

跨越死亡.zip(138K)下载次数:4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没有了
序言 放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思考死亡和人生的书。 提到死,人们大都采取回避的办法,死被看为一件最不吉利的事,因此,人们用许多别的词汇来代替提到死(好在中国文字很丰富,用以表达死亡的词据统计达数十个)。然而这只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态度,显出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恐惧。而死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事实,尤如一个人投下来的阴影挥之不去,死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与每个人的命运又是那么密切相关。既然没法逃避,就应当有勇气去面对它。有一位着名的神学家对宗教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宗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人生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而死亡作为人生终极的问题,更需要人们给予真正的关注。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不论他在想什么,他最终总是想到死的问题。因此,我们探索死亡之谜,正是对人生积极而又负责的思考。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讲,中国人传统上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教导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千方百计避免与死亡相关事物的接触,从而派生许多民俗意义上的禁忌,但死亡一旦真的临到时,便又显得那么不知所措和痛心疾首,甚至不惜以近似自虐的方式(如守墓三年)表达自己的悲情。传统
对死亡的关注是以强调对死人的祭典和孝礼来进行的,轰轰烈烈讲究摆场的葬礼被誉为“哀荣”,“体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葬礼、埋葬的“葬”一字在古代起始于“藏”,系通假词,其意义很明显,即通过一定的礼仪来掩盖死亡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文化倾向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死。相对来说,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民族对待死亡问题似要理性得多,葬礼一般来说也较简单。从报章获息,北欧有的国家近年在学校中开设了有关死亡学的课程,向人进行“死亡教育”,以帮助人们在有生之年早早地思考死亡这一人生大限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不应当是那种面临危险便把头埋于沙土之中的鸵鸟,而应理智地抬起头来,寻求对策,迎战敌人。但必须指出,要理性地对待死亡,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信仰(信念)作积垫。 基督教传讲的信息概括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是非常独特的。首先,耶稣基督是信仰的核心,他的生、死、复活、升天、再来等构成了信仰的纲要,也就是说,基督教的特点乃是根据于一个人,一个有独特身份与工作的人,这就与“一般宗教”把教义定位于一套理论学说有所不同。耶稣不是教主,我们值得去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自己曾宣告说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就告诉我们,对基督的信仰并不等同于在观念上认同某些教导,而是必须与基督在生命上相联属,与他建立个人的爱的关系,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归属。 第二,所谓十字架是指耶稣死的意义,十字架本来为一种刑具,但它却成为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标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同样也是很独特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督的复活。基督教从早期的使徒开始,所传讲的内容核心,正是基督的钉死、埋葬、复活(见林前15:3-4)。复活是如此重要,以致使徒保罗曾宣称:“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基督徒能面对死亡的勇气正是在此。这种确认的铁一般的事实,才使基督十二使徒们除了犹大(因自杀)和约翰(因照顾马利亚)之外,个个都为宣讲福音而视死如归,为福音捐躯,初期那种胆小懦弱、食生怕死的形象烟消云散。一个至今仍在的空的坟墓说明了一切。这一历史的事实难道不值得人思索吗? 这本《跨越死亡》从思考死亡问题开始,对基督教有关信仰内容作了开门见山的介绍。在第一部分“死亡思考”中,作者以他丰富的知识考察了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对死亡的思索,
其中不乏名言警句和生动的故事寓言。在后半部分“生之追寻”中,作者把视角定位于如何着眼今生,把握今世,完整的基督信仰并非使人消极遁世,而是勇于面对人生所有的挑战,积极开拓进取,让人生按造物主的旨意而活,活得更丰富、更精彩。作者提醒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全书并不冗长,前后共20篇,许多段落令人感到像在读文笔隽永优美的哲理散文,引人入胜。 作者计文(笔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牧师。一直来勤于思考动笔,常有文字发表。求主籍着他的灵便用本书,让每一位读者都得到祝福,让我们与复活在天的主耶稣一同跨越死亡,迎接生机盎然的新生命的黎明的到来。 附件: download.php?aid=28 跨越死亡.zip(138K)下载次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