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先夫和全家到了香山,那时他因十数年为主工作过于劳累,正患重疾,在他长期疗养期间,每天仍是吃下书卷倒嚼主的言语,一面回顾检讨自己过去的工作,一面鼓励带领锦华和孩子们勤读圣经,每晚有家庭聚会。孩子们当时还年幼,对于普通的讲经和解经不能感到兴趣,亦不能了解,所以他就每天讲个小故事,这些故事听来是很浅显的,但其中却关乎灵里重要的事,直到那年冬天先夫才得了启示,起始讲喻经故事给同工们和家里的人听,也不是按圣经各卷次序来讲的,而是对哪一卷书有感动,就先讲哪一卷,也不是先有了材料,然后再去讲,乃是先有感动,然后祷告,祷告后就讲,甚至讲以前,还不知故事的起始和末了,只是象他常说的“随风吹,吹到哪,就到哪,不由得自己。”讲的时候有几位同工在旁帮忙记录,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时光,才把各卷书的故事讲完了,这就是本书的原稿。
在先夫刚刚蒙恩得救的时候,即清楚蒙召预备作传道工作,从那时起他就迫求明白圣经的真理,他笃爱圣经,几乎手不释卷,由读经受感最深,因而爱人灵魂之心甚是迫切,如同烈火炽燃,而竟误认为疯狂,被送至疯人院中达193天之久。神的意念和道路都超过我们的,这不幸的遭遇反给他所爱的人一段安静良辰,使他能与上主有密切的交往,灵窍借此得开,神赐给他上面来的智慧和知识,能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把圣经读了四十遍,因此他从主有些与人不同的领受;主的话化在他的生命里面,他将从圣经所领会的配上这十余年各地工作及个人灵性经验,这就是本喻经故事产生的由来。
本故事从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是特别注重教会与工人的真理,例如:如何建立教会,如何使教会走上合一的路,神家的禾场中需要怎样的天国农夫──传道人;同时也说到这些传道人该当如何先有灵性品德的培养,贯彻真理的知识和死而复活生命的见证,方能满足今日中国教会的要求,完成神永远的计划。
这喻经故事与一般故事不大相同,乃是把每卷圣经大意总括起来配合到信徒的生命、生活、工作、道路中去,借着主的话把信徒灵命演变的过程,一层一层清清楚楚的分析出来,本书采取故事方式,引起读者对于读经有兴趣,有意味,尤其对各卷圣经熟而不忘,同时也帮助解答读者灵性过程的种种难题,带领人认识“自我”的败坏可憎,更能靠十字架的大能治死旧人,克服困难进入基督的得胜里。不只如此,在每一个故事中,都使人隐隐看见十字架的大能,有从正面说的,也有从旁面拱云托月似的说的,他的目的是领导人高举仰望、背负十字架,在这些故事中,也可以看得出有一个中心就是使人认识神的心去得神的心,好能作一个完全满足神心的人。
故事介绍方法,在中国过去的教会史上,是很少采用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但这却是十分有功效的,他所以试用故事喻意每一卷圣经,目的是使人更容易发觉圣经隐藏的珍宝。例如创世纪的故事“王造化”,其中含有很深的意义。“王造化”是故事的题目,也是创世记第二章的章题。那49年造就工夫,是第二章至五十章的章题,七个儿子是说到创世记内的七位重要人物──宝血是指亚伯,灵交是指以诺,安息是指挪亚,坚信是指亚伯拉罕,纯爱是指以撒,祷告指雅各,负架乃指约瑟。这七位人物是神亲自训练造就的,除神以外别无所爱,专心跟主赴汤蹈火,虽死不辞。新约哥林多前书的“爱合一”和罗马书的“永生桥”,这两个故事不只把两卷书的大意述说了出来,且把今日教会的工人也描画了出来,如同一本新的“天路历程”。把人从虚华市引到邹城来朝见神,有些竟以圣经某一段要旨作另一卷故事的结构;如约伯记一卷故事,就是以民数记三十三章内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经过的四十二站为结构的,约伯记四十二章内所定约伯进神国经历的道路,正与民数记内四十二站遥遥相对,一章即是一站的路程,恰好约伯经过42章即42站辛酸困苦漂流无定、旷野受尽熬炼的路,到最后42章方从“风闻有主”的灵程到了“亲眼看见主”的生活,仿佛以色列民经历旷野的风霜,而能在行尽42站后,进入那应许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迦南地一般,在故事内常常看见若干人、地、动植物,事物年代等等数目,这些都是他用以表明某卷所分之段数,章数,及各章各段之内容或要义。比如但以理故事内之十二王子,代表该书的十二章,约翰及启示录故事内所说之二十一处已工作之地,乃表约翰福音之21章及章题,未去之22处工作之地是表启示录内22章及其章题,尼希米故事内之十三种鸟也是说到该书的十三章及其内容,哥林多后书故事内之十三种花,是该书中十三章之要义,耶利米故事中所写十年训练、十年要成全的命定旨意、十个拦阻、十年熬炼、及十二年神旨,在他身上运行共“五十二”,表该书五十二章之要义,至于在加拉太故事内所写之“149天之后”是指该卷书有149节,歌罗西故事内所说的“须时1点35分”,是指该书四章共有九十五节而言。
对于本书的读法,根据许多人的经验,初读时,似无多大意思,但望你忍耐着读,并加以仔细揣摩,渐渐的就可了解其中的意义,如果你对一个故事完全不懂,望你先去熟读那卷圣经,然后再读故事,自可兴味横生,觉得简而易明了。
自先夫讲此喻经故事,迄今已历十载,在他未离世前,已谆谆嘱咐,满怀盼望这本故事早日印发成书,今时故事能以出版问世,锦华心愿得偿,而余心又是充满何等的感恩,欢呼快慰,兴奋,所以在此书脱稿之际,特特将此小册恭献于主台前更愿用祷告的火热赤诚迫切渴望的心情发行此书,求圣灵的感动,不断的日深一日地借此小册,将全部圣经带进各人心灵中,化成各位读者的生命。至于本书的印费完全是凭信心,仰望“耶和华以勒”的神亲自预备,本故事乃属赠阅性质,不取书价,读者如有圣灵感动愿奉献者,锦华愿在主内接受。
本故事都是由先夫口述,而由几位同工记录下来,因他素不十分注重修词,而整理文字者不敢擅自删改故事的词句,本喻经故事还是照其原来口述的话写成的,不过有人帮助,略加调整了一下,文字不通顺之处,在所难免,我们已经一再祷告,求神施恩,大体说来,我们已尽了我们的“人事”,欠佳之外,望读者随时指正,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改。
宋余锦华序于北京寄庐
1951年7月